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0:45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9 半 截 蜡 烛

(第十册)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词,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味文中的词句,知道“轻轻”“从容”“镇定”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4、学习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

1、收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

1、师述:同学们,提到战争,我们就会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请你来说说对这次战争的一些了解。 2、学生交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半截蜡烛。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指导“截”字的书写要点。 说明:

教学一开始,就请学生交流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些了解,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指名同学读课文1、2节。 2、交流。这是装有情报的蜡烛。

问:怎样的情报?理解:秘密情报、绝密情报,感受情报的重要性。

1

3、问:为什么要把绝密情报装在蜡烛里,这是一个怎样的主意? 理解:绝妙的主意。

妙在哪里?出示: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倒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指名读。 说明:

通过“怎样的情报,怎样的主意”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关注“绝密、绝妙”的理解,在理解中明白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三、品读课文,感悟人物。

1、这重要的半截蜡烛能不能像普通蜡烛那样点燃呢?

指名回答。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指导朗读,体会三个“就会”,感受这半截蜡烛是万万不能燃烧的。

2、过渡:可是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屋里,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了。

3、自由朗读课文3-7节。思考: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绝密情报各想出了什么办法?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地说一说他们的办法。 出示表格: 人物 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4、交流,完成表格。 人物 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采取的办法 取出油灯,吹熄蜡烛 搬柴取火,取走蜡烛 上楼睡觉,取走蜡烛 结果 蜡烛被重新点燃 蜡烛被夺回 蜡烛熄灭(安全) 采取的办法 结果 5、下面我们就来聚焦母子三人面对危机时的表现,感受他们的机智勇敢。 说明: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表格,了解母子三人为保护绝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及结果。一方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在填表中感受到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绝密情报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感知保护情报安然无恙的不容易。 【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出示课文第三节。指名一人读。

问: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

2

交流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地把蜡烛吹熄。 1、为什么要“急忙”? 2、“瞧”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3、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熄”?你读懂了什么? ...

4、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行动、说话时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讨好德军)。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导朗读)

过渡: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好景不长,中尉又点燃了蜡烛。怎么办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想象一下,母子三人的心情怎么样?指名说一说,体会当时紧张的气氛。师述:这时儿子杰克挺身而出,采用自己的办法了。 【儿子杰克的表现】

出示第五节。默读,用直线划出杰克的表现。哪个男同学来读一读杰克的表现。 1、理解:为什么杰克要慢慢地站起来?

2、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这里的“厄运”指什么?

3、那么,在厄运即将到来时,杰克他却“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从容”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杰克是个怎样的孩子? 4、杰克默默地坐着,可他的头脑却并不平静,他可能在想什么呢? 指名学生想象杰克还在思考着对付敌人的办法。

5、杰克真是好样的,谁来读读他的可贵表现。(指导朗读)

小结:又一个计策失败了,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因为只要——(引读)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现在,时间——(引读)一分一秒地过去,本来就只有——(引读)半截蜡烛越烧越短了。在这紧张的状态下,伯诺德夫人似乎感到——(引读)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说明:

在最后,教师进行引读,让学生在朗读相关句子的过程中感受到当时情况紧急,并再次点题,只有半截蜡烛呀,现在已经越烧越短了,秘密眼看就要暴露,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母子三人的生命也危在旦夕,渲染紧张的气氛。这样为后面学习中感受小女儿杰奎琳办法的巧妙做好铺垫,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杰奎琳的办法成功了? 过渡:在这危急时刻,小女儿杰奎琳的办法成功了。 【小女儿杰奎琳的表现】

出示第六节。默读,思考,杰奎琳的办法为何成功了? 交流。

1、她说话很有礼貌。用了“司令官先生”。

3

2、她的要求合情合理。说“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3、她表现非常可爱,是“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

4、她非常镇定,不仅“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还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才上楼去。”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杰奎琳的机智,勇敢。

小结:面对凶恶的敌人,杰奎琳靠着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在他们眼皮底下保护住了这半截蜡烛,不,当时,蜡烛已经不是半截了,而是快——烧完了。 齐读最后一节。 说明:

在以上环节,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动作、语言、神态,能够更深入地感受他们的机智勇敢。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次扣人心弦的战斗,是什么使这一家人面对凶恶的敌人毫不畏惧,最终获得了胜利? 板书:热爱祖国 说明:

回归主题,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因为热爱祖国,所以要保卫祖国,反抗敌人,文中母子三人正是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才会与敌军机智周旋,最终获得了胜利。

五、说一说,写一写。

1、说一说:面对这一家,你认为他们可以称为英雄吗?为什么? 2、写一写:面对自己所佩服的人,写下想对他们说的话。 说明:

依托文本进行有效说话写话训练,不仅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文中人物勇敢机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次深入体会,促进学生学习英雄热爱祖国,面对危险积极应对的表现。 附板书:

19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 急忙 轻轻

杰克 慢慢 从容 默默 机智勇敢 杰奎琳 娇声 镇定 热爱祖国

关于说课

4

一、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一次,前来搜查的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在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斗争。

课文分成两部分:第1、2节简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为故事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作了铺垫。第3-7节写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和德国军官机智斗争,分成三个层次,第3节写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4、5节写德军重新点燃蜡烛,杰克想借搬柴生火来取走蜡烛,却没有成功。第6、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以上楼睡觉为由取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秘密情报。

全文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课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已经达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别是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字词都是以往学生接触过的,极少数新词可以由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来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个自学能力,少数难以理解的词语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课文来加以理解。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通过预习,能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但大多数学生在第二学期要重点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感悟文本的能力。

在想象与说话练习中,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材料、结合实际生活,展开合理的想象。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或是过于简单,在说话质量上要把关。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要有更高要求。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从说到写,写出高质量的段落以至于文章。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阅读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词,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五年级的教学虽然不以字词教学为重点,但基础教学还是需要夯实,教师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做针对性地指导。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把重心应在在关键词语联系上

5

下文的理解上,为文本理解、感悟扫除学习障碍。特别是本课中的人名的读音:伯诺德夫人、杰奎琳。另外,本课中的“厄运、从容、摇曳”的字音、字形都要引导学生掌握。

目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精炼地把握住和表述出给定材料所含的主要信息,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之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教师在每堂课上进行扎实训练培养。因为大部分学生的概括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烦琐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指导。

目标三:品味文中的词句,知道“轻轻”“从容”“镇定”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文章主要表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危机时的机智勇敢。半截蜡烛里藏有绝密情报,面对危机,母子三人机智、冷静、不动声色:伯诺德夫人“轻轻地把蜡烛吹熄”,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默默地坐着”,小女儿杰奎琳“娇声”说她想“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并“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上楼去。母子三人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化险为夷,度过了危机。只有指导学生品读文中的词句,让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感悟文本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得细致入微。

目标四:学习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中,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了解战争,抓住课题半截蜡烛,明确保护蜡烛的重要性

对于战争的残酷血腥,五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伤亡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武装战争,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进行必要的了解。这样的了解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了解的基础上,学生知道了德国纳粹的凶残,在当时的形势下,情报站必须保密,所以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安危就扣人心弦了,学生一上来就也就自然而然明确了保护蜡烛的重要性,对文中母子三人竟能在这样的形势下机智勇敢地利用半截蜡烛来传递情报产生敬佩,同时,对文中母子三人所处的险境也会深有体会,为最后感受母子三人机敏,勇敢奠定基础。

(二)品读词句,抓住人物形象描写,感悟母子三人机智勇敢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最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本文语言精炼,情节紧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学习时,引导学生用心品读尤

6

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去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然后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评价,促使学生进一步在读中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例如在引导学生品读伯诺德夫人的表现时,一连用了‘“为什么要“急忙”?’‘“瞧”可以省略吗?为什么?’‘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熄”?你读懂了什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行动、说话时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一系列问题来一步步引导学生品读词句,感悟出人物的机智勇敢。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说写写,深入体会人物高尚品质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因此,利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好景不长,中尉又点燃了蜡烛。怎么办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想象一下,母子三人的心情怎么样?”这个问题来请学生说一说,体会当时紧张的气氛是非常有效的。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脑中也似乎在想着怎样才能“骗”过德军,不露声色地保护这半截蜡烛。学完第五节后,可以用教师的过渡来渲染气氛:“又一个计策失败了,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因为只要——(引读)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现在,时间——(引读)一分一秒地过去,本来就只有——(引读)半截蜡烛越烧越短了。在这紧张的状态下,伯诺德夫人似乎感到——(引读)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母子三人能够不怕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想办法保护半截蜡烛,并最终成功怎能不产生由衷的佩服呢?那么是什么激励着处于弱势的母子三人这样的言行举止呢?最后用“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次扣人心弦的战斗,是什么使这一家人面对凶恶的敌人毫不畏惧,最终获得了胜利?”放在教学的最后,请学生交流并揭示主题“热爱祖国”,本文的主旨就得到了突破。在总结课文后,请学生们再次说一说:面对这一家,你认为他们可以称为英雄吗?为什么?再请学生写一写:“面对自己所佩服的人,写下想对他们说的话。”通过一系列的说写训练,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形象有了更深的体会。

关于训练材料

一、写近义词。

绝妙( ) 镇定( ) 二、理解词语的意思。

1、 厄运: 2、 从容: 3、 摇曳: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缩句)

7

2、 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改为“被”字句)

3、 你不用蜡烛就不能去搬柴了吗?(改为陈述句)

4、 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样大的小女儿。”

(改为间接转述)

四、当德国军官离开之后,母子三人会有怎样一段对话呢?发挥想象,写下来。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钻石

那是一个彩霞满天的傍晚。在地里干活的人差不多都收工了。有个姓魏的姑娘还在挥舞着镢头。她最后刨的这块地太硬了,一镢头下去只能錾一个小坑。突然,一个通体透明的晶块窜出地面。姑娘弯腰捧在手里,沉甸甸、亮晶晶,直灼眼睛,cuǐcànduómù 。

“这不是钻石吗?”姑娘jīnɡyà 地喊起来了。

小魏捡到钻石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小山村沸腾起来。乡亲们都来看,不时发出赞叹声。..

有的向姑娘投来xiànmù 的目光,有的还说,前几年邻村有人捡到一颗金刚石,( )只有玉米粒大小,( )卖了一千多元,小魏捡到的这颗简直是无价之宝。

夜深了。乡亲们都走了。姑娘躺在床上zhǎnzhuǎnfǎncè 。她想起九岁那年的一天,放学走到村头的小石桥,一位老奶奶坐在石墩上像是等什么。她上前一问才知道,老奶奶捡到了一个钱夹,里面有一大笔钱,坐在这儿等候失主已好久了,她征得老奶奶同意,陪着老奶奶把钱夹交到公社。公社党委书记夸奖她们拾金不昧的高尚风格。老奶奶那爬满皱纹的脸高兴的像一朵绽开的花,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光荣的人。

对!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想着想着,她心里踏实了。于是她对家里zhǎndīngjiétiě ..地说:“我打定主意了,把这颗钻石献给国家。”

第二天,鸡还没叫,姑娘就上路了。当她走进县委大院,把用绸布裹着的稀世之宝双手献给国家的时候,在场的人,( )是干部还是群众,( )仔细打量着这姑娘:白里透红的脸蛋,柔和安详的眼睛,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没有xuànyào 的神采,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 1、 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2%

2、 联系上下文,为文中带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在序号下打√)4% 沸腾:①液体到达沸点时,不仅液体表面发生气化,而且内部也发生气化;

②比喻事物蓬勃发展;③比喻情绪高涨。

8

踏实:①指工作或学习态度踏实、不浮躁;②指情绪安定了。 3、 在文中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4%

4、 判断下面表示时间的词语,哪几个可以作为分段的依据(可作为分段依据的,在后面括号中打“√” )3%

① 一个彩霞满天的傍晚( ) ②前几年( ) ③夜深了( ) ④九岁那一年( ) ⑤第二天( )

5、 按时间顺序用“//”给文章分段。3%

6、 判断下面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后面括号中打“√” )2% (1)小魏想到了老奶奶拾金不昧的高尚风格,于是决定献宝。( )

(2)小魏想到了老奶奶拾金不昧的高尚风格,感到就要做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于是决定献宝。( )

7、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4%

(1)“对!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2)“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两件“无价之宝”指的是什么?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r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