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号宁大骨干班——文本解读

更新时间:2023-07-30 02: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文本解读——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危机阅读量的萎缩 浅阅读、反阅读行为盛行 即兴式无逻辑表达 (思想失去了酝酿和打磨的机会) 道德责任虚化 无拘言行的泛滥 (释放了人们心中的魔鬼)

(一)重建我们的认识

一位文学批评家说:“很多语文 教师走上了讲台,但没有走进文本。”

教学两维: 1.内容能力(设计和评价能力、课堂管 理、诊断和促进能力、组织才华和临 场发挥能力) 2.过程能力(业务知识、行动能力、社 会能力、自我能力)

《变色龙》教学内容分析表 核心内容 主题: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 义——通过对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 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 反人民的实质。 环境: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清、凄凉。 细节: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 人物: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手法:幽默的笔调和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故都的秋》教学内容分析表核心内容 文眼(北国的秋来得清、静、悲凉) 五幅秋景图(五个场景) 议论段的作用(第12段) 南北之秋的比较 频 数 44 42 35 30 样本比 (45) 97.8% 93.3% 77.7% 66.6%

补充写秋的诗文

25

55.6%

解读完全成了贩卖,没有老师的 智力劳动(智慧、贡献)在其中,更 不可能给学生留有做一手阅读者的机 会。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教学内容比较内容文眼 结构 写景 语言 欣赏点 练笔

《故都的秋》北国的秋来得清、静、 悲凉 首尾呼应

《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 宁静

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器官 来表达 精彩的比喻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家乡、校园的秋、ΧΧ月色

《我爱这土地》与《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作背景 都写于抗战时期(艾青38年,戴望舒41年) 作品主题 都表达了挚热的爱国之情。(艾诗表达了对敌 人的仇恨和对祖国的挚热,戴诗表达了对祖国 命运的关注和为祖国惨遭践踏的忧愤) 主体部分 结构相同(1.总分总;2.都用“我……用”领 起——具体描述——,3.都用“……”进行过 度) 内容前后 先描述受苦受难、饱经欺凌的祖国大地,表达 关系 内心的痛楚,然后再写对自由、光明的希望和 信心。 主要意象 艾诗:化为一只小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特征相同 戴诗:手掌 用残损的

用简单的“同质”化解读消解了 不同文章的异质美;误把“篇”当做 “类”来读(本来是向“类”借力用 作“解篇”的,结果成了本末倒置)。

文本“内容”解读中常见的问题 ——教条、僵化的人文说教: 一是陈旧的政治观念的片面结论; 二是刻意追求全面的综合评价

三是没有个性的泛化归纳(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空洞的标签化结论。)

案例:《音乐巨人贝多芬》 贝多芬是一个沉郁坚强、 严肃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 由、献身音乐的人。

《乌鸦喝水》 教学目标:(略) 教学过程:生字注音—呈现图画—朗 读—思考(喝水的办法) 问题: 这个教学所能完成的就是乌鸦是 如何喝到水的(怎样寻找办法——找到 什么办法)。 误区:语文的学科营养流失严重。 (语文阅读教学成了生活常识实验室)

《枣核》1.枣树是北京胡同里常见的树木之一,它可寄 托游子对故乡的情思。 2.枣树是自然界中生命力顽强的树种之一,它 可扣合游子对自身的期许。 3.枣树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 可承载赤子对族规的深情。 (判断是要有依据的)

《花钟》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 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 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 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 了笑脸…… 教师:小喇叭是怎样的? (学生用手比划着) 教师:同学们试着吹吹。 (学生模拟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囚绿记》创作于抗日战争前夕, 他本人也因逃离沦陷区而处在颠沛流 离的愤恨与无奈之中。他是想借“绿” 对光明的顽强的向往和对抗力来表达 自己内心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思 想感情。

我们早已学会在表达中 排除个人经验而服从公共套 路!

教师很容易矮化成一个仅仅从 事非创造性劳动的雇工;僵化成一 个只有灌输既定的意识形态的传声 筒;愚化成一个贬损自身灵魂的思 想附庸;堕化成一个维护错误观念 的文化保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w2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