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复习(教师)

更新时间:2024-06-10 01: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现代史复习

新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重点难点】

1、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 2、建国初期的外交 3、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4、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1949-1952)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新政协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②内容:筹建新中国

Ⅰ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Ⅱ通过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 Ⅲ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Ⅳ决定国都、国旗、国歌。 ③性质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代行全国最高立法机关职能;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开国大典

(二)新政权的巩固 1.国民经济的恢复

新中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肆意搜刮,长期的战乱,导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到1952年,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建国初期的外交三大政策 Ⅰ“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Ⅱ“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同西方国家建交。

Ⅲ“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原因: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的不同政策;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②与苏联等国建交

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1950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还为中国提供贷款。建国第一年,中国同苏联等17国建交。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1.背景:1953年,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一五计划:

①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评价:借鉴苏联经验;旧中国重工业的落后;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存在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隐患。

③实施情况:1957年完成,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等项目,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注意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3.三大改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政治上标志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即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新中国共成立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日内瓦会议

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万隆会议

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

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课后检测】

1、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这幅图是1949年毛泽东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图片,毛泽东能够成为倍受关注的《时代》周刊人物的主要原因是( A )

A.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引发中国社会巨变

B.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C.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

2、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C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B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D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C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十年“文革”时期

【重点难点】

1、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发展 2、外交新局面的开辟

【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中共八大 1、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概况:

时间:1956年秋 内容:

①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情况下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即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地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二)经济建设的严重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①原因: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②表现: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决定当年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粮食产量也要大幅度提高。

③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特点: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③危害:损害农民利益;影响积极性。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三)经济的调整与恢复

1.经济的调整

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大庆油田

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1959年,在我国黑龙江省西部草原发现了大油田,第二年,在这里展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基本建成大庆油田,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

(四)文艺科技成就 1、“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的意义

在“双百”方针鼓舞下,许多作家、艺术家,开拓新的题材和主题,取得了成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2、科技成就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毛泽东认为中央出现修正主义,要通过“文革”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②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 2.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

①大批党和政府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遭到批斗、抄家和人身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

②造反派夺取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权力,各级党政机关陷于瘫痪。

③“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十年没有召开,政协制度也不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二)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三)“文革”对文教的影响

1.教育

“文革”开始后,很多师生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文艺

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革”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许多作者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双百”方针被破坏。

江青等将改编后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龙江颂》《杜鹃山》作为“样板戏”,推广到全国。全国各地京剧团只能演出样板戏,全国上下成了样板戏“一统天下”。

(四)开辟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以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背景

Ⅰ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Ⅱ中国:对付苏联威胁;解决台湾问题。 ②过程:

1971年4月“乒乓外交”;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后两国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结束长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

受中美关系改善推动,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随之国际上出现同中国的建交热潮。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

(五)科技成就

1.航空航天技术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

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农业技术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单产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

【课后检测】

1、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B ) A.人民公社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2、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D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3、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D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4、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A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D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重点难点】

1、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3、新时期的对外关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5、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知识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目的:反对“两个凡是”

②意义: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③性质: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时间:1978年底

②内容: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决定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对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重新评价。

③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思想、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也在这次会上形成。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不久,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2.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①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文革”结束后,各级人大和人民政协重新召开。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进一步

完善。

②立法工作

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基层民主的扩大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

三、经济体制改革

1.定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目的:解决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的问题,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②过程: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四川省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意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城市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中共十四大 Ⅰ背景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Ⅱ内容

1992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中共十五大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 ①定义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

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特区的建立

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两地设置。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放。 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浦东开发开放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4.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五、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①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港澳回归 ①香港回归

过程: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同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会谈;1984年12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意义:标志着百年国耻的洗雪;我国在统一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贡献;为澳门问题解决提供成功范例。

②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同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六、新时期的理论成果

1.邓小平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

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后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2.“三个代表” ①内容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三个代表”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该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②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七、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际。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2001年10月,在上海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贡献。

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俄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八、新时期的科技、文教成就

1.科技成就

①航空航天技术 “神舟”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Ⅰ号”。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教育成就

1977年恢复高考。

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3.文艺成就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课后检测】

1、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指出:“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当时有利于统一的条件有( A )

①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 ③大陆安定团结,实行改革开放 ④台湾当局对大陆部分开放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999年,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他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 D )

A.高度赞扬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B.指出中美文化观念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C.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D.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4、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反映出共同的问题是( D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学习借鉴

B.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5、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D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四大 D.十五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pw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