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观念转变的必然性及教育学意义

更新时间:2023-07-22 18: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6年第2期总第220期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No.22006

SumNo.220

从依附到独立:中国实现人格观念转变的

必然性及教育学意义

丁念金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在当前的中国,转向独立型人格观念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首先,人格的演进历程可分为三个基

本阶段,即依附型人格、独立型人格和自由型人格阶段,与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是独立型人格阶段。其次,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格是一种典型的依附型人格,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人独立性逐渐增长,并产生着关于个人独立性的各种观念。再次,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正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新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历史条件为独立型人格提供了客观基础。转向独立型人格观念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

[关键词]人格;独立型人格;观念;必然性;教育学[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6)02-0147-06

中国思想家们对个人独立性的追求已有较长时日,当前可以将之提升为独立型人格的理念。过去思想家们对个人独立化的追求基本上只是一种理想,而今天向独立型人格转变则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可以从人格演进的基本趋势、中国社会中个人的独立化进程和独立型人格之基础的全面生成等方面来分析。由于当前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转型,而人的转型的核心乃是人格的转型,因此,认识这种必然性是正视向独立型人格转变的趋势,自觉地进行独立型人格建构,以独立型人格观念来指导社会生活实践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向独立型人格转变对许多学科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里主要考察其教育学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人格”是哲学上的含义,其基本内涵是指社会所期望的个人的总体形象,亦即个人成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最基

[1]。我们本的品质,它代表一个人的主体性资格

能准确地表示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格范型,与人们日常所说的“独立人格”区分开来。

一、人格演进的基本趋势

人格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作为各个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成的人的共同体,社会要延续和发展,就必须使生存于其中的个人养成一定的人格;同时,作为有自觉的自我意识的存在物,人类必然期望自身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而这种自我超越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个人人格的建构。因此,任何一个社会必定会自觉地要求生存于其中的个体养成一定的人格。要求个体养成怎样的人格呢?这应以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为依据,而这种依据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人格也因之不断地变化,从宏观的视野来看,这就是人格的演进。

人格是向着什么方向演进的呢?马克思考察了个人发展的历史进程,揭示出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个人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范围内

经常说某某思想家的理想人格,其中的“人格”指的就是这一含义。关于独立型人格,一些学者使用了“独立人格”的提法,笔者认为使用“独立型人格”的提法更为合适,因为它作为一个中性词,更

[收稿日期]200S-11-02[作者简介]丁念金(,男,湖南隆回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1964-)

147

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

[2]104这三个阶段体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地扩展开来。此时,社会发展成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6]649,的社会形式”个人不但不依附于群体,而且

也不再受物的控制、支配,而是能够驾驭全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个人终于“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

[4]77-85,来”得以实现“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5]516。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展”就是到了自由型人

现了人格演进的基本进程。结合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以及人格演进的实际历史来看,人格的演进历程可分为依附型人格阶段、独立型人格阶段和自由型人格阶段这三个基本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以人的自由的扩展进程为标志的。根据马克格阶段,个人也不可能达到绝对自由。

在上述人格演进的三个基本阶段中,与现代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是第二个阶段,即独立型人格。这三个基本阶段分别对应于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西思的观点,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自由,人的“类特

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96,“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

[4]6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自由也不断扩展,“文化上的每一个进

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5]154。人的自由可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等方面。在人格演进的不同阶段,人的自由的大小是不同的。

在依附型人格阶段,人的自由空间总的来说很小。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类的科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人还不能控制和驾驭自然,因而自由很小。其次,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不能彼此相对独立;同时,个人还依附于群体,

只是“一定的狭隘群体的附属物”[2]18,很少有独

立性和自由。再次,在人与自身的关系方面,人还不能控制自身的必然性,例如不能控制自己的本能和需要,而是受自身的必然性所驱使,因此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动,亦即很少有自由。

在独立型人格阶段,人的自由有较大的扩展。首先,人的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增强,这主要表现为科学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因此人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取得了较大的自由。其次,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相对独立并带有较高程度平等性质的关系,同时,个人逐渐冲破狭隘群体的局限性,获得相对于狭隘群体来说的独立性。也就是说,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达到较大的自由。但是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人的物质需要作为一种必然性驱使着人的活动,人存在着“物的依赖性”,受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控制,自由受到极大限制。

到了自由型人格阶段,即在未来的共产主义 148

方,大致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进入这个阶段,到现在,独立型人格占主导地位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个人自由在逐渐地增长着,这一点有时在一个人一生的时间跨度内就可以感受到,例如,库利(CharlesNortonCooley)就说:“在

我的一生中,我目睹了我们国家社会组织中的自

由的增长。”[7]然而,个人尚未达到高度的自由,并

不能完全自由地选择和驾驭自己的生活,许多西方思想家,如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马尔库塞

~erbertmarcuse)和一些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西方社会现实的批判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自由型人格阶段属于遥远未来的事情。对于正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来说,合适的人格范型是独立型人格。一方面,到目前为止占主导地位(但其地位在逐渐降低)的依附型人格,相对于当前的经济转型以至社会转型来说,已经显得不适应,因而应该成为历史;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发展尚不充分,人格演进无需也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就达到很高的状态,更不可能很快就过渡到自由型人格阶段。

二、中国社会中个人的独立化进程

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格是一种典型的依附型人格。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起止时间,学术界说法不一。我们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作为一种完整的形态起于西周时期,其标志是“礼”的秩序的完全确立和“礼”文化的形成;终结于19世纪上半叶,其标志中国传统社会自身进入死寂状态和此后在西学全面渐入的情况下发生的持续转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历程经过多次重大的起伏,但其基本性质、文化精神和人格范型等一直大体上保持不变。中国传统社会中依附型人格的基础

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使得社会物质财富贫乏,为了在此情况之下既满足统治阶级的欲望,又维持百姓的最起码的需求,就须“制礼义以分之”(《荀子 礼论》),而这种礼义以最权威的方式确立了个人与个人之间根本性的不平等,由于这种根本性的不平等,地位较低的个人是不可能取得独立的。其次,我国传统社会中依附型人格的基础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这是一种精微地等级化的社会结构,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身依附———卑者依附于尊者、幼者依附于长者、贱者依附于贵者,不允许人格的独立。再次,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具有单一性、封闭性

然而,近一二十年以来,个人的独立性日益增强。这在现实生活中最显著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人产生较强的独立意识,在追求自我,追求个性,要求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成长道路,在许多活动中试图自主决策。个人独立性的增强,有时导致积极的结果;但有时由于个人的独立性没有被正视或者没有得到积极的引导,因此产生了不少冲突甚至悲剧。个人独立性的增强在理论探索上突出地表现为两点:其一是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观念。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国思想界对人的主体性的提倡日益广泛和强烈,而这里所谓人的主体性实质上是个人的独立性。和分散性、人身依附性、少变化等特点[8],这样的

社会生活方式致使个人依附于狭隘范围内的群体,不能超越,不能获得自由和独立性,这里的群体最显著的是家族。最后,在文化精神方面,由于以等级化的“礼”的观念为核心,重视人的群体性而轻个体性,只片面地注重德性而轻视理性等特点,因此依附型人格得以维持。

19世纪中叶以后,

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不断变化,尤其是西方的现代性文化影响之下,中国进入现代化历程。而西方的现代性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是强调个人相对于群体的独立性,正如美国著名思想家贝尔(Danielbell)所说:“现代主义精神像一根主线,从16世纪开始贯穿了整个西方文明。它的根本含义在于:社会的基本单位不再是整体、行会、部落或城邦,它们都逐渐让位给个人。这是西方人理想中的独立个人,他们拥有自决权

力,并且获得完全自由。”[9]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礼”的秩序逐渐动摇和失去完整性,个人的独立性逐渐增强。19世纪末,康有为、严复等人已经注意到这一点,提倡“个人自治”“、个人自由”等观念。到20世纪初,一些思想家如梁启超、陈独秀等相继着手强调个人独立性的新型人格建构,毛泽东也在《伦理学原理批语》中提出个人有无上之价值。只是,那时作为独立型人格之基础的社会历史条件尚未能全面形成。而且不久,争取民族独立的反侵略战争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国内战争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必要进行巩固新政权的一系列斗争,不得不对过去的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之产物的现代性文化采取批判、排斥多于吸收的措施,加之计划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强调个人独立性的现代性文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个人的独立化进程较为缓慢。

因为作为哲学范畴的主体性,是每个成熟的个人

都具有的,“人始终是主体”

[3]130。中国传统社会缺乏的并不是人的主体性,而是个人的独立性,即低等级的个人未能独立于高等级的个人,个人未能独立于狭隘的群体。随着探讨的深入,有些学者进而到倡导“个人主体性”,提出培植具有充分

活力的个人主体[10]。这实质上仍然是指个人的

独立性。其二是直接关于“独立人格”的倡导。主体性的提法可以说是“歪打正着”,体现了个人独立化的趋势,而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则直接探讨个人人格独立化的问题,并直接采用“独立人格”之

类的提法,武俊平[11]、解思忠[12]等就是典型的例

子。

总之,中国传统的人格是一种依附型人格,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人独立性逐渐增长,并产生着关于个人独立性的各种观念。已发生的个人独立化进程,构成了中国向独立型人格转变之必然性的另一个方面。

三、独立型人格之基础的全面生成

人格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的。20

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正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文化精神的变化等。如果说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变化可统称为“初步现代化”,那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变化则可统称为,近年来人们所普遍意识到的社会转型正是这种深层现代化的整体性表现。伴随深层现代化而形成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为独立型人格提供了全面的、客观的基础。

1.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化

149

“深层现代化”

经济基础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五点:其一,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当前“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对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突出重视等背景之下,高新科技进一步发展并在深入地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其二,国民生产总值在较高的基点上,从过去的振动波幅较大的增长时期转到平稳增长时期,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继续增长。其三,产业结构与经济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农业的比重下降,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经济正在开始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我国虽然不可能马上进入知识经济,但发展知识经济、然后向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时代人与个人之间的平等与独立程度提高,尤其是社会组织从科层化的等级组织向网络组织转变已成

[13]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在网络组织中,个人独

立性将大为增强。这些变化为个人养成独立型人格提供了条件并强烈要求个人养成独立型人格:在新的社会结构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趋于消失,个人所处的社会联系日趋多样化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个人对社会组织的依附性减弱而独立性增强;同时,个人必须增强独立性,才能在不断流动与变化的社会结构中进行价值判断、价值整合和自我建构,才能适应和驾驭这些变化。

迈进已成为可预见的趋势,而知识经济将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极高度的发展,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其四,我国经济正在实现两个根本的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将直接导致生产方式的较大转变,同时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五,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诸如: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上升,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正在显著上升;经济全球化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加入WTO,等等,使中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的带动下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经济基础的转变为实现向独立型人格的转变提供了根本的基础:第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单个人能完成过去需要一个群体才能完成的工作,同时又导致出现许多要求个人独立从事的活动,从而为增强个人活动的独立性提供了基础;第二,进一步发展的高科技和正在向我们走来的知识经济,强烈要求个人能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并具有独创性,这就要求个人具备独立型人格;第三,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使得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较高的满足,在此基础上,人们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也必然大为增强。

2.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社会结构是一个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结合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多方面的实质性变化,如: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独立性增强,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经济组织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个人在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流动性显著增加;各种社会组织中个 150

3.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社会生活方式对人格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

样”[4]25。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社会生活方式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变化是多方面且是根本性

的。其一,由于长期的现代化历程的影响和正在发生的信息化、网络化等的影响,生活方式日益开放化,并走向全球化,这使人得以摆脱地域的和群体的局限性,为个人的独立化提供了世界性的舞台。其二,个人的生活活动不断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由于不同活动对个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影响,要保持这种影响的协调性、连续性和对个人身心发展来说的完整性,就需要作为活动主体的个人有较强的独立意志和能力,对自己的身心发展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能有效地整合各种活动的影响。其三,个人对生活的选择机会不断增多,这使得个人能力而且必须独立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选择。其四,社会生活变化大大加快,只有具备独立型人格的个人才能适应和创造变化。其五,个人生活终身学习化,使个人独立地进行学习和自我建构变得极为重要。

4.文化精神的深刻变化

人是文化的产物,更确切地说,人是文化精神的产物。当前我国文化精神中与人格直接相关的深刻变化主要有:其一,作为传统文化精神之核心的“礼”的观念正趋于消失。“礼”的观念是一种典型的等级化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之下,是不可能有个人的独立性的,而当前这种观念的消失,就在观念上使向独立型人格转变成为可能。其二,现代科学观全面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缺乏科学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科学精神逐渐增长,当前现代科学观已走向全面确立,形成了较强的科学精神,为人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提供了认

“个

识的基础。其三,真、善、美统一的价值体系逐渐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价值是以善为基本要素的。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重视真和美的价值,当前正在将真、善、美统一起来。“真”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以“真”为准绳来行动,“美”强调超功利性、建立在超功利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和人的个性,而且“善”的概念本身也在向着重视独立个人的方向变化。其四,多元文化观逐渐确立和深入。当前,多元文化存在于世界、国家、地域、小群体等各个层次,它已成为正常人的生活经验,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之中。在这种多元文化观念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异中国向独立型人格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学意义。当前中国要实现向独立型人格的转变,就必须以独立型人格作为教育的根本理念,这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基本方面来看。

在教育理论上,最主要的是要进行独立型人格的建构。进行独立型人格的理论建构,本是当前多门学科的任务,包括哲学的任务,但是教育学可以率先进行,因为教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起着一定程度的先导作用。在教育理论中进行独立型人格建构,就是要在理论上确立独立型人格的基本内涵,这是促进独立型人格观念的形成并自觉地引导独立型人格向积极方向发展的一个性、人的独立个性、个人的独立性等受到高度的关注和尊重。总之,文化精神的深刻变化,也为向独立型人格转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四、向独立型人格转变的教育学意义

人格问题是教育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人格的养成要依靠全部的社会生活,而教育是实现人的身心发展、人格养成的主要途径。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应该以养成一定的人格为根本宗旨,或者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要以人格的养成为总愿景。任何一种教育都要以一定的人格观为根本的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格,是一种依附型人格,即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个人对群体、对他人的依附性,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群体的服从性,强调不同个人之间在身心品质和活动等方面的统一性、整齐划一性,而忽视个人的独立性,忽视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存在和个人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活动。这种依附型人格观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只重视群体精神或集体主义精神、服从的品质的培养,而忽视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行动能力、独创精神等独立型人格品质的培养,要求的统一性过高,灵活性差;在学与教的方式方法上,将学习活动变成教师教的活动的派生物、附属物,强调教师的控制,忽视和否定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在整个教育活动的决策上,权力完全属于社会和代表社会的教师,而学生不能独立选择和决定;在教育伦理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等级森严,学生附属于教师。在初步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个人的逐渐独立化,人格教育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仍然具有较大的依附性。

重要途径。独立型人格的建构需要特别注意三点。首先,要进行合理的人格范型定位。上文的分析表明,独立型人格并不是人格演进的理想状态、最高阶段,最高的阶段是自由型人格。然而,当前我国教育中人格的合理定位正是这种并不太理想的人格范型。至于自由型人格,则虽然很美好,却只能作为将来的理想,而若将之作为当前教育的理念,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有些学者主张要超越独立型人格,直接提

升到“类人格”[14]。这里的所谓“类人格”,正是这

样一种空想,而且这种提法与对马克思所说的“类特性”的不准确的理解有关。在马克思看来,“人

是类存在物”[3]95,如上文所述,人的与动物区分

开来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显然,马克思所说的“类”是指相对于动物来说人的特性而言的,人的类特性(其核心是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展开和发展的,并不存在一个专门的“类阶段”或一种专门的“类人格”。只有独立型人格才能适应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动力源泉,同时也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其次,要追求健康的独立型人格。作为人格演进的一种历史形态,独立型人格是一个中性而宽泛的概念,若对之作出价值判断,则它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我国要在教育变革中确立独立型人格的理念,自然是追求健康的独立型人格,为此,我们进行独立型人格建构,应该以我国的国情为根本基础,这里的国情包括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虽然西方率先进入独立型人格范型阶段,但是现代西方的独立型人格范型不能成为我们的摹本,而只能作为参考。我们吸收西方现代独立型人格观念中的积极因素时,还要避免其消极因素。

151

同时,始终应该注意,独立型人格中的“独立”是相对的,切忌将之理解为绝对的独立或者孤立。再次,要综合多门学科。我们虽然是在教育学中进行独立型人格的建构,但是人格问题所涉及的面很广,对此问题的研究涉及多门学科。而且,教育学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是建立在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的。独立型人格建构主要要建立在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基础上。

在教育实践上,要以独立型人格的养成为根本宗旨,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这就要求在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贯彻独立型人格的根本理念。主要措施包括:将培养学生的独立型人格品质如独立意识、独特个性、独创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共存意识、合作意识、宽容态度等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活动过程和方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学习、独立探索的空间,消除对学生的种种不合理限制,使学生独立个性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在师生关系上,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附性,而走向真正的平等化;在学习评价上,进一步强调评价的自主性、发展性、个性化;在整个教育活动的决策上,保留学生较大范围的独立自主选择权。在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际上已经注意到了独立型人格的培养,但是还很不够,还没有自觉地将独立型人格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未来的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此外,切忌将独立

型人格的培养局限于教育活动的某一两个环节,或者寻求一种单独的所谓“独立型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l]余潇枫.哲学人格l998:26-3l.

[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l979.[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l979.

[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l956.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l972.

[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l972:649.[[美]查尔斯 霍顿 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7]

华夏出版社,凡一,王源,译.北京:l999:30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8]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

出版社,l997:ll-l3.[[美]丹尼尔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9]

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l989:6l.[[l0]高清海.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J].中国社会科学,(l9944).[[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ll]武俊平.第五代人l998:l85-l90.[[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l2]解思忠.国民素质读本

2000:3-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l3]陆学艺等.社会结构的变迁

出版社,l997:70-73.[余潇枫.“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l4]高清海,J].中国社会

科学,(l999l).

ThelnevitabilityofTransformingtolndependentpersonalityConcept

inChinaandltslmplicationtoeducation

DINGNian-jin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Abstract:IncontemporaryChina,ithasbecomehistoricallyinevitabletotransformtoindependentpersonalityconcept.Firstly,

theevolutioncourseofpersonalitycanbedividedintothreebasicstages:dependentpersonality,independentpersonalityandfreethepersonality.ItisthestageofindependentpersonalitythatissuitedtocontemporarysocialdevelopmentinChina.Secondly,

raditionalChineseSocietyisatypicaldependentpersonality,butintheprocessofmodernization,theindepen-personalityinT

denceoftheindividualhasgraduallygrown,andkindsofsensesofindividualindependencehaveemerged.Thirdly,since

thesocialhistoricalconditionshavebeenchangingcomprehensivelyanddeeply.Thenewsocialhistoricalconditionspro-l990s,

videobjectivebases.Thetransformationtoindependentpersonalityconcepthasimportantimplicationtoeducation.Keywords:independentpersonality;concept;inevitability;educationpersonality;

[责任编辑:陈虹娓]

l52

从依附到独立:中国实现人格观念转变的必然性及教育学意义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丁念金, DING Nian-jin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20023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6(2)2次

参考文献(14条)

1.高清海;余潇枫 "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 1999(01)2.陆学艺 社会结构的变迁 19973.解思忠 国民素质读本 20004.武俊平 第五代人 1998

5.高清海 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 1994(04)6.丹尼尔·贝尔;赵一凡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19897.王雅林 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 1997

8.查尔斯·霍顿·库利;包凡一;王源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19999.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10.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1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561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91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914.余潇枫 哲学人格 1998

引证文献(2条)

1.吴晓林 中国五保养老的制度转型与科学发展[期刊论文]-人口与发展 2009(3)

2.耿静 对高校学生人格转变的研究[期刊论文]-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bsdxb-zxsh200602027.asp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mz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