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楚辞

更新时间:2023-10-31 06: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1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14、“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15、“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由北宋苏辙首倡,他在自己的著作《诗集传》中提出《诗经》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即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周南》)、(《召南》)。 16、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风)、(雅)、(颂)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17、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按照风、雅、颂的体例编排的,其中包括十五国风,二雅(即(《大雅》)和(《小雅》))、三颂(即《周颂》、《鲁颂》)和(《商颂》)。 18、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风、雅、颂三者中(风)是里巷歌谣之作,而(雅)、(颂)则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19、“史诗”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名著(《诗学》)中最先提出的,他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20、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诗经?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1、《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历史,诗的每章都以(“笃公刘”)作为首句,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爱戴赞美之情。

22、被认为是《诗经》中的五大史诗之一的《生民》一诗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并通过生而无灾、弃而不死等细节,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

23、周民族曾经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居岐山下的周原,这段历史记载在周民族史诗(《绵》)中。 24、《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属于十五国风中的(豳风),大约是西周初期该地还未被猃狁侵占时的作品。

25、“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诗经》(《豳风?七月》)一篇中的句子,诗中用蟋蟀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季节的变化,生动地传达出农业生活的乡土气息。 26、《诗经?小雅》中的(《鹿鸣》)是一首著名的燕飨诗,诗开篇就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借助自然物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基调。 27、《诗经?小雅》中(《宾之初筵》)一诗以燕飨活动的发展为序,写出了与宴者在不同阶段的神态变化。其中的“既曰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几句,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群骄奢淫逸、丑态百出的醉鬼形象。 28、《诗经?小雅》中的(《六月》)一首,叙写了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北伐猃狁,最终获胜的事迹,诗中充满了主体民族的自豪感。 29、《诗经?大雅》中的(《江汉》)一首歌颂了召公虎奉宣王命平定淮夷、开拓南疆的功绩。

3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采薇》)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31、《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32、“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一诗中的句子,这几句描绘出一幅典型的黄昏时分农家生活的图景。

33、“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这是《诗经?唐风》(《鸨羽》)中的句子,这首诗表现了服役者对繁重徭役的怨恨。 34、《诗经?大雅》中的(《烝民》)是一首杰出的政治颂美诗,诗中用“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赞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的人格之美。 35、我们常用的成语“不可救药”出自《诗经?大雅》中的(《板》)一诗。这首诗相传是老臣凡伯为了劝诫周厉王而作的。成语“耳提面命”则出自《诗经?大雅》(《抑》)一诗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一语。 36、(《十月之交》)是《小雅》中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讽刺批判诗,诗曰“日月告凶,不用其行”,认为日食、月食的出现是昏君佞臣的倒行逆施引起的。 37、《郑风》中的(《溱洧》)一诗描写了上巳节时,男女相约游春的欢快场景,其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写男女互相赠答,情意深长。 3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诗经?王风》(《采葛》)中的句子,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深挚的相思之情。

3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句子,诗中表达了因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产生的怅惘忧伤。 4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爱情诗中的名句,它出自《周南》(《关雎》)一篇。 41、《诗经?卫风》(《硕人》)一篇描写一个贵族女子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美丽女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42、《周南?桃夭》首章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了新嫁娘容貌美丽,并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

4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诗经?卫风》(《氓》)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44、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鄘风》中保存了她的诗(《载驰》),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45、周代人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这句话最早见于《尚书》(《舜典》)一篇中舜与夔的对话里。

46、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本,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47、(《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二句,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一诗中“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所本。 48、诗人屈原在长诗(《离骚》)中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了自己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决心。 49、屈原的长诗(《天问》)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咏史诗,诗通过对宇宙万物以及夏、商、周兴亡的历史和楚国现状的探问,表现了诗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 50、“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一诗中的名句。 51、屈原的短篇抒情诗集《九章》共(九)篇作品,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52、(《惜往日》)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53、(《橘颂》)是诗人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 54、“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哀郢》)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55、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涉江》)一篇记叙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执着于理想的精神。

56、屈原的抒情组诗《九歌》共分为(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 57、屈原《九歌》(《国殇》)中“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礼赞了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58、“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是屈原(《东君》)一诗中的句子,包含着英雄主义的精神。 59、《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描写离别的

悲哀,被后人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

60、古人赞誉《九歌?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是写景的妙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是写情的妙句,两者互相生发,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6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是(《山鬼》)—诗中对山中女神的描写,这种描写充满了山林的气息。

名词解释 诗经、楚辞部分

1风骚传统(诗骚传统)“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它们所形成的我国诗歌创作的两种不同优良传统,习惯上称为“诗骚”传统或“风骚”传统。《诗经》在创作实践中创造出了一套与它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相适应的现实主义表现艺术,主要特征是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这直接影响到西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形成,杜甫、元白诗歌及关汉卿、曹雪芹的杂剧和小说。“楚辞”的积极浪漫主义是和“风”诗传统面貌不同的另一大文学潮流,即屈“骚”传统。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神奇的现象、极度的夸张、奇特的情节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来抒发作家的怀抱。这个传统直接影响到汉赋的风格及贾谊等辞赋家,六朝的游仙诗,影响到李白、李贺、苏轼的诗歌以及吴承恩、蒲松龄的小说。

2献诗说: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中多有记载。《国语?周语》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其他如《左传》及《诗经》本身都有类似记载。公卿列士献诗的目的,主要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公卿献诗可以献自作的诗,也可献他人之诗,“二雅”《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搜集起来的。用于政教的献诗制度涉及到诗歌的创作与运用,涉及到诗歌创作、运用的委婉形式与政教目的,体现出“主文谲谏”的文化传统,直接影响了赋诗言志、言语引诗、著述引诗、经生说诗等文化现象的发生。

3采诗说:关于采诗说,散见于《孟子》、《左传》、《国语》、《礼记》等先秦典籍以及汉代学者的有关著述。诸说关于采诗的时间、方式等虽有很大出入,但采诗制度应是存在的,否则在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地域广阔的民间之诗便难以汇集王廷。进行采诗的当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是靠乐官采诗汇集在一起的。

4孔子删诗说关于诗的编辑,汉代学者认为是经孔子删定而成的,此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其后,东汉的王充、班固等人均持此说。删诗说影响很大,唐代陆德明、宋代欧阳修、清代顾炎武等都对此进行了阐发,但也有与之相左的观点。我们认为,不应否认孔子对《诗经》在文字、方言、音乐等方面所作的整理与修订。而最后的删选编定者当是周王朝的乐官。

5四家诗四家诗是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的合成。汉代传《诗经》者共有四家,其中鲁、齐、韩三家是今文诗学,西汉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逐渐衰亡,除《韩诗外转》外,余皆亡佚,毛诗为古文诗学,先在民间传授,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为齐人辕固,韩诗为燕人韩婴,毛诗的创始人为毛亨和赵人毛苌。四家对诗义的说明、文字的解释有所不同。鲁诗据《春秋》大义,将《诗》作为《礼》的说明;齐诗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解《易》,韩诗继承先秦说诗传统,割裂诗句作为自己论文的注脚;毛诗则将诗和《左传》配合起来,以诗论史。

6今文三家(三家诗)今文三家指鲁人申培所传鲁诗,齐人辕固所传齐诗、燕人韩婴所传韩诗。因三家所传都是今文诗学故称今文三家。鲁诗据《春秋》大义将诗作为《礼》的说明;齐诗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解《易》,韩诗继承先秦说诗传统,割裂诗句作为自己论文的注脚。齐诗、鲁诗亡于三国魏晋,韩诗亡于南宋,仅存《韩诗外传》。 7六义说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说法之一,源自《毛诗序》。《毛诗序》承袭《周礼》六诗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序》的分发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作“六义”。 8四始说四始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说法之一,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认为,四始是“诗之至也”,是“人君兴废之始”,也就是说,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9二南二南指《诗经?国风》中的《周南》与《召南》。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而《周南》《召南》,则是这一地域的诗歌,即周南风、召南风。

10四诗说(二南独立说)四诗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说法之一,又称“二南独立”说。北宋苏辙于其《诗集传》中首唱“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风》《雅》《颂》《南》四类,也就是“四诗”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实际上,《周南》、《召南》与《国风》之间是种属关系,不应独立于《国风》之外,故“二南独立”说是难以成立的。

11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作品在音乐上的分类。风,本义是乐调,所谓“国风”,便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也就是各地民歌。雅,是正的意思,据《左传》所说“天子之乐曰雅”,雅即朝廷正乐;大、小雅也当是音乐上的区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汉儒出于发挥儒家教义的目的,开始了从政治内容上解说风、雅、颂,认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绩,并将其报告神明。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

12《七月》《七月》出自《诗经?豳风》,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全面细致地描写了一年十二个月中的各种物候及农事,叙述了奴隶们永无休止的劳动及奴隶主的不劳而获。《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八章八十八句三百八十字。全诗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第一章,从岁寒授衣写到春耕生产;第二层为二至四章,第三层为第五章,由天寒写到修房御寒;第四层为六至八章,与第一章后半部分相承接。《诗序》认为,《七月》作于西周初年,作者是周公旦。

13燕飨诗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为礼仪诗或宴饮诗。在内容上,燕飨诗主要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阶层的生活,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这类诗歌的写作目的,是告诫人们要遵从燕飨礼仪,重在突出燕飨能够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作用。燕飨诗既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又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如《诗经》中的燕飨诗,是世界文学史中唯一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一组诗歌。

24讽喻诗人讽喻诗人是指讽喻怨刺诗的作者。他们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良好的文化教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造就了他们的精神品格,亦即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他们之所以写出那些充满讽喻批判精神的作品,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动力的影响。

14叠咏体叠咏体是《诗经》在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种重章复唱形式。首先,这种形式成了《诗经》语言中的一些套语,不但方便了记忆,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其次,采用这种形式,作者可以在重章复唱的章法中抓住中心词语进

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取得突出鲜明的艺术效果。

15风雅“风雅”是中国人在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时遵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则。“风雅”由诗之“六义”中的名称变为诗歌原则,是后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这里的“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所以,“风雅”才成为后代诗人创作所遵守的艺术原则,成为反对形成主义文风的最好武器。

16比兴比兴是中国人在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时遵循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则。它与“风雅”不同,它不是侧重于情感抒发内容方面,而是侧重于艺术表达的形式方面。是中国人站在特有的文化立场上对作为艺术创作手法的“比兴”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理性解释,是指“比兴”在诗歌创作中具有的表现健康思想的特殊艺术功能,是把“风雅”之义艺术化的最佳途径。“比兴”作为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外物以言情,一是指寄托于外物之情的纯。

17《楚辞》楚辞是在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新体诗。这种诗歌比《诗经》中的作品更富个性、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结构宏伟、句式新颖、灵活。就“楚辞”的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民歌的歌辞。后屈原借之创作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把屈原、宋玉和汉人仿效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篇成集,题名“楚辞”。自此“楚辞”的称谓就流传下来。

18楚辞体:楚辞创始于屈原,是他以独创的精神吸取楚地巫俗文学而加以改造,成为一种体裁宏伟并带有强烈个性和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新诗体。即楚辞体。

19《天问》《天问》是屈原创作的一篇规模宏大,体制瑰奇、情理兼备的咏史诗。其内容,从远古之初、宇宙洪荒写起,其中神话传说杂陈,历代兴亡并举、宏览千古,博大精微。史与论兼备、情与理相融。其艺术、体制宏伟,风格雄奇,形式奇特,结构新颖、语气奇崛,浪漫主义精神充满全篇,全诗自首至尾全用问句结撰而成,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奇特之作。

20九章是诗人屈原的一部短篇抒情诗集,包括《惜颂》《涉江》等九篇作品。这些作品并非一时一地之作,原是单行敞篇,后人因其皆为随事感怀之作,形式又皆属记事纪行,故辑为组诗,冠《九章》之名。

21《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过主义精神的抒情组诗。包括《东皇太一》等十一篇作品。

诗经》与楚辞部分

1、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风骚”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所谓的“风”诗传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传统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2)《国风》民歌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北朝民歌、杜甫的“诗史”、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宋代王禹偁、金代元好问的诗歌、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红楼梦》。

(3)“骚”诗的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于后世的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以至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和表现艺术上各有什么特征?

(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

露现实,批判现实。例如《豳风?七月》,它详尽描述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褐”、“采荼薪樗”的苦难遭遇。《魏风?伐檀》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反抗压迫的态度和心声。

(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现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例如《小雅?采薇》就是一首抒情写实的佳作。其最后一章抒情、状景、叙事融为一体,把一个征战将归的士兵哀伤时光流驰、路途艰难的思绪表现得深长真切,使人味之无极,闻之动心,强烈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3、试以《离骚》为代表,说明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如下:

第一,表现进步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理想。《离骚》立足于诗人理想破灭、身遭流放的现实生活,以丰富的幻想、炽烈的情感,描写了诗人对进步理想的追求、坚持和献身,以及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抗。

第二,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境界。《离骚》这首诗从“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以后,尽情刻画了诗人上天下地,神游天国的活动,字里行间出现了一系列众多的神话人物和神域,还出现了众多的灵异事物,所有这些又都一齐围绕着诗人的行止旋转,以诗人为中心组织出了一幅“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阔画面。

第三,善于利用、发展民歌的比兴手法,来象征自己与楚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这一特征在《离骚》的前一部分尤其突出。

4、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说法?《诗经》采编的目的是什么? (1)《诗经》编集的几种说法:献诗说、采诗说、孔子删诗说。

(2)《诗经》编集的多重目的: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劝谏君王、补察时政、作为贵族子弟的伦理教科书;其娱乐目的包括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满足耳目之娱、作为音乐教程。

5、《毛诗序》是如何解释风雅颂的?谈谈你对这种解释的看法。

《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出发,断章取义,强作解释,以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竟被曲解为:“《关雎》,后妃之德也。”

《毛诗序》认为《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其一,《雅》中有许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却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己之情。如《白驹》写女子怀念所爱之人,《隰桑》写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其二,《小雅》中有天子之大政,《大雅》中有诸侯之小政。这一点,《毛诗序》早有察觉,其本身就前后矛盾。

《毛诗序》认为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绩,并把这些盛德报告给神明,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这个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颂诗内容的特征。但并没有概括出颂诗音乐上的特征;颂诗也并非全是美盛德之诗,如《毛诗序》说:“《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

6、《诗经》中是否有史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诗经》中有史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史诗”的必要条件应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歌谣、传说、神话,以及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的方式。《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这五首诗基本具备了这七个要素,因而是史诗。 7、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1)记叙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

(2)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的情况。 比如,从《生民》这首诗中姜嫄神奇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诗中了解到周人的祭祀礼仪。这些都是研究周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

8、如何理解《诗经》中农业祭祀诗的价值?试举例说明。

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如《小雅?楚茨》、《信南山》等。其价值表现在:

(1)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的风俗礼制,如《楚茨》对祭祀场面的描写;

(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等情况,如《载芟》中描述的耦耕方式及田间劳作情况;

(3)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鼓舞了人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9、为什么说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

周代的礼不仅是伦理道德的规定,社会生活的仪式,还包括国家政治上的制度法令在内。诸礼之中,燕飨之礼运用得最为普遍,周代统治者将之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秩序的政治手段。燕飨诗的写作目的也并非纯是表现欢聚宴饮的活动场面,而是用诗歌的形式告诫人们要遵循燕飨礼仪,重在突出燕飨能够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作用。因此说,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

10、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燕飨诗的审美价值。

燕飨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组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1)它们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如《鹿鸣》反映了宾主之间的和谐融洽,而《常棣》则描写了众多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

(2)燕飨诗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如《宾之初筵》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群腐朽虚伪、丑态百出的贵族醉鬼的形象。

11、《诗经》战争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内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诗经》战争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1)周民族作为核心文明、主体民族对周边部族作战时的自豪感,如《小雅?六月》等;

(2)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如《秦风?无衣》; (3)抵御外侮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如《小雅?采薇》; (4)对战争的怨恨,如《豳风?东山》。

12、《诗经》政治颂美诗创作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作品进行说明。

《诗经》政治颂美诗创作的基本模式是:颂扬周代贵族内德外仪的统一,也就是既歌颂君子的内在美质,又赞美君子的外在仪容。

《大雅?假乐》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两点。诗中第一段说周成王有美好的品德,能安抚百姓,使所有的人都能尽职。所以从天那里承受了福禄。第二段说他因受福禄而有众多的子孙。他又有肃穆的神态,堂皇的仪表,他是一个很好的君主,因为他从来不犯

什么过错,一切都按先王的法度办事。第三段再一次申说他有严肃庄重的仪表,谈吐文雅有序。因而他没有任何私怨私恶,他率领着众多贤人治国,成为四方纲纪。第四段写朝中群臣对他充满了热爱,一个个尽职尽责;老百姓在他的荫庇下也都安居乐业。全诗并没有具体地写成王到底取得了哪些功业,而是一再地歌颂周成王的德行与仪容。不过,正是由此,诗人向我们暗示了成王所取得功业的伟大,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的真挚的热爱。

13、《诗经》中的婚恋诗包括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

(1)男女的相恋相思,包括男女之间的互相悦慕、青年男女的欢会、恋人之间的相思之情、追求意中人却不能如愿的伤感以及礼教等社会因素和爱情自由之间的冲突等。如《郑风?叔于田》写女子对男子的悦慕,《郑风?溱洧》、《邶风?静女》写男女的欢会,《子衿》、《采葛》写刻骨铭心的相思,《蒹葭》写求而不得的惆怅,《鄘风?柏舟》写对恋爱婚姻自由的大胆争取。

(2)对结婚场景的描绘、对新婚的祝贺,如《硕人》对贵族女子出嫁时盛大的场面的描写、《桃夭》对新嫁娘的赞美。

(3)对不幸婚姻的悲叹,如《氓》中的弃妇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诉说。

诗经》与楚辞部分

1、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风骚”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所谓的“风”诗传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传统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2)《国风》民歌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北朝民歌、杜甫的“诗史”、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宋代王禹偁、金代元好问的诗歌、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红楼梦》。

(3)“骚”诗的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于后世的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以至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和表现艺术上各有什么特征?

(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例如《豳风?七月》,它详尽描述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褐”、“采荼薪樗”的苦难遭遇。《魏风?伐檀》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反抗压迫的态度和心声。

(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现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例如《小雅?采薇》就是一首抒情写实的佳作。其最后一章抒情、状景、叙事融为一体,把一个征战将归的士兵哀伤时光流驰、路途艰难的思绪表现得深长真切,使人味之无极,闻之动心,强烈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3、试以《离骚》为代表,说明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如下:

第一,表现进步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理想。《离骚》立足于诗人理想破灭、身遭流放的现实生活,以丰富的幻想、炽烈的情感,描写了诗人对进步理想的追求、坚持和献身,以及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抗。

第二,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境界。《离骚》

这首诗从“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以后,尽情刻画了诗人上天下地,神游天国的活动,字里行间出现了一系列众多的神话人物和神域,还出现了众多的灵异事物,所有这些又都一齐围绕着诗人的行止旋转,以诗人为中心组织出了一幅“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阔画面。

第三,善于利用、发展民歌的比兴手法,来象征自己与楚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这一特征在《离骚》的前一部分尤其突出。

4、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说法?《诗经》采编的目的是什么? (1)《诗经》编集的几种说法:献诗说、采诗说、孔子删诗说。

(2)《诗经》编集的多重目的: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劝谏君王、补察时政、作为贵族子弟的伦理教科书;其娱乐目的包括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满足耳目之娱、作为音乐教程。

5、《毛诗序》是如何解释风雅颂的?谈谈你对这种解释的看法。

《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出发,断章取义,强作解释,以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竟被曲解为:“《关雎》,后妃之德也。”

《毛诗序》认为《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其一,《雅》中有许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却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己之情。如《白驹》写女子怀念所爱之人,《隰桑》写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其二,《小雅》中有天子之大政,《大雅》中有诸侯之小政。这一点,《毛诗序》早有察觉,其本身就前后矛盾。

《毛诗序》认为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绩,并把这些盛德报告给神明,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这个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颂诗内容的特征。但并没有概括出颂诗音乐上的特征;颂诗也并非全是美盛德之诗,如《毛诗序》说:“《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

6、《诗经》中是否有史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诗经》中有史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史诗”的必要条件应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歌谣、传说、神话,以及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的方式。《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这五首诗基本具备了这七个要素,因而是史诗。 7、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1)记叙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

(2)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的情况。 比如,从《生民》这首诗中姜嫄神奇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诗中了解到周人的祭祀礼仪。这些都是研究周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

8、如何理解《诗经》中农业祭祀诗的价值?试举例说明。

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如《小雅?楚茨》、《信南山》等。其价值表现在:

(1)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的风俗礼制,如《楚茨》对祭祀场面的描写;

(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等情况,如《载芟》中描述的耦耕方式及田间劳作情况;

追求画意。王维擅长绘画,他将绘画艺术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做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如五律《终南山》:首联是远眺,如绘画中先以大笔濡染,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次 联写近景,步人终南山中,白云弥漫,时分时聚,飘忽不定;第三联又跳到 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俯视整个山景,以中峰分野,变化阴晴,千山万壑,千姿百态。末尾又收结到“隔水问樵夫”的一个具体的画面上。

6、孟浩然的《临洞庭》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名作,试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1)两首诗的时代背景不同:孟浩然的《临洞庭》写在盛唐时期,而杜甫的《登岳阳楼》则写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走向衰落时期。

(2)逐句分析这两首诗:a.写景大致相当,均以洞庭湖为情感切入点,也均有对洞庭湖壮阔景象的展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笔调不凡。b.结构上的起、承、转、合也基本相同,写作技巧上也可以说不相上下。

(3)主要的是要分析两个人胸襟之不同、思想境界之判若云泥:a.孟浩然想的是有人来提拔自己,而杜甫则从自己的不幸,一下子便联想到天下人民的不幸。b.孟浩然的诗主要运用隐喻,以“欲济”、“羡鱼”表达自己渴求荐举之意,委婉含蓄,不露痕迹;杜甫的诗情感直露,抒发对战乱时世的深切焦虑。

(4)孟浩然只能算是名家,而杜甫才是真正的大家。可见诗的品味不仅表现在艺术手法上,更表现在诗人的胸怀、人生境界以及为后世提供的范例上。 7、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白山水诗的特色。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是雄奇、豪放,这表现在: A 他喜欢“登高壮观天地间”,对祖国的江山美景和乡土风物,有着十分浓厚的热爱之情,写下了许多气魄宏大的山水诗。李白笔下的华夏山水,总是气势雄伟、神奇秀丽。 他纵情歌颂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摇篮——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歌颂源远流长的长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描写长江的巫峡是:“巫山枕障尽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朝云夜人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他纵情歌颂“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如:《游泰山六首》,像这样大气磅礴、泼墨如云地赞美祖国山水的诗句,在李白的笔下可以说是挥之即来、落笔即成,在李白的诗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满目山水。 B、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描写那些高大、 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景观,给人以阳刚之美的享受。《蜀道难》正是 这一特色的代表作:诗的一开头三个叹词连用,再加上“危乎”“高哉”叠用,以强烈的咏叹振起全篇,为整个诗篇奠定了雄放的主旋律。接着写不平凡的蜀道诞生在不平凡的神话传说之中,神话传说为蜀道蒙上了一层离奇神秘的色彩,引起了人们探险猎奇的极大兴趣。全诗犹如一曲气势磅礴的山水交响乐,其主旋律就是在诗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处一宇不变地重复出现了三次的那句“蜀道之难难于亡青天”! 8、试以孟浩然、王维为例,分析陶渊明对盛唐田园诗的影响。

(1)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多用白描的手法写淡雅肃静的自然风光和恬淡平和的心境,风格自然清新,神韵天成。(2)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在唐大放异彩。盛唐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各自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吸取了某一方面的长处:王维有其清腴,孟浩然有其闲远,总体又是风格淡雅,手法白描,情趣盎然。(3)王维继承了陶渊明白描的手法,又以细致的笔触刻画景物,他的《渭川田家》像一蝠田园风景图,诗人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因写农家的环境农家的浊酒等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最能体现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色魅力。(4)王孟田园诗除了对山野风光的欣赏,还包括对温馨平和的人际关系快乐的劳动生活甚至传统道德观的留恋和回归,是诗人理想中的田园,是

他们对抗污浊社会的最后一片阵地,只有在盛唐,田园诗才接近陶诗“怅然吟式微”的理想乐园。

9、结合作品,分析王维田园诗的特色。 特色: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但意境清远。代表作《渭川田家》。 这是王维的一首田园诗,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但意境清远。《渭川田家》像一幅田园景图:夕阳的余晖给这幅画打下了一个淡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的雕塑,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雊在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儿已经快要作茧,桑树上的叶子也开始稀疏;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最后系之以诗人的感慨。写出了农家生活的清逸、安乐。

10、试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1) 盛唐送别诗的特点:(1)所抒发的情感,在离愁中蕴含昂扬乐观、积极奋进的情绪;(2)语言深入浅出,浑然天成。代表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王昌龄《送柴侍御》、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例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在春意正浓的三月最繁华的都市扬州,带有诗意的离别,带有作者对于前途的一种向往,是一首抒情诗。前两句叙事自然,如同白话,后两句借景抒情,含蓄蕴籍。朋友挂帆远去,诗人无限依恋地久久伫立江边,目送船儿愈去愈远,最后一片云帆变成了模糊的一点,消逝在碧空的尽头,眼前只见从天边奔流而来又滚滚而去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结句余韵袅袅,不绝如缕。将李白洒脱如行云流水的诗风,和两个诗人间友情的率真、深厚表达得淋漓尽致。

11、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宋以言志为主的代送别词的特点:

(1)内容上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

(2)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代表作: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如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关于这首词,首先他指出汉中是汉朝建立帝业的基地,刘邦凭着这一隅之地,终于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这是一层意思;这和南宋朝廷的偏安江左、一蹶不振,恰恰是一个相反的对照。下文一转,?追亡事,今不见?,点明今不如昔,点明南宋不能建立中兴事业的关键是由于统治者不重视才能,又是一层意思。作者写到这里,怀才不遇的苦闷已呼之欲出了,可是他没有沿着这条线索写下去,而把自己的痛苦紧密地联系敌人不断的侵扰和南宋王朝的不战而和来说,又是一层意思;这样就把全词的思想意义提得更高。后段以张良佐汉为喻,希望张仲固在汉中有所建树,和前文的意思仍然贯串。最后几句才是针对送行写别情。” 12、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南浦” 这一泛称是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最早是跟屈原《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使得“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我以为应得力于南朝宋齐之间的文学家江淹所写的那篇著名的《别赋》。 《别赋》中为人传诵的名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了。南朝宋齐之后的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明显的多了起来;而且基本上

不再是用于专称某地,而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 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袭了这一手法,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地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上。到了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中唐诗人白居易《南浦别》诗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唐宋词中“南浦”的意象也很多,其意趣乃承袭唐诗,没有新的变化。到了元明清的诗词中,“南浦”的意象依然经常出现;总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们的离别情感。 与此相关,还有几个小问题要略加说明:一是因为“南浦”这个意象所包含的特殊意趣,所以,所有的诗词中写到“南浦”意象时,有时虽然不是直接描写送别场景,但也同样浸染和蕴涵了离情。如南宋词人史达祖《秋霁》,没有写离别场景,但作者借“南浦”意象和“剪梅”之典,点出了离情别意,显得一往情深。二是在表达离别情怀时,有时也将“南浦”写作“别浦”。 三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时将“南浦”与“北梁”对举,以加深离别情感。四是“南浦”在唐代成了曲调名,到了宋代。词人又借旧曲,另制新调,“南浦”又成了词牌名。受“南浦”这一意象中所包含的离别情感影响,填《南浦》的词,在内容上多与离别亲人、羁旅愁怀、或送别友人、惜别伤离等相关。

1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追溯一下,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结——《诗经》中的仙、雅?采薇》篇。 《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景中含情,以轻柔可爱的杨柳,反衬出辞别家园的依恋感伤的心情。 一直到南朝梁陈和唐人在写《折杨柳》时,歌辞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而且常常跟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的《凉洲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因为杨柳和离别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 折柳送客,至唐代此风最盛。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其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句日:“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即跟离情结合在一起。关于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除此之外,到了清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解释:希望行客不要为离别难过,不必执著地依恋故土;而要像柳之随地可活一样,走遍天涯,漂泊海角,都要随遇而安,无往而不适。 14、试结合作品分析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A、“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咏史怀古类诗词作为一类独特的诗歌题材,就其自身而言,就注定了它拥有着“诗”和“史”的双重特征。首先,文学性是咏史诗的永恒魅力。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秉承着唐宋诗词的特征,从形态上来说,首先是文学,是诗,是词,而不是历史。其次,咏史怀古诗词要有“史”的根据,即历史性。源于历史本事,有感而发,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这是咏史诗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四句诗纯是诗人的主观抒情,也依然需要依托于幽州台这一历史古迹的触发,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这一历史事件为本。两者的和谐统一便构成了咏史诗词的第一特征。 B、“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

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含有政治的成分,是对政治的关注,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这些也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诗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如李白的《古风》可以看做是借史言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即使如王维的《西施咏》和《夷门歌》等,好像是纯为对史事的咏写,但其中也能见出诗歌背后所隐藏着的诗人的心志。 C、“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从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多维的时空跨度。词从眼前所见赤壁之景,写到千年以前潇洒倜傥的少年英雄周瑜,再写到当下华发早生的自我,在时间、空间不断的转移、切换中,完成了对于古人古事的咏怀和自己此时此刻心志的抒写。

概而言之,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与“今”的结合与统一,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15、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中国历代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便是“诗言志”。言志的诗,要求具有从思想感情和情操意志上影响人改造人的作用,具有对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规范作用和风俗民情的教化作用。而盛唐是封建社会大繁荣的时期,士人心中对功名的热望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十分强烈,他们往往通过咏史表现对自我价值的无比自信的肯定。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一位大师级的诗人,他虽然是一位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的大诗人,但也写了一些咏史诗,主要有《李陵咏》、《西施咏》》等。其中《西施咏》别具一格,以西施的美貌为关注点,有感而发。首四句源于本事,写西施虽然出身微贱,但因貌美而一朝成为吴王嫔妃。接着二句是对此事的议论,意思是在她微贱贫寒之时,并不能够看出她和一般人有什么区别,而一旦为君王所赏识,你便会发现她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其下六句写西施所得到的宠幸和不凡的待遇。整首诗围绕着西施的美貌而展开,而实际上则是王维借史咏志,有所寓托。王维这里用的是比兴手法,以色比才,借对西施美貌的赞颂,透露出对自身才能价值的肯定,并寄托着有朝一日为君王所赏识的愿望。 李白是盛唐诗坛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李白诗歌中也有咏史怀古的佳作,《古风》其十也是一首咏史之作, 诗歌以战国时的名士鲁仲连为追怀对象,赞美了他倜傥俊迈的人格魅力和功成身退的豪侠之举,并借古喻今,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鲁仲连的仰慕和他意欲追步古人的超迈情怀。李白以鲁仲连自比,以古托今,寄寓胸臆,表明其欲求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理想。

16、为什么说咏史怀古诗词是“古”与“今”的结合?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维时空跨度。一般的抒情诗歌,多集中于某个时空断面的书写,无论是边塞风物的叙写,还是山水田园风光的描摹,诗歌的视角范围多局限于现在、眼前;咏史怀古诗词则不然。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从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多维的时空跨度。词从眼前所见赤壁之景,写到千年以前潇洒倜傥的少年英雄周瑜,再写到当下华发早生的自我,在时间、空间不断的转移、切换中,完成了对于古人古事的咏怀和自己此时此刻心志的抒写。唐宋咏史怀古诗词,一般都有着相似的创作路数。或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此为怀古;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此为伤今。 诗歌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的转接切换中行进,这是时间的转换。还有空间的转换,

从眼前所见景物的破败,遥想昔日的富庶与繁华,这是跨越历史时间的空间切割。刘禹锡的那组名诗《金陵五题》就是很好的例证。

17、唐代的咏物诗具有哪些艺术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如杜甫《初月》诗题名为《初月》,作者所抓住的正是初生之月的特色。首两句写月之形,突出一个“细”字。颔联写初月之光影柔淡,“微升”、“已隐”传其初生微弱娇柔的姿态。同时,选用“古塞”、“暮云”这样的背景陪衬,又使全篇的韵味高古, “河汉”、“关山”句,一方面尽把诗意往高古寥廓的境地引,一方面渐渐写至作者的寄托处。结句点明时节正是秋天,一种淡淡的余韵袅然其间;初月之静、之淡、之寒、之贞至此全然呈于读者眼前。 (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如与这一特色相关的唐人诗歌中的代表作,有杜甫的《房兵曹胡马》、李贺的《马诗》、陆龟蒙的《白莲》等。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诗人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对骁勇善战、义干青云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的俊健的体形,更为它所呈现出的精神感奋不已。此诗章法有序,布局井然。一、二句写其骨相不凡,三、四句写其体态雄奇,五、六句写其气概品质,七、八句总揽全篇,揭示主旨。而重点在于胡马的“不凡”,以此为主脉,描刻形容,不即不离。同时,句句写马,而又处处关人,以健马喻猛士,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如李商隐《流莺》。一开篇就以无所依托的黄莺自况,说黄莺四处飘零,境况可叹,而这种无奈的迂徙流转,却不由自己作主,好似冥冥中有什么牵绊着它,使它不得自由,只能徒劳地飞来荡去,备尝辛苦。这不正是作者长期居不暇暖、无法安顿自己身心的生活的写照吗?颔联紧承上一联,黄莺素以声音婉转动听著称,所以是“巧啭”,“本意”指黄莺为世人“巧啭”的一片忠贞心曲,与“巧舌如簧”本不相干。我们看这首诗中作者以黄莺比拟自身,伤感的情绪借物吟出。黄莺未见得有作者所看到的那样凄惶,但因为主观情意的投射,遂使它也充满了身世的悲苦。(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题目里已经交待得清楚了,是作者在狱中所闻所感。既然是在狱中,就非同一般日常触发的感受。我们看全篇虽在写蝉,实则寄寓了作者苍凉的身世之慨,同时又没有因为当下的处境而哀叹自伤,反而更坚定已往所抱持的操守。 (5)咏物寓理,物理浑然:如杜荀鹤《小松》、罗隐《蜂》。如《蜂》: 这首诗意思很简单,描写蜜蜂不辞劳苦地工作,结句发问:自己辛苦工作的一切都为了谁呢?语言非常浅近,叙写也很平实,但寓意却深长隽永,寄托了深沉的人生感慨。 18、结合作品,分析优秀的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实现“不粘不脱”的?

不粘不脱的含义:即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1、如杜甫《初月》诗题名为《初月》,作者所抓住的正是初生之月的特色。首两句写月之形,突出一个“细”字。颔联写初月之光影柔淡,“微升”、“已隐”传其初生微弱娇柔的姿态。同时,选用“古塞”、“暮云”这样的背景陪衬,又使全篇的韵味高古, “河汉”、“关山”句,一方面尽把诗意往高古寥廓的境地引,一方面渐渐写至作者的寄托处。“不改色”喻指意志坚定有气节,恰如言忠贞爱国的作者自己。“空自寒”亦为抱定贞直之志,宁为流俗不理解,而甘于寂寞的情操的自况。此两句是全诗的中心,体现出咏物诗的“不粘不脱”的特点来,并可见出唐诗与前代不同的精神气骨。 2、再看一下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诗人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对骁勇善战、义干青云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的俊健的体形,更为它所呈现出的精神感奋不已。此诗章法有序,布局井然。一、二句写其骨相不凡,三、四句写其体态雄奇,五、六句写其气概品质,七、八句总揽全篇,揭示主旨。而重点在于胡马的“不凡”,以此为主脉,描刻形容,不即不离。同时,句句写马,而又处处关人,以健马喻猛士,豪迈之情溢于言表。3、又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题目里已经交待得清楚了,是作者在狱中所闻所感。既然是在狱中,就非同一般日常触发的感受。我们看全篇虽在写蝉,实则寄寓了作者苍凉的身世之慨,同时又没

13、和原始歌谣相比,《诗经》作品的创作有哪些新的发展? (1)由原始诗歌的实用功能到功利主义的创作自觉

原始诗歌有着鲜明的实用功能和功利目的。作为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歌谣,它直接产生于原始人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中心的广泛社会生活。在生产劳动中,它起着减少疲惫、恢复体力、提高效率的功能;在娱乐中有再度体验生产活动的快感;在宗教仪式中有着表现理想的意义,同时,原始诗歌还有强化记忆、流传历史的实用价值。是周人开始明确认识到,诗不仅具有记忆、记载的功能,还具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抒发“怀抱”的意义。而且,正是这抒“怀抱”的意义,才是诗的艺术本质。这是周人在文艺思想上的最大进步。从此在周人那里,诗歌不再仅仅是一种即兴或自然生发的艺术,而且成为自觉的有目的的创作。他们或者在诗中直接表明抒情创作的原因,以此来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或者直接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或事做出善恶判断,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美刺态度。正是这种带着明确写作目的的创作,造成了《诗经》与原始诗歌的根本不同,标志着中国诗歌创作自觉的开始,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在明确的政治功利目的指导下创作的优秀作品。

(2)由原始诗歌和民歌的集体歌唱到个体诗人的出现

这是《诗经》创作和原-始诗歌创作的又一重要区别。因为原始诗歌从本质上讲不是一个人的创作,而是一群人的创作,甚至不是—代人的创作,而是数代人的不断创作,这在《诗经》的众多民歌中依然保留着这种性质。但在周代实践理性精神影响下的诗的功利主义自觉意识的产生,也必然会逐渐改变这种诗的集体歌唱和流传的性质;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已经由表达群体意识的集体歌唱开始向独抒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过渡和发展。 个体诗人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亡的一件大事,尽管《诗经》创作的个体诗人的名字大都没有记录下来,我们也无法稽考其生平思想,但是在诗人的个体抒情诗创作中,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人的个性的存在。 (3)由原始诗歌的简洁朴素到艺术美的主动追求

诗是诉诸审美的艺术,从它在洪荒远古中产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含有美的因素。伴随着原始劳动而产生的“杭育杭育”的呼声,其中就含有着诗的节奏音乐之美。但我们有理由说,原始人进行诗的创作,并不是一种自觉的美的追求,只是在创作的直觉中遵循着美的规律。原始诗歌简洁朴素的语言节奏,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正暗暗符合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在这种生活习惯中培养出来的审美感官。

同简洁朴素的原始歌谣相比,《诗经》的创作正体现出这种美的意识的觉醒。《诗经》使用的是和原始劳动节奏相应二二节拍的四字 句,但是它已经不再是原始的劳动歌唱;《诗经》善于使用双声叠韵词,以加强作品的声音和谐之美,但是它已经不同于原始劳动音响的和谐;《诗经》常用的是大致相同的押韵方式,也不再是原始诗歌的自然韵律;《诗经》使用了赋、比、兴等多种手法,也不同于原始诗歌以赋为主的较单一的方式。总之,《诗经》的创作已不再是原始人的自发天籁之音,从字词章法的各个方面无不渗透了诗人进行艺术美创造的心血。这一切,都说明《诗经》在艺术技巧上的水平是远远超出于原始诗歌之上的。

功利主义的诗的自觉、个体诗人的出现和艺术美的主动追求,《诗经》创作的这三大特征划开了它与原始诗歌的时代界域,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脱离丁原始自发的阶段而开始飞跃发展。

14、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名词动词的丰富多彩与具象化特征: 《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据统计,它使用单字近三千个,若按字义计算,约有四千左右。这些单字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如仅以生物

名词计算,就有草本植物一百种,木本植物五十四种;如关于手的动词就有按、握、提、拊、拾等五十多个。这些丰富的名词和动词意味着周人辨识事物和驾驭语言的非凡能力,是他们进行诗歌创作的语言基础。 《诗经》中所用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如《诗经》中写到“马”,就很少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那些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大约三十多个。如骊白杂毛曰“鸨”等。 2.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形容词摹声摹形: 《诗经》中的这一类形容词的使用量特别大。重言如肃肃、揭揭、翘翘、翼翼、晰晰、霏霏等;双声如参差、玄黄、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沃若、逍遥、辗转等。这些重言和双声叠韵的形容词,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量,用它们来描摹事物的声音与形貌,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 《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这种形式是对原始诗歌样式的直接继承,它从原始劳动中产生,带有很强的节奏韵律规范。所以,韵律整齐也是《诗经》的一大特点。《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是隔句押韵,一般是押偶句韵,也有句句押韵的。《诗经》的押韵为形成中国诗歌韵律的民族形式奠定了基础。 节奏韵律对《诗经》词语的使用也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使诗的语言构成服从于音乐美的要求,如前所述,在《诗经》词语运用中多重言和双声叠韵,这显然也受诗的节奏韵律影响。 4.重章复唱的章法形式与中心词语的多种形式锤炼: 《诗经》艺术形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章复唱。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一大特色。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或称“叠咏体”),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首先,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成了《诗经》语言中的一些套语。套语不但是为了方便记忆,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其次,重章复唱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如《召南?草虫》采用的是两组形容词变化的形式,一章言“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二章言“忧心惙惙”,三章言“我心伤悲”,这是一组;二章言“我心则说”,三章言“我心则夷”,这是一组。同样,《椰风?桑中》这首诗,则是三组名词的变化。这里中心词语的变化虽然有动词、名词、形容词之分,但它们的重章复唱方式却完全相同,正是靠这种方式,造成动作描述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意境的烘托和由此带来的感情的加深,达到抒情描写的效果。 15.《诗经》作品在章法形式上有什么特征?这对《诗经》作品的语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诗经》作品在章法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章复唱。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为这样,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重章复唱这一特征对《诗经》作品的语言产生了以下影响:

首先,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成了《诗经》语言中的一些套语。套语不但是为了方便记忆,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诗经》中的套语不仅为记忆的手段,同时包含有主题的因素。它本身就是艺术内容的历史积淀。所以既有丰富的意蕴又容易为听众理解,这的确是中国早期诗歌的一个突出特色。

其次,重章复唱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重章复唱的过程中,由于套语本身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而不能有变化,那些中心词语的变换与锤炼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只能在那种重章复唱的章法中抓住中心词语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鲜明的艺术效果。如《芣苢》一诗采用的是动词变化的形式,《召南?草虫》则采用的是两组形容词变化的形式。这里中心词语的变化虽然有动词、名词、形容词之分,但它们的重章复唱方式却完全相同,正是靠这种方式,造成动作描述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意境的烘托和由此带来的感情的加深,达到

抒情描写的效果。

16.《诗经》为中国诗歌艺术创作奠定了什么样的民族传统?

《诗经》为中国诗歌艺术创作奠定了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抒情诗最发达的国度。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史诗性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个别篇章),但是从现存记载看,无论是从原始歌谣到《诗经》中的创作,都是以抒情诗为主。言志和抒情乃是中国人老早就对诗的本质的认定。《诗经》的编辑和成书,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传统并确立了它的民族文化特征。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抒情诗歌创作一开始就具有普及性,是群众性的艺术。它的创作队伍是相当广泛的。这里既有上层统治者,如周王、执政大臣、公卿大夫,也有下层贵族和平民百姓、农夫、奴隶;既有各阶层的男人,也有各阶层的女子。

从《诗经》中还可以看出,中国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是直接面向生活的,是现实的世俗的艺术。诗人们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莫不把诗歌作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最好工具。这里有君王的忏悔,如《周颂?小毖》;有公卿对时政的关心,如《大雅?民劳》;有失意贵族的哀怨,如《小雅?小弁》;有士兵对家乡的怀念,如《豳风?东山》;有女子对恋人的痴情,如《郑风?狡童》;有对农业生活的叙述,如《豳风?七月》;有宗教礼仪上的歌唱,如《周颂?丰年》;有民间风俗中的男女互答,如《郑风?溱洧》……。正是这些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诗歌题材,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从世俗里看社会,从个体中看群体,从际遇中看人生,从生活中看历史,这就是《诗经》所奠定的中国诗歌的文化传统。正是这种抒情诗的民族文化传统,昭示着后代各阶层进行广泛的诗歌创作,使诗歌成为中国人最为喜爱、最为普及、也最具表现力的文学形式,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度。一部中国的历史,都可以通过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诗歌创作得到鲜明的表现。 17.结合作品分析楚辞与楚地神巫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有关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屈原的诗歌创作除《九章》以外,其他如《九歌》、《招魂》、《离骚》、《天问》等,无不在这方面有着鲜明的烙印。

楚人信神好巫,直到屈原时代流传和保存下来的神话是比较多的。神话和古老的宗教信仰巫术,在本质意义上本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产生于原始初民对大自然的幼稚解释和幻想,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后者则产生于人类某些超自然的幻想,企图依靠某种神秘的手段(符咒、降神、占卜等)和仪式,来驱鬼降神,以达到祈福消祸的目的。但两者又有某些共同的基础,即同是原始幼稚思维的产物,都是把自然意识化、人格化,即同为万物有灵论。这样巫术往往利用和凭借某些神话而施展,神话又借巫术得以生存和流传。可以说作为原始宗教信仰的巫术是对神话的消极利用和延伸,而作为“不自觉的艺术方式”而存在的古代神话,又往往给巫术活动带来某种文化、文学色彩。当时楚地的巫俗、巫文化正是这样。 屈原的《九歌》就是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光彩陆离、优美动人的抒情诗。诗中写神巫扮做群神形象进行歌舞,把自然之美与人的情致合而为一。《九歌》正是诗人屈原借用巫俗、巫歌而创作出来的别具一格的杰出作品。

屈原的《招魂》一诗,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的形式写成的。诗中对上下四方的描绘,充满了奇异的神话色彩,从素材到形式以至诗的句形、语吻,都深深打上了楚地巫风的烙印。

诗人的代表作长诗《离骚》,是一首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和倾诉自己爱国情怀的政治抒情诗。但诗的构思和全诗结构却十分奇特。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诗人自我形象,似乎就具有神性,带有神话色彩。诗中写他是神话传说中的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并起表字为“灵

均”(王逸注:“灵,神也”)。为了显示身心的圣洁,他取江离、薜芷为衣,纫秋兰为佩;并朝饮坠露,夕餐秋菊;步马兰皋,驰止椒丘。特别是诗中写他一次向重华陈词两次向神巫(灵氛、巫咸)问卜,三次上天下地地神游。其中不仅吸取了许多神话人物、神话故事,而且直接与宗教巫事活动形式有着密切关系。我们纵观《离骚》这篇长诗,它的起伏的文理,铺陈的手法,宏伟的结构,就正是由这种带有巫事活动的形式连组而成的。 屈原作品中独具特色的长诗《天问》,由172个问题组成,其中有对宇宙底蕴的探求,有对国家历史的回顾和问难,有对善恶是非的追究,他采用了大量的神话资料,以至使得这首长诗成了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重要文献。有人推测《天问》的这一奇特形式,正与古代的“卜问”形式有关,是由占卜时所提问题的语言演化而成的。

从以上种种考察看来,如果说没有古楚的巫术和神话,楚辞的艺术形式的某些重要特点就不复存在。

18、楚辞体具有哪些诗体特征 ?这些特征的形成和楚地的乐曲、民歌有什么关系? 楚辞体的诗体特征表现为:

(1)宏伟繁复的体制,如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比起《诗经》中的作品,篇章体制要长大得多,其中《离骚》、《涉江》、《哀郢》等篇篇末有乱,《抽思》中还有“少歌”、“倡”等。

(2)屈原的楚辞作品则为长句,并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特别是后者,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当然,我们从北方诗歌的《诗经》作品中, 也可以看到带“兮”字的诗句,但从“兮”字使用的频率和特殊功用上 说,“兮”字的使用仍为楚辞体的重大特征。在现存的屈原楚辞作品均广泛地使用了“兮”字,而且有多种位置和意义。 楚辞作品中“兮”的位置有的置于每一句的中间,如《九歌》;有的置于上下句的中间,如《离骚》和《九章》的主要篇章;有的置于下句末,如《橘颂》。在楚辞中“兮”字既 起着表情作用,又起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而像在《离骚》、《九章》等散 文化长句较多的诗篇中,后者的作用是主要的。但屈原楚辞作品的这一特征,仍然是有所承袭和取鉴的,那就是流传于楚地的民歌。《越人歌》据载 是楚国王子鄂君子皙乘船在越溪游乐,船家女拥楫而歌,歌的是越 音,鄂君子皙听不懂,召人译为楚语和楚歌形式。《孺子歌》见 于《孟子》,且述有孔子赞美解释之词,应为春秋期作品,是孔子适楚 时便已流传的楚地歌谣。《徐人歌》据载是徐人称赞吴公子季札讲信义,不忘故诺而唱。徐地近楚,政治上亦依附于楚,徐,在 楚文化圈内,而有“楚风”。这几首诗均篇幅不长,但在语言形式上,造语风韵上,都与北土之歌显示出不同,如句式灵活,音调曼长,情致婉转,极富表现力,而与晚出的屈原楚辞体诗歌相接近,从而可知楚匿辞体的形成与这类楚地歌诗的密切联系。

19、鲁迅先生曾说:“(楚辞 )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一种新文体的形成,往往是复杂的,是受到多方面影响和启发的结果;而一个作家往往会做多方面的尝试。例如屈原的《橘颂》、《天问》篇章,它的基本形式是采用《诗经》的四言句式加以重叠而成,明显受到北方诗歌代表《诗经》的影响, “楚辞”是在我国文学史上散文文学空前发展的时期诞生的,因此,它也不能不受到这一散文高潮的影响。关于这方面,鲁迅先生就曾指出:“(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这是说:

A、战国时代纵横家铺叙辞采的言辞和当时记载这些辞令的“繁辞华句”的散文作品,对屈原楚辞的形成也是有影响的。实际上,当时郁然勃兴的散文,无论从闳阔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还是从接近口语的虚词之运用上,对于屈原“楚辞”体作品的形成发展,无不有着启发和影响。

B 、 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有关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屈原的诗歌创作除《九章》以外,其他如《九歌》、《招魂》、《离骚》、《天问》等,无不在这方面有着鲜明的烙印。屈原的《九歌》就是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光彩陆离、优美动人的抒情诗。诗人的代表作长诗《离骚》,是一首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和倾诉自己爱国情怀的政治抒情诗。但诗的构思和全诗结构却十分奇特。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诗人自我形象,似乎就具有神性,带有神话色彩。从以上种种考察看来,如果说没有古楚的巫术和神话,楚辞的艺术形式的某些重要特点就不复存在。

C、《越人歌》据载 是楚国王子鄂君子皙乘船在越溪游乐,船家女拥楫而歌,歌的是越音,鄂君子皙听不懂,召人译为楚语和楚歌形式。《渔父歌》据载是伍子胥亡楚奔吴至江边,藏身苇中,渔父“歌而呼之”所唱。《孺子歌》见 于《孟子》,且述有孔子赞美解释之词,应为春秋期作品,是孔子适楚时便已流传的楚地歌谣。 《徐人歌》据载是徐人称赞吴公子季札讲信义,不忘故诺而唱。徐地 近楚,政治上亦依附于楚,徐,在楚文化圈内,而有“楚风”。这几首诗均篇幅不长,但在语言形式上,造语风韵上,都与北土之歌显示出不同,如句式灵活,音调曼长,情致婉转,极富表现力,而与晚出的屈原楚辞体诗歌相接近,从而可知楚辞体的形成与这类楚地歌诗的密切联系。 20、简叙屈原的生平及其对屈原创作的影响。

屈原是与楚王同姓的贵族。早年,屈原以贵族身份,任三闾大夫之职。不久即被任命为左徒的要职。在他任职期间,楚国的政治和外交都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他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又曾东使于齐,主张合纵抗秦,收复祖国失地,显然这对于楚国的前途都是有利的,至关重要的。可是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才能,特别是他果于执法的精神,却遭到旧贵族势力的忌恨和反对。他们处心积虑对屈原横加诬陷,离间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终于使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受到排挤,不得再参预重大国事。

屈原一生屡遭变故,主要是在怀王朝,遭谗后被疏,失去了怀王的信任,被免掉了“左徒”的官职。并一度被排挤出朝廷,离开郢都到汉北去流浪。另外,是在顷襄王朝,遭到更大迫害,被放逐于江南,直至死去。屈原的作品,除他早年所写的《橘颂》以外,都是在他蒙冤被疏以后,以及遭迁逐期间写的。

屈原最初曾受到楚王的信任,为了振国兴邦,实行“美政”,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从事救亡的革新活动。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被疏。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国兵挫地削,危亡五日,自己却竟被疏失位,救国无门。这对于忧国忧民的一位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于是他的满腔热情变成无比的悲伤与愤慨,从而写下了震古烁今、历史上最为有名的长诗——《离骚》。《离骚》正是诗人蒙冤被疏以后,蕴藏着爱国激情,饱含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就在屈原渡湘水到达汨罗附近,时当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大军打进了楚国,拔郢都,烧楚先王陵墓。这一重大事变,使诗人屈原感到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他不忍见自己祖国为秦所灭,不忍见自己的家乡父老遭亡国之难,为了殉于自己的理想,表明自己至死不离柱的决心,大约于次年,即顷襄王二十二年,投汨罗江自杀了。在临死前写下绝命辞《怀沙》中。

屈原的代表作有:《橘颂》《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21、长诗《离骚》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些感情是怎样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 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忠

17、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句子来渲染蜀道的雄伟、奇险和神秘。

18、杜甫早年创作的山水名作《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透露出一股少年的英气;他的(《登岳阳楼》)则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其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19、中唐山水诗的风格比较清雅闲淡,如韦应物广为传诵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充满了宁静闲逸的野趣。

20、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中塑造了一个“独钩寒江雪”的孤傲高洁的渔翁形象,而他的《渔翁》一诗则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渔翁形象,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更是造语新奇,意境悠远。

21、唐初诗人王绩可以算是唐代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代表作(《野望》)写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2、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完全脱胎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明丽,又颇含哲理,历来为人称道。

23、唐代诗人(王维)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意境清远,他的代表作《渭川田家》和《新晴野望》即是如此。

24、中唐田园诗开始关注民生疾苦,如(皮日休)的《橡媪叹》就反映了老百姓在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只得以橡实充饥的惨剧。

25、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一首描写杭州风光的词,词中的名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脍炙人口。

26、宋代词人欧阳修曾经写过十首(《采桑子》)(填词牌),以联章体的形式歌颂西湖之美,而且每首首句最后都是“西湖好”三字,别具一格。

27、宋代苏轼的(《浣溪沙》)(填词牌)五首是宋词中描写田园生活的佳作,其四“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写农村人物风情,更是为人称道。

2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里的句子。

29、魏诗人(曹植)的《赠白马王彪》是一首著名的赠别诗,其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语正是初唐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本。

30、“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名句。

31、盛唐诗人王维的送别诗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后来被谱成名曲《阳关三叠》,广为传唱。 3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是千古咏雪名句,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句子。 3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历来被认为是写景的佳句,是宋代词人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句子。

34、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中,(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借送别抒发了对外敌入侵、朝廷苟安求和的忠愤悲慨之情。

35、“南浦”一词成为水路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大约与诗人(屈原)的作品《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关。

36、“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南朝作家江淹著名的(《别赋》)中的句子,其中还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送别诗中的南浦意象明显多了起来。

37、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这首诗所咏赞的是缇萦救父的故事。

38、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八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诗的代表,其中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反映了在门阀世族社会里出身低微的士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

39、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初唐咏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诗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40、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古风》)其十赞美了战国名士鲁仲连,诗的结尾“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达了诗人意欲追步古人的豪迈情怀。

41、《夷门歌》是诗人(王维)早期的一首咏史诗,诗中赞颂了侯嬴慷慨任侠之举,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有人赏识的心理和对建功立业的热望。

4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名作《蜀相》中的句子。他的绝句(《八阵图》)结尾写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也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竟的无限惋惜。

4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怀古诗《乌衣巷》中的句子,他的《西塞山怀古》也是传世的佳作。

44、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常带有史论的特点,(《题乌江亭》)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钢雀春深锁二乔”即是如此。

45、署名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填词牌)(箫声咽)被推崇为“百代词曲之祖”,后者描写了“秦楼月”、“咸阳古道”、“汉家陵阙”等历史遗迹,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凝重感。

4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宋代作家(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这首词也是咏史怀古词中的名作。

47、周邦彦怀古词名作《西河?金陵怀古》化用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中的句子,但却浑化无迹,没有斧凿之痕。

48、“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临”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著名的怀古词《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的句子。

49、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刘桢)的《赠从弟》三首,其二“亭亭山上松”更具代表性。

50、“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是唐代咏物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如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

51、咏物诗多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借咏蝉来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表明自己的操守。

52、北宋词人(苏轼)的咏物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咏物佳作,其首句“似花还似非花”摹写杨花,更是绝妙,王国维曾经赞誉其是“最工”的咏物词。

53、北宋词人(周邦彦)咏物词成就极高,他的代表作《六丑?蔷薇谢后作》历来为人称道,其中“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一句更是造语新奇。 54、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柳”意象往往暗含了离别的意思,如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名作《兰陵王?柳》(柳荫直)一词就借咏柳来抒发离愁别恨。

55、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咏物词很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他的两首咏梅词:《暗香》(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词中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花抒发自己的身世飘零之苦和国家兴亡之痛。

1初唐四杰是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还具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和非常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的齐梁遗风,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

2沈宋体律诗的一种称呼。初唐时期,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将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诗体——律诗。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是他们最后完成了律诗的“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3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佛教思想盛行,一些士大夫多为逃避现实矛盾而归隐田园,或走“终南捷径”而寄情山水,故山水田园诗派由此产生、发展起来。该诗派以五言为主,注重反映山水田园的自然美,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讲究技巧,风格淡远、清新。但不少作品闲寂空灵,离现实较远。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等,故又称“王孟诗派”。

4边塞诗派:盛唐时期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边塞诗早在六朝时就出现了,唐开元,天宝间国力强大、经济繁荣,赋予了士人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朝廷大事边功,以守边得高位者不少,为当时的士人展示了一条封侯捷径。于是,士子慷慨从事、出使边陲、游历幽燕,写出了大量的边塞诗,内容多描写边塞生活、军旅生活,异地风光,笔势豪健,充满浪漫主义气息,风格雄浑奔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等。 5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韩愈、孟郊等人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大胆创新,以散文的章法结构,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他们的诗对扭转大历以后平庸靡荡的诗风起了积极作用。

6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元稹、白居易为代表,故称“元白诗派”。这一诗派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共创新乐府运动。诗歌的内容广泛,多写人民痛苦,官府横暴,其诗感情强烈,风格平易通俗。

8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集。后蜀赵崇柞选晚唐五代温庭筠等十八家词500首。成《花间集》十卷。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内容。风格以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为主。 9南唐词:唐五代时期与西蜀词相呼应的是南唐词,词人主要是“二主一相”,成就最高的是后主李煜。他们受花间词的影响,但李煜在亡国之后,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使他的词从内容到风格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词以白描手法,抒真挚之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0豪放词:北宋时期,苏轼革新词体,开创词风,他“以诗为词”,凡可写入诗中的,都能以词来表达,使词摆脱了“艳科”,提高了词品和词的抒情功能,使词的境界雄奇阔大,气吞八方。

11婉约词:所谓婉约词,指其词风格婉转含蓄、柔美蕴籍的意思,讲究音律格调、辞藻色彩。内容多表现男女情思、风花雪月,羁旅愁怀。

12辛派词人:南宋时辛弃疾是词坛上的一面旗帜,旗下集结了一批爱国词人,有陈亮、刘过等人,他们的词主色调是激情满怀,充满爱国赤诚。

13长短句:词在形式上最明显的一特色,便是绝大多数词调中的句式都长短不齐,参差错落。正因为这一特点,从宋代开始“长短句”就成了词的代名词。

14山水诗:所谓山水诗,是指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有些诗,虽不是整首诗完全描写山水,可其中有关山水的描写在诗中居较突出的地位,或诗中山水之美给读者以较强的审美感受的诗歌,均可归入山水诗。

15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牧人、渔人的劳动、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16怀古诗:指作者登临古地,凭吊古迹,思慕评说古人,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作的诗。总之,是以古代人物、事物、地点等为对象,可以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发表评论、感慨,借古讽今为特征的诗歌。

17咏物诗:指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其特点是“不粘不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要有所寄寓在其中。

18咏史诗:顾名思义,是指以历史题材为描写歌咏对象的诗歌。凡是历史上存在的人、物、事等进入了诗人的视野,并触发了他的感慨、由此得来的诗便可视为咏史诗。 19诗史:“三吏”、“三别”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代表作,这些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被称为“诗史”

20花间词: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内容。风格以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为主的词叫花间词。写这些词的作者叫花间词人。

21楚辞章句:西汉刘向纂辑《楚辞》,除收入屈原、宋玉作品外,还收入了从前汉人仿楚辞的作品,如: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和他自己的作品。东汉王逸以刘向本为底本加注时,也加入了自己的作品,即今传十七卷本《楚辞章句》。

22《国殇》:《国殇》是楚辞《九章》的最后一篇。诗的内容是颂悼为国捐躯的死难将士,本篇“殇”指战死者,“国殇”即死于国事者。

23燕乐:是随着隋的统一而兴起的一种汉族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以及外来音乐交融而产生的新的音乐。

简答题:唐诗宋词

1简述盛唐诗歌发展概况。

答:(1)盛唐诗歌总体风貌表现为盛唐气象即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完美、技巧精纯、风格爽朗,语言新鲜灵动,以及自由解放的个性,宽广豪迈的胸襟,慷慨激昂、锐童进取的时代气息,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情调等.

(2)最能体现这种气象和精神的是两大诗派和两大诗人。两大诗派即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振。两大诗人即李白、杜甫.他们站在唐诗发展的最高峰,歌唱着大唐帝国的盛世景象。

2简述中唐诗歌发展概况答:

(1)中唐是盛唐诗歌后又一诗歌高峰,主要是开拓了诗歌个性化创作道路,推进了唐诗风的转变但总的成就没有超过盛唐。(2)中唐诗风的转变始于杜甫.杜甫饱尝安史之乱的苦难,把写实倾向推向艺术高峰.(3)中唐诗人难以承受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变化,诗风因社会衰败而彷徨消沉.前期有影响的主要大历十才子;以后在渴望社会中兴中出现创作高潮,艺术成就表现为异彩纷呈、个性鲜明:影响较大的是尚险怪的韩盂诗派,尚浅俗的元白诗派.

3、简述北宋词创作概况。答:北宋词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宋初令词为主的时期.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词的体制和题材与花间集相近词风清丽田雅,不出南唐;第二时期、以柳永为代表,内容有新扩展,描写都市风光,抒发羁旅情怀;体制上突破小令格局发展为长调,:词风为雅俗共赏,流布极广。第三时期、以苏轼为代表,主要贡献是革新词体,开创词风。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使词的境界雄奇阔大。第四时期、以周邦彦为代表,他注重词作的艺术规范性“下字运意皆有法度”,能示人作词的门径。周邦彦与其词是连接两宋词坛的纽带。

4简述南宋词创作概况答:(1)南宋初词创作背景建立在中原沦馅、干戈遍地战火长燃的时代中.词坛雄风尽吹,音节高昂,回荡抗战驱敌、金戈铁马的爱国主义强音。代表词人是辛弃疾,他以文为词,进一步解放词体,扩大词的思想容量和题材领域;用典灵活;词的主调是激情满怀.充满爱国赤诚.(2)南宋后期,苟安日久,复国无望,抗战呼声日渐率弱,在词的创作上讲究格律音韵的风气日渐兴起,代表人物是姜羹。(3)南宋晚期多以咏物词寄托遗黎之悲、亡国之痛,,代表人物是史达祖、王忻孙等。

5、诗的合乐与词的合乐有什么差异?答,(1)所配合的音乐体系不同。先秦时的音乐一般称为雅乐,与郑声相对;汉魏六朝时的乐府诗,所配音乐的主流是清乐;而与词相配合的是燕乐。(2)是与乐配合的方式不同。大体而言,诗与乐相配的形式基本上是“以乐就诗”,即先有诗,然后给诗配乐:而词大体上是“以诗就乐”倚声填词,言合于声。 6、格律诗与词在句法和押韵上有什么差异?

答:诗和词都必须押韵,故称为韵文。诗的音乐性体现在平仄相间、押韵固定上。律诗的押韵,基本上只要一个模式,即:两句一韵。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偶句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许换韵。而词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平仄和押韵上,而且每一种不同的词调都有自己所独有的押韵规则。词除了隔句用韵这一形式外,还有多种形式;韵脚的位置疏密不定,疏者有三、四句才一韵的,如(月下笛》等,密者有几乎一句一韵的,如(十六字令》。另外词韵可平可仄,还可平仄通押。此外,词中还可以重押。

7试述:山水诗产生的原因。答:①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②先秦时期,自然山水就作为背景描写出现在诗歌创作中。③山水诗的日渐成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出身寒门、怀才不遇的文人,因士族门阀制度在现实仕途受挫后,转向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蔚籍,渐渐地形成了游山玩水的风气;士族地主阶级在江南优美的山水之间过着登临吟啸的悠闲生活。而作为生活环境的山水景物,也就很自然地反映在诗中。④山水诗的产生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关。受玄学的影响,借山水体玄,寓玄理于山水中或借山水以抒情。⑤晋宋之际,随着人们对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不断浓厚,山水绘画理论也应运而生,对山水诗的产生有着促进作用。⑥为山水诗奠定基础的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腆将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8、简述大小谢在山水诗史上的地位。

为山水诗奠定基础的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艺术技巧,对后世的山水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都是历代传诵的佳句。 进一步推进山水诗发展的是南朝诗人谢脁。谢脁的山水诗在谢灵运刻意描摹的基础上,开始在景物描写中注入诗人自己的情感和意趣,把写景与抒情较好的结合起来。这对后世山水诗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更是脍炙人口,连骄傲的李白也赞不绝口。

9、结合作品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答:①特色;(复习指导)P251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多用白描的手法写淡雅肃静的自然风光和恬淡平和的心境,风格自然清新,神韵天成。②在陶诗(饮酒结庐在人境》(归园田居》中,诗人抒写在田园中与百姓共同生活和劳动,乐以忘忧、乐以忘归的乐趣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宿,离开官场的喧嚣污浊,获得了自由、宁静畅快舒坦的心境⑧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开创田园诗一体,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大创举。诗人将自己杰出的才华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将田园诗创作推上了最高峰,唐宋及后代的田园诗总体成就都没能超过陶渊明.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广阔田地始终在陶渊明的浓荫覆盖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oh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