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
更新时间:2023-09-03 16: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医学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一、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应用于医
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的科学。
二、 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
的诞生。
三、 医学模式的转化:
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 机械论医学模式
4. 生物医学模式
5.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 美国 医生恩格尔 在美国的 《科学》 杂志上著文 《需要新的医学模式》,批
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还原论”和“心身二元论”,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对于疾病和健康问题来说(特点),无论是致病、治病、预防及康复,都
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特点,综合考虑各方面
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机械发将它们分开。
四、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影响正常人和病人身心健康的各种心理问题。
五、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 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 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3. 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4. 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六、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 心、身统一的观点
2. 社会对个体的影响的观点
3. 认知评价的观点
4. 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
5. 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
6. 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七、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按研究时间分类:
横断研究——几组同一时间研究
纵向研究——同一个人或同一组长时间的研究
回顾研究——过去经验
前瞻研究——预见未来
2. 根据研究手段分类:
观察法
调查法
测验法
个案法
实验法
八、 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1. 人贵论
2. 形神论
3. 性习论
4. 知行论
5. 情欲论
九、 南朝的刘勰设计了一个注意分配的实验:同时完成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任务。
十、 德国哲学教授洛采于1852年出版了第一本医学心理学的著作。
十一、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演变:
1. 构造主义—德国的冯特
2. 功能主义—美国的詹姆斯
3.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
4. 完形主义—德国的韦特海默
5. 精神分析—奥地利的弗洛伊德
6. 皮亚杰学派—瑞士的皮亚杰
7. 人本主义—美国的罗杰斯和马斯洛
8. 认知学派—美国的奈塞尔
十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 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了心理学课,陈大齐教授首次建立了我国的心理学实验室,标
志着我国的心理学进入也科学的时代。
2. 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筹建了心理学系。
3. 1921年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
4. 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的杂志《心理》。
5. 1936年4月,在南京成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6. 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恢复成立。
十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1. 医生心理学建立的两个显著标志:1852年德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2年美
国在加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
2. 医学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10年代
应用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3. 护理科学的先驱南丁格尔,她于1860年在英国创办世界上第所护士学校,把护理作为科学,
倡导护理教育,并最早提出心理护理。
十四、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
1.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情感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
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
2. 人格: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系统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观点和信念等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3.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十五、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 生命的标志是有感应性
2. 心理的标志信号性反应
3. 动物心理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感觉阶段
知觉阶段
思维萌芽阶段
4. 意识的特征:
概括性
目的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制约性
5. 个体心理的发展
遗传和环境
成熟和学习
十六、心理的实质: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反应。
1.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主要是新皮质区的发展,人的颞区、下顶区和额区的面积显著增大。
人脑的进货主要表现在皮质第二级区和第三级区的面积增大。
2.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
一、 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可分为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二、 感觉的作用: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对维持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十分重要。
三、 感觉的一般特性:
1. 感受性与特殊性:
感受性: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差别感受性: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物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能够分辨这个两个刺激
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
特殊性:每种感受器对一种形式的刺激敏感,即每种感受器的感受性具有特殊性。
2. 时间特性;感觉的持续时间是感觉的时间特性一,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和后效。
感觉的潜伏期:是指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官到产生感觉之间所经过的时间,不同的感觉
潜伏期是不同的。
后效:当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的现象称为感觉后效,最明显的是视觉的
后效,称为视觉后像。
四、 感觉变化的规律:
1. 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受性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如明适应和暗
适应,但痛觉很难适应。
2.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如
颜色)和继时对比(如吃完一样东西再吃另一样的时候的味道变化)。
3. 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
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产生降低的效果。
4.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心理活动的发生,也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5. 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丧失某种感觉能力的人,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其他健全的感觉来弥补。
五、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
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
六、知觉的基本特征:
1. 知觉的选择性:在众多刺激物中选择少数刺激物作为知觉对象,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2. 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
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
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对象本身特性
各部分之间的构成
3. 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概念或
名称的形式把它标示出来,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理解性受人的情绪、动机、态度以及实践活动的任务等因素的影响。
4.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
知觉的恒常性。
七、 知觉的种类:
1. 根据参与知觉的分析器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2. 根据知觉对象存在的形式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3. 痛知觉:疼痛是个体对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经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在身体许多部位都分布着大量游离神经末梢,是产生痛觉的主要感受器。
痛觉不仅包含感觉成分,还包含有情感成分,并自主神经活动改变和运动反应。
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早期经验
产生疼痛原因和后果评价
情绪
注意
暗示
人格特点
文化教育
八、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
定的倾向。
1. 图形错觉
2. 大小错觉
3. 形重错觉
4. 运动错觉
九、 常见的感觉障碍:
1. 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强,感觉阈值降低。
2. 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升高,严重时甚至对外界刺激完全不
能感知,达到感觉缺失的程度。
3. 内感性不适:也称体感异常,表现为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服或者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十、 知觉的障碍:
1.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2. 幻觉: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用于感觉器官时个体出现的虚幻的知觉体验。
3. 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整体认知是正确的,但对这一事物的形象、大小、、位置
等某一个别属性却产生错误感知。
第三章 记忆、思维和想象
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即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
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二、 记忆的分类:
1. 按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指以感知过和事物形象为记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指以过去做过的动作或运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逻辑记忆:指以要领和逻辑思维过程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指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2. 按输入信息、编码、加工方式的不同和储存时间长短分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指外界刺激对感觉器官的刺激停止工作以后,刺激物的映像仍然
持续极短时间才消失的记忆。两秒钟以内。
短时记忆:指在感觉记忆基础上,信息能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容量为7 2个组块。
长时记忆:指从几分钟至多年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
三、 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 识记:
识记的分类:识记是人们获得经验的过程,或者说对信息进行了编码的过程。
有意记忆、无意记忆
意义记忆、机械记忆
影响识记的因素:
目的任务
理解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复习
2. 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记忆过程 的一个环节,是把感知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
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储存在脑中的过程。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码的再认或回忆。分为永久性遗忘
或暂时性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发展速
度较快,后来逐渐缓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遗忘的原因: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压抑说:回忆中涉及愉快经验的约点55%,不愉快的约点33%,平淡的约占12%。
抵制遗忘的方法:提高保持效果的条件和方法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复习方式多样化
要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3. 再认和回忆:是对已储存的信息提取的过程。
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的反映。
五、 思维的特征:
1.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
2. 思维还有具有指向性、逻辑性和连贯性。
六、 思维的形式: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通过思维形式可以进行对事物 分析、综合、比较、
分类、抽象、概括等心智操作,人们就可以透过事物的现象而认识事物内部的特征和规律性的联系。
1. 概念:是人脑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或联系的联系的思维形式,一个概念反映一类物。
2. 判断:是对于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3. 推理:指人在头脑中根据已有的判断,经过分析和综合的作用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七、 思维的种类:
1.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分为: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2. 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分为: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3. 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分为:
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八、 思维的过程:
1. 分析与综合
2. 比较与分类
3. 抽象与概括
九、 解决问题的思维:
1.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2. 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知觉特点的影响: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观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定势: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无论情境中所显示的客观条件如何,个人总是先以其主观
的经验与习惯方式去处理问题。
功能固着:人们趋向于以习惯的方式运用物品,从而妨碍以新方式去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叫做
正迁移,产生消极不利的影响叫做负迁移。
十、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了加工、改选、重新组合成新形像的心理过程,
1. 表象:人脑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2. 想象的种类:
有意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已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的形象的
心理过程。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十一、创造:是提供新颖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
1. 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搜集资料,研究前人的经验等。
酝酿阶段
豁朗阶段:也称灵感期。
灵感状态的特点:
注意力高度集中
情绪异常充沛和紧张
创造性想象极为活跃
验证阶段
2. 创造力的特点:
变通性:是创造力的一种特征,是创造轿行为上的一种表现。
独特性:是对事物表现独特的新颖的见解。
流畅性:表现在心智活动较济,很少阻滞,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出较多的见解。
三个特点相互关联:能流畅才能变通,能变通才可能独创。
第四章 情感
一、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1.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是自然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时间短暂,情绪较为强烈、冲动性大,具有明显
的外部表现。
情感是社会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时间长久而且深刻稳定。情感一般较微弱,不有性,
外部表现也不明显,这是情绪本质内容。
2. 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肯定与否定
积极与消极
紧张与放松
强与弱
3.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根据情绪性质分:
快乐
愤怒
悲哀
恐惧
根据情绪状态分:
心境
激情
应激
根据社会内容的性质分: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二、 情绪的外部表现:
1. 面部表情:指通过眼部、颜面和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口部:快乐、厌恶
眼部:忧愁
前额:惊奇
2. 身段表情:情绪发生时,身体各部分呈现的姿态。
3. 言语表情:情绪性的言语语调、节奏、速度等的表现。
三、 情绪情感的作用:
1. 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适度的焦虑能发挥人的最高学习效率
情绪比较稳定,不容易过分焦虑的人比容易激动和焦虑的有较好的学习成绩。
低焦虑者在情绪压力下可提高学习效率,而高焦虑者的学习效率常因情绪压力的影响而
下降。
2. 情绪情感对心身健康的影响: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糖尿病、消化性溃疡、哮
喘、偏头痛等80多种疾病,都与不良情绪有关,并称此类疾病为心身疾病。
3. 情绪情感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与彼此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
为人际情感。它直接影响和反映着人与人交往关系的亲近程度。
4. 心理学对情绪调节的的启示:自我调适的方法:
认知调节
恰当宣泄法:
倾诉
第五章 人格
一、 人格: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 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和倾向性。
三、 人的格的诸方面:
1.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
般能力是指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能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记忆力,观察力,运动能力等。特殊能
力是指某种专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
2.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与人的生物学素质有关,并使人格染上独特的色彩。
3. 气质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有人的适应与工作的选择方面,不同气质类型
是有一定影响的。
四、 性格: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现实所持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五、 性格的特征: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倾向性。
六、 性格的意义:性格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一贯行为了解他的性格;知道
一个人的性格也可以预测他的行为。
七、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表现为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需要是心理
活动与行为的动力。马斯洛需要的层次说:
1. 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与爱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八、 动机: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
动机也可被看做是一种内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动机冲突的三种类型:
1. 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需要目标同量出现,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
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动机冲突。
2. 双避冲突:指个体回避一个威胁性目标的同时,双面临另一个威胁性的目标出现。
3. 趋避冲突:指个体的动机为滞茉一需求,指向一个目标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个受威胁的目标而需
要回避。
九、 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1. 遗传潜能
2. 共同经验
3. 独特经验
十、 人格形成的标志:
1. 自我意识的确立:也叫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评价、归属感(角色认同)、
形象感等。
2. 社会化:指个体的观念及行为被纳入到社会规范中的过程。
第六章 心理卫生
一、 心理卫生:也称心理健康,是每时以积极、有益的活动、平稳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适应当前和发展
着的社会和环境,以及对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二、 心理卫生的意义: 哭泣 笑口常开 适当的运动 音乐疗法 放松训练
1. 有助于心理疾患的防治
2. 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3. 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 心理卫生运动的简史:
1. 1908年美国的一位大学生比尔斯以自己精神病后又恢复健康的亲自体验所著的《一颗失而复
得的心》。
2. 1908年5月成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协会宗旨有五项:
保持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认识、与心
理卫生有关的机构合作。
3. 1930年5月5日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
4. 1936年4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四、 心理健康的研究角度:病理学、统计学和文化学。
五、 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的)
1. 智力正常
2. 情绪良好
3. 人际和谐
4. 社会适应
5. 人格完整
六、 马斯洛的健康心理的标准:
1. 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3. 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 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需要能恰当满足。
七、 优生学的定义:研究改善物种遗传素质,特别是通过社会控制和改善人类配偶生殖的科学。
八、 优生的措施:
1. 禁止近亲婚姻、进行婚前检查以提倡最佳的妊娠年龄是最重要的。
2. 23岁到28岁左右是最佳妊娠年龄。
九、 胎教:胎儿期的教育,是孕期心理卫生的重要问题。胎教常用的方法:
1. 音乐胎教
2. 运动胎教
3. 言语胎教
十、 儿童心理卫生:
1. 儿童时期心身发展的特征:
新生儿期:出生到28天。主要特点表现在心身重新适应方面。
乳儿期:指小儿1周岁以的哺乳期。主要特点是各种心身发育是一生中最快的时期之一。
神经系统的发育呈直线上升;运动能力已达到可以受意识控制的水平,会表达需要和情
感。
婴儿期:3岁以前的儿童称为婴儿。此期的脑重已增至1000克左右,相当于成年人的2/3。
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记忆特点是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和形象记忆占优势。
幼儿期:3到7岁左右,脑重已经接近1300克,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思维出了
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判断推理,并出现了独立的愿望,开始自行其是,称为“第一反抗期”
学龄期:6~7岁到14~15岁。此期的神经系统的成熟度已达97%,一般系统的成熟度达
60%,生殖系统的成熟度只有15%。有极强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但破坏力也很强,保护
其可贵的自尊心是重要的。
2.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爱抚是儿童重要的心理需要
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儿童期表现出来的注意不集中、学习效果差、跳动不安、胆
小、害羞、动作不协调、平衡能力差、反应迟钝或过于敏感等一系列症状。
寄养问题:南京陶国仄教授曾提出:寄养问题是造成儿童心理缺陷或精神疾病的原因之
一。
3. 儿童期的心理保健:儿童时期是进行评议训练与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
独立意识的最好时期。
抓住关键期,促进全面健康发展:3~7岁是人格、情感和意志发展的重要时期。
家长与教师的身教作用。
十一、青少年的心理卫生:
1.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快,心理功能不断完善:
认知全面和均衡发展
情绪体验敏感而不稳定
人格逐渐形成
性心理不断成熟
2. 青少年的心身发展的常见问题:
学习问题
情绪情感问题
恋爱与性的问题
3. 青少年的心理保健:
青少年自身的不断学习
父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十二、中年心理卫生:
1. 中年人的心身特点:
生理上从成熟走向衰退
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
个性的成熟与稳定
2. 中年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反应速度与记忆能力下降
渴望健康与追求成就的矛盾
人际关系错综复杂
家庭与事业的双趋冲突
3. 中年人的心理保健:
建立可行的保健制度和监测体系
加强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十二、老年心理卫生:
1. 老年心身发展的特点:
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感觉功能下降,应变能力下降,体弱
多病。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认知功能和智力水平开始降。
2. 老年人的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不适应离退休生活
主观健康评价差
老年人的性生活不和谐
对死亡的恐惧
3.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
确立生存的意义
适度锻炼运动
加强人际交往
第七章 心理应激与调节
一、 心理应激:个体觉察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造成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的反应,
可以是适应的,也可以是适应不良的。
二、 心理应激源的分类:
1. 躯体性应激源:对作用于人的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刺激物。
2. 社会性应激源: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改变、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物。
3. 文化性应激源:指因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至民族等引起心理应激的
或情境。
4. 心理性应激源:包括人际关系的冲突,个体的强烈需求或不切实际的预测、凶事预感、工作压
力、心理冲突和认知障碍等。
三、 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
1. 情绪反应:焦虑、恐惧与愤怒、抑郁。
2. 行为反应:
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通过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的要求,包括远离心理应激源,或改变
自身条件,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
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指通过改变环境而不上改变自身的方式来处理心理应激,包括
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各种活动。
3. 自我防御反应: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对环境挑战、对自己或自己的应对效果做出新的解释,以
减轻心理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
四、 应激的结果: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体正常发育和维持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长期的超强度的应激
则使人难以适应,最终损害人的健康。
五、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这类应激被称为
良性应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必要重要条件。
2.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六、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长期的、超过人适应、应对能力的心理应激会损害人的健康。心理应
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以症状和体征的形式见之于临床,成为人们身体不适、虚
弱和精神痛苦的根源和就医寻求帮助的原因
2. 心理应激可以加重已有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这些疾病复发。
3. 心理应激可以造成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并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新的精神和躯体疾病。
七、 心理应激的调节:
1. 调整对刺激事物的认识态度
2. 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3. 改善心理环境
4. 防御机制
5. 学会放松技术
第八章 心身疾病
一、 心身疾病:又叫心理因素影响的躯体疾病或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作为重要原因参与发
病的躯体疾病。广义的心身病症包括那些具有明显躯体症状的器官性神经症或心理生理障碍。
二、 界定心身疾病的条件:
1. 患者具有环境刺激导致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在时间上与其躯体疾病的发生或加剧有联
系。
2. 口才躯体上可以检查出器质性的病变或具有已知的道理生理过程,如呕吐、偏头痛等。
3. 疾病的开始不是躯体的病变引起的,但是其症状往往以某种躯体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
三、 心身疾病的范围:
1. 内科心身疾病: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
心动过速、心率过缓、期外收缩、雷诺氏病、神经性循环衰弱症等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证、溃疡性结肠炎、
过敏性结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心因性呼吸困难。
神经系统心身疾病: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心身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阿迪森病、副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
2. 外科心身疾病:全身性肌肉痛、脊椎过敏症、书写痉挛、外伤性神经症、阳痿、过敏性膀胱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3. 妇科心身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到、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
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4. 小儿科心身疾病:心因性发烧、站立性调节障碍、继发性脐绞痛、异食癖等。
5. 眼科心身疾病:原发性青光眼、中心性一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等
6. 口腔科心身疾病:复发性慢性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特发性舌痛症、口臭、唾液
分泌异常、咀嚼肌痉挛等
7. 耳鼻喉科心身疾病:美尼尔综合征、咽喉部异物感、耳鸣、晕车、口吃。
8. 皮肤科心身疾病:神经性皮肤炎、皮肤痛痒症、圆形脱发、全脱、多汗症、慢性荨麻疹、牛皮
癣、湿疹、白癜风。
9. 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癌症、肥胖症等。
四、 心身疾病的研究途径:
1. 心理动力学: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和邓巴。
2. 心理生理学:代表人物沃尔夫、马森和恩格尔等。
3. 心理行为:代表人物米勒的(内脏学习理论)其理论基础是条件反射学说或学习理论。
五、 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
1. 情绪因素:
愉快或积极的情绪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能起良好的作用,可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提
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体保持健康。
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一方面是适应环境
的必要反应,另一方面往往过分刺激人体,促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活动
的机能失调,因而有害于健康。
流行病学的研究指出:心理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糖尿
病、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伴心理上丧失感的心理刺激对于健康
的危害最大。其中是中年丧偶的第一年死亡率最高。
临床观察发现紧张情绪会导致疾病或使疾病恶化。
2. 人格特征因素:1959年美国心脏病学家在对冠心病患者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来了一种“A型行为类型”的人,认为这种人格类型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故又称为冠心病易
患模式。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有下列表现:
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
有竟争性
很易引起不 耐烦
有时间紧迫感
言语和举止粗鲁
对工作和职务过度的提出保证
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
反之,心境平静、随遇而安、不争强好胜、做事不慌不忙、不经常看手表者属于B型。
C型行为模式:过分耐心,回避冲突、过分合作、屈从让步、不拒绝、缺乏主见、负性
情控制力强、过于和谐、息事宁人。
癌症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处于孤独、矛盾、抑郁和失望情境下的人,或好克制
自己的情感、不敢任意发泄愤怒、多愁多虑或有不安全感的人易患癌症。
3.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不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协调有关,而且受到社会的制约,特
别是与社会变故、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环境密切有关。工作情境
诸如各种持久而强烈的物理化学刺激,重要单调、刻板、毫无兴趣、枯燥无聊的工作、
过长的劳动时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的紧张情
绪。
生活事件是造成心理应激而损害健康的主要应激源。LCU(生活变化单位)在生活事件
量表(SRRS)中代表相应事件在一段时间给经历的生活变化所要求的适应度做出的数量
估计。主要结论有:
生活事件同疾病发生和加重有相关关系
生活事件用为一种非特异性因素同大多数疾病有联系
生活事件的性质与特点,影响它们同疾病间的相关程度。此外生活事件的新异性、可
控制和可预料都影响生活事件同疾病间的相关系数。
生活事件同疾病间只有较低的相关,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相关在0.12~0.40之间。
4. 身体器官的脆弱性
六、 心身疾病的诊断:两个方面,躯体诊断和心理诊断。
七、 心理诊断则靠心理检查,心理检查的常用方法有:会谈法和心理测查。
八、 心理诊断所涉及的心理方面有:患者的人格;患者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如生活或工作应激事件)
九、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 心身疾病的治疗要兼顾到患者的生物学和心理社会诸方面。
要采用有效的生物医学手段在身体水平上处理实在的病理过程
必须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和治疗
2. 心理和社会水平的干预、治疗,主要围绕三个目标:
努力帮助患者从客观上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例如消除应激源
提高患者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增强患者的应对能力
努力矫正由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以减轻其对身体器官的冲击
十、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
1. 适应环境
2. 药物治疗
3. 心理治疗:主要方法有精神分析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
十一、 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失常功能:
1. 神经性厌食:是一种患者造成的和/或维持的,以有意的体重减轻为特征的障碍,最常见于青
年女性。
2. 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表现的症状主要或完全受植物神经支配的器官或系统的躯
体障碍所致。
3. 失眠症:主诉入睡困难,或夜间经常醒来,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对睡眠量或质的不
满意引起了明显的心理或身体的痛苦。
十二、心身疾病:此类疾病除具有环境刺激导致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在时间上与其躯体疾病的发
生或加剧有联系,患者躯体上常可以检查出器质性的病变或具朋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1. 原发性高血压: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发病因素:家族遗传、肥胖和饮食中钠盐含量过高。
2.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3. 支气管哮喘:
4. 消化性溃疡:
5. 恶性肿瘤:
第九章 心理评估
一、 心理评估: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其水平做出首富。所谓心理品质包
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如情绪状态、智力水平、性格特征等。
二、 心理评估的基本程序:
1. 确定目的
2. 明确问题与选择方法
3. 了解特殊问题,常应用心理测验法
4. 结果描述与报告
三、 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
1. 调查法
2. 观察法
3. 会谈法
4. 作品分析法
5. 心理测验法
四、 对心理评估者的要求:
1. 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量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有精神病学知识等。
2. 心理素质:
观察能力
智能水平
自我认知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
五、 心理评估存在的问题(特点):
1. 间接性:心理评估是通过外显行为对个体内在心理特点进行揭示,本质而言是一种间接评估。
2. 相对性:心理品质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对其评估和解释很难做到绝对客观化。
3. 互动性:心理评估是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互动的过程,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六、 心理测量:是心理评估的方法之一,是指依据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对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进行了
数量化测量,从而确定心理现象在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
七、 量表:是由一些经过精心选择的、能够较而可靠地反映人的某些心理特点的问题或操作任务所组成。
八、 心理测量的发展:
1. 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是第一个直接推动心理测量运动的学者。
2. 1890年,卡特尔发表了《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首次使用了心理测验这个概念。
3. 1905年,比奈和西蒙合作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4. 1917年,美国决定参加第一世界大战,编制了陆军甲种测验和陆军乙种测验。
5. 1917年武德沃斯发表了“个人资料调查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人格问卷。
九、 心理测验的分类:
1. 按测验的目的分:
智力测验
人格测验
特殊能力测验
诊断性测验
按测验材料性质分:
文字测验
非文字测验
3. 按测验方法分:
问卷法
操作法
投射法
4. 按测验组织方式分:
个别测验
团体测验
十、 信度:是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估计,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
之间的一致性。一般用相关系数表示,常用的表示方法有:
1. 重测信度
2. 复本信度
3. 评分者信度
十一、效度:是测验可以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程度。反映的是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常用的
效度有:
1. 效标效度:反映的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程度。
2. 构想效度:表示一个测验是否测量到了某个心理构想。
3. 构想:是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的概念或性质,智力、攻击性、人格等等概念都属于
心理构想
十二、影响信度和效度的因素:
1. 施测条件
2. 主试
3. 被试:
测验的技巧
练习效应
应试动机
测验焦虑
特殊需要
生理状态
十三、常模:是指常模园丁的分数分布,是解释个体测验分数的基础。
十四、应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
1. 标准化原则
2. 保密原则
3. 客观性原则
十五、常用智力测验:
1. 韦氏智力量表:
WAI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6~74岁
WISC: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6~16岁
WPPSI:韦氏学龄前期及学龄初期智力量表,适用于4~6岁
韦氏量表包括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
言语量表包括:常识、领悟、算术、相似性、词汇和数字广度等一些分测验,构成了
一个人的言语能力。
操作量表包括:数字符号、图画补缺、积木图案、图片排列、物体拼凑等分分测验。
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智力极高或极低者并不适用,费时。
2. 比奈智力量表:最著名的修订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修订的斯—比量表。 2.
十六、人格测验:
1. 客观性测验:是根据受试者自己的报告做出评定,通常采用调查表或问卷的方式进行。常用
的有:
人格问卷(EPQ)
卡特尔16项因素问卷(16PF)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
2. 投射测验:
罗夏克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十七、神经心理学的测验:可分为单项测验和成套测验
十八、评定量表:是用于量化观察中所得印象的一种测量工具。根据评定者的性质可分为自评量表和他
评量表。
十九、常用自评量表:
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2. 抑郁自评量表——SDS
3. 焦虑自评量表——SAS
二十、其他常用评定量表:
1. Hamilton抑郁量表:他评量表
2. Hamilton焦虑量表:他评量表
3.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4. 适应行为量表
5. 生活事件量表——LES
6.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
7. 多动指数
8. Achnbach儿童行为量表
第十章 心理治疗
一、 心理治疗: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
病人的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 国外心理治疗的现状:
1. 从业人员多
2. 机构设置多
3. 专业分工细
三、 心理治疗的发展前景:
1. 健康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2. 社区医疗的发展
3. 脑科学的研究
四、 心理治疗的性质:
1. 自主性:心理治疗的关键是帮助患者自己改变自己。
2. 学习性: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 实效性:心理治疗是一项有实效的工作,它是有效的,可以从许多实际的观察中发现,心理治
疗后人体有确切的生理、生化或解剖学的改变;心理治疗同时也是有益的,而且人道的。
五、 区分:
1. 心理治疗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
目的不同
性质不同
内容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
方法不同
工作方式不同
人员要求不同
效果评价不同
2.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异同: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
工作对象不同: 病人,患者 来访者
工作者不同: 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 临床咨询心理学家
工作任务不同: 人格、行为障碍,心身 人际关系、学习、升学、
疾病,性变态 家庭婚姻
工作方式不同: 强调人格的改造和行为 强调教育及教育与发展
的矫正,费时长,数周 费时较少,一次或数次
至数年
六、 适应证:心理治疗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与心理的许多疾病与问题。最常应用在神经症,儿童与成
人的行为障碍,包括性心理障碍,应激或挫折后的情绪反应,重型精神病的恢复期,心身疾病的辅助治疗,学习问题,个性问题以及某些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乖。
七、 心理治疗的分类:
1. 按理解分:分为广义与狭义的心理治疗
2. 按形式分: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
3. 按病人意识范围的大小分:觉醒治疗和催眠治疗
4. 按学派的理论分:心理动力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等。
八、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基础:
1. 心理结构:
潜意识:又史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是不能被人意识到的。遵循享乐原
则
前意识:当前未曾注意到,但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忆即可进入意识的
心理活动。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
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是当前注意到的感知外界各种刺激的心理活动。遵循现实原
则
2. 人格结构: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3. 心理发展:
婴儿期:口欲期
幼儿期:肛欲期
学前期:崇拜性器官
青少年期:潜伏期
成年期:生殖期
九、 行为主义学派理论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受巴甫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启发,在1913年发
表《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创立了行为主义的理论。
1. 经典的条件反射理论
2. 操作性条件反射
十、 人本主义学派理论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建。
1. 实现的趋势
2. 自我概念
3. 充分体验
4. 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的生活
方向。
十一、精神分析疗法:
1. 自由联想:
在进行自由联想之前,要让患者打消一切顾虑,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医生对谈话内容保
密,鼓励口才按原始的想法讲出来,不要怕难为情或怕人们感到荒谬奇怪而有意加修改。
自由联想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患者压抑在潜意识内的致病情结或矛盾冲突,把它带到意识
领域,使患者对此有所领悟,并重新建立起现实性的,健康心理。
自由联想法的适应证主要是各类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及心身疾病等病,也可用于部
分早期或好转的精神分裂患者。不适用于发病期的精神分裂症、躁郁症与偏执精神病等
病人。
2. 梦的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
弗洛伊德认为与梦境内容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三类
睡眠时躯体受到的刺激
日间活动残迹的作用
潜意识内容的反映,这是最重要的。
人们通过梦的工作中的那些规律或心理机制而表现为各种离奇的梦境,可以归纳为六类:
象征:即用一种中性事物来替代一种忌讳的事物,可减少避免引起多嘴自我的痛苦
或创伤。
移置:指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转移和投向另一个对象方面去。
凝缩:指点在梦中将内心所爱或恨的几个对象,凝缩成一个形象表现出来。
投射:指在梦中将自己某些不好的愿望与意念,投射于他人,而减轻对自我的谴责。
变形:指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次加工:指做梦者在梦醒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地对自己的梦境进行了修改加工,
使它比较有次序或拿手逻辑一些;或是将梦中最有意义的东西反而置于次要或不显
著的位置。
十二、行为主义疗法:又称行为矫正或学习疗法。它是根据行为学习及条件反射理论,消除和纠正异常
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
1. 行为疗法的类型:
应答性行为疗法: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建立的一种对抗性条件或去条件作用,把由于
应答性条件反射机制所形成的异常条件反射(病态行为)消除,或建立起一种新的正常
的条件反射。属于本类疗法的有系统脱敏法、满灌法,矛盾意向疗法、厌恶疗法、消除
退疗法、发泄疗法、思维阻断法等。
操作性行为疗法: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向,用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用惩罚消除不良行
为而达到治疗目的。属于本类的有奖励法、惩罚法、行为塑造法、标记奖励法、链环技
术、过分改正法等。
替代学习疗法:是以学习所示范的新行为来替代旧的不良行为。如示范法、自信训练法、
行为契约法、渐隐法、集体依随法、习惯转换法等。
自我调节(控制)技术:强调通过自身有意识、有步骤的控制体内生理活动、情绪体验
以改变不良行为反应。属于此类的有众多的放松训练法,如气功中的放松功,瑜伽、坐
禅、静默法、渐进放松训练、自主训练以及自我管理技术、呼吸训练、生物反馈等。
2. 行为疗法的具体方法:
系统脱敏法:又名对抗条件疗法、交互抑制法等。其步骤:
制定焦虑等级值
放松训练
脱敏治疗
冲击疗法:又名满灌法,治疗开始即将患者处于他最怕的情境中,如果并没有真正可怕
的事情发生,那么紧张、焦虑不安便会明显减轻。
厌恶疗法:是将令患者厌恶的刺激与对患者有吸引力的不良刺激相结合形成条件反射,
以消退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吸引力,使症状消退。
标记奖励法:又称代币法,是采用奖励的方法增强所期望的行为,并用不强化(不鼓励、
不注意)的方法使已建立的不良行为逐渐消失。应用时要注意:
目标明确
奖励标记
坚持兑现
放松训练:又称松弛训练。它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
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因紧张刺激而紊乱的功能。方法如下:
渐进性放松
自主训练:也换称自律、自生、自发训练。有六种标准程式:
沉重感—伴随肌肉放松
温暖感—伴随血管扩张
缓慢的呼吸
心脏慢而有规律的跳动
腹部温暖感
额部清凉舒适感。
生物反馈疗法:是人借助于仪器认识自身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被感知的微弱的生理信息变
化,并学会有意识的调节控制的一种治疗。分两大类?
减低生理活动
增强生理活动
十三、以人为主心疗法:即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是美国的心理治疗家罗杰斯所创建的一种心理疗法,
是人本主义疗法的代表,人本主义疗法是现代心理治疗中的“第三种势力”。
1. 特点:
以来访者为中心
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
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
2. 主要技术:
真诚
无条件积极关注
同感的了解
十四、其他疗法:
1. 催眠疗法:是应用一定的催眠技术使人进入催眠状态,并用积极的暗示控制患者的心身状
态和行为,以解除和治愈患者身体病症和心理疾病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催眠疗法的诱导
技术:
凝视法
倾听法
抚摩法
观念运动法
自我催眠法
2.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
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最早起源于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也被称作产婆术:即由你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依照这
种观点进一步的推理,最后引出矛盾和谬误,从而使自己认识到先前思想不合理的地
方,并由自己加以改变。
正在阅读:
医学心理学自考复习要点09-03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导学案03-15
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梳理总结03-07
电能表错误接线计算题指导05-14
英语病假条02-16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9-03
第三章公司法习题05-18
论改革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06-15
秋天的田野,秋天的田野作文450字03-12
学习理论 复习题01-20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医学心理学
- 自考
- 要点
- 复习
- 双培养工作计划
- excel练习——成绩单
- 如何写好政务信息zwxx
- 投资理财分享报告会_投资改变生活
- 如何设计绕包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工艺+设备选型+财务概算+厂区规划)标准方案
- 十天学会单片机C语言 郭天祥---课后习题答案
- 安全教育标语
- 数据库应用基础考试题
- 镁合金压铸工艺
- 大话西游手游平民男魔带什么宝宝好
- 新版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家居中的学问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2018新版教材)
- 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讲稿
-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报告(2013年28期)
- 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实施细则
- 零售药店新人员岗前培训试题
- 天津理工大学 操作系统 存储器的分配与回收算法实现 实验报告
- 电影《生死抉择》观后感
- 保险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西城区2010-2011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数学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