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27 09: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阐述
过去,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教材代替学生的思考,教给学生现有的结论,学生的学习没有自主可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应予重视、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发展,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完善。
下面就以我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作一粗浅的分析。 二、教学预案
本课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三角形的特性和三条边的关系来展开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情境创设、操作交流、练习反馈和全课总结。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⒈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⒉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⒊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幅有很多塔吊的建筑工地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看到了很多塔吊,塔吊上有很多三角形。) 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等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板书课题) ㈡探究新知。
⒈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⑴游戏引入,激发冲突。
找一位强壮的男生和一位瘦弱的女生,分别拿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然后拉一拉,看谁能先拉变形?
(大多数学生可能认为男生会获胜,可结果却出人意料,从而激发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欲望。)
师:这位男生的力气真的不如这位女生吗?看来这里面有一些奥秘,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⑵小组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各种各样的硬纸条和图钉,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拉一拉,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汇报、交流。
⑶教师小结:三角形的形状不容易改变,我们就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板书:稳定性)
⑷欣赏图片:课件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架、斜拉桥、艾菲尔铁塔、风车等)
⑸学生举例。 ⒉学习三角形的特征。
⑴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长短不等的小棒摆三角形,并做好记录,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三根小棒的长度 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能或不能) ⑵小组展示、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如下:
能 不能 5 3 7 3 16 20 20 9 14 7 7 14
… …
⑶引导学生结合数据分析: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
(因为其中两根小棒加起来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⑷学生自由猜测: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⑸验证
⑹教师小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㈢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⒈基本练习。
下面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厘米 3厘米 4厘米 7厘米 4厘米 9厘米 4厘米 2厘米 6厘米 5厘米 5厘米 5厘米 ⒉开放练习。
用课件创设情境:两只小兔,一只小兔说:“我有一根10厘米长的木条。”另一只小兔说:“我有一根8厘米长的木条。”小明想:“我拿一根几厘米长的木条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呢?”
⒊实际应用——“小明的烦恼”。
(课件动态演示小明坐在一把摇晃的椅子上,想:怎样才能使椅子稳定呢?)引导学生帮忙想办法解决困难。
㈣小结。
师:谈一谈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三、案例分析
对于八、九岁的儿童来说,空间观念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儿童在“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标准是:“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鉴于此,这节课我通过实践操作组织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猜、剪、拼、想、议中自主学习数学,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研究数学,在自主中“发展”数学。
⒈求知欲是学习的前提。
创设情境,让学生一男一女比力气,学生疑惑之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而且让学生怀着好奇主动地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发展了个性。
⒉自主探索是学习的方法。
学习过程和学生的思维密切相关,不是让学生吸收教材或教师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从自己的“经验现实”和“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学数学”。本节课在进入新授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灌输给学生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条边的关系,而是学生在实践操作后,自主得出结论。由现实中的问题,产生了思维碰撞的火花,通过自己的拼摆,探索出了想要的结论,深化了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较好地渗透了归纳、概括等数学思想。
⒊动手操作中培养实践能力。
“儿童的智慧就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三角形的特性,使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得出结论,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特性和三条边的关系。如果把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条边的关系这两个环节照本宣科告诉学生,学生可能也能学会,但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知识。
⒋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
这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充分体现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提供了多次学生交流的机会,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评价、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学会了交流,教学发扬了民主。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鼓励、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条边的关系,学生在师生、生生及小组间的互动中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自主是建立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之上,离开了老师的引领,学生可能就会变成无目的的探索。本节课中学生在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个别学生的确是在无目的的摆小棒玩,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所以,教学中还是应该重视老师引领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
正在阅读:
《农产品营销知识》试 题12-31
读《七天》有感 李韦静06-07
【精】2015年造价员考试《市政工程计价》真题及答案(完整版)06-26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一)贵州省原公安厅长郭政民受贿案03-11
三升四火箭班奥数暑假讲义04-09
EXCEL电子表格基本知识07-20
救助申请书03-31
?党支部党建工作总结04-0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三角形
- 下册
- 案例分析
- 认识
- 年级
- 数学
- 小学
- 教学
- 旅游规划方案 - 图文
- 教师师德师风量化考核实施细则
- 河流水域治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 图文
-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论述题汇总
- 2018年小学春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与答案
- 2017年6月超星尔雅《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答案
- 大学英语阅读补充材料3
-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师资队伍
-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1(第二版)课后答案
- 思修期末试卷(B闭卷)
- 湖北省道路交通事故车物损失价格鉴定操作规程
- 全套药品批发企业培训试题及答案
- 内科学复习题
- 实验1 双绞线制作报告模板
- 中级主管护师资格考试必看知识点
-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12)
- 外部效应
- 电大管理会计精排
- IC行业国外客户邮箱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