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实验学校2015届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3)(

更新时间:2024-05-28 00: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201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实验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

学试卷(3)

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填下列表格中,每小题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4分) 1.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有毒性

2.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 ) A.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微粒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C.微粒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 D.微粒总是不断运动的 3.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非吸烟者会因少数吸烟者吸烟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是可分的

4.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分,分子不可分 D.原子不显电性

5.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元素的原子中( )

A.电子数不同 B.电子层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质子数不同

6.农夫山矿泉水标签上印有的主要矿物质成分及含量如下(单位为mg/L):Ca~20、K~39、Zn~0.06、F~0.02等.这里的Ca、K、Zn、F是指( ) A.原子 B.分子 C.单质 D.元素

7.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B.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C.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D.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8.下列化学用语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1

A.O

B.Zn C.N2 D.CO

9.甲醛(CH2O)是家庭装修后造成室内污染的主要有害气体,下列关于甲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醛是由碳、水两种物质组成 B.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一个甲醛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甲醛由一个碳元素、两个氢元素、一个氧元素组成

10.某元素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是第一层与第三层电子数之和,该元素属于( ) A.金属元素 B.非金属元素 C.稀有气体元素 D.不能确定

11.过氧化氢(H2O2)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关于过氧化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氧化氢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B.过氧化氢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C.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过氧化氢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12.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13.保持双氧水(H2O2)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氧分子(O2)和氢分子(H2) B.水分子 C.双氧水分子 D.氢原子和氧原子

14.下列各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A. B. C. D.

15.地壳中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素由少到多依次是( ) A.氧硅铝铁 B.硅氧铝铁 C.硅铝铁氧 D.铁铝硅氧

16.据报告,哈密地区白山钼矿发现新矿源,是新疆目前发现的最大钼矿,钼是稀有矿产资源,主要用于航天合金材料制作.在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

2

C.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g D.元素符号为MO

17.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在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不发生变化的是( )

(1)元素种类 (2)化学性质 (3)相对原子质量 (4)原子的电性 (5)原子核 (6)电子层数 (7)最外层电子数. A.(1)(3)(5) B.(2)(4)(6)(8) C.(2)(5) D.(1)(5)

18.关于钠离子和钠原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它们的电子层数不同

+

C.Na比Na少一个电子

+

D.Na的最外层是相对稳定结构 19.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20.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A.12g B.

﹣26

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C.12 D.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属于混合物 C.不同的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 D.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物质

22.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但中子数比氢原子多一个的新原子,关于此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属于一种新元素 B.跟氢原子相同的原子

C.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 D.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

23.下列离子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Na B.OH

2+

1+

﹣1

C.Al D.SO4

3+2﹣

24.某粒子R原子核外有X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m,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 A.m﹣X B.m﹣X C.m﹣X﹣2 D.X+2

25.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Si)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3

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这两个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26.一个氢原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不含中子.当一个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它不会变成的是( ) A.质子 B.原子核

C.阳离子 D.带负电荷的离子

27.关于Fe、Fe、Fe三种粒子的判断( )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相等;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含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

二、填空题(共41分)

28.写出下表中的元素符号或名称: 名称 钠 镁 铜 铁 氢 钙 氯 铝 P C O S 符号 29.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于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

2+

3+

30.某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则该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 ,该原子最外层有 个电子,该原子形成离子时核外有 个电子层,该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1.下列各符号表示什么意义:

Fe① 、② 、③ O① 、② O2① 、② .

32.下列各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2N 4Al 、 .

33.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3+

4

(1)A~E共有 种元素,B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该元素的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表示原子的粒子有 (填序号,下同); (3)表示阴离子的有 ; (4)表示阳离子的有 ;

(5)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粒子是 .

34.A.B…H八种物质,有如图所示关系:其中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G都是黑色固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

燃,E是一种无色液体,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试推断: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A . B . D . E . G . H .

(2)写出反应①③的文字表达式,并指出反应的基本类型: ① 反应 ③ 反应.

三.实验题

35.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5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6

2014-201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实验学校九年级(上)

月考化学试卷(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填下列表格中,每小题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4分) 1.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有毒性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分子)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是分子间有间隙,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烟气、被动吸烟,同时说明烟气的分子有毒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 ) A.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微粒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C.微粒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 D.微粒总是不断运动的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且温度越高微粒之间的间隔越大,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解答】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微粒的质量、大小不变.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应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因此要熟练掌握离子的基本性质,能用粒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宏观现象. 3.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非吸烟者会因少数吸烟者吸烟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隙

7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是可分的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烟的危害性及防治.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吸烟,则不仅有害自己的健康,也有害于他人的健康,因为烟草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如CO、尼古丁、焦油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构成这些有害物质的微粒会不断运动,从而造成他人被动吸烟,也就是常说的“二手烟”. 【解答】解:由于烟草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如CO、尼古丁、焦油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构成这些有害物质的微粒会不断运动,从而造成他人被动吸烟,也就是常说的“二手烟”.因此在公共场所应禁止吸烟. 故选C.

【点评】应用微粒的基本特征可以解释某些生活中的现象.

4.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分,分子不可分 D.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不显电性知识点解答本题 【解答】解: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A说法正确,C说法错误;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B说法正确;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原子不显电性,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原子的构成,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5.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元素的原子中( )

A.电子数不同 B.电子层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质子数不同 【考点】元素的概念.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应用概念进行解题的能力.

6.农夫山矿泉水标签上印有的主要矿物质成分及含量如下(单位为mg/L):Ca~20、K~39、Zn~0.06、F~0.02等.这里的Ca、K、Zn、F是指( ) A.原子 B.分子 C.单质 D.元素

8

【考点】元素的概念.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钙、钾、锌、氟”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解:农夫山矿泉水标签上的“钙、钾、锌、氟”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钾、锌、氟”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B.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C.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D.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本题应从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角度入手.从模拟图可看出,反应物中共有三种原子,其中两种原子构成一种分子,同种原子构成一种分子.生成物是两种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

【解答】解:A、从图示看出,该反应中共有三种不同的小球,代表三种不同的原子,说明了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故A说法正确.

B、从图示看出,反应物中有一种是单质,故B说法错误.

C、该反应表示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故C说法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不发生改变,分子发生变化,此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微观模型考查题,认真阅读分析图示,看懂每个图形表示的含义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8.下列化学用语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O B.Zn C.N2 D.CO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3层含义:微观①表示一个原子;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解答】解:根据化学式的表示意义可知: A、O表示一个氧原子,故A错误;

B、Zn既能表示锌这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锌原子,还能表示锌这种物质,故B正确; C、N2表示一个氮气分子,故C错误;

D、CO表示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故D错误; 故选:B.

9

【点评】金属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因此金属元素的符号除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

9.甲醛(CH2O)是家庭装修后造成室内污染的主要有害气体,下列关于甲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醛是由碳、水两种物质组成 B.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一个甲醛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甲醛由一个碳元素、两个氢元素、一个氧元素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纯净物只含一种成分,而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 由化学式可以知道纯净物的元素组成、分子构成.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解答】解:由甲醛的化学式可知:

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因此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

1个甲醛分子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因此选项C错误;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因此选项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意义、物质的简单分类和物质组成与构成的描述,难度较大.

10.某元素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是第一层与第三层电子数之和,该元素属于( ) A.金属元素 B.非金属元素 C.稀有气体元素 D.不能确定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简单分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由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第二层电子数为8,第一层为2,可求出第三层电子,从而确定出元素种类.

【解答】解:由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第二层电子数为8,第一层为2,可求出第三层电子为6个,核外电子数为16,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所以原子的质子数为16,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故该元素为硫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元素种类的判断.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过氧化氢(H2O2)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关于过氧化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氧化氢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B.过氧化氢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C.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过氧化氢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元素组成.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根据过氧化氢的化学式(H2O2)可知一个过氧化氢分子由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故A说法错误;

10

B、根据过氧化氢的化学式(H2O2)可知一个过氧化氢分子由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故B说法错误;

C、根据过氧化氢的化学式(H2O2)可知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说法正确;

D、根据过氧化氢的化学式(H2O2)可知一个过氧化氢分子由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宏观物质的组成,用宏观概念元素来表示;分子的构成,用微观粒子来表示;元素只讲种类,不讲数量.

12.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这是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

【解答】解:A、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例如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A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在分成原子,B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C错误; D、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受压体积缩小就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原子的知识.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3.保持双氧水(H2O2)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氧分子(O2)和氢分子(H2) B.水分子 C.双氧水分子 D.氢原子和氧原子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考虑本题.

【解答】解:双氧水(H2O2)是由双氧水分子构成,所以保持双氧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双氧水分子. 故选C.

【点评】要熟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4.下列各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A. B.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物质的分类.

C. D.

11

【分析】根据氧化物为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判断是否为氧化物时,首先所表示的物质必须为纯净物,然后还得为化合物;因此,能表示氧化物的示意图中只含一种分子,且该分子是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 【解答】解:

A、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图中分子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若其中一种原子为氧原子,则该分子即为氧化物的分子,图所示物质则的氧化物;故有可能;

B、图中含有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即为两种物质的分子,图所示的物质为混合物,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不可能;

C、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由于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不可能;

D、图中含有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即为两种物质的分子,图所示的物质为混合物,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不可能;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方法及构成方面的知识.会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判断物质的类别.

15.地壳中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素由少到多依次是( ) A.氧硅铝铁 B.硅氧铝铁 C.硅铝铁氧 D.铁铝硅氧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熟记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即可.

【解答】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是:氧、硅、铝、铁,前四位的元素由少到多依次是铁铝硅氧. 故选D

【点评】只要记住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就能解决此类问题.

16.据报告,哈密地区白山钼矿发现新矿源,是新疆目前发现的最大钼矿,钼是稀有矿产资源,主要用于航天合金材料制作.在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 C.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g D.元素符号为MO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元素的简单分类.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A、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金”字旁,进行解答;

B、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常省略而已,进行解答;

12

D、根据元素符号的书写要求:由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小写,进行解答.

【解答】解: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金”字旁,因此钼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

B、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钼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42;故B正确;

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常省略而已;故C错误;

D、根据元素符号的书写要求:由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小写,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中看图回答最简单的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17.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在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不发生变化的是( )

(1)元素种类 (2)化学性质 (3)相对原子质量 (4)原子的电性 (5)原子核 (6)电子层数 (7)最外层电子数. A.(1)(3)(5) B.(2)(4)(6)(8) C.(2)(5) D.(1)(5)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原子的结构特点可知,电子的得失能影响到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等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当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时能影响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会发生改变;核电荷数、元素种类、相对原子质量和电子的得失没有关系.当原子得电子时最外层电子数改变,电子层数、核电荷数、元素种类、相对原子质量不变.原子得失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故元素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1)元素种类: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后质子数未变,故元素种类未变;

(2)化学性质:由分析知原子得失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故元素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3)相对原子质量:电子的质量相对于原子核的质量很小,所以电子的变化并不能影响其相对原子质量;

(4)电性: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后由中性变成了带电的微粒,故电性一定变化; (5)原子核: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后只是电子数发生了改变,而原子核没有变化;

(6)电子层数: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当原子得电子时最外层电子数改变电子层数不变,原子失电子后电子层数改变;

(7)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得失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发生改变; 故选:A. 【点评】主要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要掌握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离子之间的联系.原子核很稳定,核外电子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数目上的变化.

18.关于钠离子和钠原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它们的电子层数不同 C.Na比Na少一个电子

+

D.Na的最外层是相对稳定结构

+

13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来分析稳定性和化学性质,根据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来分析它们的转化. 【解答】解:

A、因原子变为离子时,质子数不变,故A正确;

B、钠原子有三个电子层,钠离子有两个电子层,故B正确;

++

C、Na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Na的核外有10个电子,Na比Na多一个电子,故C错误;

+

D、因Na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是一种稳定结构,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和离子的转化及它们的性质的分析,学生应能从微粒的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明确最外层8电子是稳定结构来分析性质. 19.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压轴实验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可知“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而元素种类的改变与核内质子数有关.故可知答案.

【解答】解: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可知“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而元素种类的改变与核内质子数有关,则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质子. 故选C.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0.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A.12g B.

﹣26

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C.12 D.

【考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某原子的相对原子相对质量=析解答即可

,结合题意进行分

14

【解答】解: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

﹣26

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相对原子相对质量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属于混合物 C.不同的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 D.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物质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还有可能是混合物; B、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属于混合物,也有可能是化合物; C、不同的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 D、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物质.

【解答】解: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属于混合物,也有可能是化合物,例如高锰酸钾是由锰元素、氧元素、钾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故B错误;

C、不同的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故C正确; D、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物质错误,如氧元素形成了氧气和臭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化学用语的表达,关键是要理解其含义,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扎实基础的练习.

22.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但中子数比氢原子多一个的新原子,关于此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属于一种新元素 B.跟氢原子相同的原子

C.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 D.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 【考点】元素的概念;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结合新信息中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根据题意,该原子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所以与氢元素属于同一种元素,不是一种新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题意,该原子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但中子数比氢原子多一个的新原子,是与氢原子不同的新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题意,该原子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但中子数比氢原子多一个的新原子,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15

D、该原子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故是与氢元素同类的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考查同学们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掌握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23.下列离子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Na B.OH C.Al D.SO4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要根据元素符号及元素原子得失电子来理解离子和离子符号,注意在离子中数值“1”省略.

【解答】解:A、钠离子应为Na,故A错误;

B、氢氧根离子应为OH,故B错误;

3+

C、铝离子为Al,故C正确;

2﹣

D、硫酸根离离子为SO4,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离子符号是化学中常用的化学用语,要理解离子符号的意义,正确书写并使用离子符号.

24.某粒子R原子核外有X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m,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 A.m﹣X B.m﹣X C.m﹣X﹣2 D.X+2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2+2+

【分析】由题意,某元素R其相对原子质量为m,R原子核外有X个电子;R离子是R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的,据此结合: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2+2+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R其相对原子质量为m,R原子核外有X个电子,R离子是R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的,所以,在R原子中核外的电子数X+2,则其核内质子数为X+2;由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其核内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m﹣(X+2)=m﹣X﹣2.由以上分析计算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灵活运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5.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Si)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这两个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应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特征“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及物理化学变化的区别来解答此题.

2+

+

1+

﹣1

3+2﹣

16

【解答】解:用探针把硅原子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组成“中国”这两个汉字,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的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A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26.一个氢原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不含中子.当一个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它不会变成的是( ) A.质子 B.原子核

C.阳离子 D.带负电荷的离子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当1个氢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微粒已无电子,再根据氢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可解决此题.

【解答】解:当1个氢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微粒已无电子,由于1个氢原子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不含有中子,所以它可以变成原子核、质子、阳离子,但不会变成带负电的阴离子.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原子结构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氢原子的结构以及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

27.关于Fe、Fe、Fe三种粒子的判断( )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相等;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含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变成阳离子,在失去电子的过程中,原子核不变,据此解答.

2+3+

【解答】解:对Fe、Fe、Fe三种粒子来说,尽管核外电子数不同,但是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却是相同的,所以核电荷数相同;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三种微粒的质量几乎相同,由此还可以推知等质量的三种粒子个数相同,所含有的质子数相同;由于三种粒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核外电子数不相同,电子层结构不完全相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微观构成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具体的粒子的性质进行解答.

二、填空题(共41分)

28.写出下表中的元素符号或名称: 名称 钠 镁 铜 铁 氢 钙 氯 铝 P C O S 符号 【考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已有的元素符号的书写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

3+

17

【解答】解:钠的元素符号为Na,P表示的是磷元素,镁的元素符号为Mg,铜的元素符号为Cu,C表示碳元素,铁的元素符号为Fe,氢的元素符号为H,O表示氧元素,S表示硫元素,钙的元素符号为Ca,氯的元素符号为Cl,铝的元素符号为Al,故填:Na,磷,Mg,Cu,碳,Fe,H,氧,硫,Ca,Cl,Al.

【点评】掌握常见的元素符号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9.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于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 63 ,中子数= 89 ,核外电子数= 63 .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分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解答】解:中子数为:152﹣63=89;核电荷数为63,核电荷数和质子数相等,所以质子数为:63;

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核外电子数为:63; 故填:63;89;6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问题.

30.某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则该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 13 ,该原子最外层有 3 个电子,该原子形成离子时核外有 2 个电子层,该元素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由题意,知某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可知其元素种类;由最外层电子数判定其得失电子的程度易或难.

【解答】解:由题意,知某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则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即为13,最外层电子数为3,此原子为铝原子,属于金属原子,化学反应中失去最外层电子,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从而使电子层数变为2. 故答为:13;3;2;金属; 【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31.下列各符号表示什么意义:

Fe① 铁元素 、② 一个铁原子 、③ 金属铁 O① 氧元素 、② 一个氧原子 O2① 氧气 、② 一个氧分子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以及金属元素的符号还可表示这种物质以及化学式的意义进行解答.

18

【解答】解: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表示三个意义,即Fe可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金属铁;

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可知,O可表示氧元素、一个氧原子; 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可知,可表示氧气、一个氧分子等;

故答案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金属铁;氧元素、一个氧原子;氧气、一个氧分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32.下列各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2N 氮原子的个数为2个 3+

4Al 铝离子的个数为4 、 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离子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2N中的2表示氮原子的个数为2个; 离子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3+

4Al中的4表示铝离子的个数为4,3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故答案为:氮原子的个数为2个;铝离子的个数为4;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符号周围不同位置数字的意义,题目较易.

33.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A~E共有 4 种元素,B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二 周期,该元素的原子容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表示原子的粒子有 BD (填序号,下同); (3)表示阴离子的有 AE ; (4)表示阳离子的有 C ;

(5)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ACE ;

(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粒子是 B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元素的概念. 【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熟记规律:

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解答】解:(1)A~E共有4种元素,B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该元素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2)表示原子的粒子有BD(填序号,下同);

19

(3)表示阴离子的有AE; (4)表示阳离子的有C;

(5)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ACE;

(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粒子是B 故答为:(1)4,二,得到.(2)BD;(3)AE;(4)C;(5)ACE;(6)B 【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4.A.B…H八种物质,有如图所示关系:其中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G都是黑色固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

燃,E是一种无色液体,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试推断: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A 高锰酸钾 . B 二氧化锰 . D 氧气 . E 过氧化氢 . G 碳 . H 二氧化碳 .

(2)写出反应①③的文字表达式,并指出反应的基本类型: ① 高锰酸钾③ 碳+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分解 反应 二氧化碳,化合 反应.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本题的解题突破口是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则A是高锰酸钾,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D是氧气,A能分解生成黑色固体B,则B是二氧化锰,C是锰酸钾,E是一种无色液体,能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则E是过氧化氢,F是水,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H是二氧化碳,黑色固体G是碳.

【解答】解:本题的解题突破口是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则A是高锰酸钾,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D是氧气,A能分解生成黑色固体B,则B是二氧化锰,C是锰酸钾,E是一种无色液体,能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则E是过氧化氢,F是水,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H是二氧化碳,黑色固体G是碳,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1)根据推断,A是高锰酸钾,B是二氧化锰,D是氧气,E是过氧化氢,G是碳,H是二氧化碳;故填:高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过氧化氢,碳,二氧化碳; (2)反应①是高锰酸钾加热生成三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一变多”,故为分解反应;反应③是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多变一”,故为化合反应;故填: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分解;碳+氧气

二氧化碳,化合.

20

【点评】本题属于常见物质的推断题,解题关键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或明显的化学反应特征,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出发结合物质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带入验证符合要求即可.

三.实验题

35.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进行对比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 , ②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大气,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专题】实验方案评价题. 【分析】(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作对比;

(2)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因为浓氨水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所以,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

(4)由题目中的图形可知,改进后实验的优点: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大气等. 【解答】解:(1)实验中的对照实验,很直观;

(2)因为浓氨水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而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3)由现象得出结论,由现象得本质; (4)由题目中的图形可知, 故答为:(1)进行对比;(2)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21

【点评】培养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并且应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设计、评价和改进实验方案.

22

2016年2月22日

2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r7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