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09-16 08:12: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一、 绪论
1. 内环境:再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生理学上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
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到细胞的生存。
2. 稳态:在机体的调节下,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平衡状态,生理学上称之为稳态。 3. 神经调节:指通过圣神经系统的活动,对各组织、器官和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4. 体液调节:指机体内某些细胞产生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通过血液循环或体液的运输,到达各自的靶细胞,
从而引起这些组织细胞发生相应的反应。
5. 神经-体液调节:由于内分泌腺本身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
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通路的延伸。
二、 细胞的基本生理过程
1. 液态镶嵌模型:膜由液态的脂质双分子构成基架,膜中镶嵌有各种功能不同的蛋白质,负责细胞与周围环境之
间的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等;细胞膜上的糖链绝大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面,形成细胞表面的特异标志。
2. 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以物理学上的扩散原理,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做跨膜运动,不需要细
胞提供能量,称为单纯扩散。
3.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时,需要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协助,
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有两种方式:一是载体;二是离子通道。 4.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些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或者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
其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5. cAMP: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某些G-蛋白兴奋受体后,激活了腺苷酸环化酶,使胞质中的三磷酸腺苷生成
cAMP。cAMP使无活性的蛋白激酶A转化为有活性的蛋白激酶A,最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
6. 三磷酸肌醇和二酰甘油:使细胞的第二信使。在某些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的情况下,由细胞膜内的磷脂酰肌
醇转化而来。三磷酸肌醇通过使内质网释放钙离子,后者再与钙调蛋白结合,使细胞内一些酶的活性发生改变,进而改变细胞的功能。 7. 化学门控通道:一些化学物质可以与通道蛋白质的亚单位上的特殊位点结合,结合后引起通道蛋白的构型发生
改变,而使通道开放。
8. 电压门控通道:指的是通道的开放与关闭与通道所在部位的膜两侧的跨膜电位改变有关,当膜电位改变时,可
引起通道蛋白的构型发生改变,而使通道开放或关闭。
9. 兴奋性:指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0. 兴奋:指组织或细胞受刺激而发生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11. 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细胞。
12. 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这个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它是衡量组织
兴奋性高低的重要标志。
13. 绝对不应期:在组织接受前面一个刺激而兴奋后的一个较短时间内,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其再次兴奋,即
任何刺激均“无效”,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14. 阈电位:细胞在接受刺激后,膜电位必须除极到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在膜上引发一次动作电位,这一临界膜电
位称为阈电位。
三、 神经系统的功能
1. 调质:是指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它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
2. 突触: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仅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
相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3. 电突触:电突触其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是两个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两层膜间的间隔只有2—3nm,连
接部位的神经元膜没有增厚,其旁轴浆内无突触小泡存在,连接部位存在沟通两细胞胞质的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这些通道而传递电信号。
4.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当神经冲动抵达曲张体时,递质从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作用到达效应细胞并与其受
体结合,使效应细胞发生反应。由于这种化学传递不是通过经典的突触进行的,因此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5. 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
息传递功能。
6.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使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局部
除极化。此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7.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一种局部的超极化电位,使胞体不易爆发锋电位,而表现为抑制。
是突触后膜对氯离子通透性增加而形成的。
8. 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这种抑制过程称为突
触后抑制。
9. 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在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
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
10. 回返性抑制:是指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去兴奋另一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该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后,其活动经轴突反过来作用于同一中枢的神经元,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11. 突触前抑制:通过轴突-轴突型突触使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减少而导致突触传递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
12. 中枢延搁: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比较缓慢,称为中枢延搁。这主要是因为兴奋越过突出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这
里包括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和递质扩散等环节所需的时间。
13. 后放:在一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这种现象称为后放。后放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中间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是产生后放的原因之一。
14. 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想象称为牵涉痛。
15. 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
的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结肠和膀胱中粪尿积聚等。
16. 运动单位: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的大小,
决定于神经元轴突末梢分之数目的多少,一般是肌肉越大,起运动单位也愈大。
17. 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此成称为牵张
反射。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也称位相性牵张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也称紧张性牵张反射。 18. 脑电图:是指临床上在头皮上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法来管擦皮层的电位变化,记录到的脑电波。
19. 非条件反射: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按生物学意义的不同,它可分为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
射等。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20. 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它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条件反射较
非条件反射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好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
21. 锥体系:一般是指由皮层发出经延髓锥体而后下达脊髓的传导系。由皮层发出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虽不
通过延髓锥体,也应包括在锥体系的概念之中。 22. 锥体外系:皮层下的某些核团(尾核、壳核、苍白球、黑质、红核等)有下行通路控制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活动,
由于它们的通路在延髓锥体之外,因此称为锥体外系。
23. 胆碱能纤维:凡是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24. 胆碱能受体:是指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存在的能和乙酰胆碱特异性结合的接受物质。
25. 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具有生物电活动,因此大脑皮层经常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称为自发脑
电活动。
26. 条件反射的强化: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强化。
27. 屈肌反射:脊动物皮肤受伤害性刺激时,同侧肢体屈肌收缩,伸肌弛缓,称屈肌反射。其意义为可避免伤害性
刺激,具有保护性意义。
28. 对侧伸肌反射:当刺激强度加大时,可以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称
为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是姿势反射之一,具有维持姿势的意义。
29. 搔爬反射:刺激动物腰背皮肤,可引致后肢发生一系列节奏性搔爬动作,称为搔爬反射。搔爬反射依靠脊髓上
下节段的协同活动,是节间反射的一种表现。
30. 第一信号系统:是对第一信号(具体的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31. 第二信号系统:是对第二信号(抽象的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32.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大脑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
33. 语言优势半球:当发生各种语言活动功能障碍时,在一般运用右手劳动为主的成年人中,其大脑皮层损伤经常
发生在左侧。这种左侧大脑皮层的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的现象,反射了人类两侧大脑半球功能是不对等的,这种一侧优势的现象仅在人类中具有。
34. α波阻断:人类脑电图的α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睁开眼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
波,这一现象被称为α波阻断。
35. α僵直: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导致肌
紧张加强而出现僵直,这被称为α僵直。
36.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叠体(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成为去大脑动物,去大脑动物由于脊髓与低位脑干
相连。因此不出现脊休克现象,很多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可以完成,血压不下降;而在肌紧张活动方面出现亢进现象,动物四只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被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主要是伸肌紧张性亢进,四肢坚硬如柱。
37. 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
总称为姿势反射。例如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等。
38. γ环路:由脊髓γ运动神经元发出兴奋时,梭内肌纤维收缩,增加肌梭的敏感性,则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
从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这种过程称为γ环路。其意义是是肌肉维持于持续缩短的状态。 39.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是牵张反射的一种类
型——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的意义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40. 假怒:在间脑水平以上切除大脑的猫,常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亢进现象,并张牙舞爪,如同猫在搏斗一样,
故称之为假怒。
41. γ僵直: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敏感性提高而传入冲动增
加,转而使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提高,从而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僵直,这称为γ僵直。
四、 感觉器官
1.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体内的,专门接收内外环境刺激,并将刺激转换成生物电能的结构或装置。
2.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各种感受器都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只需极小的强度,就能引起相应的
感觉。
3. 感受器电位: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被转换成感受器细胞或传入神经末梢的膜电位的变化。 4. 感受器的编码:将外环境刺激所包含的信息转换到新的电信号系统之中。
5.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刺激在持续作用的情况下,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发放频率开始下降的现象。
6. 简化眼: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的一种与正常眼折光效果相同,但更为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称
为简化眼。
7. 视敏度: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能看清物体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 8.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的一种神经反射。
9. 暗适应:人从亮光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恢复在暗
处的视力,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10. 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是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该眼的视野。 11. 听阈:在极安静环境中,人耳能听到声音的最低强度。
12. 微音器电位:耳蜗接受短声或短纯音刺激后,在耳蜗或其附近结构引导出的一种交流性质的电变化,它的频率
和波形与接受的声波完全一致。
13. 眼颤动:前庭器受到过度刺激后,眼球规律性地向一侧缓慢移动,然后快速返回眼裂正中的眼球特殊运动,称
为眼颤动。
14. 近点:人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这种距离表示眼的最大调节能力。 15. 色盲:眼缺乏对某种或某几种颜色的分辨能力的现象。
五、 血液生理
1. 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故称细胞外液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
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维持相对稳定。
2. 渗透性溶血:红细胞在低渗的NaCl溶液中破裂而释放出血红蛋白。 3. 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NaCl溶液的抵抗力的大小,用以表示其脆性。 4.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5.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6. 趋化性:中性粒细胞向炎症处细菌释放的化学物质移行的特性。 7.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然停止的现象。 8. 出血时:从刺破血管开始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
9.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0. 凝血时:血液自离开血管到出现凝固(出现纤维蛋白)的时间。
11.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血液中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mm)表示其沉降的速度。 12.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溶液。 13. 内源性凝血: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管内的血液中。
14. 凝集反应:红细胞上的抗原与血清中相对应的抗体相遇时,红细胞凝集成簇。 15. 血清:凝血块紧缩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
六、
1. 2. 3. 4. 5.
血液循环
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这种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 窦性心律:指在窦房结所控制下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异位心律:指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房室延搁: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率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 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来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6.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7. 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8.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9.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排出量,简称排出量。 10. 心排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除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排出量,即心排出量。 11. 射血分数:每搏排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12. 心指数: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 13. 心力储存:是指心排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4. 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15. 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16. 舒张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7. 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18. 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
19. 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20.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1. 等容收缩期:心室肌收缩,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然处
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由于心肌的强烈收缩,导致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并不改变,这段时间称为等容收缩期。
22. 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其膜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
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23. 异位起搏点:在某种异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也可自动发生兴奋,而心房或心室则依从当时情况下
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而跳动,这些异常的起搏部位则称为异位起搏点。
24. 心音: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压加速度和减速度对心血管壁的加压和减压作用等引起的机械振
动,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如将听诊器放在胸壁某些部位,就可听到声音,称为心音。 25. 最大复极电位:自律细胞3期复极到最低点,即复极达最大复极电位。
26. 4期自动除极:自律细胞4期的膜电位并不稳定于一个水平,当动作电位3期复极之末达最大值后,立即开始
自动除极,即4期自动除极。若除极达阈值后将引起兴奋,出现另一个动作电位。
27. If电流:是超极化激活的非特异性内向离子流,由钠离子携带,存在于自律细胞的4期自动除极过程。 28. ST段:是指从QRS波群终了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正常时它与基线平齐。
29. 心室压力-容积环: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压力变化对容积改变可绘制成心室压力-容积环,它可描述心室活动各
个时相中压力和容积这两个变数的变化过程和相互关系。
30.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通常一毫米汞柱(mmHg)或kPa为单位。 31. 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积的血量。也称容积速度,其单位通常以每分钟的毫升数或升数来表
示。
32. 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周期性的的压力波动引起动脉血管所发生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33. 循环系统平均 压:指心跳停止、血流暂停,循环系统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
测压力相同,这一压力数值即循环系统平均 压。
34. 微循环迂回通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过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真毛细血管,再汇集到后微静脉的通
路。
35. 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交替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
水压)
36. 血流的切率:指在层流的情况下,相邻两层血液流动速度的差和液层的厚度的比值,称为血液的切率。
37. 突触前调制:指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表面存在的M型胆碱受体结合,使肾
上腺素能纤维末梢释放递质减少,此作用称地址是方的突触前调制。 38. 心血管交感紧张:指平时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都有紧张性活动,表现为交感神经纤维每次1~2次的持
续放电活动。
39. 心肺感受器:是存在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上的感受器。可感受机械牵张或化学物质刺激,引起效应
使交感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血压降低、心率减慢。 40. 下丘脑“防御反应区”:指电刺激该区位立即引起动物警觉状态,骨骼肌肌紧张加强表现准备防御的姿势等行
为反应。同时还可见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皮肤和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血压升高等表现。 41.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存在于颈动脉窦区血管壁的外膜下感觉神经末梢,甚至末端膨大呈卵圆形,感受动脉管
壁的机械牵张使其转化成神经冲动,它本质上是血管壁牵张感受器。
42. 心房钠尿肽:是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具有强烈的利尿和利尿钠作用。并能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血压降低。另外还可使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分泌减少,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受抑制。 43. 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某些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毛细血管的内皮、
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可能是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
44. 脑缺血反应:当脑的血流减少时,脑内CO2及其他酸性代谢产物积聚,直接刺激脑干中心血管神经元,使交感
缩血管紧张性加强,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此反应称脑缺血反应。
七、
1. 2. 3. 4. 5.
呼吸
内呼吸:又称为组织换气。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通气:指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的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肺的可扩展性。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脂蛋白,有效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它以单分子层形式覆盖在肺泡液体表面,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6. 腹式呼吸:膈肌舒缩引起的呼吸运动伴以腹壁的起伏,这种形式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 7. 肺内压:是指存在于肺内气道和肺泡内的压力。
8. 跨肺压:胸膜腔是一封闭的空间,而肺泡则通过呼吸道与外界大气相通。肺泡及气道内压力(肺内压)与胸膜
腔内压之间的压力差是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的动力。这一压力差称为跨肺压》 9. 呼吸功:呼吸肌收缩克服阻力实现肺通气所做的功,称为呼吸功。
10. 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平均为500ml。
11. 肺活量: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即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肺活量反映了肺
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12. 时间肺活量:以最快速度呼气,分别测定第1s、2s、3s呼出的气体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比,分别称
为第1s、2s、3s的时间肺活量。正常成年人各为80%、96%和99%。时间肺活量能反映肺通气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13. 功能余气量:指平静呼气末残余在肺内的气量。
14.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15. 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X呼吸频率。正常成年人在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呼吸
12~18次,潮气量平均500ml,每分通气量为6000~9000ml。
16. 每分最大通气量:以最大速度、最大深度呼吸时的每分通气量为每分最大通气量。
17. 肺扩散容量:气体在单位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毫升数,称为该气体的肺扩散容量。
18. 解剖无效腔:正常成年人,从鼻至终末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容积约为150ml。这部分气体基本上不能与血液
进行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
19. 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简写为VA/Q。正常成年人安静
时约为0.84。
20. Hb氧容量:100ml血液中的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21. Hb氧含量:100ml血液中的Hb实际结合的O2量。 22.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和Hb氧容量的百分比。 23. 氧解离曲线:氧合Hb氧解离曲线(简称氧解离曲线):是表示O2分压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
线。
24. 波尔效应:血液pH降低或PCO2升高,Hb对O2亲和力降低。反之,Hb对O2亲和力增加。这种酸度对Hb氧
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25. 何尔登效应:血液O2分压升高时CO2解离曲线下移,这是由于O2与Hb的结合促使了CO2的释放,这一效应
称作何尔登效应。
26. 前包钦格复合体:在新生大鼠延髓疑核嘴端腹侧,相当于包钦格复合体的腹尾侧的一狭小结构,存在一类“条
件起搏细胞”,具有自发产生节律性兴奋的功能,称为前包钦格复合体,是新生大鼠呼吸节律的起源部位。前包钦格复合体在成年动物呼吸节律形成中可能也起重要作用。
27. 肺牵张反射:呼气时支气管、细支气管被扩张,管壁平滑肌层内的牵张感受器受到牵拉刺激而兴奋,牵张感受
器的兴奋导致吸气抑制,促使吸气向呼气转化。这一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
28. 中枢化学感受器:是指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局部的CO2或氢离子浓度变化敏感的部位。
29. 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它们能直接感受血液中PCO2、氢离子浓度及PO2的变化引起呼
吸中枢兴奋。
30. 呼吸神经元:将微电极插入脑干某些区域后,可记录到一些与呼吸节律呈现同步节律性放电的神经元,这些神
经元称为呼吸相关神经元或呼吸神经元。
八、 消化与吸收
1.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 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3.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向前推送和促进吸收的过程。 4.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5. 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节律性的缓慢的除极电位,称为基本电节律或慢波。 6. 胃肠激素:指胃肠粘膜中散在分布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多肽类物质的总称。 7. 咀嚼:由咀嚼肌顺序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性动作称为咀嚼。 8. 吞咽:指食团由口腔经食道进入胃的过程。
9. 脑-肠肽:指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起递质作用,又存在于胃肠道内起激素作用的一些肽类物质。
10. APUD细胞:胃肠内分泌细胞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细胞
统称为APUD细胞。
11.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表面的黏液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形成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
膜侵蚀的凝胶层。
12. 容受性舒张:食物对口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
13.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4. 肠-胃反射:指十二指肠壁上多种感受器受到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和机械扩张刺激后,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胃运动。 15. 胆盐的肠肝循环:排入十二指肠内的胆盐由回肠粘膜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再回到肝脏组成胆汁,这一过程称
为胆盐的肝循环。
16. 基团蠕动:大肠具有的一种速度很快,且进行很远的蠕动称为基团蠕动。
九、 泌尿生理
1.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恒定,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
节。
2. 肾小球滤过率: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即滤过的血浆量),称为肾小球率过滤。 3.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神效囊内压)。 4.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5. 肾糖阈: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达到200mg/100ml时,尿中即开始出现葡萄糖,这一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6.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尿量增
加的现象。 7. 渗透性利尿: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 8. 血浆清除率:相当于在单位时间内肾脏能够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体外。
十、 能量代谢与体温
1. 事物的热价:指1g某种事物在体内氧化(或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2. 食物的氧热价:指某种事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3. 呼吸商:指同一时间内,集体的CO2产生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4. 非蛋白呼吸商:指同一时间内,机体糖和脂肪混合氧化时CO2产生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5. 事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指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 6. 基础代谢: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7. 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8. 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9. 不感蒸发:指体内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并在未聚成明显水滴之前就蒸发掉的一种散热方式。 10. 温热性发汗:由温热性刺激引起全身各处小汗腺分泌汗液的现象。
11. 体温调定点:由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活动所决定的体温恒定水平。
十一、内分泌
1.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
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
2. 内分泌:某些腺体或细胞能分泌高效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或其他细胞外液途径作为靶细胞,调节他们的生
理活动,这种有别于通过管道排除分泌的现象,称为内分泌。
3. 旁分泌: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称为旁分泌。
4. 神经分泌:某些神经细胞合成的激素,经轴突运输到末梢释放而起作用的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5. 靶细胞:能与某种激素起特异性反应的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细胞。
6. 第二信使:将作用于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内信使,称为第二信使。 7. 促激素:通常是指腺垂体分泌的能促进其靶腺组织增生和分泌的激素的总称。 8. 下丘脑调节性多肽:指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对腺垂体有调节作用的多肽。
9. 激素的允许作用:指某些激素本身对某些器官或细胞不能直接发挥作用,但他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能产生效
应的必备条件。
10. 下丘-脑垂体束: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神经纤维束称为下丘脑-垂体束,它沿垂体柄下行,终止
于神经垂体。
11. 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的分支在下丘脑正中隆起及漏斗柄上部分分支成毛细血管后,在汇聚成小静脉,沿
垂体柄下行至腺垂体内,再次分支成毛细血管。这种具有两级毛细血管网的血管系统,称为垂体-门脉系统。
12. 应急反应:机体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13. 应激反应: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时,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增多,并引起一系列全身反应以抵
抗有害刺激,称为应激反应。
十二、生殖
1. 月经: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阴道出现流血的现象,称为月经。 2. 着床:是胚泡通过与子宫内膜相互作用而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3. 第二性征:是在性激素作用下,男女在形体方面产生的性别特征。如男性的喉结、胡须、声音低沉、肌肉发达
的特征,女性的皮下脂肪丰富、臀部宽大、声音高细的特征。
4. 黄体:成熟的卵泡排出卵子后,转变为一个血管丰富的、外观呈黄色的内分泌细胞团。
5. 精子获能: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精子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
6. 抑制素:是睾丸支持细胞和卵巢颗粒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他对腺垂体的FSH分泌有选择性的负反馈作
用,对LH仅有轻微抑制作用。
7. 无排卵月经:有些妇女在某个月经周期中,虽有卵泡发育,但不排卵,也无黄体生成。卵泡发育产生的雌激素
使子宫内膜增生,卵泡萎缩后,雌激素减少,增值的内膜脱落出血,这种月经称为无排卵月经。 8.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胚泡着床后,胚盘绒毛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与LH的生物学作用及免疫效应基本相
似,可维持黄体继续发育和分泌,知道妊娠的6-8周。
9. 绝经期:妇女到45~50岁左右,卵巢萎缩,功能退化,无卵泡发育成熟及排卵,性激素周期性变化停止,月经
不复出现。
10. 血睾屏障:睾丸支持细胞之间形成紧密连接,在组织间隙与曲细精管之间形成屏障,称为血睾屏障,它可使大
分子物质不能进入曲细精管内,也可防止生精细胞的抗原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自身过敏反应。 11. 雄激素结合蛋白(ABP):是睾丸支持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构成生精细胞“微环境”的一部分,它与睾酮和
双氢睾酮的结合可提高两者在微环境的局部浓度,有利于生精过程。
12. 顶体反应:在受精过程中,当精子与卵子相互靠近,即将接触的一瞬间,精子顶体中的酶系便释放出来,称为
顶体反应。
正在阅读:
生理名词解释09-16
秘传二十四山分金吉凶断11-24
陕西省2016年上半年康复医学技士初级技师职称考试试题03-18
2-ERP系统基础信息设置及系统管理08-31
产业经济学期末试题(含答案)05-19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教案08-19
发挥“临港+旅游业+生态”优势加快推进奉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06-05
少数民族活动方案10-15
- 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日产车型与VIN代号对照表
- 第2章服装原型及原型制作
-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及四项制度
- 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试题2
- 传感器综合题答案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硕招生人数及学费
- 初三新编英语教材下册
- 公司庆中秋、迎国庆联欢会客串词
- 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材料
- 2006年GCT英语模拟试题(三)及答案解析
- 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 我爱做家务课堂教学设计
- 学校安全工作月报表、消防安全排查表、消防隐患排查台账
-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
-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 2018年天津市高考文科试题与答案汇总(Word版) - 图文
- 铁路论文
- 2017年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时间及地点
- 1.111--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起爆点主图 注意买入 拉升 逃顶源码指标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
- 名词解释
- 生理
- 泰坦尼克号影评
-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宣传册
- Smalltalk 超简明教程
- 2015贵州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之行政法复习指导
- 计算机试卷9
- T梁钢绞线张拉详细方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词语搭配、近反义词、句子、多音字形近字分单元知识点汇总
- 2017-2018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城区绿化、亮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 绿色建筑电气专业设计说明
- 计算机概论九讲复习的答案
- 《化工原理I》计算试题考研真题1(6)
- 2015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 柳体书法基本笔法与结构
- 中国土特产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报告 - 图文
- 品味母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石家庄铁道大学混凝土结构设计期末2010土木期末
-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渝国土房管发92号
- 智慧城市群发展路径分析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3册 8单元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