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更新时间:2023-04-27 21:1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

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

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知乙(消磨/消耗)了多少黄昏。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

..,登高西望,圆

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

1.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绿草如荫 B.槛.(jiàn)外山光 C.芦蒿 D.应和.(hè)

2.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来源:]

A.俭朴消磨未免 B. 俭朴消耗不免

C.简朴消磨不免 D. 简朴消耗未免

3.文中加框的词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一尘不染 B. 流连忘返 C.如雷贯耳 D.莘莘学子

4.在文中第一段末句的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土山的背后,缓缓流动着一条小河,

②荷花池北岸上,可遥见一排高低起伏的土山,

③两岸微风拂柳,又是一方胜境。

④山上松柏茂盛,树下花草丛生,别有一番风致。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题

1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间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5.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来源:]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贼之贼:偷窃。

C.宣子田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记载的原则。

6.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与为公介与:参与

B.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趋:奔向

C.提弥明死之死:为……死

D.书法不隐隐:隐讳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赂秦而.力亏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其.我之谓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 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赵盾是“古之良大夫”的一组是

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②犹不改,赵盾骤谏

③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④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2

⑤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⑥赵盾未出境而反

A.②③⑤B.①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季等人对晋灵公不行君道感到忧虑,决定进谏。士季进谏时,引用经典,希望晋灵公能改过向善,以对国家有利。

B.提弥明发现晋灵公的阴谋后,以遵守君臣之礼为由让赵盾离开。晋灵公唤出猛犬去咬赵盾,企图置赵盾于死地。

C.赵盾在首山打猎时救济了灵辄。后来,在晋灵公谋害赵盾时,灵辄知恩图报,倒戟抵抗晋灵公的士兵,使赵盾得以脱险。

D.孔子欣赏董狐,肯定他是一个良史;又认为赵盾不应该蒙受弑君的恶名,同时对他的遭遇寄予同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6题

日喻说

(北宋)苏轼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②,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③,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

3

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①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②籥(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

③没(mò)人:能潜水的人。[来源:]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

B.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

D.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士杂学而不志于.道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3. 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

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B.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

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C.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

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D.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

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1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眇者)揣籥,以为日也。

B.或莫之见(之)而意之。

C.昔者(朝廷)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D.(吴彦律)方求举于礼部,(苏子)作《日喻》以告之。

4

15.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讲了一个“盲人问日”的故事,指出“盲人识日”的问题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

B.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识日”和“见道”,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没有认识到“道”的本质,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

C.第三段讲“求道”的正确方法。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都是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性。第四段抓住一个“学”字深入一层说理,又用南北之人学“没”作比,突出长期实践的重要,并进一步指出了单凭求教而不下苦功的危害。

D.结尾正面鼓励吴彦律,说明作文目的,但意在言外。作《日喻》的目的在于希望吴彦律注意两点:一是求学必须要有目的,这目的是“求道”;二是要下苦功夫求道。

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阐述了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问者正如眇者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却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并就此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二、背诵默写(共10分)

17.小楼昨夜又东风,!,只是朱颜改。18.长桥卧波,?复道行空,?

19.,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0.鼓瑟希,,舍瑟而作,对曰:“。”21.,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

三、现代文阅读(共10分)

5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

6

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2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

四、宋词鉴赏(共8分)

望江南·江南岸

(北宋)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2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以“江南岸”起句,所写景物为江岸所见,“半晴阴”是全词的总体背景。

B.“帆去帆来”一句巧妙化用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别离的情感蕴含其中。

C.下片全部实写,先正面议论,用“兴废事”三字点出怀古之意,再转到具体写景。

D.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转换自然,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情韵悠然。25.词的结尾写道“行客莫登临”,词人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7

五、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共40分)

2013年央视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32支代表队共160名初中生展开了角逐。考查的汉字既有“下巴颏儿”等日常生活用语,也有“醪糟”等专有名词;既有“纵横捭阖”等成语典故,又有“捯饬”等方言俚语。最终,杭州外国语学校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一名;擅长数理化的陆佳蕾猜写出了“婉娈”一词,夺得个人第一名。

这段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8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答题纸

9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4.5

参考译文: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了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又把它当作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但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是因为瞎子从未曾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的缘故。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普通人尚未明白这个道理,这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差别。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用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来说明太阳的比喻的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是(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而)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强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不是强求道而是使道自己自然到来,这就是“致”的意思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五就能潜入水里了。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如果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请教怎样潜水的方法,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着游泳,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于强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讲究声律的诗赋考试择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学繁杂而不是立志学习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应试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10

三、现代文阅读

22. C、E

23. 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坚韧的较量;

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

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惶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四、宋词鉴赏

24.C(3分)(“全部实写”有误)

25.(5分)上片写江上之景,天气阴晴不定(1分)令人心生沧海桑田、聚散离合之感。(1分)

下片写山下之景,环境迷茫凄清(1分)令人心生兴废难料、孤独落寞之情。(1分)所以才劝“行客莫登临”。(1分)(意思对即可)

五、作文

一类卷(36分-40分)

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30-35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21分-29分)

尚能理解题目,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11分-20分)

偏离题目,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10分)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11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ng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