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

更新时间:2023-10-22 18: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周期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起来,是从三个市场、四个经济部门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均衡及政府对此采取的政策措施。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部分。经济周期理论则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变动所呈现的周期波动及其原因的。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另一重要基本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属于短期、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经济周期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则同属于长期、动态分析。宏观经济学分析是以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为中心课题的,经济周期研究短期波动,而经济增长探索长期发展。

凯恩斯之后,西方经济学家加强了对经济周期的研究,特别是在数量化和模型化的分析上有新发展,出现了许多经济周期理论和模型。

经济周期理论主要介绍经济周期的特征、类型和几种主要的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 经济周期概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说:“宏观经济学有两个不变的基本命题。其一是说明经济活动中的短期波动,有些人将这种变动称为周期,这种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变化,总合起来形成繁荣或衰退,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其二是说明长期经济趋势,即某一经济在几十年内的增长率。”显然,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学中不变的基本命题之一。

1825年英国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以普遍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

1

危机,表现为物价跌落、商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此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活动便一直在繁荣与萧条、衰退与扩张的交替中循环往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美国经济学家 W·米契尔(Wesley Mitchell)和 A·伯恩斯(Arthur Burns)研究了美国经济数十年的数据资料,写了一本重要的著作《衡量经济周期》。在书中他们给经济周期作了一个经典的定义:经济周期是一种基于按商业企业来组织活动的一国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一个周期包括许多经济活动的同时扩张,然后同时衰退、收缩和复苏,复苏是下一轮周期扩张阶段的前奏,这一变化次序是重复发生的,但并不是阶段性的。从时间上说经济周期从1年到10年或12年不等,他们无法划分成具有同样特征同样波幅的若干个短周期。

这个定义被美国研究经济周期的权威机构—全国经济研究局作为确定经济周期顶峰与谷底的标准。

所谓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活动。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及特点

经济活动由扩张到衰退进而萧条最后复苏的循环,是围绕着一种向上的趋势途径而暂时性上下波动的,如图所示,横坐标t代表时间(年份),纵坐标Y代表总体经济活动状况(包括国民收入、就业、价格等经济活动主要指标)N代表正常的经济活动水平,是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由于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增长,因而经济的

2

长期增长趋势线的斜率是大于0的。图中的曲线表示经济活动的波动。 Y B C E N A D

0 tA tB tC tD tE t

图 经济周期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凡经济活动波动线高于长期增长趋势线的,表示该时期的经济活动水平高于经济的长期平均增长值;反之,凡经济活动波动线低于长期增长趋势线的,则表示经济活动水平低于经济的长期平均增长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经济活动水平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循环往复,阶段性变化。

对于经济周期过程中阶段的划分,不同的经济学家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没有完全的统一标准。但绝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倾向于将经济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经济活动的扩张阶段简称繁荣阶段;由繁荣转向温和的收缩阶段,简称衰退阶段;经济活动的全面紧缩阶段,简称萧条阶段;由紧缩转为新的扩张的过渡阶段,简称复苏阶段。

经济周期的每个阶段特征如下:

(1)繁荣阶段:该阶段的经济活动水平高于正常水平。经济活动十分活跃,社会的有效需求持续不断地增加,产品畅销、投资扩大、产量增加、就业充分,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社会总产出逐渐达到了最

3

高水平,经济处于扩张状态。但繁荣阶段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当消费增长放慢引起投资减少时,经济就会开始下滑。在美国经济中,一般认为GDP连续2个季度下降时,经济便处于衰退之中。

(2)衰退阶段:经济处于较温和的收缩时期,此时经济活动水平下降,消费需求与生产能力发生偏离。一方面,由于消费的增长放慢,甚至停止,使产品滞销,价格下降,进而使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减少,企业的投资也随之减少,产量增加的势头受到抑制;另一方面,由于投资量减少,产量下降,失业率上升,导致社会收入水平和有效需求的进一步下降,最终使经济跌落到萧条阶段。

(3)萧条阶段:该阶段经济处于剧烈的收缩时期,经济活动逐渐降低到最低水平,大量工人失业,大批生产能力闲置,企业利润极低甚至亏损。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继续下降,经济活动继续萎缩,物价继续下跌,经济动荡,社会不稳。同样萧条也不可能无限延长,随着现有设备的损耗以及由消费引起的企业存货的减少,促使企业考虑增加投资,一旦投资需求开始增长时,经济便开始了复苏阶段。

(4)复苏阶段:经济活动由最低水平开始回升,经济活动日趋活跃。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产量逐渐扩大,就业开始增加,价格开始上涨,国民收入开始回升。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生产进一步扩大,经济活动处于调整阶段。经济恢复的速度不会太快,但随着经济恢复的不断完善,经济活动水平会不断提高,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便步入下一个繁荣阶段,开始又一个经济周期。

在一个经济周期的4个阶段中,存在着一个顶峰和一个低谷,它

4

们是经济周期的转折点:顶峰出现在繁荣阶段,是整个经济周期中经济活动水平的最高点。低谷出现在萧条阶段,是整个经济周期中经济活动水平的最低点。顶峰点是经济由繁荣到萧条的转折点,低谷点是经济由萧条走向繁荣的转折点。在经济周期的4个阶段中,繁荣与萧条是经济周期的2个主要阶段,衰退是繁荣到萧条的过渡阶段,复苏是由萧条到繁荣的过渡阶段。无论何为起点,只要经历了这4个阶段,便算完成了一个经济周期。

三、经济周期的一般特征

对经济周期而言,尽管不存在2个完全相同的经济周期,但他们都有着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经济周期的一般特点如下:

(1)经济活动中的变量一般可分为顺周期性、逆周期性和无周期性3类。所谓顺周期变量是指那些在经济扩张时上升,在经济收缩时下降的变量;逆周期变量是指那些在经济收缩时上升,在经济扩张时下降的变量;而无周期变量则是指那些与经济周期无关的经济变量。下表是对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按经济周期特征进行的分类。

(2)经济周期不是固定的经济活动波动,而是一系列独立的冲击因素随机对经济进行冲击的结果。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差异很大。

(3)经济周期是总体经济活动的彼动。它不是发生在一个或几个部门,而是同时发生在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因而不是局部的波动,而是整个经济的波动。

5

表 宏观经济变量和经济周期特征 顺周期变量 逆周期变量 无周期变量 与周期高度一致 与周期高度不 完全一致 总产量 非耐用品的生产 产成品存货 出口(美国) 部门产量 农产品和自然资 (总体上看) 源的生产 工商业利润 农产品和自然资货币总量 源的价格 货币流通速度 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 物价水平 资料来源:伯恩斯·米契尔 测定商业周期 罗伯特·卢卡斯 理解商业周期 关于公共政策的讨论系列1977年第五卷

生产投入的 库存 失业率 破产 (4)经济周期在经济运行中是周而复始反复出现的,尽管每一个周期持续的时间、波动的幅度等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规律,要经历相似的发展阶段:扩张(繁荣)、收缩(衰退)、萧条和复苏。伯恩斯和米契尔研究了美国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经济周期后,观察到每一次周期都是从低谷或经济活动的一个低水平开始,然后扩张,最后经济达到巅峰即周期的最高点,随后进入收缩期,一段时间以后,经济跌入另一次低谷,此后开始又一个扩张时期。因此,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低谷到低谷,其中经历一次顶峰,所有周期都相互联系,因为前一次的结束便是下一次的开始。

6

四、经济周期的类型

经济周期的波动,相邻周期的持续时间是有差异的,短的几十个月,长的要几十年。为了便于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经济学家们依据每个经济周期经历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等,下面就介绍几种主要类型。

(1)基钦周期(Kitchin Cycle)。其长度平均约 40个月,也称短周期,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Kitchin)于 1923年提出。基钦在研究了1890~1922年间美国与英国的物价、银行清算、利率等资料后提出:经济周期实际包括主要周期和次要周期2种,主要周期仅仅是2个或3个次要周期的总和,而次要周期是平均为40个月的经济周期。

美国经济学家A·汉森(A Hansen)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出美国在1807~1937年间共有37个这样的周期,其平均长度为42.12个月。

(2)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其长度平均约为8—1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Juglar)于1860年提出。朱格拉认为经济周期由繁荣、危机、清算3个阶段组成,这3个阶段在经济中有顺序地反复出现。他分析了统计资料中的物价水平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等指标,确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长度约为9—10年。此后,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把这种周期称为中周期。美国经济学家A·汉森将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并根据资料计算出美国在1795—1937年间共有17个这样的周期,其平均长度为 8. 35年。

7

(3)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其长度平均为15—2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在1930年提出。该周期主要是依据建筑业的兴衰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来划分的,所以也称建筑业周期。库兹涅茨在研究建筑业人日变动。资本形成、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他因素后,提出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为期15—20年的长周期。

(4)康德拉季耶夫周期(Kondratieff Cycle)。其长度平均约 50—60年,也称长周期。前苏联经济学家尼克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 Kondratief)1925年提出了著名的长波理论。他分析了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100多年大量的批发价水平、利率、工资、对外贸易量,煤炭、生铁的产量和消费量的变动情况,得出一个结论:经济中存在着平均长约50—60年的长期波动。

熊彼特引用该划分并结合其创新理论,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新资源的利用等作为主要标志,进一步将100多年以来西方经济发展分为3个“长波”过程:第一个长波:1780—1842年,该周期为“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长波:1842—1897年,该周期为“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长波:1897—1929年,该周期为“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西方许多经济学家从多种角度探讨了经济周期的成因,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周期理论,我们可以将这些理论归纳为内生因素论与外生因素论2类。我们首先介绍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节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8

一、创新理论。

(一)“创新”的含义及内容。

“创新”一词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创新”的含义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是指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而是指把已发现的科学技术引人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创新”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1)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的新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只能由企业家来完成,因为发明不等于创新,所以发明者不等于创新者。而只有少数企业家由于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预见到潜在的市场和潜在的利益,并有胆略,有能力,敢于冒风险把一种新发明最先引入经济组织中去获取利润,他们才是“创新者”。

(二)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熊彼特将“创新”看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并用创新理论来说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所在,只有实现了“创新”和“新组合”,才能打破经济的低层次均衡状态,而跃进到较高层次的均衡水平,使经济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所以经济周期性波动是经常发生的正常现象,在一个动态的社会里,经济周期波动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

9

熊彼特在论述经济周期时,用经济周期“纯模式”来解释经济为何在“繁荣”与“衰退”2个阶段的定期换位中发展。他认为:一方面,“创新”既给创新者带来了盈利的机会,同时也为其它企业开辟了发展的道路,一旦“创新”出现,必然会有其他企业进行模仿,使整个行业形成一个“创新”浪潮,从而使这一个行业获得普遍发展。一个行业的发展又会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以致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一个行业的“创新”浪潮形成,必然会引起投资活动的大量增加,造成对合行信用和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引起经济活动的普遍高涨,经济必然走向繁荣。但是,另一方面,一旦“创新”已扩展到较多的企业后,由“创新”带来的盈利机会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样企业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就会随之减少,假如此时没有另一项“创新”,必然会引起经济紧缩,形成衰退。

熊彼特在进一步分析“创新”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时,认为在“创新”的“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形成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4个阶段周而复始的周期运动。他认为经济的运行过程不只是简单的“纯模式”,而是以繁荣、衰退、萧条、复苏4个阶段循环往复,“创新”的2次浪潮,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所谓“第一次浪潮”是指创新企业直接引起所在行业的“创新”浪潮,从而带动经济走向繁荣。所谓第二次浪潮是指由“创新”的“第一次浪潮”而引起间接的经济高涨。当“第一次浪潮”引起银行信用与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以后,就会促使生产生产资料的经济部门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导致普遍的物价上涨,整个经济会

10

出现普遍的繁荣局面,形成创新活动的“第二次浪潮”。当然“第二次浪潮”所形成的繁荣局面并不像“第一次浪潮”那样与“创新”直接有关,它是由于“第一次浪潮”引起了的经济活动的普遍高涨,随着物价的上涨,很快形成投机活动的盛行,造成投资过度,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虚假的繁荣,一旦这种虚假繁荣消退,经济就会立即陷入衰退。衰退之后经济并不能像“第一次浪潮”那样依靠又一个“创新”来加以自行调整,使经济重新走向新的高潮。所以势必在衰退之后出现萧条,只有当新一轮“创新”的“第一次浪潮”再次出现以后,在它的带动下,经济才有可能从萧条走向复苏和繁荣。所以形成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创新”。

由于各行业的技术条件不同,性质不同,同一行业各个具体的创新内容亦有所不同。所以熊彼特认为“创新”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有的影响大些,有的影响小些;有的经过这4个阶段的时间长些,有的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通过这4个阶段。因此经济周期的长短是有所不同的。他根据经济经过4个阶段时间的长短不同,将经济周期分为长、中、短3类。并认为3种周期同时并存,相互交织。长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短周期的繁荣与衰退的程度依赖于所处长周期的阶段。如果处在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则短周期繁荣的程度要强些,而衰退程度则相对弱些。

二、心理自生周期理论。

心理自生周期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和巴奇霍特(Walter Bagehot)提出的,他们认为人在心理上都有一种“自生的周期”,使

11

人的情绪在乐观和悲观之间反复交替出现,这种周而复始的情绪变动难以控制,它会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当情绪乐观时,生产者会增加投资,而消费者会增加消费,引起经济繁荣;当情绪悲观时,消费者会减少消费,生产者也减少投资,经济就会收缩,形成萧条。人的情绪周期性变化,使经济也周期性发生变化。

三、太阳黑子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H·杰文斯(Herbert S.J evons)提出的,他从分析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造成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在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出现。他认为太阳黑子周期性地出现会造成恶劣气候,使农业收成不好,从而影响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工业。而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要影响实际工资水平,影响不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影响农民的购买力以及投资,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活动。当气候正常农业丰收时,农产品的丰富造成农产品的价格下跌,致使以农产品为原料及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的利润增加,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也增加,使得工业品价格上涨,促进投资,引起经济繁荣。反之,太阳黑子出现使农业欠收,就会导致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每10年左右出现一次,所以经济危机也大约10年左右爆发一次。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太阳黑子周期性出现。

四、政治因素论。

波兰经济学家卡莱斯基(M.Kalecki)认为是政府交替执行扩

12

张性政策和收缩性政策造成了经济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出现,形成了经济周期。为了保证充分就业,政府将实行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但在政治上,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是会遭到攻击的,于是政府又不得不转而实行紧缩性政策,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经济衰退。政府为保持经济稳定,但实际上却在制造不稳定。由于充分就业与价格水平稳定之间存在着矛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必然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第三节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如果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将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归咎于经济运行中的外生变量,那么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则认为,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体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我们知道,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内生变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一旦某一变量发生变化,则会导致其他变量也发生变化,这些变量变化的集合力量会迫使经济向某一方向运动,从而产生经济的波动。下面将介绍几种较为典型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一、纯货币理论。

该种理论主要是由英国经济学家R·霍特里(R. Hantrey)所提出,并用货币信用体系的不稳定来说明经济波动的原因。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量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其它因素只会引起局部波动,而货币因素才会引起整个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就是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完全是由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收缩信用所造成的。

在西方国家,流通工具主要是银行信用。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

13

扩大信用时,就会引起生产的扩张,并导致收入的增加,刺激需求的增加。经济活动的累积性扩张,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而现代的信用制度是建立在准备金制度上的,由于货币的乘数作用,这种信用的扩张就会过度,形成虚假的购买力。而在金本位制下,银行体系的信用扩张是有限的,当银行体系被迫紧缩货币信用而提高利率时,生产也随之收缩,收入减少,需求减弱,形成过剩。同样由于货币的乘数作用,银行信用的收缩也会过度,经济活动的累积性收缩使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在萧条时期,资金又逐渐回到银行,银行可以通过贴现等方式再扩大信用,从而使经济又进入复苏阶段,经济又开始下一个周期。

纯货币理论将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完全归于现代货币的信用制度,认为只要改革货币信用制度,就能消除经济周期。

二、投资过度理论。

该理论从投资的角度分析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认为资本品的生产过度导致生产比例的失调,即生产资本品(含耐用品消费品)部门的发展,超过了生产消费品部门的发展。而在周期的繁荣阶段,资本品生产增长的速度大于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速度。在同期的萧条阶段,资本品生产下降的速度也大于消费品生产下降的速度。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而资本品生产的过剩以及2个生产部门的比例失调,则使经济进入萧条阶段。资本品投资的波动造成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对于引起投入过多的原因的不同解释,投资过度理论又可分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和加速原理理论3个派别。

14

(1)货币投资过度理论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Friedrich A.Hayek),英国经济学家 L·罗宾斯(Lional Robbins)等人提出的,1974年哈耶克因此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认为是货币引起了投资过度,银行体系信用的扩大会引起投资的增加,这种增加首先体现在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以及资本品价格的上升,从而进一步刺激投资的增加和银行信用的扩张,导致一部分用于生产消费品的资源转向于资本品的生产,形成市场消费品缺乏,迫使消费者增加储蓄。由于投资的增加使得人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收入增加之后,对消费品的需求就会增加,这样势必会促使消费品生产的增加,以恢复到与资本品正常的比例,这样就引起消费品价格的上升,一部分生产资本品的资源又转向生产消费品。另外,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要依赖于投资的进一步增加,一旦银行体系被迫停止扩张信用时,在繁荣时期利用银行信用正在进行的投资就不得不中止,已经生产出来的资本品就会滞销,价格下跌,危机就会爆发。这种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银行信用的扩张与收缩,但并不是纯货币现象,在繁荣时期投资过度,而在萧条时期则又投资不足。资本品与消费品生产部门的结构失衡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

(2)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 A·施皮特霍夫(A.Spiet thoff)和瑞典经济学家 G·卡塞尔(Gustar Cassel)提出的。他们认为经济进入繁荣阶段是因为技术的发明刺激投资的增加,引起银行信用的扩张,促使投资进一步增加,从而产生对资本需求的增加,导致资本品价格上升,生产增加。但由于生产增加引起收入增

15

加,消费品需求也随之增加,这样便会产生储蓄不足,使得银行信用无法无限制地扩大,银行信用的紧缩使投资受到抑制,资本品生产出现过剩,经济转入萧条阶段。只有出现又一种新技术或其它外生因素刺激时,经济才会进入下一个周期。该理论将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投资过度,并且认为引起投资过度的主要因素是新发明、新发现、新市场的开辟等外生因素,而货币因素则是次要的从属的。

(3)关于加速原理理论,我们将在后面单独介绍。 三、消费不足与储蓄过度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危机和萧条的产生,是由“消费不足”或“储蓄过度”引起的,主要有消费不足危机论、储蓄过度危机论、分配引起消费不足危机论等理论。

(1) 消费不足危机论。

是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弟(Simonde de Sismondi)最先用劳动阶层的贫困化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来说明经济危机必然性的理论。他认为社会生产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而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里,生产是由不劳动的人的需要来决定的而不是由生产者自身需要决定的,这就导致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引起了生产无限扩张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使劳动者的收入减少,他们的消费能力也随之减弱。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增加的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不劳动者和非生产者手中,他们的消费能力虽然在增加,但其增加的量还不及劳动者由于收入减少而下降的量,消费和生产的矛盾转化为广大劳动者的日益贫困化与机器大生产产生的财富巨大增长之间

16

的矛盾,这一矛盾成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根源。他主张恢复行会式工业组织和宗法式的农业的政策主张。

(2) 储蓄过度危机论。

是由马尔萨斯(Thomas R.Malthus)在 1820年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受到限止,从而产生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产生。马尔萨斯认为,假如利润收入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只能有简单再生产。所以节俭、储蓄和资本积累是完全必要的。假定储蓄一定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投资的结果是生产出更多的消费品,产品的销售完全取决于个人消费,那么,储蓄太少将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和生产的发展。但反过来储蓄过多的话,一方面直接减少消费;另一方面又间接导致更多消费品的供给。因此要使生产与个人的有效需求保持平衡,储蓄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他认为只要增加不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的消费,就可以避免源于储蓄过度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生产过剩危机。

(3) 分配引起消费不足危机论。

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J.A. Hobson)在19世纪30年代期间提出的,他认为国民收入不会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有一部分会储蓄起来,形成新资本。如果国民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过大,就会降低生产发展的速度;反之,如果国民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太小,就会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是说生产过剩是由于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生产的增长而产生的。而消费不足的原因,一是由于人们的消费习惯是稳定的,不易产生突然的大量增长;二是由于分配不当,被雇

17

佣者所占的份额太少,而雇佣阶级和占有阶级所占的份额太多,形成了储蓄过度。霍布森认为社会产品扣除维持费用(最低工资、折旧、土地保养费)后分配给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可分为生产性剩余和非生产性剩余。所谓生产性剩余,也称为发展费用,是用来扩大产业系统的规模和提高生产因素效率所必须的费用。包括:①吸引人们提供新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②扩充和改良产业系统而吸引更好的有才能的劳动力所支付的最低累进效率工资。而非生产性剩余则包括:①地主利用土地的稀少性所获得的超过土地维持费以上的差额;②资本家利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而压低工资,或者人为造成垄断而获得超额利润。若非生产性剩余的所有者把这些利润储蓄起来,转化为新资本,会引致产业系统的资本大量增加,生产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对消费者供给产品所需要的速度,因而引起周期性的生产过剩。他认为只要改善分配方法,就能消除生产过剩危机。

美国经济学家福斯特(W. J.Foster)和卡靖斯(W. Catchings)也提出过类似的理论。他们认为:推动生产的最终因素是消费者手中有足够的货币购买市场上的消费品,使得企业家不仅能收回垫支的成本,还能赚取一定的利润。假如货币流量(作为人们的收入所支付的货币量与流通速度的乘积)既定不变,企业把全部利润分配给股东,而消费者又将其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则企业以成本和股利形式付给消费者的货币可以在出售消费品时全部收回,假如以同样的规模反复进行生产,不会出现生产过剩。换种情况,假如企业只将一部分利润分配给股东,其余的未分配利润转化为新投资,或者消费者将一部分收

18

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这些新增的投资量转化为待售的消费品后,增加了消费品的供给量,但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量没有增加。新增消费品的销售,一方面要以成本形式支付给消费者货币,另一方面还需要支付给企业家赚取利润所需的货币,而这些货币在所假定的货币流通量中并不存在,这样市场疲软,物价下跌,利润减少,以致货币流量减少,生产缩减,失业增加,消费品生产过剩的危机便出现了。他们认为只要增加货币的流通量,便能防止生产过剩。

第四节 卡尔多收入决定模型

这个模型是由英国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 N·卡尔多(Nicholas Kaldor)以凯恩斯的储蓄投资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当代经济周期理论。

一、储蓄由数与投资函数的关系。

卡尔多将储蓄和投资分为计划的量和实际的量。当收入发生变化时,计划储蓄和实际储蓄的量就会不相等。投资和储蓄的关系是:假如计划投资的量大于计划储蓄的量,那么实际投资量一定小于计划投资量,或者实际储蓄量大于计划储蓄量,这样就会引起经济扩张,首先体现的是就业充分,随后便是通货膨胀。反之,假如计划投资的量小于计划储蓄的量,则实际投资量一定大于计划投资量,或者实际储蓄量小于计划储蓄量,这就会引起经济收缩,首先体现的是出现失业,随后便是通货紧缩。

假设用Y代表经济活动水平,用I和S分别代表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量,根据凯恩斯理论I和S均是Y的函数。

如果储蓄函数S=S(Y)和投资函数I=I(Y)是线性的,那么当

19

边际投资倾向大于边际储蓄倾向时,只可能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均衡位置,即如图所示。

I,S I E S

0 Y0 Y 图 边际投资倾向大于边际储蓄倾向

图中Y代表经济活动水平,I,S代表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的量,E为均衡点,即I=S,此时的Y=Y0,在E点的右面,I>S,经济扩张,在E点的左面,I<S,经济收缩。

任何使得 Y>Y0的经济活动因素的干扰均意味着产生 I> S的情况,这样收入水平会无限提高,经济不断地趋向于过度充分就业和高通货膨胀状态。而任何使得Y<Y0的经济活动因素的干扰均意味着产生S>I的情况,这样收入水平会使产量和就业下降到0,经济不断趋向于失业和通货紧缩状态,其间没有稳定状态存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另一种情况当边际储蓄倾向大于边际投资倾向,如下图1所示,经济始终处于均衡点E,无论是投资还是储蓄发生变动时,新的均衡会在稳定的生活水平下重新建立。然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始终存在,不总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

由此可以推论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非线性时的状况。投资函数非

20

其一、理性预期假设。即参加市场活动的经济主体都是具有理性的,在市场信息充分的条件下,他们对未来经济活动和经济事件的主观预期和客观理论期望是一致的。因此,对于价格变动的不同方式,他们会事先作出相应的对策。

其二、短暂替代假设。即厂商根据市场相对价格,进行迅速的产品生产的替代,工人则根据工资的变动情况,进行劳动时间与休闲时间的替代,这样在每个时间点上,产品的价格和提供劳动的数量是在竞争的均衡中决定的。

二、卢卡斯经济周期模型的2个基本假设。 其一、假定厂商与工人的利益完全一致。 其二,生产者掌握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充分。 三、卢卡斯经济周期模型。

在这种假设前提下,生产者会在以下2个方面对价格的变动作出反应,从而使产量或就业量发生变动。其一,劳动供给的实际收入或实际工资弹性方面,即物价上涨,生产者收入增加,劳动产量也增加;物价下跌,工人趁机“休闲”,劳动和产量也随之减少。其二,价格的变动是否为相对价格变动方面。假如总的物价水平变动,对产量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物价水平稳定;而相对价格变动就会使生产者变动他的决策,从而使生产量和就业量发生波动。但是,这2个方面的反应均是凭经验而作出的。所以如果生产者在意识上认为物价产生了短期相对价格的变动,就会使产业和就业量发生波动。这样,货币量的变动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变动就成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货币的

41

意外变动引起总需求曲线的变动,从而引起产量。就业量的变动。当货币存量意外地增加,预期的一般价格水平要比实际水平低,此时生产者便把这一部分未预期到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误以为是它的相对价格的短期上涨,从而增加产量和就业量,经济便进入繁荣时间。一旦生产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后,意识到自己的预期是错误时,就会重新调整预期减少产量和就业量,使经济从繁荣转入萧条,完成一个周期过程。反之,货币存量意外地减少,则经济完成一个从萧条转入繁荣的周期过程。

第七节 述评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众多经济周期理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这种理论将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归结为外生变量的作用,如产业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政治周期理论等。内生经济周期理论。这种理论将产生经济周期的归结为经济中内生变量变动的结果,如货币因素理论、投资过度理论、消费不足理论等。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包括卡尔多的收入决定理论、乘数—加速数模型、卢卡斯理性预期经济周期理论等。本章对这些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复习思考题

1、经济周期有几种主要类型,为什么这样划分类型? 2、经济学家从哪些角度去研究与解释经济周期现象? 3、什么是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它包含几种主要理论? 4、什么是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它包含几种主要理论?

42

5、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为什么可以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来说明经济周期过程?

6、市场机制能否解决经济周期性波动问题,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平抑经济周期性波动有何作用。

43

线性关系是指,在经济活动低于或高于正常水平时,边际投资倾向较小。这是由于经济低于正常水平时,生产能力过剩,即使经济活动扩 I,S S I IN I I E

0 Y0 Y O Y 图1边际储蓄倾向大于边际投资倾向 图2 线性与非线性投资函数比较

张,企业的投资也不会扩大;在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时,由于投资

成本会增加,所以企业不愿意扩大投资。投资函数非线 性状况如图2所示。IN代表线性投资函数曲线,I代表非线性投资函数曲线。

储蓄函数非线性关系是指,在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收入来源于失业救济,储蓄会大量减少,甚至是负值。因此,储蓄的边际倾向较大;而当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时,通货膨胀相对工资上涨来说更大,因此人们会大量增加储蓄,以便使用尽的储蓄恢复到通常水平。因此,人们储蓄的边际倾向也较大(见图3)。图中SN是线性储蓄函数曲线,S是非线性储蓄函数曲线。 S S SN

0 Y

21

图3 线性与非线性储蓄函数比较 二、非线性投资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多重组合

如果将图2与图3合二为一,就形成图4的状态。图4表明,在非线性的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各自运动过程中,出现了以A和B为稳定均衡点的多重均衡。在A点以左和B、C点之间,即经济活动小于Y0或在Y1与Y2之间时,I>S,经济活动趋于扩张。在A点和C点之间和B点之上,即经济活动在Y0与Y1之间或大于Y2时,I<S,经济活动趋于收缩。C点是不稳定的,但它是投资和储蓄的均衡点,它可以在Y9与Y2之间移动。因此Y1也就不是一个稳定均衡的经济活动水平。C点的意义在于:如果经济活动处于该点之上(Y1和Y2之间),扩张过程就开始,至B点为止;如果经济活动处于该点之下(Y0与Y1之间),收缩过程就开始,至A点为止。 I,S B S I

C A 0 Y0 Y1 Y2 Y 图4 非线性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多重均衡 三、经济周期模型

图4只是简单说明了在经济周期过程中,储蓄和投资是怎样随经济活动水平而变动,还算不上是经济周期模型,因为经济活动水平并

22

不是影响投资和储蓄的唯一因素,为此卡尔多又引进了另一个变量:资本存量。

储蓄是资本存量的增函数,即对于任何经济活动水平来说,资本存量越大,储蓄量也就越大。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减函数,即对于任何经济活动水平来说,资本存量越大,投资量也就越小。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存量的变动是如何改变图4所得出的均衡点的呢?在此可用图(a)、(b)、(c)、(d)、(e)、(f)来说明卡尔多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I,S S I,S S B I B I C C

A A 0 Y0 Y 0 Y0 Y 图(a)第一阶段 图(b)第二阶段 (1)图(a)就是图4,假设经济在B点均衡。这时经济活动处于高水平(Y0)。在经济活动水平高时,投资水平就高,需要的资本存量也增加。资本存量的增加使投资曲线I向下移动。同时经济活动水平高时,收入增加,储蓄也增加,储蓄曲线S会向上移动。这就出现了第二阶段的情况,如图(b)所表示的,B的位置将逐渐向左方移动,C的位置逐渐向右方移动,从而经济活动水平逐渐降低,B和C相互靠拢。

(2)第二阶段变动的情况继续下去,当 I和S曲线的移动使得

23

2条线相切,B和C重合时,就达到了危机点。这时无论从哪一方向看都是S>I,即计划储蓄大于计划投资,经济活动水平逐渐下降(至Y1),在A点达到了新的稳定均衡。如图(c)所示。这是第三阶段的变动情况。

I,S S B+C I A 0 Y1 Y0 Y 图(c)第三阶段

(3)A点只是一种短期的稳定均衡,S和I曲线还要继续移动。这时经济活动处于低水平(Y1),因此,使由于投资机会增加I曲线向上移动。同时,由于收入减少,S曲线向下移动。这2条曲线的移动使A点向右移动,C点向左移动,这就使A与C相互接近,从而经济活动逐渐增加。这种第四阶段与第五阶段的变动情况如图(d)和(e)所示。 I,S S B I,S B C I I S C A A 0 Y1 Y Y 0 Y1 Y 图(d)第四阶段 图(e)第五阶段

24

(4)当A和C重合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这时,无论在哪一边都是I>S,这种累积性扩张一旦开始,经济活动不断扩大,直至B点为止(经济活动水平又为Y0)。图(f)表明了第六阶段变动的情况。这时又要开始一个新的周期。

I,S B I

S A+C 0 Y1 Y0 Y 图第六阶段

卡尔多从上述经济周期模型中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周期是由经济本身一些内在因素引起的,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动会自发地引起投资与储蓄的变动,而投资与储蓄的变动反过来会引起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并且使得经济扩张的因素没有使得经济收缩的因素来得稳定,因而长期萧条的危险大于长期繁荣的危险。如果让经济进行自身调节,经济中的波动就难以避免。

(2)经济周期的长短取决于:第一,在任何一种经济活动水平时的S曲线和I曲线移动的速度,即储蓄和投资对经济活动水平变动反应的大小与快慢。第二,完成一次累积性趋势所需的时间。如果资本品生产时间短而使用寿命也短,则I曲线和S曲线移动得快,经济周期就短。同样,如果企业家和消费者调整自己计划投资与消费的速

25

度快,则积累性趋势变动快,经济周期也就短。

(3)经济周期中波动的振幅大小取决于I曲线和S曲线的形态,这种形态确定了在正常水平时A、B之间的距离,dI/dY和dS/dY的常态值所赖以变化的范围越窄,则周期振幅越小。但相继的各个经济周期的振幅变动则几乎完全取决于新发明和储蓄习惯等外生因素。

(4)抵制经济萧条的扩张性政策在萧条的较早和较迟阶段时比在极度萧条时更有用,尤其是及早采取必要的政策可以防止经济从第二阶段转入第三阶段。一旦经济通过第三阶段就无法防止从B变到A。此时,要使投资曲线上移,就必须增加公共投资。另外,反周期的经济政策无法完全消除波动。政策只能推迟萧条,而不能完全消除萧条。这就说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

第五节

乘数—加速数模型

为了进一步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不少经济学家将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结合起来研究投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且考察这种关系是如何造成经济波动的。对这一模型做出贡献的主要是哈罗德(Roy Forbes Harrod)、萨缪尔森、希克斯(John R. Hicks)等著名经济学家。

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中,乘数—加速数模型是一个有代表和有影响的模型。

一、加速原理

在宏观经济学中,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

26

一般来说,要生产更多的产量需要更多的资本,进而需要用投资来扩大资本存量。在一定的限度内,企业有可能用现有的资本通过集约的使用来生产更多的产品,但在任何时候,企业总认为有一个最优的资本对产量的比率。这个比率不仅在行业与行业之间差别很大,而且还随着社会技术和生产环境的变动而发生变动。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减少复杂性,通常假定这个比率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

若以K代表资本存量,Y代表产量水平,V代表资本—产量比率,即一定时期每生产单位货币产量所要求的资本存量的货币额,则有:

K=vy

注意到K是存量而Y是流量,所以一般情况下,v>1。假定v=3,则知若要生产200元的Y,就需要有600元的K。

引入时期的概念,则(t—1)时期的K和Y的关系可表为: Kt-1=vYt-1

如果产量从Yt-1变动到Y,则资本存量也将从Kt-1变动到Kt,即: Kt=vyt

于是资本存量的增加量是Kt-Kt-1。为了增加资本存量,需要投资支出净额。记It是时期t的投资净额,即净投资,则有:

It=Kt-Kt-1 进而有:

It=vy-vYt-1=v(Yt-Yt-1) (1)

方程(1)表明,t时期的净投资额决定于产量从(t—1)到t的

27

变动量乘以资本—产量比。如果 Yt>Yt-1,则在时期 t有正的净投资。方程(1)告诉人们,净投资取决于产量水平的变动。变动的幅度大小取决于v的数值。资本—产量比v在这里通常被称为加速数。

由于总投资由净投资与重置投资(或更新投资)构成,如果将重置投资视为旧,则在(1)两边同时加上折旧,便有:

t时期总投资=v(Yt-Yt-1)+t时期的折旧(2)

由(1)或(2)所表示的加速原理说明,如果加速数为大于1的常数,资本存量所需要的增加必须超过产量的增加。应当指出,加速原理发生作用是以资本存量得到了充分利用,且生产技术不变,从而资本—产量比固定不变为前提的。

二、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

乘数—加速数模型在试图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周期作出解释的同时,特别强调投资变动的因素。假设由于新发明的出现使投资的数量增长。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购买更多的物品,从而整个社会的物品销售量增加。通过加速数的作用,销售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售量再次上升。如此循环往返,国民收入不断增大,于是,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然而,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大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投资量下

28

降为零。由于投资的下降,收入减少,从而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又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步减少,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这样、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收入的持续的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这时,由于在衰退阶段的长时期所进行的负投资,生产设备的逐年减少,所以仍在营业的一部分企业会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这样,随着投资的增加,收入开始上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一次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了。

三、乘数一加速数模型

由萨缪尔森所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 Yt=Ct+It+Gt (3) Ct=bYt-1 0

式中,(3)式为产品市场的均衡公式,即收入恒等式,为简便起见,假定政府购买Gt=G(常数)。(4)式是简单的消费函数,它表明,本期消费是上一期收入的线性函数。(5)式按加速原理依赖于本期与前期消费的改变量,(在上面关于加速原理的论述中,是把投资作为本期和上一期的收入之差的函数来论述的。由于在一般情况下,消费量和收入大致会保持固定的比例,所以加速原理也可以用本期与前期消费的改变量来表示。)其中v为加速数。

将(3)、(4) 代入(5) 式,得:

29

Yt=bYt-1+v(Ct- Ct-1)+Gt (6)

对于模型(3)至(5)的求解需用差分方程的知识,这里不予讨论。下面用具体的数字例子来说明经济周期波动。

在下表中,假设边际消费倾向b=0.5,加速数v=1,政府每期开支Gt=1亿元,在这些假定下,若不考虑第二期以前的情况,那么,从上期国民收入中来的本期消费为零,引致投资当然也为零,因此,第1期的国民收入总额就是政府在第1期的支出1亿元。

第2期政府支出仍为1亿元,但由于第1期有收入1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5的情况下,第2期的引致消费C2=By1=0.5亿元,第二期的引致投资 I2=v(C2-C1)= 0.5亿元,因此,第 2期的国民收入 Yt= Gt+Ct+It=2亿元。

同样可算出第3期收入为2.5亿元,第4期的收入为2.5亿元,以下各期收入也都以同样方法计算出。

从(6)式和下表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加速数越大,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变动的作用也越大。

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投资、收入和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通过加速数,上升的收入和消费会引致新的投资,通过乘数,投资又使收入进一步增长,假定政府支出为一固定的量,则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行调节,就会自发形成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中的阶段正是乘数与加速数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两种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或收缩的局面,这是西方学者

30

对经济波动作出的一种解释。他们认为,只要政府对经济干预,就可以改变或缓和经济波动。例如,采取适当政策刺激投资,鼓励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提高加速数,鼓励消费等措施,就可克服或缓和经济萧条。

表 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

时期(t) 政府购买(g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本期消费(Ct) 0.00 0.50 1.00 1.25 1.25 1.125 1.00 0.9375 0.9375 0.96875 1.00 1.015625 1.015625 本期私人国民收入经济变动趋势 — 复苏 繁荣 繁荣 衰退 衰退 萧条 萧条 复苏 复苏 繁荣 繁荣 衰退 衰退 投资(It) 总额(Yt) 0.00 0.50 0.50 0.25 0.00 -0.125 -0.125 -0.0625 0.00 0.03125 0.03125 0.015625 0.00 1.00 2.00 2.50 2.50 2.25 2.00 1.875 1.875 1.9375 2.00 2.03125 2.03125 2.015625 2.00 1.0078125 -0.0078125 考察汉森—萨缪尔森的经济周期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说明了经济周期的波动的根源

31

在于经济体本身的因素。经济周期是经济体本身内在的一种机制的作用结果,它的波动是由经济的内生变量引起的,外生变量则是通过其内在机制来影响经济的。这种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形成了经济波动,因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的,而且是有规律的。

(2)在只有乘数作用,没有加速数作用的情况下,政府的支出只会导致国民收入按一定的倍数增加,而不会产生波动情况。只有在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下,才会使经济产生波动情况。

(3)国民收入波动的幅度,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的数值。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数值较小,则国民收入波动的幅度也较小,并逐渐趋向于一个稳定的水平。相反地,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的数值较大,则国民收入波动的幅度也较大,并且越来越大,假如,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到0.8,加速数增加到4,则国民收入会呈现高速积累的增长形式。

四、希克斯的经济周期模型

(一)希克斯的经济周期模型的假设:

(1)实际消费支出是过去某些年份收入的函数,即 Cn=C1Yn-1+C2Yn-2+?+CnY0

将现期消费看作是过去收人的函数,由于收入与消费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消费要落后于收入,并扩大时滞的范围,考察t-n期的收入对t期消费的影响。

(2)自发投资趋向于以一个完全不变的比率增长。希克斯将投资分为自主投资和引致投资,自主投资大部分为长期投资,不受过去

32

短期产量水平变化影响。

(3)引致投资在总投资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引致投资的大小取决于以前的产量水平和加速数的大小,引致投资的比例高,说明加速数相当大,会产生一个爆发性的周期类型。

(4)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产量上限。说明经济扩张并不是无限的,它要受到资源的限制。产量的上限是指资源充分利用时的产量水平。

(5)加速数的变化规律为在经济周期衰退阶段较小,而在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较大。经济从繁荣走向萧条,中间有个衰退的过渡阶段,该阶段由于技术特性决定了投资负增长的速度不可能进行很快。换句话说,在衰退阶段,产量减少,引致投资也增加,加速数就小;在复苏阶段,产量增加,引致投资也增加,加速数就大。

(二)希克斯利用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积累过程,以及经济周期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必然性。

希克斯首先考察了经济体系均衡的可能性和稳定性。所谓经济体系均衡的稳定性是指存在着一种均衡增长的途径,当外来的各类干扰因素破坏了这种均衡,经济体系在脱离了均衡以后还会回到原来的均衡状态。无论是静态经济,还是无自发投资经济,均存在着均衡的可能性。而既有引致投资又有自发投资的经济则不能实现稳定的增长。

(1)在静态经济中,由于产量不变,无引致投资,也就不可能产生由引致投资而引起的经济波动。经济均衡的一般条件是净投资等于储蓄。引致投资为0,则净投资和储蓄均为0,经济始终处于均衡

33

状态之中。

(2)在无自发投资只有引致投资的经济中,假如产量增长的比例不变,则引致投资也趋向于一个不变的比例。由于消费与前期收入成比例,前期收入与本期收入也成比例,所以消费与本期收入也成比例。另外,现期的引致投资与现期的收入的比例,现期储蓄与现期收入的比率均取决于收入的增长率,假如两者比例相等则引致投资等于储蓄,经济体系则处于均衡状态。因此,只要保持适当的收入增长率,经济就可以实现均衡增长。

(3)在既有自主投资,又有引致投资的经济中,均衡的条件是: 自主投资+引致投资=储蓄

此时储蓄与收入的比例和引致投资与收入的比例不相等,两者之差为自主投资与收入的比例。假如收入的增长率一定,自主投资就必须具有相同的增长率,因此,自主投资与收入应保持一个不变的比例。自主投资的增长率取决于经济体外的因素,它的变动不随现期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但是,自主投资的变化,决定了产量水平的变化,所以,自主投资的增长率决定着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增长率,自主投资的水平决定了产量的均衡水平。

自主投资与产量之间存在着一种“超级乘数”关系。所谓超级乘数是指产量或收入增加量与自主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例,在超级乘数既定的条件下,自主投资水平越高,均衡产量的水平也越高。

希克斯研究了在乘数—加速数作用下收入的均衡和稳定性后提出了如下理想化的线性模型:

34

Yt=Ct+It (l) Ct=bYt-1(0<b<1) (2) It=It1+It2 (3) It1=a(Yt-1-Yt-2) (a>0) (4)

It2=A0(1+g)t (A0>0,g>0) (5)

其中式(1)为均衡条件;式(2)为消费函数;式(3)表示投资由引致投资和自发投资组成,It1为引致投资,It2为自发投资;式(4)表示引致投资依赖于收入的增量;式(5)表示自发投资是具有固定增长率g的指数函数,将式(2)、(3)、(4)、(5)分别代入式(1)得Y的二阶差分方程。

Yt-(b+a)Yt-1+aYt-2=A0(1+g)t (6) 考察式(6)的解Y的运动类型,如表所示。 表 差分方程解的变动情况 A的范围 Δ>0 特征根情况 t→∞时,差分方程解的变动情况 均衡解的稳定性 稳定 稳定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35

aa2

Δ>0 Δ=0 Δ<0 Δ<0 Δ<0 Δ=0 Δ>0 两个小于1的正实根 小于1的正实根(重根) 模小于1的共轭复根 模等于1的共轭复根 模大于1的共轭复根 大于1的实根(重根) 两个大于1的实根 单调收敛于 均衡解 单调收敛于 均衡解 衰减振荡 常数振幅振荡 爆发性振荡 单调爆发 性增长 单调爆发 性增长

注:表中a1与a2为差分方程的2个根。

希克斯认为,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加速数a总是大于1的,因此,理想化的线性模型总是不稳定的。另外,收入Yt不可能按指数规律无限的增长,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劳动力资源就会成为收入增长的约束。此时充分就业收入就成为收入增长的“上限”。随着人口和生产的不断增长,收入上限Bt也不就不断地增长,假设上限增长率与自发投资率g相同,即

Bt=B0(1+g)t, (7) 式中Bt为正常数,且B0>Y0

假设,经济系统在初期是均衡的,由于外生因素的影响,使收入产生一个向上的冲击,于是便开始了收入的爆发性增长运动,将收入引向“上限”,当收入Yt达到上限后,便将沿着“上限”式(7)“爬行”2个时期,然后,从“上限”跌落下来,衰退时期也随之到来。

当收入Yt下降时,引致投资It1=a(Yt-1-Yt-2)为负值,由于希克斯模型是个封闭经济模型,负投资不体现为变卖机器,而是企业紧缩“折旧费”,折旧费不足,生产设备不够维持简单再生产,从而达到“负投资”的状况。因此,全部折旧费就是“负投资”的下限。

考虑到收入增长的“上限”和收入减少的“下限”之后,理想化的线性模型修改为如下的非线性模型:

Yt= Ct+It,(Ct+It≤B(1+g)t) (8) B0(1+g)t,(Ct+It≤B0(1+g)t) (9) Ct=BYt-1, (0

36

It=It1+It2 (11) It1= V(Yt-1-Yt-2),(V(Yt-1-Yt-2)≥-a) (12)

-a,(V(Yt-1-Yt-2)<-a) (13) It2=A0(1+g)t, (A0>0,g>0) (14)

上一模式含有2个分段表达式,因此,必须分段求解。将其分为5个阶段:

阶段Ⅰ:收入上升到“上限”以前的阶段。这时,解Yt由方程(8)(10)(11)(12)(14)构成的模型确定。

阶段Ⅱ:收入到达“上限”的“爬行”阶段。这时,Yt由方程(9)(10)(11)(12)(14)构成的模型确定,即 Yt=B0(1+g)t,(Ct+It≤B0(1+g)t) Ct=bYt-1 It=It1+It2

It1= V(Yt-1-Yt-2),(V(Yt-1-Yt-2)≥-a) It2=A0(1+g)t,

阶段Ⅲ:收入从“上限”跌落后的阶段。这时,Yt仍由上一模型确定。

阶段Ⅳ:收入跌落到“下限”的阶段。这时,Yt由方程(8)(10)(11)(13)(14)构成的模型确定,即 Yt= Ct+It,(Ct+It≤B0(1+g)t) Ct=bYt-1 It=It1+It2

37

It1=-a, V(Yt-1-Yt-2),(V(Yt-1-Yt-2)<-a) It2=A0(1+g)t,

阶段Ⅴ:收入从“下限”上“爬上来”,重新上升的阶段。这时Yt返回阶段Ⅰ,仍由第一个模型所确定。

在以上的基础之上,希克斯完整地描述了经济周期的运动过程。可用图来说明希克斯的经济周期模型。

在下图中,AA线为自主投资增长线,假定它处于一种稳定增长状态,EE线为自发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均衡增长线(国民收入为自主投资与超级乘数的乘积),FF线为经济增长的最高上限,也可以称为充分就业线,LL线为只有自主投资存在,而无引致投资存在的情况下,自主投资与乘数决定的经济增长的上限。

假设经济开始时处于均衡增长线EE上的a点。由于出现了新发 Y

F b c F E a E L d e L A A 0 图 希克斯经济周期模型运动过程

明等外在因素的变动,引起自主投资的增长。这时,由于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体系会发生一种脱离均衡水平向上运动的过程。假定加速数值大到足以能够促使经济体系发生无休止的向上扩

38

张运动,一直使产量增加到b点。这时经济体系按原来的速度持续增长已经不可能了,因为经济增长一旦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增长要受到资源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体系的运动只能和充分就业线FF同时并进,以相同的速度爬行。

但由于经济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在FF线上不可能停留太久,必定要发生向下的转折过程。由于产量受充分就业的限制,在达到其充分就业水平的一段时间后,经济增长速度就开始放慢,增长率低于原来的水平,增长率的下降会导致引致投资的减少,而引致投资的减少会进一步引起产量的下降。这样,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会使经济发生不可避免的向下运动。这种向下的转折一旦发生,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共同推动下,经济活动水平向着均衡增长线EE方向移动。

产量朝着EE线方向运动并不意味着产量在EE线上停止不动。由于加速原理的使用,产量水平还要进一步下降,冲破EE线继续向下运动,直至产量下降到LL线水平上。这时,经济处于一种萧条状态,引致投资不存在了,加速原理也不起作用了。自主投资不受产量水平变化的影响,仍以不变的比率继续增长。只要自主投资存在,那么,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之下,LL线就是产量水平的最低下限,产量的下降也就不可能再低于LL线,经济在d点上不再向下运动。

但产量水平也不会在LL线上停留太久,因为自主投资是不断增长的,自主投资增长又会重新引起乘数与加速数的共同作用,产量不可避免地发生向上的累积运动,即经济在e点时开始向上的运动。这

39

时经济开始复苏,产量重新开始增长,向均衡线EE接近。产量达到EE线的水平后,还会向FF线接近,因为产量的增长率远远大于均衡线时的增长率。到FF线后,又会发生向下转折,经济完成了一个周期过程。一个周期之后又会开始另一个周期,经济就处于这样不断的波动的发展之中。

当产量增长达到FF线后,会在FF线上停留一段时间。停留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引致投资时滞的长短。引致投资的时滞愈长,产量水平停留在FF线上的时间也就愈长。但无论停留多长时间,最终还要发生向下的转折。

由于固定资本的负投资发生在总投资停止增长以后,并通过折旧过程来进行,所以产量下降引起负投资的增长不如产量的上升引起正投资增长来得迅速。折旧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这样,在产量下降过程中,加速数发生了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希克斯的经济周期模型被称为经济周期的非线性的动态理论。

第六节 卢卡斯理性预期经济周期模型

罗伯特·卢卡斯在1977年发表的《对经济周期的理解》和1978年发表的《失业政策》等论文中,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原则出发,提出了他的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由于未预料到或不规则的货币冲击而引起的,即由于货币供应量意外的不规则的变动,使得生产者在意识上感到物价产生了短期的相对波动,从而导致产量和就业的波动。

一、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原则的2个假设前提。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w6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