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考试资料(自考本科)

更新时间:2024-07-07 05: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简答题 (共115个) 第一讲

l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是如何宣传文学风格的?

2.简述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对文化专制舆论的批判。 第二讲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4.为什么说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 5.马克思如何从实践的观点看美的产生和美的根源? 6.为什么说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7.简述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

8.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9.中国当代美学界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尺度”? 10.简述审美对象的特点。 11.简述审美主体的特点。

1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理解美感和艺术起源的启示。 13.一般地讲,对艺术家来说存在着哪三个世界? 14.文艺创作中有哪两个方面的错误倾向? 15.应如何理解生活、世界观和文艺创作的关系? 16.马克思在《手稿》中是如何认识文艺创作个性问题的?

第三讲

17.怎样看待宗教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18.马克思是怎样揭示和披露鲁道夫道德改造穷人和恶人的?并以改造“刺客”为例加以说明。

19.从文艺理沦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从艺术构思角度对作品《巴黎的秘密》和其评论者鲍威尔、施里加等的思辨哲学进行揭露和批判的?

20.从文艺理论角度看,作品《巴黎的秘密》及青年黑格尔派对其的评沦是如何在塑造人物时表现 其思辨哲学的?

21.从安排情节看,思辨哲学在《巴黎的秘密》中是 如何体现的? 第四讲

22.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3.怎样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科学论断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24.怎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归结的“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 第五讲

25.“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思想倾向主要有哪些?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6.“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文学代表们是如何具体体现其阶级实质和危害作用的?请从历史和文学两个角度分析。

27.如何理解恩格斯把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作为批判和揭露“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派别的立脚点的合理性? 第六讲

28.试分析卡尔·格律恩的《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的歌德形象。 29.怎样理解恩格斯阐明的历史结构和思想结构之间的关系?

30.如何理解恩格斯提倡的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来分析作家作品的观点? 第七讲

31.试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文学艺术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32.怎样正确认识在资本主义生产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 33.简述《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各种错误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批判及其意义。

34.为什么说工人阶级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未来? 第八讲

35.怎样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阐释文艺? 36.怎样正确理解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37.怎样认识艺术生产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38.怎样正确解释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第九讲

39.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0.在拉萨尔的《济金根》中,席勒式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物塑造的论述有哪些? 42.简要概括恩格斯现实主义未来艺术的理想。 第十讲

43.简述信中恩格斯关于艺术典型塑造的理论

44.根据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真实性和社会主义倾向性的理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文艺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 第十一讲

45.结合小说《城市姑娘》的思想内容谈谈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勇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46.简述《城市姑娘》的思想意义。

47.什么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作家怎样才能取得这种“胜利”? 48.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甚至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请据此简述艺术家的

生活实践、世界观和创作的关系。

49.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第十二讲

50.简述《致保尔·恩斯特》写作的社会历史背景 51.“青年派”的理沦和实践特点是什么?

52.挪威小市民与德国小市民的性格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如何组成的? 53.简要分析恩斯特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的表现。 第十三讲

54.简述恩格斯所说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三种特殊情况。 55.为什么说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有最终的决定作用?

56.为什么说上层建筑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57.简述《致瓦·博尔吉乌斯》这封信写作的历史背景。 第十四讲

58.为什么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说无产阶级暂时为俄国只争得了一半的自由?

59.党的出版物的原则是什么?

60.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说,我们党内也要定期清洗,原因是什么? 61.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指出:“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怎样正确理解列宁的这个论述? 62.怎样正确理解党的写作事业和党的总的事业的关系? 63.《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发表的意义是什么?

64.党对写作事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充分注意写作事业的特殊性? 65.怎样理解自由的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

第十五讲

66.简述列宁是如何还击一切反动势力利用托尔斯泰进行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联合进攻的。 67.如何领会列宁的著名论点“作为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

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的精神实质?

68.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如何展现旧俄国各种社会制度的阶级本质的? 69.简述艺术认识和艺术表现的关系。 70.简述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双重性和两面性。

71.如何理解列宁指出的托尔斯泰主义中反动的东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第十六讲

72.简述《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的写作背景。 73.简述《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的核心内容。 74.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两种文化”遗产? 第十七讲

75.仔细阅读列宁的回信,简要概括无产阶级的文艺观。

76.在列宁给高尔基的信中,列宁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即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请简述列宁在这两方面的意见。

77.请简要列举列宁在《致阿·马·高尔基》中提出的主要文艺观点。 第十八讲

78.怎样认识“纯无产阶级文化派”? 79.对待旧文化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样的? 80.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应做到哪两方面? 81.怎样看待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主张?

82.列宁指出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关系怎样? 83.批判继承知识和吸取创新知识的关系是什么?

84.为什么创建无产阶级新文化,必须在批判地继承旧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85.列宁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一文中,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文化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正面提出了并纲领性地阐明和确定了创建无产阶级文化的正确主张。这些主张有哪些? 第十九讲

86.请简要列举《讲话》所阐述的重要文艺理论问题。 87.请简要概括《讲话》发表的历史背景。

88.“大众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时期提出的。当时围绕这个口号,曾经发生过不同意见的沦争。请简述这些不同的观点。

89.“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并非十全十美,请写出它的缺点。 90.根据《讲话》内容简要概括“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二十讲

91.怎样理解“个别就是一般”?

92.文化领域内“打开窗户”接受外国的长处的原因何在? 93.怎样理解“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

94.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作为中国人,不提倡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不行的。但是军乐队总不能用唢呐、胡琴,这等于我们穿军装,还是穿现在这种样式的,总不能把那种胸前背后写着“勇”字的褂子穿起。民族化也不能那样化乐器为工具。当然工具好坏也有关系,但是如何使用工具才是根本的。你是如何认识这段话的?

95.怎样正确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艺术要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论述? 96.怎样理解文化领域里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97.毛泽东在《同文艺工作者的谈话》中说:“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这是自然法则,也是马

克思主义的法则”。这对于发展文艺创作来说有何意义? 98.茅盾是怎样理解文艺的民族形式的? 99.《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发表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十一讲

10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口号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101.请简要阐释真理发展的规律。

102.对待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针? 103‘在我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如何判断言论和行动的是与非?

104.毛泽东论述到的领导我们的国家可以采取的两种不同方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05.简要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及其属性和表现。 106.知识分子问题属于何种性质的矛盾?应当如何处理? 107.如何从规律的高度来研究“双百方针”?

108.“双百方针”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艺术生产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规律的? 109.“双百方针”是如何体现文学艺术欣赏的多样性和一致性的辩证统一规律的? 第二十二讲

11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提出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是什么?它的提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11.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系统中,文艺工作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又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112.在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政策中,文艺的两重性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11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完整的理解和坚持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114.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对文艺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有哪些表现? 115.邓小平是怎样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

第一讲

1.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是如何宣传文学风格的?

答:(1)“风格就是人”。风格是作为写作主体的人的精神个性,反映着作家心灵世界内在的独特的意向和质态。(2)每个作家都应当有“自己的风格”和“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我有权利表露自己的精神风貌”。(3)靠法律和指令强制风格的一致性违背了作家的个性与自由,“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4)风格的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风格的主体性因素。他指出:“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个人身上会获得不同的反映,并使自己的各个不同方面变成同样多不同的精神性质”;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十分强调风格的客体性因素。重视客观对象的特征、属性,尤其是外部世界的客观真理性对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的制约性。马克思说:“难道探讨的方式不应当随着对象改变吗?当对象欢笑的时候,探讨难道应当严肃吗?当对象悲痛的时候,探讨难道应当谦逊吗广“如果我们撇开一切主观的东西即上述情况不谈,难道对象本身的性质不应当对探讨发生一些即使是最微小的影响吗?”

2.简述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对文化专制舆论的批判。

答:(1)普鲁亡政府为了维护自已的思想统治,竭力控制书报和媒体,限制著作家和创作家的写作自由,大造文化专制主义的舆论,但他们却以文明的语言修辞表达出来,如“要谦逊”、“要严肃”、“要合乎真理”等。马克思对此进行厂批判。 (2)马克思认为,谦逊不能理解为像歌德所说的叫花子那样的谦逊,不能“把精神变成叫花子”。谦逊意味着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思想的普遍性,即真理。 (3)马充思认为,如果不是把严肃理解为“掩盖灵魂缺陷的一种伪装”,而是把严肃理解为“对待事物的严肃”,那么规定“要严肃”的命令,则会完全失去意义。严肃的本质是要求按照事物本身的面貌来说话。“过分的严肃”会流于“最大的滑稽”,会妨碍对真理的探讨,不可能使美学批评表现得彻底。 (4)马克思认为,作家的一切创作活动都是这样那样追求真理的,但对真理本身存在着一个解释的问题,不应当从根本上歪曲真理和抽象地理解真理本身,

然后再把这种被歪曲、被抽象化了的真理钦定为“官方的真理”和“官方的色彩”,比做禁锢和封杀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手段。 第二讲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答:(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内部固有的矛盾已经暴露,工人运动迅速开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这个时期最重大的革命运动。 (2)1844年巴黎工人举行了频繁的起义,巴黎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此时住在巴黎的马克思同很多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 (3)马克思根据斗争实践的需要,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4)1843年夏,马克思感到需要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后他阅读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著作,着手物质生活关系的研究,并在1844年日月完成了这部《手稿》的写作。

4.为什么说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走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 答:(1)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学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成就,但由于他们都离开社会实践去探讨美学问题,因而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黑格尔在理念世界中去寻求美的问题,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局限于“理念世界”的圈子里谈美,无法得出科学的结沦。 (3)费尔巴哈批判了“理念沦”,但只把人视为感性的对象,没有把人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阐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是《手稿》中的基本思想和宗旨所在。从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上,运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观察美学现象,是美学研究方法上的一次重大的突破。 5.马克思如何从实践的观点看关的产生和美的根源?

答:(1)旧的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都不懂得从人的实践活动方面去探讨美的根源及其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划时代的贡献,就在于它第一次从人类的实践方面去探讨美的根源和本质,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美是劳动的产物。 (2)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

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是对“劳动创造了美”这一重要命题的进一步说明。 6.为什么说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答:(1)人类通过劳动,改造着自然,同时形成了人的社会生活。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是根本谈不上“人化自然”的,因此美是社会劳动创造的。 (2)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人类的生活是社会生活,人类的实践是社会实践,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也是社会性的。 (3)随着社会劳动的进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美的产品,一方面也扩大了人们的审美领域。 7.简述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

答:(1)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随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2)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是在社会性的欣赏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一种社会人的感觉。 8.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关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答:(1)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只有音乐的美才能激起人对音乐的美感,只有现实的美才能激起人的现实美感。换句话说,因为有了客观事物的美,才有欣赏者主观方面的美感,这就是审美上的唯物论。 (2)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但并不因为没有音乐感即不辨音律的耳朵就影响了音乐本身的美。 (3)为要感知美,就要培养审美者的主观审美能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9.中国当代美学界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尺度”?

答:(1)认为“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均指客观事物和审美对象本身的固有的本质或规律性。 (2)认为“种的尺度”指客观事物和审美对象本身的固有的本质或规律性,而“内在的尺度”则指人的内在需要和人的生产的目的性。 (3)无沦“种的尺度”还是“内在的尺度”都与客观事物和审美对象无关,均指主体的内在需要和人的生产的目的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n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