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章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

更新时间:2024-04-10 19: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九章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属于经验性方法,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经验材料基础上进行研究。第一,它着重研究的是现实情况,因而区别于以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研究法。第二,它搜集的是自然状态下反映实际情况的材料,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从而区别于实验研究法(对研究对象加以一定的控制然后观察其变化以研究因果关系)。调查研究的价值取决于问题的选择以及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第一节 教育调查研究法的一般原理

一、定义与分类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调查,它是以当前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是为了认识某种教育现象、过程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实地考察活动。它有一套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程序,有一套搜集、处理资料的技术手段,并以调查报告(含现状分析、理论结论和实际建议)作为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在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将调查法用于教育研究的是1910年由,美国Kendall,N主持,为期一周的关于Boise地区学校制度的调查。接着,1911-1912年哈佛大学韩纳士为新泽西州两个地区所做的学校调查。当时调查研究法发展很快,不仅有个人主持的调查,而且有由各州、县、局团体主持的较大型调查。不仅用于对学校教育有关情况的调查,而且用于教育经费情况调查,特别是开始对调查材料计算分布情况,计算众数、平均数、中数,看集中的趋势,用统计法加以整理。1925年斯坦福大学编辑出版了《学校调查》一书,至1933年,美国学校调查报告总数达四百多份,这些为调查研究法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调查研究,含有调查与研究两个有机联系的过程。调查(Survey)是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材料;研究(study)是对所搜集得来的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因此,调查研究决不只是单纯地靠观察来记录有关事实,而是要综合运用观察、谈话、问卷、测验以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等方法手段,从而使认识从经验层次深入到理论层次,进一步把握所研究的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于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目前存在着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分为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专家调查

1

(也叫德尔菲法)。

2.按调查的内容,可分为学科性的典型调查,反馈性的普遍调查和预测性的抽样调查。 学科性的典型调查,多与学科建设相联系,且多属于专题性研究,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个别事物或个别总体的调查研究,得出某专题研究的一般结论。例如,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关于制定新的课程计划调查,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中学生社会成熟水平的调查等。这种类型的调查带有探索性,重在研究某教育现象或过程内部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的基本特点。

反馈性的普遍调查,多为制定政策和检查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而进行的,一般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研究单位承担。主要是为了解现状,解决当前存在问题以及提出决策办法而进行的。例如,关于我国大、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及在职培训的调查,经济与教育发展状况

1

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分类法,在袁远开等主编的《方法科学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中做了较详细的说明。

1

及其相互关系调查,农村中学办学效益调查,地区中小学校办厂(场)现状调查,关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调查,学校德育实效性调查等等。这是一种把握现状的调查,往往取样范围较大,如华中师大1991年10月至1992年3月荆门市沙洋区与武昌县四个乡镇进行的\农村

1

国民教育意向对初中后分流影响的调查”,发放2750份问卷、75次座谈,64次个别访谈。这类调查,往往占有材料全面,得出的结论可靠性较高。

预测性的抽样调查,主要用于对某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动向进行预测研究。例如,为确定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教育投资渠道及比例,选取有代表性地区进行预测调查;通过对当前社会力量办学等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对今后十年内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办学体制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为了调整教育体制内部关系,进行地区职业学校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抽样调查,等等。

3.按调查采用的方式方法,可分为四类。一类是调查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主要是通过被调查者自我报告方式搜集资料。第二类是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是由研究者经过自己的感官等方式搜集资料。第三类是调查的测验方法,是通过一定的测试题来搜集有关资料。第四类是总结经验法。

另外,还有综合性的分类,将调查研究法分为三类,一类是包括学校调查、社会调查及公意调查的一般调查研究;一类是包括个案研究、因果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的溯因调查研

2

究;一类是包括儿童发展研究、趋势研究的发展调查研究。

二、教青调查研究法的主要功能

教育调查研究是研究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对教育的认识和改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育科学的研究中应用极为广泛。

1.揭露教育发展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暴露矛盾,通过不断解决教育内外部的各种矛盾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2.帮助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更好地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3.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教育预测服务。

通过搜集教育现象的事实材料,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法令法规和制定教育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我国目前正处在一场伟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内部体制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造,从而带来了各种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才能做到方向明,决心大,避免制定政策的失误以及工作上的盲目性。

三、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调查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观察、访谈、测验等不同的具体方法,程序上虽各有所侧重,但都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 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2.拟定调查计划。在确定调查提纲和安排调查工作程序时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查项目能否有效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项目的构成是否合理简便;二是对项目如何进行比较科

1

董泽芳、池云如、饶进:《农村国民教育意向对初中后分流影响的调查》,《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年第3期。 2

见《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八册《教育学》,“调查研究法”,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11月。

2

学的分类,大项目如何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小项目并形成较完善的可操作的调查提纲;三是如何制定与分类标准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以便对获得的资料能进行统计处理。

3.做好各种技术、事务和组织准备,包括培训调查组成员,资料及有关调查器材的准备。 4.进行试探性调查,得到被调查对象的一般认识,修改调查提纲及工作方案。 5.制定调查表格,观察、问卷、访谈提纲以及编制测验题目 6.实施调查。运用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情况,占有材料。 7.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并得出调查结论。

8.写出调查报告。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节 调查表、问卷及访谈

调查表、问卷及访谈均属教育的自我报告研究(Self-report research)。

一、调查表

(一〉调查表的基本特点

1.调查范围较广,调查对象多是某一教育群体或某一地区教育现状。

2.偏重于事实资料的搜集,包括某教育群体的概况、发展现状等基本数据资料。 3.由被调查群体有关承办人依据实际情况填写,具有可靠性。 4.调查表简明,便于统计。

(二〉调查表的种类及基本格式

调查表可分为单一表和一览表两种,将研究对象按一个标志分类的调查表称为单一表(单项表),按两个以上标志分类的调查统计表为一览表(多项表〉。

调查表格式多样,总的要求是:方便适用,项目内容要具体、确定,形式要整齐美观。

组成调查表表格的基本要素是:

1.总标题。总标题是对本表基本内容所作的简要的概括说明:

2.横行与横标目,纵栏与纵标目。分别写在表的上方和左方,说明调查表所要研究的问题各具体组成部分的内容。

3.数字资料。

4.表尾。

5.附录:填表说明,数字资料的来源,特殊项的注释等。如说明:事业费栏中的“地方投资”指市县财政拨款,基建投资栏中的“地方投资”指地区拨款。

(三〉调查表的编制

如何编制一套较科学适用的调查表,不仅要掌握编制表格的基本技术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抓住以下两个关键环节,以确保表格的质量。

1.根据研究课题拟定研究的具体问题,从而界定表格涉及的内容范围。这就是从研究的课题出发,先要提出一个研究涉及哪些方面问题的基本思路。

比如,对中国师范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要对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现状有全局把握,那么就要搜集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数字资料。(1)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现有规模(包括普通高等师范教育与职业师范教育;(2)师范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3)师范教育的教职工队伍基本情况;(4)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与分科教师队伍现状;(5)师范教育招生与毕业生分配情况;(6)师范教育的经费来源及经费内部构成情况等。为了从动态发展上把握问题的基本脉络,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一般应统计近五年各方面内容的有关数据。

因此,用于教育研究的调查表格,往往是由一系列表格组成。这种全局整体的设计,从根本上决定了调查表格的质量和效果。

3

2.要对每一基本方面项目的具体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全貌及蕴含的特性,并便于分析和对比。要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与教育,就要了解表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几个主要指标,如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投资以及教育事业费、教育基本建设投资教育经费等,各年绝对值与增长率。

要了解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发展的规模,就必然涉及学校数、学生数、教师数、班级数等。学生数又具体包括入学人数、在校生数、毕业人数、男女生人数、少数民族学生数等。

关于教师队伍状况,则包括年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教育教学水平、工作年限、学科分布等。

至于教育经费问题,本身又是一个较复杂系统。主要包括:

(1)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如国家投资、地方投资、群众集资、学校自筹及学杂费收入等。(2)教育经费内部构成,有工资、行政管理费、教学费、科研费、助学金、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离退休金、职工福利费等。(3)教育投资的分配和使用,分为教育事业费部分和教育基建费部分。

(四〉编制表格的基本要求

1.表的标题应简明醒目。

2.表的大小必须能容纳所有有关研究主题的调查项目,便于携带保管。 3.表中各项目排列应有系统,简明清晰。

4.为防止答案有误,宜有相互参证的项目。比如入学率项,可设\适龄儿童数\,\入学儿童数\。

5.表尾应注明调查单位,调查员或填表人姓名,填表日期。

6.表内数字的上下位置要对齐,如有相同数字仍须全部写出,不得填\同上\字样。暂时未获得的数字,栏内用删节号(??)表示;如果数字根本不可能获得,则用短线标明(——);如果数字由推算得出来的,应在表下注明。

调查表例举:师范教育经费情况调查

课题名称:\中国师范教育现状、改革和发展设想\,该课题是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亚太地区各国师范教育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的一个子课题。 确定研究内容项目:

1.历史(中国师范教育的沿革:清末、民国时期、革命根据地、当代)。

2.现状(师范教育的体制结构、专业设置、学制课程、经费来源及使用分配、师资队伍、评估)。

3.存在问题。

4.改革和发展设想。 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抽样调查(列表、座谈和访问)。 确定抽样范围

(1)考虑到代表性,既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也有中等的地区和比较落后的地区,既有沿海大城市,也有内地偏僻乡镇〈县〉。 (2)考虑到工作的便利条件和可能性。

(3)师范大学(学院)、师专、中师、教育学院及教师进修学校。 设计调查表格:

1.经费情况:见表9-1、表9-2、表9-3。(五年情况数据) 2.师范教育发展情况(略〉。

4

3.师资队伍情况:包括各类学校,各个学科,学历、工龄、教育教学水平及目前供求情况。(略)

表9一1师范教育年度经费

单位 : 省 地区 市(县)

(千元) 项目 财政支出 教育支出 师范教育支出 师范教育经费 绝对值 增长率 绝对值 增长率 绝对值 增长率 占教育事业费年份 的比例(%) 填表说明:

表9-2 师范教育事业费投资来源

单位 : 省 地区 市(县)

(千元) 项目 总国家投资 地方投资 群众投资 学校自筹 其它 年份 计 数额 % 数额 % 数额 % 数额 % 数额 % 填表说明: 表9-3师范教育投资的分配和使用

单位: 省 地区 市(县) 学校

(千元) 项 师范教育事业费分配 师范教育经费内部构成 目 总高师中教教工行教科助设修离职其 计 等范等育师资 政学研学备缮退工它 师专师学进管费 费 金 购费 休福年 范科范院 修理置金 利份 学学学培费 费 费 院 校 校 训 填表说明: 5

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当面作答或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了解被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又称问题表格法。问卷调查区别于调查表法,它调查范围较广,偏重于意见、态度或看法,并往往以个人或一群人为对象。

问卷调查的优点在于: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由于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该调查方法局限在于:如果问卷中的问题不明确或题量过大,或被调查者不合作都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搜集的资料往往还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问题及真实情况;若部分调查对象不作回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调查研究的效度。

问卷法的运用,关键在于编制问卷,选择被试和结果分析。

(一)问卷类型及问题型式

1. 结构型

结构型,也称为封闭式问卷〈Closed Form Questionnaire〉,是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例如,“你购买xx牌空调的主要原因:(1)质量好,(2) 价格便宜,(3) 保修期长,(4) 售后服务到位,(5)样式时髦。” 结构型问卷是固定应答题,对指定答案方式的回答。

结构型问卷包括以下问题型式:

(1)是否式,把问题可能答案列出两极端情况,从中择一,“是”与“否”,“同意”与“不同意”。

示例::关于学生自主性情况的调查 我自己决定的事,别人很难让我改变主意

①是 ②否

我的行为不受班里舆论的影响

①是 ②否

学习上,我总有自己的目标和计划

①是 ②否

当我干事情不顺利时,我从不轻易放下

①是 ②否

我不愿别人提示而喜欢独出心裁

①是 ②否

我每天坚持记日记,从没有间断过

①是 ②否

生活上我能自理,从不要别人帮忙

①是 ②否

学习中遇到挫折,我常常会半途而废

①是 ②否

(2)选择式:从多种答案中挑选最适宜的一个或几个答案,然后作上记号。

例一:关于儿童性格特点调查

对一些物体总爱观察、摆弄、拆开来玩:

6

①不这样 ②偶尔这样 ③有时这样 ④常常这样 ⑤总爱这样 与别的孩子发生争执时经常能谦让:

①不能 ②偶尔能 ③有时能 ④比较能 ⑤常常能 经常表现很任性:

①任性 ②不很任性 ③一般 ④不大任性 ⑤不任性 能按要求认真完成作业:

①不能 ②不大能 ③有时能 ④比较能 ⑤能

例二:高中必修课教材修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最多选三项答案) A.加强理论性; F.联系实际;

B.减轻负担,少而精; G.注意培养各种能力; c.提高兴趣,注意可读性、可接受性; H.增加弹性和灵活性; D.便于自学; I.请写明其他看法。 E.加强教材的综合性;

文科教材 理科教材 1 2 3 1 2 3

〈3〉评判式:每个问题后列有许多答案,要求被试依其重要性评定等次,所以评判式也叫排列式、编序式,是用数字表示几种答案应排列顺序。 例-:请将以下所列的电视节目,依你喜欢的程度,由1到8排列: ( )动物世界 ( )天地之间,七巧板 ( )文化生活 ( )儿童故事片 ( )科技生活,科教片 ( )美术动画片 ( )世界各地,祖国各地 ( ) 电视连续剧

例二:你认为目前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领导不重视, ④教学方法不适合 ②教师水平不高 ⑤没有教室 ③没有系统科学的教材 ⑥说不清楚」 (请按您认为的顺序选择两项)

1. 。 2. 。

(4)划记式:按同意或不同意,在答案上分别作记号“∨”\或“×”。这是一种核对表形式。在核对表的细目中,被调查者通过选择一个提供选择的答案来回答,与选择式、评判式不同之处在于,答案在连续统计上并不代表分点,而是称名类型。

例一:关于你对考试的看法,请在你认为符合你的情况前划\前划“×”:

( )a.考试前我非常紧张,我常担心我的成绩会落后于他人。

( )b.考试可以使我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我并不害怕考试。 ( )c.我较关心名次,名次先后是促使我发奋学习的一大动力。

7

( )d.如果不是为应付考试,我就不想去翻教科书。 例二:关于学生公德的调查:

请将你的日常表现,在适当地方打“∨” 做不到 偶尔做 做得一般 做得好 A.在任何公共场所都不随地吐痰 B.在任何公共场所都不乱扔废弃物 C.随手关灯,人走灯灭 D.在课堂、会场、考场上都遵守纪律 E.过马路时走斑马线,不闯红灯 F.礼貌待人,不说脏话粗话 G.不破坏树木花草 2.非结构型

非结构型也称开放式问卷(Open Form Questionnaire),问卷由自由作答的问题组成,是非固定应答题。

这类问卷,提出问题不列可能答案,由被试自由陈述。就题型分析,可以是填空式的,也可以是问答式的。

例:一项对中学生目前兴趣倾向情况调查

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①最希望的问题是什么? 。 ②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 ③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 ④最不满意的问题是什么? 。 ⑤最苦恼的问题是什么? 。 ⑥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 ⑦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 ⑧最痛恨的事情是什么? 。 ⑨最想干的职业是什么? 。 ⑩最崇拜的人是谁? 。

非结构型问卷往往用于以下情况:一是较深层次的问题研究。被调查者不受研究者和题目答案选择范围已界定的限制,按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回答。这种问卷能如实地反映出被调查者的态度、特征、对有关情况的了解程度以及所持看法的依据等。因此用于探讨那些只能进行描述性分析的较复杂问题,以及获得有关人士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二是在研究初期,对所研究的问题或研究的对象有关情况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采用开放式问卷,来帮助研究人员设计封闭式问卷。一般做法是:在小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在掌握相当的资料后,再采用结构型问卷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和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开放式问卷调查正是封闭式问卷调查的基础。

这种问答式问卷,搜集到的材料丰富、具体,往往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很有价值的资料。由于答案不集中,材料分散,难于对答案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不易进行统计处理。

3.综合型

综合型(Compehensive form),形式一般以封闭型为主,根据需要加上若干开放性问题。也就是说,将研究者比较清楚、有把握的问题作为封闭性问题提出,而对那些调查者尚不十分

8

明了的问题作为开放性问题放入,但数量不能过多。经调查,在积累一定材料基础上,问卷中的某些开放性问题就有可能转变为封闭性问题,这也是问题设计时常常使用的技巧。

综合型(Compehensive form),形式一般以封闭型为主,根据需要加上若干开放性问题。 示例: 对偶故事法(动机意向——财物损害)(李伯黍)

对偶故事一 对偶故事二 一个叫方强的小男孩正在他自己一天,有个叫罗明的小男房间里,他听到妈妈叫他吃饭,就走孩,趁妈妈不在家,想从五斗橱出房间朝厨房走去。厨房的门后有张上的饼干盒里拿饼干吃,他踏在小桌子,上面放着十只碗,但方强不一只小凳子上,伸手去拿,但饼知道。他推门进去时,砰的以下子十干盒放得很高,他的手够不着拿只碗全打碎了。 不到,就在他这样拿时,把一只碗碰倒了,碗掉下来碎了。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程序

问卷的设计过程,是研究者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编写问题和形成问卷的过程。编制程序包括下列步骤:

1.明确研究目的,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范围收集所需资料,并确定调查对象; 2.列出问卷调查所需研究问题的纲要,确定所要搜集的信息和问卷类型; 3.围绕主题草拟问题,列出标题和各部分具体项目; 4.征求有关人员、专家的意见,修订项目;

5.试测,从总体样本中抽取30一50人为试测样本,以检查问卷表述的方式、项目、内容能否被受试者所理解,并求出信度、效度;

6.再修订。根据试测结果,对项目内容、排列方式加以改进,然后打印。

至此,问卷的编制工作完成,可以按计划发放问卷,进行正式调查。

下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研究所几位学者进行的\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

1

究为例,说明问卷的编制过程。

该调查研究的目的:了解当前大学生学习功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其发展变化的心理规律,以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心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取样: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该调查从全国各地的综合大学、工、农、医、师、民族、部队各类院校中抽取11所大学,1679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

该调查研究的问题:(1)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包括总体层次特点,具体内容特点,系科特点,年级特点和性别特点等;(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广泛涉及内外部因素及动机本身因素;(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调查形式:结构型问卷调查。

按照研究目的、问题以及所掌握的初步材料,根据小范围座谈会搜集的有关材料,整理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几个层次,具体包括:(1)奉献,(2)作为;(3)完善;(4)充实;(5)丰富;(6)社会提高;(7)社会相符;(8)性爱与生活;(9)社会安全。每个层次又具体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内容尽可能选用访谈搜集的原始材料。如奉献层次,列举六项:“努力学习才无愧于时代的要求”,“以知识为人类造福,才能实现大学生的价值”,“学习是为了对

1

参见李青善、石秀印等:《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江西教育科研》,1988年第3、4期。

9

人类进步有所贡献”,“作为一个大学生,就应该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学习”,“努力学习,为祖国争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着手设计问卷,然后在小范围内试查。将试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找出主要项目,合并相近项目,对问卷项目进行修订。最后形成35个题目的问卷以测查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这一事例说明,问卷的编制过程实质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需要提出科学假设,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对问卷题目的信度、效度进行认真的考察。

(三)设计问卷问题的基本要求

问卷问题的设计关系到问卷的科学水平,是问卷编制中关键一环。因此在设计

问卷的问题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问题的范围

是用于小范围的典型调查还是大范围的统计调查;是了解人们思想态度方面的意向性问题,还是主要了解过程方面的事实材料。

2.问题的内容

是完全符合、基本符合,还是基本不符合该课题研究目的和假设的需要。所列项目对研究目的是否具有较好的覆盖面,答案要能较全面反映所要研究问题的主要方面,且不交叉、重叠。

3.问题的数量

是否适度。所谓适度是指通过控制时间以保持被调查者对应答问卷的兴趣和认真态度。一份问卷作答时间一般以30-40分钟为宜。问题太多,作答者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敷衍塞责或不予回答;问题若太少,又不能得到有关研究的基本事实材料以致影响研究结论。因此,可问可不间的问题最好删除。而一些较复杂的超出被试知识和能力所及范围,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回答的问题要尽量避免。

4.问题的文字表达

是否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容易回答。结构上,一般一个问题只含一个疑问,不应包含两种以上内容的提问。类似这样的问题:“你经常参加社交与科研活动吗?”(两种内容并列),“我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和打乒乓球,从没有间断过”(一种内容从属于另一种内容)。此类问题回答者很难给予一个统一的准确答案。问题的语言,一般不用假设或推测用语,切忌繁杂和意义含混而引起误解到无从回答。用语应明确具体,避免冷僻或专业性太强的术语。对于理解可能有出入的词语,使用时应加以注释说明

5.问题的排列顺序

是否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调查表首,要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调查,要解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关于被试的基本资料,如填答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经历及家庭基本情况等应放在问卷的前面部分;能引起兴趣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放前,而容易引起紧张的、牵涉个人问题的、或复杂的问题可放后,同时要按内容或性质,把同类方式回答的问题编排在一起,使同一内容或内容相近的一组问题相对集中且有内在逻辑联系。封闭式问卷中,划分水平程度的答案,或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要随机排列,以免产生定势而不认真作答。总之,问题的排列分类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前后一致连贯且彼此衔接,既便于被试回答,又便于统计处理。另外,问题的长短要适度,并尽可能在选择答案中分出等级,以便对问题有更深入了解。一般是3-7级,多为五级,如“很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最好”,“极为重要、很重要、比较重要、比较不重要、不重要”,“不能、不大能、有时能、比较能、能”等。

6.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

属于社会科学的调查问卷,常常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敏感问题。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格外谨慎。首先,问题不应具有暗示倾向性,避免诱导性用语或带有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的

10

用语在问卷中出现。还要避免与社会规范有关或有情绪压力的问题。其次,问题不要涉及个人隐私程度较深而填答者不愿直接回答的一些问题。措辞要讲求礼貌。

为了使问题的设计规范化,有的学者按问题在问答中的功能,将问题分为五类,这就

1

是:实质性问题,过滤性问题,验证性问题,补充性问题和调节性问题。了解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以更好地排列问题,提高问答的效度。

(四)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偏斜估计

1.确定发放的形式

问卷发放有不同形式,且各有利弊。

(1)邮寄。邮寄简便易行,省时省力,但由于被试对所研究的同题或不关心不感兴趣,或问卷的问题设计不太合理,不便于回答,或其他技术措施问题影响被试作答,因此常影响问卷回收率。

(2)有组织的分配。发放迅速,回收率高,便于汇集和整理。

〈3〉当面填答。回收率高,不明白问题可当面提问;由于有情感交流,易取得被试的合作,但取样范围数量有限。

无论哪一种形式,在卷首应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对回答者的具体要求。邮寄问卷时,应附回件邮资,收到填好的问卷后要写一封感谢函。

2.对问卷回收率的计算

对回收的问卷,在剔除废卷的同时要统计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一般来说,回收率如果仅30%左右,资料只能作参考;50%以上,可以采纳建议;当回收率达到70-75%以上时,方可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因此,回收率一般不应少于70%。如果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不足70%,要再发一封信及一份问卷(follow-up)。另外,为保证结论的可靠性,如果有可能,可以做小范围的跟踪调查,了解未回答问题那部分被试的基本看法,以防止问卷结果分析的片面性。 3.对问卷回答偏斜(向)估计(response bias)

答案中的偏斜(向)指被调查者未真实反映事情的客观情况,因此对收回的问卷应作出偏斜估计。

(1〉对事实的回答错误。比如根据记忆回答而造成事实有误。

(2)装假倾向。装假倾向往往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或社会性期望,当问及有关社会不容忍的态度或行为,答者按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故意作出符合社会倾向的回答;或提问涉及私人的问题,使回答者难以回答而做出不真实反应。

(3)默认倾向(acquiescence)。指问卷中有的问题答案的选择项,给填答者一个预定的框架,不管提问内容如何,都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如类似这样的问题:“偷别人的东西是不道德的吗?”“正直的人是不会假公济私的”。

(4)道义理论与事实相悖。如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问及对加塞插队的看法,100%的答卷者都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加塞\和\不应该加塞”,可是实际上多数人都有过加塞插队行为。

〈5)无回答。一种是整个答卷不答,一种是部分项目不答。需要分析原因,或表示回避倾向,或判断力不足,或项目过多,内容过于复杂,或问题不好理解,因此要具体分析。如果不回答者甚多,就要修改栏目。

1

叶澜:《教育研究极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86—88页。

11

一、问卷调查适用范围例举

1.教育改革现状调查。如中央教科所“今日中国教育改革大思路”研究课题调查(1988年4月〉,对象广泛涉及大、中学生,大学教师长,教育局长。

2.关于教师队伍情况调查。如北京市教育工会、教育局关于中小学青年教师情况调查,教书育人情况调查,涉及199个单位,7552人。又如北京师大社会科学处关于大学青年教师科研情况调查付1学生对班主任心理品质要求的调查等。

3.课程与教材改革情况调查。如关于制定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调查,制定新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查。

4.关于大、中、小学生有关情况调查。如关于大学生社会文化生活情况调查,思想意识状况调查,中学生交友和社交活动的调查及大中专学生学情调查等。

5.关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调查。如关于学生气质与性格、动机、意志、学习能力、社会适应性、品德结构乃至中小学生近视主要成因调查等。

6.关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情况调查。 7.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调查研究。

二、调查问卷设计案例:关于家庭教育情况调查(选项内容范围) 〈一)一般情况

1.家长职业:工作性质、职务

2.家长文化程度:大专以上,中专、高中、技校;初中;小学;不识字;毕业后自学科目及所达到的程度。

3.家庭结构

4.家庭关系:和睦、协调;多少有些矛盾;彼此不关心;关系紧张。

5.家庭收入(家人均月收入): 60元以下,60一-100元,100-140元,140一180元,180元以上。 (二)少年儿童的家庭学习环境条件 6.学习条件:

〈1)单独居室、专用桌椅、采光照明、通风、温度,是否有噪音干扰; (2)文具用品、字典、课外读物、期刊画报、少年儿童报刊的购置。 7.文化生活用品:

(1)家庭订购的报刊及藏书;

(2)家庭的文娱活动(观赏书画和工艺品、看电视昕广播、听音乐或唱歌、体育活动、游艺、集邮、棋类);

(3)家庭成员关心和议论的话题(家务事、邻里传闻、市场供应、工作单位里发生的事情、文艺作品评析、时事新闻、工作业务、社会重大事件等)

〈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关心情况

8.对孩子的期望:受到哪一级的教育,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9.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

(1)关心考试成绩; (2)指导作业,考前复习; (3)购买学习参考资料;

(4)主动与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学习情况。 10.关心孩子智力发展:

(1)订购书籍杂志,安排一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

(2)节假日时带孩子参观游览,如公园、游乐园、动植物园、恽物馆、天文馆、美术馆、影剧院、

体育场、郊游、野餐;

〈3〉指导孩子观看电视节目,

12

(4)鼓励孩子积级参加课外小组,发展兴趣特长;

(5)激发孩子好奇心,引导孩子善于动脑动手,如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 (四)家庭教育的方式 A.民主型

1.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利和活动机会;

2.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3平等关系,尊重、信任孩子,当错怪孩子时,向孩子道歉; 4.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自己做;

5.对孩子的错误严肃批评,说理引导,又持宽容态度; 6.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B.溺爱型

1.娇惯放纵孩子;

2用物质奖励方式作为实现所提要求的唯一方法; 3.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没有威信; 4.一切为孩子代劳,使孩子养成依赖性; 5.为孩子缺点过失辩护(护短);

6.迁就孩子的任何要求,以孩子为中心,一切为了孩子。 C.权威型

1.家长说了算,不给孩子任何自王权利和活动机会; 2.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常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的缺点; 3.滥用惩罚,经常斥责孩子;

4.过于苛求,让孩子承受过重的不合理负担; 5.对孩子的无意过失不能宽容; 6.无视孩子的合理要求。 D.放任型

1.“孩子不懂事难免做错事,长大自然会好”; 2.“孩子的事由孩子自己决定,不必过问”; 3.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4.不把孩子的委托和要求放在心上; 5.不知道孩子的优点和缺点; 6.孩子做什么事都不干预和限制。

三、访谈

(一)概念和特点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适用范围: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访谈广泛适用于教育调查、求职、咨询等,既有事实的调查,也有意见的征询,更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

访谈的类型:访谈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有逐一采访询问,即个别访谈(individual interview),也可以开小型座谈会,进行团体访谈(group interview)。

13

访谈研究法的优点: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团体访谈,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与会者可放松心情,作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题,相互启发影响,有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

缺点:样本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另外,无法控制被试受主试的种种影响(如角色特点,表情态度,交往方式等)。所以访谈法一般在调查对象较少的情况下采用,且常与问卷法、测验调查等结合使用。

(二)访谈的艺术与技巧

1.谈话要遵循共同的标准程序,避免只凭主观印象,或谈话者和调查对象之间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交谈。关键是要准备好谈话计划,包括关键问题的准确措辞以及对谈话对象所做回答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要事先做好如下准备:谈话进行的方式,提问的措辞及其说明,必要时的备用方案,规定对调查对象所做回答的记录和分类方法。

目前往往出现的问题是,访谈时总想跳过制定谈话计划这一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事先准备不充分,因而不能收到预期效果。一个不愿思考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在研究工作中是很难有成功的希望的。

2.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要分析被访者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要考虑如何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另外,在访谈时要掌握好发问的技术,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善于随机应变,巧.妙使用直接法一一开门见山,间接法,迂坿法等。

3.关于访谈所提问题,要简单明白,易于回答;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谈话内容要及时记录。记录也可以用类似下列表格整理谈话材料。 被访者姓名 性别 年龄 访谈时间 地点 谈话原因 预定谈话问题 儿童反映 教师分析 备注 4.研究者要做好访谈过程中的心理调控。如,为了使被访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要善于沟通,消除误会隔阂,形成互相信任融洽的合作关系。研究者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其中关键是以诚相待,热情、谦虚、有礼貌。有时访谈的失败正是在于沟通不够。如有人想对师范生职业理想状况进行调查,采用访谈法。问:“你为什么报考师范?”答:“喜欢”。“你爸爸妈妈支持你报考师范吗?”“支持”。“周围亲威朋友是什么态度?”“不反对”。结果谈话进行不下去,真实材料没有收集上来。

为防止被调查者出现反应效应,可先用非正式谈话沟通感情。 至于如何开好调查会,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选择好对象。参加调查会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参加人数以6至12人为宜;参加成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参加者在学历、经验、家庭背景等各方面情况尽可能相近。事先要了解一下与会者的个人问题,避免触及个人隐私而造成被动局面。

14

第二,拟订好问题。问题设计要具体,如有可能,可事先发给每人发言讨论提纲,让他们事先做好准备,并约定好开会时间和地点。临开会前应追发一个通知。

第三,要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气氛。座谈会要按计划进行,目的明确,中心议题要集中。视具体情况,也可根据调查课题的需要临时提出提纲上没有的问题,让与会者作答。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气氛。讨论中若发生争执,如果争执有利于课题的深入,支持争执下去;争执与结论无关,要及时引导到问题中心上来。主持人一般不参加争论,以免堵塞与会者的思路。主持人应以谦虚的平等态度,诙谐亲切的语言,争取与会者的合作。

实际研究中,访谈往往与问卷相结合使用。

案例 国家教育领导部门关于制定新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课题论证

制定新教学计划是目前在教育管理上的重要决策,决策正确与否关系整个民族的发展。现行的1981年颁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在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安排等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21世纪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也不能适应我国各地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因此有必要制定新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

△方法 专家访谈与问卷相结合

专家座谈提纲:(主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对普通高中性质、任务、培养目标的看法; (2)制订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从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两方面看高中教育应增加或更新哪

些内容;

(4)普通高中办学模式。

问卷调查:问卷共24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普通高中任务:是单一的(为高校输送人才或进行国民素质教育,或其他),还是双重的,有无主辅之分?师资生源条件不同,任务是否应有侧重?(1—6题)。 (2〉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全国统一或各有不同(7-9题);

(3)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几种主体模式(三年基础教育,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一年级基础,高二分为大学预科和职业技术教育班;高一、高二基础,高三分流);办重点高中问题、文理分科问题(10一12题);

(4〉普通高中教材内容问题:深、广、难度;文理科比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内容比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内容及比重,劳动技术课比例、现代科技发展内容及政治课的改进(13-24题)。

调查范围:七省和北京市教育局。

提前一个月寄出信件及所有有关材料,开座谈会前一周再发一个通知,以免遗忘。 第三节 教育的观察研究

一、什么是教育的观察研究

1.概念和特点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观”是看,“察”是分析研究。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属于认识论范畴,而不是生理学范畴的概念。观察的重要特点正是在于强调“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

15

所谓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研究对象的第一手原始材料,就无法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恩格斯正是通过对英国伦敦市区以及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具体生活条件的详尽观察、了解和分析,于1844年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不仅全面地描述了当时英国工人阶级作为一个社会阶级的状况,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观察法正是人们最早采用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观察法的应用范围也愈加广泛并取得更好的成效。

观察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观察,一般日常的观察。即通过研究者的亲身感受或体验来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偶然性。日常观察是科学研究观察的基础和初级形式。另一种是科学观察,研究者按照预定的计划,对于观察对象的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选择,有目的地直接观察处于自然条件下的研究对象的言语、行为等外部表现,搜集事实材料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较深入认识。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则属于科学观察,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是:(1)观察的目的性。观察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因此,观察前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确定了观察的范围、形式和方法。(2)观察的客观性。观察,是在自然状态条件下,不改变对象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过程,直接观察某教育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综合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对观察结果作明确、详细、周密的记录。由于研究人员不干预研究对象的活动,从而能较客观真实地收集第一手材料。(3)观察的能动性。作为研究手段的教育观察是按事先制定的提纲和程序进行,同时规定了观察的时间和内容,是从大量教育现象中选择典型对象典型条件,力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并以科学理论去分析、判断和理解观察结果,因此同样具有能动性。应该看到,科学的研究性观察,远远高于日常观察,是有目的性、选择性的主动的自我实践过程。

2.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与局限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科研方法,观察法贯穿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并在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某一现象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和深入地观察,从而获得认识该事物的比较充实、比较客观的事实材料。在此基础上确定某个教育现象得以发展的条件,科学地分析和说明所研究的教育现象及过程。通过观察获得对事物的最直接的认识,它有利于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也是总结研究教育经验基本方法之一。

第二,观察研究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教育研究假设所推导出来的关于未知事实的结论,只有通过观察到的科学事实加以检验时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源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

1

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

第三,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通过观察可直接导致形成某些新课题,发现某些新观点、新理论,为教育研究开拓新的方向和领域。

观察方便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设计的复杂仪器设备,不需要特殊条件,适用于广大的研究范围。观察法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因此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兴趣、动机、个性以及认识能力的研究性观察,更客观地了解学生行为的各个方面及个别差异,才能正确评价学生行为并有的放矢地提出教育设想和方案,真正收到成效。

观察研究方法的本质同时也规定了它的局限性。由于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必然会受到错综复杂的各种各样偶然因素的干扰;由于研究者在观察时原则上不能支配和控制研究

1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15页。

16

对象及其发展过程,从而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局限。(1)不能判断\为什么\这一类因果关系的问题,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问题。原因在于,“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实验中,在劳动中”。(2)由于观察时间和观察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3)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观察项目归类推论性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4)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的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的程度不高。要将研究结论类推到其它总体中时,应谨慎小心。特别是观察者个人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感情色彩可能影响到观察对象的态度和行为,而研究的偏差又不易被察觉,从而影响观察结果解释的客观性。看到以上这些局限性,一方面要使观察法与其它研究方法结合使用,另方面说明要真正科学地使用观察法进行教育研究,需要研究者有科学的态度和掌握方法的使用要领。

3.观察的类型

观察法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了解分类及其特点,以便在研究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运用。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这是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分的。自然情境中的观察法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收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实验室的观察,由于实验法特点决定,这种观察有严密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因果联系。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这是按观察的方式分的。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它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这类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受人的主观能力的局限,扩展了观察的深度和广度。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这是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来分的。

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中,参加学校、班级的活动,观察教师期望与师生交互作用,观察师生关系,学生伙伴关系及班级文化等现象。人类学家深入偏远地区对落后地区部落和氏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社会文化与艺术的研究。一名早期社会学家为获得监狱的第一手资料,不惜被当作一名犯人关进监狱,观察犯人生活,了解监狱里种种内幕,最后写出调查报告。这一类属参与观察法,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实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其好处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但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另一类是非参与性观察法。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同一地位上,而是以“旁观者”身份,可采取公开的,也可以采取秘密的方式进行。如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对小群体的互动行动的研究,设隔离观察室,列出12种行为,每当其中一种行为发生时,观察者及时进行观察记录。见表9-4。此表在美国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广泛运用。

1

表9-4 贝尔斯记录群体互动行为标准分类 社会积极情感(1)团结(表示团结,尊重他人,给予帮助,赞同) 情感 (2)轻松(消除紧张,开玩笑,发笑,表示满意) 部分 (3)一致(同意,表示消极接受,理解,参加,让步) 2

2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07页。

R.F.贝尔斯:《交互作用分析:小组研究的方法》,1950年。

17

消极情感(4)分歧(不同意,消极拒绝) (5)紧张(出现紧张) (6)对抗(表示反对,贬低人,进行自卫) 工作提供情报(7)提供情况(提出建议,指导,暗示他人自卫) 任务 (8)发表意见(提出意见,评价,分析,表示感情、愿望) 部分 (9)提出建议(提出方针,报导,重复,阐述,证实) 获取情报(10)打听情况(指导,报导,重复阐述,证实) (11)听取意见(评价,分析,表示感情) (12)征求建议(指导,行动,不可能方式)

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表面化,不易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这是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分的。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能获得翔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非结构式观察则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方法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

以上各种观察类型有各自的基本特性、适用条件和各自的局限性,而它们之间又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教育科学研究中,由于教育现象、内外在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常常需要进行综合观察,根据具体情况将几种有关的观察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观察材料。

4.观察研究法的步骤

根据桑代克及哈根的论述,观察研究的步骤是:(1)选择所要观察的行为的某一方面(selecting the aspect d behavior to be obeserved );(2)确定所要观察的范围(defining the behaviors that fall within a category),最好列出表格;(3)训练观察人员(training observers);(4)量化观察(quantifying observation);(5)发展可行的记录程序(developing procedure of facilitate recording),目的是使观察进入科学化范围。要努力减少误差,提高信度与效度,记录程序要尽可能标准化。关于实施步骤,基本图式如下:

进入研究情境

界定问题 资料搜集记录

资料分析 报告撰写 观察研究区别于一般实证性研究步骤,后者往往是直线模式:界定问题一一建立假设一一研究设计-一-研究实施一一分析资料及成果的呈现。观察研究则是一个循环模式。具体说,它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18

(1)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在观察中要了解什么情况,搜集哪方面事实材料),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也就是说要回答为什么观察和如何观察等问题。

(2)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分析,对所要求观察的条件有一个最一般的认识,为观察做好充分准备。

(3)编制观察提纲。对观察客体单位要进行明确分类,对所观察的事物确定最主要的方向。观察提纲要有一定灵活性和可变通性,防止有效资料被遗漏。

(4)实施观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 (5〉资料收集记录。

(6)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二、观察研究的记录

观察研究记录一般有以下三类方法: 1.描述记录

日记描述法: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890一-1920年间这种记录有关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儿童传记形式的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的一种主要方法。 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没有主题的,

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不受任何时间条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作特别的编码分类。如对一个三岁幼儿推理思维发展情况的观察:当她听爷爷说不吃糖时,她对爷爷说:“爷爷不吃糖,等爷爷长小了才吃”。一是用了归纳推理:家里大人都不吃糖,只有小孩吃糖;二是用了演绎推理:大人不吃糖,爷爷是大人,所以不吃糖;三是用了类比推理,“长大”也可以“长小”。错在类比推理上,对“长”的概念错了。类似这种事例常常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连续记录法:这是对学生行为作更详细、更完善的记录,要求在较长时间内作持续不断的记录。如前苏联巴甫雷什中学校长苏霍姆林斯基,在30余年工作中善于观察,、不断进行研究和积累,写了40多本教育专著,600多篇论文和1000多篇供学生阅读的文艺作品。他追踪研究了1000多名学生,著作中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均来自观察,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2.取样记录方法

取样记录于本世纪20年代后兴起,这是一种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较之描述观察,具有更好的客观性、可控性和有效性。既可获得可靠的观察资料,又节省了人力、物力,减少记录所需的时间。取样记录可分为时间取样、活动取样和事件取样。

时间取样法: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呈现与否,呈现频率及其持续时间。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时间和

1

程度的观察研究〈见下例)。

记一次20分钟的语文字词抄写作业

时间 百分比(%) 开始~5分钟 全班学生踏实认真书写,没有任何声音动作 100 5分钟后 3人开始看别人的作业,并提出别人的书写毛病 7.8 6~10分钟 7人开始有动作,或开始发楞,有的玩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具 18.4 10分钟后 20人开始有动作、发楞,有的开始出声音 52.03

1

该例内容来自:北京羊坊店中心小学同禾,《班主任》,1988年第3期。

19

13分钟时 6人完成作业 15.79 20分钟时 14人完成作业(24人未完成作业) 36.84 又延续5分钟后 又有30人完成作业(4人未完成) 52.65

初步分析:一年级学生在完成一些重复性记忆作业(如字词抄写、生字书写等)时,最佳时间

段为10—15分钟。这段时间内,学生有较强的注意力,以认真态度完成作业,符合这一特点布置作业,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活动取样,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如:社会心理学中研究儿童的社会参与行为的发展,把儿童参与社会集体活动的行为分为六类:不参与行为,袖手旁观,个人玩耍,平行地活动,协助性地有联系地玩,合作或有组织相互补充地玩。42个孩子,记录一定时间内每个孩子的表现。结论:年龄小的幼儿喜欢一个人玩,稍大时平行玩,到接近上学前,更多的喜欢有联系地玩或合作地玩。

事件取样:如对班级集体、群体结构分析的观察,对课外活动小组、数学奥林匹克班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这种观察记录,或个人或以群体为单位。使用取样记录法,观察者在观察开始前先要确定观察目的。目的确定后,决定观察的范围,所需被试的数量,需要观察的时间。特别是要对观察的行为进行分类,如果分类的概念不统一,就会影响效度。进行观察时,根据预先分好的类别行为,将它发生的次数、时间记录在纸上。记录的形式有两种:一种只记录行为的出现与不出现,另一种记录次数,指在限定记录的一段时间内行为出现次数。

3.行为核对表

主要是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格,当出现此行为时,就在该项上划\。此法只判断行为出现与否,不提供行为性质的材料。

具体做法:必须事先制定表格,列出所需观察的项目,然后才能进行观察。另外,必须在表格上列出一些具体要求,表格应有一定的顺序性,按确定的观察项目,依难易程度排列。

例如,对5岁儿童认知水平的观察研究。见表9-5.

表9-5 5岁儿童数概念知识和技能核对表

内容 次数和时间(日期) 能从1数到10 . 能按名称捡出下列物体

圆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长方形 .

能举例表示下列相对概念

大些 . 小些 . 长些 . 短些 . 能一一对应地数物件

2个 . 3个 .

20

5个 . 10个 . 多于10个 . 表示理解

多于 . 少于 .

这类行为核对表,可按以上基本要求自行设计。比如要研究学生在上课时主体能动性行为表现,则可列表作观察记录。

行为表现 行为次数 1 2 3 4 5 6 1.老师提问,学生没有举手 2.老师提问,学生举手

3.学生举手,并被老师提问,回答一般 4.学生举手,并被老师提问,回答很好 5.学生没有举手,但被老师提问,回答错误 6.学生没有举手,但被老师提问,回答一般 7.学生没有举手,但被老师提问,回答很好 8.学生主动积极举手,向老师提出问题。

无论哪一种记录方法,记录时都要力求真实,对记录的事实材料要作比较,便于核对事实,交流情况和意见,有利于统一认识。对同一现象应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观察,防止观察的片面性。通过观察方法获得的资料,应通过其它途径,如访问、查阅有关文资料等进行对比分析和检验。

三、观察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运用观察研究,根本在于如何提高观察效率,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使观察得到的经验事实材料与被观察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

1.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研究者必须知道每次观察的重点和方式,特别是要按照研究目的认真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环境条件和工具。也就是说,要按照研究课题确定的目的作为标准,撇开那些暂时无关的内容和次要的过程,排除干扰的因素,使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其主要过程得到充分的暴露。这种典型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为研究提供足够的观察材料。正如有的科学家所谈的,“研究人员必须运用其绝大部分的知识和相当部分的才华,才能正确选出值得观察的对象。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选择,往往决定几个月工作的成败,并往往能把

1

一个卓绝的发明家同??一个只是老实肯干的人区别开来”。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

2.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中常会因以下主观因素而影响观察的客观性:(1)先入为主的偏见,表现为只收集某些似乎能证明自己研究假设的观察材料,或用自己的假设去修正观察结果,甚至用某种理论框架牵强附会地解释观察结果,从而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2)无意过失。往往表现为研究

1

转引自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7页。

21

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修正、填补观察中的空白,从而作出错误的分析。(3)假象与错觉。要坚持观察的全面、系统、客观,使观察所得的经验事实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就要做到:要尽可能地从多方面观察事物,把握客观对象的各种因素、各种关系和各种规定,如实地反映现实情况,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感情色彩。恩格斯指出,“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

2

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做证据,而只能看做象征”。我们要以严格而谨慎的批判态度对待观察过程,以及观察的结果,有意识地克服主观偏见。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问题。比如,要研究书店图书流通中的有关社会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种搜集资料办法是,拟定一个调查提纲,然后找书店经理抄录有关书籍销售的数据,即使亲自去一趟书店门市部,也主要是为收集素材以证明自己预先提出的论断的正确(如工人喜欢买价廉的生活类消遣书,青年人喜欢琼瑶作品和武侠小说〉。另一种搜集资料的办法是,到书店门市部,用2小时时间认真仔细地、不带任何主观臆断地观察记录书店售书情况,不同背景读者的不同兴趣,书店服务员与顾客间的关系等,不遗漏每一个细节,敏锐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想法。相比较,我们提倡后一种观察方法。方法的运用关键在于研究者本人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不先入为主,不带框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观察的自觉性

指观察时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观察的自觉性,不仅表现在收集事实材料的可靠性上,而且也表现在对观察结果的科学解释,表现为从事实材料中概括提炼形成的观察结论的可靠性。作为研究性的有目的的观察,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对同一教育现象,由于各人的认识、经验、理论、背景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有异,这正是自觉性存在不同程度的表现。观察由感觉、注意力、理解力三部分组成,研究者要在观察研究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理性思维的能力。要当科学的教育家,首先要当观察家,通过不断磨炼形成良好的研究品质。

第四节 教育的测验调查

一、测验调查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一)定义与分类 1.什么是测验调查法

所谓测验调查法,是用一组测试题(标准化试题或教师自编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特点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并进行数量化分析。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研究成果〈诸如群体发展的平均指标、一般特征、理论学说等)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的方便工具并提供可靠依据。它在教育调查研究、评价研究、实验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测验法用于教育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早在1865年英国菲舍(George Fisher)发表《重要学科量表集》,后来美国莱斯(Rice〉于1897年发表《拼字测验》,美国桑代克于1903一-1904年发表《学习算术与各科能力的关系》和《心理与社会测量》,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测验热潮,心理学家们几乎可以针对每一种心理现象编制出一种相应的心理测验作为测量工具。由于学者们在编制各种量表时,都是以自己有关理论假设为基础,测验效度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9页.

22

只可能是相对的结构效度,因此,所要测量和实际测得的不可能是同质的,从而引起了许多争议,而争论又进一步促进了发展。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一套内容庞杂、体系宏大的测验系

1

统。仅以美国为例,教育测验就涉及15种类型,包容了近1200个测验。①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在计算机模拟实验及测验技术处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在广泛使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关键问题是如何正确使用测验方法,如何使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测验法用于教育研究,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实践经验,对测验法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适用范围及如何正确使用等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测验法,最早始于用自然科学中的数理方法来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教育问题,它的基本特点是:(1)测验题目,无论是标准化题目还是教师自编题目,都要能反映研究课题;(2)严格按规定进行操作,统一指导语,统一评分标准;(3)测验人数较多时,需要作抽样调查;(4)分析统计材料时,要特别注意材料中反映的特点。

测验调查法区别于传统的考试法,主要表现在:

(1)取材范围不同。考试一般限于所教的某一学科,涉及的范围不确定。用于研究的测验范围较广,可涉及各个学科、各种可进行量的分析的材料或教材。

(2)编制试题手续不同。考试题一般由教师个人编制,在所教学的班级使用。测验题也可以由教师编制,但是多数情况是由有关专家主持审慎地选题,并对试题的信度效度进行测试分析,经过试测修改后定稿,编制过程较严密。

(3)施测过程不同。考试相对来说不太规范严格,而用于研究的测验却是严格控制,且有指导语和施行规则。

(4)对分数的解释:考试无常模,无参照,加上评分者主观因素影响,易使评分标准不客观。测验有一个常模参照系,说明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5)应用范围方面:测验范围较广,不仅有成绩测验,而且有智力、能力、人格测验。 一定意义上讲,测验是标准化过程。 2.测验的基本类型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出不同的测验类型。

一种是二分法分类: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测验(按测试方法),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施测对象),速度和难度测验(按测试时间),发展性测验和诊断性测验(按测验目的),文字和非文字,如图形、实物类的辨认和操作测验(按测验呈现材料)。

一般是按行为目标、测验内容分类,可分为四大类:

(1〉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s〉。测被试的智慧的高低。

(2)能力倾向测验(Aptitude Tests)。测被试潜在的某种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了解其发展倾向。

(3)成就测验(Achievement Tests)。测被试某种学科或训练的学业成绩,了解其已达到的水平。即在一个规定范围内知识或技能方面目前所达到的熟练水平情况。分为成套检查测验、单科检查测验、诊断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四种类型。

(4)个性人格测验(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Tests〉。评价、测量被试的气质、兴趣、态度、价值观、动机、性格等人格特征。具体包括:情绪测验(内倾或外倾、情绪稳定或不稳定等)、品德测验(个人的态度、情绪等〉、性格测验、气质类型测验等。

1

这15类测验及所占比例是:成套成就测验3.2%,英语测验3.8%,艺术测验1.5%,外语测验6.2%,智力测验6.5%,数学测验5.4%,学科综合测验13.8%,拼读测验4.4%,阅读测验9.3%,自然科学测验3.9%,社会科学测验3.5%,感觉运动测验1.5%,职业测验17.5%,多项能力倾向测验1.0%,人格测验18.5%。

23

(二)测验调查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测验调查法的应用通常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单纯使用测验作为收集资料的工具,另一种是与其他方法特别是实验法结合使用。

测验调查法的主要功能是: 1.诊断的功能

通过测验,进行量的分析,搜集信息数据,支持某一论点或得出新的结论,以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

对学生学业、智力能力水平以及行为倾向的诊断,也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测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甄别,同时发现学术性向和特殊性向优异学生,根据测验提供的信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个别指导。

例如:中央教科所赵裕春对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的研究,美国中小学采用的测验的分析方法,等等。据我国有的学者进行的初步研究,证明学习成绩(均值)与智力水平间有着显著相关: r=0.28(p<0.05)。通过测验调查揭示各科学习或成绩与智力相关程度,这就是:语文r=0.30(p<0.02),数学r=0.28(p<0.05),物理r=0.26(p<0.05,化学r=0.25〈p<0.05〉。以下两科相关不显著:英语r=0.11,政治r=0.04。另外,学生成绩和思维的变通

1

性相关最高r=0.39,依次是思维独创性r=0.30,与思维的流畅性相关不显著r=0.18。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2.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设的功能

通过测验,帮助研究者建立假设,并同时用测验来检验这一假设。如北京某重点中学,为了探索当前中学生知识与智力发展的相关情况和该中学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特色,设计了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测查题,通过测验获得的信息,分析出该中学学生基本特点,建立起\该中学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水平基本是同步的,但是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倾向\这一假设。

尤其是在教材教法研究的实验中,往往通过测验调查来分析实验结果。如北京师大数学系孙瑞清在中学进行的一教材实验,实验程序为:第I学习→第I测验→第Ⅱ学习→第Ⅱ测验→分析评价→讨论。通过比较两次学习后测验的效果从而对教学内容及教法改革引起的计算能力和技能变化作出检验。

3.评价的功能

测验往往用于探索性研究课题,通过提供人的行为的描述,告诉研究者关于研究对象行为的某种量的程度,为科学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评价的范围:一是对学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与教法的评价;二是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三是对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2

例如,中学生理科能力的评价。对学生数学水平,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水平不是凭语言描述或一次考试可以说得清楚准确的,使用比较客观的测验进行诊断便于得出可靠结论,同时也易于进行比较。

4.预测、选拔功能

测验法用于预测、选拔方面的功能,为教育研究提供重要条件。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查子秀对超常(资优)儿童的研究。1978年以来对数百名超常儿童进行7-15年追踪研究和教育,总结概括出超常儿童表现的多种类型、心理发展的共同特点和成长因素。通过学能测验对超常儿童进行鉴别选拔和发展评价。

1

2

王树秀:《试论心理测验在教青实验中的应用》,《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5期。 详见本节末的“案例3”。

24

二、测验调查的施行步骤

编制测验是经过了一个从确立实验目的到写题、预测分析修改的过程。此过程程序如图9-1所示:

25

确定测验目的 ↓ 把目的转换成操作术语 ↓ 内容和技巧的描述 特征定义 工作分析、确定成份、特质和效标 ↓ 写题、修改 ↓ 题目(项目)的预测和分析 区别度、难度 备选答案适当性(效度) ↓ 集合成测验 ↓ 标准化:施测指导 时限 记分标准 ↓ 测验技术分析:信度、效度、常模 ↓ 编写测验手册

图9-1 测验编制的程序

设计测验、具体步骤如下: 1. 决定测验目标

首先要确定测验目的,是用于诊断,还是建立和检验假设,还是用于评价。从而考虑操作水平选择什么类型测验,形成性的(Formative Tests)还是总结概括性的(Summative Tests),还是诊断性的(Diagnosis Tests)测验。第二要明确测试对象,即测验用于什么范围,测谁,测哪些人?是个人或团体,有什么年龄个性特点,社会经济水平等各方面状况。第三,具体明确测试目标,即测什么。因为不同测验,目标是不同的。如你要测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具体测试目标是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等。如要测认知,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提供了初步依据。

2.制定一个达到目的的测验计划

一般采用双向细目表。如表9-6所示例。

表9-6目标与内容双向细目表

内 容 短故事短论、小品文 (40%) (30%) 理解上下文中的意思14% 10.5% 目(35%) 标 理解文字上的手段方法12% 9% (30%) 鉴别主要观点(20%) 8% 6% 识别作者目的(15%) 6% 4.5%

戏剧(30%) 10.5% 9% 6% 4.5% 26

一般按教学大纲教学时间比例等确定测题的数目分配比例,而列双向细目表,可以提供编题的依据,看题目分布,按百分比出题和计分。如对某一学科教学内容测试的题目分布数

(表9一7)。

某学科教学内容测试题目分布情况 行为方式 内 掌握的概念 理解 分式计算 容 定义 7 5 0 历史 7 4 3 技术 2 10 20

3.编制测验栏目

测验栏目应与测验计划中每一个目标相匹配。

编题时,要收集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全面的有关资料,同时选择测验题的形式。根据测验目的,比如要测学生的识记情况,可用简答题;考推论判断,用论文题。幼儿及低年级学生,可用口头与个别施测。人数多、时间少情况下,可用团体测验;人少,时间较充裕时,可用仪器施测。

4.在使用测验项目前检查测验题目并判断题目的质量

判断题目质量的最好办法是,在小范围内试测并进行题目分析,主要分析题目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有效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鉴别力Discriminative ability)

5.进行正式测试

施测时要按测试的指导语及操作程序进行。 6.利用学生对测验题目反馈信息

这样,便于:第一,改进题目以得到一个更好的测验。第二,判断学生学习到的和没有学习到的。

三、测验的编制

(一)一个比较好的测验的基本标准

1.测验的准确性要高

即测验的效度问题。测验效度表示一个测验研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程度。测验效度分为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并存效度(concurrent

1

validity)和预见效度(predictive vaiidity)。但无论何种效度,测验本身要确实能测出它 所拟的目标程度。比如学生成就测验,要切合该年级学生的程度和经验,切合教材内容,符合教学目标。

2.测验的可靠性要高 即测验的信度问题,测验的稳定性、同一性程度。测验结果确实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测验内容要包括该所测项目的基本内容,试题要多一些;题目能代表各年级程度,有易有难;要尽量避免足以影响学生作答的种种外界因素,计分方法要客观。

1

内容效度: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即检查测验内容从而确定测验是否是所想要测的行为领域的代表性取样,成就测验特别关注这种效度。结构效度:指测验分数能够说明理论上的某种结构或性质的程度。并存效度和预测效度都属效标效度,反映的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是测验分数与效标间的关联程度。并存效度用于诊断现在状态,预测效度则是预测未来的结果,是一段时间间隔后被试行为表现的程度。

27

3.教育测验还应有常模以便比较

这样可以恰当解释测验的结果。年龄常模先求每种年龄在某测验上的平均分,年级常模是求每个年级儿童在某种测验上的平均分。测验分数与常模比较,方能说明测值的水平。

(二)测验中的目标分类

目标分类是进行测验的关键一环,目标分类是否科学合理,从根本上决定了测验的方向和水平,从而影响提供的调查材料的可靠性。

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布卢姆(Bloom)的目标分类理论,分为认知、情感、操作技能三个领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具体分为知识(Knowledge)、理解(Comprehem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六级。布卢姆分类理论的特点是:(1)以外显行为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统一重点(因为外显行为可观察测量〉;(2)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类别的依据;(3)具有连续性;(4)具有累积性(后者包括前者,在前者基础上产生);(5)具有层次性;(6)具有超越性(能把凡是具有相同行为复杂水平的教育目标显示出来)。问题是指标繁琐,且项目交叉重叠,实际工作者较难把握。

加涅(Gagne)的分类水平:具体包括如下项目:(1)能力技能;(2)认知策略;(3)文字信息;(4〉运动技能。

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学者对教育目标分类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高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了学校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具体明确的目标体系,且具有可操作性。

(三〉编题

目标确定后,就要着手测验题的具体编制。

1.通过任务分析,选择教育测验材料,要将目标转换为可操作性的语言

选择教育测验材料的基本方法有:(1〉以实际行为表现为选材标准的方法;(2)分析文字材料的方法;(3)借鉴有关测验或量表。

在学业成就测验中,还需要掌握任务分析(Task Analysis)的技巧。所谓任务分析,具体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信息加工或过程分析,二是学习任务分析。

如两位数减法的信息加工过程分析。见图9-2。

35 比35大—不能做 不是的 -18 18比35 是的 5比8 十位上退 小吗 大吗 1作10

是 的 10加5 减个位 在个位下 记下差

(十位上) 是的 减十位 在十位下 结束 2比1大吗? 记下差

图9-2 两位数减法信息加工过程分析

28

任务分析,主要是对学生们能否学习这部分材料,如果学习这部分材料需要什么知识以及思考步骤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为测验材料的选择提供根据。

2.确定题目类型

常见的测题形式和编题要领,在这里仅做简要归纳。要做更深入了解和研究,可参见各类教育测量书籍。

第一类:备择式

(1)多重选择题。一个问题后有三、四个或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对的。问题的形式为,一个陈述句作为题目主干(主干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不完全的叙述,它要包容主要陈述的内容〉,后面几个答案供选择。

多重选择题,应用范围较广。要注意出题的迷惑性,答案顺序要随机排列。

(2)是非题、正误题。主要是让被试判断是与非,“是”一一要求“再认”已学过的知识,“非”一一要求从相似与相异之点进行辨认,从而检查被试对问题的辨认能力。

编制此类题目,要注意以下问题:叙述要简单明了,避免否定叙述,特别是模糊的词语;每题只包括一个问题,避免两个以上概念出现,特别是半对半错的问题;论点陈述不照搬书本上的词语;真与假、对与错的叙述要同样长,同样多,题目数要大致相等,排列不必有序。另外,前后题目不要有暗示作用。而在设计时,错题需加以扣分计算。

(3) 匹配题(配对)。此类题主要用于测验被试对字词、文法、日期、事件、地名、人物、公式、原则等关系的了解与联结的能力。

编制此类题目。左列陈述的应与右列是同质形式,同一题目应放在同一张纸上。如果匹配题范围在2、3对以上10对以下,还可用不完全配对,如下例:

作者与书名:

曹雪芹 1.三国演义 罗贯中 2.红楼梦 梁启超 3.史记 司马迁 .4.汉书

5.清代学术概论

指导语要讲清匹配的依据,要让被试知道每个反应只能用一次。

(4)排列题,如按语法把打乱的词语连起来。

(5)改错题:一句话,划上线,标上题号,要求被试指出错处。如语文测验,可设计不同类型的错误,有字词错、语法错,或内容、逻辑错误。

备择式题目,答案固定,解答迅速,试题容易编制,学生容易作答,评阅省时,应用广泛。但被试常有猜测成分,受机遇影响大。

第二类自由反应式(自由选择答案)

(1)简答题:往往只用一、二句话回答,用于考查记忆的概念。

(2〉填空题:空出的地方应是关键性的,而且每句话中空白不要太长,空白最好放句尾。评分时,答案如果是变式,也应适当给分。

(3)论文题:此类题目主要用于考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综合、表达、评价能力,是属于再创造范畴。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能力的机会,但评分不易客观,加上答题时间有限,不易测出构思能力。因此,要制定好评分标准、规则,同时要让被试了解答题的要求。

〈4〉应用题:主要用于检查被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中应包含解决问题时需要的信息,并适当多一些信息以检查判断选择能力。题目陈述要明白,能让被试看出答题的形式。

29

(5)操作题,包括画图,走迷津、拼物等。让被试了解操作程序步骤及要求,并限定一定的时间。如果按犯错误的次数评分,考前要告诉被试。

(6〉联想题,如连词,连事。自由反应式题目,由被试自己作答,答案灵活,能提供被试较深层的信息,但不易作题目分析,评分不易客观。 3.试题的编排

在试题合成时,或采用并列直进式,将整个测验按性质归为若干分测验,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容易的题放在试卷前部。也可采用混合螺旋式,将各种类型的测题依难度分成若干不同的层次,再将同等难度水平中不同性质和类型题目组合在一起,形成若干系列。每一个系列从易到难排列,几个系列问又逐渐增加难度。

教育研究常遇到需要进行多次测验,需要多次使用某个测验的情况,这就需要编制复本。复本的关键在于等值。分法可多样,如下列分法:

A 1 3 6 7

B 2 4 6 8 A 1 6 7 12 B 2 5 8 11 C 3 4 9 10 施测的严格控制:

(1)定指导语、时间限制。速度测验,时间限制要严;难度测验,时间可以松一点。 (2)评分标准:正确答案定1分,不正确答案定0分。

(3)分数合成:按各题满分相加→单位加权,等量加权:折合Z分数相加。

在实施测验过程中,对如何发卷、收卷,如何向被试说明做法,如何解答问题,如何控制时间等都应严格按施测要求执行。

四、测验调查应用案例

案例1 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测查与评价

这是由我国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数学能力研究组主持,全国多个地区参加的研究项目,用近十年时间完成了小学各年级数学能力测验的编制,为教师结合数学实际诊断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信息。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他们使用测验法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

▲研究目的:对我国小学生数学成绩和能力水平进行分析评价。

▲确定操作定义一一什么是学生的数学能力,它的基本结构因素是什么。

总体分析:数学能力是形成和运用数学概念的能力。数学能力结构包括:思维的概括能力可逆思考能力和函数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空间关系的知觉与想象能力等。

结合各年级数学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及各年龄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具体特点,使数学能力总体目标具体化。如小学一年级,根据统编小学数学第一册的要求(即:从一开始就渗透集合,对应和函数思想,强调数的分解、组成和培养互逆互算的思考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在真实意义上掌握数的概念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具体确定指标体系为:

1

1

见赵裕春主编:《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测查与评价》,分为\低年级\、“高年级”两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1990年。

30

数概念(1):对应、守恒、分类

数概念(2):分组数数、分解数大小、序数、数的组成

数概念(3):按群感知计算、组数计算、基数、序数关系、选择算法 基本能力:数立方体、面积、辨认图形。 ▲写题并修改

与测试指标相匹配编制测试题,前后三年时间,分别在全国九个地区重点、普通和较差三种类型学校的一年级部分学生中进行测试,共测24个学校46个班,1871名学生,不断分析和修改试题。

▲编制数学能力测验实施说明书,内容包括:施测程序和注意事项,指导语(附各题所需时间计分和答案)

▲对学生数学成绩和能力水平的分析 第一步:统计平均数和标准差 题目类别 数概念(1) 数概念(2) 数概念(3) 基本能力 空间关系 平均数 5.11 8.99 6.50 7.17 1.71 标准差 2.51 4.95 3.27 4.47 1.39

第二步:绘制能力轮廓图

测验项目 最高分数 测验分数 T分数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1数概念(1) 13 6 54 2数概念〈2〉 20 9 50 3数概念(3) 18 10 61 4基本能力 18 12 61 5空间关系 6 6 81 总分 43 6l

第三步:标记学生各试题的通过情况 试题 题号 通过否

一共75题。某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水平是 总分:43 到达度指标:87 五级评定:中上 到达度评定:良

即;通过43题,到达度指数为87,实际上他掌握了本测验内容的87%,评定为良。但他在“良”一级中不是优者,接近\良\的中等水平

43

t=— ×100+30=57十30=87 75

注:计算到达度指数

通过题数

计算公式: t=————×100+30

总题数 指数范围是:30≤t≤130

对应 1 2 3 4 0 1 1 0 数概念Ⅰ 守恒 分类 17 18 19 20 21 9 10 11 12 0 1 1 0 1 1 0 0 0 ?? ?? ?? ?? 31

评定 全优 优 良 中 差 到达度指数t t=130 100≤t<130 80≤t<100 60≤t<80 30≤t<60 掌握的程度(通过百分数) 100% 70%—99% 50%—69% 30%—49% 30%以下

此测验法,不仅用于考查学生数学能力水平,而且广泛用于下列研究课题中:数学能力差异的研究;数学能力强和数学能力差的学生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反映出的不同本质特点,在运用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和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判断空间关系这两方面同一学生的能力水平存在的显著相关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男生与女生数学能力差异情况等。

案例2 北京某中学采用测验法对中学生知识与能力关系的研究

研究目的:了解本中学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情况、年龄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因素之间关系。

取样:本校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学生。

研究方法:设计了两个能力测验,一个知识测验。

一是思维能力测验,九道题,包括有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时间90分钟。

二是记忆能力测验,共三道题。第一题写十个成语,看一分钟然后默写;第二题写十个英文单词,看一分钟然后默写;第三题,有格言一则,古文一段,人名五个,谜语两个,汉字十个,看五分钟,然后依次默写下来。

三是各年级的基本知识测验。

研究结果:通过测验分数的统计处理,得出以下结论:该校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明显弱于记忆能力;男女生记忆能力相当,思维能力在初三以后有明显差别,总体上男生要高于女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呈正态分布,中间部分比例大,而记忆能力发展,成绩优良的比例数大。

特别是通过测验显示出学生中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不同水平上形成的四种基本学习类型:一种是学习成绩好,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思路开阔,兴趣广泛,思维能力强;第二种是学习成绩好,基础知识扎实,但知识面不够广,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上所学的东西,思路不灵活,思维能力处于中下水平;第三种是学习成绩不稳定,基础知识有严重缺陷,但知识面广,思路灵活,思维能力较强;第四种是学习成绩差,思维能力也差,其中不少又是由于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原因造成的。

正是通过测验调查研究,获得不少可供研究的信息。由于仅仅在一个学校内取样,题目的效度问题还缺乏检验和修正,所以要使这些结论具有普遍性,还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深入研究。

案例3 初中理科教育的评价研究

这是自我国1984年正式参加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简称IE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后,在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四省市进行的科学研究试点项目。

研究目的:对我国四省市初中理科教育现状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价分析,了解科学教育的成就和存在问题,为改进中学科学教育的决策和采用具体措施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研究方法:从学校的初三学生总体中随机抽样,搜集数据的工具主要是测验和问卷。 测验题主要采用国际上已编制的一套题目,并补充部分国家试题。即组织科研人员和各学科有经验的教师,就我国现行使用的地理(自然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课本的内容,对照

32

国际上所规定的七十二项内容(包括地球科学、生物、物理、化学四学科共五十七项内容和其他学科的十五项内容〉逐一评出等级,基于课程分析的基础上,参照评定的等级及国际试题,编制补充国家试题。

测验中国际认知测验由30道国际核心测验试题及轮换测验的各10道国际试题组成。为了能充分反映各国的理科课程和需要研究的特殊方面,各国可以在轮换测验题中各增加5道国家试题。

问卷是一组书面问题以回答者自我报告的方式提供信息,包括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学校问卷。

正式测试前,培训人员进行预测,严格控制测试过程。最后在国家计委计算中心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科学测验的结果:从这次大规模研究中获得的大量数据,不仅向世界提供了80年代我国四个地区理科教育的概况,在国际比较中了解了我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各层次之间,不同学校所在地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不同年龄学生之间、男女生之间、学科之间科学教育成绩存在的差异,影响学生学习理科的因素、学校理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等。

附:国内常用的教育测验

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在对国外一些权威性测验进行修订的同时,也编制了一些适合中国教育实际的测验。为研究者便于选用,这里仅介绍常用的几个重要测验。

1

一、中国比奈测验 测验性质:个别智力测验

测验内容:分为语言文字、数目、解题和技巧四类,共51个项目。 1.图形大小比较 2.说物体名称 3.比长短线 4.拼长方形 5.辨别图形 6.数钮扣13个 7.问手指数 8.上午和下午 9.简单迷津 10.解说图画 11.寻找失物 12.倒数20至1 13.心算(一) 14.说反义词(一) 15.推断情景 16.指出缺点 17.心算(二) 18.寻找数目 19.寻找图样 20.对比 21.造句 22.正确答案 23.对答问句 24.描画图样 25.剪纸 26.指出谬误

27.数学巧术 28.方形分析〈一〉 29.心算(三) 30.迷津 31.时间计算 32.填字 33.盒子计算 34.对比关系 35.方形分析(二) 36.记故事

1

1982年吴天敏对陆志伟编制的《第2次订正的中国比奈——西蒙测验》的再修订。

33

37.说出共同点 38.语句重组

39.倒背数目 40.说反义词〈二〉 41.拼字 42.评判语句 43.数立方体 44.几何形分析 45.说明含义 46.填数 47.语句重组 48.校正错数 49.解释成语 50.明确对比关系 51.区别词义

为了节省测验时间,编者从51个题中,选出11、18、27、28、29、34、38、42等八个项目组成《中国比奈测验简编》,每测1人约需20分钟,使测验得到简化。

适用对象:2—18岁的城乡儿童和青少年。

操作要点:首先根据被试的实足年龄从表9-8中(测量指导书的附表)查到测验的起点题,然后按指导书的测验程序和要求进行测验。每通过一题记一分,连续五题不通过即停止测验。最后根据得分(包括补加分),从指导书的智商表中查出该被试的智商.

表9-8《中国比奈测验》各年龄组测验起点题 年龄 测验起点题 补加分 年龄 测验起点题 补加分 2—3 1 0 10 18 17 4 1 0 11 20 19 5 1 0 12 22 21 6 7 6 13 22 21 7 7 6 14 23 22 8 10 9 15 23 22 9 14 13 16—18 24 22 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测验性质:个别智力测验。分以下三种:

(一)中国一一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PPSI—R)1 适用对象:4-6.5岁儿童(城市和农村)。

测验内容: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将智力分为言语和操作两部分共11个分测验,即: 言语量表 操作量表

1.常识(23题) 2.动物的房子(1题) 3.词汇(22题) 4.图画补充〈23题〉 5.计算〈20题〉 6.迷津(10题)

7.类同(16题) 8.几何图形〈10题〉 9.理解(15题) 10.积木图案(10题) 备用题:语句(10题)

操作要点: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按顺序轮换进行,连续五道题都不能通过即停测。正确回答一个问题得1分,最后每个年龄组可根据测验实得分数在指导书中查到量表分数、智龄及离差智商。

1

在湖南医学院龚耀先主持下,根据1967年韦氏幼儿智力量表修订而成。

34

(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 适用对象:6--16岁城乡男女儿童

测验内容:将测验题或项目按智力的不同侧面分类,分为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共12个分测验,每种分测验又自成系统,采用离差智商作为统计智力的相对稳定的程度。

言语测验 操作测验

1.常识(30项) 2.图画补缺(26项)

3. 类同(17项) 4.图片排列(13项) 5.算术(9项) 6.积木图案(11项) 7.词汇(32项) 8.物体拼图(4项)

9.理解(17项) 10译码A(45项)(图形对符号,用于8岁以下儿童);

译码B(93项)(数字对符号,用于8岁以及更大儿童)

11.背数(14项)(备用测验) 12.迷津(9项)(备用测验)

操作要点:主试要熟悉测验手册和指导语,记分及评分方式,按说明书规定程序施测。原则上从言语测验开始;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按测验序号顺序交叉进行,使测验过程更有趣和富于变化。主试以自然的谈话语调来表达测试指导语,以消除儿童顾虑和恐惧心理,使儿童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参加测验。要严格遵守时间限制,每名儿童施行十个测验大约需55至80分钟,全部测验最好一次施行完毕,如有困难,可分两次进行,但间隔时间不应超过两周。

(三)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 适用对象:16周岁以上男女成人。

测验内容:6个言语量表,5个操作量表: 言语部分 操作部分

1.常识(29项) 1.数字符号(90项) 2.理解(14项) 2.填图(21项)

3.算术(14项) 3.积木图案(10项) 4.类同(13项) 4. 图片排列(18项) 5.背数(19项) 5.拼图(4项) 6.词汇(40项)

综上所述,韦氏量表具有以下特点:

1.可提供三个智商分数(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能更全面地反映智力的

2

1

各方面。

2.量表把测量同一种能力的项目集中起来组成分测验,各年龄都接受同样的分测验,可以对各年龄组的各种能力加以比较。

3.三个量表有衔接性,覆盖面宽(4-70多岁)。

问题是:不大适合智力极高和智力极低者;施测方法较复杂和费时间。

三、瑞文标准推理能力测验3

12

1980年林传鼎、张厚粲主持,在对1974年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修订而成。 1982年龚耀先主持下,依据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而成。 3

英国学者J·C·Raven设计。1986年张厚粲主持下对瑞文测验做了修订。

35

测验性质:非文字式的智力测验(抽象推理能力)。

适用对象:儿童青少年或成人、不同性别,个人或团体。

测验内容:共60道题目,包括五个系列,每个系列12题。测题形式是非文字式图形,被试根据图形的规律进行推理和填补。 五个系列是:

1.测知觉辨别力,图形想象力; 2.测类同、比较、图形组合;

3.测比较、推理;

4.测系列关系、比拟、图形组合; 5.测互换、交错。

操作要点:每张图上端有一张大图,下端有六张小图。大图上留有一块空臼,六张小图中仅有一张补在这个空白上恰好合适。受试者需从选项中选出一个能完成该题图画组型的最佳答案。按测验手册施测。测验完毕,按标准答案评分,总分60分。把得分对照常模(见表9-9),即可得知被试者的智力等级。

表9-9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参考常模 年龄等级 优秀 优良 中上 中等 中下 较差 差 8 8 9 10 11 12 12 12 12 1

成5.5 6 6.5 7 7.5 8 8.5 9 9.5 10 10.5 11 11.5 12 12.5 13 13.5 14 14.5 15 人 34 36 38 40 42 44 47 48 51 52 53 53 54 55 56 57 57 58 58 58 58 28 32 37 39 40 41 44 46 48 50 51 51 53 54 55 56 56 57 57 57 57 20 24 29 34 36 37 40 42 45 47 48 49 51 51 52 54 54 55 56 56 56 15 17 19 22 26 29 33 36 40 43 44 44 47 48 49 51 51 51 51 51 53 11 12 13 14 16 19 23 28 31 35 38 38 43 43 46 47 47 48 48 48 49 8 10 10 11 12 13 15 17 19 26 27 28 34 34 37 41 41 42 42 44 46 17 19 20 29 31 32 38 38 38 39 41 43 四、中国儿童发展量表CDCC

测量性质:3--6岁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测验。

适用对象:大、中、小城市及大城市近郊县3-6岁正常儿童。

测验内容:测言语、认知、社会性、身体素质与动作技能四方面,共16项分测验。 言语能力:第1、2、4项测验。包括语言理解与表达。

1

中国儿童发展表CEUC(3-6岁)是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合作,并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从1985年开始进行编制的。量表由北京师大张厚粲、陈帼眉、赵钟珉、玉晓平、冯伯麟,新疆师大周容等集体设计。

36

认知能力:第3、5、6、7、8项测验。包括空间知觉能力、色彩辨别能力、观察力、记忆

力、分析概括和类比推理能力、数概念的掌握以及运算能力。

社会认知能力:第9、10、11项测验。包括社会常识、道德判断以及对人、人际关系认知

能力。

身体素质和动作技能:第12、13、14、15、16项测验。包括平衡性、爆发力、灵敏性、

耐久力以及协调能力。

16项分测验是:

1.看图命名(10题) 9.错误分析(6题) 2.量词使用(8题) 10.社会常识(8题) 3.看图补缺(10题) 11.人物关系(11题) 4.语言理解(7题) 12.单脚站立 5.按例找图(10题) 13.立定跳远 6.袋中摸物(8题) 14.左跳右跳 7.拼摆图形(12题) 15.蹲蹲站站 8.数数算算(16题) 16.快捡小豆

操作要点:

1.如果要进行取常模样本测验,则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3岁至6.5岁共12个年龄组、每一年龄组对样本的性别、家长文化程度、地区、城市级别等进行比率分层取样,每年龄组共抽取204人,12个年龄组共计2448人。

2.测验环境适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安静且适宜幼儿接受。

3.施测方法严格按手册规定进行。施测者态度亲切、热情而认真,语调轻柔,语言准确。

4.记时一般用秒表,施测速度须适合不同儿童特点。

五、南加尼福利亚大学测验1

测验性质:个别的创造力测验(发散性思维)。 适用对象:初中水平以上被试。

测验内容:测流畅、弹性、创新和精细四种能力,共14个分测验(前10项言语反应,后4项作图)

1.词语流畅 2.观念流畅 3.联想流畅 4.表达流畅 5.异常用途 6.解释比喻 7.效用测验 8.情节命题 9.推测后果 10.职业联想 11.组成物体 12.略图 13.火柴拼图 14.装饰设计

创造力测验已有多种,目前仍然处于实验阶段,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

六、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简

称16PF)1

1

由美国吉尔福德(Guiford,Joy Poul)主持下编制。

37

测验性质:个别或团体人格测验,自陈量表(自我评定问卷)。 适用对象:16岁以上具有高中程度阅读能力的成人。

测验内容:16种人格因素分别编制16个分量表,每一分量表由10-13个测题组成,共184个项目,每个项目(问句)有三种反应。凡答案与记分标准符合者得2分,相反者0分,中间者1分。

16项人格因素及该因素代表符号是: 1.A乐群性(warm,sociaable) 2.B聪慧性(bright,intelligent) 3.C稳定性(mature,calm)

4.D恃强性(dominant,aggressire): 5.F兴奋性(enthusiastic,talkative) 6.G有恒性(Coscientions,persistent〉 7.H敢为性(adventurcus thick-skinned) 8.I敏感性(sensitive,deffeminate) 9.L怀疑性(suspecting,jealous) 10.M幻想性(bohemian,unconcerned) 11.N世故性(sophisticated,polished) 12.O忧虑性(insecure,anxious)

13.Q1求新性(experimeting,critical)

14.Q2独立性(self-sufficient ,resourceful) 15.Q3自律性(controlled ,exact) 16.Q4紧张性(tense,excitable)

说明:16项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它们间的相关度极小,既能明确描述16种基本人格特征,推算出许多种可以形容人格类型的次级因素类型(平和与焦虑型X1,外向与内向型X2,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3,怯懦与果断型X4)还可以对心理健康者、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及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进行推算预测,以此了解深层次的人格特征并进行职业指导。经我国学者们的研究修订,现在成人、大学生和中学生男女的六个全国常模可供使用。

操作特点:被试凭直觉性反映依题回答,不遗漏和跳答。用计分模板计分,并通过查阅常模表将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十分(比标准九分多一个等级),再按标准十分在剖析图上找到相应圆点,最后将各点连成曲线,即可得到一个人的人格轮廓图形。

1

卡特尔运用因素分析法获得16个人格因素,他认为人格可以放在16个相互独立变量的坐标体系内加以描述。基于此,他绘制了16项人格因素量表,基本适合我国,但有的测题需修改。1986年张厚粲主持部分院校协作已进行这项工作.

3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tu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