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实验方案

更新时间:2023-10-29 23: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实验方案

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实验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在这新时代、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以世界教育主题——“创新”为指导,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21世纪创造型人才,从小打好创新素质这个重要的基础,已成为新时期的作为办学育人的重要任务。这是创新教育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获得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需要。

关于创新素质的研究,在国内对其认识与实践都还是刚刚开始。因此,搞好此项研究,其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 二、创新素质的界定:

创新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对于创新素质的认识也还没有一个认同。但从其性质与内容上看,它是一个现代人的综合素质,包含着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创新意识;二是创新能力(含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实践能力);三是创新人格。这三个方面是个统一整体,它分别解决小学生想不想创新、会不会创新和能不能创新的基本素质问题。它既是培养21世纪一代新人的重要素质,与各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是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因此,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创新素质研究的重点。

三、实验的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此课题的实验研究,要探究在小学高质量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素质的办学育人的新模式与运行机制。进而探讨小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比较好的培养创新素质的基本规律与策略方法,为高质量的培养21世纪创造型人才从小打好基础。 2、具体目标:

[1]构建小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体系; [2]儿童创新潜力的早期开发;

[3]改革现行课程和教材,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5]学生创新与创造性教学评价;

[6]因材施教,正确处理照顾大多数与鼓励少数“冒尖”、“差生”成长的关系;

[7]关于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含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实践)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8]创新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9]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心理卫生健康; [10]关于创新素质的界定。 四、实验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三个面向”和《决定》为方向,以现代教育、教学和管理思想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办好面向21世纪全国名校、育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一代新人为目标,坚持教育科研为先导,突出人本思想,加强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构建学校高质量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育人的新模式与运行机制,确保实验目标的全面完成。 2、基本原则:

⑴整体优化原则:要把办学育人的整体目标作为指导,在整个办学育人的过程中,注重诸因素的整体优化,以利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增强整体效应。

⑵科学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要坚持按教育科学规律办事。因此,既要注重探讨规律、发现规律,又要坚持按科学规律办学育人。

⑶主体性原则: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教育科研也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做教育科研的主人。

⑷综合性原则: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要多学科、多方面、多途径和方法进行综合实验研究方能奏效。

五、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1、以三年级为重点,各年级设有重点班、科,进行全面实验研究。每名学生均为实验对象,每名教师都是实验者。

2、实验方法:凡列为实验重点的年、班、科均以实验法为主;其他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进行。并根据需要配合有关的研究方法。 六、实验的假设与变量控制:

1、实验假设:

⑴坚持世界教育主题:创新,遵循实验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实施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建立起创新的学校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形成创新氛围,这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根本保证;

⑵建立科研+创新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而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前提;

⑶改革课堂教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实行各育有机地配合,和学校、家庭与社区参与的三位一体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合力与条件。 2、操纵10个自变量:

⑴深入学习有关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⑵构建小学生低、中、高创新素质的目标体系;

⑶改革现行课程和教材,构建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⑷改革班级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适应高质量素质教育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作用; ⑸改革活动课,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以适应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⑹改善校园环境,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强烈的创新的氛围; ⑺建设一支科研+创新的教师队伍,大力提高创新教育质量与水平; ⑻加速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一体化进程,净化育人环境,增强育人合力; ⑼改革教育教学评价,确保创新教育的进行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⑽在办学育人中坚持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实施“一把手”工程,制定相关的政策,列入学校重要日程,不断地激励与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进展,使之成为兴校的重要的原动力。 3、控制三个方面的无关变量:

⑴坚持对来自各方面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的控制;

⑵坚持对教师的陈旧的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和习惯的影响的控制; ⑶坚持对校内外、主客观影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因素的有效控制。 4、因变量的测评:

⑴对学生创新意识发展水平的测评;

⑵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想象、实践)的测评; ⑶对学生创新人格的测评。

测评量表:关于创造力的测量,可运用美普林斯创造才能研究公司总经理、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量表,结合我国学校实际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测量,参考《学会思维》(刘希平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提出的测量题自编量表。创造想象量表可采用多兰斯自评量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rm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