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更新时间:2024-03-29 20: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丹寨县城关二小 张有健

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那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即: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数学实验将成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学具的使用是进行数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的利用学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笔者就教学中指导学生勤用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学具,起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1.结合学具,让数学课堂生活化。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学具来源于生活,可以给学生真实、直观、形象的感觉。人民币的认识一直是低年级孩子的难点,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生活技能,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准备各种币值的人民币样张,在教室里设置\银行\,让孩子们分组到银行里换零钱,或者将零钱换整,孩子们很开心,因为可以\用钱\了,这是在现实生活中难得体验到的,一节课下来,充当银行职员和到银行兑换钱的孩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验,这样学生既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又掌握了各种不同人民币面值之间的互换。这一学具的使用,把原本严谨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活化,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练习课上,同样可以设计\超市\的情景,让学生用人民币自由购物,在购物的同时,巩固加减法。

2.巧用学具,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学具,起到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作用。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可有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时,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平行四边行”这个名词,其中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教具的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3.创造学具,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例如:学习“11减9”时,学生利用小棒想出了3种方法:第一种,从1捆小棒中拿走9根,将剩下的1根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2根;第二种,把1捆小棒拆开变成10个单根的,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11根,从11根里去掉9根还剩2根;第三种,先把个位上的1根拿走,再从1捆小棒中拿走8根,还剩2根。学生的不同想法,反映出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结合教学有机的向学生渗透了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探索、思维、创造的空间中发展了求异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学具,起到了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的作用。 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

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教具和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升和1000毫升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0毫升水倒进1升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使用学具,要以学生自身特点为基础

小学生年龄小,比较爱玩,好动。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合理运用学具进行各类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让眼、口、手、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动\起来,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方法有很多种,而学具以它设计独特、构思巧妙,携带方面等特征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我们呈现学具的时候要抓住孩子的这些特征。在教授一年级教材\时间\这一节课之前可以另外安排一节课--制作钟面,主要是为了辅助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认识时间做准备。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提供学具支持,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时更好的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学具的帮助下,孩子的兴趣大大提高,亲身经历整个动手过程,结合学具的使用,孩子很快认识了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学具,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就要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

成。例如学习口算20以内加法时,教师先出示问题“学校买来9个白皮球,5个红皮球,一共买来几个皮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把小皮球装进小盒子里,每盒只能装10个。学生经过讨论,一般会出现两种装法:⑴9个白皮球与1个红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红皮球。⑵5个红皮球与5个白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白皮球。然后,教师用教具演示或让学生上讲台演示装法,引导学生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装法列出算式,并思考:9+5怎样计算?此时,学生已经历了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必能得出:9+1=10,10+4=14;或者5+5=10,10+4=14。除此之外,教学圆锥的体积,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等,用教具辅助教学,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使用学具,要以让学具更具思考性为目标

1.利用学具,培养数学思维。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一些复杂的思想方法他们不易掌握,因此我们应有选择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学具往往与一定的数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具使用深度的问题,充分利用学具,在学具的使用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选用学具,丰富认知结构。通过学具的使用,指导学生得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得理解与掌握,更能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授\圆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给孩子准备多种学具:回形针、直尺、橡皮筋、绳子、铅笔、圆形物体等,让孩子用手头的物品想办法尝试画圆。丰富学生对圆心、半径的理解。这里的每一样学具都更具思考性,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为什么这些画圆会有缺陷?思考已经无处不在。

3.操作学具,懂得收放自如。在学具的使用上很多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当学生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学具上面时,我们要认识到其实学生在\玩\的过程

中,既是他们活动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他们对知识进行体验、探索、理解的过程。在使用学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收放得当,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下节课学习的内容服务,应该对玩的过程加以总结。在学生操作学具的同时,老师也应该思考如何控制课堂节奏,突出重难点,明确学具操作的目的,灵活处理操作的结果,不让孩子一味地沉迷于学具操作,这样就能做到收放自如。

总之,我觉得教具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我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能力。充分地引导学生与自己、同学与同学和谐互动把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得更精彩。

使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载体

【摘 要】学具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动手能力比较强,但主体性发挥、抽象思维能力方面比较欠缺。本文针对目前课堂中学具使用的情况,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使用学具的问题,揭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使用学具的作用。正确合理的使用学具可以大大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促进孩子动手能力的增强、主体性的发展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实效。 【关键词】学具 合理使用学具 课堂效率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如果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由于学习者积极地参加活动,记忆效果会明显地提高。应用学具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应恰当地把握学具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学具,发挥其最大功效,这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必须要让孩子动手实践,而学具无疑是最好的载体。 一、学具使用的现状分析

所谓学具, 就是\实物教材\。现阶段学具包括教材配套的学具,以及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一些学具。利用学具进行教学,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教材配套的学具如果不好好利用,会成为一种浪费,反之合理的使用反而会物超所值。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学具,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学具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问题一:学具使用,为用而用。很多老师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上,为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营造浓郁的氛围,会注重实用学具,但是在平时的随堂课上却忽视学具的使用,只为做样子给别人看,忽视了学具使用的真正意义,出现使用学具过度\形式化\的现象。这样的偶尔一次使用学具,往往达不到教学的目地,弊端则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体现。 问题二:学具使用,浅尝则止。很多教师自身存在惰性,觉得课前花时间分发学具,课后还要统一收齐学具,无形之中加大了工作量,所以在教学中能不使用学具都是尽量不去用,而是用媒体直接取代。还有部分教师注意到学具的高效,在课堂教学中开始使用学具,但是由于自身经验缺乏或其他一些客观原因,导致不能最大功效地发挥学具的作用,做不到合理、高效利用,仅仅是在做一些表面文章,触及不到实质。

问题三:学具使用,观念陈旧。学生对学具往往有种新鲜感,课堂上总是比较兴奋,忍不住要把学具当成玩具,这样的课堂一些教师很难把握,很难做到收放自如。会觉得怎么能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上\玩\呢?认为此种行为挑战了老师得权威,让数学课堂变得杂乱无章。

二、学具使用的具体实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学具在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最大功效地发挥学具的作用呢?主要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实践: (一)使用学具,要以学生自身特点为基础

小学生年龄小,比较爱玩,好动。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合理运用学具进行各类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让眼、口、手、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动\起来,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方法有很多种,而学具以它设计独特、构思巧妙,携带方面等特征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我们呈现学具的时候要抓住孩子的这些特征。在教授一年级教材\时间\这一节课之前

可以另外安排一节课--制作钟面,主要是为了辅助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认识时间做准备。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提供学具支持,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时更好的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一年级的孩子对钟表的种类了解比较多,对钟表的结构了解较少,通过这节课的学具制作,孩子们对钟表的结构有了很好的了解。在他们看来是在一节手工课上了解了很多的数学知识,而自己制作的学具--钟面,孩子们倍感珍惜,学习时间的兴趣大大提高,在后面几节课中根据时间拨出相应的钟面,以及根据拨出的钟面汇报出时间,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钟面,每个人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学具的帮助下,孩子的兴趣大大提高,亲身经历整个动手过程,结合学具的使用,孩子很快认识了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使用学具,要以提高课堂趣味性为准则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许多学生怕数学,厌恶数学,一个孩子如果对之失去兴趣,那么再生动的学具也无济于事,因此,我们要合理选用学具,让数学的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

1.结合学具,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有位数学教育家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历数学的过程,用数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具来源于生活,可以给学生真实、直观、形象的感觉。人民币的认识一直是低年级孩子的难点,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生活技能,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准备各种币值的人民币样张,在教室里设置\银行\,让孩子们分组到银行里换零钱,或者将零钱换整,孩子们很开心,因为可以\用钱\了,这是在现实生活中难得体验到的,一节课下来,充当银行职员和到银行兑换钱的孩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验,这样学生既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又掌握了各种不同人民币面值之间的互换。这一学具的使用,把原本严谨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活化,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练习课上,同样可以设计\超市\的情景,让学生用人民币自由购物,在购物的同时,巩固加减法。

2.巧用学具,让抽象事物形象化。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致使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对整数他们有了一定的概念,但是对小数的认识,学生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这节课时,学生对小数点位置得感觉比较抽象,学生觉得很模糊,错误很多,教师教起来也很累。怎么才能把这个抽象的小数点形象化,让孩子理解得更加透彻,要是能有个\小数点\让孩子自己动手移一移,或许就能有所帮助。\小数点\从哪里来呢?我们可以用 \小黄豆\来充当小数点,孩子们看到黄豆很开心也很疑惑,这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把黄豆当成小数点去移动,得到最后的答案,从而总结出规律。相对于抽象的小数点,\黄豆\这一学具是孩子触手可及的,整个移动的过程就变得非常形象。课后的练习反馈下来课堂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黄豆\这一学具在本节课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顺利过度。

3.创造学具,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解决问题一直是孩子较难理解的,新教材中有大量的\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解决问题往往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应用题的理解一直是孩子的难点,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例如在一次教学评比中,评委组指定了第三册教材整理与提高里面的\解决问题--连加\这节课。在准备这节课时,我注意到这节课的难点在设计方案,两列火车,以年级为单位上车,同年级的同学在同一列火车上,三个年级,请小朋友设计一下,使大家都能上车。怎么才能让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有生机,从而降低难点,让孩子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成了教学的重点。孩子对图片远远比文字的兴趣来得高,大胆试想可不可以把\小火车\带到课堂中来?可以创造这样的学具(如下图),给学生三个班级的人数,让他们把班级安排到具体的火车上,美丽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孩子们在设计方案时,不用再看着枯燥的数字,而是可以拿着漂亮的小火车,并结合小火车上的限载人数,设计出最合理的方案,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无限乐趣。在实际上课时,火车这一学具为孩子带来的远远超出了想象,不仅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否定不合理方案等。而且还有学生说出了\超载\这一词语,可以适时加以引导,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学具的使用往往会给师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为原本无味的数学课堂注入勃勃生机。 红色列车 蓝色列车

(三)使用学具,要以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导向

主体性又叫主动性,也就是自觉能动性,集中表现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学习如果缺少主动性,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具使用得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将外部操作上升为内部认识,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数学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设计学具,发展独立性。现阶段很多孩子的依赖性很严重,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用各种方法独立地去解决问题。期末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5个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周长最短是( )。\反馈下来,一部分孩子没有思考的方向,一部分孩子想到了横拼或者竖拼,再找出周长哪个短。由于此题数据的特殊性,全年级没有一位同学做对。看着枯燥的问题,孩子的思维受到了局限。为了激发孩子得思维,在讲评试卷的时候,可以设计五个长方形的学具,让孩子独立地动手去探究,聪明的孩子发现还有第三种拼法,两个横拼还有三个竖着拼,这是周长最小的。接着,让孩子讲每个长方形的长剪掉1厘米,孩子们发现这样的数据第三种拼法就不适用了。通过这次学具的使用,孩子们不仅形成了一种思维,组合图形拼的时候,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且独立性得到了充分发展,课堂知识也得到了拓展和升华。

2.活用学具,发展主动性。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对现阶段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如果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五年级《表面积的变化》第二课时包装问题这节课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是把\重叠大面\这一思想强加给学生,很多学生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这样表面积最少。在教授这一知识的时候

让孩子带几个大小相同纸巾盒,学做小小包装员,孩子们兴趣很高,都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各种各样的包装方法(上下重叠、左右重叠、前后重叠),同时算出每一种情况的表面积,得出哪一种最节省。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包装的实质,使用学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3.提供学具,发展创造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甲同学答错或答不上来,再请乙同学回答。在这种一对一的交流形式中,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规规矩矩地举手,耐心地等待发言的机会。这样不但埋没了许多聪明学生的智慧潜能,还扼杀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也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的发展。记得有一次听\梯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梯形纸片和剪刀等学具,先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和纸自主活动,动手操作。先后得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组首先剪了一张梯形纸片,再沿着两个对角剪成两张三角形纸片,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过剪开对角的顶点向对边所作的两条高、都是梯形的高。下底×高÷2+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还有一组先把梯形上下对折,折出梯形腰上的中点,然后按照下图所示,剪剪拼拼,拼成一个三角形。从下图可以看出,把梯形割补拼成三角形。虽然形状改变了,但原来梯形面积的大小没有变。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因为三角形面积=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通过学具操作,学生既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又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方法。

(四)使用学具,要以让学具更具思考性为目标

1.利用学具,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一些复杂的思想方法他们不易掌握,因此我们应有选择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学具往往与一定的数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具使用深度的问题,充分利用学具,在学具的使用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授二年级第一学期\倍\这节课时,学具\双色片\起到很大的作用,\倍\对于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一定要利用学具让学生摆一摆。先在第一排摆上3个红色圆片,再在第二排摆2组3个蓝色圆片。让学生从所摆的图形中,理解把3个红色圆片看作一份(1倍)的话,蓝色圆片就有这样的2份(2倍),从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看到从\个数\到\份数\,再引出倍数,以具体的事物或图形为依据,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具体的表象中抽象出数,触及概念的本质,借助小圆片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当然学具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又如研究\平行四边的面积\时,借助纸质学具平行四边形这一学具,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就初步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其中又运用了平移、图形的拼割等。学具在几何图形的认识中是必不可少的。

2.选用学具,丰富认知结构。教师要懂得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孩子的认知结构,使孩子能够独立地、积极地去探索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以旧引新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个引导者,通过学具的使用,指导学生得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得理解与掌握,更能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授\圆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给孩子准备多种学具:回形针、直尺、橡皮筋、绳子、铅笔、圆形物体等,让孩子用手头的物品想办法尝试画圆。丰

富学生对圆心、半径的理解。这里的每一样学具都更具思考性,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为什么这些画圆会有缺陷?思考已经无处不在。

3.操作学具,懂得收放自如。在学具的使用上很多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当学生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学具上面时,我们要认识到其实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既是他们活动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他们对知识进行体验、探索、理解的过程。在使用学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收放得当。在某些环节,教师不妨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们\玩\得开心点。在四年级\三步计算式题\教授之前,有一课时算24点。可以给学生准备扑克牌,让学生充分尝试。分发了扑克牌之后,放手让孩子根据规则去尝试,将算到24的算式写下来,有的孩子相同的4个数字能想出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发现不是任意4个数字都可以的。在汇报的过程中,孩子们\畅所欲言\、\为所欲为\,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但是,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学会适时地收手,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下节课学习的内容服务,应该对玩的过程加以总结。在学生操作学具的同时,老师也应该思考如何控制课堂节奏,突出重难点,明确学具操作的目的,灵活处理操作的结果,不让孩子一味地沉迷于学具操作,这样就能做到收放自如。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样的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在数学课堂中,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而学具的使用是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合理使用学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我们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合理正确使用学具,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有效使用学具的实践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分不开,重视学具的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课堂中学具的使用还应明确:

1.使用学具的目的性。课前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了解单元和课时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环节中为什么要使用学具?使用学具带来的效果是什么?使用学具与不使用学具究竟有何区别?只有认真推敲,学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至于流于形式,能够真正走向实质。

2.杜绝对学具的依赖性。在使用学具的同时不能让孩子对学具产生依赖性,毕竟不是随时随处都有学具。学具帮助学生从动手实践过渡到形象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

3.注重一具多用。学具可以重复使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挖掘学具的使用率,这样既经济,又减少准备学具的时间,发挥学具的最大功效。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恰当、合理、适时适量地使用学具,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将会是笔者今后继续重点思考得问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2004年.

[2]戴国军.\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小学数学学具缺失引发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08/Z4.

[3]邱永献.浅谈学具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Z1. [4]郑维荣.用是为了更好的学[J].绍兴小学数学教师之家,2010(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tl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