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余地质灾害评估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15: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项目名称: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项目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左拔镇漂塘村2016年棚户区改造工程 江西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二0一六年八月

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2016年棚户区改造

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委 托 单 位: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

项 目 评 估 单 位:江西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资 质 证 书:甲级(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2012114001号)

项目负责人:陈建国 水工环高级工程师 调 查 人员:陈建国 张磊 陈文军 王小伟 报告主编人:陈建国 水工环高级工程师

张 磊 水工环工程师

报告编写人: 张磊 陈文军 王小伟 报告审查人:陈建国 高级工程师 总 工 程 师:江政炎 地质矿产教授级高工 评估单位法人代表:张德湘

提交报告单位:江西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提交报告时间:2016年8月16日

目 录

一、概述 ..................................................................................................... 3

1.1评估目的与主要任务 ..................................................................... 3 1.2评估依据 ......................................................................................... 3 1.3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 4 1.4评估级别与范围的确定 ................................................................. 7 1.5评估工作概述 ................................................................................. 9 二、地质环境条件 .................................................................................. 12

2.1 气象、水文 .................................................................................. 12 2.2地形地貌 ....................................................................................... 13 2.3地层岩性及岩土工程性质 ........................................................... 15 2.4地质构造与地震 ........................................................................... 16 2.5工程地质条件 ............................................................................... 18 2.6水文地质条件 ............................................................................... 19 2.7 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 .............................................................. 20 2.8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21 三、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 24

3.1崩塌、滑坡现状 ........................................................................... 24 3.2自然斜坡稳定性、危险性评估 ................................................... 27 3.3 泥石流易发性、危险性评估 ...................................................... 30 3.4周边矿山废石场的影响 ............................................................... 34 3.5 地面塌陷 ...................................................................................... 37 3.6 现状评估结论 .............................................................................. 39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 40

4.1挖填方边坡和填方地基稳定性、危险性预测评估 ................... 40 4.2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引发或加剧泥石流的危险性预测 ........... 40 4.3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加剧地面塌陷的危险性预测 ................... 40

1

4.4 预测评估结论 .............................................................................. 41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 42

5.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确定 ....................... 42 5.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 42 5.3 建设工程适宜性 .......................................................................... 43 5.4 防治措施 ...................................................................................... 44 六、结论与建议 ...................................................................................... 45

6.1结 论............................................................................................ 45 6.2建 议............................................................................................ 46 附图

1、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2016年棚户区改造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图 (1:5000) 附件

1、《关于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2016年棚户区改造方案的批复》(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江钨投字【2016】104号)

2

一、概述

根据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的有关规定,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委托江西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对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2016年棚户区改造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1评估目的与主要任务

1.1.1评估目的

通过对该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查明拟建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对拟建工程适宜性作出评估,为拟建工程减灾防灾提供科学依据。 1.1.2评估的主要任务

1、查明拟建工程建设用地及附近外围地带的环境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现状与分布特征;

2、对拟建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危险性评估;

3、根据工程建设用地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因素和条件,对拟建工程适宜性进行评估,并对拟建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出建议。

1.2评估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年11月);

2、《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35号);

4、《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

3

5、《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 (国土资源部2006年4月);

6、《关于取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制度的公告》(国土资源部公告2014年第29号);

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

8、《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号公告,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9、《江西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办法》(江西省国土资源厅赣国土资发[2010]4号文);

10、《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取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制度的公告的通知》(江西省国土资源厅2014年12月29日);

1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3、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2016年棚户区改造工程建房宗地图; 14、评估委托协议书及合同书;

15、收集利用的前人地质成果和本次野外调查资料。

1.3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1.3.1拟建区位置

拟建区地处赣粤两省交界的大庚岭山脉之北麓,距县城5公里,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城10°方位,直距13km,行政隶属大余县左拔镇漂塘村管辖。用地范围地理坐标东经:114°22′34″~114°22′37″,北纬:25°30′36″~25°30′38″。区内交通以公路为主,大余县城至拟建区有公路相通,公路里程28Km, (详见图1-1交通位置图)。

4

图1-1 交通位置图

5

1.3.2项目概况

据业主介绍,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2016年棚户区改造工程用地总面积3439.57m2,约5.16亩,其拐点坐标见表1-1,分二期建设,其中第一期用地面积总649.95m2,合0.97亩,其拐点坐标见表1-2;第一期新建住宅楼1栋,设计层数为5层,采用框架结构,总高度约17.19m(见图1-2),项目总建筑面积2220m2,项目总投资约350万元。

图1-2 建筑总平面图和立面图

表1-1 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2016年棚户区改造工程总用地拐点坐标表

拐点号 1 2 3 4

北京54 X 2822703.241 2822704.537 2822707.361 2822707.352 Y 38537877.352 38537896.130 38537916.329 38537931.820 X 2822647.427 2822648.723 2822651.547 2822651.538 6

西安80 Y 38537820.514 38537839.292 38537859.491 38537874.982 经度 25.3037 25.3037 25.3038 25.3038 纬度 114.2234 114.2235 114.2236 114.2236

表1-1 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2016年棚户区改造工程总用地拐点坐标表(续表) 北京54 西安80 拐点号 X Y X Y 经度 纬度 5 2822697.566 38537953.716 2822641.752 38537896.878 25.3037 114.2237 6 2822694.159 38537958.044 2822638.345 38537901.206 25.3037 114.2237 7 2822692.580 38537960.448 2822636.766 38537903.610 25.3037 114.2237 8 2822689.290 38537963.819 2822633.476 38537906.981 25.3037 114.2237 9 2822663.359 38537963.576 2822607.545 38537906.738 25.3036 114.2237 10 2822663.548 38537898.026 2822607.734 38537841.188 25.3036 114.2235 11 2822664.033 38537877.705 2822608.219 38537820.867 25.3036 114.2234 表1-2 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2016年棚户区改造工程第一期用地拐点坐标表

拐点号 1 2 3 4 西安80 X Y X Y 2822677.340 38537882.273 2822621.526 38537825.435 2822677.097 38537957.272 2822621.283 38537900.434 2822668.431 38537957.244 2822612.617 38537900.406 2822668.340 38537882.273 2822612.526 38537825.435 北京54 经度 25.3037 25.3037 25.3036 25.3036 纬度 114.2235 114.2237 114.2237 114.2235 1.3.3工程分析

本棚户区改造工程用地总范围内,位于漂塘钨矿生活区内,施工场地已经整平硬化(照片1-1、照片1-2),根据拟建区用地红线图及现场测量,拟建区整平硬化标高368.40m,为拆除平房,重建新楼,因此本棚户区改造工程用地总范围内挖填方工程现象较少,不会形成挖方边坡、填方边坡、挖方区、填方区。据收集资料及评估分析,本棚户区改造工程拟建区范围内尚未设置采矿权,尚未发现有采空区,尚未位于采矿移动盆地范围内。

照片1-1 拟建区 照片1-2 漂塘钨矿生活区

1.4评估级别与范围的确定

1.4.1评估级别的确定

7

1、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经收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走访,评估区内发现2处崩塌、3处滑坡、2处泥石流、2处采空地面塌陷等共9地质灾害点,区内不良地质发育中等,地质灾害发育。

评估区属低山高丘地貌,地貌单元类型较单一,区内地形复杂,地形标高342.3~865.3m,相对高差一般在100—300m,最大相对高差为523m,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形坡度以25°~40°,局部达45°,地形地貌属复杂类型。

根据前人资料,结合调查推断结果,评估区内断裂构造、褶皱构造较发育,断裂破碎带较为发育,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地震烈度为Ⅵ度,地质构造条件中等。

评估区内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岩类、变质岩共2类,寒武系变质石英砂岩夹少量板岩,该类岩石质地坚硬,工程地质性质总体较好,岩性岩相变化小,岩土结构简单,工程地质性质简单,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复杂。

评估区岩石坚硬致密,裂隙发育不均匀,连通性差,岩层富水性贫乏。评估区地势高峻,地表水系不发育,附近无较大地表水体,含水层层数单一,水位年际变化较小,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评估区内矿山开采历史悠久,形成了大量的工业设施,堆放了大量的废石,占用大片的土地,地质环境改变较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对原有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影响、破坏严重。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属复杂。 2、建设项目重要性

本拟建项目为棚户区改造住宅楼,属民用建筑工程,总用地面积3439.57 m2,分二期建设,其中第一期用地面积12935.8m2,新建1栋5层住宅楼,建筑面积2220平方米,总高度约17.19m,投资约350

8

万元,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附表B2,属一般建设项目。

3、评估级别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的划分标准,结合本建设项目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建设项目重要性,确定本项目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二级。 1.4.2评估范围的确定

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质条件及拟建区具体情况,涵盖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周边汇水单元,确定本次评估范围为拟建区外推1000~1200m,面积约4.90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1′53″~114°23′12″,北纬25°30′05″~25°31′16″,评估区拐点坐标见表1-3。

表1-3 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2016年棚户区改造工程评估区坐标表

拐点号 A B C D 西安80 X Y X Y 2821697.169 38536713.549 2821641.355 38536656.711 2821697.169 38538936.093 2821641.355 38538879.255 2823902.747 38538936.093 2823846.933 38538879.255 2823902.747 38536713.549 2823846.933 38536656.711 北京54 经度 25.3005 25.3005 25.3116 25.3116 纬度 114.2153 114.2312 114.2312 114.2153 1.5评估工作概述

1.5.1资料收集和编制工作大纲

2016年8月1日~8月3日,我公司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到省国土厅档案馆、江西省地矿局资料室、江西省测绘局、赣州市矿产资源管理局、大余县矿产资源管理局、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等单位收集了与评估区有关的遥感影像资料、气象、地形、地质、构造、工程勘察、矿产分布、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等相关资料(详见表1-4)。该资料为本次调查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利用收集已有资料,在地质环境特征基本分析和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基础上,编制了调查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级别与范围,明确了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和重点,初步提出了预期结果。

9

表1-4 前人资料收集利用一览表

序 号 1 2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时间 1982.3 1982.3 1982.7 2000.9 1998 2002 2004.3 2005 比例尺 1/20万 1/10万 1∶50万 1:50万 1/10万 资料利用 说明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 地层、构造 地质灾害易发分布 区域地质、矿产地质 区域稳定性 区域稳定性 矿山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资料 地灾点、地灾区划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 (赣州幅) 大余县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 江西地质工程勘察院 江西地质矿产局 江西省地震局 GB 18306-2015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江西赣南地质工程院 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江西省测绘局 江西省测绘局 大余县气象局 3 江西省区域地质志 4 江西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5 江西地质矿产志 6 江西省地震志 7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8 9 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报告 江西省大余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漂10 塘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1 G-50-85-B(左拔圩幅)区域地质调查及说明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12 G-50-85-(31) (漂塘镇)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G-50-85-(30) (石圳) 2012.12 1:5000 1989 1/5万 区域地质 1994 1994 1:1万 1:1万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 气象 14 大余县气象统计 1.5.2野外调查与实物工作量

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项目组开始进行野外地质灾害调查,野外调查重点:拟建工程附近可能威胁安全的自然斜坡、工程切坡、泥石流沟谷、地质灾害点等;从2016年8月5日起至8月7日结束,历时3天,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5。

10

表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工作内容 1:5000环境地质调查 1:10000地质地形接图 调查线路 废石场调查 泉水调查点 地质灾害调查 自然斜坡 泥石流沟谷 环境地质调查点 野外相片 单位 Km2 幅 km 处 处 处 处 处 处 张 完成工作量 4.90 3 4.1 6 15 9 12 2 38 60 1.5.3综合研究与质量评述

评估工作充分收集利用了前人的资料,并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野外调查底图为1:1000红线图并结合1:10000地形图(漂塘镇幅、石圳幅),地质界线参照1:5万地质底图(左拔圩幅)在野外圈绘,野外调查点采用编号进行确定,采用GPS定位。野外地质灾害调查采用访问与地质测绘相结合的办法;仔细观察并描述调查点等地质环境背景资料。其中崩塌、滑坡调查符合《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泥石流调查符合《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本次评估工作按有关规范、规程及技术要求进行,工作程序合理有序,数据真实可靠,评估工作方法和结论符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

11

二、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2.1.1 气象

拟建工程位于大余县,该县处于武夷山脉、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汇地带,属亚热带的南缘,呈典型的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冷暖变化显著,降水丰沛但分配不均。据大余县气象台近20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夏天炎热多雨,冬天寒冷多雾,并有短期冰霜。1995~2015年平均气温18.80C,极端最高气温39.70C(2003年8月4日),极端最低气温-7.20C(1999年12月23日),1995~2015年平均蒸发量1446.5mm,月最大蒸发量304.0 mm(2003年7月),月最小蒸发量为36.9mm(2005年2月)。多年年平均无霜期301天。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585.5mm,1995~2015年平均暴雨量303.2mm,最大年降雨量2092.2mm(2002年),最大年暴雨量458.1mm(2002年),最小年降雨量1188.9mm(2004年)。最大月降雨量392.3mm(2005年6月)。最大日降雨量172.0mm(2005年6月2日)。降雨量在年内时空分布上不均匀,4~6月三个月为丰水期(崩、滑、流等地质灾害易发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41.6%,10月至次年1月四个月为枯水期,降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3.9%,其余五个月为平水期。丰水期降雨强度大,降雨持续时间长,一次性降雨持续时间往往在几小时到数天,详见表2—1、图2—1。

表2-1 大余县近二十年平均月降雨量、暴雨量及暴雨次数统计表

月 降雨量(mm) 蒸发量(mm) 气温℃暴雨量(mm) 暴雨次数(次) 暴雨量占降雨量比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5.9 88.6 168.3 209.8 232.1 216.9 154.5 185.6 109.3 68.9 38.4 37.2 58.8 66.2 76.8 108.4 138.3 153.3 205.4 177.7 150.1 138.7 97.2 75.8 8.4 0 0 0 10.5 13.8 19.4 23.2 25.8 27.5 26.9 24.3 20.3 15.2 6.1 0.1 6.9 35.7 43.6 52.4 66.2 24.7 43.3 0.6 0.5 0.8 0.9 0.4 16 0.6 23.3 21.2 20.8 22.6 30.5 5.6 0.1 5.1 25.7 0.3 37.3 0 0 0 9.7 0 0 0

12

图2-1 降雨量与崩滑流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关系示意图

2.1.2 水文

评估区内没有大的河流流过,只有西北—东南向的漂塘河(见照片2-1、照片2-2)从拟建区通过,河流四季流量变化较大,雨季流速湍急,汇水面积较广,落差较大,纵坡度11.04%,切割深度小于30m,平均流速2m/s,平均流量0.6m3/s,上游山沟长年流水,流迳漂塘河,经大江后流出矿区汇入垄涧里水库。极端暴雨情况下,漂塘河的水流可能漫过河堤,对拟建工程有较大的影响。

照片2-1 漂塘河 照片2-2 漂塘河与河堤

2.2地形地貌

据地貌成因、地形标高和形态特征等评估区地貌类型大致可划分为构造侵蚀剥蚀低山、侵蚀剥蚀构造高丘地貌共两种类型,见图2-2。

1、构造侵蚀剥蚀低山

13

构造侵蚀剥蚀低山分布于评估区的东北部、西部、西南部,面积约2.67km2,约占评估区总面积54.49%。主要由寒武系变质岩类组成。区内地形标高约500~865.32m,相对高差一般在100—200m,最大相对高差为365.32m,区内山体挺拔,山顶多棱角尖形,山脊鱼背状,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形坡度25°-40°,局部约45°,植被发育,主要为毛竹、杉、松、杂木、茅草,覆盖率80~90%。见照片2-3、照片2-4。

照片2-3 构造侵蚀剥蚀低山 照片2-4 构造侵蚀剥蚀低山

2、侵蚀剥蚀构造高丘地貌

侵蚀剥蚀构造高丘地貌主要分布于评估区的中部、东南部,面积约2.23km2,约占评估区总面积45.51%。主要由寒武系变质岩类和第四系松散岩类组成。区内地形标高约342.3~500m,相对高差一般在50—100m,最大相对高差为157.7m,地形起伏较大,山坡自然坡度一般在15°—25°,局部约35°,植被发育,主要为毛竹、杉、松、杂木、茅草,覆盖率80~90%。拟建区位于该区。见照片2-5、照片2-6。

照片2-5 侵蚀剥蚀构造高丘地貌 照片2-6 侵蚀剥蚀构造高丘地貌

14

图2-2 评估区地貌类型图

2.3地层岩性及岩土工程性质

2.3.1 地层岩性

据1:5万地质图(左拔圩幅)及报告、野外实地调查,评估区内出露地层有寒武系及第四系,区内广泛分布着中下寒武系浅变质岩地层,这一套岩层除经受轻微的变质作用外,又迭加了接触变质及热液蚀变等作用,

15

组成复式褶皱构造。各地层岩性特征、厚度及分布见表2-2。

表2-2 评估区地层情况一览表

系 统 组(群) 代号 厚度 (m) 2~6 面积 (km2) 分布情况 岩性特征 第四全新系 统 Q4 al分布于评估区内西北角、中部狭岩性主要为砂砾石层,0.33 长地带,占评估区面积的亚粘土、粘土层。 6.73%。 岩屑石英杂砂岩、粉砂分布于评估区中东部、东南部,2.02 质板岩、底部为花岗质占评估区面积的41.22%。 细粒岩。 0.24 分布于评估区西北部,占评估区岩屑石英杂砂岩、粉砂面积的4.90%。 质板岩夹炭质板岩。 高滩中统 组下∈2gl1 >1180 段 寒武系 下统 牛角河组∈1n2 上段 牛角河组∈1n1 下段 >740 >740 岩屑石英杂砂岩、含炭分布于评估区西南部、中西部、2.31 硅质板岩,底部为高炭北部,占评估区面积的47.15%。 质板岩。 2.3.2岩浆岩

据1:5万地质图(左拔圩幅)及报告、野外实地调查,评估区内尚未出露岩浆岩,评估区外围出露有印支~海西期岩浆岩,包括ηO4和δO4。岩性由细粒石英二长岩和中细粒石英闪长岩组成。

2.4地质构造与地震

本区断裂构造、褶皱构造较发育,并伴随有岩浆岩的侵入活动,致使褶皱强烈紧密,断裂错综复杂 。区域内构造活动频繁且强烈,形态复杂。本区域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和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印支~海西褶皱基底形成,中生代以来断块构造运动更为频繁而强烈。北东向区域的大断裂—池江断裂及东西向构造的反复交替活动控制了印支~海西成矿花岗岩体的突起岩峰及钨矿床的具体部位,其派生的次级构造复合裂隙发育地段常为有利的容矿场所。(见图2-3 评估区地质构造略图)。 2.4.1褶皱

区内褶皱有上大江—左拔复背斜及木梓园—漂塘复向斜,由若干次级的向西倒转中—陡斜的紧密线状同斜褶皱组成,构造线

N5°~30°E,并

由南西至北东逐渐向北偏转,局部地段由于受印支~海西断裂活动及岩体

16

侵入的影响,形成扇形褶皱及向东倒转的同斜褶皱。 2.4.2断裂

区内断层较发育,且具多阶段活动的特点,按走向可分为三组,第一阶段为北东向断裂,极发育,规模大,发生于印支~海西褶皱后期至闪长岩体侵入以前,对闪长岩体的侵入及分布起着控制作用;第二阶段为东西向断裂,次发育,规模较大,发生于闪长岩体侵入以后至主要含矿石英脉形成以前,此阶段断裂活动的性质尚不十分明显;第三阶段为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小,发生在主要含矿石英脉形成以后,并使早期形成的断层复活,错断矿体。

图2-3 评估区地质构造略图

2.4.3地震

根据《江西省地震志》,本区有史料记载的地震9次,震级、烈度都

17

不强(见表2-3大余历史地震一览表),区域稳定性较好。

表2-3 大余历史地震一览表

时 间 1497年7月24日 1908年 1925年 1933年 1949年 1973年1月10日04时29分 1975年2月23日07时29分 1975年4月12日21时43分 1975年10月13日06时24分 震 中 位 置 赣州-大余 赣州-大余(北纬:25°04′东经:114°34′) 赣州-大余 大余 大余-龙南 龙南西北-大余交界 大余附近(北纬:25°05′东经:114°05′) 大余-南雄(北纬:25°03′东经:114°01′) 崇义-大余(北纬:25°07′东经:114°03′) 震 级 3.5级 4.75级 4.0级 3.75级 4级 2.2级 1.7级 1.3级 2.1级 据江西省建设厅、江西省地震局2003年编制的《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用图》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地震烈度为Ⅵ度,属相对稳定区域。建筑基础应按相应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2.5工程地质条件

评估区岩土体根据岩土的形成条件(成因)、岩性组合、岩石结构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划分为松散岩类(Q)、变质岩(B)共两类,各类岩土体特征如下,分布位置详见图2-4。

1、松散岩类(Q)

松散岩类(Q)分布于评估区内西北角、中部狭长地带,面积约0.33km2,占评估区面积的6.73%。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冲洪积之松散堆积层组成,具有二元结构;上部以亚粘土、粘土层为主,厚2~2.6m不等,含水性弱, 具塑性,低—中等压缩,下部为砂砾石层,无胶结或泥砂半胶结,透含水性强。拟建区位于该区。

区内第四系残坡积层发育,且分布于各类型基岩区山坡表部及坡麓地带,岩性以含碎石亚砂土、碎石土为主,厚度一般为1-5m,局部地段达10m。其结构松散,透水及持水性强,抗剪强度低。

2、变质岩类(B)

变质岩类(B)在评估区广泛分布,面积约4.57km2,占评估区总面积93.27%。由寒武系高滩组和牛角河组地层组成,岩性为变余石英砂岩夹少量

18

板岩。该类岩石结构致密,岩质软硬相间,变余石英砂岩岩石坚硬,抗压强度73~123 MPa。板岩、粉砂岩抗压强度较低,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差。岩石风化较强烈,强风化厚度一般2~10m,局部达20m。

图2-4 评估区岩土类型图

2.6水文地质条件

依据拟建区及周边岩石的水理性质和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力特征,结合前人《1/20万赣州幅水文普查报告》和《大余县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资料,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

19

类型。

2.6.1松散岩类孔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评估区内西北角、中部狭长地带,面积约0.33km2,占评估区面积的6.73%。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残积、坡积和沟谷冲积层,由变质岩碎块砂土、亚粘土、亚砂土组成,结构松散,透水性良好。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含水层厚度3.36—8.00m,水位埋深0.60—2.28m,水力性质以潜水为主,局部微承压,泉流量Q=0.0002~0.002L/s,渗透系数:K=0.07~1.58m/d。由于雨水经过此层很快渗透到基岩裂隙中,另一部份又在沟谷或山坡脚下以接触泉形式排泄,因此富水性中等。水质类型属碳酸盐—氯化物—钠—钙水。矿化度0.022~0.045g/L。

松散岩类孔隙水除接受大气降水或农田灌溉用水入渗补给外,靠山坡地带同时也接受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其迳流速度快,途径短,动态变化受季节变化而变化,最终以片流或泉的形式就近向河流或地表排泄。 2.6.2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在评估区内广泛分布,面积约4.57km2,占评估区总面积93.27%。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寒武系高滩组和牛角河组变质岩基岩裂隙中,以含构造裂隙水为主,由于原岩受风化侵蚀,具承压性。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单位涌水量0.00013—0.00074L/s·m,渗透系数为0.0004~0.066m/d,基岩泉分布在368—935m标高处,泉流量0.002—0.018L/s,富水性贫乏。地下水位标高445—679m,水质类型为重碳酸盐—钙—钠水及重碳酸—硫酸盐—钙—镁水,矿化度0.041—0.162g/L。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在有地表水体的地段也接受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迳流途径受地形坡度制约,在山区陡坡地带,因坡降大,地下水迳流途径短,水循环交替作用强烈;而在丘陵缓坡地带,地下水迳流相对缓慢。但最终亦以下降泉或片渗的形式向地表低洼处排泄。其水位、水量的动态变化受季节影响明显。

2.7 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

根据《江西省大余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等前人成果,评估区

20

在区域上属于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易发区,详见图2-5。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走访,在评估区内已发现崩塌2处、滑坡3处、泥石流2处、采空区2处。

2.8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评估区内重要工程设施主要有二类:一为公路,二为厂矿。公路主要有南北向县级公路(漂塘矿部-青龙镇)于评估区东部通过,南北向矿山公路(漂塘矿部-496坑口)于评估区东部通过,以及东南至西北向矿区公路(漂塘矿部-崇义县石圳镇)于矿区西南部通过。评估区内公路多为人工切坡修筑,形成较多不稳定边坡,对地质环境改变较大,均未进行支护处理,变形破坏迹象较严重;厂矿有西部的崩岗山钨矿、北部的漂塘钨矿,厂矿多就山坡而建,多为1~3层的钢筋砼结构,形成较多高陡边坡,高一般2~7m,多采用干片砌石支护处理,对地质环境改变较大,经现场调查访问,见几处崩塌、滑坡。经过多年的开采,评估区内堆放了大量的废石,占用大片的土地,形式了泥石流的物源。

评估区内平缓地带较少,居民点、医院、小学及其他基础设施、厂矿附属设施多沿漂塘河两侧呈条带状分布,建(构)筑物多为1~4层砖混结构,地表基岩零星裸露,人工切坡高一般3~7m,部分已采用干片砌石支护处理,经现场调查访问,未见变形破坏迹象。

综上所述,评估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对原有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影响、破坏严重。通过对评估区的野外调查和访问,评估区内发现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现象。见照片2-7、照片2-8、照片2-9、照片2-10、照片2-11。

21

图2-5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图

22

照片2-7 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遥感影像图

照片2-8 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采空塌陷 照片2-9 人类工程活动—废石堆

照片2-10 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泥石流 照片2-11 人类工程活动—崩塌

23

三、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据《江西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500000)及《江西省大余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1:100000)及野外调查结果,评估区位于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易发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等。

根据本次野外调查及收集资料情况,评估区内共发现崩塌2处、滑坡3处、泥石流2处、废石场6处、采空塌陷2处。

3.1崩塌、滑坡现状

据本次野外调查和收集资料,评估区内共发现崩塌2处、滑坡3处。主要为修路、建房切坡诱发,多为残坡积层及基岩强、弱风化层崩塌、滑坡,规模60-9600m3不等。

照片3-1 滑坡(H1) 照片3-2 滑坡(H2) 照片3-3 崩塌(B1) 照片3-4 崩塌(B2)

3.1.1崩塌、滑坡稳定性评价

崩塌、滑坡稳定性评价,以野外定性评判为主。其方法是分别对

24

崩塌、滑坡本身和崩塌、滑坡后壁及两侧边坡进行评价,取两者中稳定性差者确定为本点的稳定性级别,崩、滑体稳定性评价判别方法见表 3-1、表 3-2。滑坡、崩塌后壁边坡稳定性评价,是依据实地的边坡变形破坏迹象,结合自然边坡坡角、坡高、临空面或人工切坡坡角、坡高、岩性组合关系等作综合判断,取其中稳定性差者定为本点的稳定性级别。

表3-1 崩 塌 稳 定 性 判 别 表

环境 条件 地形 地貌 稳定性差 前缘临空甚至三面临空,前缘壁坡角>60°或呈倒坡,坡顶底高差大于10m,坡面起伏不平,上陡下缓。 岩性软硬相间,岩土体结构松散,裂隙发育且切割深,形成了不稳定的结构体、不连续结构面,并仍在继续变形,前缘时有滚石、掉块等活动迹象。 雨水充沛,或有地表迳流、河流流迳坡脚,其水流急,水位变幅大,属侵蚀岸。 人工新近开挖边坡破坏严重,边坡中有明显变形迹象,边(岸)坡无护理。 稳定性较差 前缘临空,坡度不小于45°,但小于60○。 岩体较破碎,不连续结构面少,节理、裂隙较小,岩土体无明显变形迹象,有不连续小裂缝,前缘暂无危岩体。 地表迳流或季节性迳流量小,对坡脚无侵蚀作用 边坡略有人为现象但未明显破坏, 基本稳定 前缘临空高度小,坡度小于45°,边(岸)坡植被发育。 岩体结构完整,不连续结构面少,无裂缝,裂隙不发育。边(岸)坡土体密实,无裂缝变形。 无地表迳流或季节性小迳流,属堆积岸,水位变幅小。 原始边坡,人类工程活动少或边(岸)坡有砌石护坡。 工程 地质 水文 气象 人为 活动 滑坡要素 稳定性差 表3-2 滑坡稳定性判别表 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好 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径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 滑坡前缘 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陡且滑坡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常处于地表径流的冲刷之性地表径流流经,岩土体较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湿,斜坡坡度在30~45°之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 间 滑 体 滑体平均坡度>40°,坡面上滑体平均坡度在30~40°滑体平均坡度<30°,坡面有多条新发展的滑坡裂缝,之间,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筑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 的变形迹象 形迹象 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后缘壁上无擦痕和明显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形迹位移迹象,原有裂缝已育 象 被充填 滑坡后缘 依据上述评价方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趋势评价,滑坡(H1)、滑坡(H2)、滑坡(H3)和崩塌(B1)、崩塌(B2)均属稳定性较差,

25

在持续降雨及强降雨下可能再次发生滑坡、崩塌(详见表3-4)。 3.1.2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估

根据崩塌、滑坡的稳定性及其与拟建房屋的距离等因素,对崩塌、滑坡潜在危险性进行评估,其危险性程度分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三个等级,划分标准见表3-3。通过对崩塌、滑坡的危险性判别,滑坡(H1)、滑坡(H2)、滑坡(H3)和崩塌(B1)、崩塌(B2)均属危险性小,评估结果详见表3-4。

表3-3 自然斜坡潜在危险性评估判别标准表

坡脚距公路距离与 斜坡高度比 稳定性 稳定性差 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好 <1 大 中等 小 1~1.5 中等 小 小 >1.5 小 小 小 编号 表3-4 评估区内崩塌、滑坡基本特征、稳定性、危险性一览表 与拟潜在规危发生 规模 位 稳定建区模 灾害体特征 险3置 性 的距时间 (m) 3性 (m) 离(m) 拟建区北部 土质滑坡,滑坡前缘临空,滑坡体斜长80m,宽30m,厚2m,滑面坡度40°,滑向310°,平面呈舌形,由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组成。土层厚度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见照片3-1。 土质滑坡,滑坡前缘临空,滑坡体斜长80m,宽40m,厚3m,滑面坡度40°,滑向270°,滑体由含碎石粉质粘土组成。土层厚度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见照片3-2。 土质滑坡,滑坡前缘临空,滑坡体斜长20m,宽8m,厚1.5m,滑面坡度55°,滑向270°,平面呈舌形,滑体由含碎石粉质粘土组成。土层厚度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 H1 2011.5 4800 2400 较差 474 小 H2 拟建区北部 2011.5 9600 2400 较差 437 小 H3 拟建区北部 2011.5 240 200 较差 255m 小

26

表3-4 评估区内崩塌、滑坡基本特征、稳定性、危险性一览表(续表) 编号 位 置 发生 时间 规模 (m3) 灾害体特征 岩土质滑坡,坡体结构松散,滑坡体斜长15m,宽15m,厚均约1m,滑面坡度60°,滑向220°,滑体由碎石组成。岩土体无明显变形迹象,有不连续小裂缝,前缘暂无危岩体。见照片3-3。 土质滑坡,坡体结构松散,滑坡体斜长10m,宽6m,厚1m,滑面坡度60°,滑向120°,滑体由残坡积粉质粘土组成,岩土体无明显变形迹象,有不连续小裂缝,前缘暂无危岩体。见照片3-4。 潜在规模 (m3) 稳定性 与拟危建区险的距性 离(m) B1 拟建区北部 拟建区东北部 2011.5 225 225 较差 360m 小 B2 2011.5 60 300 较差 274m 小 本区内崩塌、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及人工切坡活动,矿山地下采矿活动对其影响较小,主要威胁矿山公路,对拟建区的影响小,危险性小。据调查发现,查明的崩塌、滑坡集中于2011年5月频发,根据漂塘钨矿工作人员介绍,均发生于当时一两天内,为台风极端天气下集中强降雨所致。建议在极端强降雨天气来临时,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一旦有变形迹象等崩滑前兆,及时撤离地质灾害危险区,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

3.2自然斜坡稳定性、危险性评估

3.2.1 自然斜坡稳定性评估

评估区以地处低山高丘区,地形起伏较大,自然斜坡坡度一般25°~40°,局部达45°,坡高一般100~300m,区内自然斜坡发育,拟建区两侧自然斜坡存在失稳的可能,对拟建去存在一定程度的威胁,本次主要针对面向拟建区或间接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3段主要自然斜坡进行稳定性、危险性评估,编号为XP1~XP3,见照片3-5~照片3-7。

27

照片3-5 自然斜坡XP1 照片3-6 自然斜坡XP2

照片3-7 自然斜坡XP3

自然斜坡XP1:斜坡坡高约100m,坡向23°,坡度约35°,上覆残坡积层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厚一般1~2m,下伏地层为寒武系高滩组变质石英砂岩、板岩,地层产状为70°∠50°,基岩裂隙较发育,强风化层厚一般2~5m。植被发育,以松树、毛竹、灌木为主,覆盖率达90%。

自然斜坡XP2:斜坡坡高约60m,坡向300°,坡度约25°,上覆残坡积层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厚一般1~2m,下伏地层为寒武系高滩组变质石英砂岩、板岩,地层产状为70°∠50°,基岩裂隙较发育,强风化层厚一般2~5m。植被发育,以松树、毛竹、灌木为主,覆盖率达90%。

自然斜坡XP3:斜坡坡高约110m,坡向235°,坡度约28°,上覆残坡积层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厚一般1.5~3.5m,下伏地层为寒武系高滩组变质石英砂岩、板岩,地层产状为355°∠55°,基岩裂隙发育,强风化层厚一般6~10m,植被发育,以松树、毛竹、灌木为主,覆盖

28

率达90%。

现根据自然斜坡稳定性量化评价标准表(表3-5),对这3处斜坡进行评价,结果如下表3-6。

表3-5 自然斜坡稳定性量化评估标准表(岩土混合边坡)

评 价 因 子 斜坡坡度(°) 斜坡高度(m) 斜坡结构类型 裂隙发育程度及软弱夹层 强风化带厚度(m) 残坡积厚度(m) 边坡稳定性分级(F) 权重 0.16 0.10 0.15 0.14 0.17 0.13 0.15 因 子 量 级 划 分 差 >50 >50 顺向坡 发育 有 >10 >6 得分 4.8 3.0 4.5 4.2 5.1 3.9 4.5 中 30~50 20~50 斜向坡 较发育 不连续 5~10 3~6 得分 3.2 2.0 3.0 2.8 3.4 2.6 3.0 好 <30 <20 逆向坡,块状坡 不发育、层状、无 <5 <3 得分 1.6 1.0 1.5 1.4 1.7 1.3 1.5 F≥23.4,稳定性差;16.7≤F≤23.4,稳定性较差;D<16.7,稳定性好。 (F为总得分) 表3-6 自然斜坡稳定性量化评估结果表(岩土混合边坡) 评 价 因 子 斜坡坡度( °) 斜坡高度(m) 斜坡结构类型 裂隙发育程度 及岩体结构类型 软弱夹层 强风化带厚度(m) 残坡积厚度(m) 总得分(F) 边坡稳定性分级 XP1 特征 35 100 斜向坡 较发育 块状 不连续 2~5 1~2 19.5 较差 得 分 3.2 3.0 3.0 2.8 3.4 2.6 1.5 特征 25 60 斜向坡 较发育 块状 不连续 2~5 1~2 17.9 较差 XP2 得 分 1.6 3.0 3.0 2.8 3.4 2.6 1.5 特征 28 110 斜向坡 较发育 块状 不连续 6~10 1.5~3.5 19.4 较差 XP3 得 分 1.6 3.0 3.0 2.8 3.4 2.6 3.0 根据对自然斜坡进行稳定性量化评估,对照边坡稳定性分级,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自然斜坡XP1~XP3稳定性较差,在自然条件下具有发生崩塌和滑坡的可能性,在强降雨及其他诱因影响下,发生崩塌和滑坡可能性较大。 3.2.2自然斜坡危险性评估

根据自然斜坡的稳定性及其与拟建房屋的距离等因素,对自然斜

29

坡潜在危险性进行评估,其危险性程度分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三个等级,划分标准见表3-3。通过对斜坡的危险性判别,自然斜坡XP1~XP3危险性中等,评估结果详见表3-7。建议在极端强降雨天气来临时,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一旦有变形迹象等崩滑前兆,及时撤离地质灾害危险区,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

序号 1 2 3 切坡编号 XP1 XP2 XP3 表3-7 自然斜坡潜在危险性评估结果表 坡脚距拟建房屋距离 边坡稳定性 与斜坡高度比 较差 0.56 较差 0.92 较差 0.79 危险性 中等 中等 中等 3.3 泥石流易发性、危险性评估

评估区以地处低山高丘区,地形标高342.3~865.3m,最大高差523m,地形起伏较大,自然斜坡坡度一般25°~40°,局部达45°,区内沟谷不甚发育,本次野外调查发现区内已发生2处崩塌、3处滑坡、2处泥石流灾害,本次评估主要针对区内已发的两条泥石流沟谷进行易发性定量评价。以确定其泥石流易发性。

1、NSL1猪斗窝至叶屋左侧漂塘河泥石流沟

NSL1泥石流沟为猪斗窝至叶屋左侧漂塘河沟(见照片3-8),该处泥石流发生于2011年5月,扇面冲淤变幅±0.2m,冲出方量(淤积)约2000m3,现大部分已清理,但尚未采取工程治理措施。该泥石流形成原因是:大暴雨时,近坡顶处发生两处山体滑坡,由于坡体较陡,滑坡体沿该沟滑移,途径废石场(废1),滑体巨大的动能携带着大量废石继续沿沟搬运,从而形成泥石流,堆积于556窿口(见照片3-9)。已冲毁废弃配电房一间,淤塞水池和排水沟渠。NSL1泥石流沟开口方向总体为210°,沟口标高370m,相对高差180-330 m,主沟呈“V”型,纵坡降150‰,汇水面积约1.5km2。两侧山坡坡度一般25~35°,植被较发育,以灌木为主,覆盖率80%。上覆Qedl残坡积土,厚一般0.5-2m,局部2-4m,下伏变质砂岩,地层产状355°∠55°。据野外调查,该处

30

沟谷两侧浅层滑坡较为发育,见4处崩塌、滑坡(H1、H2、H3、B1),山坡、沟谷中有5处废石堆放场(废1、废2、废3、废4、废5,总方量约361.7×104m3)及零星堆放小方量的废石、矿渣、弃土等,废石堆结构松散,稳定性较差,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一旦遭遇到特大暴雨,沟内水流将携带大量的泥土矿渣形成泥石流,对拟建建筑物造成危害。

2、漂塘河泥石流沟(NSL2)

照片3-8 NSL1潜在泥石流沟谷远景 照片3-9 556窿口左侧沟泥石流堆积区

2009年7月3日因该地区发生特大暴雨,漂塘河水位暴涨,水流湍急,流量极大,从而引发泥石流(应为水石流),造成较大损失,冲毁路桥一座(见照片3-10)及沿河大量房舍,河岸掏蚀严重,漂塘街巷及公路被淹且被泥石杂物淤填(见照片3-11),经济损失达150万元,现泥石流堆积物已清理,桥梁、道路已修复,但尚未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漂塘河源头北起大余县内最高海拔云山(1275.6m),流经崩岗山钨矿、漂塘、大江选厂汇入东南的垅涧里水库,泥石流形成区支沟众多,其中上述NSL1沟亦为其支沟,NSL1沟为NSL2沟的支沟,泥石流沟口即在原漂塘钨矿化验室,源头至沟口约8Km(形成区),沟口至大江选厂约6.5Km(流通区和堆积区重叠),开口方向总体为115°,沟口标高365m,相对高差535-615m,主沟呈“V”型,纵坡降70‰,汇水面积约15km2。两侧山坡植被较发育,以灌木为主。上覆Qedl残坡积土,厚一般0.5-1.5m,局部1.5-4m,下伏变质石英砂岩,

31

基岩裸露较少,地层产状355°∠55°。据野外调查,目前漂塘河河床淤塞较严重,沿河土质松软、湿润,厚度一般2~5m,部分河段沿河零星堆有小方量的废石、矿渣、弃土等,为诱发泥石流提供松散的物质来源;漂塘河两侧附近山体浅层滑坡较为发育,但均距离河床稍远,对其影响不大,其支沟NSL1对其影响较大(详情请见对NSL1沟的评述),若NSL1沟发生泥石流,则NSL2沟必然发生泥石流,对拟建建筑物造成危害。

照片3-10 水石流过后漂塘街景 照片3-11 被冲毁的漂塘河横跨路桥

评估区内冲沟,依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表D.5中所规定的评判等级标准进行评价,参见表3-8。各现状冲沟基本特征、量化总分值及泥石流易发程度及危险性见表3-9。

经泥石流易发程度量化评估,NSL1、NSL2易发性得分分别为87分、91分,依据评判等级标准,均属于泥石流中等发育沟谷,其上游存在6处废石堆,废石堆稳定性差,可能成为泥石流的物源,增加了沟谷泥石流易发性。在暴雨等极端气候条件下,存在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大。建议在极端强降雨天气来临时,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一旦有泥石流发生前兆时,及时撤离地质灾害危险区,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

32

表3-8 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

量级划分 影响因素 严重 得分 中等 得分 轻微 得分 一般 得分 崩塌滑坡等重力侵崩塌滑坡发育,多无崩塌、崩塌、滑坡及水土蚀严重,多层滑坡有零星崩塌、 层滑坡和中小型崩滑坡、冲16 滑坡和冲沟存12 1 流失(自然和人为和大型崩塌,表土21 塌,有零星植被覆沟或发育的)的严重程度 疏松,冲沟十分发在 盖,冲沟发育 轻微 育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60 16 12 <30~10 8 <10 1 <60~30 比(%) 主河形无变主河形弯曲或堵主河形无较大变主河无河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化,主流在高7 型变化, 1 塞,主流受挤压偏14 化,仅主流受迫偏11 动程度 水位偏,低水移 移 主流不偏 位不偏 河沟纵比降(%) ≥21.3 12 <21.3~10.5 9 <10.5~5.2 6 <5.2 1 区域构造 影响程度 流域植被 覆盖率(%) 河沟近期 一次变幅(m) 岩性影响 深降区,强抬升区,6级以上抬升区,4~6级地相对稳定区,4构造影响 1 地震区,断层破碎9 震区,有中小支断7 级以下地震区5 小或无影带 层或无断层 有小断层 响 <10 ≥2.0 软岩、黄土 ≥10 ≥32° 9 8 6 6 6 10~30 <2.0~1.0 软硬相间 <10~5 <32°~25° 宽U形谷 <10~5 5~<10 <500~300 中等 7 30~60 5 ≥60 <0.2 硬岩 <1 1 1 1 1 6 <1.0~0.2 4 5 5 风化强烈和节4 理发育的硬岩 <5~1 4 沿沟松散物贮量(104m3/km2) 沟岸山坡坡度(°) 产沙区沟槽 横断面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m) 流域面积 (km2) 流域相对 高差(m) 河沟堵塞程度 备注 5 <25°~15° 4 4 4 4 复式断面 <5~1 <15° 1 V型谷、谷中谷、U5 型谷 ≥10 0.2~<5 ≥500 严重 5 5 4 4 3 平坦型 1 3 <1 ≥100 <100 无 1 1 1 1 <0.2或 3 10~<100 3 <300~100 2 3 轻微 2 冲沟泥石流易发程度按上述15项影响因素得分和的大小进行分级:得分和116`~130为强发育; 115~87分为中等发育;<86弱发育

33

表3-9 沟谷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估结果表

编号 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的)的严重程度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程度 河沟纵比降(%) 区域构造 影响程度 流域植被覆盖率(%) 河沟近期 一次变幅(m) 岩性影响 沿沟松散物储量(104m3/km2) 沟岸山坡坡度(°) 产沙区沟槽横断面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m) 流域面积(km2) 流域相对高差(m) 河沟堵塞程度 总分 发育程度 NSL1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特征 得分 崩塌、滑坡较发育 16 95 16 只发育小溪流,主流不偏 1 15 9 抬升区,4~6级地震区 7 90 1 0 1 软硬相间 5 100 6 25~35 6 V型谷 5 0.5~2 3 1.5 5 200 2 中等 3 87 中等发育 NSL2 崩塌、滑坡较发育 16 90 16 主河形无变化,主流在高水位偏,低水位不偏 7 7 6 抬升区,4~6级地震区 7 90 1 0.6 4 土及软岩 6 40 6 30~40 6 U形谷 5 0.3~0.6 1 18 3 535 4 中等 3 91 中等发育 3.4周边矿山废石场的影响

崩岗山钨矿和漂塘钨矿大部分工程在地下掘进开采,矿山多年来井下废石大部分都排出井巷堆放于地表,少量井下废石回填采巷,因此矿山排出的废石量较大,一般沿出窿口顺坡和沿窿口附近沟谷堆放。

34

本次野外调查发现区内共6处废石堆放场,总方量约362.6×104m3。

废石堆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堆放地形、坡度、上覆第四系厚度、岩性及堆放坡度。废石堆放在地形平缓处,则利于稳定。堆放在地形坡度较陡的山腰,则将沿上覆第四系(相当于软弱夹层)滑动,第四系厚度越大、土质越松散,则越易滑动。参照上述标准对各废石堆稳定性进行评价,见表3-10。

据介绍评估区内所调查的6处废石堆放场中废石场不再有新的废石堆放。

(1)、废1与废6堆放场存储方量较小,影响较小。由于沿高陡坡岸堆放,加之堆放场基地为风化残坡积层,较松散,自身可能出现少量废石滑落现象;亦可能为泥石流提供少量物质来源,但不是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

(2)、废2、废3、废4、废5废石场处于NSL1潜在泥石流沟谷内,均沿沟岸山坡往上堆放,其中废2已填平沟谷。废2已布置了截排水工程,效果稍好,但由于堆放量较大(约11.7×104m3),堆放坡度较陡(约35°),风化残坡积层较松散,所以其稳定性仍较差,雨季易发生崩滑现象;废3位于沟谷上游,堆放量约120×104m3,局部平整后堆放场面积较大,但斜坡面高陡,高约25~30m,斜坡面坡度30°~40°,坡面不稳定,雨季易发生滑动,也可能诱发泥石流; 废4堆放于溪沟内,堆放量约10×104m3,堆放斜坡面小,坡度小,颗粒较细,杂有废土,极松散, 自身不可能产生不良地质现象,但上部若发生泥石流可为其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废5处于溪沟中下游,沿沟右侧往山坡上堆放,为尾砂与废石混合堆放,堆放方量约217.5×104m3,堆放坡面呈不规则弧面,高50~70m,坡度30°~40°,堆放场基地为残坡积粘土碎石层,厚约0.5~1.0m,在尾砂堆放处见大量尾砂流失现象,坡面上形成许多水流冲沟,堆坡偶有废石滑落现象。因此,该处废石堆放场较易引发泥石流,应为NSL1潜在泥石流的主要物源之一。

35

表3-8 评估区废石堆基本情况一览表 编号 位置 拟建区北部 堆放废石 (万m3) 2.5 基本特征 位处山坡,地形坡度40°,废石堆积方向240°,块度多以3×4×5cm为主,个别大者10×15×20cm,堆放坡度45°。2011年5月大暴雨时,为NSL1水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上覆第四系粘土碎石(厚0.5m)易滑动,潜在稳定性差。 位处山坡,地形坡度35°,废石堆积方向330°,块度多以3×4×5cm为主,个别大者10×15×20cm,堆放坡度35°。雨季有坍塌现象,可能沿上覆第四系粘土碎石(厚0.5-1.5m)滑动,为NSL1水石流潜在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潜在稳定性较差,。 位处沟谷,地形坡度30°,沿沟呈长条形堆积,长约400m,已平整且在废石场内建有工区、材料库等,废石堆积方向225°,块度多以3×4×5cm为主,个别大者10×15×20cm,堆放坡度35°。目前虽未见坍塌现象,但可能为NSL1水石流潜在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潜在稳定性较差,见照片3-12。 位处溪沟,地形坡度30°,废石沿沟堆积,废石堆积方向190°块度多以3×4×5cm为主,个别大者10×15×20cm,堆放坡度35°。可能为NSL1水石流潜在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潜在稳定性较差。 位处山脚,地形坡度25-30°,废石沿沟右岸堆积,废石堆积方向120°块度多以3×4×5cm为主,个别大者10×15×20cm,堆放坡度33°,部分为选矿尾砂,雨季极易流失,目前见有尾砂往溪沟流失现象,潜在稳定性差,易堵塞溪沟,可能为NSL1水石流潜在泥石流提供大量物质来源。见照片3-13。 沿漂塘河右岸堆积,堆积坡面已长有茅草,往山坡呈阶形堆放,废石堆积方向195°,块度多以3×4×5cm为主,个别大者10×15×20cm,堆放坡度32°,目前见有少量滑落现象,极易为调查点NSL2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潜在稳定性差。 稳定性 与拟建区距离 1160m 危险性 废1 差 小 废2 拟建区北部 11.7 较差 1040m 小 废3 拟建区北部 120 较差 710m 小 废4 拟建区北部 10 较差 590m 中等 废5 拟建区北部 217.5 差 370m 中等 废6 拟建区东部 0.9 差 160 小

36

照片3-12 废3 照片3-13 废5

综上所述,废石场(废2、废3、废4)稳定性较差,废石场(废1、废5、废6)稳定性差,其本身产生的滑坡对拟建工程的危险性小,但如果参与了泥石流或水石流的物源,则危险性大。

3.5漂塘钨矿露天采区对拟建区的影响分析

据野外调查自上个世纪初发现漂塘钨矿矿脉出露地表,当地居民采用不同的方式,对矿脉进行开采,现已形成8段人工开采边坡,边坡总长度约2200m,开采总面积约0.164km2,边坡坡度约60~80°,边坡高度30~150m,边坡未设置台阶,边坡岩体裂隙发育,局部发育小体积卸荷裂隙,多组结构面交叉切割,岩体张开,边坡表面堆积废石矿渣及表土(见照片3-14、照片3-15),边坡岩体稳定性差,降雨期间易形成泥石流,但离拟建工程区较远(1050m),危险性小。

照片3-14 漂塘钨矿露天采区 照片3-15 漂塘钨矿露天采区

3.6 地面塌陷

3.6.1 岩溶地面塌陷

37

评估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寒武系中统高滩组、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群均为非可溶岩类,评估区没有灰岩地层,不含灰质砾岩、灰质砾石,因此自然条件下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3.6.2 采空地面塌陷

1、漂塘钨矿地下采空区及地表陷落区

漂塘钨矿历经多年的开采,在地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采空区,采空区的分布特征与矿脉的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主要分布在矿权范围内中部的广大地区。采空区由各个中段采矿形成,平面呈长条形,空间上各中段之间部分相通,在采矿活动的影响下,地压活动较活跃,形成了大面积的地表陷落,地下采空区面积约0.296km2,采空区移动盆地约0.51km2,地表陷落区面积约0.147km2,采空区总规模约450万m3。有部分采场由于采空区大(一般400~500 m2),加之开采年代已久,又未做任何维护,有冒顶片帮陷落现象,但目前拟建区处于矿山地下采空区、移动盆地、地表陷落区之外,因此矿山地下采空区及地表陷落区对拟建区影响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崩岗山钨矿地下采空区及地表陷落区

崩岗山钨矿历经多年的开采,在地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采空区,采空区的分布特征与矿脉的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主要分布在矿权范围内东北部的广大地区。采空区由各个中段采矿形成,平面呈长条形,空间上各中段之间部分相通,在采矿活动的影响下,地压活动较活跃,形成了大面积的地表陷落,地下采空区面积约0.922km2,采空区移动盆地约1.91km2,地表陷落区面积约0.84km2,采空区总规模约750万m3。有部分采场由于采空区大(一般400~500 m2),加之开采年代已久,又未做任何维护,有冒顶片帮陷落现象,目前拟建区处于矿山地下采空区、移动盆地、地表陷落区之外,因此矿山地下采空区及地表陷落区对拟建区影响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3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ob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