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6-22 13: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一、 词语。

侮辱 威风 矮小 冷笑 为难 规矩 招待 囚犯 出息 大臣 柑橘 盗贼 取笑 笑嘻嘻 赔不是 实话实说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二、 日积月累。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爹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顶针联)

三、课文重点。 《杨氏之子》 1.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解词 ①甚:很

②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③诣:拜见 ④乃:就,于是 ⑤示:给……看 ⑥曰:说 ⑦未:没有。 3.注意读音

为(wèi)设果 应(yìng)声 4.内容简介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5.课文翻译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6.杨氏子的特点

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杨氏之子是个聪明、机智、幽默的人。 7、孩子的幽默表现在什么地方?

①、孩子也在孔君平的姓上做文章;②、说孔雀不是孔家的鸟;③、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让孔君平无言以对。 8、幽默的语言表达举例。

①、别踩我,我怕疼。②、不要让水龙头孤独地流泪。

《晏子使楚》

1.内容简介

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2.重点句

①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这句话用三个成语概括是:拂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晏子的这一说法巧妙在:运用夸张的方法写出齐国人很多,回击了楚王。

②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言外之意是说楚国是狗国。

③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言外之意是说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

④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一种到淮北就又小又苦。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强盗。

言外之意是说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问题思考

①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人。

②《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

③文中几次写到楚王的笑,楚王每次笑都有什么含义?

课文中有三次写到楚王的笑,第一次是初见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表示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第二次是面对晏子不动声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击,他无言以对,“楚王只好陪着笑”,他其实是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是笑里藏刀。

④文中出现两个“水土”,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第二个“水土”指的是社会风气和制度。

《半截蜡烛》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反映了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打电话》

1.本文是一段相声,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2.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第四单元知识要点

一、 词语。

战役 封锁 暂时 硝烟 情谊 恶耗 刚强 大嫂 篮子 咆哮 狂奔 狞笑 拥戴 清瘦 沙哑 放肆 豹子 呻吟 胸膛 搀扶 祭奠 乱哄哄 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深情厚意 势不可当 跌跌撞撞 二、 词语积累。

(磨练意志)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艰苦奋斗) 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迢迢 肝胆相照 (尽职尽责) 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不怕困难) 鞠躬尽瘁 扶危济困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三、 词语释义。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噩耗:指亲人和敬爱的人死的消息。 同归于尽:双方一起毁灭掉。 深情厚意:非常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阻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四、课文重点。

《再见了,亲人》

1.内容简介

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 2.重点词语

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3.重点句子

①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一个问句和一个感叹句(3、4句),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体贴;一个反问句和一个重复否定句(6、7句),更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

②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③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这段话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④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使用反问句,无论是在情感的抒发,还是在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句。

《金色的鱼钩》

1.内容中心

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重点句子

①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个夸张句表明“我”看到这种情形时内心难受的成度。 ②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这个夸张句写出了“我”当时沉重的心情。

《桥》

1.内容中心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人物形象)

文中的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精神保护了村民,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他在人们心中目中的地位很高,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2.重点句子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群众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3.问题思考

①课文以“桥”作题目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以“桥”为题目,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洪水来临时,村子北面的窄木桥是人们唯一的求生之路,救了村民的民。二是桥蕴含着深意。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是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座桥梁正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②本课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梦想的力量》

1.内容简介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 000块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四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选择题,并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0分) 1、下面四组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选项是(★★)。

A. 暂.zàn时 乘.chèng机 供.gōng应 特殊.shū B. 血泊.pō 魁梧.wú 吞没.mò 惩.chéng罚 C. 解剖.pōu 恶劣.liè 可恶.wù 跌跌撞撞..zhuàng D. 要挟.xié 骨髓.suǐ 计较.jiào 造诣.yì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A.深情厚谊 含辛如苦 百折不挠 面不改色 B.雪中送炭 奄奄一息 无边无崖 赴汤蹈火 C.一声不坑 同归于尽 摩肩接踵 鞠躬尽瘁 D.安居乐业 迫不及待 同归于尽 势不可当 3、根据课文重点句写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1)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 (2)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4)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漠不关心。 A.挥袖成云 汗如雨下 摩肩接踵 若无其事 B.拂袖成云 汗如雨下 摩肩接踵 不动声色 C.拂袖成云 挥汗如雨 摩肩接踵 漠不关心 D.拂袖成云 挥汗如雨 摩肩接踵 若无其事 4、下列词语中带点字意思完全一样的一组是(★★)。

A.喜出望外 德高望重 B.身临其境 居高临下 ....C.举世瞩目 举不胜举 D.赞叹不已 死而后已 ....

5、下列诗句反映农村劳动生活的选项是(★★)。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B.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6、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很多同学在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多读多写,作文才会有进步。 ...B.我虽然知道这件事情,但是并不了解事情的全过程。 ....C.不管是谁,诚心地向我们指出问题,我们都应该接受。 ...D.到郊外春游时,同学们不但走着,而且谈论着,高兴极了。 ....7、从下列各组句子中选出意思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我不知道那个人是不是他的哥哥。 B. 夜莺宁可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 我怎能知道那个人是不是他的哥哥呢? 小夜莺或者牺牲自己,或者向敌人屈服。 C. 他的话完全没有错。 D.要是老师来了,他就不敢打人了。

他的话不可能不对。 老师来了,他怎么敢打人? 8、下列各组没有语病是一项是(★★)。

A.陈爷爷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

B.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C.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秋天的香山是观赏红叶的最好的季节。 9、下列对联不是顶针联的是(★★)。 A.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B.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风扇扇风,风击扇,扇动风生 C.处处飞花飞处处 D.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 潺潺碧水碧潺潺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10、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

B.《半截蜡烛》是一个矮小的剧本,它的写作特点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附加人物的动作、表情描写和场景说明,用括号表示注释。

C.“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和“孔/指以示儿/曰”这两句话的断句都是正确的。 D.《再见了亲人》一课前三个自然段表达上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用饱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然后以加快的形式进行叙述,最后以具有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 (二)在田字格里正确、工整、规范地书写下面的汉字。(3分) 橘 疯 祭 (三)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楚王怎么敢不尊重晏子呢?(★)(改为双重否定句) 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改为陈述句) 3、山洪从山谷里涌了出来。(★)(改写成比喻句) 4、王阳说,她再也不会去河边玩了。(★)(改为直接引述句)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3分)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再见了亲人》赞扬了(★);《晏子使楚》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的人。

二、快乐阅读。(33分)

(一)阅读《桥》片段,回答问题。(15分)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按课文内容填空,补全标点符号。(3分)

2、画“ ”的句子把老汉比喻成“(★)”,既表现了老汉的(★),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的表现形成(★),又写出了(★)。(4分)

3、画“ ”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也为下文写(★)埋下了伏笔。(3分)

4、结尾处,老太太祭奠的丈夫和儿子分别是文中的(★)和(★),这样写的好处是 (★) (3分)

5、你认为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2分)

(二)课外阅读:风雨中的菊花(12分)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得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

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fá)。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应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lóng)。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注音或写汉字 弄(★)脏 单薄(★) 蒸lóng(★) 处fá(★)(2分) 2.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所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2分) 3.小乞丐用来买花的“每一枚硬币都磨的亮晶晶的”表明了什么?(★)(2分) 4.对小乞丐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活处境?(★) 5.小乞丐从卖花姑娘手中“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在风雨中“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这表现了小乞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6.文章最后说“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是什么强烈冲击着多尔先生?“模糊”说明了什么?(★)(4分) (三)文言文阅读(6分)

徐孺子妙答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解释划线的字词。(2分)

①尝月下戏(★★) ②人语之曰(★★) ③当极明邪(★★) ④不然(★★)

2.翻译下面句子。(2分)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3.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2分) 三、小练笔。(5分)

《再见了亲人》一文中详细叙述了许多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的事,然而对于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的事却着墨很少。请从中挑选一件,展开想像,再写下来。 四、快乐习作。(30分)

生活中总有令人感动的事,请你选择一件写下来。注意要把语句写通顺,表达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五年级语文三四单元检测答题卡

姓名 座位号 准考证号 一(一)选择题(请考生用2B铅笔正确填涂)(20分) 1、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一(二)(3分) 一(三)按要求写句子。(6分) 1、 2、 3、 4、 一(四)按课文内容填空。(3分) , , 。 二快乐阅读。(33分) (一)阅读《桥》片段,回答问题。(15分) 1、( )( )( )( )( )(3分) 2、 , , , 。(4分) 3、 , , 。(3分) 4、 、 。 。(3分) 5、 (2分)

(二)课外阅读:风雨中的菊花(12分) 1、 , , , 。(2分) 2、 (2分) 3、 (2分) 4、 , (2分) 5、 (2分) 6、 (2分) (三)文言文阅读。(6分) 1、 尝: 、语: 、明: 、然: 。(2分) 2、 (2分) 3、 (2分) 三、小练笔。(5分)

五年级三四单元检测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选择。

1、A 2、D 3、D 4、D 5、B 6、D 7、B、 8、B 9、C 10、C (二)略。

(三)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3、山洪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涌了出来。 4、王阳说:“我再也不会去河边玩了。”

(四)《世说新语》;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聪明机智、热爱国家。 三、快乐阅读。(33分)

(二)阅读《桥》片段,回答问题。(15分) 1、:“ ! , ! !”

2、一座山; 威严、冷静 ; 鲜明对比;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3、拟人;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木桥的轰塌。 4、 老汉 和小伙子; 加强故事的悲壮色彩,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同时让读者感动于老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和父子之间的深情。

5、 我认为老汉是一个具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课外阅读:风雨中的菊花(12分) 1、 nòng bó 笼 罚

2、 小乞丐 ;在母亲生日这天用讨来的钱买一束鲜花献到母亲坟前。 5、 钱放在口袋里的时间长,是靠长期乞讨积攒起来的,得来不易。 6、 衣衫褴褛,又黑又脏 ;无依无靠,艰难困苦。 7、 有沉重、有难过,更有对母亲的敬重和怀念。

8、 多尔先生被小乞丐对母亲的一片真情所感动。 “模糊”说明多尔先生被感动得流泪了。

(三)文言文阅读。

1.①玩耍(嬉戏);②告诉(对……说);③亮; ④这样(对)。 2.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子,如果没有这个,眼睛就一定不亮了。

3.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从月亮联想到眼睛,把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人,机智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意对即可)三、略。 四、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v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