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

更新时间:2024-02-14 08:4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慢生活慢旅游

[精品旅程

]

长时间处于快节奏工作的人们是否想过跟着潮流,计划一次说走就走的慢旅行呢?在旅行中享受优哉游哉的慢生活,体验那远离城市的悠闲与惬意,给心灵一个真正的假期。

>>泰国清迈

在泰国,广为流传的一个词是“jia

yan yan”,翻译过来就是“慢慢来”的意

思。可以想见,泰国人的生活节奏是

多么的悠哉。也有人说,泰国是个任

何地方都适合慢游的国家,人们可以

随心去旅行。

在泰国北部,最有名的当属清迈、

清莱。与热闹的泰国首都曼谷相比,

泰北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清爽的空气、幽静的城市、亲近自然的街景以及沉淀了几百年的文化底蕴,泰北给人的感觉是温和懒散,悠闲宁静的。

清迈不仅适合慢旅行,还是个探险旅游的好去处。丛林飞索、徒步旅行、骑象跋涉、开车游猎、漂流等众多项目,让旅途充满了奇趣与冒险!

>>台湾花莲

有人说台湾的魅力往往就在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中。细细品味,它的情调就在一杯珍珠奶茶里,甜香丝滑;它的底蕴就在城市中不同角落的诚品书屋中,深厚而兼具内涵,台湾是温婉、谦和、彬彬有礼的,假若能放慢脚步,慢游台湾,一定能有不同的收获!

从台湾搭火车,大约两小时便可抵达台东—花莲。花莲东临太平洋,海岸线为全台最长,蔚蓝的海面层次分明,如梦似幻,海岸不时激起的浪花在深蓝的海水映衬下显得格外洁白。花莲拥有世界知名的太鲁阁峡谷、壮美的亚洲第二高峰的玉山、视野辽阔的花东纵谷、地道的台湾美食还可以欣赏到阿美族’Amis、慓悍太鲁阁族Truku等台湾原著居民群的文化飨宴。无疑,花莲是一个非常适合长住以及慢旅行的好地方。

花莲是台湾的后花园,拥有最美丽的中央山脉、最壮阔的太平洋、最宜居的花东纵谷。花莲的乡村聚落具有台湾原住居民鲜明的色彩,游客可以体验到原著居民纯朴的生活,还可以感受田野采风、自行车骑行、采茶制茶、生态农场、温泉泡汤等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花莲

非常适合自由行、主题游以及深度慢旅行。

>>周庄古镇

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古镇独有的文化标签,而周庄古镇的韵味在于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仍然能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周庄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河道上横跨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古镇居民们依河筑屋,一派古朴幽静。

河岸两侧桃红柳绿,穿行于水巷河道之上的乌篷小船在青墙黛瓦的映衬下尤显鲜活。毫无疑问,周庄无愧于“中国第一水乡”的称号。清晨和黄昏的周庄,洗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呈现出来的是最静逸、真实的美。

>>同里古镇

同里的美与周庄不同,它不是淡妆浓抹的,在骨子里透着浓浓的水墨味道。同里镇外四面环水,古镇就像一颗明珠一样被镶嵌在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49座古桥又将小镇串联为一个整体,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小威尼斯”。

到过同里的人,都说同里“老房子”多,远远望去街巷逶迤,室宇丛密,尖角高翘的房屋原貌给老街披上了一层幽幽深深的神秘色彩。镇内有八条主要街道,有的宁静恬淡,有的绿树掩映,有的临水而建,有的店铺林立,很是一片迷人景色。

篇二:“慢生活”描述

“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当然,工作重要,但闲暇也绝不能丢。要“慢”下来,因为“快”让人错失了很多美好的事物。”

二、城市下的慢生活

不同的城市背景,有着不同的慢生活空间,对慢生活的诠释也不相同。如果说快城的慢生活是大城市中的点点星斗的话,那么慢城的慢生活就像是星罗密布的浩瀚银河,他们作为慢城的组成元素各放异彩,共同维系慢生活体系的悠然,让本地人乐得自在,让外来者享受生命。

(一)快城下的慢生活

中国仅用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近20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同时也被冠上“急之国”的称号。快递、立可取、高铁……甚至在虚拟网上都喜欢抢“沙发”、快进、刷新。在这浮躁的社会,我们身后仿佛始终有一条驱赶的鞭子,提醒我们“快、快、快”。速度带来利益,却也带来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城市丧失了慢的能力,因为在他们看来速度的快慢和利益的多少是直接挂钩的。

通过研究,绿维将以工业制造等第二产业为经济核心,以追求城市化发展速度为主要目的,且传统人文底蕴被现代化元素所代替,缺乏独特性格的城市统称为“快城”。在这类城市形态下,人们以金钱和工作为人生的重心,生活节奏普遍较快,缺乏应有的闲暇时间,无法享受生活的美好。

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剧增,慢生活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开始关注慢生活,期待慢走的空间、慢购物的休闲、慢餐饮的品质、慢运动的健康、慢休闲的惬意……绿维认为,慢生活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既需要自然协调、独具特色的空间环境为依托,又需要城市厚重文化的浸润,也需要琳琅满目的休闲业态来串联,更需要一种从容、自信的城市品格作支撑,是内外兼修、自得平衡的城市风态体现。绿维以人为本,结合休闲旅游空间的打造手法,着力于为身处现代“快城”节奏生活下的人们以及外来的旅游者,打造一个可以放慢身心且能真正感受幸福的地方,从而使熙熙攘攘的城市中,慢生活不再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

(二)慢城下的慢生活

“慢城”概念在西方已流行十年之久,国际上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城市模式。根据世界慢城联盟的规定,获评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必须人口在五万以下,追求绿色生活方式,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不设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且成员必须在城市人口、环境政策、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食品生产甚至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满足54项具体规定。

绿维从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及人们对休闲活动的需求角度考虑,认为我国慢城的涵义与国外有所不同。从狭隘的角度讲,我们通常会将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以第三产业为主、生活节奏舒适悠闲、宜居的小城镇称为“慢城”。在这类城市形态下,通常遗存着大量保护遗产,人们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典型的慢生活,例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凤凰古城等。从宽泛的角度讲,我们认为打造慢城并非强调慢效

率,更不是要摒弃现代化发展,而是要倡导一种休闲舒适的生活方式、保护当地特色、传承当地传统文化、强调回归生活的本质。

慢城中的慢生活氛围需要精心打造:配套设施齐全、社会服务细致入微、生活节奏缓慢,悠闲的、散漫的、市井的慢风景……在这里,时间更充裕、更品质、更精致;在这里,过程更享受;在这里,生活更缓慢、更健康、更时尚、更有品位。以上都是支撑起整个慢生活体系的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和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外来的旅行者在此享受慢休闲。

篇三:论快节奏社会中的慢生活

论快节奏社会中的慢生活

摘要:“时间就是金钱”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很明显在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去创造人生的价值。但是,现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步履匆匆,一味的“快”节奏的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是否错过了什么更加珍贵的东西,丢失了那份淡泊与洒脱。关键词:快节奏 物质 慢生活心态 价值

根据网上资料,慢生活的概念源于1986年欧洲社会,这个说法一经提出,迅速风靡全世界。至今已20多年。 节奏快,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旋律。迫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多人每天就将自己上紧弦,和时间赛跑,自始至终定格于一种加速状态,生怕被抛弃在转瞬即逝的时光里。

时间过得快,只是人们的一种感觉而已。要想使时间慢下来,除了工作之外,还要将生活的速度慢下来。生活如登山,很多人只在乎“山顶”,执意快些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境界和快感。其实,沿途有很多美景,我们何不驻足欣赏,让生活多点味道,多点色彩,多点美好的回忆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在一千多年前用诗词表达了自己向往田园生活的心情。向往那安逸舒缓的生活节奏。而朱自清却在散文《匆匆》里说“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他的原意是时间流逝匆匆而过,可我却从中看到他对生活的玲珑剔透心,那细致入微的观察下生活琐碎细节的美正是我们快节奏生活中缺失的。当我们停下匆匆赶路的脚步时,抬头看蓝天白云飘逸,低头看花草灵动娇美,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幸福的。

而另外一些人却认为“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残酷,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又不是千万富翁,慢下来,很快会被淘汰。”这段话反映了一个现实:人们渴望慢下来享受生活,但现实似乎没有给大家“慢”下来的机会。针对这种想法,著名的“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我认为在生活中的慢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懒惰,是在快节奏的城市享受乡村般的生活方式。只有淡定的人才有一种大局全在掌控之中的气魄,能镇得住场

的人往往是最后行动而率先成功,能写得出最美散文的文学大家往往是观察最细致最入微的,而不是最快动笔的。慢生活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用于发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要知道表面上“慢”是没有用的,关键要心“慢”下来才行。现代生活中,每个人看起来好像都在马不停蹄地奔波,时时刻刻一副很努力、很拼命的样子。我想,那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内心究竟需要什么。我觉得,为了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广“慢生活”运动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悠闲舒适的生活方式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形式上或动作上的快或慢,如果人们的内心不能真正平静下来,那么,“慢生活”运动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改变。因此,“慢”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能力——慢慢运动、慢慢吃、慢慢读、慢慢思考??所有这些“慢生活”与个人资产的多少并没有太大关系,只需要有平静与从容的心态。

我认为这种“慢生活”的方式并不是很普遍,它只是让人们暂时逃离都市生活罢了。我觉得,“慢生活”并不是谁想过就能过的,首先要有足够的资本,最起码“家底”要足够厚,能够让生活无虞。如果居无房、行无车,一日三餐的温饱都成问题,整天看着别人都在忙着挣钱,自己哪还有心思四平八稳“慢悠悠”地生活啊。所以,“慢生活”虽然令人向往,但要做起来还真的不容易。我个人认为,如果想要真正地过“慢生活”,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事业小有成就,有一定的经济积累;第二要淡化对金钱和地位的要求和追逐。

北大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认为,在浮躁喧嚣的社会风气推动下,人们正在忽略和失去一些有价值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效率很容易导致功利,而速度往往会使人来不及体味情感的含蓄和细腻。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实现“慢生活”的经济社会条件,富兰克林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至理名言。他同时认为,虽然大部分中国人还不具备“慢生活”的现实条件,但“慢生活”的价值理念可以并也应贯彻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你不能实现‘慢生活’,但却可以实现慢节奏、慢速度、慢心态。在这‘三慢’中,最重要的是‘慢心态’,你只要记住人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时空中做一件事情;着急是于事无补的这两点,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就不会被时间‘捉住’,成为时间的奴隶。”

用哲学和辩证的眼光来看,快节奏可能是价值的实现,这就要谈到价值和辩证唯物论。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而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以及多维性这四个特性。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题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这三个方面。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 :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 主张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 同时 ,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 ,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这需要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 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觉地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分析和处理我们 所遇到的一切问题。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 有效地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并不是高效率就是好的,并不是速度越快就能拥有一切,慢生活能带来快生活不能带来的心灵上的宁静安详。

以上的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可以认识到在繁忙到令人困惑的城市里,越来越多人开始反省自我生命的价值。有没有想过,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哲学,转而过一种放慢步调的生活,所带来的回报,也许比经济成功和社会地位更有价值。忙,是对的,但超负荷的忙或无事忙,就会让你的心很累。忙碌很多时是被迫的,我们强加给自己的东西,实在太多。正如一个背着海绵的骡子落入水中,越来越沉的压力最终会把他压垮。而我想说,风筝飞得再高,线永远都掌握在你的手里;汽车、飞机、轮船跑的再快,方向盘永远由你来驾驶。当我们放慢我们的步伐,我们可以轻装上阵,无需匆匆忙忙、担惊受怕;当我们放慢我们的步伐,我们可以享受过程,而非拼尽力气只为一个结果;当我们放慢我们的步伐,我们可以静候花开,不再一心只求快速达到目的。

生活是一杯茶,需要我们慢饮慢品;生活是一首轻音乐,需要心灵与旋律共振;生活是一本书,需要我们句句品析?? 老子曾说过:“致虚极、守静笃”;诸葛亮曾说过:“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些伟人不是也提倡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吗?只有当你放下节奏,你才会体味出生活的味道。人生就像一趟列车,过快的速度只会让路边的风景不停的从你身边掠去。而这趟列车不是往返,只有去没有回,何不让我们慢慢欣赏着路边的风景而度过这一生的旅途呢?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道德经》 《诫子书》 匆匆 快节奏中的慢生活 李爽 2010-08-01 第1版2010-08-01 第1次

印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ui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