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文化建设的使命-精选文档

更新时间:2024-06-01 20: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高职文化建设的使命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编号:WJ125ZD015;主持人:撒承贤)成果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文化组织,大学应当有文化自觉。科学文化是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人才的培养。特有的文化是学校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系列中的职业教育,它的责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这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一、高职院校育人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的内涵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

方面的内容[1]。

任何生活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统一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生活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层面

高职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高等教育文化,其次是工业文化,第三是企业文化,第四是校园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亚文化。是指各类组织成员未来实现自己在其领域创造出来的活动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物质和精神成果中体现的文化形态。在内部结构特征上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和方式文化、精神文化。要在“职业性”上下工夫,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校园文化职业性,融合为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四个方面。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战略规划的理论之魂;偏离这个理论之魂,思想文化就会出现混乱,决策布局就会迷失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引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

帜之魂;丢掉这个旗帜之魂,就无法想象为什么仅仅经过60多年的奋斗,中国就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而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结奋进之魂。没有这个团结奋进之魂,中国就不可能彻底扭转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热爱祖国、民族和睦、精神振奋、锐意创新的生动局面。“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民道德规范之魂。没有这个道德规范之魂,人们的思想、情操、品格、言行就会失去修养方向和心理约束,社会就会丧失是非、真假、对错、美丑、荣辱的鉴别标准,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引领社会积极、健康、向上。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在师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国防教育,坚定师生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在校内形成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要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中化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使命

(一)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国家

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是要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2]。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一些青少年会上网打游戏,却写不好中国文字和汉语作文。他们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差,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他们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以至出现精神空虚、道德缺失、信仰危机。所以,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教育,培育他们的爱国意识,充分重视青少年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学习。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熏陶、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让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人身上发扬光大,内在地提升他们做中国人的荣耀感。形成认同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 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高校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二)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系列中的职业教育,它的责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马克思主

义认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我们应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不同群体对文化教育的需求。高职学生从国家层面上应具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素质;较深厚的人文素质。从社会层面上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再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从个人层面上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健康体魄,不畏艰险的身体素质;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心里素质。

(三)高职院校文化是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和旗帜,反映一个大学的特质,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孕育良好风气的深厚土壤。先进的文化可以教化、培育和提高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精神风貌的显著特征,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内在根基。对于地方高职院校而言,必须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建校的新理念,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和特色。

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点和发展趋向。学校的文化品牌主要体现为: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良好的就业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增强文化自觉,

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体属性出发,积极主动反思高职院校的文化现状与发展困境,注重从高职教育类型属性与高职教育现实矛盾中去思索、定位高职教育文化,不断培育和丰富具有高职院校个性和特色的文化。 在文化建设层面,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育人、抓质量、抓特色的理念。既要重视培育建设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文化,又要重视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文化,还要重视建设与行业、职业及岗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要着力培育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确立高职院校人为之奋斗的追求目标,努力满足师生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引领高职院校人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学院发展的伟大实践;要坚持“学校融入区域发展,教师融入学校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学生融入专业发展”的发展价值取向;要转变“重硬实力、轻软实力”的办学思想,加强高职院校历史文化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开发。经营好、发展好文化资本这一个特殊无形资产,让每一个高职院校人都能享受到自己的文化成果,使高职院校校园真正成为提高师生素质、陶冶师生性情、净化师生心灵的精神家园。 三、高职院校的育人新体系

(一)以现代人视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在以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以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文化赋予教育的功能更

为强大,它体现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体现在为学生个人发展服务的能力两个方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社会性。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在学习和成才的过程中就是要培养其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胡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2010年3月召开的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要求,要把工业文化融人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整合多种文化,进而倡导、发展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特质的校园主流文化。 (二)要遵循文化生成发展的规律

教育的目的是树人。职业素养教育好比是树的根茎,职业技能好比是树干,而树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是否会枝繁叶茂,则取决于根系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教育文化建构是一个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要遵循文化生成发展的规律。高职院校的文化设计与建构,要贯彻工学结合理念,体现工学结合特色,要秉承职业作为文化之根而结出文化的职业之果的精神,要坚持

素质与技能并重的理念。工学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素质与技能并重—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文化素质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即为“职业素养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二者是统一的整体。职业素养教育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水平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

(三)建立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已形成较为全面、有效的体系。相比之下,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却很欠缺,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十一五”期间实践证明,职业技能提供了学生进入行业的机会,而职业素质提供了学生在企业发展自我、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机会。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的培养甚至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决定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是职业素养的高低。“知书达礼”是社会对具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总称。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学生素质结构应包括具有综合文化的共性素质和体现职业性、岗位性的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相处是对所有教育层次的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是 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后所打造的专业方面的基本素养,它是高职学生的

立身之本,是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素养。也就是说,学生能否就业取决于所学专业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在岗位上能否可持续发展则取决于综合素质。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当职业发生改变时,学生依然具备这些素质,不会因职业岗位的改变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去胜任新的工作岗位。那么,这所学校就会发展,就会成为具有特色的名校。

鲁昕副部长在谈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专业建设应实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探索一条凸显文化育人功能的地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应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以浓厚职业氛围为载体构建物质文化,以培育职业精神为核心构建精神文化,以恪守职业规范为目标构建制度文化,以强化职业素能为主线构建教学文化,以丰富职业活动为抓手构建行为文化,从而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种强调实践先于文化理论的开拓,必须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全细节中、全方位的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培养全体师生的职业素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一个不懈努力、深化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我们要自觉用

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学校建设和内涵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tn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