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最终版
更新时间:2024-04-14 12: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内容摘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奠基之作。它借批
判德国哲学,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明确阐释和表述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力和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社会历史发展。
【关键字】:物质生产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革命 生产方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新的世界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客观系统地把唯物主义原则和历史原则统一起来。其从人类社会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研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研究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研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给出进行社会革命时所必需的物质因素。使我们可以客观辩证的对待我们所处的世界,使我们可以冷静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同时也指引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分析《形态》中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1。
《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从正面阐明唯物历史观的作用。马克思称费氏及后来的青年黑格尔派为“玄想家”、“满口讲着震撼世界词句的保守派”,他认为“青年黑格尔派沿袭了老年黑格尔派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人们之间的关系、一切举止行为、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人们意识的产物。 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2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观念真的是作为这个世界的本原而独立存在的,那么同意识、观念和词句展开斗争,改变意识就必然带来世界的改变。那我们可以推论,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重力的思想迷住了。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第二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
如果他们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宣称它是迷信观念,是宗教观念,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这显然是可笑的,事实是,如果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如果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将观念作为逻辑的起点,再以纯粹的逻辑方式进行从观念到观念的批判,这种方式无法解决任何现实问题。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3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45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在阅读过之后,我并不是很能理解这部著作的含义,于是我去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在对比阅读了之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这部著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本著作中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主要观点以及关于现实的个人、分工、市民社会、异化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本质。有些观点对于我来说有点难以理解,在此我主要说一下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
34
《马恩原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 5
《德意志意识形态》
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这是我们从上中学起就学习过的。而社会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矛盾的相互作用下向前发展的。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叙述:“从狭隘的观点出发,可以从其中抽出一种附带形式,把它看作是这些革命的基础,而且因为革命所由出发的各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历史发展的阶段对他们自己的活动本身产生了种种幻想,这样做就更容易了。因此,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说,历史上各国的改革等等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在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成功也说明新的生产关系并不适应于当时的生产力。所以,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必须要使其社会制度等等符合当时的国家综合实力。
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个很关键的研究课题,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必须要经过一次次的改革,而改革必须要依赖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正确认识。新的“中国梦”同样离不开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探索,只有正确认识并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的“中国梦”才可以一步一步的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马恩原著》 2、《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4、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丛书
5、梁赞诺夫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文献系列)(Die deutsche ldeologie)
6、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曾宇辉著) 7、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认定及其意义 (赵庆元著)
正在阅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最终版04-14
第10章 Java的网络编程07-18
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制问题研究12-24
不良资产处置管理办法05-23
高空作业车使用管理制度05-28
选择、判断11-24
毕业设计:基于PLC的交通灯控制110-04
有效干预,让文言文教学返璞归真-精品文档03-10
不听话检讨书优秀6篇03-2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德意志
- 读后感
- 意识形态
- 最终
- 烈骑CBN安装与维护手册
- GCP培训试题B卷及答案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 中级工程师工作总结
- 浅谈村级债务成因及化解对策
- 公司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管理制度
- 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实验指导
- Photoshop抠图方法汇总
- 无等级保护测试题
-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知识归纳》
- 西安交大大物仿真实验报告
-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办法的
- 教职工代表大会会议纪要
-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
- 2014安徽合肥巢湖中小学教师考编考试备考资料5.22
-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
- 基坑土方及旋挖桩施工方案
- ARM内核全解析,从ARM7,ARM9到Cortex-A7,A8,A9,A12,A15到Cortex-
-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解答
- 六年级下校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