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更新时间:2024-06-21 04: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民族中小学

汉语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1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1)

一、课程性质…………………………………???…?……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第三部分 学段标准 ……………………………???…?…………

一、语言知识???????????????????????

二、语言技能??????????????????????? 三、文化意识??????????????????????? 四、学习策略??????????????????????? 五、情感态度??????????????????……………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附录 Ⅰ 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字(略) 附录 Ⅱ 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词(略)

2

(2) (4) (5) (9) (9)

10) 12) 13) 14) 16)

16) 24) 27) 28)

(((((((((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民汉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祖国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汉语课程标准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个阶段。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母语为非汉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的少数民族学生,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汉语教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课程应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发挥奠基作用。

汉语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汉语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汉语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汉语课程应充分发挥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努力实现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和贯通。

一、 课程性质

汉语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汉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基本学会运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进行交流沟通。汉语课程应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和祖国意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汉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

3

基础。

二、 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汉语素养。 汉语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并逐步掌握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初步掌握学习汉语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并能丰富汉语的积累,培养语感,逐步形成汉语思维能力。

(二)遵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规律,正确把握汉语教育的特点

汉语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通过汉语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和汉语技能,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汉语课程应切实考虑学生的汉语基础、生活环境、文化差异、认知经验和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精心设置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汉语教学应遵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目标明确,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努力营造轻松、和谐、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汉语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给他们创设尽可能多的汉语学习氛围,引导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应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让学生在大量的汉语实践中学习、体验、思索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形成一定的汉语应用能力。

汉语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对汉语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汉语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尊重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汉语课程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合作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

应用学习既符合汉语教学的实际,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汉语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汉语课程应重视应用学习的作用,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汉语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课程

汉语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民族中小学汉语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学习和积累,注重应用与实践;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汲取中小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拓宽汉语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汉语素养。

汉语课程应富有创新活力和开放性。要尽可能满足不同民族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努力拓宽学习渠道,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 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民族中小学汉语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遵循汉语教学的规律,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教学。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设计。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之下,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按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标准”,体现汉语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贯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体目标。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同时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5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汉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目标的设计着眼于汉语素养的整体提高。

汉语应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其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是形成汉语应用能力的基础;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如图所示。

6

汉语应用能力 文化知识 文化理解 兴趣与动机 自信与意志 合作精神 民族团结意识 祖国意识 情感态度 文化意识汉语应用能力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 调控策略 交际策略 资源策略 汉语素养 语言知识 语汉词语音字汇法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 图 汉语课程总体目标框架 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课程在总体目标之下,按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课程目标。每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均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的行为综合地提出要求。以下是各学段目标的具体描述。

??能用汉语交换简单的个人信息,围绕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学校设施等话题展开简单的会话。 ??掌握问候、告别、感谢、道歉等最基本的日常交际表达方式。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做简单的语言游戏。能唱简单的汉语歌曲。 ? 学习掌握汉语拼音。能借助拼音认读汉字。 第一学段 (一至二年级) ? 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儿歌。 ??能掌握基本书写规则,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 ??能根据图片或者提示写简单的句子。 ??能把所学的简单的词语和句式尝试在学习中进行应用。 ??对学习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感兴趣,乐于了解中华文化。 ??能在学习中主动请教,勇于、勤于开口说汉语。 ??对汉语学习有兴趣,乐于学习,积极合作。 ??能用汉语交换学习方面的信息,能简单介绍家庭成员,能简单谈论兴趣爱好、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话题。 ??能用汉语提出简单的请求,表达简单的祝贺与赞第二学段 (三至四年级) 扬。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扮演角色的学习活动。 ? 能读懂并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能借助图片写出简单的一段话。能写简单的便条和贺卡。 ??能把所学的简单的词语和句式运用到学习和生活7

中。 ? 能初步意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能初步运用认知策略和调控策略,改善自己的学习。 ??对汉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一定的自信心,能在学习中积极与他人合作,互助学习。 ??能用汉语交换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方面的常见信息,简单谈论关于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话题。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编演简单的课本剧。 ??能读懂简单的多种形式的语言材料。 第三学段 (五至六年级) ??能读简单古诗。 ??能够正确、熟练地书写所学汉字。?? 能写简单的书信和日记。 ??能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各种技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言实践。???能在学习中乐于了解中华文化,初步了解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变化,在学习中加深对祖国的认识。 ??能初步运用交际策略,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能用汉语比较深入地讨论关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能读懂比较复杂的多种形式的语言材料,并能根据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 阅读需要适当运用各种阅读策略。 ??能读懂浅易的古诗文。 ??能写主题比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内容比较清晰的记叙文。 ??能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各种技能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语言实践。?8

??能主动开展文化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主动维护民族团结。 ??能合理利用周围环境,制定学习计划,实现自我管理,提高学习策略意识。 ??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坚定学习汉语的信心。

9

第三部分 学段标准

为了实现汉语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标准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学段标准。为增加汉语课程的弹性和可操作空间,同时为体现义务教育一至六年级的连贯性,课程标准把第一到第三学段合在一起提出标准,第四学段单独提出标准。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汉语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汉字、词汇和语法四个方面的内容。 阶段 类别 描述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正确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词语。 ??掌握“一”“不”变调,初步了解三声变调。 ??掌握句子的基本语调。 ??能用比较标准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认识常用的偏旁和部首,能按笔顺规则正确书写汉字。 ??掌握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能够独立识字。 ??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2 0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 1 500个左右。 ??理解词语的意义。了解近义词、反义词和词语的感情色彩。 ??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4 0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 3 000个左右,并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了解主要词类及其基本功能。 ??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 ??了解汉语在语序和句子结构上的特点。 ??了解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基本用法。 ??掌握三声变调,了解常见变调规则。???能用正常的语速和标准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能够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识字认词。 10

语音 第一到第三学段 (一至六年级) 汉字 词汇 语法 语音 汉字

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 词汇 ??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3 0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2 500个左右。 ??能掌握和辨析词语不同义项的意思和用法。 ??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6 0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5 000个左右,并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了解词的分类、短语类型、单句的基本成分(主、谓、宾、定、状、补)。 ??掌握汉语基本句式。 ??掌握常用关联词语的用法,初步了解复句。

语法 二、语言技能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技能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核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训练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阶段 类别 描述 ??能听懂课堂提问。 ??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的指令并做出适当反应。 ??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话题熟悉的语段。 ??能辨别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不同语调和感情色彩。 ??能说日常用语,表达基本正确。 ??能就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话题做多回合的问答。 ??能借助非语言提示,简单描述自己熟悉的事,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能用正常语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默读和略读的方法。 ??能借助字典、词典、日常积累或民族语言文字,理解词语和课文的意思。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读简单的古诗,在读的过程中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思。 ??能积累阅读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6011

听 说 第一到第三学段 (一至六年级) 读 篇(段)。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课外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 ??能模仿或看图写一、二百字的语段。要求内容比较具体、清楚、连贯,语句基本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能写日记、留言条、请假条、通知等。 ??书写清楚工整,不写错别字。 ??掌握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第一、第二学段可适当安排课内写话,第三学段课内写话每学年不少于16次。 ??能听懂连续的指令并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能听懂正常语速、话题熟悉的语段。 ??能耐心地听人说话,理解大意,抓住要点,并能作简要的讲述、复述或转述。 ??能用正常的语速描述周围的人和事。 ??能用正常的语速对话题做说明,表达基本准确。 ??能做有准备的简单发言,表达有一定条理。 ??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能用正常的语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200字。 ??能略读,粗知大意,抓住主要信息。 ??基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初步见解。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其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能诵读浅易古诗文,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思。 ??能积累阅读中的语料,背诵60篇(段)以上。 ??能自主选择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面,多方面获取和吸收信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60万字。 写 听 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 说 读 12

??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要求内容比较具体、完整,语句比较通顺,有一定条理。 ??能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书信和常见的应用文,如表扬信、感谢信、申请书等。 ??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不写错别字。 ??掌握顿号、分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和括号的用法。 ??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课内习作每学年不少于14次,每篇习作300字左右。

写 三、文化意识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 阶段 描述 ??初步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 第一到第??了解传统节日及习俗。 三学段 ??了解常见称谓。 (一至六??了解一般性的敬语和谦语的用法。 年级) ? 了解学习中遇到的常见成语、惯用语的含义。 ? 初步了解书法文化。 ??初步了解各地的主要饮食习惯。 第四学段 ??了解现代交际礼仪。?(七至九??了解学习中遇到的常见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含义和用年级) 法。 ? 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四、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帮助学生记忆、组织和理解所学知识;调控策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交际策略为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汉语时排除困难,顺利完成

13

交际性任务提供保证;资源策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时间、有效设置环境和积极寻求支持。学生应在学习中根据不同情况,学会应用各种学习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业的发展。 阶段 类别 描述 ??根据需要,课前进行预习,课后进行复习。 ??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认知策略 ??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善于利用图画、实物等帮助学习。 ??主动向老师或他人请教。 第一到第三学段 (一至六年级) 调控策略 ??制定简单的学习计划。 ??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 ??在课内外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机会用汉语与他人交流。 ??在交际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意思的表达上,不过多地顾虑词语运用是否准确。 ??必要时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 ??使用音像资料等学习汉语。 ??使用工具书学习汉语。 ??注意身边的汉语,在生活中随时学习汉语。 ??积极参与学习资源的开发。 ??根据语境推测没有听清、没有弄懂的内容。 ??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合理利用时间,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 ??通过努力学习,体验成就感,树立信心。 ??多从正面评价自己,遇到挫折时,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克服消极情绪。 ??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及时自我反馈,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合理安排、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善于抓住机会,与他人用汉语进行真实交际。 ??在汉语学习活动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度。 ??交际中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能有效地寻求帮助,设法将交际继续下去。 ??熟练使用工具书学习汉语。 14

交际策略 资源策略 认知策略 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 调控策略 交际策略 资源策略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学习汉语。 ??主动进行学习资源的开发。

五、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阶段 类别 描述 ??有学习汉语、了解社会的愿望,并将这种兴趣和愿望迁移到主动学习汉语上来。 ??能体会学习汉语的乐趣,乐于参加各项汉语实践活动,乐于接触多样的汉语材料。 ??能在汉语学习活动中克服害怕心理,能大胆模仿,敢于用汉语表达,树立学好汉语的信心。 ??能通过学习汉语,克服困难,磨炼自己的意志。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活动。 兴趣与动机 第一到第三学段 (一至六年级) 自信与意志 合作精神 民族团结意识和??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热爱祖国,具有祖国意识 兴趣与动机 民族团结意识。 ??保持学习汉语的愿望和兴趣,主动参加有助于提高汉语能力的活动。 ??能在学习中体会到用汉语交际的乐趣,树立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能克服学习汉语遇到的各种困难,坚定学习汉语的意志。 ??能在各种汉语学习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应用学习。 ??积极参加简单的汉语实践活动,培养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态度和精神。 ??在与人交流时,能尊重对方、理解对方,注意语言美。 自信与意志 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 合作精神 民族团结意识和??能通过学习汉语,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增强中祖国意识 华民族自豪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15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按照课程的总体目标,汉语教学应综合考虑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整体规划各个学段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基本原则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汉语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汉语教学应在师生有效互动的过程中进行。

汉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相辅相成,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相互合作的语言交际实践中,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应掌握第二语言习得规律,了解学生母语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并能选择与学生学习语言的进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科书,根据学生的汉语程度和民族语言的特点,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环境,丰富学习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尝试和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2.努力体现汉语课程的交际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汉语教学应重视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做到听说领先,读写跟进。听说应为读写打下基础,读写也应体现交际特点。阅读教学中,可多采用叙述、讨论等形式进行听说训练;写作教学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评价、修改等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提倡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运用阅读和写作的课堂教学资源,创设、丰富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汉语教学应重视语言积累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中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多诵记名句名篇。鼓励学生勇于开口,勤于开口。改变机械的

16

知识灌输、简单的语言训练和繁琐的文体讲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汉语,应用汉语,学会学习。善于开展应用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联系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

汉语教学应围绕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交际性,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汉语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整体提高。

3.重视汉语教学研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应重视汉语教学研究,在掌握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语言习得的研究,探索学生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规律,提高教学效率,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应在教科书理解、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评价等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结合民族语言的特点,掌握汉语教学规律,丰富教学技巧,避免照搬语文教学的模式。

教师应注意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语言能力和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应及时总结学生的反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应简明有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揠苗助长。

教师教学应以培养汉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强调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活动;适量教授语法规则,尽量将语法点置于有实际意义的、接近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言生成能力;注重语言中的文化内容,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交际方式,以便学生更好地应用汉语进行交际。

教师应注意汉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汉字的音、形、义,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语法和汉语运用规律的理解与把握,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应考虑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受到民族语言文字的影响,教学中可将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字适当进行对照。第一、第二学段可适当利用民族语言作为课堂辅助用语,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把握汉语的运用规律。

17

4. 积极主动创设汉语学习环境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设汉语环境,要开放课堂,联系生活,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汉语的意识和信心,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接触汉语、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应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语言训练、丰富多彩的课外语言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汉语、运用汉语。

在课堂上进行的口语交际训练,应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互相沟通、帮助,口语交际训练应注重这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将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听汉语说汉语。

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交际机会,积极、勇敢地用汉语进行交际,形成运用汉语的氛围。可以通过课前小演讲、校园小广播、汉语角和汉语主题班会等方式,在学校生活中积极创设学生听说汉语的环境。可以结合“应用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利用采访、调查、社区活动等形式进行语言实践,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应用汉语。

5.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汉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这些应与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汉语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融为一体,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教师应根据汉语课程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并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二)具体建议 1.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教学都应努力从语言应用的角度出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实物、图画、动画等直观的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讲解语言知识,创设必要的语境,开展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形成。

(1)语音教学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汉语拼音教学的重点是学会声母、韵母和声调,能够正确拼读、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汉语拼音教学

18

尽可能要有趣味性,与说话、识字教学相结合。语音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辨别汉语与民族语言不同的语音特点,鼓励学生多听多读,在交际性学习活动中感知、模仿,使学生逐渐掌握比较正确的语音、语调。

(2)汉字教学

汉字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识字教学应体现汉字的结构特点,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识字包括“认识”和“掌握”两种不同的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默写不考试。掌握的字,要求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它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要注重培养识字能力和查工具书的习惯。低学段应多认少写。

写字教学应重视对汉字间架结构和笔顺规则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要注意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用毛笔写汉字,了解计算机的汉字输入。

(3)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应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可以围绕话题了解关联词语,通过对比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多义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等相关练习,提高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注意在应用中积累词语。

(4)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应以汉语的语序、虚词和常用句式为学习重点,重视民汉语言的对比分析和学生的偏误分析,为学生应用汉语打下扎实的基础。应尽量结合实际的交际情境,指导学生发现和归纳语法规律,并通过多种训练形式,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贯彻听说领先,读写跟进的原则,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合理分配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操练比例。第一到第二学段侧重听和说,第三到四学段逐渐加大读和写的比重。

19

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同一语言材料可以兼顾听、说、读、写多项练习,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重视、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中,通过记诵等多种形式,积累语言素材,理解消化,形成汉语思维习惯,最终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1)口语交际教学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交流。

在听说教学中,初始阶段的“听”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辨音、听懂词语和简单的句子,再逐渐发展到听懂一段会话或短文,抓住主要信息。“听”的方法大致分为泛听和精听。泛听时,注意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大体意思;精听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听力材料中的语音、词语、句型、语气等。“听”的训练应当尽早进行,应注意视听结合,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和效果。听力材料应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新知识。

“说”的练习以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围绕话题展开。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采取各种练习形式,为每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增强学生口头表达的勇气;应鼓励学生在校内外的各项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朗诵、背诵等基础性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发音技巧。注意纠正学生因受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影响而出现的语音和语序等问题;重视学生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2)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以汉语言文字为介质进行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珍惜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学时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以及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

20

真阅读文本,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思考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了解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并通过模仿、借鉴,应用于自己的语言实践。

阅读教学在各学段都应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有些语段和诗文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语言的积累和体验,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基本的、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并在表达和交流中能够学以致用。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更不要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古诗文教学,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概内容,注意不要加重学生的负担。

应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适当增加阅读量;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应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学习汉语的空间。

(3)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汉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以学生作文能文从字顺,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为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第一到第三学段从“写话”入手,第四学段练习“习作”。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指导应有利于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提倡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加强平时练笔指导。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应重视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说和写、读和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4)应用学习

21

应用学习主要体现为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汉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应用学习应主要由学生自己策划和组织,可通过介绍、说明、讨论、采访、调查等简单可行、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合作和交际,注意培养学生用汉语思维,用汉语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汉语知识和汉语技能解决简单问题。

3.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形成建立在不断地大量感知的基础之上。文化教学包含在语言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汉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汉语素养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汉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通过练习、实践,使学生理解汉语的特点及其思维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汉语对话中的应答技巧,体会汉语表达的特点;适当提示隐含在汉语表达或行为举止背后的文化因素,使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学会使用得体的交际方式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和分析汉语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异同,促进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拓展视野,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学生能够通过优秀文化的积累和熏陶,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汉语,增强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理解和尊重人类多元文化。

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汉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思路。因此,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在使用上也会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汉语学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四者是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教师应根据学习策略的不同性质,提示学生在学习中分别运用;而在运用某一策略的同时,也应注意其他策略的配合。

22

(2)学习策略的运用应融入具体的汉语教学过程之中,采用直接讲解、间接渗透、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紧密结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教学和文化意识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

(3)学习策略的掌握和使用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学习策略的指导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知识基础、汉语材料的难度和学习目的等因素整体安排,分步实施。

(4)创设有利于学生使用各种学习策略的语言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应用学习,让学生感到使用学习策略确实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运用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率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并指导学生主动检查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5)形成有效学习策略的关键不是只让学生知道学习策略的具体内容,而是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并明确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

5.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是汉语学习成功的关键。为此,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包含于汉语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应用汉语的乐趣。要及时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喜悦并获得初步的成就感,从而树立学好汉语的自信心并转换为更强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和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汉语,对出现的偏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要为每个学生平等地提供汉语实践的机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着重培养他们善于倾听、欣赏他人、虚心学习的良好素质。

积极鼓励学生在应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学以致用。

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汉语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感悟集体合作的力量,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3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感召力十分重要。教师应以自己对汉语言文化的挚爱和感悟激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 评价建议

评价是汉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应充分发挥其在评估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改进的汉语课程评价体系。

(一)依据课程目标,确定能力导向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汉语课程是第二语言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汉语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课程性质,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评价内容,确定评价标准,采用恰当的评价形式。评价应以能力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能用汉语做什么”。应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设置合适的话题和任务,使学生在熟悉的、真实的情境中接受评价,以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逐渐形成汉语素养。避免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考查而脱离语言实际运用的倾向,避免过分强调感悟式理解而忽视语言技能发展的倾向。应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防止评价流于形式。

(二)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汉语课程的评价应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创造条件,使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方面有机会共同参与评价。要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相结合,促进评价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合作者。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可行的评价工具,了解自己的汉语学习进程,发现和分析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主动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重视评价的反馈作用

24

汉语课程评价应注意评价方式的合理性和多样性。不同评价方式的功能与特点各不相同,应根据评价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汉语课程评价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在日常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可以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通过不同形式的反馈为学习和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依据。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以及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平时测验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鼓励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能展现自己学习进步的各种评价活动。形成性评价应具有连续性,以获得关于学生发展的纵向信息。教师应重视形成性评价的反馈作用,能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能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评价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获得改进学习的方法。

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主要测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程度。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段标准的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汉语的能力。应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对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的考查。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的阶段性目标,确定恰当的评价内容和形式。试题的内容应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考试形式应灵活多样,合理配置主观题和客观题。学校和教师应善于利用终结性评价的结果改进教学,不应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作为甄别学生学习水平的手段,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目标

在汉语学习中,学生的性格取向、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生活环境等存在差异,教师应充分考虑这种个体差异,并能通过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客观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在教学中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把学生具有的不同方面的发展倾向均纳入评价的指标体系。学生的汉语学习程度受地域、环境、资源等条件的制约而有所不同,应在课程目标和学段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汉语学习的实际情况设置评价目标,以

25

实现评价的公正、公平。评价时应注意采取不同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在汉语学习上的优势,让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体会进步的喜悦。

(五)用好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这一评价工具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是一个有效的评价工具,可以比较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该考试的一级和二级分别与义务教育阶段第一到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相一致,主要考查应考者实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可以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选用相应级别的考试,考查学生的汉语能力,检验汉语教学取得的成效,查找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六)重视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健全汉语教师评价体系

汉语教师在汉语课程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课程评价应着眼于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评价,建立健全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汉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汉语教学工作,对学生高度负责;应能准确把握汉语课程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规律,掌握相关教学理论和方法;应具备符合教学需要的汉语能力,不断积累和发展自己的汉语知识和应用技能;应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应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批评和反思的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能主动学习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和创新。

对汉语教师的评价,不应简单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依据,而应对教师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价。鼓励采取教师自评、教师间互评与学生评价、学校评价及家长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汉语教师应加强自我评价,培养专业发展的主动精神,不断提高职业自觉意识。

汉语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要与汉语教师培养、培训机制的建立相结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并建立相关的交流平台,为汉语教师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6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围绕课程的总体目标,分学段贯彻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的要求,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

1. 教科书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宣传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

2. 教科书编写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编排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语言材料,设置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合学生学习实际、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保证重要的语言内容有足够的复现率,促进学生汉语素养的全面提高。

3. 教科书编写应从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出发,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综合,内容适量,便于实施,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实用性。编排的内容和要求,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重视学习过程的呈现和学习方法的提示,并以此选择语言材料、编排课文、设计练习、安排活动,使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等目标相融合,便于学生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汉语应用能力。

4. 教科书编写按学段采用自编、改编和选编等形式。改编的文章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加工修改;选编文章应选择合乎规范、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文章。低学段应以自编和改编为主,高学段可以增加选编文章的比例,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教科书编写应防止照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模式。

5. 教科书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汉语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用汉语思维的意识。语言知识应结合汉语实际运用适当安排;设计练习和安排活动既要重视语言技能的基础训练,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6. 教科书既要反映整个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又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现实生活和民族文化,具有针对性;既要照顾大范围使用的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增加教科书的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

27

学校和教师留有选择、开发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汉语课程资源指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包括教科书及其配套材料、直观教具和实物、报纸杂志、音像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多媒体软件、网络资源以及班级、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创设等。合理开发、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各种课程资源是实施汉语课程的重要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汉语课程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汉语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和使用汉语,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实践活动。汉语实践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朗诵、讲故事、演讲、调查等形式,可以利用墙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拓宽汉语学习渠道,创设汉语应用氛围,使学生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重视开发与利用资源

各地都蕴藏着多种汉语课程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资源意识,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积极为汉语教学配备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提供图书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房等教学设施,并为师生的使用提供方便。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汉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汉语课程,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区和本校的特点,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潜在的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适当开发满足本校需求的校本教材,作为配套的课程资源。

(三)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应根据汉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汉语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汉语、使用汉语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28

应鼓励教师根据本民族、本地区和本校的教学需求,自己动手开发适应当地需要的汉语课程资源。

(四)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并适度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定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引导学生在班级和学校进行汉语环境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报刊杂志、广播影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应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参与课程资源的建设,加强资源共享。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相互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汉语学习环境,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能够促进汉语学习的生活经验。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坚持简便、实用、有效的原则,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学生、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避免因一味追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而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杜绝课程资源闲置的现象,更不能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

学校应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体系,在充分利用已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2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vj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