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小组作业

更新时间:2024-04-11 10: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小组自主学习与实践成果

纸 质 报 告

学院:化工学院 班级:过控12-2班 组别:第二小组 2013年12月7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自主学习与实践教学考核表

研讨班级、小组 研讨时间、地点 研讨主题、形式 小组组长(电话) 小组记录人员 小组推荐小班研讨发言人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2-2班 第二组 2013年11月28日 教三A201;12月7日 杏一;短信,QQ联系; 网络时代 形式:查找资料,讨论,总结 于婷(15105207260) 张宁 唐仁飞 白惠文 陆伟伟 于婷 王干 田文炳 王泽良 徐在明 苑一龙 小组成员考核表

发言的ppt制作者 姓 名 学 号 学 习 主 题 表 现 得分 于婷 06122848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白惠文 06122719 陆伟伟 06122731 唐仁飞 06122735 田文炳 06122737 王干 06122738 王泽良 06122739 徐在明 06122740 苑一龙 06122743 张宁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06122744 目录

1.引语 ................................................... 1 1.1事例 .............................................. 1 1.2网络文化概述....................................... 1 2.网络时代 ............................................... 3 2.1网络与大学生....................................... 3 2.2网络与社会 ........................................ 6 2.3网络文化与马克思 ................................... 7 2.4网路的利之我见 ..................................... 8 2.5网络的弊之我见 ..................................... 9 3.我们的对待 ............................................ 12 4.结语 .................................................. 14

1.引语

1.1事例

1.2网络文化概述

网络文化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与传播,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共享的一种信息文化。它是由Intemet产生而产生,并依赖于其发展的所有技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构成的集合体;是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是反映现实世界及网络社会的一切精神产品的总和。网络文化暗含了新的价值取向、新的社会精神。与传统文化相比,网上的信息检索更便捷,信息存储量更大,信息内容更丰富,信息传播超时空,且具有共建共享性。网络文化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二是文化是以网络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网中,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条件,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文化承载着人类的基本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历史昭示我们,人类固然需要物质,但更需要精神和人文智慧。人类发展至今,创造了许多重要的文明成果,网络是其一。以网络为物质基础构筑起来的网络文化改变了人类传统文化的空间存在形态,催生了对外部世界的新的认识和反应方式。作为文化传播的当代形态,网络文化必然承载着重要责任,即指引人类追求更美好、更和谐、更理智、更高尚的生活的使命。可是,曾几何时,我们在享受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多样的同时,却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它的人文缺场。如网络成瘾、信息犯罪、网络色情、金融诈骗、窃取机密情报、造谣中伤、煽动性政治宣传、制造混乱等问题就让现代人在精神上遭遇到巨大压力,道德出现滑坡、心灵陷人困惑、生活产生迷茫,在人类发展的丛林里渐渐迷失了方向。这是网络文化带给我们眼花缭乱的晕眩后,所带来的人文主义的萎缩和文化向度的缺失。

1

人类生活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这一目的应该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网络是人的创造物,是人为发展自身的智力、能力、社会关系等而创设,网络文化应为人走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精神和心灵的指引。面对当前网络文化的娱乐化、游戏化、商品化、工具化倾向,网络文化应在人类社会文化的演绎推进上承担起弘扬先进、高雅文化,摈弃庸俗、媚俗、低俗等落后文化,以真正承担起指引人类走向更好的未来的严肃而厚重的责任。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用先进文化武装大众头脑,使其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主导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科学品性、政治意义,更兼具文化品格。而网络文化自身拥有不可推卸的弘扬先进、推崇高尚的使命。这是二者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拥有的共同的文化诉求与内在关联。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基于传统“媒介”文化但又是对传统的综合与突破。将“大众化”的任务放置在网络文化这个新传播媒介来实现,就需要思考因为各种关联条件的变更而使“大众化”这一先进文化传播活动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可能性问题。

2

2.网络时代

2.1网络与大学生

1.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大学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生要查寻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猛增,各高校图书馆都感到压力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在因特网上,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到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校园网大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学校的相关政策,知道学校的重大安排,大家普遍所关心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就业方面,过去大学生毕业为找到一份比较称心如意的工作,往往疲于“赶场”,到处参加人才交流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现在他们只要通过上网就可以查阅到不少有用的信息,采取发Email 的方式或者事先与单位取得联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行动的盲目性。既减少了经济损失,又节省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可谓是一举两得。

2.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构筑信息通道

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体阵地,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建设信息化校园,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随着高校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成功整合,一条将大学生和社会二者紧密相连的信息通道得以建立。今天,借助校园网,大学生既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学校的学术动态、教学科研成果等情况,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老师和学校领导。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联结,大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尽知天下大事。大学生渴望更多地关心国家、了解社会,网络无疑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理想的大门。

3.迷恋网络,导致学业荒废

学生登陆互联网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而且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这也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学生在网上用于调查资料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却微乎其微。在学生上网比较集中的那些网吧,一眼望去10个上网的学生有9个是泡在聊天室或联众游戏网等网站上。他们上网不是为了搜集资料,而是把网吧变成了“聊

3

吧”,更有甚者是在上网算命。不少学生晚上上网“兴致勃勃”,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了。

目前,在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网迷”中,不乏“玩物丧志,走火入魔者”。在校大学生因故退学者大多与网络有关。很多网吧的老板为学生提供通宵上网游戏服务,学生经常是一个甚至数个通宵泡在网上!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因滥交网友而丧失了性命,演绎了不少悲剧。显然,长此以往,这对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

4.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了人际关系日渐疏远

虚拟性,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网络中一切的事物都是虚拟的,然而正是网络的这一特性,使得我们的网民们具有了虚拟的身份,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却变得冷漠起来。一些不法分子也正是利用这一身份,在网络中上演着一个个闹剧和骗局。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往往都比较简单、幼稚,充满着理想化。网络的虚拟性则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

据统计,互联网在全球的使用者己将近两亿。其中不少人是为了学习和工作,但大多数却不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而是为了结交朋友。今天,在大学生的生活中除了男友、女友、笔友称呼之外,又多了个新名词-网友。这种交往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把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技术同时又使他们远离,就像当初的电话、传真一样。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很容易地和世界各地的人聊天。也许正是因为大家不见面的原因吧,有时人反而能把自己的心理话说出来。不过,当每个人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在网络中去的时候,他就很容易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世界”,对周围的人和事都视而不见,人际关系逐渐疏远。

网上的“虚拟身份”还常常会演出不少闹剧和骗局。互联网给许多人创造了一个情感的封闭空间,使人们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但若将所有的情感寄托在网络中又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有许多大学生抱怨:当自己的真实性别被网友知道后,往往会惹来许多麻烦,所以她们往往以男性身份上网。网络上所导演的闹剧增加了人们的情感信任危机,这个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5.网上的不良信息,毒害着广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知道,互联网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同时,形式更加生动、方法更加简洁、范围更加广阔、效率更加高速。互联网己经成为人们

4

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法规的滞后,管理被动等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再至反动言论,不一而足。

首先,网上“黄”毒泛滥。虽然几乎每个网吧的入口处都挂有公安部门颁发的“安全证书”和“禁止进入非法网站,谢谢合作”的招牌。但实际上一到后半夜,值班人员便无精打采地守在门口。有人来了,发发上机证;有人走了,收收费;其他时间,就趴在桌上睡觉,把公安局的法规早己忘记到了九霄云外。

其次,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在网上大肆散布封建迷信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与我们进行争夺阵地、争夺群众的激烈斗争。国内的一些不法分子也把网络作为与我们党和国家对抗的工具和渠道。大肆散布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虚假信息,迷惑群众,混淆视听。毒害了群众,也毒害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网络上的反动、迷信言论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互联网的影响已渗透进整个社会,而对于正处于社会潮流,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大学生群体而言,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种种利弊,无疑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大学生学习、生活上都比较自主,思想还不够成熟,正处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发展阶段,对新事物的认识还不是很充分。特别是中国大学生,经过严酷的高考的洗礼,在强压后突然得到的轻松,很容易使一些大学生走上极端。所以,面对互联网,正确树立价值观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社会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在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当今世界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大学的学习,辜负了祖国人们对他们的期待;还有一些大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危害网络安全,窃取国家机密,侵犯他人的利益,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和谐。

对待互联网的双重效应,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选择性。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和放大了人们思想的随意性、盲从性等。前者是正确的思

5

想认识,它会促进互联网世界更好的发展,并进而促进人们的正确认识,如此良性循环;后者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它会阻碍互联网的良性发展,甚至导致恶性循环。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一步步深化和提高。互联网不断地发展,带给人们各种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辩证地看待问题,人们的认识必然越来越理智,思想观念也将会趋于成熟。

大学的宽松管理很容易使人无法克制好自己,有些大学生学习无目标,对生活感到茫然,因此投身网络而不愿面对现实。上网打游戏,聊天,看小说这些都易使大学生沉迷其中,这些都导致他们逃课,挂科,甚至留级乃至退学。这样的大学生正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树立人生目标。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 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增长知识,正确运用网络获取有用信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2.2网络与社会

1.传播介体权力系统的退场以及社会政治价值的多元

从传播的介体看,传统的媒介文化所构成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封闭的文化体系,因为受到技术、时空的限制,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自上而下、以少对多的金字塔型的权力传播系统,无论是通过传统的公众的报纸、广播、电视或者其他个人媒介,都是根据权力机构的意识形态来进行宣传与教化,这种权力系统具有强大的威力,在信息掌握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左右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使普通大众朝着权力媒体引导的声音而行事,也容易使“大众化”的过程犹如医生给病人进行“皮下注射”般可预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容易成为传播的主流。而网络文化因为嵌人了新技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方式构成的“虚拟空间”,各种信息可以迅速地通过网络复制、传送、转换,这样所构成的就是一个相对开放、兼容、共享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系统容纳了各国各民族的多元政治文化,使五花八门的意识形态信息充斥网络,造成整个社会政治价

6

值的多元化。

2.传播主体中心角色的流失以及社会政治话语的多样

传统的金字塔型的权力传播系统赋予传播主体以领导权、控制权,由于技术、时空的限制,信息往往由少数人掌握经有限的人使用,传播主体成为高高在上的权威者与主导者,“大众化”的过程一般遵循的是宣传—灌输—接受这样一条路径。在“大众化”的运作过程中,传播主体,尤其是领导、上级机关是信息的掌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把关人”,他们把符合传播主体标准的信息、内容进行层层把关、加工、处理、过滤、净化,选择合适的信息进行传播、宣讲,同时,对宣讲的时间、方式进行适当配置,经过这一“把关”而传送出来的声音必定是一种权威话语。而传统传播介体权力系统的退场,传播主体的中心角色遭受质疑。网络的出现,将全世界所有的信息资源汇集到了一起,在这一系统中,只要上网就进人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于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理想、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交织在一起,传播交流处在一种无序而混乱的状态,主流话语、主流思想难以形成。社会政治话语的多样化由于网络文化的出现而不可避免。 3.传播客体个性意识的张扬以及社会政治行为的疏离

传播介体线性的金字塔型的传播体系,使得传统的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明晰的、确定的。传统的传播主体的权威角色作用于传播客体,直接导致了传播客体处于一种“我说你听,我推你动”的受控、被动局面,充当的是受教育、被灌输的角色,习惯于被动地遵从而较少选择的自由,个性意识往往处于被压抑状态。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沉寂的、确定的关系格局,它以强大的力量在一夜之间将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信息汇集到你面前,构成了一个开放的、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库,实现了资源的真正共享。如果说传统的“大众化”让人感觉是一种“皮下注射”式的强制灌输的话,那么,网络文化给予的自由选择意识大大释放,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

2.3网络文化与马克思

第一,网络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传统的三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它们和受众之间只是单向传递的关系,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网络文化信息的传播,受众既可以主动有选择地获取信息,还可以

7

对信息反馈意见、与信息提供者和传播者进行实时交流与对话,甚至可以为网络媒体发布自己的信息。同时,网络文化的传播可以有效地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各种壁垒。网络文化的这一特征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传播者提供了世界的创新视野,他们可以在网络文化中选择更广泛的研究内容,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借鉴和参照,不断创造出符合中国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第二,网络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搭建了实践平台。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网络文化的条件下,人的实践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虚拟实践。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虚拟实践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新型实践形态,它不是简单地从属于传统意义的现实实践,也不是现实实践的翻版,而是现实实践的延伸和升华”。虚拟实践较之现实实践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如便捷性、廉价性、超现实性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说到底就是要靠亿万中国人民的实践。在实践中认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更好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网络文化条件下,使亿万中国人民的虚拟实践成为可能,这将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4网路的利之我见

1. 网络拓宽了人们学习的手段和渠道。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认知和创新潜力。网络文化以其信息检索便捷、信息存储量大、信息内容丰富、信息传播超时空且具有共建共享性等诸多优点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所以人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来搜寻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拓宽知识面。通过Internet,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尽观天下。据调查,有52%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找相关资料和浏览新闻信息。网络以其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的优势,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通过网上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教材和老师,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进度、时间和地点。师生之间既可同步进行亦可异步进行,从而使教学双方有更大的空间。同时,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而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 2.网络文化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

8

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网上聊天、收发E-mail、网络游戏、收发信息等,大大突破了信件、电话等传统交往方式的局限。调查显示,有51%的青年学生经常利用网络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网络交往所具有的间接性、虚拟性等特点,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交能力弱的人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交往空间,使他们变得自信、开朗、幽默。 3.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

网络购物既是一种方便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潮流。可以预见,网络消费将培养出一个庞大的消费队伍,而且,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不仅会对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谁掌握了网络,掌握了人们的消费理念,谁就掌握了未来。

4.网络文化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

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带给了人们越来越大的压力。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新颖、便捷的网上娱乐的途径。上网休闲成了人们缓解压力的渠道,人们在工作之余玩玩网络游戏、看看网络小说、读读国内外新闻等,对于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2.5网络的弊之我见

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人们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方便。如互联网的出现产生了许多新的生活方式,网上购物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的买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商品;网络远程教程让人们能坐在家里享受来自一些知名学者的讲座;网络新闻、BBS、网络聊天等等为人们带来一些实时资讯,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会给人们带来许多垃圾文化、垃圾信息、垃圾资讯等,同时网络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带来许多不便。如每天有大量的垃圾文件需要处理,浪费了人们的时间,有些垃圾文件还携带了病毒木马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上网,同

9

时也会给人们的安全带来危害;许多人通过网络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对人们的隐私权、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还有一些人直接运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不劳而获,欺骗他人,侵占别人的著作权等。

1.网络文化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导致人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偏移

网络为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由于网络文化始于美国,英语又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据统计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1%,英文的辐射力远超过中文,因而使其打上了强烈的西方文化的烙印,滋生了文化霸权主义倾向。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信息的屏蔽能力还较弱,使得网络中的文化交流变成不平等的单向渗透。一些敌对势力凭借网络优势加紧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大肆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标准。青少年学生容易潜移默化地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长蔓延,从而动摇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造成大学生中非理性行为的不断出现。

2.网络文化带给人们“自由”和“民主”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是无政府主义的“放任”,不少人缺乏“慎独”的道德自律,道德观念渐渐淡化

网络文化给传统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带来了尴尬和无奈。互联网的发明者声称,网络世界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其实,在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背后,涌动着一股股暗流,这从“黑客”现象层出不穷就可见一斑。同时,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与自由性,固然有利于人们的个性发展,但也可能导致他们道德意识的混乱。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出现许多不道德行为,如偷看他人个人文件,发送不健康信息等等。据大洋网讯调查,有32%的网民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行为”;有7%的人认为“偶尔在网上说粗话并没什么大不了”;更有25%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可以毫无顾忌”。不难看出,这是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淡漠的令人担忧的倾向。

3.网络泡沫文化的泛滥造成了人们的价值观的危机,使人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紊乱,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有些人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走马灯”式的文化景观称为文化泡沫。那些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向网民传递经过特别加工的有意渲染的文化信息,尤其是

10

经过包装和夸大的低俗的情调、价值理念(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即网络泡沫文化,会瓦解我们教育主渠道的权威性,毁掉我们构建的真善美的标准,对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巨大冲击,造成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危机和自我迷失。 4.网络黄色文化、网络暴力文化的肆虐造成了青少年的人性危机在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蚀下,形成了一些人的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扭曲的心理

网络黄色文化是指互联网上充斥的不健康的性文化。网络暴力文化是指互联网中宣扬的用暴力手段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文化观念。现在,网络黄色文化、网络暴力文化肆虐,一些青少年沉溺于黄色文化的毒害之中,一些青少年不抵网络暴力文化的诱惑,人性泯灭,丧失了行为的自控能力。 5.网络“黑客”文化的侵袭造成了社会的信任危机

网络“黑客”文化是指互联网中以“黑客”行为为乐的文化现象。“黑客”攻击网站早已不是新鲜事。据统计,全球平均每秒就发生一次网上入侵事件。网络黑客攻击网站主要有几种原因:一是炫耀其超人的电脑技术;二是窃取网站相关资料;三是表达对网站的抗议或不满以及其他个人因素等。这往往使人们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安全需要得不到保障,同时因受到网络“黑客”文化的影响而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与行为。一些人在网络这种尔虞我诈的虚拟环境中正逐渐丧失基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6.网络博彩文化造成了一些人的精神危机

参与网络博彩的人,往往身陷博彩带给人的侥幸的氛围中,使人们玩物丧志,严重者出现狂躁、忧郁、妄想、幻听、幻视、强迫性行为等病态心理。

11

3.我们的对待

伴随网络的迅猛普及,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各个领域都试图通过网络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主张,世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较量也早已在网络文化中拉开。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进行的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强权政治的推行以及网络文化的去中心、去权威的后现代倾向,网络文化需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导引普通大众,这是网络文化传播在当代中国的使命。 1.利用传播介体的综合力,将抽象的理论创制为亲近性读本

网络具备所有电子媒介的综合特点,可以利用文字、声音、图画、色彩、影视以及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各种方式进行信息的整合与传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仿真性,使传播客体有全方位的知觉体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本身所特有的抽象性、概括性,甚至是艰深的。如果还是干巴巴的教条和学术化、经院化语言,对普通大众而言是毫无吸引力的,其势必为其他文化形式所淹没。利用网络的多媒体特点将抽象生硬的理论转换为活泼、生动的文字、图片、影视、动画、音乐,使事与理、情与法、形与声、形与神有机融合,赋予生硬的理论以亲近的文本与活泼的形式,使大众在轻松愉快、自然而然中被吸引。这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很重要,因为对于任何一种理论而言,吸引是接受的第一步,如果不能首先从形式上吸引大众、激发大众兴趣的话,尽管是“科学理论”、“先进文化”也会降低被大众感知的机会,当然也难以达成认同。

2.发挥传播主体的创造力,将深刻的理论 赋予其日常性意义

毋庸质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的彻底性。它既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又是真善美的统一。它是一种普世关怀,以解放全人类为终极价值目标,又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如何将这些深刻的理论让普通大众理解与接受?诚然,利用网络的综合特点在形式上吸引人固然重要,但要真正成为主流文化,真理性的内容才是根本。当下值得警惕的是要避免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游离于普通民众生活视阑的空谈世事和寻章摘句的枯燥说教;要避免大众因感觉不到理论对于自己的意义而敬而远之。所以,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传播主体的创造力,要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对于普通生命体悟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彰显其人文关怀,为普通生命提供意义引领。因此,以网络文化为媒介进行“大众化”的过程中,在内容上要注意从一般的原理层面转向当下普通民众的日常生

12

活世界里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思考层面,思想内容上须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理论内容的表述要摒弃过于繁琐的逻辑论证。这样才能在一个内容为主和自主选择的时代,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文化。

3.激发传播客体的学习力,将硬性的灌输转换为自觉性素养

其中最重要的是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首先要提升大众的价值判断能力,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尤其是认清媒介不是纯粹的传播技术和信息工具,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它的背后隐含的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其次要提升大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网络的海量信息,彼此之间并无特别的关联,它所解构的大量社会知识很可能是断章取义的当下“片段”或“碎片”,由这些碎片串联起来的网络文化环境必定缺乏历史感和使命感,是肤浅和不连贯的。整日沉迷于“当下”与“碎片”中必然造成思维的肤浅和混乱,拒绝崇高追求平庸。网络文化承载着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每一位普通中国人其实也承载着未来的责任。在选择面前,激发每一位普通中国人的学习力,将硬性的灌输转为理性的思考和高尚精神的培育,使他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各种理论思潮和观念中选择和接受既适合自身发展又能够促进自己国家、民族和全体人类发展的理论和观念体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

13

4.结语

未来的网络文化将与现实文化慢慢结合。针对网络文化带来的负效应,我们应该采取疏导而非围堵的策略。要通过锤炼塑造青少年的优秀品格、高尚道德涵养和高超专业技能的办法,促进社会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14

附: 小组讨论照片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uy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