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

更新时间:2024-06-10 10: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

——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刘娟 朱旭峰 赵惜群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采用社会学的统计调查方法,以湖南科技大学在校学生为例,在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现状、揭示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之上,提出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相应对策。这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中通过了《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 》,该文件明确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而根据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5.64亿,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1.2%。很明显,大学生网民群体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群体的主流,他们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则直接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水平。

为了掌握当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关于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要求,为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课题组以湖南科技大学学生为例,就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报告的调查对象主要为湖南科技大学大一、大二和大三在校生,以问卷调查为主,

辅以口头调查和网络调查等形式,按照文理科分布分别在南校和北校发放问卷,兼顾专业、性别

1

分布的均衡。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73份,有效率为86.5%。

调查问卷是在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的,其中又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加入了课题组的创新成分。该问卷前期试验性发放了40份,课题组对回收的试验性问卷进行了反复讨论并做了优化修改,使问卷具备了更强的严谨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调查结果概述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我校大部分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良好,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对于一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表现出极其厌恶或者是憎恨的态度,具有坚定的网络道德意志,能够抵御色情网站、网络流言、网络色情游戏等诱惑,调查同时显示,我校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并经常利用网络建言献策。当然,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大网络道德素质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道德认知模糊

网络道德认知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道德素质的首要环节,是个体网络道德素质形成的

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网络信息的存在决定网络社会意识。人们的认知、观念、道德认同等一切精神思维的内容都是后天通过接受各种信息并通过主体的内化过程形成的。健康、正确认识的获得,首先必须是健康、正确信息传播的结果。网络中包含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网络文化冲突和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十分激烈。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目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比较模糊。调查显示,50.9%的人对网络道德不太了解或不了解,12.1%的人崇拜黑客行为,更有65.2%的人在经常或尝试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影视音乐或文学作品。 (二)网络道德情感冷漠

网络培养了大学生的现代信息意识,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由于网络行为者的匿名性以及网络的无中央控制性,导致社会组织对网络媒体的控制减弱。在缺乏法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条件下,版权侵犯,网络病毒、黑客骚扰等不道德行为以及入侵电子邮箱、蓄意破坏计算机程序、纂改资料等犯罪行为层出不穷,这种行为产生的经常性和普遍性严重影响了辨别力、自控力不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大学生对网上不道德的言行态度体验多样,绝大多数人的网络道德情感比较冷漠。调查结果显示,64.2%的人对于人肉搜索的行为表示中立或支持, 31.8%的人认为黑客行为是网络发展的正常现象,更有64.7%的人

愿意充当网络水军而不考虑这些行为是否有违网络道德。 (三)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现实生活交往中的身份、地位、权势等社会因素以及具有约束

2

作用的社会道德和法律一定程度上难以影响和制约网民的网络行为。于是,人们沉浸在自由行为的时空中,一切怪诞、失德、甚至违法等失范的网络行为如洪水泛滥般地侵蚀大学生的心灵。他们沉溺于网络交友聊天,在聊天室里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恶语伤人、语言粗鲁;在BBS上不负责任的发表反动言论、散布流言蜚语、无中生有,毁他人名誉,欺骗他人。正如卡茨指出的,在许多网络的公共论坛上,充斥了虚假、无聊甚至是侮辱与人身攻击的信息,这些信息形成根深蒂固的沉淀。他们沉溺于网络游戏,平日里无精打采,一上网就处于亢奋状态,“鼠标一点,生机无限”。调查结果显示,39.3%的大学生会经常或有时登陆色情网站,浏览黄色信息;20.8%的人发表过过激或不文明的语言或言论;39.3%的人转发过未经证实却“吸引眼球”的图片或文章。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

调查数据所显示,认为当前网络道德环境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达到了87.6%,人们对于当前网络环境的满意程度很低,而网络道德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当下现实社会道德环境的一个缩影。受市场经济和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绝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蔓延。正如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走向深化,社会各阶层的分化与重组正在向纵深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人们的行为趋利趋向日益明显,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出现滑坡,这些负面的环境无形中影响着人们道德素质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折射到具体的网络行为当中。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弱化

数据显示,有21.4%的受调查者表示从未接受过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这说明当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部分缺失,普及性仍然不足。学校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是教育者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应试教育理念致使 “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轻实践”的现象盛行,学校教育者没有认识到道德教育的真正意义,在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这一新生事物认识和努力上更显不足。另外,网络道德教育也应遵循网络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受教育者的特点,不断创新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支配着事物的发展,起主导和决定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对内因有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已逐步形成,但是并未完全稳定,部分学生对部分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该做或不该做仍然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作为网络使用主体,大学生内在的身心特征是网络道德

3

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面对网络上充斥的不健康、不道德、甚至反动的网络内容,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 (四)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

著名的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肩负的重要使命。家庭是孩子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最亲近,最亲密的自然关系,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天具有天然的优势。家庭德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无法替代的,它是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自然生活过程实现的。但是很多情况下,父母却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教育。一方面,家长们对网络道德教育认识不足,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尤其到了大学,都是寄宿在学校,很多学生都是一学期才回一次家,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亲子间沟通的缺乏,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方面的缺失。另一方面,家长网络知识缺乏,对孩子监管不力。网络是个新生事物,但其发展非常迅速,运用范围广泛。虽然在很多发达城市计算机的运用比较普及,但是在国内很多较小的城市或农村还是新奇的事物,很多家长,对网络知识不了解,有的家长甚至是网盲,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辨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更无法教育孩子如何去辨别,对孩子的行为缺乏监管。

四、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措施

(一)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社会环境

如前所述,网络道德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现实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因此,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首先要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具体应从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主流舆论的引导两方面入手。

1. 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法律是一种专门化、覆盖面广,最具效力和强制性的社会控制工具,是化解和解决网络社会问题的一种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手段,也是维护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环境的有力保障。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建设完备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地建立和管理信息网络,尽可能地预防、遏制、减少各种消极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网络犯罪的制度保障。

网络空间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作为虚拟人的网络主体可以任意的扮演各种角色,“任意”、“自由”地发布、选择各种信息。所以,网络主体任意的网络行为仅仅靠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网络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作为保障。通过网络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来促进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 2. 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

主流舆论的引导对于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对于大学生的

4

价值体系构筑和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主流舆论的引导需要借用具体的网络平台,例如新闻门户网站、校园主页、网络论坛、微博平台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主流舆论的引导,一方面需要及时发现舆情,及时作出反应;另一方面,需要做到贴近实际,做到与生活,与具体事件相融合。

(二)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式

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式是当前网络道德教育者的共识。在此前的问卷设计中,课题组对于当前一些网络道德教育方式进行了效果的反馈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人都尝试或接受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在创新方式上迈出更大的步伐,不断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除了开辟网络道德教育专栏、心理咨询网络化、学科融合的网络教育等创新教育形式外,以下两种经验也值得网络道德教育者借鉴: 1. 重视校园网络论坛的建设

网络论坛又叫贴吧,BBS,是一种常见的网络交流场所。以我校最大的校园论坛百度湖科吧为例,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个新主题诞生,每分钟有五个以上的新帖产生,学生的交流活动十分活跃。论坛内的帖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校园的方方面面,是校园管理者和教育者深入解学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长期在南京大学小百合BBS中“潜水”,他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从这里我能了解到学生和老师们对学校的要求,大家有什么不满、牢骚或者建议。因此,重视校园网络论坛建设,利用该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建设成和谐文明、师生互动和受同学欢迎的交流平台,对于网络道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2. 充分利用微博宣传平台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写过一本书叫做《微博,改变一切》,书中对微博的定义是这样的:微博就是每次发布都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型博客,是表达自己,传播思想,吸引关注,与人交流的最快、最方便的网络传播平台。包括湖南科技大学在内的上百所高校都开设了官方微博,许多校园机构和社团组织也有自己的微博平台。微博作为一个传播信息,吸引关注,互动交流的平台,如何对其充分利用成为了高校道德教育者思考的一个问题。微博的影响力首先在于受关注的人数,即常说的“粉丝”,扩大“粉丝”的方法之一就是发布有价值、有影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信息,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在此基础上,利用微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德育方式。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要真正、长久地保证网络文明之花常开,就需要我们回归理性,反求自身,实现人作为网络文明主体的道德自治,即实现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我教育能力,一

5

方面要从提升大学生的反省意识和反省能力做起,引导其回想自己在网络活动中的具体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是否存在着某些不道德的行为。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指导大学生提升其自我评价能力。首先要建立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建立自我评价机制。教育者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评价活动,并推动自我评价活动的多样化与规范化。例如,建立问卷测试系统,大学生通过回答问卷了解自身行为,评判自身行为;开展学生互评,既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自己,又通过同别人行为进行对照的过程中,修正原有的自我评价。 (四)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角色

家庭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网络时代,家庭、父母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必要的监督与引导。 1. 强化家长责任意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网络化。但是由于网络具有两面性,加上大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判断力、自控力较弱、好奇心强,他们很容易成为网上有害信息和行为的受害者,又较易沦为损害他人利益和权利的网络破坏者,只有父母真正承担起育人的职责,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引导孩子们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规范其网络行为。因此,家长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疏导”才是在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倡导的、父母应该具备的态度。

2. 提高家长信息素养

作为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对引导孩子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家长有益于培养孩子们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科学认识,评价信息的能力,吸收、积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驾驭信息和创新的能力,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参加社会组织或学校的网络培训,学习一定的电脑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客观地对待孩子的上网行为。同时,家长要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在家中上网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决不做有违道德规范得事,为孩子树立网络道德行为榜样。 3. 加强亲子交流

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很多学生就不愿意与现实中的人交往,有的甚至形成网瘾,做出网络不道德行为,加之大学生普遍集体住宿,上学期间与家庭、家人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在这一特殊阶段,家长应结合子女的心理特点,理解孩子们的需要、兴趣,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聊天或者网络视频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如果在家长和子女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了一种真诚的关怀,他们会很乐意的向

6

父母倾诉自己的想法和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肯定父母的观点并且愉快的接受父母的建议。在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下,孩子们可以形成和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逐渐的塑造网络道德人格,提升网络道德素质,规范网络道德行为。

作者简介:刘娟(1990——),女,四川省资阳市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思

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朱旭峰(1991)男,江苏省南京市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赵惜群(1966——),男,湖南省汨罗市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XJK011ADY001),湖南科技大学2012

年SRIP项目(416)。

联系方式:15367137606,13487608717 电子邮箱:seeeeven@qq.com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ob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