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结题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1 05: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录十二:

《初中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结题报告

平阳县昆阳二中自然科学课题组1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已难适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重新审视和把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基本特点,确立并发展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以被动接受间接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学习方式,那就是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自然科学 探究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一、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1、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

我国有学者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课题研究,发现他们大多小的时候智力聪颖,科学兴趣浓厚,动手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烈,而学习成绩往往平平,但到了大学阶段,他们的创造力就得以暴发,在许多未知领域作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但无论如何,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从小在行动中、头脑中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

学会探究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和谐统一,尤其在我国应当突出强调这一内容,这对学生以后更高层次的发展,无疑是锦上添花。未来的社会与教育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强调培养人继续学习 、终身学习的能力,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精辟地指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的明化和教案,而在于鼓舞和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性活动。”目前教学改革的重心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从重“教”转向重“ 学” ;从让学生接受结论转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形

1

组长:伍海燕 成员:周毅(执笔)伍秀丽 谢润月 陈晶 陈先卫 林仙仙

- 1 -

成过程,自己去解决问题。我们的课题也正是基于此,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实践的切入口,旨在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学习方法,全面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将学生置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潜能。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将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初中时代是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初中生较小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自我意识及思维能力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的学习独立性逐步增强,与同伴交往合作也日益增多,学习的策略、技能更完善,学习的途径、方式、方法也更多样。这些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都为初中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也为我们课题的课题提供了依据。因此,构建一个适合于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学生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我们课题的目标所在。 3、同类课题研究的情况

探究教学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的广泛关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20年~30年以来教育始终追求的目标,就是“课题”或者“创新”翻开第二次世界教育史,没有一种教学方式像探究教学那样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课题、探究,已成为这些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国内许多地区都有研究,我们学校主要是着眼于如何从课内的探究延深到课外的研究。

二、课题的含义及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 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一套适合初中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模式,使学生有目标地设想(猜想)、探究、尝试等,并让学生尝试探究成功。使学生在良好的开放式、民主式学习氛围中形成尝试探究、创新发展的品质。在学习行为上具有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在疑难的问题上,勇于探究、创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忍不拔地战胜困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的内容

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国家教育部2000年2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中,都将探究教学置于突出地位,为\鼓励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构想\和推动研究性教学实验,我们就从初中自然科学入手,推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有关数学问题。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 2 -

(1)研究适合于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 (2)研究\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3)研究教材中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三)研究的方式

以行动实验法为主,以实际工作者为中心,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与实验研究教师的合作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探究理论的思想,辅以教育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

行动研究实验法是一个螺旋式加深发展过程,对每一个行动发展步骤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研讨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根据总体计划按各个行动步骤去探究,弄清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分析为什么会如此,存在哪些问题,关键问题是什么,创造怎样的条件才能有所改进。 (四)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传统教育把教育过程的双主体交互作用活动,变成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个性缺乏尊重,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课题,学生较少有机会开动脑筋质疑问题,“听而不闻,学而不思”;而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他们身上有着丰富的学习、发展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和独立活动,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和才能,转化为思想观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方法结构。 2、民主性原则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建出的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育氛围,是探究教学课题的条件和前提。一是要革除一切不平等对待学生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二是要实现教育内容民主意识的渗透,加强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 3、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影响探究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学生只有投身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体作用才会发展。探究式教育就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规范、组织和引导,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形式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提高素质。 4、多样化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

- 3 -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实验控制变量

整个实验控制方式为“均衡”。

(1)被试选择:在自然状态下,不打乱班级编制,以本校学生为培训对象。 (2)主式选择:由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3)课程设置与教学材料选择:根据学员需要选择教材,如浙教版的《自然科学》等。 2.实验管理

(1)规范化:实验班级统一要求开设课程安排相同。

(2)问题簿:使用过程的任何问题均要做问题记录,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3)存档:有关实验资料的全部存档,以备研究之用。 3.课题实验的评价

(1)自我分析评价:一是与没有涉及课题研究的对照班的学生作对比,二是实验班学生的前、中、后期素质情况作纵向比较。

(2)定性评价:一是反映评价,即收集学生对实验方法与内容的陈述性评价;一是成果评价,实验班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评价。

(3)专家评价:邀请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价。 四、课题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探究性学习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1、改革传统的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迫切要求,从2001年,我校领导班子依据学校具体情况和改革的形势,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创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学校”的办学思想,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主动的建构者。学生要用探究法、发现法进行意义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通过与已有知识联系并认真思考,在此过程中,注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究,就是探讨追究。从大的方面看,能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分析解闷

- 4 -

问,是探究;从小的方面看,追究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意思或用法,也是探究。探究,是过程,是探究者发挥主体积极性去学习或创造的过程。通过探究,获取直接经验和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结果,或是学到新的知识,或是产生独特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

3、自然科学探究性教学,就是重在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理念,强化实践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学生了解了自然科学规律,具备独立探究的能力,今天或将来他们就能够自学自然科学、自主灵活地运用知识,能更大程度上发挥才智。由此,我们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力求探寻自然科学探究性教学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探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特点,探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时空的运行规律。也寻找切实可行的自然科学探究性教学模式。

4、实验前的学生探究活动情况 (1)、学生参与的水平 自然科学探究性教学

师生互动 学生自主 学生自主 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探究 小组合作

开放式探 (2)、学生调查:

(1)你喜欢教师采用什么方法上自然科学? A.示范的方法,如讲授例题.

B.研究的方法,如研究二力平衡条件. C.实验探究的方法,如测一墨水瓶水的质量. D.对话的方法,如师生间的问答讨论.

表1

选项 A B C 人数 81 97 318 百分比(%) 12.8 15.4 50.4 D 135 21.4 从表1中看出,半数学生乐于接受实验探究的方法。 - 5 -

(2)问题:在“大气的压强”新课学习刚一开始,教师了“雪碧瓶变瘪”的实验,如图1所示

你的想法是:

A.希望自己亲自演示一下这个实验. B.教师马上解释雪碧瓶变瘪的原因.

C.自己迅速阅读课本开头的一段话,以明了其原因. D.教师稍候一会儿,让自己猜想可能的原因.

表二

选项 A B C 人数 129 86 43 百分比(%) 20.5 13.7 6.8 就演示

D 378 59.0 从表2中看出:(1)大多数学生(79.5%)已不再满足于物理现象直接的感官作用,他们有了问题解决的要求.

(二)、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1、模式设计思想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是以课堂为舞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侧重于认识学习。探究材料大致确定: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探究因素。主要将学生预习,知识的重点、难点,课外作业等多方面适合于学生探究的内容加以挖掘、整理,以便于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认识和掌握当前新学知识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存联系。 2、关于探究性学习

表现形式:一般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主题;创设一种似于科学课

题的情境;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等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最终目标: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程序:一般有六个基本程序,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估

- 6 -

成果、表达与交流”。

提出问题:根据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等提出科学性的问题。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

究的归宿,探究的成效如何取决于问题的设计。

作出假设:按照探究问题的要求,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或猜想。

收集证据:在制订出探究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观察、实验、调查、查

阅文献、观看影视录像、个案追踪分析和上网等,收集有价值的证据。

形成解释: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

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评估成果: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解释的科学性,并对

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

表达与交流:通过撰写课题报告或论文,以及举办研讨会等形式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

果。

3、新授课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探究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探究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其科学态度及精神,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策略体系。

自然科学新授课探究性教学模式,采用如图所示的模式: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科学猜想 引导讨论 设计方案 学生操作 实施方案 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 评 估 交流合作 调整反馈 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可灵活掌握其操作程序,一般又分完整的探究过程和部分探究过程。

(一)、完整的探究过程

1、概念:所谓完整的探究过程,是指探究的要素完整,即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完整步骤进行探究过程。

2、案例:欧姆定律

·提出问题:演示调光台灯的亮暗,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物理量使台灯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那些因素有关?

- 7 -

·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上面问题进行大胆猜想:电流I与电压U、电阻R有什么关系。

·引导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R不变,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如何研究呢?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对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学生操作,实施方案:上述实验方案出来后,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老师在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帮助。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本课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计算和图像分析I与U、I与R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得到欧姆定律。

·评估、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本节课中实验设计、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做好了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结果是否考虑到误差的存在、实验结果是否真实、开信、对实验设计是否改进之处、实施过程中是否遇到新问题等问题进行评估;对小组同学间的交流、合作情况做个小结;并谈谈对本节课的感想和收获。

(二) 部分的探究过程

1、概念:不完整的探究是指在探究的过程中只运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中的部分要素进行探究的过程。

许多探究过程不必完整,只需其中的几步即可,我们也可将某两个或多个环节融合为一个环节。特别是在刚刚开始进行探究教学时,应该先将一些主要的探究要素交给学生,然后再慢慢地使探究的要素逐渐完整。

2、案例:探究改变内能的方法

·提出问题:内能及其与温度的关系?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转化为具体问题如何增大物体的内能?进一步变为:如何提高物体的温度?

·收集证据:让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实例列在黑板上,用火炉煮饭,搓手和用热水袋取暖,打气筒发热------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实验演示给大家看。

甲同学:用火柴烧铁钉。乙同学:弯折金属丝------教师及时地将这些实例列在黑板上。 ·分析与论证:教师让学生针对黑板上的诸多实例进行相互的讨论,对温度升高的实例进行分类。第一类:用炉煮饭,利用热水袋取暖------,第二类:搓手、弯折金属丝------ 让学生讨论出这两种做法的实质。第一类:加热;第二类:做功。

让学生再回到增大内能这一问题上,得出结论:使物体内能增加,可采取两种办法:让物体吸热,对物体做功。引导学生运用逆向类比法,提出减小内能的假说:让物体放热,让物体对外做功。

以上案例的操作程序就简化为: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在学习新课时,在一个大问题中还包含着一个或多个小问题,这就需要探究过程之间

- 8 -

的组合,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总的思维程序是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五个要素。但是其实它是由两个小的探究过程组成,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情况和探究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尤其是探究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这一小探究是相对独立的,它的思维程序经历了“提出问题------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要素。

当然,探究式教学要把握好度,中学教学不可能每堂课,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探究方法,可选择一些点进行探究活动,通过一个点的突破,辐射与相关点的联系。另外,探究教学也不一定完全是上面介绍的教学结构,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灵活运用。 4、实验课探究性教学模式

自然科学实验课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在教师创设情景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假设,在讨论、辩论中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最佳方案,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得出结论。这一模式一般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1)创设情景、引趣设疑。

针对不同课题和内容,教师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如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有关的现象、事实,简明扼要地引入新课,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也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一些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一开始,播放一段“电线着火”录像和展示电炉工作进的真实情况,创设“电热”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2)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初步提出假设、猜想。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迅速地抓到问题的本质。发现、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假设。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中,在学生获得电流产生的热量有多有少这一认识后,通过讨论、分析电炉丝热得发红,导线不怎么热这一现象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学生就能提出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可能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的猜想。 (3) 引导启智,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学生常常把自己当做或希望自己是个探索者和发现者,因而在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假设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猜想、假设”,积极寻找并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对比法、控制变量法、排除法、理想实验法、定量测量法等。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获得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方案进行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能否迅速地设计出方案,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中,学生猜想热量可能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三个因素有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去设计验证方案。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在研究电热与电阻因素关系时,应怎样保证

- 9 -

另外两个因素(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呢? ②电阻通电产生的热量的多少能直接观察到吗?(不能)。那又能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呢?(可以通过液体或气体吸热后体积膨胀的大小来间接显示产生热量的多少)。在以上点拨、启发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能设计出实验方案。

(4)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索。

根据上阶段结果,选取最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和交互式实验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向着未知领域不断探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分组实验,也能使学生感受合作相处的重要性,感受探索知识的艰辛与快乐,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如在“焦耳定律”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电路的正确连接、电表的正负接线柱、正确的比较方法等,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5)总结结论,验证猜想,运用迁移,深化认识。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总结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猜想,能使学生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运用学生自己 “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步转化为能力。

5、复习课探究性教学模式

有关典型问题思考和解决、关键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等的以问题探究、寻求方法为主题的复习课,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就要克服只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记忆轻能力等弊端。因此,这类主题的复习课可采用“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基本内涵是:将复习内容设置成问题,指导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复习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复习课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实验、观察、解题等)活动,自己摸索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 自然科学探究式复习课的课型结构为:

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组织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该模式紧紧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探究”和“发现”;既交流合作,又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争取成功;既对单个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又总结规律,形成方法,上升到理性。 (1)、操作方法

a、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首先要求把复习内容创设成若干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用新颖直观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

- 10 -

的求知欲望。

b、探究问题。一个好的问题产生以后,学生本能地就有一种想知道答案的冲动。这种冲动必然激起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结合新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此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讨论、探究、尝试解决的宽阔空间,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提出假设。通过活跃的讨论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得到训练,语言技能、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c、组织交流。此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知识的内化。

d、解决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后就是实施方案解决问题。首先是进行条件分析,通常通过理解、整理,理清问题的条件以及解决问题的目标,这往往是问题解决的切入口。有时对于一些复杂问题,还要借助于图表等使问题中的信息条理化、直观化。

e、归纳总结。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用来解决新的问题,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策略 a、教师角色

复习课,重要的不是教师讲,而是教师导。要使学生牢固、扎实、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迁移运用,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方法,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引导、点拨等角色。 b、精讲策略

教师的讲述应当是精讲,应当是对学生学习活动正确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支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教师通过“精讲”去引导学生概括回顾已学知识;启发学生归纳、比较知识;点拨学生决实际问题等。教师只有做到“惜言如金”的精讲,才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发掘他们的潜能。 c、反馈控制策略

系统论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有诳的控制人而达到目的 。因此,对复习教学过程,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保证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但教师的反馈控制策略不应仅限于某一环节,而应当因情制宜,恰当运用即时反馈或延时反馈,以提高调控的绩效。 (3)评价意见

复习课在教学目标方面方面有如下特点:

a、认知掌握目标方面。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以知识网络的形成为目标,通过回顾、温故、归纳、应用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认知。

b、技能达成目标方面。在该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知识进行分类、对比、归纳、概括、应用,以此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c、心理发展目标方面。教师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

- 11 -

气氛,一个思维活跃、积极探索、鼓励创新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掘、创造能力得到培育;亦通过反馈及调控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通过发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及爱国主义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

第二阶段: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要选好课题选

好课题是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学生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可以由老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动他们自主选择课题,因为选题的过程便是一个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科学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1)学科知识型选题。收集教学中可以深化、拓展、探讨的知识点,可改进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这种选题方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平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创新,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同时要善于做好读书笔记。比如,在自然科学第六册中学习到“弹力”一节内容时,不妨提出这样的课题,对于坚硬物体的形变,如何才能比较清晰、明显地显示出来?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多种器材、各种方法进行设计和探索;第三册学习欧姆定律时,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地去研究各种灯泡灯丝的伏安特性;第一册学习常见的动物、常见的植物后,鼓励学生对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进行调查及我们生活与哪些生物有关。实际上只要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就能提出一些较有价值的研究课题。(2)热点型选题。“温室效应”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一向有两种学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气温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源于地球本身周期性的变化。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各种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一定的调查,引导学生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对二氧化碳的穿透性,太阳辐射使大气升温的自然科学模型以及气温长周期性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最后根据已有的材料和自己的分析写出一篇小论文。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扩大了眼界,而且对于提高探索研究意识和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社会生活型选题。从某些具体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与自然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例《中学生一日营养食谱》等。总之,只要平时能在学习、社会生活、周围环境等方面多关心、多留意,那么可供选择的研究性课题是取之不尽的。

2.研究性学习体现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所选择和确定的研究内容多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现实社会。研究内容的实施大量依赖教材和校园内外的资源。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只能扮演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没有干预太多,充分

- 12 -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使学生处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体现开放性的研究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合作的能力。在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开放图书阅览室,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培养他们走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注重研究性学习过程的主要活动程序如下图所示:

课题 选择 设计研 究方案 探 索研 究 究 检 验 评 价 形 成 报 告 3、活动实施的成效 (1)、学生方面

a 、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b、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c、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 d、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已有的活动告诉我们,同学们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e、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 13 -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f、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就会逐渐失去可能发挥的效用。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课题研究学习中学生座谈摘要:

蔡莹莹:在这课题中,我们学到了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要自己动手找资料,很忙很累。以前对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是很珍惜。现在知道了,虽然是在自找苦吃,但其乐无穷。

陈康润:我们最大的困难是在组内,主要是意见不一,大家不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组长又组织不了,有时想换掉他,但又想,当初组长是大家选的。看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很重要。通过课题的研究合作,我们的关系也逐渐融洽了。

陈洁琼:在调查同学们的饮食情况是,有些同学不合作,但组员们耐心讲解来意,那些同学也就愉快合作了。在上网找资料是,遇到一些头疼的电脑麻烦,经过信息老师的指点和帮助,那些苦难也就不攻自破了。

金叶蒙:在研究中,我们得到了比较多关于饮食的知识,比如每天要吃一些水果,午后喝一杯茶有助于清热解毒、提神、消化、美容养颜,在吃饭时不宜看电视,这会引起肠胃不能更好的吸收和消化。这一些也就让我们注意了克服自己平时的不良的生活习惯。

从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目标看,它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活动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从事各门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养积极性都是大有好处的。

(2)教师方面

a、教育观念发生较大变化

通过活动,我校有大多数教师认为该活动的实施带来的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这表现在教师对教师自身工作和任务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从过去单纯传授知识到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学生的重新认识上,正如一位教师所说:“过去我们通常用考试成绩来划分好学生、差学生,但研究性学习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和才干,我觉得应该学会重新来欣赏我的学生。??我为我的学生骄傲,我深切感到研究性学习是成功的,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我也应该反

- 14 -

思,我平时的课堂教学,某种程度是否抑制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表现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上,很多教师都认为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研究性学习中受到了挑战。 b、发起继续学习的热情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学习涉及的内容和范围远远超出教科书规定的内容,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更为强烈,教师深感仅凭教科书上的那些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从而激发起极大的学习热情。为了能担任起指导学生的工作,很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拓宽加深自己的知识领域,去获取与学生课题相关的种种信息。从广泛阅读各种书报杂志到看电视,教师们开始有意识地注意从新闻报导、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经济视窗、财经动态、法律与道德等栏目中获得与指导课题有关的丰富的知识和典型的实例;从利用网络到进行社会调查,教师们主动走访政府部门、工厂、公司、乡镇、企业等,有目的地进行公关、社交活动,接触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员、专家、公司负责人、企业主、各行各业职员等,从中掌握详实的材料、确凿的数据和鲜活的实例。 c、 吸取其他教师长处,尝试合作工作

教师工作的特点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个体工作者。学科的分隔,使很多教师很少有相互交往和了解机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一些教师同在一校工作,却很少在一起说说话。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学科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能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组的所有的指导工作。就像一位教师说的那样:“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呼吁集体智慧,‘单打独拼’的工作方式已经很难胜任工作,师生、生生必须走上‘协作’、‘合作’化的道路??。”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小组进行指导,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教师不仅要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而且要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完成指导工作。

d、研究性学习中学到的东西被迁移到学科教学中

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开始被我校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学科教学中。问卷调查中,教师认为在本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73.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平时的学科教学备课中已经自觉考虑把“备学生之需”放在首位。教师开始注意鼓励学生提问,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来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讲课时开始注意所教内容与社会活动、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教育学生学习观察和分析社会。有的教师对平时从不提问的所谓差生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有的教师则把以前由教师包揽的工作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去做。

- 15 -

五、课题研究成果

自2002年3月,我校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以来,经过学习和改革实践,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变,教学中注意教法的改革和学法的指导,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涌现出一批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 帮助学生改变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多数教师是不会反对的。二中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真有决心创出一条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实践之路。

开展课题性学习有多条途径,我校两年多来就“课堂探究”进行了实践课题,课题性学习的实施并没有很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每一个理性认识的获得,每一项操作要求的提炼,都需要有反映相关实践的案例支撑。二中开展课题性学习的试验并不是最早的,课题的进展却很快。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是真做而不是假做。大家都知道,一所学校如果不认真实施课题型课程,只是组织少数几个同学,在老师精心帮助下搞几个课题,取得几项“成果”应付场面,甚至参加评选得奖,也不无可能。但这样做显然不符合课题型课程“全员参与”的要求,也不是对全体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探究”的课题,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转变,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1、教师观念的转变

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目标、过程、方法,都是为学生而设计、为学生所掌握。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教师的\教\不再是\满堂灌\,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变“教学”为“会学”,掌握学习方法,终身受益。 要在提高成绩的基础上提高素质。明确改革的目的是学生“想学”(学习动机)、“会学”(学习需要)、“爱学”(学习兴趣)。

2、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

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自我学习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师生\群言堂\,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并集体讨论占有主要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自主能力都得到发展,同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形成了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探索了\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普遍应用于自然学科的教学之中,摸索出适合

- 16 -

于我校实际的三种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4、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接受能力、认识能力的不同,共性和个性交织,我们从共性出发提出统一要求,又从个性出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学生面貌发生变化。大部分学生变“不学”为“爱学”,变“厌学”为“喜学”,变“学不会”为“会学”,学习风气较浓,学习状态有所好转,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正轨。 课题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了以下希望:

1、出现了一批热心参与探究式教学课题的教师,尤为可喜的是中青年教师居多,且有一定深度。

2、“探究式堂教学模式”已初步成形,大部分教师都在课题主体型教学,有的教师也初见成效,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

3、大部分学生对探究式堂教学持欢迎态度,学生对新型的教学模式感到新颖、实用、易于接受。

2002-2004年与1995-2001年教师的论文、课题和优质课比较

1995-2001年 2002-2004年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县级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县级 4 5 10 10 3 20 论文 2 4 1 5 1 课题 1 2 5 优质课 六、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1、以问题探究为中心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本课题中的课堂探究具有这个特征。问题是认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学生的头脑中充满着问题,有在学科学习中现有的认知基础与学习要求的矛盾,有在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自我认识与实际 经历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加之各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 问题解决”活动中元认知水平的差异,提出问题的内容和水平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根据我们对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的理解,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促使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而组织的教学活动,它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课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问题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把认识活动引向深入,并使之富有创造性。在课题过程中,我们认为问题探究要注意以下2点。 (1)问题水平差异性。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水平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其问

- 17 -

题的水平有差异, 同年龄的学生其问题的水平也有差异,甚至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提出的水平也有差异。元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提出”,对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始终缺乏明确的认识,并且不能清醒地评估自己目前的处境并由此作出必要的调整;相反, 元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能恰当地进行“问题提出”,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能做到“心中有数 ”,即使出现了困难,也能作出必要的调整,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又能自觉地对所进行的工作继续进行“问题提出”,使已有的认识得到升华。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 ,要允许他们探究不同领域的问题,也应该允许他们探究适合自己水平的问题,当然,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意义。形成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因此,问题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承认差异决不意味着教师的无所作为,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小组的合作,在问题形成及解决过程中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问题来源多元性。问题的来源应以学生为主,但是教师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都有其重要作用,可以起到开拓思路的作用。

2、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

主动参与是学生对探究性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一种意向和行为。本课题认为,探究性学习 是学生个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学生探究实践的过程才能实现的,课程、教师、家长只能促进学生的变化而不能代替其变化。纵观探究性学习过程,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依赖学生个体的努力及小组合作。 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乐趣,并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在探究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 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探究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合作精神得到培养,这些都会进一步 促进其更主动地投入探究性学习。不仅如此,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发展的主动性、积极 性、创造性,将会对他们的在校学习和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提出“主动参与是探究的前提”,决不是说等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向后才能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认为,这种意向是伴随着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乐于探究的态度,是本始终关注的一个重点,换言之,本课题是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

本课题认为,探究性学习离不开个体的独立思考,从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整个过程都与个体的独立思考紧密相连。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课题的主要方式已经从个体课题转 为集体课题,许多成果都是集体课题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创设合作 学习的情景,为学生获得科学课题的相关体验打好基 础。我们的学生以

- 18 -

后不论从事什么工作,这种在合作课题中获得的体验对他们都是极其重要 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协作的关系。教师通过回答学习者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资料,帮 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提问,促进学生卷入学习。合作探究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自由的学 术气氛,只有学习者充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有学习者相互合作,才能实现探究目标 。学习者只有在感到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在与他人沟通、互动中才能取得较 大的成效。探究性学习行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化学习行为,因此合作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一 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在探究性学习中,从形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 资料直至得出结论,学生需要同他人联系,以便对如何建构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个人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生在合作学 习中合理分工、互帮互学、彼此讨论交流、进行思想碰撞,使小组中的合作伙伴在认知、经 验、能力各方面得到互补。这种沟通、交流、互补可以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增强个体对小组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形成尊重、倾听、平等、民主等态度;建立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

4、解决问题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这种活动更多地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的学习包含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学习文化知 识;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本身的各种潜能,以及如 何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两大任务中,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由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各个阶段中的活动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课堂探究中,如何提出探究命题,如何建立实验假设,如何控制实验误差,如何做好课题记录,如何验证实验假设,如何交流探究结果等等。尽管这些探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科学方法、获得的科学精神及课题能力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体验,即注重发现过程的体验和发现态度的培养,远远比探究得到的结果来得重要。 5、教师要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

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自主作用,也要重视教师在学生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促进者。因为学生的探究过程有时是盲目的,需要教师的引导,没有教师的指导促进,就很难取得探究的成功。 促进者即教师要提供适时的辅导和引导,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在探究的不同阶段中给予学生帮助。如:提供背景资料、组织交流研讨、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不断反思,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炼和概括,从而使学生

- 19 -

建构起系统的知识;如实记载过程;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活动 ,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与他人的合作情况、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情况 、与外界的交往能力等实际情况,对需要提供帮助的个体及时地、有的放矢地给予辅导,使所有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提高。

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是: 1、继续转变教育观念

通过开展系列专题讲座,系统地读书、讨论和课题,学习教学认识论基本原则,使教师树立主体教育思想,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课题。

2、组织教师结合实验课题,积极参加教研,教科研小组的教师,首先是课题者,他们作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参与课题论证、实验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中,使教师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

3从课内探究式课堂教学课题慢慢转延伸到课外的探究,由于整个过程受到专家曹立仁教授的指导和指点,我们的课题工作较为顺利的进行。 七、主要附录目录

附录1、小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表 附录2、学生研究性学习小课题

附录3、初中自然科学适合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内容 附录4、部分教学设计 附录5、课题研究成果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1、霍益萍主编:《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张景志:《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中学物理 ,2001年 3、方春耕:《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4、沈雪林:《初中探究型课程实施指南》,学林出版社,2002年

5、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余自强:《科学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7、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http://www.nrcce.com 中国电化教育网 http://cet.hedu.net 中国教育先锋网 http://www.ep-china.net 以上网站中的相关教育研究的材料

- 20 -

附录1

昆阳二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

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小组 负责人 完成时间 指导教师 课题小组 组员 课题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进程: 成果形式 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

课题题目: 活动时间: 参加活动成员: 第__ __次 活动地点: - 21 -

活动内容: 附录2

中学生营养食谱

一、活动背景

癌症、脑血管病、心脏疾病是当今人类疾病死亡的主要病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分析,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造成该类疾病的首要因素(约占60%)。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吸烟、酗酒、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等。在现在的青少年中,存在较多的偏食、过量饮食、厌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本主题活动针对这一情况,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成长。 二、活动目标

1、学生将数学运用在探究活动中,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2、学生建立起科学膳食的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会关心、照顾自己的饮食,从而能懂得如何关心和照顾他人。

3、学生能运用科学课程中所学的食物营养方面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也丰富了这方面的知识。 三、活动过程

1、布置任务:

人为什么要吃饭?有的人一日三餐大鱼大肉,奢侈浪费;有的人马虎对付,有什么吃什么,不注重营养搭配。可见膳食对人体的健康很重要。实际上,不同的年纪、性别、工作、体重等,人体每天所需的营养是不同的。同学们能否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份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要有定量的说明。

2、学生活动:

年纪相同,体重相近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成一组,注意每组不超过4人。

活动1、查找有关人体营养学方面的资料,确定自己一日所需的营养量,再考虑在三餐中如何合理分配,制定出早餐、中餐、晚餐所需的食物量。

活动2、依据制定的食物量表,经济、科学地选配食物,所选的食物要注明质量,含多少营养量。 活动3、在均衡膳食的前提下考虑个人口味,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一份营养食谱。教师时时关注学生,依据学生的要求给予指导和帮助。

- 22 -

活动4、展现交流。要求每组动手准备一份营养中餐,在周末举行会餐活动。会餐活动方式依据具体情况决定。

每组交活动记录表,每人交营养食谱。有可能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图谱。 四、过程评价:

在会餐活动中,每组选派一名学生组成评委组,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评委组,评价 食谱和做的菜,评出最佳营养食谱,最佳菜肴,还有最佳厨师等等。 五、学生作品评比。

校园安全自我保护

一、活动意图

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尽管安全教育学校天天抓,老师日日讲,然而许多学生对安全问题往往还是“听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关键时候忘掉”。本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成自救自护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用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思考、分析原因,寻找自救自护办法,系统全面地进行自我安全教育。 二、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校园安全意外调查组和校园安全隐患调查组两大组对校内安全进行搜索调查,教师与每组讨论确定活动方案。活动方式包括观察、调查、访谈、拍照等。各小组将调查成果(文字、图片)做成电子作品(网页、电子幻灯片)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 三、活动过程

活动1、校园安全大家谈

由发生在身边的一件具体事例引出安全话题,通过对安全问题的调查(数据、事例)明确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活动2、根据多元智能的原理,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方式进行安全宣传,如:写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漫画、电子画、动画、手抄报或电子报、安全小品等。 活动3、校园安全我能行

分组讨论怎样避免或消除安全隐患?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校舍安全、实验安全、消防安全、卫生饮食安全、网络安全、建筑安全等内容进行综合实践学习,并将学习结果汇总,在全班进行汇报。

分组查找有关安全法规、条例,将活动推向理论高度。学生通过查询、小组讨论总结出自救自护的常识。

活动4、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向在校的同学们发出倡议,书写建议书。 四、过程评价

1、教师在学生进行主题活动以及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即兴评价。

- 23 -

2、教师自始至终注重语言的鼓励评价,施行赏识教育。

3、学生每完成一个主题活动之后通过学习评价表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反思,通过学习评价(自评、互评),树立学习自信,明确下一主题活动的目标。

附录3:

自然科学教材中适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及说明

初一自然科学教材适于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有:

植物对水的吸收和散失,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分析影响人体质健康的主要素,植物的扦插和嫁接,种子的萌发条件等 说明: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除了可应用通常的讲述法和谈论法外要充分利用色彩、挂图、模型、课本的插图和多媒体等直观手段,还可采用实验→讨论→教学小传的方法。以上的内容比较客观,可以让学生看的着,摸的着,不那么抽象,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精细性和观察中进行思考等观察能力及分析,以致月个的等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教学时,提出问题—探索—运用。根据每节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把科学已解决了的某些问题作为未知问题提出,引导学生去“发现”,教师要按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与思考,求得问题的答案,即“探索”,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动知识的能力即“运用”。 初二自然科学教材适于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有:

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物质的溶解;匀速直线运动;力;力的测量;二力平衡;压力与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象;透镜;导体和绝缘体;电阻;欧姆定律;电流的磁场;质量守恒定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比热; 说明:

三、四两册自然科学的主题是物质和运动,迁涉到物质的特性、机械运动、声和光现象、电磁运动、物质结构、功和能等方面的内容。长期的传统教学过程,过于注意知识的逻辑,而轻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过于强调人类的成功经验,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经验。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感到陌生,掌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基于求知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鉴于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的原因,在每一课时都开展典型的、完整的研究性模式进行教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部分研究或多种研究形式进行教学是可行的。如一些概

- 24 -

念的建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采用平铺直叙的传统教法,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对概念的理解片面、不深刻,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对一些概念的教学,比如密度、力、压强等抽象概念的建立主要采用以一定感性实验为基础的思维研究方式,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让学生建立起清晰、深刻的概念,理解概念的精髓和内涵。而对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规律的教学,比如物质的溶解、二力平衡、凸透镜成象规律、欧姆定律、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等内容的教学宜采用让学生分组进行系列实验,通过研究实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这种研究教学方式中,以实验研究为主,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实验研究中不断地质疑和释疑,从学会并进而走向会学。 初三自然科学教材适于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有:

①《溶液的导电性》 ②《中反应PH》 ③《常见的酸》 ④《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⑤《钢铁的锈蚀和防锈》 ⑥电功 ⑦《电热器》 ⑧《水质和饮用水卫生》⑨《大气与健康》 ⑩《土壤与健康》 说明:

其中课题①、②、⑤知识点少,又是以实验为基础,课堂时间较为充足,因此可采用全部研究法教学。以⑤《钢铁的锈蚀和防锈》为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铁生锈例子引入,了解钢铁锈蚀的严重性。于是:(1)引导学生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钢铁在什么环境中易生锈?(2)引导学生猜测:①钢铁生锈是与空气作用结果,②钢铁生锈是与水作用结果③钢铁生锈是空气、水共同作用结果。(3)学生对应于每种猜测设计相应实验方案验证。相互交流并提出方案修改意见。(4)自行选择器材动手实验。(5)学生展示实验,并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6)得出结论,交流记录。(7)针对钢铁生锈原因提出防锈措施,并要求联系实际解决问题。通过本节课全面研究,学生能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合作交流、评价的能力。

对于课题③④⑥⑦⑧⑨等适于部分研究;因为这些课知识容量相对较大,没有充足时间进行全面研究,还有些知识属介绍性的,宜用讲授,讨论法进行教学。以《电功》为例,电功的涵义、电功的单位、公式运用等用讲授法“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可当作未知规律采用研究法教学,其过程:(1)提出问题(老师提出):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2)引导学生猜测:可能与电压、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等因素有关。(3)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要求明确设计思路(控制变量法)。(4)动手实验。(5)得出结论:电功大小与电愿望、电流、通电时间有关。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同时更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明确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 25 -

附录4

《种子萌发》 教学设计

昆阳二中 谢润月

课 题:种子萌发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2、通过实验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重点:

1、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2、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实施

教学准备:培养器、烧杯、水、碗豆种子、幻灯片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引入:秋天,田野或树林里,各种成熟的种子都能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天,等春天来临时,才开始萌发,而盛夏成熟的早稻种子,如遇上降雨,就会发出芽来。 一、问题的提出:种子在什么条件下萌发呢?

二、建立假设:由学生猜测,教师将各种猜测一一列出来(可能有以下几种) 空气 种子的大小 水分 种子的形状 温度 种子的满饱程度 师:你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生:??。

师:这些猜测是否正确呢?如何得知?

- 26 -

生:通过实验去探索 三、实验的设计:

实验设计指导:①在研究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时,我们需要将可能会影响种子萌发的所有同等一一列出(如上述猜测),这些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也叫变量。

②影响种子萌发的变量很多,但这些变量并不是同样重要的。如有关种子自身的变量(种子的形状、大小、饱满程度)就是次要变量。在实验中需要用一定的方法让这些次要的变量保持不变。那么还有哪些次要变量?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它们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哪些是主要变量?

③在研究一个主要变量(如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其他的变量(如空气、温度)必须保持不变。即调整到假设的“适宜”状态之内。只有水这个变量发生变化,让这个待测条件处于缺乏或不宜,同时设计对照实验,让待测条件处于“适宜”状况下,其他条件与实验假设一样“适宜”。 以上这种实验方法称为“单因素实验法”。 学生设计实验,填写下列表格。 证明水是必要条件的设计 项目 实验 对照 种子条件 温度(℃) 空气 水 证明温度是必要条件的设计 项目 实验 对照 种子条件 温度(℃) 空气 水 证明氧气是必要条件的设计 项目 实验 对照 种子条件 温度(℃) 空气 水 各小组汇报实验的设计,教师加以指导完善。 四、实施实验:

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具体操作,由组长汇报操作情况,教师加以指导。 五、实验结果:

教师展示5~7天前所做的碗豆种子萌发的另一个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甲组环境温度25℃ 乙组环境温度0℃ 请根据图中的条件填写下表 碗豆种子萌发的条件 甲组 A种子 水分 空气 温度 B种子 水分 空气 温度 C种子 水分 空气 温度 - 27 -

乙组 分析:

1、在同组内:A种子与B种子 B种子与C种子在变量中有什么差异 2、在不同组内:B种子与B种子在变量中有什么差异 3、能答对甲组的B种子与乙组的A种子的萌发情况进行比较 4、通过对课前实验观察的结果,你发现哪一粒种子萌发了? 你认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哪些呢? 依据是什么?

结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氧气。 六、交流与评价:

请各组之间相互交流,对今天所做的实验进行自我评价,提出修改方案。 教师小结:①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②科学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单

《生物、人类与环境》复习课教学设计

平阳昆阳二中 周 毅

一、教学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但也一次次受到环境破坏而带来的报复。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死鱼事件、沙尘暴等等。人们越来越关心环境问题,也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随着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兴起,学生上网冲浪能力的提高,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成为学生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主动建构意义的工具。

本节课以初中自然科学(浙教版)第五册第5、6章网络探究复习课。这两章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节的复习,加深学生获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以及如何消除污染、增强人类自我保护意识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网络探究等方式将课本知识与环境保护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将这种认识积极地转变为参与意识和实际行动。 二、教学描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生态系统的概念、成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2)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对各种污染现象的观察,形成对污染成因的认识和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

【能力目标】通过网上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讨论和学生的自由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个性化学习

- 28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忧患感、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实际的环保行动。 (二)、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处理:因为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成分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食物链和食物网、全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等知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将本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了解,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以外,再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讨论提出有关的建议和措施以及让学生处理发展和治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2、教学媒体的设计和制作:本节课课前利用Prontpage将教学中要利用到的网上信息下载下来制成网页;并将该网页挂到学校的局域网上,网页模板采用Webquest模版;授课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大屏幕投影仪的演示功能演示课件;课上使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内容。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主要围绕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调节—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而展开。 教学过程 一、导言 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其中生存的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 给学习者指定方向,让学生产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人类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我们可以改善环境,生新的认知冲突,激起强烈的求也能破坏环境。 知欲。 引导学生访问:我们美丽的家园。 http://www.yrcc.gov.cn/spzx/mov/spxw/rm/slyhb030410a.ram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有愈演愈烈之势呢? 二、任务和问题: 1、请你分别描述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的关系及生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分各小组态平衡调节的过程。 能多渠道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设计说明 2、根据资料,请你提出频发沙尘暴、赤潮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及的方法。分组有利于学生归属感治理措施。 的形成,从而促进小组协作的有3、有人说过:“毁灭人类的不是山崩、海啸、台风、地震而是人类效展开。 自己。”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怎样看待污染和治理之间的关系,你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三、资源 课本资源:自然科学第五册第5、6章 图片材料:(课前准备) 网络资源: 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不同层次,资源经过预选,给学生的资源并不限定在网上,也可- 29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ttp://www.zhb.gov.cn/ 中国环保网:http://www.ep.net.cn/ 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http://www.biodiv.gov.cn/ 绿色中华环境保护网:http://www.grchina.net/ 黄河风情:http://www.yelloriver.org/ 四、过程 1、分组深入:全班分成4组,每个成员都要根据不同角色的要求,承担小组协同工作中的一部分任务。 2、活动指南:在活动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文档,并与本组同学相联系,能复制和下载你认为重要的资料(文字、图片或影片)。 以包括非网上的资源。以便学习者能在主题上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网上冲浪。 从不同角度研究,提高了学习效率,并通过小组讨论、演示汇报等方式, 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阅读、3、归纳整理:每位组员共享搜集到的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提取信息、分析、推理、描述等整理,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共同协作完成演讲的文档,做好为全班展能力。 示的准备。 4、交流展示:各组代表演示本组的处理的信息。 五、评估 项目 一般 好 很好 总评 体现重过程的全新学习理念,充分肯定自己,树立学习信心。 按时完成任务 搜索信息能力 小组协作能力 独立工作能力 演讲文档 演讲过程 学习总结 六、总结 通过本课上网收集的有关信息的这种复习形式,相信大家已对我国 促进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评价及世界环境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提分析能力的发展。 高我们在生活中的环保意识。

《第四节 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昆阳二中 陈晶 课 题 焦耳定律 - 30 -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焦耳定律。 3.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理解焦耳定律 理解焦耳定律 通过对这一节的探究教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能对一些问题提出科学的见解和判断。通过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阅读资料、实验论证、逻辑思维判断、表达交流等步骤,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 实验装置五套 学生活动 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受到激发。 情感 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用具 教学 老师活动 环节 播放一段“电线着火”录像和展示电炉工创设 作进的真实情况 情景 引趣 设疑 思考: 你看到那些现象? 你针对这种现象想提出什么问题? 提 出 问 题 认真观看录象,提出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 1、电炉丝热得发红,导线不怎么热这是什么原因? 2、电流产生的热量有多有少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可能跟那些因素有关?…… 讨论后确定探究中心: 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可能跟那些因素有关? 作出 假设 设计 实验 探究 方案 思考: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可能跟那些因素有关? 思考: 你想如何研究这些内容? 指导学生探究。 假设: 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可能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时间有关。 设计实验装置方案: 分组 实验 自主 探索 (1)提供实验工具。 (2)分发探究过程记录表 (3)进行指导 学生分组探究: 通过实验操作和交互式实验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 - 31 -

汇 报 探 究 结 果 小 组 间 交 流 实验装置: RA>RB,RB=RC, 实验结果及分析: 特点 通电后,IA=IB,IB

课后 练习 板书 提纲

附录5:

作业本《焦耳定律》 提供网址、查找资料 焦耳定律 1、内容2、公式、单位3、运用 昆阳二中2002-2004自然科学组教科研课题结题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课 题 名 称 Power Point 2000在初中自然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自然科学课堂创新教育模式实践研究 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 自然科学中学习困难成因及转化策略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自然教学效率的研究 初中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研究 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 周毅 周乐平 吴冬梅 毛昌潮 吴冬梅 级别 市 镇 镇 市 市 类型 电化教育 完成 时间 2002.2 获奖 等次 转出 三等奖 教科规划 2001.12 教科规划 2001.12 名师名校2003.7 长 信息技术教育实验2003.2 课题 信息技术教育实验2003.2 课题 中小学教2003.6 学业务类 教科综合2002.12 类 中小学教2002.12 学业务类 规划课题 青年双百课题 6 7 8 9 10 陈 晶 周 毅 陈 晶 市 县 镇 镇 省 市 已结题 三等奖 已结题 已结题 自然科学教材中“实习”“探索”教学杨安巧 与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相关性 初中学习弱势群体成因和策略的深化研究 陈先卫 周 毅 2003.12 市三等奖 2004.7 已结题 11 初中新课程科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

昆阳二中2002-2004自然科学组教师论文交流发表得奖情况一览

序号 学科 1 2 3 4 5 6 7 8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课 题 姓 名 创新教育:新世纪自然科学教学的灵魂 林丽曼 (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 自然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林仙仙 自然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林仙仙 开放学生论坛,培养创新精神 陈矾 创新教育 新世纪自然科学教学的灵魂 林丽曼 自然科学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操作 周毅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 黄国锋 初中自然科学课堂教学探究思想的渗透初白洪县 级别 等次 时间 02.4 02.6 02.6 02.6 02.6 02.6 02.6 02.6 - 33 -

国家 优秀论文 市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三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序号 学科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课 题 姓 名 杨安巧 陈晶 谢玉娟 谢玉娟 林丽曼 陈先卫 陈先卫 级别 县 县 全国 全国 全国 全国 全国 等次 三等奖 三等奖 发表 发表 发表 发表 一等奖 发表 时间 02.6 02.6 03.5 03.6 03.5 03.6 03.6 03.6 03.3 03.3 03.3 03.3 03.3 03.5 03.5 03.5 03.5 03.5 03.10 04.4 04.5 04.6 04.5 03.8 04.5 04.5 探 自然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自然 浅谈在自然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中外教坛》杂志2003年第5期 刍议自然科学课堂应用研究性学习 《中国自然科学》杂志第1卷,第1期 激发·培养·创新 《全国图书档案科研成果年刊》2003年 “探究式”教学法初探 《中华教育教学论坛》2003年 课程改革刍议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2003年第40期 二等奖 自然 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 林丽曼 市教研室 二等奖 自然 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谢玉娟 县教科室 一等奖 自然 重塑课堂教育理念 促进学习方式改变 林丽曼 县教科室 二等奖 县教科交流 自然 学习自然科学中绘画能力的运用 陈先卫 室 县教科交流 自然 自然科学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周毅 室 培养学生在自然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的能县教科交流 自然 陈晶 室 力 自然 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 林丽曼 县教研室 一等奖 自然 课程改革之我见 陈先卫 县教研室 一等奖 自然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谢玉娟 县教研室 二等奖 自然科学教材中“实习”“探索”教学与学生自然 杨安巧 县教研室 三等奖 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相关性 自然 新课程理论对自然科学教学指导实践 陈矾 县教研室 三等奖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新课程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华教育教学论坛》第二卷 试谈自然科学教学的创新 《中华百年教育》2004年4月第3期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自然科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 谈如何优化科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谈如何优化科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谈如何优化科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中华教育发展论坛》上 初中科学网络探究教学案例与分析 探索宇宙 新《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陈矾 林丽曼 林仙仙 吴冬梅 谢玉娟 谢玉娟 谢玉娟 谢玉娟 周 毅 周 毅 周 毅 周乐平 国家 国家 全国 市 县 全国 县 县 发表 发表 案例 二等奖 二等奖 一等奖 发表 三等奖 案例 二等奖 案例 - 3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q8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