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今字

更新时间:2023-03-14 21: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古今字

摘要:汉字中存在大量一字多词的现象,一字多词限制了汉字字数的膨胀,但一个字记录的词太多,不利于它的应用,为了辨认和区别,人们造出许多新字来分担原有汉字的职能。这些新字与原先的字在时间上有古今之别,所以人们把它们称为古今字。本文主要讨论古今字的定义、形成、在意义字形上的联系。 关键词:古今字;定义;形成;联系

Discussion o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Abstract:There is a large number of multi-word word phenomenon in Chinese

characters,the multi-word word limits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But a word records too much,it’s harmful to apply.In order to identify and recognize, people create new words to share the functions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characters.The new word with the original word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re different, so people call them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This essay mainly talk about the definitions of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 the contact in the sense of shape.

Key words:The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Definition; Relations

1.古今字的定义

古今字的概念最早由东汉郑玄提出,《礼记·曲礼上》:“幼子常视毋谁。”郑注云:“视’,今之‘示’字。”《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候、分职授政任功日‘予一人’。”郑注云:“《觑礼》日:‘伯父实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诗·小雅·鹿鸣》:“视民不眺,君子是则是效。”郑注云:“‘视’,古‘示’字也。”很多学者对于古今字的定义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清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释例》卷八提出了分别文的看法:“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他所认为的“古今字”以“分别文”为主,包括了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异体字。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古今字有一个精辟的定义:“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蒋礼鸿、任铭善认为:“字义相同,字形随时代而不同,古代作甲,后来作乙的,叫做古今字。”[1]王宁、林银生、周之郎、秦永龙、谢纪峰编著《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的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2]洪成玉对“古今字”这一术语的标准化、科学化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他认为:“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字和汉语的关系密切相关。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在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所记录的是一个词。词是语言中最活跃、对社会最敏感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原有的词会引申出新的词义,新的词也会不断地产生。词义的引申,新词的产生,必然会要求记录词的汉字也相应地发展变化。文字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开始的时候,新的词义或新的词,往往由原有的字兼任。随后,为了区别新旧词义或新旧词,同时也是为了减轻原有汉字

的负担,就以原字的形体为基础,或增加偏旁,或改变偏旁,另造一个新字。我们把这种文字现象称为古今字。”[3]

2.古今字的特点

洪成玉在《古今字》一书中总结出古今字的一下三个共同特点:“古字和今字都有着造字相承的关系,两者是历时的关系;在语音上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意义上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古今字”一般都有着造字相承的关系,下面我就列举一些例子从字形、字义两个方面介绍一下“古今字”的特点。

“古今字”的字形特点:我们认为古今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孳乳现象,最早的“古今字”就是因为汉字字数太少,“兼职”情况太多,为了精确表达词义,而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或改换偏旁,也就是形符,来另造新字也就是“今字”。因而现在的“古今字”绝大部分都是“古字”与“今字”字形的演变。

(1)“古字”另增偏旁形成“今字”这是“古今字”在字形上最显著的特点,这样的古今字也是最多的。洪成玉在其的《古今字》一书中说道:“另增的偏旁,主要是形符。这类古今字,从形体上看都是形声字。其实,声符就是古字,本来就是独立记录词义的,而不是单纯的声符。”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和理解古今字的这一特点。如:“召”,《说文》:“召,呼也。从口刀声。”本意是打招呼,后来不止用嘴打招呼,也用手打招呼。于是在原子基础上加上形符“扌”形成新字。《说文》:“招,手呼也。”类似的“古今字”还有我们常见的昏—婚、取—娶、息—熄等等,当然,这样的“古今字”还有许多:齐与剂,舍与捨,要与腰,队与坠,匡与筐,写与泻,县与悬,责与债,知与智,竟与境,居与踞,风与讽,求与裘,景与影,反与返,新与薪,曼与蔓,夏与厦,坐与座,禽与擒,哥与歌,廷与庭,卷与捲,其与箕,名与铭,争与诤,牙与芽,丞与拯,敬与警,全与痊等。

(2)“古字”改换偏旁形成“今字”这一特点的“古今字”教前一种相对少一些,是在古字声符的基础上改换形符形成的。如:“障”,《说文》:“障,隔也。”也就是屏障、障蔽的意思,而“嶂”就是上屏障似的山峰的意思,是在“障”的基础上改换一个更加形象的形符而形成的。这样的古今字还有许多:任与妊,杖与仗,疏与梳,谕与喻,偃与堰,踞与倨,刚与钢,眇与妙,柱与拄,滑与猾,版与板,杭与航,增与赠,滕与藤,说与悦,没与殁。

“古今字”的字义特点:“古今字”除了在字形、字音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字义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联。一是“今字”取代“古字”本义,如要与腰,然与燃,爰与援,哥与歌。二是“今字”承担“古字”一义,如田与佃,太与大,解与懈,昏与婚,坐与座,保与堡。三是“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如舍与捨,为与伪,辟与避,胃与谓,章与樟。

3.在意义字形上的联系

古今字中的“今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一是由于词义引申促成了“今字”的产生,二是由于词义假借促成了“今字”的产生。古今字在意义上的联系有以下几类。

今字分担古字的本义,可分为两类:

(1)古字被引申义占用,另造新字表示本义。例如花与华,“华”的本义是花朵,《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来“华”为华丽等引申义占去,另为本义造“花”字。州与洲,“州”的本义是水中的小块陆地,

后引申为州郡,另造“洲”字表示本义。要与腰,“要”的本义是指人的腰,《说文解字》:“要,身中也。”《墨子·兼爱》:“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腰在人的躯体上处于重要的部位,引申为重要、关键的意义,《战国策·秦策》:“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由中间的意义又引申为中途拦截的意义。《左传·襄公三年》:“吴人要而击之。”由中途拦截的意义又引申为求取的意义。白居易《红线毯》:“地不知寒人要暖。”由需要的意义又引申为想要、希望的意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后人谓欲曰要。”所以另造“腰”表示本义。景与影,“景”本义为阳光。《说文》:“景,光也。”段玉裁注:“日月皆外光,而光所在处,物皆有阴。光如镜,故谓之景。后人名阳曰光,名光中之阴曰影,别制一字,异义异音,思为过矣。”而《淮南子》有“景柱”,《广雅》云:“晷柱挂景”。其中“景”皆有物之阴影的意思,也就是说“景”由本义阳光引申出了新的意思。后来随着引申义阴影使用的范围和频率扩大,人们为了区分“景”的本义和引申义,便给“景”加了一个“彡”旁,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影”。

(2)古字被假借义占用,另造新字表示本义。例如方与舫,《说文》:“方,并船也。”后来“方”字为假借义方正占用,另造“舫”表示本义。队与坠,“队”的本义是从高处坠落,后来假借为队列义,于是另造“坠”表示本义。然与燃,“然”字的本义是燃烧。《说文》:“然,烧也。”《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汉书·韩安国传》:“死灰独不复然乎?”“然”假借用来作代词,表示“这样”或“那样”,《论语·宪问》:“古之人皆然。”《荀子·劝学》:“生而同声,长而易俗,教使之然也。”“然”假借用来做连词,表示转折关系。《韩非子·说林上》:“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是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然”假借用来做词尾,表示“······”的样子。“然”字后来被借用来记录与之同音的指示代词。这样,“然”字就同时记录了两个词,为了分化“然”字的职务,人们又以“然”字为基础另造了一个“燃”字专门用来记录燃烧义,而“然”字就主要用来记录指示代词了。何与荷,“何”的本义是负担之义。《说文·人部》:“何,儋也。”《诗经·小雅·无羊》:“何蓑何笠。”后来“何”字被借用来表示疑问代词。《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荷”本义是荷叶。《说文·艸部》:“荷,芙蕖叶。”《诗经·陈风·泽陂》:“有蒲与荷。”后来“荷”字又被借用来表示“何”字的负担之义。《汉书·灌夫传》:“身荷戟驰不测之吴军。”由此看来,“何”和“荷”也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假借现象,表示负担、负荷之义的词开始是用“何”字来记录的,后来才借用了原表示荷花义的“荷”字来记录它,这也是属于文字使用上的“通假”现象,即本有其字的假借。“何”字和“荷”之间不存在造字相承的关系,它不影响汉字数量的增减,因此也不属于我们所说的古今字的范围。只是“荷”字最后也成为表示负担、负荷之义的专用字。“伯”本义是指兄弟中排行第一的人,引申而为诸侯之长的称呼。《周礼·春官·大宗伯》:“九命作伯。”郑众注曰:“长诸侯为方伯。”由诸侯之长又引申有霸主的意义。《汉书·高帝纪》:“伯者莫高于齐桓。”颜师古注曰:“伯,读曰霸。”霸,本指农历每月初始见的月光。《说文·月部》:“霸,月始生霸然也。”后来,“霸”字被假借来记录“伯”字的霸主的意义。《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由此看来,“伯”和“霸”之间是在汉字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假借现象,表示霸主意义的词本来是用“伯”来记录的,后来才借用了“霸”字来记录它,这属于文字使用上的本有其字的假借,即通常所说的“通假”。“伯”

字和“霸”字之间不存在造字相承关系,它们不影响汉字数量的增减,因此不属于我们所说的古今字的范畴。只是“伯”和“霸”之间的通假现象有其特别之处,这就是假借字“霸”字最终取代了“伯”字,成为表示“霸主”这一意义的专用字。

今字分担古字的引申义,本义仍用古字表示。例如昏与婚,《说文》:“昏,日冥也。”本义是天刚黑的时候,《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引申为昏暗无光。《周易参同契》:“昏久则昭明。”《吴都赋》:“引申为糊涂。《吴都赋》:“由于古人都是在黄昏时举行,因此称结婚为“昏”,例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诗经·古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左传·昭公三年》:“既成昏,晏子受礼。”因为结婚是人生大事,所以反映在书面上不可能再用“昏”表示结婚的意义,所以在“昏”的基础上加上女旁,表示婚姻与娶有关妻,所以“婚”表示结婚义。田与佃,“田”的本义是农田,引申为动词种田,如《史记·高祖本纪》:“皆令人得田之。”后来为这个引申义另造“佃”字。大与太,“大”是一个正立的人形,“太”是“大”的引申义,在“大”字底下加一点已示区别。

今字分担古字的假借义。本义仍用古字表示,另造今字表示假借义。如辟与避,“辟”的本义是法,法度。《说文》:“辟,法也。”《诗经·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毛传:“辟,法也。”后来“辟”字被假借来记录与之音同的表示避开意义的词。舍与捨,“舍”的本义是旅馆,假借为舍去,在“舍”的基础上加“手”以明确假借义。为与伪,“为”的本义是作、干,假借为假装,虚伪义,后来为此假借义造“伪”。

大多数古今字在字形上有承袭关系,今字多以古字为原型,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今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古字为声符,另加一新意符构成今字。这类古今字数量最多,如:暴与曝,“暴”象人在太阳下用双手持工具晒米,本义为晒,字后为假借义所占,累加形符“日”为本义造新字。其与箕,“其”像簸箕之形,后假借为代词“其”,字后为假借义所占,于是加上“竹”造“箕”。

(2)改变古字意符构成今字。如:适与嫡,“适”的本义是往,假借为“嫡长”之“嫡”,为明确假借义,将意符改换成“女”作“嫡”。赴与讣,《说文》:“赴,从走卜声,”本义是奔赴。引申为奔赴告丧,后改变意符造“讣”字。

(3)对古字略加改造成为今字。如陈与阵,“阵”字不见于先秦古籍,战阵的意思是从陈列义引申出来的,为区别引申义,后造“阵”。母与毋,甲骨文、金文多借“母”表示“不要”义,后对“母”略加改造为“毋”。

学习和运用“古今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典籍,“古今字”自提出经过唐代颜师古,清代段玉裁、王筠、徐灏,现代王力、蒋绍愚历朝历代学者的研究已有了不小的成果,但学问是无穷尽的,对古今字的研究还需要更细致地深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古汉语通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2]《古代汉语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古今字》,语文出版社,1995。 [4]《说文解字》,岳麓书社,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rt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