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杯听课随想 眼高手低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9 00: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先眼高再手高

课堂的设计艺术

曾经的我,觉得一堂好课就是设计一个很精巧的问题,一以贯之,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通过这个问题来解读课文本。给我最大启发的例子,是李镇西老师讲《孔乙己》时,他就围绕“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这一句来展开对文本的理解。

现在的我,总觉得以问题来统领文本,学生的思路是乱的,我更喜欢一段一段地讲,这个问题也是我前些日子讲《小狗包弟》时深深感受到的,李新芳老师和杨晓平老师在这点上对我的启发和肯定是最大的。他们也觉得作者写文章时的思路应该是最好的思路,我们打乱人家的思路,围绕一个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各种找,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系统、不条理,是片段性的。由此,我想到我们学生写文章时缺少严谨的逻辑,是否跟课堂上的这一设置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呢!

在我讲完《小狗包弟》时,闫秋霞老师看了我的课堂实录说,虽然学生一直在回答问题,体现出一定的主体性,但他们还是跟着你的思路,随着你的问题在思考,从更彻底的意义上说,在思维上,你还是以你的问题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我当时很认同,但我觉得超越这一层会更难!这几天断断续续地听敬业杯的课,我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我们老师精心地设计思路,学生跟着走,老师引导到哪里,学生学到哪里,在很有思路的背后是学生思维的缺失。我不知道怎样做会更好,但是写出来,意识到,然后慢慢调整和完善!

如何拓展才好

例3:一位老师讲《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课初给大家放了大概7分钟的我是演说家中刘媛媛《寒门贵子》的演讲,讲完之后让学生以评委的身份点评,学生说,有鼓动性、感染力、有互动、手势到位、吸引人、有文采!学生的点评实际上是泛泛而谈,对这节课、对学生的进步实际没有多大效果。有一位同学点评说“命运的手掌里也有漏网之鱼,这句话有文采,也给予了我信心。”老师也没再做点评,但是我很不同意这句话,意思是大部分人是改变不了命运的,漏网之鱼才有多点啊!但是我们社会上机遇、平台如此之多,有太多人是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哪里只是漏网之鱼那么一点呢!

五中刘俊岚老师的课(我没有听)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认为她的课有深度,即便学生不互动也没有关系;但也有教师认为她的拓展有些游离文本。刘老师的课得高分,说明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62中杨芳的课讲得也多,就文本分析文本,分析地很细,但老师们觉得她讲得有些多,而且基本没有拓展,究竟什么样的课就是好课呢。

老师们很多都用到了课后补充的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中的一段话,但老师们都是用PPT呈现,而没有利用课本。

读课文的处理 语文课上少不了朗读,但怎样的朗读才更有效呢?我个人觉得,学生再努力也读不出来的地方、老师一读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的、可以通过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地方,教师可以示范读,千万不要为了表现自己而读。

第二,如何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朗读,我研究生时对朗读有专门的研究,但是我在课堂上也做得很不好,很多老师告诉学生注意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然后读的好的学生读完之后,其他学生会由衷地鼓掌,老师也会点赞,然后以一句“读得很好,把那种味道读出来了”作结,至于怎么读出来的,一般没有分析。读得不好的学生读完之后,对这句话进行分析,分析完之后说“能不能再读一遍”,学生再读一遍,读完之后说,“嗯,比之前好多啦!”

这当中的好全然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老师的点拨在哪里?

演讲的技巧中,除了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情景再现,即我们在读课文时脑海中要出现文字所表达的画面,再把这个画面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让听众通过听有声语言,脑海中也出现相应的画面,这一点很适合语文课的指导,比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稿中,很多梦想的画面,如果能在这个角度指导,是否更好!

演讲是不同于朗诵的,所以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对学生的指导,都不要偏于朗读,过于缓慢,不容易召唤起听者。演说,讲话其实和演讲还是有细微区别的。校长的演说,墓前的讲话,马丁路德金梦想的呼唤,还是有不同之处的。演说,作为一校之长,要教育北大的学生,所以是“说”,但不是干巴巴地说,是“演”说,要有演讲的技巧;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同于悼词,不是祭文,祭文和悼词的抒情性更强一些,而讲话与之相比,理性成分就要多一些!

成才中学的老师在让学生读这段话时是这样安排的:一位学生读前半部分,所有的学生读后半部分——我们就绝不会满足,通过这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会加深对文本所使用的的排比修辞、反复修辞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的坚持不懈之精神。

只要人民仍然遭受不公平对待,我们就绝不会满意。

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劳的身躯不能身处城市享受住宿之处,我们就绝不会满意。 只要我们的活动能力只能在街边简陋的路边摊,我们就绝不会满意。 只要大山深处仍有一个孩子因为贫困不能上学,只要深圳有一个工人一生的努力也不足在这座城市安家,我们就绝不会满意。

问题设置和解决的有效性

例1: 一位老师讲《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时,一上课就请班长站起来:假如你今天刚上任班长,即兴发表一下你的就职演说。

第一, 在这个场合下,班长站起来硬着头皮也要说两句。但这个问题短暂时间是有难度的,除非我们平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好的训练。

第二,让班长演讲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引出课题吗?这个问题的有效性我总觉得寥寥。

例2: 你最喜欢哪句话,哪句话最触动你,站起来读一读。

有的学生读完就完了,有的学生稍微做了一个解释,有的学生稍微解释完之后,教师就开始说他自己的理解。中间缺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继而喜欢这句话的过程。

板书设计的艺术性

板书的设计图文并茂好处多多,但图的形式一定是要为文的内容服务,如果为形式而形式就不好啦!

有位老师在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设计了一座墓碑,如下 例3:

怀念 逝 世 敬仰 赞美 功 绩 悼念

哀 悼 将永垂不朽

就我听的不多的课中,我欣赏成成中学申希的讲课,第一,她没有先入的一堆概念性的名词,而是在文本的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演讲稿的三性:逻辑性、针对性、情感性!比如她分析出演讲稿的逻辑是:一场寒暄、三点希望、两点措施后,他紧接着问“蔡元培先生为什么要提出三点希望呢”学生就会读出课本上写当时问题的一些话,申希老师总结“校风、社会风气、学风”有问题,从而引出演讲稿针对性——针砭时弊。第二,申老师的拓展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服务的,比如她中间多媒体展示的当时的社风,最后拓展的北大校

徽,体现北大树人的宗旨,从而更好地理解蔡元培先生演讲中培养人的宗旨。第三,她很有活力,能调动起学生,课堂很有活力。

品出语文味

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拂”能不能改成“抹”呢? “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更”字的分析。 敌人,私敌 停止思想 弭谤莫如自修 ??

疑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写成:对于历史科学,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讲一二句颠倒,岂不更好吗?

每一次听完公开课就特别感慨:不怕赛讲,怕的是没有积淀。

写完之后,觉得自己很不道德,第一:学习了人家,还要说人家的不好。第二:这件事跟下棋一样,旁观者清啊!那按照棋德,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遵循师德。第三:自己说的时候轻松,讲的时候肯定不如人家。第四:什么是好的语文课本来就见仁见智!

唯一的想法就是:听了不能白听,思考点,记录点,成长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w5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