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

更新时间:2024-04-02 06: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

作者:徐雪野

来源:《知与行》2016年第08期

[摘 要]日常生活世界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视域和现实场域。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中西方不同境遇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相近的价值指向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源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的视域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必需要遵循日常生活所认同的特点及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日常生活,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并转化为日常生活实践,才能获得合法性基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之所以存在困境,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的普遍性与日常生活的情境性之间存在矛盾;理论的凝练性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性之间存在隔阂;理论的长远性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性之间存在冲突。鉴于此,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便成为值得探寻的重要议题。现阶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进行深度融合,以实现两者在现实诉求、认知图式及情感认同等的统一是可行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8-0028-05

现阶段,由于多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充分发挥它的思想引领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在非日常生活领域,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社会价值观念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全面改革的深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使得在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阻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如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理论建构

从理论方面讲,出现在中西方不同时间架构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的背后,实质上是为了凸显和强调日常生活的本体论地位,由此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重要理论支撑。

(一)日常生活是人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人们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创造出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解决吃、穿、住等问题,才谈得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就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即体现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是日常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qh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