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对新闻工作的意义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7 01: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试论媒介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新闻传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传播媒介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民族文化与本土媒介的使命
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世界观的影响
民族文化传播的媒介策略 试论媒介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黄新宇 唐艳林
【摘要】:当今时代,随着国际化、全球化、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特别是欧美化的步步渗透,后进地区、发展中国家等第三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延续压力,在迅猛狂热的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如何通过媒介传播与保护本民族文化就成为各少数民族当务之急的一项重任。在媒介全球化及其高度发达的新时期,对民族文化,特别是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赓延既有隐忧和挑战的艰难一面,同时又存在充满传播机遇与发展保护的优越一面,只要把握好传播与保护策略,民族文化的赓延应该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单位】: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池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全球化浪潮 媒介 传播方式 保护策略 少数民族 国际化 大众传媒 经济欠发达地区 传统文化 【分类号】:G206;G122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环境与背景当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化、全球化、跨国公司的扩张正以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犹如水银泄地般无孔不入,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1]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的相继确立,全球化首先从地理的开放拉开序幕,随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 ?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李庆林;传播技术塑造文化形态——一种传播学的视野[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2 3 4 5 6 7 8 9 10
郭菊先,高向平,柏文喜;TOT项目融资中项目经营权的性质及其转换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关宝军;;当代价值冲突的实质及其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王洪才;论高教研究的四种范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沈湘平;全球化研究的人学转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王成兵;对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几点理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晏辉;;守望家园——家庭伦理的当代境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张琦;生活仪式与自我认同——对过士行“闲人”形象的解读[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项国雄,胡莹;传媒产业化路在何方[J];传媒观察;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 2 3 4 5 6 7 8 9 10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
[C];2006年
吴麟;;新闻媒体、公共决策与“协商民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Ⅱ)[C];2006年
黄典林;;媒体主流叙事的边缘解读及其社会逻辑——以北京大栅栏地区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
张秋瑰;;博客力量与中国现状——从中美博客热点差异看中国博客的现实发展[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
程倩;;契约型政府信任关系:工具的与历史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谢加书;;试论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对道德传播的影响[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曹亚丽;;基于创意产业的新媒介艺术设计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
年
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沈湘平;;略论风险与和谐[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宋玉书;;消费者不是消极的容器——关于大众传媒娱乐报道的思考[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2 3 4 5 6 7 8 9 10
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邹珺;合作医疗的制度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朱洪启;二十世纪华北农具、水井的社会经济透视[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毛丹武;现代性中的阶级和民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郭忠华;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林琳;从“我”到“类”的责任[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2 3 4 5 6 7 8 9 10
唐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意识形态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施敏;论网络文化与人的现代性[D];广西大学;2002年 刘世界;当代中国村级治理变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李耿晖;边界与想象[D];暨南大学;2002年
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杨颖;电视广告与日常生活的现代转型[D];厦门大学;2002年
周志强;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先锋诗歌的认同危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陈俊峰;农民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获得途径[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刘年辉;难以逃遁的困境[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刘慧群;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刘家亮;试论艺术传播批评[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2 3 4 5 6 7 8 9 10
宪东;从“胡服骑射”谈起[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1期
杨继国;文艺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刘梦溪;红学三十年[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正确对待人体美术问题——关于在雕塑、绘画中表现人体问题的讨论[J];美术;1980年06期
;配合城市建设发展雕塑艺术的建议[J];美术;1980年10期
张弦 ,于庆新;朋友们,祝贺你们……——外国友人谈少数民族文艺会演[J];人民音乐;1980年11期
谭冰若 ,卫立;柴可夫斯基的“折衷主义”和“悲观主义”[J];人民音乐;1980年12期
陶先淮;道州忧黎庶 词气浩纵横——元结在道州[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3期
常任侠;汉唐间西域音乐艺术的东渐[J];音乐研究;1980年02期 李佺民;谈音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J];音乐研究;198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 2 3 4 5 6 7 8 9 10
张永国;;“三苗说”置疑[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吴通发;;苗族曲艺“嘎百福”简述[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韩红;;“语言国情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语言学”之比较考察[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
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张琦;;俄语《40课》中的语言文化因素对比[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
[C];1996年
范海虹;;俄汉姓名称呼对比[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
史秀菊;;浅谈文化心理与交际得体性的关系[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刘贯文;;关于三晋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代序)[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刘贯文;;关于三晋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张亚英;;试论民族学与地理学的关系[A];民族学研究第一辑——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张锡禄;;白族姓名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五辑[C];198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1 2 3 4 5 6
孙茗;民族文化传承与中小学音体美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如诗如画酉水河[N];重庆日报;2000年
浙江财金学院 邬雪芬 周锋 本报记者 杨锦虎;企业文化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N];中国企业报;
潘晓玲;如何建设民族文化大州[N];中国文化报;2000年
蓝凌云;西部大开发与广西文化的创新与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0年
记者 张小兰;光大“和而不同”的理念[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8 9 10
云南省德宏州文化局党支副书记 杨忠德;做“独有·特色·优秀”文章[N];中国文化报;2000年
云南省临沧行署文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唐现春;迎接西部开发 弘扬民族文化[N];中国文化报;2
云南省德宏州文化局 杨忠德;风采独具的德宏民族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0年
曹阜金;抓品牌 打特色 促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2 3 4 5 6 7 8 9 10
林广;移民与纽约城市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郄永忠;对经济全球化下安全战略重新定位的思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孙岿;中国突厥语族诸民族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徐健顺;《三国史记》的文学价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周建平;新时期中国文艺管理体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2 3 4 5 6 7 8 9 10
周新生;云南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建水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钟建玲;英汉文化词语对比[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封文丽;中国金融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张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策略[D];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
徐劲松;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国际进程及对我国的挑战[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莫秀珍;王夫之的民族文化观[D];湖南大学;2001年
刘铮;蒙古族民居及其环境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石义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变迁[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蒋旭辉;文化与外语学习[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杨春红;中国英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文化与传播学院 马微微
指导老师 杨筝
引言: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传媒主力的电视业其传播特点和方向与受众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介主体要从自身改善,以达到最佳的传播
效果。本文针对电视媒介的传播对受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分为四个部分做出了简要阐述:
第一部分,分三个段落在新闻,娱乐和受众上与其他传媒相比较分析了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及其所特有的优势,目的是让读者在大的方向上了解电视媒介。 第二部分,了解受众所具有的心理,着重分析了受众心理与电视节目之间的联系。 第三部分,在理论与实际生活中从正面负面两方面上说明电视媒介传播对受众的心理的影响。
第四部分,基于对电视传媒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电视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电视媒介;传播;受众心理;影响
二 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及优势
在当今众多的大众传播媒介中,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途径。而在众多的传播媒介中,电视能够脱影而出源于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传媒性质和优势。 电视的最大优势
(一)从新闻方面来说:电视的最大优势不在于纪实,也不在于暴光,而在于电视所特有的现场。具有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它可以即时再现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有怎么样的细节。如:在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各报纸与电台都做了详尽的连续性报道。然而,电视报道,却以无与伦比的现场感征服了世界观众。在电视报道中,子弹是怎样突然射来的,肯尼迪倒下时的面部表情怎样,总统保镖有哪些动作,周围人群有怎样的反应.....都被活灵活现地及时再现于人们的眼前,观众就好像亲自在现场看到了肯尼迪遇刺的情形。
在时效上,报纸与电台所表现的往往是曾经发生了什么,而电视现场报道则是现在正在发生什么,即时纪录历史,让受众们直接与历史同步。 (二)从娱乐方面来说:
观众看电视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获得一种娱乐上的满足,如湖南台推出的《快乐大本营》,每到周末全国有上亿观众坐在电视机前与它一起快乐。电视的优势在于很强的观众现场参与,及时反馈意见与建议,以达到娱乐与观众的和谐,更好的让观众放松心情。同时,电视娱乐更多的是大众化的东西,更通俗浅白一些,在短时间内被大众所接受,能很快的获得观众群。 (三)从受众方面来说:
电视受众具有广泛性。以文字传播符号的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要求受众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程度。电视传媒,它以直观的形象的非文字符号和有声语言,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直接进入观众的认知领域。即使不识字,同样可以收看电视节目,并从中获取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受众没有年龄差异,文化教育差异,社会地位的差异,达到信息共享的和谐。电视传媒信息的易得性。收看电视节目,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综合文艺类,人们的心理状态都处于无意识注意之中,没有任何压力。尽管看电视和听广播有相似之处,但听广播时,大脑仍然要对从耳朵传来的有声语言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使信息条理化,清晰化,而看电视则一目了然。正如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所说:“非语言符号以几种不同的途径进入人类传播的。首先,它们携带的信息常常不需要任何语言来表达,一幅画就是一种完整的传播......飞机左翼的红灯无须配以文字说
明,愤怒的人群,狰狞的面容,挥动的拳头也无须说明。 上述资料说明收看电视比阅读报纸或收听广播来的轻松。人可以控制但绝不能摆脱追求舒适的本能,消闲式的接收信息比经过认真思考后再获取信息更容易为人们所垂青。
二 电视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与受众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传播事业为适应社会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为满足受众的需要而发展、存在;受众的需求给传播事业以生命和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受众心理的研究。作为传播主导电视业应着重受众心理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受众认同心理
认同心理是指受众在以往经验的影响下,有一种心理定势,从而对电视所反映的内容有一定的倾向性和趋向性。带有“文化认同”的需求。不同层次的观众,虽然其职业、年龄、思想观念、生活阅历以及兴趣爱好各有不同。但是在对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等方面都有着相似的认同期待。 (二)受众逆反心理
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已有意识的支配、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传媒上宣传的观点从心理上产生的一种抵制情绪。一般认为,大众传播中的逆反心理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评价逆反,即受众对传播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与传播者所持的判断呈相反趋向;二是情感逆反,即传播者在传播中所表现的情感或情绪,不仅不能为受众所接受,还让受众产生一定程度的反感;三是行为逆反,即传播者所希望的受众行为结果或行为表现并没有出现,甚至刚好相反。这三种类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评价可以激发情感,导致行为,而情感和行为也可以引发评价。根据逆反心理的三大类型及其表现,可以概括逆反心理有如下三个特征:1.反射性。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的逆反心理,不仅是一般地对传播者或传播内容表示不喜欢,不同意,而是对传播者或传播内容心存抗拒之心,表现为受众与传播者或传播内容相抵触,甚至“对着干”。2.情绪性。受众的逆反心理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情感成分,次要因素是认知成分,表现为不满、抵触、对立等情绪激烈的心理现象。3.持续性。即受众的逆反心理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后,对后续相关和类似的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都会产生逆反心理。 (三)受众求知心理
求知心理:“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的求知本能不只是处于主体的生存需要,更是一种心理满足感推动下的产物。渴望新知,不断探求,拓展生存与想象空间,是每个人心理发展的必要行为。这一点,恰是受众与教育电视契合之处。 (四).受众求新心理:
受众接受教育电视节目,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取新信息,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以获取创造新生活的依据,受众对那些自己欲知而未知的传播内容,往往产生浓厚兴趣。
(五)受众求近心理:
受众对那些与个人日常生活、贴身体验具有某种密切联系的事物及教育信息最易产生亲切感,那些为受众所熟悉的内容有可能被受众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信息单元迅速同化,并产生关切感和认同感。 (六)受众情感需求心理
在情感上,受众个体渴望与他人沟通,得到他人理解、同情,很多教育互动节目,
能够使受众在毫无认知障碍的情感状态下接受传播的浸染,这也是受众情感图式被启发和唤醒。
(七).受众的参与心理
所谓“参与心理”,即调动受众的情感因素,使受众的情感与新闻人物和传播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实际上就是让受众在心理上参与了新闻报道。像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导演在节目的组织上很注意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再加上主持人的煽情性的表演,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观众往往会被吸引,情不自禁地卷入节目的氛围中,感觉自己好像已到了节目的现场参与了该节目一样,这也是优秀的电视节目所能达到的最佳境界。 (八) 受众的娱乐消遣心理
近几年来,屏幕上涌现了大量轻松、愉快的电视节目,而且这些节目收视率颇高,像香港拍的电视连续剧《鹿鼎记》、电影《大话西游》等很受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喜爱,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承受了较之以往更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宣泄出来,否则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 当然,受众接触大众传媒还有别的心理与动机,这里只简要分析了几种主要的心理。总之,受众是传媒工作的源泉,受众问题应该放在第一位研究,只有这样大众传媒才能真正做到为受众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受众。
三 电视媒介传播对受众心理影响
(一)电视是最有现场传真感的媒体,从来没有哪一种媒体能够如此鲜明地综合表达世界,V’(视觉信息)+A(听觉信息)+S(符号信息)+M(语意信息)+B(行为信息)的信息模式同时激活视觉和听觉通道,在受众知觉的环节几乎达到了最高境界,是印刷媒介S+V(摄影,图片等有较多局限性的视觉信息)和广播媒介A+M的信息内容模式无法与之抗衡的。
1.视听知觉通道的全面激活和信息加工过程的简化使电视成为受众获取“媒介现实”的最轻松的选择。施拉姆所计算的受众对信息选择的公式为: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的需要的程度;“费力的程度”则指得到这则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状况,也即选择的或然率与可能获得的报偿成正比,与需要付出的努力和代价成反比。人们选择最能充分满足需要的途径,而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则选择能够最方便而迅速地满足其需要的途径。电视的传播特点无疑使其成为费力程度最低的媒介。 (1.)受者最终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接受信息的。媒介信息以过滤或衰减的方式进入受众大脑。人脑在接受视听嗅触觉等各类信息时,几个通道可以同时受到注意的分配。而研究证明,视觉是认识外部世界的主导感觉,通过视觉通道接收的信息比率高达87%,具有决定性意义。认知心理学认为,多种感觉通道比单一感觉通道对信息的接收更轻松,对信息的认知更全面。观看电视的过程就好像在一种仿佛是面对面的现场交流中,受众无须特别的精力负担,适当地分配注意力,便能激起和维持一种自动加工式的心理活动。电视图像具有一览性的特点。媒介决定论派的开山祖师伊尼斯(Harold Adams Ennis)将媒介分为两大类:倚重时间的媒介和倚重空间的媒介。电视无疑属于前者,电视画面中的各种组成元素如线条、形
状、色彩等都是同时被人们的知觉所感知的,可以一览无余,瞬间把握,因此更为高效。而语言符号是继时性的,听人讲话或看文章,要逐字地听或看下去才会明白。
(2).电视图像是具象的,简化了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可以直观地在头脑中直接生成相应的形象,而感知抽象的语言符号则需要经过思维加工才能产生相应的形象。按符号学理论,印刷媒介的符号是信息的信息,只是符号信息中的“媒介关联物”部分,只有与“对象关联物”(所指)和“解释关联物”(能义才能彰显。因而只有具有阅读能力的受众才能运用视觉对文字进行解读,儿童就因识字水平的局限无法读懂报纸内容,而漫画则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事实上,也就是简略了对信息的表征。“表征是将外在现实世界转化为心理事件的历程。”受众接受媒介信息的同时就进行着表征活动:将某种媒介符号转换为心象(表象),如某种图形,或某人某物的形象,这个过程叫做“符号表征”;进而再将这些形象转化为某种较为抽象的概念,以便更多的信息被内化和贮存,这个过程叫做“命题表征”,从而完成接收——接受的过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引发人们的不满,多半是因为每个人头脑中对文学著作中文字符号的表征各不相同。而电视的受众参与度低,其直观的画面不需要再进行“符号表征”,省略符号转换的过程,激活和建构图式更为容易。
2.机械化记录的客观效果使电视画面成为“新的自然”,电视媒体对受众的控制效果明显加强。麦克卢汉有一个隐喻:“对于看电视的人来说,新闻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而不是实在的替代物。”“媒体不是人与自然的桥梁,它们就是‘自然’。”对于哲学家来说,“真”这个字眼的背后隐藏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思辨区域。然而,对于影像来说,问题仅在于如何让观众感到“真实”。人们对于电子传播媒介的信任与机械有关:机械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摄像机是客观中性、公正不阿的,它摒弃了人为的主观判断而忠于世界呈现的真相,比所有的文字更有资格说:“一切都是真的。”人们相信自己是在直接地目睹客观现实。“媒体=真实的生活(Media = real life)”图像充满的程度已明显地使我们的时代有别于以前:看电视与其他类型的经历已没有了区别。人们不再把媒体当成了解社会和自然的工具,而将它当成是真实的社会与自然。虽然人们知道媒体只不过是对真实世界的符号展示人们对媒体的反应却是符合社会规则的,媒体的影响一点儿都不比现实生活少。许多年轻人从出生起就大量接触电视节目,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来源于电视,他们在屏幕里进行自己的心理体验,认知图式由电视媒介积累而成。以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辛格博士为代表的反应性理论对阅读行为的主动性给予充分肯定,而认为观看电视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活动。以科索沃战争为例。现在这场战争似乎从未发生过,与它相联系的媒介指)相结合,符号的意影像和混乱已经从我们的屏幕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阿富汗、伊拉克甚至是世界杯。就像换频道一样,我们的注意力很快就会集中到别处,甚至变换情绪就像变换频道一样随意。观众的意图、计划、策略以及选择性在观看电视时很不起作用。电视向受众所展示的“媒介现实”具有更高的虚拟性,而受众的“心理现实”的形成也对它表现出了更大的依赖性。电视媒体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电视台等传播机构的集权和垄断强化了媒介权力中心。这就要求受众了解媒介的特点,明确自己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冷静理性地面对电视媒介带给我们的“媒介现实”。 (二)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正面影响:
1.道德准则 从电视剧来说:
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它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己任。以不同内容,不同主题,不同人物形象,来表达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如:电视剧《焦裕禄》、 《任长霞》、《和平年代》、《英雄无悔》、《西游记》、《红楼梦》、《新闻启示录》,以及近来的《亮剑》,《奋斗》等,都曾在社会上引起过轰动效应,同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的反响,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贴近生活紧跟时代的传统,体现了时代精神,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它们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简单的形式,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告诉人们价值尺度和道德准则,在思想上影响着人们。以《奋斗》为例:反映“80后”年轻人工作,恋爱,生活的青春偶像剧《奋斗》全国许多电视台轮番开播。掀起了一阵收视热潮,并在高校中产生巨大影响,被年轻观众奉为“80后”必看电视剧。它反映了“80后”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摆脱了以往青春偶像剧的固有模式,将许多社会问题融入其中!如大学生毕业后的事业问题,年轻人对财富的追求,以及年轻一代过于速成的爱情等。给人以真实感,引起共鸣,甚至有许多人认为那演绎的正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自己。那么这部剧成功的意义何在呢?教育了一批人,反省了一批人,启发了一批人?还是??难道就只是为了对照社会生活,引起共鸣吗?
这让我想到曾经一度热播的韩剧《大长今》,它在中国曾经风靡一时,不仅受到年轻人青睐,也有许多中老年人深爱。如果说它贴金现实那么它没有《奋斗》这样可以触及,在生活中找到影子;如果说明星阵容,那么它没有《英雄》那样强大?.但是,无论对中国观众还是对于日韩观众,都一样有着很深的教育意义!在剧中有着吃苦耐劳,坚强,勇敢面对生活面对艰难困苦面对挫折的精神。它告诉人们有一种性格叫做隐忍。 从新闻节目来说:
电视媒介面向广大观众,它的传播是向社会开放的,具有社会性。它不仅仅是 党的喉舌,同时也是时代的记录者,是监督者。它告诉人们社会发生了什么,同时 也告诉我们其中有怎样的教训、经验、和思想主题。如:《社会观察》、《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以及江西电视台的《传奇故事》等都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告诉我们社会仍然需要的道德准绳...... 从其他节目来说:
文艺类节目,如小品、相声、歌曲、舞蹈等,在其中的思想主题上来体现。比如赵丽容与巩汉林在几年前的小品《打工奇遇》,以幽默讽刺等手法,告诉人们做事与做人,要诚实守信...... 2.文化渗透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新闻节目,或者其他形式的节目,都多多少少涉足不同领域的知识。如:《今日说法》,它用事实说话,以生活实例为模本,告诉我们预存于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让我们了解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天天厨房》,它用现场演练的方法,教给我们怎么样做一些菜;《动物世界》,跟拍实录的方式,让我们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3.扩大视野
电视新闻用镜头告诉我们,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发生着什么;告诉我们以外的国家在发生什么,有着怎样的局势。国外电视剧,告诉我们其他国家的民族生活和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民族精神和聪明才智。如《大长今》、《越
狱》......旅游卫视的节目,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人文地理。 4.社会动态
社会动态不仅仅体现在新闻节目中,在综合节目中也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新闻联播》、《社会经纬》、《东方时空》、《股市行情》等,向大众传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动态信息...... 负面影响:
1.暴力色情:暴力大都包括使用武力,杀害和伤害。传播学家葛伯纳将暴力定义为“有意伤害或杀害的公然武力表现”。美国国家暴力起因与防治委员会的暴力研究中,以1967年和1968年10月1日到7日下午4时到10时以及星期六早晨8时到11时的娱乐节目为样本。分析发现:两年的黄金时段电视娱乐节目中充满了暴力大约80%以上的节目包含一次或两次以上的暴力事件。委员会同时进行了有关暴力经验的全国性调查,调查说明,大多数美国成人和青少年并非通过直接的暴力经验来学习暴力。但是,凡经历过暴力的人较赞同使用暴力,反之亦然;赞同电视暴力的人与直接经过暴力的人几乎同一类人。广播电视过多宣扬色情暴力、才子佳人、清宫影片,与学校教育相脱节。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的影片、电视剧偏少,且看此类影片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议论较多的就是明星、名牌,想方设法与明星见面谈心,和知名主持人聊天,在网上和网友聊天收不住缰绳。比如,杨丽娟为与偶像刘德华见面,不惜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其父卖血为她筹措路费,变卖家当作经费??诸如此类,传媒如不与学校教育有机衔接,恐怕对学生的负面效应会加大。同时,电视传媒为商业效益而过分迎合青年学生的特点,追求品牌效应,使学生的跟风心理增强学生处在准成熟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而传媒渲染了过多过滥的偶像片、性爱加暴力片、第三者及多角恋爱片,促使学生不良心理增加。传媒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特别是谈话、交友节目的增多,影响了大学生与老师、家长的交流。通过电视与明星面对面,与老师家长交流日渐减少,甚至无欲与老师家长交流,亲情、师生情有所淡化。此外,暴力新闻对犯罪暴力行为的细节化“曝光”时有一种强示范作用。有的媒体为了追求传播的煽情效果,而紧迫暴力的团伙的作案细节、犯罪手段、行凶现场等大肆炒作,从而从反面传播犯罪技巧。媒介人物或事件示范作用的大小由其细节描述的充分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决定的。媒介报道越具体,受众的反映越强烈,模仿行为越普遍。电视中大量暴力镜头的出现,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诱发青少年走向犯罪。据北京市少管所有关人员介绍,该所关押的97名犯抢劫罪、伤害罪、盗窃罪的未成年犯中,有63%喜欢看电视暴力节目,喜欢看凶杀打斗的书刊录像。管教人员深有感触地说:青少年精力旺盛,模仿能力强。但辨别是非能力差,遇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因此在不良环境及电视暴力的影响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虚假现象
新闻事件、虚假广告、形象包装以及各种各样精心导演的访谈、追踪,还有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戏说”、“大话”充斥屏幕,此种状况显示出一个戏剧化的社会已经到来。在韩少功的《暗示》中有一篇题名《电视政治》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议论:“在一个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政治就是电视节目的一部分,可视的比可说的重要,可说的比可想的重要,一个人即使满腹经纶宏图大略,如果不能为电视提供‘料’和‘秀’,不能有效地把内在素质呈现为具体的外部
形象,而且是投合民众欣赏习俗的形象,就很可能一败涂地。”这段话恰恰印证了戏剧化社会的某些特征。君不见,在我们的周遭,小到扶贫、希望工程中的表演,大到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政绩工程以及国际政要的政坛做秀,都是戏剧化风气的表现。在这样的风气里,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是戏剧的看客还是戏剧的演员,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社会这座大剧院里,我们可能因为惯例非常容易在其中昏睡,但比这更加严峻的戏剧却是意识的戏剧化:模仿、掩饰、伪装、故作姿态,将自己实的思想包裹起来,或者变形、扩大戏剧化人生、戏剧化社会、戏剧化意识迅速膨胀的结果,只会造成假作真来真亦假的社会心理的普遍麻木,最终扼杀社会的真诚、真情、真心。
四 电视的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尊重受众 了解受众 1.尊重受众
第一,要从思想高度上认识草重受众的重要性。受众不是乌合之众,不是可以任人摆布的木偶。受众也不是冷淇的一团,不是无动于衷的庞杂体。第二,要从工作对象上认识羊重受众的重要性。受众是我们新闻宣传的直接对象。放下“官架子”,平视受众,主动亲近受众,发自内心尊重受众;要把是否尊重受众提升到能否更好地完成党赋予的宣传任务的高度来认识。树立没有受众就没有新闻宣传的思想,改变过去陈旧观念,重新认识受众不可或缺的主体地位。在宣传中,惟有尊重受众,时时处处想着受众,才能更好地完成传播任务,实现传播功能。 2、了解受众
第一,根据传播特点,划分受众群体媒体自身性质、特点不同,便会有不同的受众构成。根据媒体固有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将受众划分出若干个群体。了解群体特性第二,根据受众群体,分析受众特点研究特定群接受媒体的特点,然后“投其所好”,这是经营好媒体的有效途径。同时,特定的受众群也是随着时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比如,作为21世纪人伍的第一批新战士,他们在思想、情感、爱好等方面不仅有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战士,也有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战士。他们思想活跃、知识水平普遍较高,容易接受新知识,受新潮流影响快。这些年轻人对媒体要求很高,他们很难再接受一般的呆板说教。如果我们的媒体不注意分析这些特点,只有这样细化,才能把住受众群体的脉搏,掌握受众群体的特征。 (二)提高文化品位
提高文化品位,减少泡沫剧的重复播放,减少暴力色情的传播,减少虚假新闻的制作,减少炒作新闻的生产。电视传媒的受众面比较广,所以,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责任比较重大。担负着国民教育的责任,所以,要为祖国的花朵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以积极向上的精神作品为主流,提倡更多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传播。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电视传媒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带给社会便捷、享乐的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沮丧、惶惑。然而,各种轻松、愉快的娱乐节目的应运而生,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口头传播与印刷媒介的纯粹时代了,因此对传媒文化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与警惕是必要和必需的。为使电视业更为健康有序的发展,媒介主体要从自身改善,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本文针对电视媒介的传播
对受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的阐述,我们可以了解到
电视与受众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传播事业为适应社会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为满足受众的需要而发展、存在;受众的需求给传播事业以生命和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受众心理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 傅俊卿著:《电视新闻实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第
[2] 张锦力著:《解密中国电视》,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第1-12页
[3] 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论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93-106页,151-199页
[4] (英)约翰·塔洛克著:《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4年2月第一版87-150页
[5] 欧阳国忠著:《中国电视前沿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233-242页
[6] 李爱芹:《传媒暴力与青少年社会化》,河海大学,人文学院
[7] 程光明:《新闻受众心理分析》,湖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8] 《电影评介》,2008年05期(3月上) 、[9](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电视与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10](美)伊斯曼:《媒介coo: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实务》,华夏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11] 刘晓红 卜卫 著:《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2] 黄京平著:《以案说法 刑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13] 尹力主编:《今日说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14] 谢卫东主编:《法制聊天室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15] 石长顺著:《电视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6] 纪宁著:《媒介新动向》,沈阳出版社,2001年版 [17] 石卫平:《大众传媒与受众的社会化》,中国知识网
致谢辞
在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想向所有在我论文完成过程中曾经给予我无私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文化与传播学院为我提供了这片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学术殿堂,让我领略到学术科学的艰深博大和无限奥妙;感谢中文系的教授和老师们多年来呕心沥血的教导。
我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杨筝老师,真心感谢她从论题的选定、行文到定稿,一直给予我真诚、热切、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没有他的提携相扶,我绝不可能完成我论文的写作。
此论文系在导师杨筝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她严肃的教育教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不仅让我从做事上有更为认真的态度,而且在做人上有更为求真务实的品质。从论文开题到确立提纲,初稿修改再到最后的定稿,整个过程是艰难而艰辛的,但是收获是喜悦的。不仅让我体会到付出与收获的快乐,也让我体会到得到帮助的温暖。从题目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扬老师都给予了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杨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感谢我的同学给与我的支持和帮助,她们在我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她们的点拨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还有很多我无法一一列举姓名的师长和友人给了我指导和帮助,在此衷心的表示感谢,他们的名字我一直铭记在心!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专家教授们。 马微微
2008年05月09号
电视媒介传播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中文系 马微微 指导老师 杨筝
中文摘要
当今社会,卫星通信、电脑网络化、数字化生存.....所有这些呼啸而来的信息时代的产物,既是电视发展的机遇,有是电视面临的挑战。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势必打破业已形成的各种平衡,改变全球格局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态,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不仅是电视信息服务功能有了全新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整个电视事业也处于新的起点上。
电视事业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电视教育对整个民族的伟大振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电视教育具有先进的技术性、开放的辐射性、系统的网络性、广泛的社会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电视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在继续
扩展,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电视教育都有着巨大的创造空间。 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传媒主力的电视业其传播特点和方向与受众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介主体要从自身改善,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本文针对电视媒介的传播对受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分为六个部分作出了简要阐述: 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本文研究在重点与基本思路
第二部分,分三个段落在新闻,娱乐和受众上与其他传媒相比较分析了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及其所特有的优势,目的是让读者在大的方向上了解电视媒介。
第三部分,了解受众所具有的心理,着重分析了受众心理与电视节目之间的联系。 第四部分,在理论与实际生活中从正面负面两方面上说明电视媒介传播对受众的
心理的影响。
第五部分,基于对电视传媒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电视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点建议。
第六部分,结语
电视娱节目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产物,是教育、认识、娱乐和审美的综合体现,是电视精品。它不仅要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内涵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要有饱满的激情来表现时代主流和时代精神。电视节目在风格、样式、观念、题材、体裁等方面的多样性,以适应社会各个阶层、观众各个方面的需要,丰富电视屏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电视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主体力量,对其受众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仅以几个点为切入,进行简单阐述研究。
当然,由于目前的相关论述不尽完善,笔者的资历也尚浅,因此,本文不能系统完整地论述电视传播中的所有问题,一些论及的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研究。
关键词:电视媒介;传播;受众心理;影响
正在阅读:
信息资源管理对新闻工作的意义 - 图文04-17
2016-2021年低压高性能变频器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01-06
住宅小区公用设施维修作业程序07-05
浙江省第五届初中生自然科学竞赛复赛试卷05-06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报告(西电自动化11级千博) - 图文03-10
治安志愿者活动工作计划06-08
我的理想作文800字(4篇)12-19
新版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样例5)08-2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资源管理
- 意义
- 图文
- 工作
- 信息
- 新闻
- 湖北省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 02眉山金象化工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 图文
- 2018年第一学期美术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ANSYS热分析指南
- 泰国自助游常用英文词汇(含菜单)
- 快快乐乐扭秧歌美术教案
- 浏阳市大围山镇大围山农贸市场综合楼监理实施细则
-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管理部岗位设置和各岗位职责
- 浙江省2013届高三10月阶段考试数学文试题
- 六(6)周思毓《大江南北》读后感
- 电位分析法
- 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桥梁篇 作业指导书 - 图文
- 2018年会计财经法规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2016年《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试卷及答案
- 如果你认为受教育成本太高,那就试试无知的代价!振聋发聩!
- 《工程建设监理》网上在线测试09章
- 7“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公示清
- 律师参与办理重大、敏感或群体性案件规则
- 养蒙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