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银从考试《银行管理》考试大纲知识点内容细化
更新时间:2023-05-08 04: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2015世界杯推荐度:
- 相关推荐
K-Yang
2015年中国银行业专业人员初级职业资格考试
《银行管理》考试大纲内容细化
考试时间:2015年11月1日 13:00-15:00
考试题型:全部为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金融体系及监管框架
一、宏观经济政策
(一)了解财税政策目标和工具的主要内容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所要实现的目的。它构成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财政政策事的主导方面。财政政策目标的确立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异。
我国现阶段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价相对稳定
物价相对稳定。这是世界各国均在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基本要求。物价相对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范围之内。物价相对稳定,可以具体解释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在采取财政措施时必须首先弄清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如果是由于需求过旺或需求不足造成的,则需要调整投资性支出或通过税收控制工资的增长幅度,如果是由结构性摩擦造成的,则必须从调整经济结构着手。总之,物价不稳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社会承受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因此,在财政政策目标的选择上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2)经济可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要求经济的发展保持在一定的速度区间,既不要出现较大的下降、停滞,也不要出现严重的过热。因此,经济增长是实际增量,而不是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虚假增长;增长的速度可以持续,不是大起大落。经济增长是全社会总量和实际增长和人均数量的实际增长。
1 / 260
K-Yang
衡量经济增长除总量的增长外,还应包括质的提高,比如,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等。经济增长对质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强调量的增长,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通货膨胀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能源紧张,等等。这些后果必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此,健康的经济增长,应该是经济的可持续、均衡增长。作为财政政策,则在于如何去引导经济发展实现最佳的经济增长。
(3)收入合理分配
收入合理分配是指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公正、合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避免过于悬殊。公平分配并不是平均分配,它是在一定社会规范下既有差距又注意均衡协调的分配。我国当前处理分配问题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财政在追求公平分配目标时要做到:首先,合理适度地确定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其次,为所有纳税人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不因国别、所有制等不同而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最后,要通过对高收入人群实行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对低收入层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等财政转移支付,防止和纠正收入水平的过分悬殊。
(4)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合理配置是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通过价值规律、供求关系以及竞争机制的作用,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能够提供最高回报的地方去。但是,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由于许多行业和商品的生产存在自然垄断的特点,因此政府有必要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市场自发作用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进行合理的调节。财政作为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的重要工具,其方式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分配数量和方向直接影响各产业的发展,如对需要鼓励和发展的产业或事业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或者实行财政补贴,通过财政资金的示范和鼓励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入;二是通过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资源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如通过实行低税政策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源流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
应当指出的是,财政调节资源合理配置是为了弥补存在的市场失灵,它不能代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更不能干扰正常的市场规则和市场运行,以免对市场效率造成伤害。
2 / 260
K-Yang
(5)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仅取决于个人消费需求的实现,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共同消费需求的实现。社会共同的消费需求,包含公共安全、环境质量、生态平衡、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文化、卫生等水平的提高。因此,社会共同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即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水平。财政政策把社会生活质量作为政策目标之一,主要采取定期提高工教人员的工资,增加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提高公共福利的服务水平,对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实施多种补贴等。
财政政策目标是指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在确定财政政策目标时,政府决策部门应注意财政政策目标的几个特征:
(1)财政政策目标受财政政策功能的制约;
(2)财政政策目标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3)财政政策目标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
财政政策的目标具有多重性特征,构成一个目标体系,其体系内一般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发展、公平分配和平衡预算四大目标。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大目标又分解为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三个子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目标、资源合理配置目标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三个子目标。
这里所说的财政政策,并非政府的一切财政收支行为,而是特指政府宏观调控的一种政策工具,其职能是稳定经济,也就是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失业和通胀等经济病症。根据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时间不同,一般可将其分为两种:稳定的财政政策和再稳定的财政政策。稳定的财政政策旨在将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保持下去,使其避免偏离稳定状态,它更多的是事先预防经济病症,一般政策力度也不大。再稳定的财政政策是将已偏离稳定状态的经济调整扶正,一般是事后治疗经济病症,通常力度也较大。我国现在采取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就类似于稳定的财政政策,而过去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则接近于再稳定的财政政策。无论是稳定的财政政策还是再稳定的财政政策,按照美国学者鲍莫尔的观点:由于职能相同,因此政策设定的目标也相同。
(1)财政政策的目标
首届诺奖得主丁伯根在其《经济与政策:原理与设计》一书中指出:政策目标的设定取决于政策目的,财政政策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如下图所示。直接目的是稳定经济,常用四个目标来表示。最终目标很难同时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
3 / 260
K-Yang
是政策目标的矛盾性。由于四个目标之间相互牵扯,这种冲突最为典型就是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菲利普斯曲线清楚地揭示了这一点。目标间冲突的存在,说明企图通过一个政策同时实现四个目标是不可能的。二是政策作用的有限性。实际上即使四个目标不冲突,由于政策作用的经济变量是有限的,一个政策本身也不能同时实现四个目标。丁伯根最早认识到这一点,他在《关于政策的理论》一书中指出:你可以安然的接受这样一个命题,为实现N个目标,就必须有N个政策。
(2)财政政策目标的设计
正是政策目标的矛盾性和作用的有限性的客观存在,使得一个政策根本就不可能同时实现两个以上的经济目标,如此也就存在一个最适目标设定的问题。对此应从政策的目的来考虑。
1.财政政策目标的设定要有利于社会和谐。虽说财政政策的直接目的是稳定经济,但最终目的还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按照德国经济学家哈德斯的观点:对于处于经济目标之上的社会总目标来说,经济稳定只具有工具性含义,它只是实现社会总目标的阶段性目标田。因此政府在设定财政政策目标时,一定要选择一个最能实现社会总目标的经济目标。四个经济目标中各自对社会总目标实现的促进作用是不一样的。从社会总目标来说,这些又有利于社会安定、公正和富裕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和谐。如果目标设定为经济增长,则只要增加政府投资,就可容易的刺激GDP增长,但这种增长会对政府政策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一旦政策停止,政策的乘数效应也就终止,由于这种增加政府投资的政策不可能长期实施,所以增加投资导致的更多的是GDP短期快速的增长,其长期稳定效果并不理想,这期间尽管就业目的则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可用体现社会总目标的四个方面来表示。可见考虑到政策的最终目的,作为稳定经济的政策本身是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重任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点长期以来被我国经济学者所忽视,在此需要特别注意。由于体现社会和谐的总目标能否实现,依赖于经济目标能否实现,因此,政策目标的设定非常重要,它决定着政策总目标能否实现。
经济稳定虽说常用四个目标来衡量,但是这四个也会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稳定性也差。因此,经济增长对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或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作用远不如充分就业。
2.财政政策目标的设定要有利于经济稳定。尽管稳定经济的目标有四个,但实际上无论是现代经济理论,还是发达国家经济实践都表明:决定经济稳定的目标只有两个:
4 / 260
K-Yang
即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这不仅因为经济不稳定是借用这两个目标来衡量的,而且经济不稳定也是根据这两个目标来调整的。萨缪尔森就明确的指出:只有它们才是公认的稳定经济的可调整目标。政府政策的目标只有设定在可调整目标上,政策的调控作用才能发挥,经济也才能稳定。在一个政策工具只能实现一个目标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更好的稳定效果,就应依据不同政策工具的特性进行政策分工,一般常用财政政策增加就业,用货币政策稳定物价。政策若错误地以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即使目标实现了,经济也难以稳定。这里国际收支平衡难以成为政策目标很好理解,难以理解的是很多人误以经济增长为政策目标。其实经济增长不能成为可调整目标,其原因主要如下:其一,经济增长只是一个中间目标。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汉森对此作了最好的解释: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由于政策手段和经济目标之间存在很长的传输链,产出增加只是经济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目标,它可能会危及经济稳定的实现,但其本身绝非可调整目标。所以政策不能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同。
其二,经济增长很难控制。在市场经济体系里,决定经济增长的厂商投资和个人消费决策是分散的,由此政府很难对于经济增长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
其三,经济增长被包括在充分就业中。宏观生产函数Y=f(N.K)清楚表明:充分就业之前,就业量N增加,产业Y必然增加,GDP相应也会增加。充分就业之后,产出Y的增加则取决于竞争导致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针对反映增长和就业关系的奥肯定理,美国经济学家凯斯对美国的增长和产出关系的研究发现:产出增加引起的就业增加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损耗,两者关系并非奥肯定理所言那般。
其四,增长无法说明经济稳定。一国经济增长多少或快慢为稳定,是4%还是9%?无从判定。任何速度下的增长,只要存在非自然失业率,经济就难以稳定。按多恩布什的观点:经济稳定的过程也就是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的过程。只有在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基础上的增长才是稳定的增长,如果此时增长出现波动,只能说明增长不正常,应该调整的是增长而不是物价和就业。
其五,经济增长也没有充分就业稳定经济的效果好。就业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社会边际消费倾向自然会提高。由此会引起两方面效果:一是边际消费倾向提高,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大,政策效果好。二是边际消费倾向提高,消费需求增加,消费需求是总需求中最为主要和稳定的部分,它的增加特别有利于总需求的稳定和增加,从而保
5 / 260
K-Yang
持经济稳定。由于经济增长对边际消费倾向提高的作用不如增加就业,因而稳定经济效果也差。
由此可见,经济稳定的可调整目标只有两个——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只有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此时经济才可稳定的增长,才是适度的增长。
自从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多年,其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然而如果运用经济理论结合我国现实,对其进行一番审视的话,依然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的存在。
(1)我国财政政策目标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我国财政政策的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目标设定欠合理,政策始终是以经济增长多少为目标,结果经济是增长了,但财政政策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并未完全达到。
1.经济自身并未稳定。多年来政府的财政政策始终是以增长为目标,而且目标值还订得很高,实际通过政策实施每年的增长也都在7%以上(见表1),增长目标确实是实现了,但与此同时失业率却呈逐年上升之势(见表1),一般认为由于统计上的原因,实际失业率可能比上述数字还要高。这表明增长与就业脱节,产出增加并未带动就业相应的增加,这点也可用描述产出和就业关系的就业弹性变化来证明。据夏丽的研究:1986-2000年间我国就业弹性不断下降。1986-1990年间GDP年均增长为7.9%,就业弹性为0.308,经济增长1%带动就业的增加为360万人。而1996-2000年间的平均增长8.3%,就业弹性为0.138,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增加仅为97万人,增长对就业的贡献非常有限,这种实证分析也表明增长带动就业的增加呈递减之势。可见奥肯定理在我国也不符合现实。因此企图单纯通过增加GDP来解决就业问题是不符合理论和实际的。经济增长不仅未能解决失业问题,而且导致商品市场上80%的商品生产过剩,说明我国经济自身还缺乏稳定性。
2.社会整体和谐有待加强。客观地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民也从中获益不少,但由于增长与就业不同步,实际失业率居高不下,相应也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影响到社会安定。财政政策的效果距离社会总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差距,经济增长并未导致社会全面和谐。
(2)我国财政政策目标调整的现实选择
6 / 260
K-Yang
基于财政政策目标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我国的财政政策目标急需调整。
首先,从经济理论分析:由于前述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性和作用的有限性,以及政策工具的不同特性,决定了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目标只能设定在充分就业——这个可调整目标上,而非经济增长——这个被我国很多学者误认为政策目标的中间目标上。
其次,从我国现实来看:由于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加之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较之其它国家而言,就业问题无疑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特别是我们目前正在着手构建和谐社会,它的基本要求就是社会安定,而失业率过高无疑会影响社会安定。因此现实也要求政府应给予就业问题最大可能的关注,如此既符合国情又满足民意。
可见,无论是从经济理论还是从我国现实来看,我们都可得出同一结论:我国的财政政策目标应从经济增长调整到充分就业上来,如此既是经济稳定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呼唤,需要政府做出大量的工作。那么财政政策工具如何在充分就业目标下,通过具体的财政收支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呢?
(3)我国财政政策目标实现的途径
实现财政政策目标关键是要最大限度的增加就业,尽管这方面工作难度很大,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但结合我国人口多的特点和国外就业经验,重点还应从劳动供求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从劳动需求方面来看:在经济不稳定出现衰退时,政府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增支减收来刺激厂商投资,从而引起总需求增加,进而带动劳动需求增加。在经济稳定时,政府则可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努力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对小型企业创办和经营的扶持。支持自我创业有利于减少失业。据调查:美国高中生中,想自主创业当老板的占学生人数的70%,而英国只占33%.这种差距可在一定程度解释为何美国的失业率比英国低。一个社会愿意当老板的入越多,自我就业的人越多,失业率自然就低。支持小企业经营也有利于增加就业。中外经验都表明:小企业占一国总产出的比重不大,但吸收的劳力却占一国总就业中的比重非常大。因此从实现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增加就业要求政府应“抓小放大”。在美国在小企业中就业的人员占整个就业的70%,美国的《财富》500强企业自1970年开始,提供的就业岗位就开始逐年下降,其减少的岗位大多被小企业所弥补,因此政府解决就业的重
7 / 260
K-Yang
点就是“抓小放大”,就业问题并不突出的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我国,政府更应转变观念做到“抓小放大”。
二是加强对服务业的支持。由服务业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大多也属劳动密集型生产,资本难以替代劳动,可吸收大量劳力,而且服务业的产品需求较为稳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因而对稳定一国就业特别是减少周期性失业效果更好,因此无论是出于经济稳定还是社会和谐,政府都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
三是加强制造业资本的就业。减少资本闲置短期就可吸收更多的劳力,而且从长远看,由于资本就业率高,提高了资本的收益率,如此又会导致未来更多的投资,从而吸收更多的劳力。这里不能依靠高科技企业解决就业问题,这一方面是高科技企业大多寿命较短,在美国一般为5年,另一方面是吸收劳力较少,其就业人数还不到全部就业人数的1/8.而且发展也不比制造业快,据美国芝加哥的《企业》杂志每年100家盈利最好企业的评选,一半以上是制造业,只有不到1/4的是高科技。
另一方面,从劳动供给方看:政府可通过财政收支,保证劳动的有效供给,具体表现为:一是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使劳动者掌握一门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技能;二是向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建立免费的劳动力市场。要加强供求双方的信息沟通,使技能与岗位相适应,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
政府只有在劳动供求两方面双管齐下,才可更好的实现充分就业,真正实现经济稳定,切实构建出一个和谐社会——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社会进步和发展,自由、公正、安定、富裕的社会。
2、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也称财政政策手段,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财政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财政手段和措施,它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国债和政府投资。财政政策工具有收入政策工具和支出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支出政策工具分为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性支出政策,其中,购买性支出政策又有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和消费性支出政策之别。
财政政策工具的内容
(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权威性等特点。税收促进财政目标实现的方式即是灵活运用各种税制要素。1)适当设置税种和税目,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
8 / 260
K-Yang
节的范围和层次,使各种税种相互配合。2)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这是税收作为政策手段发挥导向作用的核心。3)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加成。
因此,税收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和增减税种来调节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来调节个人收入和财富,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称经常项目支出)。它包括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这两类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不同之处。
购买性支出从最终用途看,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卫等财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开支,政府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方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特别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在现代社会里发挥着“安全阀”和“润滑剂”的作用,在经济萧条失业增加时,政府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增加社会购买力,有助于恢复供求平衡;反之,则减少相应这两种支出,以免需求过旺。
(3)国债国债是国家按照信用有偿的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实现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种效应上:一是排挤效应。即通过国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起到调节消费和投资的作用。
二是货币效应。这是指国债发行所引起的货币供求变动。它一方面可能使“潜在货币”变为现实流通货币,另一方面可能将存于民间的货币转移到政府或由中央银行购买国债而增加货币的投放。
三是利率效应。这是指通过国债利率水平的调整以及对资本市场的供求变化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或紧缩效应。
在现代信用条件下,国债的市场操作是沟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它们的藕合点。因此,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实施时,除了与其它财政政策手段协调外,还特别要与货币政策相协调。
(4)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是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性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政府的投资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主导产业。这种投资
9 / 260
K-Yang
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且具有乘数作用。所谓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指每增加1元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
财政政策工具的类型
①财政措施:主要指税收、财政支出。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杠杆能够及时、稳定、可靠地筹集财政资金;调节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地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的调整,实现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当社会总需求水平低于总供给水平,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相对减少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过剩的情况下,政府则采取减少财政支出,相对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政府还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影响和改变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实现政府的财政目标。
②财政信用措施。财政信用措施指政府运用信用原则所采取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主要有公债、财政贷款(周转金)。
公债是财政筹集资金、调节经济、实现预定的财政目标的手段。
财政贷款(周转金)是财政按照信用原则分配财政资金的主要手段。形式上看,财政贷款属于信用范畴,内容上看,财政贷款不同于一般的银行贷款。
③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的稳定器,指在经济中能够自动地趋向于抵消总需求变化的政策工具与活动。其特征是对总需求的调节是自动的,不需要人们预先作出判断和采取措施,它可以自行发挥作用,减轻需求水平的波动,进而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
自动稳定器主要包括累进的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有明确条件规定的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④相机抉择的稳定器。相机抉择的稳定器是指为了使经济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所采取的财政措施。其特征是不能自动地发挥作用,而是靠人们对客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相机决定所要采取的相应财政措施。相机抉择的稳定器主要包括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调整税率;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规定;调整转移支付条件;调整加速折旧政策规定等。
财政政策工具特性分析
10 / 260
K-Yang
财政政策工具有收入政策工具和支出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支出政策工具分为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性支出政策,其中,购买性支出政策又有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和消费性支出政策之别。
1.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通过增税和减税两个方面来发挥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的,具有如下特点:(1)需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决策时滞较长。一国政府的税收增减都是通过调整税法来实现的,而税法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政治程序才能通过、付诸实施的。(2)对于政府来说减税容易增税难,增税易遭到纳税人的反对。(3)税收直接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而且是无偿的永久性的影响。当政府以增加税收的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时,实质是将资金从个人或企业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如果政府所扩大的支出效率不高或无效益时,对需求的抑制作用将是双重的。(4)政府的减税政策是通过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实现的,而这又依赖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对于政府来说是不确定因素。
2.公共工程支出政策。政府人为地扩大公共工程支出,更多地承担民间不愿意或在萧条年份不愿意投资的工程,可以扩大总需求,有助于经济复苏。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具有如下特点:(1)积累性强。公共工程支出政策的结果往往是形成若干公共投资项目,可供居民长时期消费,具有积累性质,容易受到注重财政生产性的国家的青睐。(2)效率低下的可能性大。由于投资于公共工程的目的是刺激经济解决就业问题,决策往往比较仓促,公共工程本身是否必要就成了问题。(3)时滞长。一个工程的建设期间少则一两年,多则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往往是用在劳动力和原材料上的开支还没有花出去之前,经济的形势就有可能变化了,使财政政策由逆调节变成顺调节,加大了经济波动的不稳定。(4)公共工程政策是中央政府动用地方性政策工具来调节经济,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均衡,形成地区间新的不平衡。
公共工程是一种地方性公共品,本应由地方政府投资。中央政府为调节经济刺激需求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建设某些公共工程,实质是用全国的资金为某些地方供给公共品,负担了本该由该地方政府支出的建设项目,结果是各地方争项目、争投资,增大了投资的风险,并会出现新的苦乐不均现象。因此,公共工程政策工具一定要与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协调配合。
3.政府消耗性支付政策政府消耗性支付政策是指政府直接购买劳务和消费品并用于当期,如增加政府雇员,提高雇员工资,扩大办公设备的购买,等等。这一政策手段具有如下特点:(1)与公共工程支出政策相比,其时滞短。(2)与转移支出政策相比,
11 / 260
K-Yang
其公平性差。如增加政府雇员工资与增加失业人员的救济金相比,前者会扩大就业者与无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如果同时同比例提高二者的收入,对需求的影响就取决于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就单个消费者来说,其边际消费倾向与他的个人偏好相关;就消费者群体来说,我们则要从其年龄、职业、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与一国的其他同等素质的劳动者比较,如果政府雇员的实际收入(业余收入、灰色收入甚至是黑色收入均应包括在内)并不低,则这种支出对需求的刺激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3)这一政策的效率取决于政府工作的效率。如政府是否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机构,雇用那么多的人员,政府雇员的工资是否已经足够的高,办公设施是否已经足够的好,等等。正如艾莎所言,发展中国家政府机构本身有膨胀的倾向,这是由于私人大公司并不像工业化国家那样重要,低工资的政府雇员身份本已让人羡慕不已,普遍地不分功绩贡献地提高工资对机构膨胀倾向有刺激作用。(4)政府雇员工资变动对劳动力市场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因为“熟练技术人员(医生、工程师等)较之高级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更有可能移民,因为前者享有广泛得多的海外市场。”二是任何部门劳动者工资的提高都会不同程度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特别是政府雇员工资的提高对社会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也相当于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线,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理性的企业宁可减少雇佣工人的数量,对扩大就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5)消耗性支出特别是政府雇员提高工资的资金来源应该是税收,避免用政府举债收入,这是由政府活动本身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特性决定的。
4.转移支付政策转移支付政策是通过政府为企业、个人或下级政府提供无偿资金援助,以调节社会分配和生产的政策。如对居民的补助,对企业的投资补助、限价补助、进出口补助等,都会直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或保证企业利润的提高。这一政策具有如下特点:(1)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功能较强。转移支出本身具有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政府增加对低收入者的支出,可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2)转移支付政策对需求的扩张作用更大。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财政补贴支出,对社会总需要的刺激作用更大。(3)积累性差。转移支付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的可能性要比上述两项支出政策要小,其用于消费的部分将更大。(4)对需求的影响与受益者的层次关系重大。如从年龄结构看,通常年轻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中年人其次,老年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低。
12 / 260
K-Yang
财政支出政策还以倍数扩张的乘数效应对经济产生影响,政府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组合的支出政策。同时也需要与税收政策等密切配合,发挥出较好的政策效果。
5.公债政策。公债发行是财政部门的重要事项,但发行公债要对金融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重大的冲击。在公债的如何发行、何时发行、发行条件等问题上,需要注意如下因素:首先是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特别是社会闲置资金对公债的需求;其次是金融状况,如信贷规模、利率、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等;再次是政府的应债能力,特别是在社会对国债需求空间较大的情况下,更要避免出现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的局面。公债本身是一种直接信用,可以避免间接信用过度所导致的金融风险。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它也会变成一种间接的融资渠道,如商业银行选择公债为资金的主要“贷放”对象时,间接融资所固有的问题便有可能在此产生。
3、税收政策目标
税收政策目标是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它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联系在一起,并为实现总目标服务。从税收政策自身看,税收政策目标规定着税收政策的作用方向,对税收政策手段的运用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同时,税收政策目标也是判断税收政策手段有效性的标准。因此,科学地确定税收政策目标,对于有效发挥税收政策的诱导、调节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税收政策目标的内容
税收政策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目标是不同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政策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和分层次的。税收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保障国家财政需要,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收入公平分配。[1]
(1)保障国家财政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需要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
1.国家实现其政治职能对财政资金的需要,如国防、司法、行政管理、外交等部门所需要的资金;
2.国家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对财政资金的需要,如公益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福利等事业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13 / 260
K-Yang
3.国家实现其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对财政资金的需要,如国家兴办或补贴民间无力兴办的能源、交通、通讯、基础材料、农业等基础产业所需要的资金。上述国家财政需要,除了一部分通过国有资产收益和公债融资筹措外,主要依靠税收收入来保障。
为了有效保障国家财政需要目标的实现,在制定税法和税收政策时,设置哪些税种税法,它的征税范围和课税基础应该有多大,由那些人来承担直接纳税义务的责任,征税的程度、比例或数量应该如何确定等等,都应当在考虑经济发展可能和纳税人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确的规定。通过税法和税收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保障国家的财政需要。
(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合理配置包括资源充分利用和配置比例协调两方面的含义。前者寓于经济稳定增长目标之中;后者则以社会供求结构优化为前提和标志。税收政策调节具有广泛性特点,流转税和行为税都对资源配置比例产生影响。具体地说,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下,通过流转税特别是消费税政策的调节,影响某些产业或产品的利益结构,影响其价格水平和市场竞争条件,从而诱导资源的流向和流量,改善投资需求结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机制,直接配置一部分社会经济资源,使公益性投资项目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得到必要的资源投入,促使整个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
(3)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稳定增长是以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均衡为基本前提的。当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的社会购买力超过社会供给代表的商品和劳务可供量时,就会出现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健康运行。这时,采用增加税收的政策,通过改变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的资源支配使用比例,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应降低投资者的投资净收益和家庭的税后可支配收入,从而达到收缩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的调控效应。反之,在经济衰退,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供求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工厂开工不足、资源闲置浪费和失业率上升等,不利于资源充分利用和社会稳定。这时,采用轻税政策,使必要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得以维持,从而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调控效应。
(4)促进收入公平分配
14 / 260
K-Yang
税收政策是国家参与和调节社会分配的一个基本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2)通过税收政策调节,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税收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税收政策目标的相互矛盾
税收政策的各种目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为了促进实现其中一个目标的税收调整或改变,可能因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客观状况引起另一些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有助于或有碍于其他目标的实现。税收政策目标的这种相互矛盾性加大了税收政策选择和制定的难度。[2]
财政收入目标和其他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是经常存在的。一般情况下;税收的首要职能是为政府公共支出筹集资金提供收入,保证政府收入的增长也是税收政策的首要目标,而实现其他两个目标有时会减少政府的收入。为了实现财政收入目标,有时不得不放弃在公平分配和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方面的某些措施。例如,为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可能需要给低收入阶层或贫困落后地区以更多的减免税措施;为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在鼓励投资、鼓励技术进步、鼓励进出口贸易等方面采取更多的税收优惠措施;为了稳定经济,某些时候需要减少税收以刺激经济的增长。这些措施都会减少政府收入,如果政府财力条件有限,这些措施就难以充分实施,这些税收政策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特别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政府收入能力较弱,财政收支矛盾比较尖锐。因此在税收政策方面,财政收入目标和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尤为突出,其他目标不得不较多地受到财政收入目标的制约。这一矛盾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也比较突出,一些重要的税收政策措施往往由于国家财政的困乏而受到局限。
公平分配目标和促进经济增长与稳定目标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例如,为了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往往要对储蓄和投资实行某些税收减免和优惠,这种减免往往使低收入阶层受益最少,破坏了对不同所得的纳税人实行差别税收待遇的纵向公平原则。某些税收的征收可能只有利于某一方面税收政策目标的实现,却会给其他方面造成损害。如西方经济学家注意到,单一税率的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但它比多税率的增值税在收入分配方面更具有累退性:再如所得税的累进税率,其目的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它同时可能会造成对储蓄和资本的重复征税,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在20
15 / 260
K-Yang
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国家的税制改革浪潮中,个人所得税税率的累进程度已大幅度降低。
税收政策目标之间的相互矛盾性是客观存在和无法避免的,它使税收政策的抉择成为权衡利弊和相互协调的过程。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应使各方面的目标和措施尽可能协调一致,对于比较突出的矛盾,应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按照抓主要矛盾的原则,选择最有利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税收政策目标作为一定时期内的主导目标。对于税收政策目标之间的相互矛盾关系,还需要从不同的时期进行考虑。某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目标的税收政策措施,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实现税收政策的财政收入目标和公平分配目标。例如,对私人投资的某些税收优惠,从短期来看,会减少财政收入,有利于高收入阶层。但是从长期来看,鼓励私人投资,有利于资本的形成,促进了经济增长,又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同时经济增长带来对劳动力的更多需求,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或带来工资水平的上升,可以减少贫困人口,又有利于公平分配。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时,还需要兼顾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4、税收政策工具
税收政策工具也称税收政策手段,是税收政策主体所选择的施加于税收政策对象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税收手段。
税收政策工具的构成
税收政策工具主要有税种、税率、税收减免及税收处罚等。税收政策工具必须协调运用,同时与其他宏观政策工具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应有效果,并与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
(一)税种。税种区分的标准是征税对象不同,征税对象包括对什么课税,及由税目和计税依据所体现的税基的宽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决定了税种这一政策工具的调节范围。如通过开征财产税、社会保障税等,使高收入阶层承担更多的纳税义务,税收直接调节收入分配;对某些奢侈性商品征税后,税款转移到商品价格中,谁购买该商品谁就负担更多的税负,以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二)税率。税率是税负轻重的重要标志,政府的政策意图往往体现在税率的形式和税率的高低中。通过变动税率可调节总需求。具体来说,提高税率使得纳税人将更多的收入交给国家,而纳税人实际可支配的收入减少,从而减少纳税人的货币购买力,对商品的实际购买需求和购买行为减少。而降低税率使纳税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
16 / 260
K-Yang
增加纳税人对商品的购买行为,即增加对商品的需求。也就是说,税率变动对供求的影响表现在对纳税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上,纳税人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能增加对商品的购买活动(即增加需求),纳税人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使纳税人对商品的购买行为减少(降低对商品的需求)。因此,当宏观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即供给小于需求,或需求过旺)时,为抑制需求,应提高税率。而当宏观经济出现经济危机(供过于求,或需求不足)时,就应降低税率,刺激需求。
(三)税收优惠或处罚。尽管税收优惠实质上是免除或减轻税收负担,但其形式并不仅限于免税或低税率。采用不同优惠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政策效果。税收处罚的目的不是调节经济,而是保证政策能够得以有效落实和令行禁止。政府运用税收处罚手段的动因有二:一是保障税收收入;二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通过税收优惠或处罚,对某些经济行为进行鼓励或限制。如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为鼓励资金向某些行业或地区投资,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实现资源在行业间和地区间的转移,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
税收政策工具的选择
税收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必须是实现税收政策目标所需要的,即必须有利于税收政策目标的实现;其二,必须是税收管理主体所能直接控制的。
税收政策工具的分类
税收政策工具指具有不同功能的税种。它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或自动的稳定器,另一种是斟酌使用或相机抉择的稳定器。[3]
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在经济中能自动地趋向于抵消总需求变化,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稳定在一定水平的政策工具。在税收政策工具中,内在稳定器是所得税制,特别是累进制的企业(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内在稳定器对总需求的调节是自动的,不需要人们预先做出判断和采取措施,它可以自行发挥作用,减轻经济震荡的波动,起到稳定经济的效果。
在没有所得税的条件下,如果经济处于扩张期,收入增加,消费和投资就会加大,通过投资乘数使经济上升更快,会造成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相反,如果经济处于衰退期,收入下降,消费和投资都要减少,通过投资乘数作用使经济下降更快,会造成经济衰退。但是,如果有了比例所得税制,特别是有了累进的法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情形就不同了。当经济发展扩张时,收入增加,个人和公司(企业)的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较高的边际税率把纳税人收入的增加数的较大部分吸收过
17 / 260
K-Yang
来。公司(企业)和个人收入增长越多,累进的所得税制就自动地把其收入增长的更大部分予以吸收,这就遏制了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经济就可以较为稳定地发展;当经济衰退时,收入减少,公司和个人就进入较低的纳税档次,其收入按较低的税率纳税,这样相对来说,企业(公司)和个人收入的下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冲,遏制了投资和消费的下降速度。因此,累进所得税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说,当经济繁荣时,它就产生一种拉力,防止经济过度繁荣;当经济衰退时,税收就产生一种推力,防止经济过度衰退而导致萧条,从而使经济在较小的范围内保持周期性的摆动,不出现较大的衰退和扩张,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相机抉择稳定器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国家根据不同情况所决定采取的税收措施。之所以把它称为相机抉择稳定器,是因为它不是自动地发挥作用,而是靠国家对客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决定采取什么措施。如果国家认为总需求已经过大,造成生产能力紧张和通货膨胀,国家就会采取税收行动使总需求减少。如果国家认为总需求太低,使经济衰退,国家就会采取税收行动使总需求增加。相机抉择稳定器主要包括:一是税种的开征和停征;二是税率和起征点的调整;三是税收支出条件的重新规定和调整;四是加速折旧政策的规定等。
税收政策工具的合理配置
税收政策手段的合理配置不仅是税收政策手段最佳选择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税收政策手段实现有效调控作用的关键。因为税收政策手段的合理配置的效力大于各个手段效力之和,它体现了税收政策手段整体性的综合调控能力,从税收政策手段总成本来说,其合理配置所耗费的税收成本最低。因此税收政策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税收政策手段配置及其效应的协调性。在这一方面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1)对各种税收政策手段的不正当运用;(2)孤立地分析各种税收政策手段的效应,把它看作是以独立于其他手段的效应;(3)税收政策手段运用对纳税人的可能反应缺乏适当的考虑;(4)忽视税收政策手段对税收政策目标产生的“负效应”;(5)没有充分注意到税收政策手段的实际效应。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为对不同税收政策手段运用的方法缺乏适当考虑,二是由于对税收政策手段效应的错误估计。三是因为未曾料到税收政策手段还有其他效应。因此,我们在进行税收政策手段配置时,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尽量避免处理不当所造成的损失。
18 / 260
K-Yang
税收政策手段的合理配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较广的范围,但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结论:1.尽管在不同时期,根据税收政策目标,要采取不同类型的税收政策手段,但实际上,在任何时期、不同类型的税收政策手段都会同时存在,只不过是某一种类型的政策手段占主导地位罢了。
2.根据政策手段比较优势原理,对同一类型中的不同政策手段进行最佳配合,以取得政策手段的最高边际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区分主次手段,实行有机配合。我们认为,实行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其他税种为补充的复合税种结构,走低税率,少优惠,严管理的道路,可能是目前实现税收政策目标的最佳政策手段配置。
凯恩斯主义的税收政策工具
凯恩斯主义的税收政策手段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通过累进的财产税和所得税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配套,即所谓“劫富济贫”,提高社会消费倾向,刺激有效需求,实现社会稳定。
二是“补偿性税收政策”,即在经济出现萧条或停滞时,政府降低税率或给予减免税等优惠,刺激投资和消费;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通过增税和减税措施的交替使用,实现“反危机”的目标。
三是充分发挥累进所得税的作用,使之成为市场经济中一个有力、作用迅速“自动稳定器”,“烫平”经济的周期波动,使市场经济的效率在稳定经济环境中充分施展自己的“魔力”。
(二)熟悉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的内容;
1、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过一定的传导过程,将其影响导入一国经济的实际领域,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ultimateobjectiveofmonetarypolicy)。
内容
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19 / 260
K-Yang
稳定物价是指将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控制在一个比较小的区间内,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
充分就业是指将失业率降到一个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始终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中,一个时期比另一个时期更好一些,不出现大起大落,不出现衰退。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关系
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综上所述,由于各目标间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在开放型的社会经济中,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货币供应量密切相关。顺差时,货币供应量呈增加趋势;逆差时,货币供应量将减少。因此,中央银行必须尽可能地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20 / 260
K-Yang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上述各种目标往往不能同时兼顾。最明显的是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矛盾。如何在这些相互冲突的目标中作出适当的选择,是各国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以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的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即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兼顾。从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中来看,无论是单一目标、双重目标或多重目标,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所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但货币政策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目标不能偏颇和多变。
2、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今年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简介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
概述
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
21 / 260
正在阅读:
2015年银从考试《银行管理》考试大纲知识点内容细化05-08
201109玻璃钢烟囱内衬06-14
思修复习资料02-01
【2018-2019】欲望陷阱观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09-06
大型铣床厂家_龙门铣床厂家【大全】03-29
课程设计说明书10-05
那一世,我为莲子,你为花客10-28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调研报告01-24
英文证明信格式02-10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知识点
- 细化
- 考试大纲
- 银行
- 内容
- 考试
- 管理
- 银从
- 2015
- 2018年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 基础演练(二)
- 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习题答案.doc
- 全套工程施工资料表格(完整版)
- 【doc】对加快建立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行业统一企业标准体系的探讨
- 公考常识40000题答案大全(经典珍藏版)
- 骆驼祥子读后感600字5篇汇总
- 北大资源博卖场管理服务方案-定稿
- -2016年新疆博尔塔拉州博乐市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及解析答案
-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8.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 成套设备进口合同示范文本
-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 纵然世界都静止读后感10篇
-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两天事业版)
-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唐作其(整理)
- 试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
-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答案
- excel2003常用函数手册
- 揭秘!OL美容编辑私人爱用睫毛膏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