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8 21: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重点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
?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
月。
?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
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 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 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 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 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
?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
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
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经过
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
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 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
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 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次社会
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 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 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 ? 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 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 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 ? 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 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上述五条标准,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证。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 ?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
西周时期《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的影响
【所记载的城建制度】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
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 ,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
窄。还规定:“环涂以为诸候(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制度产生背景】
1、 社会伦理。探讨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秩序。 2、 周朝礼制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基石。
3、 礼乐关系的建立,本质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而服务。 【对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影响】
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 等级思想贯穿其中。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 2、 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要为政治制度的建
立服务。“礼乐并重”,在礼制原则下体现城市与建筑的形象与空间序列。
3、 《周礼》中的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延伸1: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 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但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它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延伸2: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2004)
1、 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
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2、 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
网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的影响
【制度】
《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市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这里讲到选择城址应该注意的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要求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 《管子·大匡》又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这种对城市讲求实际的功能分区至今还为城市规划建设所遵循。
【背景】1、铁工具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
展。城市除官营手工业作坊外,还出现了许多私营手工业,这是由于解放了奴隶变成了较自由的小生产者的缘故。商业也繁荣起来。
2、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社会制度一系列大变革。
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各种学术思想应时而生,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特别是周初分封诸侯的结果,导致诸侯国强大起来,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诸侯国总是城池建设,纷纷筑城自卫。努力发展经济,发展水陆交通运输。周天子地位岌岌可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影响】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
秦咸阳
【选址】
? 咸阳位于关中地区的中心,地势险要。
? 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是关中东西交通的枢纽。 ? 渭水在其附近折向东北,城市用水也便于解决。
? 得名与选址和“山南水北为阳“的中国本土阴阳地理观念有关,选择了背山面水坐北朝
南的阳性地,这两者都是都城选址的理想条件。(比较:秦王陵选址于山北水南的阴性地) 【建设简史】
秦咸阳在孝公初建时,本建在渭水北岸上,削山坡为土台,主要以咸阳宫为主。大约至迟到秦昭王时,在渭南建有一处兴乐宫。咸阳真正得到大发展还是在秦统一六国后的十多年内。秦始皇又下令“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使咸阳人口聚增。渭河以北用地不够,便向渭南发展。 【规划思想】
相天法地:渭河=银河,横桥、阁道=鹊桥。两大宫殿群:咸阳宫(北)和阿房宫(南)隔渭河相望。把山和水纳入城市范围中进行规划设计 【要点】
秦咸阳是一座规模很大、但在布局上又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
西汉长安
【选址】P33
渭水之南,龙首原高地以北,与咸阳毗邻,并利用秦兴乐宫建造起来的。“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东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
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
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建章宫。 【规划布局特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意义】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大一统帝国兴建的第一个都城,其规划布局已同战国时都城有很大不同:
1、 改变了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布局,而将宫殿、官署、
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2、 从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附会《周礼·考工记》的规制:城的平面形状基本近于正方形;
十二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各三个城门;长乐和未央等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东市和西市位于城的北部,这也与“面朝后市”相符。——旁三门、面朝后市 3、 在规划建设上,宫殿占地面积大,占全城面积的1/2以上,且集中在城的中南部。 4、 居住区共有160个闾里,位于城的东北部、城外靠近城门的地区和各宫殿之间。 5、 人口规模进一步增大,约40万。
6、 为加强集权,管理贵族富豪,在长安周围皇陵处设陵城(消费性城市,人口10-20万,
茂陵27万最大),形成了城市带。
东汉都城洛阳
【选址】
背山面水:北靠邙山,南临洛水。不仅有天然的屏障,而且是交通要冲。 【规划布局特点】
? 总面积9.5平方公里。城的平面形状不甚规整,但
大体上近于长方形,南北9里,东西6里(故称九六城)。
? 城内的宫殿,主要是南宫和北宫,之间有复道相连
(供皇帝使用)。 宫殿占总面积的1/3以上。 ? 贵族居住区主要居住在城东,一般平民可能多住在
城外。
? 建有马市、南市(分别位于城的东郊和南郊)、金市
(城内西部)[补:五行中金为西]。
上述两点可以看出,九六城具有内城的性质。 总之,东汉洛阳城建设布局已经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
[补1] 12个城门:东西各三,北二南四,原因是北侧城门的重要性不及南侧城门,自东汉后,南侧城门多于北侧城门几成惯例(是结合实用性对《周礼考工记》的突破)。 [补2]南宫和北宫,南宫为议政和礼仪,北宫为寝居,是“前朝后寝”的变通形式。
[补3]南宫的轴线向南延伸至礼制建筑群,形成9里浓厚礼制色彩(天人色彩)的中轴线。 [补4]中轴线与南宫前的东西横街构成“T形”干道系统,开辟了古代城市规划中重视中轴
线引导,开辟T形干道系统的先河。(注:上课时说是起源于曹魏邺城)。
六朝都城建康城
春秋越筑越城,战国楚筑金陵邑城(石头城)。作为都城始自东吴孙权。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相继在这里建都,史称“六朝”古都。 【选址】
虎踞龙盘:堪舆四灵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南京东有钟山龙蟠,西有石头虎踞,前有秦淮河,后有玄武湖,同时西北有长江作屏障,东南有富庶的“三吴”作后方,诸项条件均很优越。(东、西、前、后、西北、东南) 【城的形制与规模 】
位于今南京市中部玄武湖之南,平面呈正方形。平均每边长约五里,规模不大。至齐高帝建改立为砖城。
【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1、 建业宫城居城中偏北,孙吴时主要宫殿有太初宫和昭明宫。 2、 在建业城的外围,有一系列的城堡(如石头城位于城西面)。
(以上为东吴时期的建邺)
3、东晋南朝时的建康城,是在东吴建业城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主要是大造宫室,在原东吴苑城和昭明宫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建康宫”(即台城),这是一座三重城墙的砖城,正殿都位于中轴线上。
4、秦淮河两岸是商业和居民密集区。
5、从宫城大司马门南出2里经都城的南门宣阳门至秦淮河畔的朱雀门总长7里为御道,是全城的中轴线。两侧为官署和居民区。
6、这时西面的石头城仍为重要的防守要地。
[补1]:六朝健康在宫前开辟T形交通干道,将官署集中布置在宫前的中轴线两侧,开创了我国城市规划的新局面。
[补2]: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为古代城市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宫城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 【人口及地位】
? 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 ? 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在思想文化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设有文学馆、史学馆、儒学馆、玄学馆等。 ? 是当时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北魏洛阳城
洛阳自东汉至曹魏、西晋均为都城。三国至西晋时城基无大变动,城的形制和布局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平面仍然呈竖长方形,实行的仍然是南、北两宫制。洛阳城的规模、形制和布局的变化主要是在北魏时期。 【建都背景】
北魏初都平城,偏处北方,对统一中原不利。至北魏孝文帝时,为更便于统治全国及进一步学习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决定将国都南迁洛阳。四十多年间,洛阳又一次成为北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总体布局与城建特点】
? 最重要的变化:宫殿方面废除了东汉以来分为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宫
城位于全城北部偏西,平面规整长方形,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占全城总面积1/10. ? 铜驼街为全城中轴线,两侧分布高级官署和寺庙坛社。城内道路呈方格形。 ? 魏明帝时在城西北角建的金镛城这时仍被保留延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城的外围
新筑郭城,即外城。在整个外郭城的范围内,划分为323个“里” ,四周筑围墙,居
民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 外郭城中除了主要作为居民居住的坊里以外,还有作为工商业区的“市”。 ? 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宗教发达,全城寺院林立。
隋唐长安城:
宏大的规模、棋盘式的街道、规整的坊里、左右严谨对称的轴线布置,是中国中世纪城市典型。也是全世界在封建社会建成的最大城市。 【选址】
新址在龙首原南麓,位置即今西安市区所在地。 撇开旧有的汉长安城新建城市的原因: 1、 汉长安城规模小,北靠渭河,无发展余地; 2、 地下水位深,水质污染,供水困难;
3、 汉长安城缺乏整体规划,久经战火破坏,难于修复,风水不利; 4、 新建帝都体现新王朝气象。
【城市规划特点】
? 按照规划图纸进行建设。建筑师:宇文恺(隋)、阎立德(唐)。 ? 参考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废弃汉代的多宫制和宫殿区偏在南面,且与民居相
杂的情况,把宫苑区和官署区集中到城的北部,把宫门南出的大道(朱雀大街)作为全城的中轴线。
? 在城中部和南部的居民区,实行了里坊制度(共109坊)。 ? 设立专门的商市区(都会市和利人市,即唐代东市和西市)。 【总体布局】
? 城市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城
墙均是版筑的夯土墙。
? 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宫。正殿名太极殿,是唐初政治中枢所在。宫城北面
?
? ? ?
设三门,南面设五门,其正门承天门北对太极殿,南临“横街”。横街宽三百步(合今441米),是当时举行重大庆典的广场。
皇城在宫城之南,平面亦成规整的长方形,东西与宫城同,北面无墙,与宫城以横街相隔。皇城内分布着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皇城南面正中的朱雀门与宫城的承天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在南北一条直线上。这条南北直线就是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和朱雀大街,也就是全城的中轴线。
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平面形状为规整的长方形。城墙皆为版筑的土墙。城外有濠沟。 外郭城的东面城墙外有一道复墙 “夹城”。两墙之间称为复道,宽约50米。是供皇帝由兴庆宫从复道中北去大明宫,南去芙蓉园,往来潜行,不为外人知而建。
外郭城共设13个门。各门均建有高大的门楼。城的东、西、南三面,每面各3个城门,位置匀称。明德门是城的南面正门,共有5个门道,显得最为隆重、庄严。
【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
4条对外陆路交通干道。
城内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14条。朱雀大街最宽,达150m。25条大街纵横交错,将全城划分为109个坊和两个市。 【商业市场】
? 分别设在皇城的东南方和西南方,即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 ? 两市的形制相同,平面呈方形,面积约1平方公里。
? 市的周围也筑有围墙,内设16米宽的南北向和东西向街各2条,交叉成井字形,将市
内划分为9区。每区四面临街,店铺临街而设。 【供水与园林】
1、 城市生活用水(3条渠道); 2、 运河(2条);
3、 供市民游玩休息风景区的水源。 【宗教建筑】
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大雁塔、小雁塔。
【长安城市规划的特点和缺点】
1、 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
齐、坊里匀称的规划格局; 2、 受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大; 3、 大修亭台楼阁。
但是,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1、 规划的面积太大,超过实际需要。道路宽度、坊里面积大的惊人,城南一带里坊空有其
名,很少有人居住。
2、 过于强调南北中轴线,而东西的14条街道除南半部1条以外都比较窄,以致对城内交
通和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3、 盛唐时改用东北部的大明宫作为政治中心,玄宗李隆基时又以更偏东的兴庆宫为中心,
打乱了原有规划,使城市人口大量流向东北部,造成这一地区的交通紧张和居住拥挤。
【影响】
? 国内: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受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影响。
? 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总体布局 道路系统 居住 商肆
唐长安
汉长安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
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
对称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网 直交 坊里制,与宫城分开 东西二市
闾里制、与宫城相参 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
隋唐洛阳城(陪都、东都)
【选址】
位于周代王城与汉魏洛阳城之间偏西。 建城原因:
? 连年战争,关中地区农业遭到破坏。 ? 自两晋南北朝以来,江淮地区开发起来。
? 京杭大运河运距过远,大量粮食不得不堆积在洛阳。
? 洛阳处于全国中心,比长安更接近经济重心便于控制全国,交通运输安全便捷。 【城市规划布局】
? 洛阳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圆壁城、含嘉仓城等重要部分组成。
? 外郭城平面南宽北窄,东北城角呈锐角,形制不如长安城规整。外郭城西北部为宫城、
皇城所在的中央政治区和仓储区,以东部分和洛水以南部分为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市场。 ? 皇城、宫城、圆壁城、含嘉仓城在都城西北。宫城平面近正方形。 【道路系统】
1、 道路系统和长安城相似,和划分坊里的一般道路共同构成方格形路网。但由于整个城市
布局不对称,使道路网也不象长安城那样完全规整对称。
2、 道路宽度也比长安要小,最宽的主轴线定鼎门大街宽121米,其余干道宽度为60—40
米不等,一般道路宽度在30米以下。
【坊里】
109坊,大小也不尽相同,一般长、宽各在460—580米之间。 【商业市场】
洛阳城里共设有三个集中的市。最大的南市在洛河南岸,占地两坊;北市在洛河北岸,坊里中央,占地一坊;西市在城市西南隅,厚载门内,也占地一坊。三市分别临近漕渠、运渠和通济渠,交通比较方便。 【园林】
洛阳的园林主要是位于宫城之西的皇家禁苑—上林苑。
坊里制度
【隋唐长安城中的坊里】
? 总体来说,宫城和皇城两侧坊面积较大,皇城以南坊面积较小,朱雀大街两侧坊面积最
小。长安城中的坊有五种类型。
? 坊里面积如此之大,在古代中国城市中是空前绝后的。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坊里的划
分完全由干道网决定;二是为了便于统治管理。
? 坊的平面形状,可分为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坊的四周都筑有坊墙。除皇城以南的36
坊只在东面和西面各开1门、在坊中只设1条东西街以外,其余所有的坊都在四面各开1门,坊内设十字街,街宽均15米。 【隋唐洛阳城中的坊里】
109坊,大小也不尽相同,一般长、宽各在460—580米之间。 【宋代“坊”、“市”制度的解体】 在我国唐代以前的大部分朝代,坊里和市场严格分开布置,整个城市由方格网状道路系统划分为若干居住小区和几个特定商业市场,管理严格。 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者开始自由选择活动地点,从而形成众多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商业可以随街布置,店主可以昼夜营业(晓市、夜市、鬼市)。 坊里制度被打破,变成由街道划分的街巷制,设立“厢”一级的管理机构。 “坊”、“市”制度的崩溃,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中具有转折性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被称为“中世纪中国的城市革命”。
元大都
【选址】
? 中原至北方的交通要冲。
? 军事地位重要,背后三面环山。 ? 靠近元朝的根据地(蒙古)。位于金中都的东北角。 移动的原因有(1)旧城被毁而东北的宫殿保全。(2)旧城东北部水源充沛。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 事先进行地形测量,拟定全城的总体规划,并在未进行地面建筑之前,埋设下水道,然
后才根据分区布局的原则建设起来。
? 大都城的形制为三套方城,分宫城、皇城、大城三部分。其中,宫城和皇城是其主体部
分。
?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首先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开始的。 ? 宫城呈长方形,城墙是用砖砌的。宫城内主要的建筑分成南北两部分均座落在全城的中
? ? ? ? ? ?
轴线上,布局严谨,庄严宏伟。
皇城在大都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呈一东西较长、南北较窄的长方形,皇城的设计以琼华岛为中心。
大都城的大城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 街道很整齐,形同棋盘。划分街巷时尽量以东西巷的横街为主,横街之间的距离较近。 大都城内(皇城以外)的居住区分成50个坊,坊各有门但不建坊墙,而是以街道作为界限,是开敞的布局。
大都城是元代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商业市场也主要取决于街道的布局和交通条件,主要集中在三处。 在大城之内,皇城之外,东西两面对称地布置太庙和社稷坛两组建筑。官府衙署较分散。
【元大都城规划的特点】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
1、 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自然景物紧密结合,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紧密结合,把北京的
气候特点和街巷的划分紧密结合。
2、 完善的市政设施:上下水道,航道伸入城内。
3、 继续发展了唐宋以来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的
地位更加显示出来。
4、 城建工程有统一领导和指挥,规划意图得到贯彻执行。
5、 元大都的规划建设有一个明显地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
的举动,体现《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同时把道家思想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
不足之处:
北部发展不起来,南北不均衡。
明清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一、 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
城市类型分四种:(1)政治型(2)工商业型(3)对外贸易港口型(4)边防军事重镇。 二、 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农业商品化和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所致。 三、 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成为我国最初处于雏形状态的城镇化地区。 四、 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五、 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六、 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
大中港口城市衰落原因:倭寇之患和欧洲殖民主义者东来促使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
七、 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
五方面因素:(1)政治上控制广大地区(2)经济上可称富庶地区(3)军事上有险可守(4)交通上往来便利(5)接近统治王朝根据地。 八、 城市建设的特点 :
1、 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 2、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
建筑显著增多;
3、 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 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明代的南京城
它的巨大规模和独特的不规则的城墙走向和城市布局,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南京城的建设布局】
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会之处,地形复杂,同时南京是在旧城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所以在皇宫位置选择、整个城市形态上都不甚规整,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旧城的利用和对自然地形的顺应,形成独特的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 ? 明代南京城由大城(应天府城)、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组成。
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 在钟山的西南麓新建皇城、宫城和改筑南唐以来的旧金陵城;
2、 沿玄武湖南缘和西缘向北扩展旧城直到神策门与狮子山东西一线(狮子山包括在内); 3、 建筑各主要城门(城楼)和各主要街道; 4、 建造外面的外郭城。
? 应天府城即现存南京城。城墙呈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不规则形,完全按地形和防守需
要设计,为世界第一大砖城。
? 皇城偏在应天府城东南隅,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基准点向南展开,左祖右社。
? 南京城总体布局:城东南为皇宫所在的政治区;中南部为手工业、商业和居住区;东北
部为军队营房和仓库,是军事区;都城中心高岗上建钟鼓楼;北部鸡笼山南侧多分布学
校和寺庙,为文化区。
? 城内道路受地形和历史影响呈不规则的东南、西北向,也有弧形、斜街。
北京城:
【选址】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其方案基本以明代南京城为蓝本并有所发展。 【明初主要营建项目】
1、 营建紫禁城。宫城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基址沿用元朝宫城的旧址而稍向南移
宫殿仍采取“前朝后寝”之制布局。
2、 开拓南城,将皇城和大城的南墙依次南移,并移建太庙、社稷坛于宫城左、右前方。 3、 开辟天安门前宫廷广场。广场呈T字形。并在东、西、南三面修建宫墙,把广场封闭起
来。在广场两侧的宫墙以外,遵从“左文右武”制度,集中布置了封建王朝官署。 4、 在紫禁城北面堆筑景山。它既是全城的制高点,又处在宫城的中轴线上。
5、 在城北原元代中心阁的位置上,分别建造了鼓楼和钟楼,南北相望,作为中轴线的新顶
点。 【总述】
明中叶以后城市大量人口和商业向城南集聚,形成一个繁华的商业区;
为加强防守,在南墙外加筑外城,原来的大城便称为内城。外城平面呈长方形,使北京城终成一个凸字形。
明代北京城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和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它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优良传统,规划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
整个城市以宫城为中心,按中轴线对称的原则设计,并且有所发展,全长几达8公里,并且在中轴线上还布置了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尺度不同的广场,使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既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又显示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威。
严格按照“左祖右社”的礼制布局。如将太庙和社稷坛移到宫城前面左右两方、加重皇宫气氛以外。
内城的街道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由于皇城梗立于城市中央阻碍了东西之间的直接联系,东西方向交通不便。与干道相垂直而通向居住区的仍是胡同。
清代:重点是放在西北郊的几处离宫和园林修建上。相继在这里营建皇家园林,即所谓“三山五园”。 【参考精简版】 明代北京城:
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东西向交通的不便; 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 3.商业进一步发展;
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形态或文化思想
主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 早期的耕作制度:
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早期农耕制度影响,井田制形成后,其方格网特征很快为早期城市所采用。由此形成了中国早期城市方格网状空间格局的总体特征。
二、 传统的营建技法:
1、 单体建筑的布局规划和筑城材料及施工技术对方形城郭和方格路网形成了主导影响。单
体建筑普遍向南布置导致道路系统成为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院墙文化也形成了外围高大且方正的封闭式城墙形制;
2、 城墙多为夯土版筑,所以方形直线状的城垣经营方式在施工中较为方便; 3、 土木结构建筑在平面方向上伸展灵活自如,利于运用轴线对称方式进行建筑群体的空间
组织和布局,从而影响城市总体布局。 三、 特有的文化观念:
是中国古代城市独具特色的基本因素所在。
1、 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是传统文化和哲学观的核心;(方形城市的思想基础;
物质要素、建筑群命名及位置摆布具有与天耦合的象征意义。) 2、 五行、阴阳思想和易学说:提供了传统文化中一个共同性的思想方式;(空间布局中“象
天法地”的基本思想;易学——卦数之律应用于城市规划,形成布局讲求用数的基本特征;形成了城市群体建筑构图的哲学基础,布局讲究择中、对称、对偶,明确轴线统领。) 3、 相土、形胜与风水说:对传统文化思想核心和思想方式结合具体环境的进一步丰富和发
展。(城市依傍山水平原,选择自然条件适宜的处所,选址、布局、建筑设施摆布。) 四、 封建政治制度:
? 礼制、尊卑、等级序位,建筑尊位被理解成中心,其他建筑按礼制沿轴线各行其位; ? 礼乐和谐——轴线既有形成尊卑功能,也是一种和谐各类建筑布局的组织手段。直接形
成城市有序感、整体感、和较为统一的礼制规划风格。 五、 社会经济形态:
封建社会中后期,城市方正形式不断被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冲破,甚至出现城小厢大,城小关大;推动城市中除礼制因素作用以外的城市功能分区。
民国南京的城市规划——“首都计划”
【城市分区】
对南京城市用地进行了功能划分,共分为六大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及住宅区。
中央政治区以紫荆山南麓为最佳适宜地。实践证明这种离开旧城另见新区的想法脱离实际。 1) 行政区选在大钟亭和五台山两处。 2) 工业区设在长江南北两岸。
3) 教育区设在旧城中心行政区之南。 4) 住宅区分布较散,分为3个等级。 【道路系统规划】
采用当时美国很流行的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道路分为干道、次要道路、环城大道、林阴大道四种。 【交通设施】
规划两处飞机场,两个铁路枢纽,设计了几条对外交通干线,还环绕城东、城南设立两条几乎平行的外环公路,其西、北两端直达江边。 【城市建设工作】
1) 建成了“总理陵园”——中山陵;
2) 开辟道路;
3) 兴建了一批大型公共建筑;
4) 建设了山西路、颐和路花园住宅区; 5) 新街口广场和商业中心形成。 特点:
1) 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城未做重大改变。
2) 干道建设结合实际,分散建设政府部门,使城市面貌合理改建发展。 3) 重要建筑得到保留。
上海的城市规划
【1929年“上海新市区及中心区规划”】
在东北部江湾翔殷路一带另建新市区。新市区分为行政区、商业区、居住区。道路网采用小方格和放射路相结合的方式。中心群采用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手法。该规划将中西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较好地结合起来。 【抗战后的都市计划】
? 第一稿包括了新旧城区在内的大上海区域计划及上海市土地使用与干道系统规划两种,
运用了“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等最新规划理论。规划人口1000万。布局结构为在现有市区外作一绿化及农田环形带,在其外发新区,新区按卫星城方式布置。4000人的小单位——中级单位——市镇单位——市区单位——全市。扩大中心区范围,疏散过分拥挤。道路功能分类。
? 第二稿提高了人口密度,对铁路港口做进一步研究,并设想在市区间高架道路;对改建
闸北西区作了详细规划。
? 第三稿进一步研究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地比重,研究工业区分布,拟
定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对外交通方面,使铁路与港口、工业区直接联系。 ? 影响:三次规划积累了不少历史资料,对交通等技术问题研究比较细致,对近代新的城
市规划理论的传播也起一定的作用。
殖民/独占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由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独占的新建城市,如青岛、大连、长春等。有明确的城市总体规划意图和较完整的规划图纸,城市大部分或局部地区按照规划图建设。 【青岛】
? 规划重点:解决铁路与港口的布局。将铁路与港口布置于城市西侧,使两者衔接,不分
割城市。
? 市中心采用建筑群广场的布置手法,数条道路由此辐射。 ? 道路方格网状,配合地形又呈不规则状。道路网密度高。道路与建筑物的布置考虑对景。
道路与绿化结合较好。 ? 对中国人有明显歧视。 【大连】
1、 沙俄占领时期:
? 企图将大连建设成为国际性自由贸易港口和中东铁路出海口,所以进行海港和铁路建设
是规划重点。
? 市区分三大区:欧罗巴区、中国区、行政区。欧罗巴区又分为商业区、宅邸区、市民区。
? 以环形广场和放射性道路形成骨架,反映出明显的古典形式主义色彩。 2、 日本占领时期:
? 在建筑空间上多样化融合。
? 规划城市用地向西发展,新发展地区道路网比较不规则,在地形平坦地区多为棋盘式。 【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的共同点及分析】 1、 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明确的侵略意图; 2、 城市建设中的隔离与差异; 3、 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
4、 规划大多是对古典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点的搬用及模仿,表现出资本主义城
市特征;
5、 规划图的分析。
建国后50年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1、 城市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实现了持续增长,并进入了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48-57;城市化波动阶段58-77;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78-;城市数量不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经历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2、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近20年来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
快于北方。
3、 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大城市。 4、 小城镇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5、 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建国后城市规划发展的总体特征
1、 由技术型规划逐步走向综合型规划。
2、 由单个城市规划视角逐步走向区域规划视角。 3、 由终极蓝图逐步走向动态规划。
4、 由计划型刚性规划逐步走向市场型弹性规划。 5、 由精英型规划逐步走向社会性规划。
正在阅读: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 图文04-18
高压电工证考试第七章复习题答案03-30
2022年关于乡村建设及农村清洁工程工作情况汇报范文03-23
工厂供配电系统计算题09-19
腹部损伤病人的护理05-29
六大环境解析上海会展业11-01
心怀责任,铸造不朽人生(900字)作文04-03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11篇04-16
工会在加强和创新企业管理中的作用11-22
千姿百态的云作文400字07-0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复习题
- 城市建设
- 中国
- 重点
- 图文
- 国家开放大学年学前教育本科《幼儿游戏与玩具》网上形成性考核答
- 浙江省沿海标准渔港布局与建设规划 - 图文
- 乡镇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 密码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 图文
- 定型机涂料套色 艳蓝 妃红 还原靛蓝生产情况及成本计算
- 第五章化学习题
- 英语口语1000高频词汇速记-注音
- (完整版)220KV降压变电所电气一次部分初步设计毕业设计
- 2015信息科技试卷第二场
- 斗首吐心经
- 飞花令(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
- 2018专技天下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与职业水平全套卷
- 安全技术交底中桥
- 最新初三班主任岗位人员入党申请书
- 新课程理念下努力构建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
- 10以内3连加减法
- 初中生物实践研修成果
- 1、《成都市城镇绿化树种及常用植物应用规划(2010-2020)》文本部
- 解剖习题集与答案
- 新至尊江湖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