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会考纲要求)
更新时间:2024-03-25 04: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上海高中学校排名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六分册
第一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西安事变
1.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A
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 1936年 决定发动“兵谏”
12月12日 扣押了蒋介石和随行的军政要员 史称“西安事变”
2.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国共二次合作A 派遣周恩来等赴西安
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停止剿共,联红抗日” 七七事变
1. 卢沟桥事变A 北平西南宛平县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
西北红军主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游击队→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 1. 淞沪会战与上海沦陷A 2. 南京沦陷与大屠杀A
日军企图占领上海和南京以逼迫中国屈服 3.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A
第二课 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1.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获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平型关大捷A 敌后战场→共——平型关大捷
2.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获得的战果最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A 正面战场→国——台儿庄
3. 中国远征军应英国要求入缅作战A
第三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共七大
1. 中共七大主要内容A
1945年 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
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毛泽东致开幕词并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大会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为毛泽东思想 日本投降
1.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A 八年抗战 1937~1945
2.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B
①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④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共毙伤俘日军150多万,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⑤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六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役及其解放地区A 1. 辽沈战役
林彪 东北全境 2. 淮海战役
邓小平 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南京、上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3. 平津战役 华北全境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 渡江战役与上海南京解放A 2. 国民党统治的结束A
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统治的结束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1. 雅尔塔会议(政治格局)A
1945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南部城市雅尔塔会晤,着重讨论欧洲领土变动、成立联合国、远东事务安排等问题
2. 雅尔塔体制 C
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雅尔塔体制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是它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 联合国B
联合国日是每年的10月24日,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并与10月24日正式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成立 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总部:美国纽约
重大政治问题由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讨论决定 中国是常任理事国
布雷顿森林体系(经济格局)A
此体系主要是确立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美国控制了战后此体系
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世贸前身)
第七课 雅尔塔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八课 美苏冷战的开始
杜鲁门主义
1. 冷战的序幕与开始A
序幕拉开的标志: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挑战
正式开始的标志: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应对希土危机为借口提出杜鲁门注意,正式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的领袖”的目标 两大阵营的形成B
美国制定并实施马歇尔计划用于经济援助,得到此计划援助国加入了北约组织——全球性的弧形包围圈
苏联制定并实施莫洛托夫计划用于经济援助,得到此计划援助国加入了华约组织 第一次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
第一次柏林危机后造成了德国分裂
朝鲜战争后沿着三八线造成了南北朝鲜分裂
第九课 殖民体系的瓦解
1. 战后民族独立浪潮A
1945 亚非拉 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持续了约30年,近百个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摆脱西方国家殖民统治
1960年因独立的非洲国家众多而被称为“非洲年” 2. 不结盟运动A
1961年,25个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发起不结盟运动
运动宗旨:以不与大国结盟为宗旨,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要求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大力提倡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十课 大国关系的重组
1.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A
日本在1968年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仅次美苏) 2. 美苏争霸的重要事实A
20C50、60S 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
20C70S(苏强美弱) 军事实力上升的苏联向美国霸权发起全面挑战。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而战略收缩。
20C80S(美强苏弱)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进一步强化军备竞赛,而苏联转向全面收缩。
第十一课 冷战的结束
1. 东欧剧变和德国统一(雅尔塔濒临解体)A 1989年 东欧剧变 标志着华约组织的结束
1990年 德国统一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推动,标志事件“柏林墙被推倒”,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2. 苏联解体与冷战(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结束A 戈尔巴乔夫 政治改革
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锤子的苏联国旗徐徐降落,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联邦的白红蓝三色国旗。至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告终(1922~1991)
第十三课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1. 煤钢联营A 开端
2. 欧共体(经济一体化)A
煤钢共同体成功→“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合并“欧洲共同体” 3. 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A
1993年,《欧洲联盟条约》被所有成员国批准,欧盟正式成立。 3. 欧元A
货币一体化:欧元成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单一货币 4. 西欧一体化的意义B
欧盟与欧元的诞生标志着西欧一体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它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并在整体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区域经济的集团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产生的,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欧的一体化进程为其他区域的经济联合提供了成功范例,并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第十四课 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发展
1. 东盟A
中日韩三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 2. 欧佩克A
石油输出国组织:操纵原油价格 1. 第一届政协召开A
第十六课 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2. 《共同纲领》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街集合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规定了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 开国大典A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意义B
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 军阀割据、内外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历史 开始了新纪元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第十七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
1. 土地改革A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十八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一化三改造”A
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1953~1956)总路线,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化——工业化(五年计划)
三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 2. 人大制度的确立A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3. 1954年《宪法》A
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第十九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 中共八大A
1956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最后一次正确的大会)
大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一次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为主题的代表大会 2. 三面红旗A——左倾冒进主义错误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1.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间A 1966 地富反坏右
2.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间及标志A
1976 粉碎四人帮(江青反革命集团)胜利
第二十一课 “文化大革命”
第二十二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
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使党的工作结束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的改革开放决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3.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A 1982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大会指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十三课 改革开放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试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到全国农村 2. 经济特区的建立B
邓小平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使中国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大踏步走向世界。
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
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 浦东开发开放A
1990年4月,在邓小平的建议下,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第二十四课 一国两制
1.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A
基本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 香港、澳门回归A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与英国和葡萄牙政府举行对香港、澳门行使取权的谈判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二十五课 初登国际舞台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B
20C50S 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2.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与万隆精神A
1955年 亚非国家地区代表相聚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中国倡导的“万隆精神”: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第二十六课 外交舞台的拓展
1.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 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建交A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问中国 乒乓外交
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美国对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不提出异议
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 中日建交A
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署《联合声明》
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日本方面痛感过去、表示深刻的反省
第二十七课 新时期对外关系
1.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A 1991年正式加入APEC
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A 2001年中国加入WTO 3. 上海合作组织A
2001年在上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 浦东开发开放A
1990年4月,在邓小平的建议下,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第二十四课 一国两制
1.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A
基本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 香港、澳门回归A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与英国和葡萄牙政府举行对香港、澳门行使取权的谈判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二十五课 初登国际舞台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B
20C50S 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2.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与万隆精神A
1955年 亚非国家地区代表相聚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中国倡导的“万隆精神”: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第二十六课 外交舞台的拓展
1.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 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建交A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问中国 乒乓外交
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美国对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不提出异议
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 中日建交A
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署《联合声明》
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日本方面痛感过去、表示深刻的反省
第二十七课 新时期对外关系
1.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A 1991年正式加入APEC
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A 2001年中国加入WTO 3. 上海合作组织A
2001年在上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正在阅读: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会考纲要求)03-25
二兄弟,各自立“打一字”02-07
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03-13
建筑结构长城杯工程实施指南05-29
武汉市2017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文综试题附答案04-29
规划设计部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12-31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05-27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上册期末测试试题04-07
社会调查实习报告(精选多篇)09-28
民间传说作文400字03-3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分册
- 会考
- 上海
- 高中
- 要求
- 历史
-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8彩色的非洲(1)(精品)
- 2018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数学试卷
-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四节 元素
- 机关作风建设调研报告
- 1153户受表彰家庭名单
- 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意义
- 脚手架施工方案(钢管)
- XX新生入学教育思想汇报范文
- 同在一片蓝天下 手拉手活动简报
- 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 毕业设计 - 图文
- 湘价服(2010)76号文件
- 公司费用报销制度及报销流程
- 助理电子商务师练习题(三)(光盘)
- 劳动合同文本(普通)(2014版)
- 浅谈农业化肥污染与环境保护
-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复习资料
- Contacts(联系人)phonegap中文API
- 杭州影楼化妆培训推荐
- 2018安徽马鞍山事业单位统考公告
- 第十课制作生日贺卡教案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