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3-05-01 17: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河南省焦作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民国九年,《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甲午中日战争后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民国九年”是1920年,此时,直皖奉等北洋军阀军阀混战不断,故D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1895年,义和团运动是1898——1900年,辛亥革命是1911年,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根据如图信息判断,该饭票最早可能出现于

A.土地改革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人民公社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史称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B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时期是1950-1952年底,A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时期是1958年以后,C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时期是1978年以后,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图片的内容,需要从图片中抓住有效信息“公私合营”,从而得出属于三大改造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图片的能力。

3.“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这里的“它”是指

A.共产主义者同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经济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有“经济联合国”之称,世贸组织的成立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协调了各成员间的贸易政策,共同管理全球贸易。世界贸易组织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A项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BC项都是当今的区域性经济组织。D项符合题意,故选D。

4.唐诗有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后人一直认为秘色瓷开始产于五代。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以上材料提及的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②考古挖掘

③史书记载

④民间传说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唐诗有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见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文学记载侧面反映,故①符合题意。依据题干“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可见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考古挖掘,故②符合题意。③④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选A. ①②。

5.当今的世界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因为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美国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

B.有利于世界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

C.该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

D.在各大国的共同推动下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根据题干“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可以看出世界多极力量已经发展起来,美国的霸权主义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解读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 多极力量的发展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解读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以及第三世界相继崛起,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已初见端倪,解读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 美国力图建立它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不可能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解读不正确,故D符合题意。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6.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使中国又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的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B.《四国条约》

C.《五国条约》D.《九国公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等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该条约的实质是确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

7.下列文物能证明商朝灿烂的青铜文化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四羊方尊和②司母戊鼎都是商朝的青铜器,所以①②反映了商朝灿烂的青铜文化。而③兵马桶是秦朝的,④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朝的,③④均不能反映商朝灿烂的青铜文化。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此题的答题关键词是” 商朝灿烂的青铜文化“,可根据所给的图片的相应朝代进行排除。

8.据史籍记载: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以上记载说明

A.南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灭亡

D.隋朝的疆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隋的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故“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与隋朝的统一有关。A选项与题目时间不符,C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题干并没有涉及隋朝的灭亡。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的疆域,因此D选项错误。因此本题选B。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要注意题干时间以及理解题干意思,再进行相应的选项排除。

9.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张老木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李老金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老德说:“我家现住在东交民巷。”赵老刚说:“我在总理衙门当过差。”他们中肯定有一个在说谎。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说谎人是

A.王老德B.李老金C.张老木D.赵老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所学知,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北京东交民巷设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

人居住,由各国驻兵保护。所以王老德说:“我家现住在东交民巷。”与史实不符,所以A符合题意;李老金叙述的是参加过义和团,而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899年,所以B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张老木说看过谭嗣同赴法场是实话,所以C不符合题意;总理衙门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所以赵老刚说的是实话,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

解题关键是时间“1902年”。

10.6世纪末7世纪初,当时阿拉伯半岛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相互仇杀,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七世纪创立了……。材料所述,和哪个宗教有关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方主要信仰基督教,阿拉伯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东亚、东南亚居民大都信仰佛教。西亚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的居民主要为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通用阿拉伯语。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宣扬安拉是独一真神,凡信奉安拉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由于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故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1.“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法令在农民中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下列事件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A.中国戊戌变法

B.日本明治维新

C.俄国农奴制改革

D.中国土地改革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中“农民对解放无比感激”,由此可知历史事件中农民获得了解放。由“法令在农民中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可知这个法令虽然使农民获得解放,但农民也很失望,说明这个法令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结合课本所学,俄国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由此可知农民获得解放;

1861年法令还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取得份地时农民付出了高于市场价的3倍,这是对农民的变相掠夺。C符合题意。由以上分析,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2.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

B.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

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播基督教的热情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基督圣经是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的重要欺骗手段。所以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3.鲁迅回顾历史时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开始了

A.编写《海国图志》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洋务运动,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

点评:关于洋务运动,学生还要知道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代表人物:中央是奕,地方有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创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近代海军。性质: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4.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下面“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的主要依据是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B.遗址中的石器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我们能得到的结论是北京人头部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根据北京人的化石可以复原北京人头像,即依据考古挖掘来进行历史研究,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是主要依据,排除,故选C。15.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说明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的农耕生活。A项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游牧渔猎与材料中的生活方式不符;D项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方式。C项符合题意,故选C。16.“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废除宰相制度

B.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

C.采用八股取士

D.锦衣卫的设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明朝的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形式趋向僵化,不讲求实际学问,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进步,故C符合题意;废除宰相制度、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锦衣卫的设立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7.下图记载的历史瞬间距今(2019年)

A.17周年

B.22周年

C.27周年

D.32周年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米字旗”,可知与英国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依据这一构想,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因此香港回归祖国到今年(2019年)是22周年。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该“门户开放”的含义是A.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

C.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国家“开放门户”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使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9年美国则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即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故D符合题意;ABC 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9.下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什么现

象有关的是:

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B.焚书坑儒,八股取士

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D.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时期实行焚书坑儒的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武帝时期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有关,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20.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②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

③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④邓小平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光辉旗帜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随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幵,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光辉旗帜,由此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D。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显示了处在进步时代的中国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现代史》(第四版)

材料二:(农民)“前方打仗,后方分田”…有些地区被敌人占领后,敌人就帮助地主夺回土地军事上的胜利后,农民又重新收回土地…跟着共产党走,才能保住胜利果实,才能彻底翻身。

——《华中解放区人民政权考察》材料三:首都钢铁集团经营状况统计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列举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材料一认为抗战中显示出的“巨大力量”是什么?结合所学,中共提出的哪一政策促进了“巨大力量”形成?材料二中“前方打仗,后方分田”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材料指出农民“分田”的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华中农民“彻底翻身”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概括首钢集团经营状况的变化。结合所学,该变化与何种经营制度的推行有关?体现了哪一决策的影响?综上所述,归纳推动中华民族振兴的决定力量。

【答案】(1)1931---1945年;中国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解放战争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保住胜利果实,彻底翻身;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

(3)经济效益大增;经营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开放。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解析】

【详解】

(1)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年抗战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由材料“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显示了处在进步时代的中国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可知,抗战中显示出的“巨大力量”是中国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中共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进了“巨大力量”形成。

(2)材料二中“前方打仗,后方分田”分别指的是解放战争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由材料“有些地区被敌人占领后,敌人就帮助地主夺回土地军事上的胜利后,农民又重新收回土地…跟着共产党走,才能保住胜利果实,才能彻底翻身”可知,农民“分田”的目标是保住胜利果实,彻底翻身。结合所学可知,华中农民“彻底翻身”的标志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

(3)由材料三表格可知,首钢集团经济效益大增,该变化与经营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有关,体现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影响。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综上所述,推动中华民族振兴的决定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2.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目标,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①处探索中国近代化事件的名

称是什么?你认为这一事件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理由是什么?②处发生的事件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之一。请问这件事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③处探索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有了哪些改变?请任意写出二项。

材料二

材料二图中①处的历史事

件的核心思潮是什么?图中②处的历史事件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了哪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都颁布了法律性文件,这些法律性文件的颁布有何共同作用?

【答案】(1)①: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只学西方技术,不改变落后封建制度,治标不治本。

(2)②: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3)③:男子剪发辫,废除女子缠足等。

(4)人文主义。

(5)大西洋沿岸。

(6)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经济、19世纪60﹣90年代”可知,①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步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只学西方技术,不改变落后封建制度,治标不治本,因此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2)依据材料一“政治、1911年”可知,②是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揭开辛亥革命的序幕。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因此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之一。

(3)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③处探索中国近代化历程中,辛亥革命后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改用鞠躬、握手礼等社交礼仪,改用“先生”“同志”等称呼,改变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

(4)依据材料二,图中①处思想解放运动发生在启蒙运动之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者借助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开展以现实的人为中心、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文化运动,核心思潮是人文主义。

(5)依据材料二图中②处“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新航路开辟把整个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打破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6)结合所学知识,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都颁布了法律性文件,如英国的《权利法案》、法国的《人权宣言》、美国的《1787年宪法》,这些法律性文件的颁布都以都以法律形式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3.社会变革常常是与其他社会接触后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所有这些手段,彼得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实现了他所说的打开一扇“面向西方的窗户”的目标。

材耕二:旧制度所呈示的破声导致旧制度的变革,第一个変革是解放农奴:…他的《解放法令》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材料三: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1)材料一中“所有这些手段”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事件?你如何理解“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3)材料三“中国文化”是什么时期的文化?日本是如何“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答案】(1)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2)1861年农奴制改革;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隋唐;实行明治维新,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解析】

【详解】

(1)材料一中“所有这些手段”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2)材料二指的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因为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材料三“中国文化”是隋唐时期的文化;日本通过实行明治维新,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向

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备受美国制宪者们的推崇,其精髓被融入美国成文宪法之中,在后来美国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之为“现代国家的最完善的例子”。

——黄金桥《美国宪政中的分权制衡机制》材料一中的“美国成文宪法”指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该宪法是如何体现“其精髓”的?

材料二: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

——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依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转变对于当时的美国经济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

依据材料三,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欧洲商业管理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是全球最有创新能力的国家。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美国“创新”的认识。

【答案】(1)《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或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2)由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美国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信息化和全球化

(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备受美国制宪者们的推崇,其精髓被融入美国成文宪法之中,在后来美国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之为“现代国家的最完善的例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成文宪法是指1787年宪法,1787年9月15日,美国制宪会议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即《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由

制宪会议制定的,它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2)根据材料二“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由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这种转变带来的影响是美国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的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4)结合所学可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25.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例答:工业革命推动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18世纪中后期以珍妮机的发明为标志,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使英国迫切需要尽可能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英国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岀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战败,被迫于1842年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由此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珍妮机、《南京条约》”可归纳出论点是工业革命推动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关于阐述可从工业革命的过程及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英国对外寻找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战争的背景及结果进行分析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rz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