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03 16: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一 、学院概况与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南宁市政府为适应南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于1999年创办的一所全日制高等学校,其前身南宁职业大学创建于1984年,是我国较早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广西最早面向市场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为2215.26亩,教职工 65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70.8% ,开设45个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在校生9100多人。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以培养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为己任,走产学合作教育的之路,初步探索出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2001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等荣誉称号。22年的办学积累,使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国色天香”(国家品质、特色办学、天之骄子、桃李生香)的教育品牌影响逐步扩大,社会声誉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鲜明教育特色。 (二)建设基础

1.面向市场的“六化”开放办学理念先进

学院根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起点基础上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的服务宗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资源社会化、产品精品化、手段现代化、服务高效化”的“六化”先进办学理念,并将之贯彻于整个办学过程中。

办学市场化:把学院办学活动纳入市场的大框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做到办学机制适应市场、专业建设围绕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学校发展依托市场。近年来,学院根据东盟国际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新形势,以及产

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旅游、会展、物流等21个新专业,并根据广西五大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包括适应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设等。

管理企业化:在遵循教育规律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管理理念,以企业的精神治理学院,以企业的模式管理学院,以企业的效率提升学院办学效益,并建立目标管理、绩效监控、质量测评、成本核算和激励竞争机制。目前,学院已初步建立以工学结合为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就业为核心的市场营销体系、教育(生产)过程与目标监控体系、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教育投入与产出效益评价体系。

资源社会化:高职教育的开放特性,决定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劳动力市场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发展内涵,并通过市场的调节来配置教育资源。资源社会化就是用开放办学的观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办学,建立非单位所有、充分社会化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社会资源库。我院通过师资社会化建设已构筑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开放性师资人才库;通过实施多元投入机制极大改善了教学条件;通过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现校区饭堂、学生宿舍、清洁卫生、安全保卫、校园绿化等所有后勤服务企业管理。

产品精品化:通过精品建设来创造教育品牌,是高职教育从外延型发展转为内涵型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里的“产品”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精品”即优质人才。学生的技能考证通过率高、竞赛获奖率高、就业率高、致富率高、贡献率高等就是精品标志。在产品精品化方面,我院主要通过“三精”、“六优”建设工程来抓好落实。“三精”即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六优”即优质师资建设、优良设施建设、优良环境建设、优质专业建设、优质课程建设、优质人才培养。

手段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方法和技术进行教育管理,全面提高学院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综合水平。目前,学院已经建立起了远程教育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网,率先在全广西实现职业教育网络化及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

服务高效化:以服务为宗旨,引入行业的服务理念,推行企业管理质量认证体系,精简机构、整合职能、加强培训、理顺渠道,建立规范、有序、快捷高效的服务机制,全面提高学院的运行效率;充分利用学院的专业优势、教学资源优势和产学合作优势,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创建区域性教学资源与技术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学院为本地区和相

关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职业培训、生产与科技服务的综合能力。

2.工学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学院结合南宁和广西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贯彻产学全程结合的理念,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求,以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全程结合为主要途径,积极进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近年来,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设备、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品牌影响等资源,先后与玉柴机器集团等20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探索实践 “半工半读”、“模拟公司”、“股份合作制”、“订单培养”、“项目化教学”、“跨国合作培养”等多种教学模式。初步建立了包括组织机构、合作章程、管理制度、动力机制等在内的产学结合的有效机制,并建立能主动适应产学全程合作的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全程式的就业教育体系、开放式的师资管理体系和弹性的教学管理体系等。

3.多元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区内领先

近年来,学院坚持“资源社会化”办学理念,通过西班牙政府贷款、合作企业投入、社会融资、学院自筹等多元投资模式,充分整合和吸收社会资金、设备等资源,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按照“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四位一体的功能要求,以拓展功能、提升性能、新建扩建等方式,建设成能进行生产性训练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筑与艺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财经与商务实训基地、旅游与服务实训基地等6大实训基地(含69个实验实训室),其中2个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3个为广西示范实训基地和5个校企共建重点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7449万元,生均设备值达8100多元。

4.适应市场变化的教学改革成绩显著

学院以“面向市场、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能力、强调应用、贯彻创新”为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坚持专业建设适应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实践教学链接岗位。近年来,紧扣南宁和广西的旅游服务、经济贸易、物流仓储、会展、电子信息、市场营销、汽车、房地产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设置新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结构的专业体系。同时在强化师资队伍、实训实习基地、课程体系、产学合作等专业内涵建设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学院有2个国家教改试点建设专业、1个国家精品专业、4个自治区教改试点专业、12个自治区优

质专业、2个自治区精品专业、15个学院优质专业、7个精品专业和一批教改试点专业;有国家精品课程3门、自治区精品课程6门、学院精品课程16门,成为广西高校中的“三个唯一”:唯一拥有国家级精品专业、唯一拥有三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唯一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高等院校;在教材建设方面有《居室空间设计》等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教材7门;校企共同培养专业教师成效显著,目前,“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0.8%,来自行业、其中企业的技术能手占专业教师的39.2%,有丰富行业经历和较强专业建设能力及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学骨干占专业教师的27.4%。

5.校企共建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效能突出

学院引入企业全程质量管理理念,通过健全质量监控机构、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环节质量标准、推行教学绩效评价、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实施质量跟踪制度等,初步建立一个企业全程参与的“导、监、评、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全院的教学计划、运行、检查、反馈等重要管理环节进行调控。管理过程按照“两级指导、四级管理、四项评价和七个制度”运行。即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改革行业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进行督导;过程监控由督导办、教务处、系部和教研室负责;通过学生质量评价、教师工作质量评价、系部教学工作评价、教研室教学管理评价检查绩效;常规管理实施决策调研制、教学督查制、听课制、质量抽查制、信息反馈制、业务研讨制和质量跟踪制。学院教学质量由此得到大幅度提升,主要表现为“五高”: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获奖率高、职业考证累计通过率高(93.6%)、毕业生就业率(97%)与就业质量高、学生与家长的满意度高、社会美誉度高。

6.政校企三方紧密联动的社会服务能力较强

作为南宁市政府主管的唯一所高校,南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院的改革与建设,将学院列入《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建设单位,并在政策、土地、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的支持。为支持学院发展,市政府专门划拨2000多亩土地用于新校区建设;从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提供5000万元建设经费,并为学院获得国家开发银行3亿元政策性长期贷款提供贴息和担保;在全市编制紧缩情况下额外给学院增加教师编制100名,并每年从市长基金中划拨30万元支持专业教师培训等。与此同时,学院紧密围绕南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等活动。近几年来,学院参与了南宁与广西“百万农民工”培训、

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就业与再就业培训等活动,为南宁及周边地区培训各种技能人才达15000人次;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项目达30多项;学院自主开发研制的“铜鼓”系列产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指定礼品。

7.与东盟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成绩突出

借“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市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学院采取 “走出去”的战略,探索“跨国留学、跨国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东盟自由贸易区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从2000年开始,学院加强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越南河内师范大学、越南河内外贸大学等的交流合作;2006年开始与泰国的那空沙旺皇家大学和泰国佛统皇家大学、马来西亚的双威学院等大学进行广泛交流,通过合作培养、教师互派等合作办学形式,不仅达到了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优化职教资源的目的,而且扩大了我国高职教育在东盟地区的影响,此外,还为毕业生开辟了国外企业顶岗实习的新渠道。目前学院已有400多名学生通过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到越南河内、胡志明市、顺化等城市和泰国的院校及企业进行一年的专业学习和顶岗实习,同时接收国外学生来校学习和学院的校外基地实训。

8.学院“国色天香”品牌美誉度高

为了实现创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目标,学院充分借鉴企业品牌经营理念,引入品牌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国色天香” 教育品牌(“国——国家标准,秉承国家示范院校品质;色——特色鲜明,优化专业办学与时俱进;天——天之骄子,一技在身,未来尽在掌握;香——桃李生香,优良师资成就现代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国色天香” 教育品牌已经初见成效,引起了社会、家长和学生广泛关注。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95%以上,第一志愿报读学院的高分学生也逐年增加。2004年12月,学院与清华大学等三所高校在全国高等院校2005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

二、建设的必要性

(一)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在南宁市和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广西和南宁市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南宁市在快速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过程中,

以及广西在实现“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历史时期“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奋斗目标而实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战略中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南宁及至广西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还远远满足不了这一需要,因此,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水平成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关。为为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国家示范性项目建设就成为学院作为2001年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广西惟一一所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快广西少数民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0%,其中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有效途径。目前广西共有高等职业院校36所,其中大多数都是近年来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这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对高职的发展模式、办学目标和方向、教学方式方法等都处在探讨摸索阶段,因此亟需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标杆,以此带动广西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学院是一所有22年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的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进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学院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并以其成功经验带动广西区内其它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学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数不多的市一级人民政府主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将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南宁市人民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对广西区内其它地方政府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有利于促进当地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促进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广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实现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是解决现阶段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时期将是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产业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工艺的改进,越来越多在岗人员需要继续学习,下岗人员需要再就业培训,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以技能教育为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广西目前仍然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大,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巨大障碍,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素质,是广西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05年决定组织实施广西振兴职业教育九大工程:百万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千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5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千万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工程、百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百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百县(区)职教中心专项建设工程、万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配合自治区“广西振兴职业教育九大工程”的实施,进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可以增强学院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提高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并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广西其它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为广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四)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培养出能够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技能人才。学院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一定办学成绩,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其明确展目标,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积极改革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加快区域和行业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从而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秉承“砺志、崇实、强技、尚新”的校训,坚持“六化”(办学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资源社会化、产品精品化、手段现代化、服务高效化)的办学理念,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以培养少数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为己任,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深化与南宁和广西主导

行业和骨干企业的专业合作,提高服务东盟和北部湾经济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通过三年的建设,把学院建成南宁市“四个基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实习基地、就业与再就业基地、东盟国家职业教育交流基地。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引领广西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二)建设目标

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北部湾经济区”对物流、商贸、旅游、信息和加工制造等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以“六个”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并带动六个相关特色专业群的发展,充分利用行业和骨干企业的资源,与其建立长效的开放式的合作平台,使物流管理专业与广西运德集团,酒店管理专业与广西德天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应用泰语专业与泰国正大集团,室内设计专业与广西建工集团,软件技术专业与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园,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功能于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有效合作迈上更高的台阶,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校企“互通、互融、共建、共管”的开放型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使学院成为与东盟国家进行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的基地;不断借助社会、政府和企业的力量,加强学院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增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形成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带动广西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2006至2008年各年度建设总目标如下:

2006年的总目标:制定机电一体化等6个重点专业及其紧密相关的26个专业组成的6大专业群的示范建设方案,建立国家示范建设的相关管理系统,搭建好组织机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绩效监督等管理平台,启动所有示范项目建设。至12月底建成和完善18个教学实验实训室, 6个专业实现与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队伍中“双师”素质教师达70%,来自企业行业兼职教师占40%;课程体系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国家精品课程达3门,省级精品课程达6门,省级优质专业达12个,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7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交流合作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全面启动。

2007年的总目标:按计划完成好预定的示范项目建设任务,完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全新课程体系,建成20个院级以上(含院级)优质专业,31

门院级以上(含院级)精品课程和40本特色教材及一批优质课程资源,进一步总结富有广西少数民族区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以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水平,发挥各重点专业示范建设的辐射与引领作用,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和对口帮扶,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建成22个具有教学实训、培训鉴定、生产应用,科研服务等功能的校内实训室以及47个校外紧密合作型实习基地;稳步推进教学基础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学质量建设、学院机制创新等工程的建设进度。至年底,学院的示范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综合办学实力有明显提高,教育品牌影响不断扩大。

2008年的总目标:完成所有示范项目的建设任务,具体包括完成6个重点专业的质量内涵建设,发挥其对专业群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总结出适合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半工半读”、“工学融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项目化教学”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能满足实践能力、就业能力 、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成38门院级以上(含院级)精品课程,完成39本特色教材的出版;完善24个生产性实训室,使6大基地成为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教学实训中心,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中心、生产与应用研究和科技服务中心;培养20名较具行业与区域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47名“双师型”教师骨干及聘用152名来自企业的技术能手,建成一支凸显良好职业素质和较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与科技服务能力的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合作、教学基础设施等其他配套建设取得如期效果,学院“质量、特色、品牌、效益”的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综合办学实力全面提升。分项建设目标如下:

学生规模指标——至2008年,全日制高职高专在校生达10500人,远程与继续学历教育4500人。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达10000人次以上。

人才质量指标——毕业生具有“适岗、应用、变岗、创新”的良好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特别是职业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强,具有吃苦耐劳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毕业生当年一次就业率高(不低于95%),逐步以专业对口率、岗位稳定率、工资水平、晋升率和学生与企

业的满意率来评价毕业生的质量,实现企业、家长、学生的满意度高的质量指标。

师资质量指标——每个专业培养1-2名具有较大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4-6名教学与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骨干教师,聘请4-6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组建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有一批在广西地方行业深有影响的技术专家、工艺大师和教学名师,“双师”素质教师达70%以上,来自企业技术能手达到专业教师的30%以上,专业教师整体综合素质高,爱岗敬业、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

专业建设指标——围绕南宁和广西在机械加工、建筑房产、商业流通、旅游服务、东盟国际贸易、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建设6个基础好、与企业结合紧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并发挥重点专业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对应建设由相关26个专业组成的6大优势专业群,从而推动全院其他专业的内涵建设,形成适应社会需求,并能与市场互动的优势专业体系,创建专业示范品牌,形成辐射效应,促进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带动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建设。

实践基地指标——采用多元共建、共管、社会共享的方式,围绕重点专业建成6个有影响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含39个实训室、9个实训中心、4个车间、4个公司),并使这些基地发挥教学实训、培训鉴定、技术服务、生产应用的功能作用,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高质量的、真实环境的生产性训练和各种培训及技术服务需求。另外增建一批能在学生实习、就业和教师互派培养的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满足各专业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要求。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并形成能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引领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方向。

课程建设指标——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与行业职业技术标准相接轨,构建适应产学合作的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60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配套建设60种能充分体现职业岗位技能的立体化特色教材;同时推动学院其他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形成一大批能体现岗位技能要求,能有效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核心精品课程及配套特色教材、现代化的教学课件等优质教学资源,引领高职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uo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