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河南郑州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

更新时间:2023-04-05 12:49: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郑州一中2021 届高二历史阶段测试试题卷

一、选择题(40 题,每题1.5 分,共60 分)

1.《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í,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

A.政权更替频繁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2.《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

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D.禅让制

3.《孟子·万章下》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千里之地里,大部分是已经开垦的熟地,农业比较先进;百里之地里有许多尚未开垦的荒地,农业生产落后。由此可知,西周前期

A.诸侯严格按照礼制规定履行各项义务B.王畿之地为天子控制诸侯提供物质基础

C.分封制下等级秩序严格,宗法制度稳固D.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的物质基础

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

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

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权力

C.解决继承纷争,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5.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 4.3 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

长3.2 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 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 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

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直辖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6.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

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A.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B.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

C.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D.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

7.公元前651 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

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A.积极拥戴周天子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8.“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9.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

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

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

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C.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10.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A.太尉B.郡守C.丞相D.御史大夫

1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 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

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

A.宗法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

12.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A.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B.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

C.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D.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

1

2 13.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 要指其

A .消灭六国

B .严刑峻法

C .修筑长城

D .制度创新

14.长城、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秦长城和隋运河的修建过程在政治上突出体现

A .专制主义体制的消极性

B .中央集权的积极性

C .官僚制度的消极性

D .皇权专制的积极性

15.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 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

A .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

B .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

C .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D .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16.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 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 .皇位世袭,传之无穷

B .借助神灵,维护统治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17.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 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C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

18.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 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A .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

B .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 .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

D .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19.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 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 .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防止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20.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 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 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 段材料主要表明

A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

C .行省所握权柄颇重

D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2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 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三公九卿制

B .中外朝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中书省制度

22.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 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A .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 .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C .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D .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23.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24.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 员的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遂使殿试成为定制。可见,这些做法

A .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

B .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

C .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

D .扩大了选官的途径 士族 人数 589 81 88 小姓 人数 109 18 10 寒族 人数 132 29 36 人数 总计

830 128

134

类别 进士 明经 制举 百分比 71.0 63.3 65.7 百分比 13.1 14.0 7.4 百分比 15.9

22.7 26.9

25.“(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

A.地位提升权力扩大B.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

C.大学士拥有决策权D.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26.军机处成立后,政令经由军机处直接发出;部院各方的公文也直接送到皇帝的手中,不再经由内阁。

这表明

①内阁已形同虚设②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③行政效率有所提高④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7.明朝大学士叶向高曾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

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此材料说明

A.三省六部的长官负责制B.阁臣对君权与部权都很尊重

C.明朝没有宰相之职只有阁臣D.阁臣秉承旨意,提高行政效率

28.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

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29.监察官员由开始泛泛地“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者举之”,逐步发展到“纠举百僚,推鞫狱讼”,甚至不但察举各级官吏违法乱纪事件,还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了监察制

A.功能增强和职责范围的扩大B.消除了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

C.导致官僚阶层相互倾轧加剧D.在百官之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30.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延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发展的特点是

A.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形成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C.重用亲信近臣,相互牵制D.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31.古希腊人普遍认为,与神沟通不需有力要有专门的知识,也无需借助专门的巫师。雅典负责祭神和主

持祭祀仪式的官员大多从公民中通过抽签方式产生,任期一年。据此可知,雅典的宗教活动

A.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观念B.导致了公民地位的下降

C.铲除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本质

32.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由500 名来自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陪审员组成的。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狂妄自大的态度和发言两次引起全场人群哗然,经过两次投票,最终陪审团以360 票比140 票判他死刑。这次审判A.其过程违背了民主司法程序B.贯彻罪罚一致原则

C.暴露雅典民主与自由的矛盾D.践行众生平等理念

33.伯利克里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

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材料表明这种民主政治

A.实行了人民直接参政的国家管理形式B.避免了民主政治过于泛滥

C.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D.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民主政治

34.“它是以自然理性为依据的,颇为接近自然法的观念,没有市民法那样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的缺点,因而更能满足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它”是指

A.《十二铜表法》B.罗马习惯法C.《拿破仑法典》D.罗马万民法

35.公元前 1 世纪时,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名叫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回国执政之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且向罗

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根据罗马法,法官该如何判决

A.法官依据公民法以凯撒是罗马公民为由判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公民权

B.法官将依据公民法以外邦人为由拒绝给与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公民权

C.法官将依据万民法以罗马境内为由判决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公民权

D.法官将依据万民法以私生子为由拒绝给与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公民权

3

36.在罗马公民法年代,对于所有权转让,必须当着5 名作为见证人的罗马成年公民的面,由另一位公民手持一把铜秤进行。购买者递上一块铜庄严宣布:物是他的,他已经用那块铜和那把秤将其买下;随后,“司秤”以铜击秤,并将铜块递给让与人,好像是交付定金。在缔结债务口约、设立遗嘱等方面,也存在类似的形式。这一规定

A.具有明显形式主义特征B.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C.适应了外来移民的需要D.维护了罗马居民的合法权益

37.1604 年,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古

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抗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

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国王与封建贵族的斗争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反映了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D.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

38.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

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可见英国内阁制度

A.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B.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

C.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D.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

39.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

区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而 1837 年伦敦工人协会

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人民宪章》则要求:年满21 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

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据此可知

A.议会改革是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B.政党制度的成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定程度影响了当时社会D.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

40.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要求变革,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

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为此英国

A.颁布了《权利法案》B.实行责任内阁制

C.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D.进行1832 年议会改革

二、非选择题(41 题25 分,42 题 15 分,共40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隋炀帝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再由吏部试以“言、身、书、判”,然

后授以官职。科举选士制度虽然得以确立,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入仕途径。当时还保存着其他一些选官的途径,

诸如恩荫、从军、流外铨、荐举、捐纳等选官方式依然占有相当的比重。隋唐五代宋时期虽然确立了科举入

仕制度,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以地位、权势、功勋、金钱为依据的入仕门径。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君主立宪制确立后,政府管理事务增加,机构人员屡屡增添。国王和权贵借机行使带有封建特

权色彩的职薪恩赐权(patronage),在政府中安插售卖亲近,力图以此影响控制下院。议会一再抗议,并

借通过《王位继承法》《任职法案》之机作出专门规定,禁止领受职薪者进入议会,参加政治活动。渐渐地,政府官员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高级官员;一类为中低级官吏即文官,专事政策贯彻和行政官吏。至此,文官制略具雏形。

1881—1914 年间,文官总数增加了5 倍多;二战期间增加了30 余万人。二战后,文官队伍庞大、办事效率低下、通才和专才的矛盾等问题突出。据此,文官事务调查委员会提出针对性很强的改革报告,要求:压缩高级文官编制,确定两类文官比例;强化公开竞争考试;二类文官增加外语和速记两种考试科目。报告得到政府重视,取得了明显效果。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4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2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并概括二战后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13分)

42.【历史——选考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伍连德(1879—1960),祖籍广东,出生于马来西亚,著名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1911 年1 月,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出任所长。他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索流行经路,并采取了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多种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4 月,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上,伍连德当选为主席,向来自日本、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墨西哥和中国11 个国家的医学

专家系统介绍了中国这次防治鼠疫的经验。1918 年,伍连德担任北京中央医院第一任院长。1926 年,伍

连德创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担任第一任校长。1937 年,伍连德出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首届会长。中国海港检疫始于1873 年,但半个世纪里海港检疫权与海关主权一并控制在帝国主义者手中,由外籍医

生担任检疫医官,为外国人服务。辛亥革命后,伍连德多次呼吁“自己办检疫”,向有关当局提出收回检疫主权、统一全国检疫事宜的主张。1930 年,上海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伍连德任管理处监督,接管了外国控制的海港检疫机构,为中国卫生事业开拓了新境界。1959 年,伍连德在《鼠疫斗士》自传序言中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1960 年1 月21 日,伍连德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逝世,享年82 岁。

——选编自管成学赵骥民《鼠疫斗士:伍连德的故事》等

(1) 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的主要贡献。(8 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伍连德倡导的收回海港检疫权的背景和意义?(7 分)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sd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