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更新时间:2023-10-09 15: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前 言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对饮水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科学规划,落实措施,统筹考虑城乡饮水,统筹考虑水量水质,重点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的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根据中央领导关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卫生部编制了《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200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规划。按照国家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卫生部共同编制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 1 (一)自然、经济、社会和水资源概况 ................................................................ 1 (二)农村饮水解困历程及“十五”成效 ............................................................ 3 (三)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10 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0 (一)必要性 .......................................................................................................... 20 (二)可行性 .......................................................................................................... 21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 24 (一)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 24 (二)指导思想 ...................................................................................................... 24 (三)基本原则 ...................................................................................................... 24 (四)目标任务 ...................................................................................................... 26 (五)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展望 .............................................................................. 29 四、工程规划与分区布局 ............................................ 31 (一)工程建设标准 .............................................................................................. 31 (二)建设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三)分区布局 ...................................................................................................... 38 (四)建设规模 ...................................................................................................... 46 (五)水资源供需分析 .......................................................................................... 46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8 (一)投资估算方法 .............................................................................................. 48 (二)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 49 (三)工程总投资估算 .......................................................................................... 49 (四)资金筹措 ...................................................................................................... 52 (五)地方投资和农民自筹能力分析 .................................................................. 53

六、经济和环境影响评价 ............................................ 56 (一)效益分析 ...................................................................................................... 56 (二)经济评价 ...................................................................................................... 60 (三)环境影响评价 .............................................................................................. 63 七、工程运行管理 .................................................. 66 (一)管理体制 ...................................................................................................... 66 (二)运行机制 ...................................................................................................... 67 (三)水质检验和监测 .......................................................................................... 69 (四)供水服务体系 .............................................................................................. 70 (五)应急机制 ...................................................................................................... 70 八、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 71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 71 (二)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所需资金 .................................................................. 72 (三)抓好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管理 .................................................................. 73 (四)推行农民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 73 (五)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抓好示范县建设 .................................................. 74 (六)建立检查监督和评估制度 .......................................................................... 75 (七)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 .................................................. 75 (八)加强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培训 .............................................................. 76

附件:

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水利部、卫生部2004年11月颁布)... 78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 79 《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 80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农村饮水安全,系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的起的生活饮用水。安全的饮用水,系指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长期饮用不危害人体健康的水。农村供水亦称村镇供水,系指向广大农村的镇区、村庄等居民点和分散农户的供水,以满足村镇居民、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用水需要为主。农村供水主要包括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两大类。集中式供水,是指以一个或多个居民点为单元,自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通过输配水管网送到用户或者公共取水点的供水方式;分散式供水,是指以一户或几户为单元的供水方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受自然和经济、社会等条件制约,农村居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长期存在。大多数农村供水设施较为落后和简陋,自来水普及率低。 (一)自然、经济、社会和水资源概况

影响农村供水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当地的居住状况、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策等。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很大。 1.农村人口及其经济状况

根据200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截至2004年底,全国农村有9.43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2.5%。农村有37.75万所中小学校,

1

1.14亿学生和教职工。另外,我国还有1928个国营农场、1244万人;5759个国有林场、521万人。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生活负担较重。平原区及经济较好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大,一般为200~500人/km2;山丘区、边远及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小,一般为30~100人/km2。许多农民居住在条件恶劣、远离城镇、贫穷落后的地方,山区、边疆、牧区、海岛的很多村庄只有几十户或十几户,甚至几户。

表1-1 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情况 单位:元/人 分 区 全 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人均纯收入 2936 3987 2730 2091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185 2784 1968 1669 注:摘自200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农村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条件

我国淡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且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大,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普遍存在冬干、春旱等季节性缺水问题。西北、华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经常出现大旱或连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许多泉水、溪水、河水断流,对农村饮水水源影响极大,尤其是浅井枯干失效问题严重。

我国又是一个多山丘的国家,国土总面积的70%为山丘区。山丘区地形复杂,农民居住分散,南方深山区取水困难,浅山丘陵区季节性缺水严重,属工程性缺水;北方山丘区不仅取水困难、季节性缺水

2

严重,甚至难以找到地表水和地下水,属资源性缺水。

受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开矿等人类活动影响,沿海区、低平原区、湖区、河套、古河道、洪泛区、山前洼地、矿区等易沉积地区,部分地下水有害矿物成分高,如氟、砷、铁、锰或含盐量超标,不宜直接饮用,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

根据2004年《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主要成果》,对比1980~2000年系列与1956~1980年系列的水资源数量,近2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水污染呈加重态势,对农村饮水水源影响很大;黄河、海河、淮河、辽河流域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都大幅减少。黄河、淮河、西北诸河、辽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已接近其可利用量,海河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已达其可利用量的1.33倍。

上述水资源问题,尤其水环境不断恶化、北方地区大范围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以及部分地区干旱加重的趋势,都对农村饮水带来新的不利影响。

(二)农村饮水解困历程及“十五”成效 1.农村饮水解困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中央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饮水解困工作进一步科学、规范,使农村严重的缺水问题得以缓解。农村饮水解困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50~60年代,国家重视以灌溉排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建设,解决了一些地方农民

3

的饮水难问题。

(2)20世纪70~8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正式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和在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农村解决饮水困难。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暂行办法》,1984年批转了《关于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报告》以及《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逐步规范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

(3)20世纪9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正式纳入国家规划。1991年国家制定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乡镇供水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4年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进一步通过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渠道增加投入。90年代后期,甘肃省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贵州省实施了“渴望工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了“380饮水解困工程”,四川省安排了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等。到1999年底,全国累计解决了约2.16亿人的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4)2000年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调整工作思路,加大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2004年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了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的历史阶段。 此外,我国还实施了多个与农村饮水有关的国际合作项目和社会慈善捐助活动。1985年以来,全国爱卫会与部分地方政府利用世行贷款实施了“中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贷款总额3.7亿美元,累计解决了农村2437万人的饮水问题。1991年以来,水利部等有关部门、部分地方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完成了三期农村饮水合作项目。2002~2005年,水利部与英国DFID合作实施了农村供水与

4

卫生合作项目。全国妇联组织实施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慈善捐助活动,2001年至今已投入各种善款1.5亿元,解决了农村1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国土资源部门在开展西部地下水勘查工作中,也为部分地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提供了找水经验和技术支持。 2.“十五”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情况

“十五”期间,国家实施了饮水解困、氟砷改水、应急抗旱等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项目,中央共安排国债专项资金117亿元,地方和群众筹资105亿元,解决了672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表1-2 “十五”期间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情况 投资(亿元) 分区 小计 合计 西部 中部 东部 222.61 125.38 85.47 11.77 中央 117.00 78.14 35.70 3.16 地方 105.61 47.23 49.77 8.60 受益人口 (万人) 6722 3480 2846 396

(1)2001~2004年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情况

按照1984年发布的农村人饮困难标准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仍有4639万人饮水困难,其中2042万人属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的,2597万人是由于人口增加、水源枯竭、工程老化等原因新增的。2000年,国家编制了《全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十五”规划》,提出了分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目标,第一阶段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的饮水困难问题,尽快完成和实现该计划所确定的饮水解困任务和目标;第二阶段解决新出现的饮水困难问题,力争到“十五”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现存的饮水困难问题,保证群众基本的生活用水要求。2001~2004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

5

97亿元,地方和群众筹资85.5亿元,解决了561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

(2)《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实施情况 到2004年底,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的任务和目标已提前完成。国家根据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农村饮水工作重点从饮水解困向保障饮水安全转变。为保证农村饮水工作的连续性,2004年,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根据农村饮水安全现状,编制了《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以下简称《应急规划》),规划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总投资77.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8.4亿元。200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规划。

从2005年起,《应急规划》开始启动,2005年中央安排投资20亿元,地方和群众筹资20亿元,解决了1104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3.“十五”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评估及效益 (1)项目评估

2004年7~8月,水利部组织了100多位来自不同部门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对2000~2003年的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前期工作、施工建设、项目管理、运行管理、效益、群众满意度、可持续性等七个方面。对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4个项目县的205处工程进行了调查分析,走访了1836个农户。 评估结果表明,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进展顺利,“十五”规划内的任务提前完成。项目前期工作深入细致,建设管理制度健全,监管有力,工程优良率达90%以上,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良好,农民对饮水解

6

困工程项目的满意度达98%。 (2)项目效益

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顺利实施,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长期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被群众赞誉为“小工程,大德政”,效益显著:

一是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减轻了医药费支出负担。饮水解困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农民的饮水困难,同时也改善了他们的卫生条件,减少了水介传染病发病率,提高了农民尤其是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据调查分析,受益区人均年减少医药费支出40元左右。 二是节省了家庭取水劳动用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据调查,饮水工程建成后,平均五口之家每年用于挑水的工日可减少50个,节省的劳力和时间转向投入种植、养殖等生产,也增加了外出务工、经商等机会。

三是促进了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贫困户脱贫。饮水条件的改善,增加了家庭饲养畜禽的数量,为发展庭院种植和家庭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水源保障。

四是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饮水问题的解决,减少了水事纠纷,促使农民养成了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美化了居住环境等。 五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受益地区群众将饮水解困工程称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爱民工程”;基层干部称之为“三个代表”在基层最直接、最有力的体现。广大受益群众在饮水解困工程通水时,敲锣打鼓,赋诗楹联,赠送锦旗,写感谢信等,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7

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例45% 东部6985万人22%西部11498万人36@50'%中部13797万人42%0%西部中部东部3.饮用高氟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 (1)饮用高氟水人口分布

全国农村饮用高氟水(氟化物含量大于1.5mg/L)人口为5085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16%,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22%;其中,含氟量大于2.0mg/L的人数为3000多万人。在地区分布上,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东地区,80%的高氟水人口分布在长江以北。 (2)饮用水氟超标成因

①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造成饮用水氟超标

氟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元素,在自然界中以氟化物形式存在于多种矿物中,且大部分氟化物易溶于水,在水力作用下,易沉积在地下水径流不良的冲洪积平原、河套或低洼地形区的地质构造中,造成这些地区的地下水氟含量高,尤其在萤石、煤炭、石油蕴藏区和古河道区,地下水氟超标严重。

②不合理开采地下水造成饮用水氟超标

部分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为采矿疏干含水层等原因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加上成井工艺中高氟含水层封闭不严,致使高氟水串层。 ③采矿、选矿等造成饮用水氟超标

13

有的地方开采富氟萤石矿,大量含氟的矿石碎屑遗落至河道中,经水溶解,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

④原有饮用水降氟设施失效,使部分人口重新饮用高氟水 部分原有的饮用水降氟设施维护管理较繁琐,如20世纪70~80年代曾普遍推广的家用除氟罐,由于吸附介质—活性氧化铝需要再生处理,多数农户很难长期坚持使用。部分小型除氟供水工程,由于同样的原因,加上管理不善,造成设备闲置或老化报废。 (3)饮用高氟水的危害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牙齿和骨骼形成,钙、磷代谢以及体内酶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氟化物摄入过量时,则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饮用高氟水,可引起慢性中毒,产生氟斑牙和氟骨症,严重的会丧失劳动能力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根据有关研究资料,饮水中氟含量0.5~1.0mg/L较适宜;1.0~1.5mg/L时,会出现氟斑牙患病;长期饮用3.0~6.0mg/L以上的高氟水可能出现氟骨症,但发病情况与当地气候、饮食结构等有关。 4.饮用高砷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 (1)饮用高砷水人口分布

全国农村饮用高砷水(As>0.05mg/L)人口为289万人,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1.3%,分布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饮用水砷超标成因

①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造成饮用水砷超标

饮用水砷超标主要是由于在成岩成矿构造中,有色金属矿体普遍伴生砷元素,矿物风化后随降水进入地表水,渗入地下,并在低处富集,致使水中砷超标。

14

②采矿、选矿与冶炼工业废水、废渣污染造成饮用水砷超标 (3)饮用高砷水的危害

砷(As)是一种有毒的非金属元素,长期饮用高砷水,会造成砷中毒,主要以皮肤改变为特征,可导致皮肤色素脱失、着色、角化,严重的会发生皮肤癌,同时对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也有损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中砷含量不得超过0.05mg/L。

5.饮用苦咸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 (1)饮用苦咸水人口分布

全国农村饮用苦咸水(TDS>1.5g/L,Cl->450mg/L,SO42->400mg/L或总硬度>700mg/L)人口为3855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12%、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17%。其中,溶解性总固体TDS>2g/L的苦咸水人口为2400万人。

农村饮用苦咸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 (2)苦咸水成因

苦咸水,是由于水中含有大量氯化物、钙、镁离子及硫酸盐等溶解盐造成的。苦咸水成分复杂,不同地区成因有别,成分不同,感官性状也有差别。 ①沿海地区苦咸水

一是由于近代海相成陆,土壤中有明显含盐层,土壤中大量的矿物质在灌溉水和雨水的冲刷下进入浅层地下水;二是由于沿海地区的地层结构,海水与地下水互相串通渗透,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海水倒灌。

15

②内陆地域苦咸水

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中成土母质含盐较多,造成水的矿化度高;或是由于地势低洼,排泄不畅,水位埋藏浅,在蒸发、浓缩作用下盐分大量积聚,形成苦咸水。内陆苦咸水大都处于盆地及地势低洼地带。 此外,开矿废水的污染也是造成地表水、地下水中含盐量超标的因素。

(3)饮用苦咸水的危害

苦咸水,首先是口感差,人们不愿饮用,沿海地区的苦咸水氯化物含量高,发咸;内陆地区的许多苦咸水硫酸盐含量高,苦涩。 长期饮用中重度苦咸水会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容易造成人体腹胀、腹泻,尤其是胃、肠、肾等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另外,苦咸水还会腐蚀输水管道和设备,洗衣服易板结。 6.饮用污染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 (1)饮用污染水人口分布

全国农村饮用污染水人口为9084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28%、占饮水水质不安全人口的40%,遍布全国各省区。其中,饮用污染地表水人口为4403万人(含血吸虫疫区934万人),饮用污染地下水人口为4681万人。

饮用污染地表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饮用污染地下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中南地区。 (2)饮用污染水成因及危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大,但处理水平和达标排放率都很低;工业废渣随意堆放,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多数未经无害化处理,村镇生活垃圾随地

16

堆放;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养殖场和家庭饲养业畜禽粪便、厕所渗水、生活污水等,对浅层地下水和农村居民点附近的河湖坑塘和浅井造成污染,致使水体有害微生物、有机物、氨氮等超标严重,色、嗅、味感官性状差,且有逐渐恶化的趋势。

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污染水,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饮用细菌严重超标的污染水会导致肠道疾病甚至急性传染病暴发,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会降低免疫力,致畸、致癌、致突变。 (3)血吸虫疫区的饮用水问题

血吸虫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易造成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甚至消化道大量出血。 血吸虫疫区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云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需要解决安全饮用水的人口为934万人。 7.其他饮水水质超标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 (1)其他饮水水质超标人口分布

其他饮水水质问题主要是铁、锰超标,还包括汞等重金属超标,放射性元素、碘等指标超标。

全国农村铁、锰等其他饮水水质超标人口为4410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14%、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19%。 (2)铁、锰等其他饮水水质超标成因及危害

铁、锰超标主要是由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造成的,主要分布在湖积、古河道、低平原地区;碘、放射性指标超标也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部分铁、锰、重金属超标,是由于采矿与冶炼废渣随意堆放,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致使地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污染物随水下渗导致地下水污染,属人为因素所致。

17

降雨量大于1000mm;该区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中小河流密如蛛网,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大部分河流、湖泊的天然水质良好,以Ⅱ、Ⅲ类水为主。但由于区内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差别较大,造成各地农村供水条件差别较大,石灰岩地区受地质构造影响,难以蓄水,地下水开采较为困难;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在环境保护措施未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部分流经城市的河段,水体污染问题较突出。

该片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主要是:水污染问题、铁锰超标问题严重,山丘区由于供水设施简陋取水不便和季节性缺水同时存在,局部地区存在氟超标、砷超标、苦咸水等水质问题,湖北、湖南尚存在血吸虫疫区饮水问题。

该片区充沛的降雨量和丰富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量稳定的泉水和未受污染的山溪水以及水库、塘堰等,均可作为农村饮水工程的供水水源。充分利用山丘区的地形和自然落差,可实现自流供水,降低运行成本。 该片区农村供水工程规划,以地表水源为主,提、引江河水或水库水,部分农村以山溪(泉)水或浅层地下水为水源,喀斯特地区利用岩溶水为水源,兴建集中供水工程;人口密集的平原区以及山丘区地形条件适宜时,兴建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

山丘区居住分散的农户,兴建单户或联户雨水集蓄饮水工程或浅井供水工程。

该片区需要注意农村居民饮用水水源污染的问题,特别是采矿、造纸、制糖、淀粉加工等行业污废水排放造成的水源污染问题。 (5)西南片区

该片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5省区,农村人口16326万人,四川盆地和重庆的部分地区人口密度为300~500人/km2,贵

43

州、云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为100~300人/km2,其他为100人/km2以下,西藏大部分地区为10人/km2以下。

该片区地形地貌复杂,有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大量分布。

除西藏外,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降雨量较大,水资源丰富。但受地形、地貌影响,区内不同地方气候垂直变异显著,具有明显的区域气候及明显的垂直分布带,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西南片区普遍降水量丰富,水系发达。但由于区内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差别较大,造成各地农村供水条件差别较大。喀斯特地区地表蓄水条件差,地下水开采困难,而其他地区则具有较好的蓄水条件,大中小型水库星罗棋布,可以作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 该片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主要问题是:水污染问题、取水不便和季节性缺水严重,局部地区存在氟超标、砷超标、苦咸水、铁锰超标等水质问题,四川、云南尚存在血吸虫疫区饮水问题。

该片区农村供水工程规划,以地表水源为主,提、引江河水或水库水,部分农村以山溪(泉)水或浅层地下水为水源,喀斯特地区利用岩溶水为水源,西藏、云南的部分地区以雪山融水为水源,建集中供水工程。居住分散的农户,兴建单户或联户雨水集蓄饮水工程或浅井供水工程。

该片区农村供水工程规划,要充分利用地形和自然落差,兴建自流供水工程,或建高位水池,自流供水;以乡镇为中心,兴建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地表水处理,一般采用一体化净水器或慢滤池。 (6)西北片区

该片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省区和新疆生产建

44

设兵团,农村人口6795万人。本区人口密度较低,陕西、甘肃、宁夏约为50~200人/km2,青海、新疆大部分仅为10~100人/km2。 该区冬季气温较低,大部分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为100~150cm,局部地区可达200~250cm。

该片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其间分布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沙漠戈壁等,有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天山、祁连山、贺兰山和秦岭,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等。

该片区大部分属于干旱气候,蒸发强烈,风沙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生态环境脆弱,农村资源性缺水严重。

该片区河流主要有黄河及其支流,黑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等西北内陆河,陕西、甘肃、青海的南部进入长江流域。该区的西部有多座山峰耸立于雪线之上,终年积雪,冰川发育,是该区天然固体水库,雪山融水,水质优良,补给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可以作为农村供水的优质水源。

该片区分布有我国主要的牧区,人口密度更小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自然条件和农区一样。

该片区少数民族集聚,经济欠发达,多数地方财政状况差,是我国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的重点地区。

该片区为了发展农业,兴建了大量的灌区,很多农村人口集中居住于现有灌区。灌区水利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具有建设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条件。

该片区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主要是:高氟水、苦咸水问题和干旱缺水问题,局部地区地下水砷超标、水污染严重。

该片区农村供水工程规划,以地下水为水源,建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尤其是河谷的浅层地下水较充沛,可兴建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

45

程;部分山前,有泉水出露,利用地形,可兴建自流供水工程。居住在长年不断流河道两岸的群众,以河水为水源,兴建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一些工程利用灌溉水库或灌溉引水渠,兴建集中供水工程。无地表和地下水源的山丘区农户,兴建雨水集蓄供水工程;居住分散的牧民,兴建基本供水井解决饮水困难问题。 (四)建设规模

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十一五”规划供水工程的总供水能力约1290万m3/d,全国农村综合用水定额为80L/人.d。

表4-2 分区规划目标 单位:万人 规划 总人口 《应急规划》(万人) 剩余人数 16000 1090 4187 2815 3099 3130 1679 1016 133.8 293.6 144.2 157.9 145.5 141.1 其中 氟砷 超标 4039.1 277.6 2228.7 559.1 302.8 257.6 413.4 苦咸水 2266.8 85.3 986.1 378.0 305.2 176.4 330.0 血吸虫 疫区 832.1 0.0 0.0 272.5 418.0 141.5 0.0 铁锰超标 污染及缺水 8861.8 727.4 972.0 1605.5 2072.8 2554.1 936.0 分区 全国 东北 华北 华东 中南 西南 西北 (五)水资源供需分析

“十一五”期间,规划解决1.6亿人的生活饮用水,预计年需水量为36.0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千分之一。所需水量多数是替换原有劣质水,新增水量只占年需水量的20%左右。所需水资源分布在全国各地15万多处集中供水工程和52万处分散供水工程点,多数工程对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影响很小,经过水资源合理

46

配置,农村饮用水源是可以解决的。

以水库作为饮用水源的供水工程,需要调整水库的部分功能,加强运行调度管理,如限制网箱养鱼保证水质,减少枯水期发电和灌溉用水等保证生活用水量。以深层地下水为农村饮用水源的地区,需要严格限制超采深层地下用于农业灌溉和其他非生活用水。

河北、山东等南水北调受水区,当地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已专项研究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配置水源的方案。

47

铁、锰超标的水,色、嗅、味等感官性状差,铁超标呈红色,会造成衣物、器皿等染色或出现沉淀和异味;锰超标呈黄褐色,会造成衣物、器具等产生色斑,锰的氧化物能在管网内壁逐步沉积造成“黑水”现象。

在一些地区,还存在饮用水碘、汞超标和带有放射性物质的问题。人体碘摄入过量可引起甲状腺肿大等疾病的发生。长期饮用含汞的水,可能导致腐蚀性肠炎、口腔炎及恶心、呕吐、上腹痛疼、水样便或血便,严重者会虚脱、休克;同时,有机汞易于在体内存积,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长期饮用带有放射性物质的水,抵抗力差,造成杂病频繁,痴呆、瘫痪等患病现象突出。

8.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的人口分布、成因及影响 (1)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的人口分布

虽然我国的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基本结束了农村长期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但过去执行的饮水困难标准是1984年制定的标准,这一标准已与目前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不相适应。 按照2004年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水量、保证率、方便程度的评价要求,缺水问题还很严重。全国农村尚有缺水人口9558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30%,主要分布在山丘区和干旱区采用分散式供水的农村,尤其西部地区缺水人口比例较高,如西藏、青海、贵州、广西、陕西、重庆等西部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缺水人口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比例均超过了40%。 (2)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的成因及影响

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问题主要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居住环境条件差、无供水设施或设施简陋造成。

18

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普遍存在冬干、春旱现象,导致泉水、溪水、小河、浅井等农村小型饮用水源季节性缺水严重。尤其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总量不足,十年九旱,干旱季节泉水、溪水、小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浅井干枯,饮水浅井逐年加深。

山丘区农村,住户分散,居住环境恶劣,水源条件差,工程建设难度大,部分农户无供水设施或供水设施简陋。居住在山坡、冈地甚至山顶的群众,远离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水位在干旱少雨季节下降严重,石山区和西北的大部分丘陵区根本就没有浅层地下水,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问题往往同时存在。

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的正常生活。缺水季节,群众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劳动力到其他地方找水拉水,甚至买水;山丘区无供水设施的农户,每天都要到很远或高差很大的水源点去挑水、背水或拉水;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一些家庭的取水任务全部由妇女儿童或老年人承担,不利于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取水是日常性的,取水极不方便又缺劳动力的家庭,不得不把壮劳力留在家中取水;由于缺水,群众难于发展与水相关的庭院经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19

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

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是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的,妇女儿童受危害最严重。要减少疾病、拯救生命,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 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群众身体健康,水量不足、季节性缺水、取水不便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的正常生活,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民的迫切需要。

(2)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等切身利益。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不仅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也是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已与农村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别。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饮水安全问题不解决,这些目标和构想就难以实

20

现。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可减少疾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3)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农村经济普遍薄弱、农民收入较低,需要政府扶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涉及到水资源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保护,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针对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实,国家应该调整政策倾斜对象,从保护弱势群体、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角度考虑,加大对包括农村饮水在内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使全国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在2015年底前,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我国政府对此已作出了郑重承诺。 (二)可行性

通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和大量实践,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已在全社会达成了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解决这一问题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供水技术的发展、新型材料和设备的开发,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

21

一套可行的建设和管理模式。

(1)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全社会达成了共识

多年来,通过国家各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在摸清农村饮水不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党中央和各级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的形势严峻,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水、“十五”农村饮水解困、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到本次的“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投入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群众及社会各界对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群众来信,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涉及饮水安全问题的提案、议案每年都很多,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已在全社会达成了共识。 (2)各级财政收入增加,经济实力增强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经济条件差,仅靠群众自己的力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7%~9%的速度递增,财政收入每年增加10%以上,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每年从各级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受益农户自筹一部分资金,并投工投劳,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完全有可能的。 (3)具有比较成熟的技术

标准化体系已初步建立。《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等行业标准已颁布实施,水利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修订即将完成,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了保障。 适合农村管理条件的水处理设备逐步系列化,为解决农村饮水水质问题提供了保障。常规水处理可采用一体化净水器,苦咸水淡化可

22

采用电渗析法、反渗透法以及电吸附法等技术和设备,高氟水处理可采用吸附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技术和设备,高砷水处理可采用电凝聚法、混凝沉淀法和吸附法等技术和设备,高铁锰水处理可采用曝气氧化法和化学氧化法等技术和设备,微污染水处理可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化学或生物氧化法等技术和设备,消毒可采用二氧化氯、次氯酸纳、臭氧、紫外线等技术和设备,山丘区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可采用慢滤等净化技术和设备。

(4)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建设与管理经验

我国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已有多年历史,各地都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形成了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水源条件的蓄、引、提工程建设模式,以及管网延伸、集中供水、分质供水和分散供水等模式。在“十五”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实施时,各地在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设管理办法,如名册管理、公示制、报账制、集中招标采购、巡回监理、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等,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今后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可以继续使用或借鉴。 2005年,国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为做好“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奠定了基础。

23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本规划包括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乡镇(不含县城城区)、村庄、学校、国营农场和林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团场和连队。不包括上海市(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现状水平年为2005年(本规划以2004年底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为基础,同时扣除2005年已安排解决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规划水平年为2010年。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摆到优先位置,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深化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获得安全饮用水,维护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众多,需要从实际出发,全面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中,要与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统筹考虑饲养畜禽和二、三产业用水需求。“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

24

苦咸水、污染水及微生物病害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优先安排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疫区、涉水重病区村、农村学校和华侨农场的饮水安全问题。 2.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首先要保护好饮用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防护,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特别要防止采矿、工业等引起的水源污染和破坏,按照“谁污染、谁破坏、谁付费”的政策,做好源头治理;同时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废污水、垃圾、粪便处理,做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应根据水源水质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水质净化措施;同时加强水质检验,建立水质监测体系,保障供水安全。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条件,采取资源节约型建设方式,做好水资源配置,处理好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的关系,优先保证生活用水需求,干旱缺水地区要重点提高水源保证率;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水资源等条件以及村镇发展需要,做好区域供水工程规划,加强工程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论证,水质、水量并重,合理选择水源、工程型式、供水规模和水质净化措施。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发展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式供水、供水到户,或依托已有的自来水厂,通过延伸其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制水成本较高的地区,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山丘区居住分散的农户,可采取分散式供水。

25

4.建管并重,完善机制

改进农村饮水项目建设和管理办法,确保工程质量,落实管理主体和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但要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加强前期工作,严格项目审查审批程序;对于建成的饮水工程,要建立验收、跟踪调查和水质监测制度,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有关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要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普及饮水安全知识,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四)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力争在2015年以前,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立起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主要依靠地方力量率先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目标。

2.“十一五”建设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规划解决1.6亿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约涉及15万多个行政村),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减少一半,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55%,供水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 “十一五”期间,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重点解决饮用水中氟大于2mg/L、砷大于0.05mg/L、溶解性总固体大于2g/L、耗氧量(CODMn)大于6mg/L、致病微生物和铁、锰严重超标的水质问题,以及水量不足、水源保证率低、取水极不方便的问题。优先安排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疫区、涉

26

水重病区村、农村学校和华侨农场的饮水安全问题。

到“十一五”末,使现已查明的中重度氟病区村、砷病区村、血吸虫疫区、以及其他涉水重病区村的饮水问题全部得到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华侨农场以及项目区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溶解性总固体大于2g/L的中重度苦咸水问题解决70%,高铁、高锰、污染水、局部地区缺水等其他饮水安全问题解决41%。 分类建设目标:

①高氟水:“十一五”期间,解决3811万人的高氟水问题,占2005年底高氟水总人口的83%。其中,饮用氟含量大于2mg/L的中重度高氟水人口2621万人,现已查明的中重度氟病区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将全部得到解决。

②高砷水:“十一五”期间,解决228万人的饮用高砷水问题,现已查明的砷病区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将全部得到解决。

③血吸虫疫区的饮水问题:“十一五”期间,解决血吸虫疫区的饮水不安全人口832万人,现已查明的血吸虫疫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将全部得到解决。

④苦咸水:“十一五”期间,解决2261万人的苦咸水问题,占2005年底苦咸水总人口的60%。其中,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大于2g/L的中重度苦咸水人口1766万人,占2005年底中重度苦咸水人口的70%。 ⑤其他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解决8868万人的饮用高铁锰水、污染水及微生物病害、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占2005年底这些类型饮水不安全人口之和的41%,其中,对污染水问题的解决程度为16%,对高铁、高锰和微生物病害地下水问题的解决程度为53%,对水量不足、保障率低、取水不便问题的解决程度为57%。

27

(三)分区布局 1.规划分区

为了分区、分类进行指导,本规划综合考虑了行政区划、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和水资源等条件,将全国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片区,分区确定不同建设条件下的建设内容和技术路线。

表4-1 规划分区表 片区 东北 华北 华东 中南 西南 西北 省区数 3 7 5 5 5 5 辽宁、吉林、黑龙江 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 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 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青海、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含兵团) 省区名 2.分区工程规划

分区工程规划依据各省上报的工程规划、分区饮水安全问题及人数、分区供水工程建设条件等进行编制,主要包括分省规划人数,水源类型、工程措施及工程处数等。 (1)东北片区

该片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农村人口5678万人,中部和南部人口密度在100~300人/km2,西部、北部和东北部的人口密度均低于100人/km2。

平原和山地是该片区典型的地貌特征。西部是大兴安岭,中东部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和长白山山脉,其间为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小兴安岭东侧为三江平原。

该片区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冻土深度大,最低温度在-14℃~

38

-34℃,最大冻土深度在1.3~3.0m。

该片区是我国北方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且蒸发量相对较小,但区域内降水量变化较大且年内分布不均,冬春季降水较少,且持续时间长,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东部年平均降水量约600~800mm,西部约350~500mm。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辽河及其支流,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贮存和开采条件均较好。由于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区内农村居民长期以来普遍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

该片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地下水氟超标、铁锰超标、浅层地下水污染,局部地区季节性缺水严重等。该地区部分地表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给农村饮水安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该片区的农村供水工程规划,以开采良好含水层的地下水、建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少数高氟、高铁锰地区采用特殊水处理。 该片区农村供水习惯上采用单户手压井分散供水和单村集中供水的形式,今后应考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多村联片的集中供水工程形式,适当扩大供水工程的规模,便于消毒等水处理措施的实施,保证供水水质,降低建设和制水成本;村屯距离较远,不适宜建设联村、联屯集中式供水工程时,可建设单村集中式供水工程。选择工程方案时,须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该片区在开采地下水建设农村饮水工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该区农村采用手压井等形式提取浅层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情况较为普遍。如果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基本安全标准,群众又无解决的要求,不宜强行纳入规划范围,避免工程建成后群众不愿用的情况发生;二是要避免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特别要避免将农村饮用水水源井用作农业灌溉的水源,防止地下水位快速下降,造成农村饮用水水源井报废。

39

(2)华北片区

该片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内蒙古7省区,农村人口24853万人,人口密度较大,除西部和北部人口密度低于300人/km2外,其他地区均大于300人/km2,南部高达700人/km2。 该片区内有东西走向的燕山,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吕梁山和胶东南部的泰沂山系;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是广阔的华北平原。 该片区大部分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东部和南部年降水量600~800mm,中部地区年降水量500~600mm,西北部地区仅400mm左右。最大冻土深度北部为1.0~1.5m,中部0.5~1.0m,南部小于0.5m。该区的河流主要有黄河、海河及其支流、滦河及其支流,嫩江和辽河发源于该区的内蒙古,淮河上游是该区的河南。该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该片区内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域面积较大,气候和自然条件复杂,东部与东北区的西部条件类同,中西部与西北区条件类同,普遍干旱、冻土深度大、人口密度小;内蒙古有很多牧区,牧区人口密度更小,人畜饮水问题一直存在。

该片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主要是:高氟水、苦咸水在本地区广泛存在,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内蒙、河南、山西等省局部地区地下水砷超标,一些山丘区农村居民经常出现季节性缺水。

该片区农村供水工程规划,由于人口密度大、地下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以建集中式供水工程为主,尽可能适度规模,一般可开采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地下水水质不能满足供水水质要求时,可利用当地的蓄水工程或其他规模较大的引水工程,作为农村供水水源。近年来,鲁东北沿海地区远距离从黄河引水,并修建平原水库存蓄,作为大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供条件类似地区参考。

40

该片区局部高氟、高砷、苦咸水地区,找好水源困难时,采用特殊水处理措施,兴建集中供水站,分质供水。河北、天津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借鉴。

山丘区居住分散的农户兴建雨水集蓄供水工程,居住分散的牧民兴建基本供水井解决饮水困难问题。

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受水区主要为华北区的北京、天津、山东和河北等省市,调水工程建成后,将改善本地区的供水水源条件。因此,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地区,应进一步研究今后利用南水北调的水作为农村供水水源的可行性及其利用方式。特别是华北平原东部沿海地区,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不同含水层中分别存在着苦咸、高氟等问题,难以找到能够彻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良好水源,应予特别关注,除采用特殊的水处理工艺解决当前的饮水水质问题外,应考虑远期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作为永久供水水源,发展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供水。 (3)华东片区

该片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5省,农村人口20134万人,人口密度较大,大部分地区在200~500人/km2之间。 该片区地形由北部的平原逐步过渡到南部的山区。北部地势平坦,中部丘陵、山间盆地与局部的平原相间,南部以山地为主。 该片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降雨丰沛,年降雨量1000mm左右,不少地方大于1200mm。区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度大,河流湖泊分布较多。平原地区和山间盆地地下水埋藏较浅,山丘区常有山泉出露。该区山丘区河流的水质和浅层地下水的水质一般较好,平原区河道和湖区水质污染严重。该区的沿海地区,还分布着一些淡水资源匮乏的岛屿。江苏省、浙江省为避免地面沉降,已限采地下水。

41

该片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主要是:氟超标、苦咸水、铁锰超标、水污染问题严重,山丘区因供水设施简陋取水不便和保证率低同时存在,海岛缺水,局部地区砷超标,安徽、江西、江苏3省尚存在血吸虫疫区饮水问题。

该片区除海岛属资源性缺水外,其他地区均为水质性问题或工程性缺水。该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的发展方向。尤其平原区人口密度大,地表水资源丰富,具有利用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发展大规模集中供水的先天优势。在有条件的地区,可考虑撤并乡、村小水厂,扩大城市及主要乡镇集中供水工程规模和供水能力,管网向农村辐射延伸。山丘区,可蓄引水质良好的山涧溪(泉)水,采用慢滤池净化,充分利用自然落差实现自流供水,降低运行成本。

该片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水体污染造成的饮水问题。本区经济发展较快,且人口密集,水体污染问题较其他地区为重。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特别是水环境和供水工程水源保护;二是海岛缺水问题,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可通过建设雨水集蓄工程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或采用海水淡化措施,实行分质供水。 (4)中南片区

该片区包括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5省区,农村人口20319万人,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约150~400人/km2。

该片区以山区丘陵为主,间以河谷平原、盆地。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具有地势起伏大、山高坡陡、地貌类型多样、地貌形态组合变化明显等特点。

该片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多雨、雨量丰沛,多年平均

4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r9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