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_以湖北省为个案

更新时间:2023-07-26 00: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以湖北省为个案

刘玉堂

黄南珊

刘保昌

武汉武汉武汉

(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南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保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博士

430077)430077)430077)

摘要: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旨在通过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水平,提升农

村文明程度,培育农村文化生态环境,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基本文化需求。通过对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背景、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工作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中图分类号:D6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事业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7)04-0012-12

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任务。而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本文以湖北省为个案,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思路和对策。

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湖北省为一个区域单位的,旨在通过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水平,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培育农村文化生态环境,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

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要注重平等化、长效化、均衡化、公益化,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体育锻炼场地,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通”工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机构,社会捐赠机构,救灾物质储备等等。

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是当务之急。要切实把政府的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文化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上来。要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协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共同发展,合理安排,构建实

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

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可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

12

本原则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

网、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构筑公共文化共享工程,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共文化服务的财政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支出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实现财政支出向农村公共文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化服务倾斜。

的创新工程。当前,由国家和各级政府出资兴建的公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全国文化信息资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源共享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送书下乡需求,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

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工程、知识工程、电影放映“2131”工程,广播电视“村化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村通”工程等,多方位满足了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需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求,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

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一般来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着七个互相关务体系是实施党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全面推进我联的子体系: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国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为载体,培育植根于地域文化土壤和民众心灵的积极文化服务体系[1]。

向上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进一步落实农村文化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则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的各项实事,广泛开展积极向上、

群众喜闻乐见的建设中,在构建农村综合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以推文化活动,加强对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文化的保进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护,继承和发展植根乡土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存。村倾斜、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等为主体的要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原则,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包括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流动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调动宣传文化工作者综合文化服务车建设等等。

的积极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相对应的,主要着眼于农村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学文化素质,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目的,为农村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化体系。建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高度重视文化的系统工程,它包涵了广播电视、

电影、出版、报刊、网意识形态属性,充分考虑文化的产业属性,把两者统络、演出、文物、图书馆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诸多一到文化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文化领域,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业协调发展,做到“

两手抓、两加强”。抓住重点,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法公共文化服务要实行分类管理,对于农村基本公共文规政策、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全面推进改革的化服务、农村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农村经营性公共深入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文化服务要分类指导和管理,避免一刀切。农村基本要实现目标之一,同时也是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和公共文化服务,要由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体要多元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起来;鼓励多设”同步进行。因此,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建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借文化体制改革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投资项目要实施契机,为农村居民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产品和服项目代建制,采用市场化运营方式,政府采购农村文务,还要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帮助组建农村文化化服务,鼓励发展农村文化服务组织;加强对农村公

队伍,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公共文化建

13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设,促进农村文化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

全省各地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十堰市图书

二、湖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现状

馆改造工程、市豫剧团改造工程,黄冈市文化活动中赤壁市、潜江市博物馆等工程相继落成;心,宜都市、

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事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黄石市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等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全省统一编制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场馆建设规划》“八艺节”场馆总数为33个场馆,其中新建10个、改造维修23个,总坐席数5.7万个,总投资26.6亿元。另外还准备了7个备选场馆。

文化部“十五”规划全省23个纳入国家发改委、

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05年底,国家补助的930万元已全部到位,先后有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和神农架林区等地16个图书馆、文化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累计完成投资2625万元,使用面积3万平方米。其余7个项目也正在积极进行建设。继续实行了市县级文化设施维修补助和乡十五”期间,省级财政共镇文化设施建设补贴政策,“

下拨市县级文化设施维修补助专项资金和乡镇文化设施建设补贴专项资金各1000万元,一大批文化设施得到维修,300余个乡镇文化设施受益。

1.农村文化工作不断加强

以基本文化阵地、基本文化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四基”建设为重点和中心环节,夯实基层文化工作基础。

快速推进基层文一是抓文化先进县创建,整体、

化建设。2000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命名两批共13个县(市、区)为湖北省文化先进县(市、区),其中有3个被人事部、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省区)达37个,约占县(市、区)总数级文化先进县(市、

的40%,“全国文化先进县”22个。

二是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将服务的触角向农村基层延伸。全省累计投资2500万元,资源建设总量已达149GB,全部实现网上发布。签订基层中心建设协议的单位已达151家,安装卫星接收设备的单机中心达35家,已对外服务的基层中心达120家,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城乡的服务网络,2006年服务群众180万人次。以共享工程建设为契机,全省城乡公共图书馆在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是抓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开展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的普查及保护方案制定工作。全省共有33个项目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18个入选文化部推荐公示名单。对1000余种民保项目重新编辑了目录,对部分濒危项目进行了保护抢救。宜昌市的抢救保护工作多次得到文化部及国家民保中心的肯定;恩施州通过地方立法,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对民间艺人给予了扶持。“十五”期间,全省共命名省级民间恩施市艺术之乡5个,其中,丹江口官山镇吕家河村、

3.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的原则,按照夯实基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础、突出重点的思路,文物保护工作不断有新的亮点。

明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湖北省已拥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利川大水井建筑群等23处文物单位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国保单位已达52处。评审、公布了91处新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使省保单位总数达到456处。为全省4472处文物保护单位编制了代码。

对钟祥明显陵等79处重点文物进行了维修保护,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陵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和周边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枝江县被命名为全国文物先进县。武汉盘龙城、荆州纪南城、天门石家河、潜江龙湾、京山屈家岭5处大遗址进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单。

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加强管理,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落实了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的免费开放。完成了全省2166件套一级文物备案工作,

启动

14

三岔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目前,全省有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14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

27个。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了全省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建设。积极向外推介展程。1997年3月,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从1997览,省博物馆在广州、

香港等地成功举办了“楚文物精年开始,在“8.12”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投入、扩大品展”、“郑和时代的瑰宝展”。

实施范围,由省计委、省财政厅、省广播电视厅开始联积极配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京九铁路等合组织实施“湖北省贫困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目国家大型重点建设项目,开展文物保护工作。2000年前,省级财政共投入3000多万元,解决了707个乡镇至今,三峡湖北库区累计实施地下文物保护项目143广播电视站和综合布点建设任务,完成了689个乡镇处,完成考古勘探面积236.95万平方米,考古发掘面广播电视站房建设和站内设备更新任务。

积54.96万平方米,完成了30处地面文物保护项目三是广播电视干线网络工程。全省各地有线广播的搬迁复建任务。组织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电视网络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陆续开始建江口水库淹没区的文物保护规划,确认了丹江口水库设。省广播电视局于1996年开始规划、建设全省广播湖北淹没区涉及的文物点和引江济汉工程文物点。

电视干线传输网,并于2002年5月建成了基于SDH对钟祥梁庄王墓、枣阳九连墩墓、巴东旧县坪遗技术,连通全省所有17市州(林区)、63县(市)和

址、钟祥郢靖王墓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70%乡镇,6500余公里的省干线传输网。全省有线广

文物。挂牌成立漆木器脱水保护基地。全面启动古民播电视网络除传输中央、各省市的广播电视节目等基居抢救保护工作。文物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

本业务以外,还能提供多样化、

个性化的节目和服务,4.面向湖北农村的广播电视四大工程建设

主要包括数字电视、付费广播电视频道、互动电视频一是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现村村通广播电道、视音频点播节目、数据广播等;增值业务,即提供视,是重点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山区、

贫困地区信息类服务业务,主要包括政府电子政务网、网上音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一件大事、好事和实事,是频服务、电子商务、宽带数据、互联网接入等。

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乐民工程。村村通广四是广播电视设备改造工程。首先是加快全省广播电视采用了5种技术模式:光纤联网、电缆联网、播电视发射设备更新改造。肖家地广播发射台

MMDS联网、

卫星小片网、集体收看。“村村通”广播电100KW和50KW和荆州中波台的50KW发射机更新

视工程建设分四个阶段:2000年6月30日,按要求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全固态数字调制中波发射机。完成了3223个广播电视行政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

通过设备更新改造,降低了功耗,增强了可靠性,提高2000年11月,争取到国家广电总局300万建设资

了发射效率,改善了覆盖效果。其次是加快广播电视金,

安排了522个广播电视行政盲村的建设计划;

摄录编播系统数字化改造。近几年,投入2亿多元用2002年底前,按照国家计委和广电总局的要求,完成

于省直各台摄录编、数字转播车、虚拟演播室、非线性湖北省国贫县新通电和三峡库区搬迁的757个行政编辑网络、数字音频工作站、硬盘播出系统等设备的盲村村村通的建设任务;2008年以前,完成全省国贫更新改造和设备添置,湖北电台采访、

制作、播出设备县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

数字化程度达到80%。湖北电视台近几年致力于大二是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湖北省有25个国家级型数字转播车、数字硬盘播出系统和新闻转播车三个贫困县(市),14个贫困县(市)。由于地理环境较差、大型数字化建设项目,8套节目全部纳入数字化、网地方财力薄弱等原因,这些贫困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络化播出,实现了全数字中心控制和节目网络调度和率大大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不仅影响了全省广播电监控,2005年实现了全面数字化。

楚天电台在播出系视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制约了贫困地区经济统全面推广应用的同时,先后添置了13部先进的全和社会的发展。从1994年开始,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固态发射机,加大了广播节目的传输覆盖范围和提高在全省25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范围内实施扶持乡镇广了收听效果。湖北经济电视频道积极筹集资金用于数播电视站站房建设及站内设备更新改造的“8 12”

工字摄录设备更新,频道技术设备数字化率达到70%

15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最后是全面开展有线数字电视工作。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数字化“三步走”战略:2005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000万户;2010年,湖北等中部地区要实现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2015年,关闭模拟电视。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有线数字电视的意见》、《湖北省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和《关于报送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新体系总体规划、技术方案、运行服务管理文件及其内容要求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及时指导全省各地有线数字电视科学、规范地发展。

文化主管部门对基层文化站难以进行微观具体的组财权不统一;乡镇党政领导一织和协调,事权与人权、

般不太重视也不熟悉文化事业,听之任之,不利于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其二,农村文化服务多头管理,部门协调不顺,往往造成农村文化事业的合近年来,随着社力弱化,影响了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

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农村文化活动已突破狭义文体育、科学、卫生等方面。大部分化范畴,延伸到教育、

乡镇的文化站与农技、司法、广播电视部门和学校联系协调不够,资源配置浪费,各自为战,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针对农民进行的科技讲座、法制宣传、读书看

三、湖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第一,认识不足,体制不顺。

颁发了一系列针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政策文件,湖北省最近几年也制定了《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2004~《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规划》2010年)[2]、

[3]

,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

报、信息交流、文艺辅导、体育比赛等活动,难以集中开展,公益性文化的职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

第二,投入不足,资金缺乏。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无论是农民还是干部,均将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主要困难首先归结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资金缺乏,从而导致了活动场所的缺乏、文化人才的缺乏等问题。实际上,文化设施匮乏和文化人才难留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政府财政在文化投入上不足的一种反映和体现,由于缺乏资金来源和足够的激励机制,致使一些地区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破、线断、人散”。部,忽分基层干部偏重经济发展,片面追求经济“GDP”视文化建设。基层党委、政府的领导认为建设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是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事情,没有真正将文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大家普遍认为文化工作很难做出明显的成绩和效益,抓不抓一个样,抓好抓坏一个样,从而致使文化工作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忽视。由于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一部分文化站形同虚设。

第三,供给不足,设施老化。从实际来看,农民对当地拥有文化设施状况的主观感知与政府为农民提供的文化设施在种类和范围上基本吻合。在文化设施的使用上,从农民的情况来看,使用最频繁的依次是文化活动室、篮球场、有线电视、寺庙等;乡镇干部认为农民使用最频繁的依次是有线电视、寺庙教堂、文化活动室、电影院等。农民希望政府为他们提供的文化设施依期望值从高到低顺序排列,依次是图书馆、文化活动站(服务中心)、电影院、青少年活动馆、

体育

这些文件对于湖北省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服务体系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其中的总体规划和步骤设计,更是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工作的美好蓝图。但是,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农村基层党轻视农政领导,仍然普遍存在着重视经济发展速度、民文化生活质量的不良趋向,普遍认为“文化”是一项,可有可无。而农村基层文化在管理体制上“软指标”

存在的主要问题,则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农村基层普遍存在文化专干专职不专用的问题,被当成“救火员”、“万金油”。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干部经常被,被乡镇不定期地抽调使用,以要求“配合主题工作”协助乡镇政府去抓农村中心工作,因而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来考虑组织文化活动,也无法集中精力和时间做好组织农民的文化工作,基本上很难开展文化站常规业务活动,无法安心本职工作。目前,各地农村文

16

化站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基本上都由乡镇负责管理,县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对文化站只负责业务指导。由于农村文化站干部普遍以块(乡镇)为主管理,县市级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场地和器材、老年活动中心、有线电视、农民技术学校设步履不稳定,发展速度不迅速,农村文化生活中存(农技培训班)等,而录像厅、戏院、寺庙、教堂等被排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原到了最后四位。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文化需求呈现智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上为了推动工业现代化,不能型结构特点,偏重知识、

技能培训以及体育健身等惜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支援工业,从而造成了农村现代文化生活方式。但总体来看,农村的公共文化服的公共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建设远远不及城市的现务和公共文化供给呈下降趋势,文化方面的供需矛盾状,农民收入远远不及城市居民,这是造成当前农村有所加剧。正在实施的电影2131工程如杯水车薪,文化消费滞后、文化市场建设落伍的根本原因。同时,文化“三下乡”活动只有短时效应,许多文化下乡的内国家对于城市与农村的文化投入也很不均衡,随着时容没有真正做到适销对路,农民企盼的有线电视普及间的推移,这种差距有愈演愈烈之势。

到农户尚需时日,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资国家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逐年加大,但与城市文金支撑。农村基层文化投入一方面总量严重不足,一化投入相比仍然差距太大。2004年,全国文化事业单方面又出现有限投入效益不高、资产闲置、浪费较大位总收入163.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29亿元,增长

的现象。原有的体制、思路已经不适应新的历史阶段14.3%,其中,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拨款为113.66亿元,

文化发展的要求,改革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比上年增加19.9亿元,增长了20.9%;其他收入(事第四,市场滞后,沉渣泛起。由于农民收入增长业、经营等收入)49.95亿元,比上年增加1.36亿元,缓慢,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在部分乡村,农增长了2.9%。从对文化投入的比重来看,财政投入占民从事文教卫生业的人均支出仅有数元,而用于迷信总投入的比重,2004年达到69.8%,

比2000年增加

赌博等的人均现金开支则已超过人均文化支出。这了7.2%,说明国家对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要远远大说明农民收入过低是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农村文化市于文化单位依靠事业服务和经营的收入增长幅度。从场发育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国家财政对城乡文化投入的比重来看,国家财政逐年响了财政收入增加,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投入,造成加大了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2004年对农村文化了农村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农民文化素共投入30.11亿元,比2000年增加77.5%,占全国财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维护农民文化消费利益、尊重政对文化总投入的26.5%。2004年,国家对城市的文农民文化生活权益仍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旅程。农化投入却占到了总财政投入的73.5%,超过对农村投民群众很少能够直接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入的47%,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和熏陶,由此造成的文化生活空白就很容易被封建的城乡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距悬殊。如根据国家落后的思想文化占领,种种落后观念在农村仍然具有统计局的统计,2003年,

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

较大的市场。在部分乡村,烧香拜佛、

占卦算命、看风1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27元;农

水等封建迷信活动和聚众打牌赌博喝酒等等腐朽生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国内旅活方式非常盛行。在这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下,游人均支出685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支出200一些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封建迷信观念浓重,黄、赌、元。全国每万人,拥有电话42.16部;拥有移动电话

毒、打架、斗殴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又进一步影响21.02部。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

到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出为420.38元,占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总额的

设的不和谐因素。从总体来看,农村文化状况远远落6.46%;其中文化娱乐用品支出为264.47元,文化娱

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因此,构建社会主义乐服务支出为155.91元。该年度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不我待,亟需完成。

文化消费总额达到2201.78亿元,其中文化娱乐用品2.原因分析。

支出总额为1385.19亿元,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总额为湖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文化建

816.59亿元。

而该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17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支出为235.68元,占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总额的12.13%。当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总额为1811.22亿元。实际上,由于该数据包括了农村居民家庭的教育支出,所以,实际上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没有这么多,所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没有这么高。[4]

具体到湖北省,这种城乡之间物质、文化生活的巨大差距也广泛存在。据统计,湖北省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22.75元,

同比增长

国平均水平。

表(一):

9.6%,而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

元,相对差距为14.8%,排名第15位;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6391元,人均转移性收入1717元,人均经营性收入292元,人均财产性收入12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6399元,人均杂项商品及服务费195元,人均医疗保健费461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

表(二):

939元,人均食品消费2516元,人均旅游花费157

元,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835元,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96台、家用电脑32.4台、摄像机1.5台。

湖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826元,

同比增长

表(一)、表(二)资料来源:2005年和2006年的《湖北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13.2%,人均纯收入2890元,同比增长12.6%,人均现

金收入2971.04元,人均经营总收入2918.92元,人均食品消费1076.35元,人均衣着消费93.52元,人均居住消费274.10元,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75.11元,人均交通通讯消费162.65元,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245.68元,人均医疗保健费110.73元,每百户拥有大型家具318.3件,电冰箱11.1台,空调1.5台,组合音响10.7台,电风扇178.3台,洗衣机21.6台,照相机2.2台,抽油烟机2.0台,热水器3.8台,自行车

2005年,湖北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占

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为11.19%,

比2004年的

11.76%略降,比全国平均水平11.55%略低;占人均总

支出的比例为7.40%,也比2004年的8.10%稍低。从表(二)可以看出,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费用中,最能体现文化消费的文娱费和技术培训费比例很低,总共才占2.79%,比2004年的3.46%还低。同时,湖北省农民文化消费结构也不合理。如2005年教育支出(学杂费)在文化总消费中比例过大,占到69.86%,必然会影响到其它文化消费了。2005年湖北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099.20元,比上年增长7.2%,但在全国排名为第15位,比上年的排名第13位下滑了两位,文化消费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客观来讲,湖北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现阶段已经取得的成就,与改革开放的光辉成就是分不开的,湖北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促进和带动了湖北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建构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改革开放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代前进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建构和谐社会

102.58辆,摩托车31.4辆,电话机38.6部,移动电话37.1部,电视机115.5台,影碟机33.2台。[5]

湖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2.78倍;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3.8倍。居民收入与文化支出成正比,人均可支配收入愈高,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也愈高,这也是符合马斯洛生活需求、自我满足的“金字塔”规律的。

18

下表(一)是湖北省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与支出分类表,可以与全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与支出作一个对照。在农民人均收入与文化消费方面,湖北落后于全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6]。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日益格局。全省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深入,我们要以湖北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推动全省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进程。

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

看四、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与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对策

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建构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的系统工程,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积极有效的农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农村文化管理体制

村文化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生产第一,文化管理部门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出能够有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实施社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省各县市级文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服务的六大工程,建立和完善农村化馆、图书馆的改革主要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多渠道投入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劳动、

人事、分配等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科学制定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务体系的指标体系,进行目标管理和数字化考核。

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县市文1.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属于公益性事业单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

租赁等任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何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的用途。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六中向农村,面向基层,制订年度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全会精神,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施计划,明确服务规范,改进服务方式,开展流动文化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服务,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求。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湖北省工作的重中辅导,扶持奖励民办文化。

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

工业反哺农业、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抓住国层国有艺术团体、电影公司、电影院、新华书店等经营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加大政府投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完成转企改制。转制企业给予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3年财政税收、

社会保障、劳动人事等方面的优惠政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实现和保障农策。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

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化。鼓励艺术团体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鼓励电影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公司、电影院以“院线制”形式、新华书店以连锁经营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形式,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

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强化宏观调控。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应当对文化产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品经营者的进货渠道、进货环节严格把关,制止那些协调发展。

病态、低级的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引导人们从事健康、“十一五”期间,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高雅的文化消费。针对全省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设的目标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

的状况,各级文化部门要着眼于扶持农村文化市场的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与发展,制定出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文化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

场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战略与规划。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

19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名城的辐射带动作用,由近及远,推动广大农村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

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县、乡两级文化管理机构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本地区的各种管理制度,包括具体操作办法与实施细则。增强文化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实现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要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清理死角与空白,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要将集中突击清理整顿与日常自我管理相结合。理顺管理体制,确立文化部门的主导地位,树立文化部门的导向权威地位,与公安、工商等协管部门通力协作,有效地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建立各种基层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加强监督,全方位、多层次地管理好农村文化市场。

第二,文化稽查队伍建设与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实现以繁荣促管理,以管理促繁荣的双赢格局。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健康、积极的文化生产、消费环境。要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要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活动,坚决取缔无证经营。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销售、网吧等方面的管理,要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加强管理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增强执法素质。要强化分级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城乡一体化的管理网络。尤其是要建立乡镇一级市场管理队伍,以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县、乡、村综合一体的立体执法网络。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队伍的自身建设,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定期举办执法实践比赛和业务指传帮带”,提高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人员导报告,做好“

的基本素质、政策水平和执法能力。专职和兼职的管

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网络。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要结合乡镇机广播影视、宣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

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推广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要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以“一室多用”明确规定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附近的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先进文化、科普培训和体育锻炼的“据点”。对于湖北省老少边穷地区,可以开展流动服务,即由政府给乡文化站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以便开展灵活、多样、便捷的文化服务。

湖北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来扶持改造、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00个。湖北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为了实施湖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湖北省每年新建农村综合运动场1000个。地方财政支持乡镇建设农民体育项目基地,以此推动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

4.生产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创新社会支援机制

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湖北日报》的农村版,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和湖北电视台开办的农村频率、频道,各市(地)党报和市(地)县广播电台、电视台也要开办三农”,为全面向农村基层的专版、频率和频道,服务“省农民提供有益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鼓励发展城镇中小型特色书店、专业书店、社区书店和网络书店。重点发展农村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发行网点、代销点和租赁点,鼓励各种资本投入农村出版物发行,拓展农村出版物市场。

要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广播剧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以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

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

20

理人员应定期召开业务会议,及时通报、总结和布署各项工作,从而促进文化市场管理活动的落实。

3.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通过政府采购,将农村行业将投资50亿元,加快农村电话“

进村入户”步伐。公共文化产品直接送到农村。购买适合农村的优秀电影放映“2131”工程。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剧本版权,免费提供给基层艺术院团使用,通过改编化,实施放映“2131”工程,加大湖北农村电影放映的提供全省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

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做好配送电影流动放映车和电影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拷贝工作,丰富农村电影片源。加强农村中小学爱国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主义教育影片和农村科教影片放映。采取定点、流动、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录像放映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湖北农村电影放映的文献共享。湖北省要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新方法和新模式,在5年内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

的要求,以“文化映一场电影的目标。积极加快农村影院的更新改造,中心户”为依托,支持农民群众开办“农家书屋”。农增加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大力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要以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术,在农村逐步实现由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转变。

力为重点,最后逐步过度到以农民为公共文化产品的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要加快湖北省文生产和消费主体。

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创新社会支援机制,全省涉农机关和部门要大力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

重点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

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支援长效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机制。同时,还要广泛组织社会力量,畅通支援渠道。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要使县文化馆、图书馆通过援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方式,组织“一帮一”的对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口支援活动,切实帮助农村解决文化产品相对缺乏的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采取共建方问题。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图书馆、博物式,整合农业、气象、教育、电信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服馆、文化馆等,在用地、税收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社务资源,加快发展基层服务点。

会力量通过合法机关向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一农村重点出版物出版、配送工程。按照中央推动律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服务“三农”出版物的要求,湖北省要切实实施以服务种方式向农村捐赠电视机、计算机、图书杂志、音像制“三农”为主旨的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出版单位选题品等,鼓励文化权利人许可农村文化单位无偿使用其规划要向农村倾斜,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服务“三农”作品。全省农村机关、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要尽可为主的出版单位,增加农民群众买得起、

读得懂、用得能地向当地农民开放,积极开展文化服务。

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5.进一步实施六大重点工程

助读书组织,为农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

继续实施“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湖北省要以提高中央台书下乡”、“万村书库”等工程。以省级和地方政府采购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入户率为重点,采取多种技术手的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适用于农村的图书,段,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在5年内实现直接配送到乡村文化站(室),以方便农民群众阅读。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重视完善和发挥现要切实改进报刊订阅发行工作,便于缩短发送时间,有无线转播台站的作用,利用无线、

有线和卫星等多使农民群众能够及时读到报刊。

种技术手段,让农民群众收听、

收看到套数更多、质量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工程。中央设立了基层文化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完善湖北农村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对全国的群艺馆、

图书馆、文化服务覆盖体系,做好农村接收广播电视的服务工作,馆、文化站给予扶持。“十一五”期间,中央将安排专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运行服务机制,确保村村通项资金扶持建设2.5万个左右的综合文化站,配备必长期有效运行。湖北省在2006~2008年三年内电信

需的设备,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

21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本实现全国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湖北省委、省政十一五”期间实施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决定在“

“百镇千村”工程,每年拿出2000万元,扶持改造、新建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善乡镇文化设施。

流动综合文化服务车工程。对湖北省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适宜开展流动服务的地区,为县乡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流动电影放映车,开展集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图书销售和借阅、科技宣传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

整体素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湖北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通过评奖、政府津贴等方式,充分调动专业艺术人员和农村非专业艺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和培训。要积极培文化能人养湖北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

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7.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

湖北省按照财政支农“三个高于”的要求(即确保每一年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增量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坚持存量适度调整、重点倾斜的原则,确保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地投向新农村建设,湖北省已经调整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在涉农来资金的使用管理上,湖北省要坚持资金性质不变、源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以县为主、规划引导、项目带动、集中投入,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对各类资金实行项目直达,严格监管,确保专款专用。要逐步加大政府用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比重,形成财政支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增加支持湖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中长期贷款力度。要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力度。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发放大额贷款的有效方式。要采取财政补助、信贷贴息、参股经营、融资担保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向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湖北省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湖北省及各地市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以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

6.建设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湖北省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支持湖北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电影放映队等,扶持民间花鼓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

剧团、皮影戏、荆河戏、巴山舞、赶鼓、滚灯、九莲灯、五虾闹鲇、龙灯、狮子、采莲船、蚌壳精、高跷、拉犟驴、推车、跑旱船、莲湘、碟子、八仙过海、转丧、天星亭阁、民间黄梅戏、楚剧、汉剧、采茶戏等剧种的发展。鼓励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湖北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根雕、编织、玉饰、楚文物仿制等民间工艺项目,支持农村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

乡文在湖北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要把县、,以文化专业化馆、站作为农村文化市场的“排头兵”户作为农村文化市场的“主力军”。当前湖北农村文化市场呈现出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共同投资与经营的多渠道、多元化和多层次发展的新格局。湖北农,给湖北农村带来了清村出现了一大批“文化专业户”新的风气。湖北农村“文化专业户”的出现,顺应了农村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他们参与文化市场经济的意识很强,具备灵活多样的市场经营机制和自我造血功能,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培育微观主体,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让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当

22

家作主”,成为湖北农村文化建设的真正主体。

兼职相结合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职、

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的

益。《湖北省“十一五”

期间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设施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维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9月14日)已取公开招标方式,积极组织省社会科学院和各高等院经出台,这个“

管理办法”规定:凡是列入乡镇综合文校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联合农村文化管理部门及农化站设施维修及设备购置项目的,补助标准为每个项村文化实际工作者,协同作战,共同攻关,早日拿出湖目20万元。用来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规定站舍面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评估方案,细化各积不得少于500平方米,具体构成为“三室一厅”,即指标分值,以便对全省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作出一个书刊阅览室(图书、

报刊、电子阅览室),不得少于科学的、准确的评估。

100平方米;一个文化科技培训室(文化知识、科技、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已具备了基层文艺骨干等培训场所),不得少于100平方米;一较好的工作基础。在湖北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个办公室(办公、

保管、值班等室)不得少于50平方中,要转变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农村文化管理米;一个多功能活动厅(包括各类文艺排练、小型表体制,创新农村文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演、书画展览、歌舞娱乐等),不得少于250平方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六大重点工程,完善农村资金还用来购买电子阅览设备、图书、报刊;文艺活动文化市场体系,切实保障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村文的基本乐器;视听设备;桌椅等。此外,还可以采取化服务评估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有“政府采购、农民享受”或者“政府买单、农民选单”的针对性、现实性、科学性和战略性,要抢抓机遇、乘势方式,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为农民喜闻乐见的而上、齐心协力、艰苦创业,推动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体系在“十一五”期间顺利构建完成,从而为广大荆楚权益,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儿女提供切实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需求。

8.制定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标体

注释:

湖北省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纳入各[1]申维辰:《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到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进文化》,《光明日报》,2005年12月30日,第8版。纳入到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2]《

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相关评价体系,所需经费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要建2010年),《

湖北日报》,2004年6月3日。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体系,将服务农村、服务[3]《

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农民作为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纲要》,《湖北日报》,2006年8月17日,第9版。湖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文[4]参见胡书东:《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面分析》,化建设的重要责任,要把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6年:中国文化产设纳入到湖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版,第346页。

湖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的[5]根据湖北年鉴委员会编纂《

湖北年鉴(2005)》(湖实现,积极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制北年鉴社出版发行,2005年版)第445~448、387~397化、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将新农村公共文化服页统计数据整理。

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量化、具体化,提出近期、中[6]参见刘玉堂、

李乐刚、刘保昌:《论社会主义和谐文期、长期规划及具体任务目标,用来指导农村公共文化的现状及构建途径》,《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5化建设。

期。

湖北省要以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的方式,确(责任编校:马运杰

立《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研究课题,采

23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顾昕: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

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之后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

学研究所工作多年。1991年出国留学,1997年在荷兰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0-2001年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校区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系担任研究员。2004年初回国工作,从事社会政策、

医疗卫生政策、非营利组织、劳动关系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了《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

(2006年)等多部中文著作,并发表了大量论文,包括20多篇在双向匿名评审的国际学刊上发表的英文论文。主持多项研究课题,包括(1)教育部规划项目:“

发展型社会政策”;(2)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救助体系--比较制度分析”;(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发展型社会救助研究”等,主要研究内容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

优秀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ve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