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实习报告

更新时间:2023-12-21 10: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 级全日制本科生实习报告书

题目: 关于云南丽江

旅游发展中问题的分析

学 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专业年级 旅游管理(职教师资)2010级

实习时间 2011年10月15日—10月25日

学生姓名 宗胜娟 学号 20100520226 指导教师 周刚、陈倩

2011年 11 月 13 日

云南丽江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地理与旅游学院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职教师资)

年级 : 2010级 学生姓名:宗胜娟 学号:20100520226 指导教师:周刚、陈倩

摘 要: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云南省丽江为例,以文化遗产地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商业化冲击对传统文化保护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探寻兼顾保护与开发的新思路,以便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丽江旅游;商业化;人口外迁

1.关于丽江古城的意义及历史价值

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古城,曾经丽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虽然地处偏远,但丽江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三国时,云南是蜀国的一部分,称为“南中”。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亲征云南,最后“七擒七纵”孟获,完全平定南中,新设云南郡,以云南(今祥云县)为郡治。两晋南北朝时期,丽江仍属云南郡,称遂久县。据《明史·土司传》和《木氏宦谱》载,丽江纳西首领阿宗阿良后代阿甲阿得,元末任丽江宣抚司副使,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攻克大理,阿得率众首先归附。

丽江木氏土司,以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而闻名于世,木土司从内地聘请来一又一批、 乐师、医师及手工业匠人,并花厚礼同当时的文化名人杨慎、徐霞客等交往。明代,可谓 丽江木氏土司发展的鼎盛时期。

第2页(共11页)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建立中华民国。1913年在今丽江地区范围设丽江、永北和华坪三县, 1934年永北县改名永胜县, 1936年宁蒗县佐改为设治局(指在土司制度仍然存在的地方设置的机构),均直接由省领导,后又在省与县之间增设了行政督察。

2. 各方学者对丽江发展模式的探索

丽江自20世纪9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便以此为宣传点,重金打造了以丽江大研古城为中心、纳西东巴文化为依托的丽江民族文化旅游圈。经过二十余年的旅游开发,丽江旅游发展日趋成熟,旅游在为丽江赢得无数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丽江本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至于在前几年丽江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出了黄牌,警告其注意保护本土文化,防止商业化,否则将有可能取消丽江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者们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这个西南小镇,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对于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模型,学者们都希望在反复的实践中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两全之路以平衡开发和保护这对看似两难的选择。一些学者如吴必虎、余青主张引入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即将整个社区作为一种开放的博物馆,对社区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以各种方式记载、保护和传播社区的文化精华并推动社区向前发展。[1]但生态博物馆的建立从具体的实践过程来看由于一定程度上忽略市场性的运作而效果不容乐观。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无论是保护性的开发还是开发性的保护从学历上讲,都是不可取的。前者是把时间空间化,把发展的事物视为恒定的事物。后者则是把空间时间化,把局部规律泛化为普遍规律。[2]旅游业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产业,不能过度开发与使用,否则就会失去其内在生命力,最后,变成将死的符号麻木地向游客展示文化的躯壳,鲜活的内容在过大追求经济进程中衰减。[3]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前台、帷幕、后台”理论模型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前台、后台”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马康纳在总结戈夫曼“拟剧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戈夫曼认为前台指演员演出及宾客与服务人员接触交往的地方,正对陌生人或偶然结识的朋友的行动叫“前台”行

第2页(共11页)

为;“后台”指演员准备节目的地方,这是一个封闭性的空间,只有关系更为密切的人才被允许看到“后台”所发生的一切,它是不能向外人随便展示的马康纳则是进一步告诉我们东道主将“舞台化”的“真实生活”呈现给游客。游客则希望更进一步参与到这种“真实生活”之中,但是游客参与的所谓“真实生活”也并不完全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后台”之物,而是经过包装的文化商品。而我国的杨振之教授也在“前台、后台”理论的实践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杨教授认为“前台、帷幕、后台”模式为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模式,也可用来指导旅游开发在实践中进行有益的探索。[4]

3. 古城概况及旅游发展过程

3.1 古城概况

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山下,海拔2400m,总面积3.8km2。古城始建于末元初,“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其最大特色。丽江古城的街道依山傍水,空间时而 封闭,时而开朗,组成了一个通达全城的路网。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极富纳西族建筑艺通达全城的路网。[5]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极富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在丽江城市建设八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保护、发展、破坏的各种过程。丽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高原姑苏”美誉的大研古城、世界北半球纬度最低的一座有现在冰川分布的极高山———玉龙雪山、景观险峻雄伟的虎跳峡谷、独特的民族文化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化、有着母系氏族婚姻和摩梭文化的泸沽湖女儿国等等。这所有的一切奇特的人文景观、多彩的民族风情一起构成了丽江独特的旅游资源。[6]

3.2 古城旅游发展过程

丽江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初的丽江属乙类开放地区,接待人数很少,基本上属于“外事接待型”。1994年,云南省政府明确把旅游开发重点转向滇西北地区,旅游业被列为丽江的支柱产业,丽江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96年接待人数首次突破百万。1997年底丽江古城被列为

第2页(共11页)

“世界文化遗产”,1999年昆明世博会的举办对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2003年“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截至2010年,丽江旅游业持续升温,旅游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79家,旅行社28家,A级旅游景点17家。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12.46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909.97万人次。丽江市名列2010年度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同时荣获“十佳旅游品牌城市”。[7]

4. 丽江古城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

4.1 客流量急剧上升导致的拥挤

我们这次实习去丽江古城住了有三天,是过了旅游黄金周期以后,也算是旅游淡季了,但我们去了发现人还是蛮多的,特别是到了中心购物街的时候,人头攒动,接踵摩肩。据丽江市旅游局资料显示统计出从2011年1月至7月,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36.11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9.63万人次,国内游客596.48万人次,玉龙雪山景区进山人数157.8万人次。由此可想 真要到了旅游旺季的时候,可以想象每天中午会有数万人同时涌入古城狭窄的街道,丽江古城能承受这么大的拥挤吗?可以知道这么小的地方每年接待海内外的游客超过数百万。如此拥挤不堪,游客自由行走都是问题,更何谈观赏、享受?如何合理调整旅游接待方面的问题可谓是重中之中。[8]

4.2 环境破坏性严重

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原住在丽江古城的纳西族人爱护水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可是很多外来者却并不理会这世代传袭的风俗。游客往往不经意间就随手把垃圾扔到河里,有的旅馆、客栈的厨房污水,也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到河中,有的人直接在水沟里杀鸡、洗菜。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丽江旅资源破坏相当严重,总体资源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突出表现为丽江古城水资源污染严重,古城水系已遭到一定的破坏,承载量过量导致水资源环境失衡,水质下降和水量减少尤为明显。据估算,丽江每年的游客产生约150吨左右

第2页(共11页)

的固体废弃物,520吨左右的生理排泄物,50000立方米左右的生活污水。其结果是古城水质迅速退化,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9]

4.3 商业经营活动带来的文化冲击问题

一走进丽江古城,发现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没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感,只有浓浓的商业气息。旁边不断有人过来询问需要租车吗?丽江古城现在之所以让人觉得商业气息太重,是因为古城本身已经没有当地居民原生态的生活,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原来的居民纷纷外迁,民居成为商铺和客栈,古城变成了一种商业的布景,这虽然不能说与历史保护背道而驰,但至少只保护了形式而没有保护住内容。现在的丽江文化正在被异化,比如,东巴教本是一种原始宗教,一种巫师的宗教,有着极强的神秘性,现在却成了全民的宗教,连东巴文字也成了商品。我们在束河古镇的时候买了许多小饰品,上边刻着许多东巴文字,10元5个。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一些古老的习俗正在发生蜕变,一些技艺如制铜、皮革加工的手工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开始消失。[10]而变了相的文化产品充斥着古城的旅游商品市场。由于缺乏文化产品的权威认证机构,街头卖得红火的各种东巴文化衫、壁挂等饰物谬误百出,损害了“世界上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声誉。我们从四方街通往木府的关门口一带,卖葫芦丝的乐器店随处可见。而实际上,葫芦丝并不是纳西的乐器。纳西地区的传统民族乐器,是芦管和胡拨;纳西人世代传唱的,是洞经音乐《山坡羊》《到春来》和《浪淘沙》。

4.4古城原居民大量外迁

我们这次在实习过程中很少看到当地居民,许多商铺的老板都不是本地人,大多来自外地。据资料统计1986年底,大研古城有居民4269户15279人.到1999年底,已有1527户5001人迁出古城.即13年间,已有35.77%的居民户、32.73%的人口数迁离古城.在不断有人迁离古城的同时,也不断有人迁入古城居住.1987~1999年,累计有1350户4051人迁入古城中居住.除外迁的人口,到1999年底,大研古城有居民4156户14477人。1987~1999年,每年平均有117.5户385人迁离古城.而同期,每年平均有103.8户311人迁入古城.13年间,大研古城的

第2页(共11页)

居民净减了113户802人。古城人口大量迁移具体是什么原因呢,具了解大量的古城原居民也愿意高价租出祖屋,迁出城外用租金购买现代化的商品房。虽然,为了鼓励丽江的原住居民留住在古城内,丽江市政府实施了相应的惠民政策,据当地人讲凡是常年居住在古城中的原住居民,每人每月发放 10 元补助,每半年统一结算一次。但是一年 120 元的补助与上万元的房租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丽江古城主要依靠旅游业创收,但其收入真正落入居民手中的是微薄的,绝大数居民是贫困的,大额的租金不能不说是一个诱惑,对于他们生存是第一位的。事实表明,一部分的原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很乐意将房屋出租,租金收入能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在我们被古城古朴生活吸引着的同时他们也在受着外部繁华生活的吸引;也有一部分居民是由于受不了古城目前的杂而被迫离开的,现在的丽江古城有酒吧街、卡拉 ok街彻夜不眠,摇滚乐地动山摇,噪音严重超标,中心区和商业街附近的居民已无法忍受,不得不搬离。正如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古城里的纳西文化正在被“空心化”。[12]

[11]

4.5 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缺失

这次去实习到了束河古镇的地方,我们进去的时候那得人不让进,每人要买25元得票,但是老师说去年是不收的,他收地这个费也不是当地正规部门所收的,是当地的开发商要求说收。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在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目前条件下,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企业必须仰仗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因此各类开发商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以及遗产管理机构,在资源分配与利益平衡过程中不断进行博弈。[13]最终,各类开发商在政府权力机构的授下获得对遗产周边某一区域的开发权、使用权以及收益权,这就等于获得了一块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金字招牌,其背后蕴藏的商业价值是无法估量。尽管开发可能存在多方面的风险,会触及到当地居民和部分消费者的权益,但由于有当地政的庇护,开发工作一路绿灯。[14]

5. 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5.1 合理调整游客接待量

第2页(共11页)

在开发中要科学合理开发建设新的旅游景区,进一步分散游客,可以依据丽江景区容量规划接待量这样就减轻核心景点的环境压力。丽江还有许多潜在的有魅力的景点可以开发,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新的景区景点,克服游客过度聚集于几个景点的状况,减轻核心景点的环境压力。同时对于景区的票价可以有一定的浮动,针对淡旺季调节门票,以物价来控制游客数量。[15]

5.2 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建议可以发展走家庭体验型的旅游,现中国的一些团队旅游,旅游内容很少,旅游范围窄,知识含量也低,很多都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中国很多游客所谓的旅游仅集中在购物、拍照这种简单的旅游形式。因此可以给具备一定条件的纳西居民资金上的扶持,技术上的培训和指导,让游客与纳西百姓同吃同住,在亲密的接触中去了解和体验淳真朴实的纳西族的民风民俗,而纳西居民也会从中增加收入,同时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现在古城里也有一些纳西客栈,但基本上是同住不同吃,以这种方式了解纳西族民风民俗只能是表层的,达不

[16]到真正的了解和体验的目的。同吃能使游客吃到地道的纳西食品,如丽江粑粑、

酥油茶、鸡豆凉粉等,而纳西族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宗教禁忌、民风民俗等也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5.3 保护传承纳西文化

纳西文化大多被年纪很高的老东巴掌握,随着老东巴们年龄增长和去世,导致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而今社会上许多商品化泛滥的信息导致了东巴文化的异化和破坏 建议国家先拨款抢救性培养东巴文化传人,对现存几位年迈东巴所掌握的绘画、刻塑、编扎、音乐、舞蹈等技艺和所能主持的仪式进行系统的录音、录像并整理出版;然后每年固定拨款作为东巴文化保护传承经费,在学校开设东巴文化课程,也可以鼓励对东巴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进行学习,政府可以对来学习的人在资金上做些补助;[17]另外通过外交渠道将流散于国外的1万多卷东巴古籍文献进行复制、翻译整理或收回中国;扶持丽江东巴文化研究。保护纳西文化,传承纳西文化是丽江政府和一个纳西人的历史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在旅

第2页(共11页)

游开发中必须明确保护民族文化第一,经济发展第二的思路。没有了原汁原味的纳西文化,丽江的旅游也就走到了穷途末路,而没有了旅游,丽江的经济将会大幅度滑坡。所以丽江政府和纳西人民一定要居安思危,不要为一些眼前之利而断送了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18]

5.4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开发商、政府、当地居民、在这几个利益博弈主体中,丽江当地政府和开发企业无疑是发展程度最高的利益主体。在丽江古城的开发过程中,丽江当地政府甚至充当起某个利益联盟的整合者角色。在经济利益的吸引下,当地居民往往选择参与或仿效开发商的开发举措,使丽江古城环境保护工作“雪上加霜”。由于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公,当地居民与开发商及当地政府和消费者之间常常引发矛盾冲突,一旦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为此首先,明确遗产资源的产权管理主体。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政府在管理上要清晰化和权威化。明确和强调政府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职能,明确不同性质的政府部门和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减少职能重叠;权威化则指政府职能尤其是管理权、规划权、门票收益权不受其他利益方的侵占。政府对消费者得利益要起到保护作用。[19]

5.5 建立人才机制,落实遗产宣传教育工作

丽江古城旅游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市内外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方针,加强现有经营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在岗培训,又要积极引进高素质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同时抓好领导干部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强化培训的基础上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建立科学的选人、引人、用人、留人和培养人机制。同时丽江市政府可以考虑扶持建立专业化的研究培训机构,为丽江古城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丽江古城的管理保护工作仅仅依靠专业的管理保护工作者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怀和支持。要注意从居民和游人的教育出发,使他们都了解旅游和保护的重要性,使保护工作的意义深入人心,让全社会真正理解世界遗产的管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高对世界遗

第2页(共11页)

产资源的保护意识。[20]

6. 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给丽江古城的社会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由此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怎样发展旅游业才能把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即可以保证旅游目的地人们发展的权利,又能使目的地社会文化按常规的速度发展?这也是全世界范围内,专家学者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无论从人权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尊重当地居民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完全不能 以保护的理由把当地居民拒于现代经济增长的范畴之外。“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虽然是老套的提法,但却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基本的思路。那么,如何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根据各个目的地的不同情况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还需要对此做进一步的深人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余青,吴必虎.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 模式[J].人文地理, 2001, (6).

[2] 龚锐.断裂与重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再构 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3] 曹晋,曹茂.从民族宗教文化信仰到全球旅游文化符 号———以香格里拉为例[J].思想战线, 2005, (1). [4] 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 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 2006, (2).

[5] 刘燕.旅游业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的影响[J].云 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 (1).

[6]《突出丽江特色 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中共丽江市委书记王君正演讲报告

[7] 刘桂兰,南太行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以新乡为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2):36

[8] 丽江地区行政公署统计局.丽江旅游数据 2011. [9]《俄国人顾彼得的丽江缘》丽江之窗,2009

[10] 纳西文化“空心化”旅游商业化如何保护传统文化[N]. 经济参考报,2006-05-30. [11] 杨福泉·策划丽江:文化与旅游篇[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349·

[12] 杨福泉. 从丽江古城谈遗产地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些想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09)

[13] 许金如.文化与旅游业的振兴[N].人民日报, 2002-07-1

[14] 蔡礼彬,巩建军.基于博弈论的丽江古城保护利益相关者分析[A].2011-05- [15] 谢茹. 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1-187.

[16] 任维东.云南丽江实现保护世界遗产与发展旅游双赢[EB/OL] //. http: //www·sina·com·cn, 2005 -08-30· [17] 赵晓宁. 利益博弈与“遗产”危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周边不当开发原因刍论[J]. 西

第2页(共11页)

南民族大学

[18] 祁晓霞,姜莉. 新乡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乡教育学院学 报,2007(3):20

[19] 杨慧, 旅游发展与丽江古城命运的思考[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20] 任维东,云南丽江实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双赢[N].光明日报.2005/8

第2页(共11页)

南民族大学

[18] 祁晓霞,姜莉. 新乡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乡教育学院学 报,2007(3):20

[19] 杨慧, 旅游发展与丽江古城命运的思考[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20] 任维东,云南丽江实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双赢[N].光明日报.2005/8

第2页(共11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ra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