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体验双基考题:第35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更新时间:2023-03-13 22: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体验·双基考题 (时间:10分钟)

建体系 练能力 速效提升

建 网 络

练 考 题

1.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方面的知识。刚进入一个新环境中的物种,最初种群密度会显著增加,同时由于该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也在加剧。甲的引进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成分、食

物链、食物网,即: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就要投入与甲有竞争或捕食关系的生物,而土著食草鱼类不食甲,只食当地水草,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控制甲的蔓延。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底泥、水、空气、阳光等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A

2.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2011年3月26日发布消息称,在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如图为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的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物链是放射性物质131I进入人体的唯一途径 B.该图所示生态系统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

C.可通过增加植物性食物在食品中的比例,来降低食物链中放射性物质

131

I的富集作用对人造成的危害

D.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是自然界本身不存在的物质,所以不会参与生态

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 大气、水源等无机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

131

I可通过呼吸、饮水直

接进入人体;该生态系统成分中除缺少分解者外,还缺少阳光、热能等;生物富集作用随食物链中营养级的增加而加强,应通过降低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来减轻放射性物质对人的危害;人工放射性核素态系统标志着该物质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1

I通过食物链进入生

答案 C

3.如图是研究人员为净化水质在湖边建立的人工湿地,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种植的各种植物体现了湿地群落的垂直结构 B.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湿地的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 C.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直接价值 D.各种植物分布区域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

解析 图中人工种植的几种水生植物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因此体现的是湿地群落的水平结构;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间接价值;各种植物都消耗水中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故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 B

4.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三种可能情况。

(1)图中曲线_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_______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 (1)由图中信息可知,该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曲线Ⅰ表示的种群数量下降最少,并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宜采取易地保护措施,以保护濒危生物,而不宜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对种群起定向选择的作用,并可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若某营养级的某

物种数量下降,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减少,而流向与其处于竞争关系的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物种的能量将会增加。

(3)在草原上, “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4)“J”型增长的数学方程式为:Nt=N0λt,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控制λ参数,可控制种群数量,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答案 (1)Ⅰ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 (2)增加 (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

精 品 题 库

1.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

析图表获得数据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表中看改造前,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都是陆生植物;而改造后,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都是水生植物,因而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因此A正确。改造前植物种类为20种,而改造后植物种类为30种,可见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因此B正确。植被的覆盖率增加可以改善该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因此C正确。从表中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的改变可看出,改造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而不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因此D错误。

答案 D

2.如果某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会发生以下变化,那么其变化的顺序是( ) ①水中溶氧量下降 ②需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 ③水中溶解氧增加 ④厌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产生的有害气体增加 ⑤浮游藻类等迅速繁殖 ⑥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③②①④⑥ C.⑤①②④③⑥ D.①③④②⑤⑥

解析 海水富营养化是造成赤潮的根本原因。在赤潮的起始阶段,由于海水中的N、P等元素大量增加,导致浮游藻类迅速繁殖,同时海水中溶氧量不断增加,引起需氧微生物迅速繁殖,结果又使水中溶氧量下降,厌氧微生物迅速繁殖,有害气体增加,致使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答案 B

3.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解析 外来物种大多会因缺乏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根据当地情况科学引入外来物种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本题中的外来植物和本地植物形成的是竞争关系,本地植物因不能获得阳光而死亡。

答案 A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校园周围池塘的水质污染状况,采集水样镜检水中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1号池塘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2号池塘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大,动物较少;3号池塘水样中未见任何动物和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4号池塘水样中昆虫、植物均有发现,数量较多。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池塘污染的严重性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 )

A.3、1、4、2 B.3、1、2、4 C.4、2、1、3 D.2、4、3、1

解析 池塘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含有较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遭到污染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所减少,并且污染程度越高,动植物种类越少。

答案 B

5.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利昂等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大气的SO2等气体过多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答案 C

6.(2011·江苏)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_______。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______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控。

解析 人工养殖池塘中生物种类相对少,抵抗力稳定性低,但恢复力稳定性高。图示装臵设臵生态塘、潜流湿地的作用是处理从养殖塘流来的水,有效降低水体中N、P的含量。前一池塘的上层水中含有较高的溶氧量,同时可以将其残留的饵料流向下一养殖塘,提高饵料的利用率。串联的养殖塘不宜过多,过多会导致后面的养殖塘中N、P含量太高,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示装臵中补水和排水的作用是及时交换装臵中的水,调节水体中N、P含量。

答案 (1)高 正反馈

(2)生态塘和潜流湿地 净化作用

(3)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 (5)补水和排水 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循环频次)

7.一些水域常会出现水体变绿导致鱼类死亡,进而引起水质变坏发臭的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性学习小组经过调查发现,是有人将化肥或污染剂大量排放到水体中的缘故。请设计实验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与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浓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

供选实验材料:裸藻培养液(内含裸藻)、滴管、试管、试管架、记号笔、复合肥(磷酸氢二铵)、自来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计数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制N组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在________号试管中按浓度梯度分别加入________。在剩余试管中加________。

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

第六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实验结果可能多种多样,请将下列两种可能的结果及结论补充完整):

①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裸藻数量也明显增多,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裸藻数量无明显变化,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与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浓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实验观察指标(因变量)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不做任何处理的一组为对照组,其余各组为实验组,各加入不同浓度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另外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其他培养条件应相同。由于是探究性实验,所以实验结果和结论具有多种可能性。

答案 第二步:取N+1支试管分别编号(1~N+1) 第三步:在N+1支试管中各放入2 mL裸藻培养液 第四步:2~N+1 等量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 等量的自来水 第五步:在其余条件均相同的适宜条件下 第六步:分别制作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①该浓度范围内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且富营养化程度随复合肥浓度的增加而加大(合理答案即可) ②该浓度范围内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不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8.阅读以下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20世纪,由于掠夺象牙者的肆意猎杀,南非大象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锐减,最少时整个南非境内只有野生大象50头左右。1995年南非开始全面禁止

猎象,为大象建立自然保护区,直至今天,大象已近两万头;如此速度增长下去,再过10年后大象数量将比现在翻一番。

大象数量的急剧增长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象的寿命很长且食量大,一头成年非洲象每天啃食大约300公斤的植物。为吃到多汁的嫩根或树叶,大象常把整棵树推倒,连数千年树龄的稀有古木也成盘中餐,其他食草动物的口粮也都被它抢占。以上事实证明,生物多样性和大象种群的大量繁衍是难以两全其美的。为保护受威胁的生态环境,南非政府准备实施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包括有计划捕杀、给大象避孕、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等。

(1)从1995年至今,南非大象数量从50头左右增至近两万头,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南非政府不采取任何新的措施,大象种群的K值将会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象在南非虽然成灾,但在全球来说仍然属于数目稀少的珍贵动物,所以南非环境部长也说实施捕杀大象的措施有弊端。为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同时尽可能保护更多的大象,除了上面提到的措施外,你认为还应增加什么有效的措施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计划地捕杀大象或对大象实施避孕,目的是通过控制大象种群的__________(数量特征),从而控制其种群密度。从南非大象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种群数量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人类自身也深受人口过度增长的困扰。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为此我国在__________的同时,还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材料分析题要注意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

(1)材料中“1995年南非开始全面禁止猎象,为大象建立自然保护区”,这是大象种群数量增多的基点。再结合种群数量增长的知识进行分析。

(2)是开放的题目。从生物多样性和大象种群的大量繁衍两全其美的角度入手,只要回答合理即可。

(3)对大象实施避孕是降低出生率,有计划地捕杀大象是增加死亡率。从大象的事例中给人以启示,要从解决好人口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被捕杀少、寿命长(死亡率低)、食物充足、被捕食少(答出其中一项) K值将会变小

(2)人工迁徙大象或为当地其他物种建立新的保护区(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出生率和死亡率 控制人口增长 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口素质等)

备 课 资 料 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影响很大。它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在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沿海平原的盐碱化,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

温室效应——地球发烧之谜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等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 cm,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 cm,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

臭氧层破坏——女娲后代需补天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氯原子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孕育沙漠的温床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于人们过度的放牧、耕作、乱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质量下降并逐步沙漠化的过程。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化学现象(盐化、液化、污染)占12.1%,物理现象(水涝、沉陷)占4.2%。土壤侵蚀年平均速度为每公顷约0.5~2吨。全球每年损失灌溉地150万平方公顷。70%的农用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已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在过去的20年里,因土地退化

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4.6亿增加到5.5亿人。

废物质污染及转移——工业文明的后遗症

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目前,市场中约有7万~8万种化学产品,其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有500余种。据研究证实,一节一号电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其污染可持续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状态下能存在450年之久。被称为当代“空中死神”的酸雨对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种建筑物的影响和侵蚀已得到公认。有害废物的转移常常会演变成国际交往的政治事件。发达国家非法向海洋和发展中国家倾倒危险废物,致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导致接受地的环境污染和对居民的健康影响。另据资料统计,我国城市垃圾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吨,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达440千克。

森林面积减少——地球之肺溃疡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将患“孤独症”

生物多样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

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而不断消失的现象。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 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 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 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 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w2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