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练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7-10 00: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国贸练功场健身房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章 导 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分为(A)
A.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B.初级产品和制成品 C.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 D.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2.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不是直接卖买货物,而是通过第三国进行卖买,对第三国而言的贸易叫做(C)
A.直接贸易 B.间接贸易 C.转口贸易 D.服务贸易 3.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标准的是(B)
A.专门贸易 B.总贸易 C.专门出口 D.专门进口 4.下列国家中采用专门贸易体系的是(D) A.英国 B.加拿大 C.美国 D.德国 5.国际贸易学的理论基础是(A)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货币金融学 D.货币银行学 6.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局部均衡分析所用的主要工具是(A)
A.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B.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 C.生产可能性曲线 D.无差异曲线
7.机会成本可以是不变的、递增的或递减的,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为(A)
A.直线的、外凸的、里凹的 B.外凸的、里凹的、直线的 C.直线的、里凹的、外凸的 D.外凸的、直线的、里凹的 8.封闭经济的均衡状态意味着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B) A.相交 B.相切 C.不相交 D.重合
9.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命题的是(A) A.逻伯特逊 B.诺克斯 C.斯密 D.李嘉图 10.进口贸易导致国内进口工业生产(B) A.增加 B.下降 C.进口工业产品价格下降 D.不确定 11.出口使生产者( )
A.受损 B.受益 C.利益不变 D.不确定
12.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比较确切地反映对外贸易规模的是(A)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进口额 D.出口额 13.世界各国一般都是按(A)价格来计算出口额。 A.FOB B.CIF C.CFR D.CIP 14.关于无形贸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标的物不具有实物形态
B.在当代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C.不在海关统计中显示
D.一国可以采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其进口
二、多项选择题
1
1.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分为(AB)
A.货物贸易 B.服务贸易 C.初级产品 D.制成品 E.技术贸易
2.贸易国家记录和编制进出口货物统计的方法有(AB)
A.总贸易体系 B.专门贸易体系 C.初级产品贸易体系
D.制成品贸易体系 D.技术贸易体系 3.下列国家中采用总贸易体系的有(ABDE)
A.日本 B.中国 C.法国 D.美国 E.俄罗斯 4.在国际贸易研究中,一般均衡分析所用的主要工具是(CD) A.供给曲线 B.需求曲线 C.生产可能性曲线
D.社会无差异曲线 E.等成本线 5.反映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指标有(ABE) A.各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B.各国的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C.各国的制成品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D.各国的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E.各国的进出口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
三、判断题
1.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分为初级产品和制成品。(×) 2.直接贸易也可以间接运输,转口贸易可以直接运送。(√) 3.机会成本可以是递减的。相应地,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外凸的。(×) 4.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的同一的无差异曲线时,该国就实现了封闭经济的均衡。(√)
5.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两者都在一国的海关统计上得到反映。(×)
6.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取得贸易顺差要比贸易逆差好,而且顺差越大越好。(×)
7.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定义,“在一参加方境内向任何其它参加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属于服务贸易中的过境提供形式。(×)
8.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卖买,对消费国而言是转口贸易。(×)
9.英国、德国、法国采用专门贸易体系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10.从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出口的货物应列入“专门出口”。(×) 11.统计国际贸易额时应把世界各国(地区)的进出口总额折成同一货币(如美元)后相加。(×)
12.贸易条件中的价格是国际市场而非本国市场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与恶化取决于所有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国际市场的供求变化。(√)
13.递减的机会成本导致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出现了里凹的形状。(√) 14.纳克斯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到了20世纪,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不再适用。(√)
15. 贸易利益受价格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影响,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主要由收入效应带来的。(√)
16. 出口贸易可以增加社会福利,而进口贸易则减少社会福利。(×) 17.在同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各种不同的消费组合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程
2
度是不同的。(×)
四、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量
是指一国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进出口额而得出的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反映贸易实际规模的发展变化。
2.贸易条件
出口商品价格(Px)与进口商品价格(Pm)比率,表示为: TOT?Px
Pm如果TOT的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我们称之为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为贸易条件恶化。
3.总贸易体系
贸易国家记录和编制进出口货物统计的一种方法,它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4.专门贸易体系
贸易国家记录和编制进出口货物统计的一种方法,它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5.转口贸易
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不是直接卖买货物,而是通过第三国进行卖买,对第三国而言就是转口贸易。
6.机会成本
是指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就X、Y两种产品
?Y而言,X产品的机会成本可以写为?。
?X7.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几何上用面积表示,即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部分面积。
8.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额。几何上用面积表示,即供给曲线以上,价格线以下的部分面积。
五、问答题
1.简要说明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对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1)机会成本可以是不变的、递增的或递减的。相应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就出现了直线的、外凸的或里凹的不同形状。
(2)机会成本由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边际替代率给出,生产达到均衡时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即MRT?PX PY2.用图形描述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答:为了说明封闭经济中的均衡,需要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封闭状态下,决定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有以下三个: (1)生产达到均衡: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即MRT?PX
PY 3
(2)消费达到均衡: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即MRS?PX
PY(3)市场出清:各种商品的消费等于其生产量 在自给自足条件下,一般均衡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在切点,两条曲线有共同的切线,该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X的相对价格,也就是说,这两条曲线共同决定了均衡状态下一国的相对价格水平、生产及消费。即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的同一的无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均衡状态,这发生在同一的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位置上。两条曲线在切点的公切线的斜率给出了国内均衡相对价格。
小麦数量?Pr??????Pw?WACEC3DC2oBC1R图1-8 封闭经济的一般均大米数量 3.用图形说明什么是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答:(1)“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剩余”。
PaP1bP2DOQ1Q2Q 消费者剩余 上图中,消费者剩余面积为需求曲线D以下,价格线以上的部分。当价格为P1时,消费者剩余为面积a,当价格为P2时,消费者剩余为面积a+b。
(2)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额称之为“生产者剩余”。
PSP2dP1cOQ1Q2Q 生产者剩余 4
上图中,生产者剩余的面积为供给曲线S以上,价格线以下的部分。当价格为P1时,生产者剩余为面积c,当价格为P2时,生产者剩余为面积c+d。
六、综合题
1.中国的对外贸易早于西欧国家,但为什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不及西欧?
思路: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西方所求不多,贸易动机长期都是互通有无。特别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极大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相反,西欧各国割据,资源短缺,急需对外扩张,进口本国所需的产品,于是在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2.比较15世纪初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和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远洋探险的不同结果,探讨产生这些不同结果的原因。
思路: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往,但是并没有对中国的开放拓展和对外贸易乃至经济有实质性的推动。究其原因,远航的主要性质是“宣威异域”的“朝贡贸易”。当时中国仍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对从事海外贸易而获利没有兴趣,政府禁止任何私人出海贸易,所以即便发现了通向它国的新航道却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海外贸易。
相反,西欧的地理大发现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理大发现”,极大地刺激了国际贸易和西欧经济的发展。因为地理大发现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向外输出商品需要的探险行为,政府也极力借助发现新航道对外掠夺和殖民扩张。
3.查找2010年世界贸易数据并绘制出2010年的世界贸易地理方向图。(图中应包括六大洲相互之间的出口、进口及其内部贸易数据)
4.查找1980年至201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和GDP数据,并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后用图表呈现出来,聪明的你也一定会做进一步的扩展分析。
5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2×2×1模型,其中的“1”是指(C) A.一个国家 B.一种商品 C.一种要素 D.一种分析方法 2.按“两优取重,两劣取轻”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B)提出的。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托马斯·孟 D.俄林 3.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中,(D) A.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B.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受损 C.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D.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贸易利益
4.如果一个中国工人能够生产3单位棉布或1单位电视机,而一个韩国工人能够生产4单位棉布或2单位电视机,则(D)
A.韩国在棉布和电视机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中国没有优势 B.中国在棉布和电视机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韩国没有优势
C.韩国在棉布和电视机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中国在电视机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韩国在棉布和电视机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中国在棉布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5.假定英国每生产10码毛呢所消耗的劳动和生产15码麻布的相等,德国每生产10码毛呢所消耗的劳动等于生产20码麻布的劳动,那么,基于比较优势原则的分工格局为(A)。
A.英国生产并出口毛呢,德国生产并出口麻布 B.英国生产并出口麻布,德国生产并出口毛呢
C.德国生产并出口毛呢和麻布,英国什么都不生产 D.英国生产并出口毛呢和麻布,德国什么都不生产
6.美国从中国进口原料,加工成成品再卖出去,这种分工是(A) A.垂直型分工 B.水平型分工 C.混合型分工 D.单一经济型分工
7.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一种主张(A)的传统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相结合 8.如果机会成本递增,则国际贸易将导致(D)
A.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而且出口的生产成本不变 B.每个国家完全专业化,而且生产成本下降
C.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而且出口产品的机会成本下降 D.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而且出口产品的机会成本上升
9.假设本国和外国均生产Ⅰ、Ⅱ、Ⅲ、Ⅳ四种产品,其中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为12、18、30、20,而外国的劳动生产率是2、4、15、5,则本国最有优势的产品和最具劣势的产品分别为(A)。
A.Ⅰ、Ⅲ B.Ⅰ、Ⅱ C.Ⅱ、Ⅲ D.Ⅳ、Ⅱ 10.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D)
6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只有具备了比较优势,一国才能获得足够的贸易余额 C.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能够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D.即使一国不具有绝对优势,也可以从绝对成本劣势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11.当一国根据本国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后,(D) A.生产可能性边界将会向外移动 B.本国的外汇储备一定会大幅增加
C.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D.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上升
二、判断题
1.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其中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各国也可以通过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获利。(√) 2.比较优势理论只能应用于两国模型,不能应用于多国模型。(×)
3.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4.绝对优势是用机会成本来衡量的,比较优势是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
5.绝对优势理论是指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6.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那个国家最擅长生产什么东西、最具有哪个产业的优势不仅是由各国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造成的,而且是可以后天创造的。(×)
7.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都假设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因而存在市场失灵。(×)
8.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在自由贸易中获益。(×)
9.假定英国每生产10码毛呢所消耗的劳动和生产15码麻布的相等,德国每生产10码毛呢所消耗的劳动等于生产20码麻布的劳动。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在麻布上有比较优势,德国在毛呢上有比较优势。(×)
三、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
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同类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则该国拥有这一商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利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2.比较优势
一国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另一国或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该国在该商品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利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3.完全专业化
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一国放弃比较劣势产品的生产,而将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
7
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4.不完全专业化
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一国不放弃比较劣势产品的生产,而是将大部分资源用于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
5.贸易三角
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际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四、问答题
1.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答:(1)2×2×1模型。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国只生产两种产品,两种产品的生产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即劳动。且各国的劳动力在给定时间内固定不变,具有同质性。
(2)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并且两国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3)规模收益不变,机会成本不变。
(4)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5)生产要素劳动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完全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6)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7)没有运输和其他交易费用,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限制。 (8)贸易方式是物物交换,两国之间贸易平衡。
2.简要评价比较优势理论。 答:(1)与绝对优势理论相比更具有普遍意义,其在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贸易的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
(2)不足之处:
①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
②没有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即比较优势是给定的而非构建的。
③根据李嘉图模型进行的预测与当今国际贸易的实际相悖。 完全专业化分工在现实世界中根本看不到;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推导,当前的国际贸易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现实不是;按比较优势理论推导,自由贸易是最佳选择,但当今各国却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保护贸易。
3.简述国际均衡价格的形成。
答:贸易后,两国最终将以供需因素共同来决定交换比率。其过程如下: 首先,确定开放条件下A国X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即A国出口到B国的X商品。
其次,基于同样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B国X的过剩需求曲线,即从A国进口的X商品。
再次,将上述两个步骤合并在一起,可说明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
8
A国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均衡价格位于PA
与PB之间。
五、综合题
1.下表是A、B两国生产X和Y商品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假定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且同质。 国 家 A 国 B 国 X商品/人工小时 4 2 Y商品/人工小时 6 1 (1)A、B两国X和Y的机会成本是多少?相对价格是多少? (2)画出A、B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 答:(1)A国每增加1单位的X需要放弃4人工小时的Y的生产,4人工小时可以生产2/3单位的Y,因此X的机会成本是2/3单位的Y,同理,Y的机会成本是3/2单位的X;B国每增加1单位的X需要放弃2人工小时的Y的生产,2人工小时可以生产2单位的Y,因此X的机会成本是2单位的Y,同时Y的机会成本是1/2单位的X。
A国在X产品上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上有比较优势,根据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A国X的相对价格是2/3单位的Y,Y的相对价格是3/2单位的X;B国X的相对价格是2单位的Y,Y的相对价格是1/2单位的X。
(2)
YB国A国OX 2.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苹果的单位劳动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劳动投入是2。
(1)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2)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为什么? (3)贸易前,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多少?
(4)假设外国拥有800单位的劳动,外国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5,香蕉的单位劳动投入是1。试画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描述本题的贸易模式。
答:(1)
苹果产量400O600香蕉产量
本国生产可能性曲线 9
(2)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3/2。生产1单位苹果需要3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香蕉需要2单位的劳动。如果放弃1单位苹果的生产,这将释放出3单位的劳动,这3单位的劳动可以被用来生产3/2单位的香蕉。
(3)贸易前,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1单位苹果=3/2单位香蕉。 (4)本国的比较优势在苹果的生产上,外国的比较优势在香蕉的生产上,本国应用苹果交换外国的香蕉。
苹果产量160
外国生产可能性曲线800香蕉产量 3.假设有A、B两个国家都生产X、Y两种商品,两种商品生产的劳动投入量如下表所示: 国 家 X商品(1单位) Y商品(1单位) A国 1小时 2小时 B国 3小时 6小时 计算和分析上表比较优势的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答:比较优势理论所以能够成立,取决于两国间两种产品生产成本对比上“度”的差异。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过高度抽象的“2×2”模型,势必出现两国间在两种产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的情况,即“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如上表所示。一旦出现此种等优势或等劣势的情况,比较优势理论便宜陷入了“此优为彼优,无甚可择!”或“此劣即彼劣,何以权轻?”的尴尬境地。
4.有人认为,中国在用千万件衬衣换取一架美国的波音飞机,以此来证明中国在对美国的贸易中处于不得地位。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此说法进行评论。
答:(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其假设生产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且各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更大优势或更小劣势的商品,然后通过交换,各国都可以享受分工和贸易带来的利益。
(2)美国与中国比较,飞机和衬衣两方面可能都处于绝对优势,美国在飞机生产上有比较优势,中国在衬衣生产上有比较优势(与美国相比劣势更小),按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专业化分工对双方都有利,都能享受分工和贸易带来的利益。这与用多少件衬衣换一架飞机无关。
5.假设A国有120个劳动力,B国有50个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的人均产量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的人均产量是16吨。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答:按古典贸易模型,绝对优势是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根据题意,A、B
10
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9. 1986年,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猛跌。由于美国是一个石油进口国,人们普遍认为,油价下跌将有利于美国经济。但是1986年,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经济下滑了,为什么?
答: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都是产油大州。如果相对于其他产品价格而言,石油的价格下降,那么以其他产品来衡量的生产石油的部门所有要素——劳动的实际工资也会下降。,工人的工资下降导致购买力下降和消费水平下降,国内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衰退。所以,自1986年以来,虽然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猛跌,但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经济反而下滑了。
10.中国国内的工资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例如,东南沿海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比西部地区同行的工资要高出一倍多。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为什么不能用来解释上述现象?这个例子和中国与美国工资率的差异有何不同?
答: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成立是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的。达到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必要条件包括:两个国家(或地区)生产两种商品,两国的生产技术相同,不存在贸易壁垒等。东南沿海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比西部同行的工资要高出一倍多可能是由于不满足这些条件引起的。但贸易障碍纯粹是由于交通成本形成的“天然”障碍。比较而言,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还会受到法律、文化差异等的限制,意识形态的差异也会阻碍技术的流动,这就解释为什么工资率差异要大得多。
21
第四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D)
A.雁形模式理论 B.大宗产品理论 C.示范效应理论 D.产品周期理论
2.产业内贸易更易发生于(B)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类似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3.按照产品周期理论(D)
A.产品在初始期,通常需要投入高熟练的劳动力
B.当产品进入市场并被标准化以后,该产品就可以用非熟练劳动力生产了 C.产品标准化以后,创新国通常转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 D.以上都是
4.林德重叠需求理论(A)
A.有助于解释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广泛贸易
B.认为制成品最初在母国生产,然后出口到与本国人均GNP相近的国家 C.有力地支持了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理论
D.解释了国家完全专业化生产并且在国内不生产任何进口产品的原因
5.规模经济是指(B)
A.产品的单位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增 B.产品的单位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 C.产品的单位成本不随产量变化 D.产品的单位成本为零
6.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贸易特点是(B) A.产品在创新国生产并出口到其他国家
B.创新国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逐渐成为产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 C.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产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
D.创新国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为产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 7.以下产品中,哪一种产品最容易经历一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B) A.大米 B.电视机 C.原油 D.矿物 8.关于技术差距理论,正确的说法是(D)
A.国际间的技术差异是所有国家贸易产生的原因
B.国际间的技术差距消失后,生产成本的差距将成为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 C.这是一个静态国际贸易理论 D.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
9.关于差异产品,错误的说法是(A) A.差异产品的差异性必须是客观的
B.垄断竞争的一个特征是生产差异产品 C.联想电脑和惠普电脑是差异产品
D.差异产品又分为垂直差异产品和水平差异产品
10.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国在产品成熟期应选择(B)
22
A.海外直接投资战略 B.商品出口战略 C.海外间接投资战略 D.商品进口战略 11.下列哪种行业最有可能具有内部规模经济(D)
A.好莱坞的电影业 B.加州硅谷的半导体产业 C.北京中关村的电脑城 D.美国的大型农场 12.下列哪种行业最可能不具有规模经济(A) A.手工艺品行业 B.飞机制造业 C.汽车制造业 D.半导体行业 13.下列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是(C) A.垄断竞争理论 B.规模经济理论 C.要素比例理论 D.重叠需求理论
二、判断题
1.二战以后,产业间贸易的比重超过产业内贸易而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出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3.需求重叠理论解释了贸易通常发生在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原因。(√)
4.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出口模式将随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和相对要素禀赋的变化而改变。(√)
5.如果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大,那么两国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6.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7.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和规模经济。(√) 8.战后产业领先地位的不断转移意味着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位置不断地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9.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创新中,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 学说解释了产业领先地位的不断转移。(√)
10.规模经济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但只有内部规模经济才使企业可能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价格上的优势。(×)
11.“恩格尔法则” 可以用来说明整个世界的贸易为什么会有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变动。(√)
12.按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在《论贸易与转变》中的分析结论,两国贸易量的大小取决于两国需求结构的相似程度。(√)
13.需求偏好不同可以引发贸易,而两国需求偏好相似则意味着两国之间不会发生贸易。(×)
14.技术差距论证明了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15.袖珍式计算器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得克萨斯州仪器公司和惠普公司所研制,80年代,惠普及日本其他一些消费电子器材公司开始主宰该产品的生产,从90年代开始,该产品的组装生产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这一发展过程印证了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三、名词解释
23
1.产业内贸易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一产业部门内的差别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即制造就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其商品流向具有双向性。行业内贸易的基础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其带来的规模经济。
2.产业间贸易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产业间贸易反映贸易双方的比较优势。
3.产业内贸易指数
测定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标,由格鲁贝尔和劳埃德于1975年共同提出。 4.重叠需求
是指在两个贸易国家都有的需求,林德认为这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两国均可以输出或输入。
5.产品生命周期
指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会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
四、问答题
1.当代国际贸易中出现了哪些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使国际贸易理论出现了哪些创新?
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1)同类产业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2)发达的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国际贸易实践中发生的这些现象,需要用新的理论来做出解释。七十年代以来,围绕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经济学家们提出来一些新的学说,并逐渐形成来与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不同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这些理论包括默瑞·坎姆和保罗·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弗农的“产品周期” 学说,林德的“需求变动”理论等。
2.如果某一创新国家开发了一种新的技术领先产品,该国何时会开始出口该产品,又何时开始进口该产品?
答: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经历以下三个不同阶段。在创新期,出口很少,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在成熟期,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而到了标准化时期,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3.林德是如何用收入变动来分析世界贸易模式的变动的?
答:他假设一国的需求由其“代表性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决定。这一倾向会随着该国人均收入的提高逐渐转向奢侈品并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当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对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生产也会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者不断地扩大生产,改进技术。结果是,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需求增长的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别国出口。对于该国出口的工业产品,只有收入与之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因此,进口工业产品的主要是收入较高的国家。因此,工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会随着收入的不
24
断提高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如何评价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答:(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扩展了各种类型国家参与竞争的空间,即当一种新产品由创新国发明之后,其比较优势将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转换。
(2)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具有指导意义。启示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避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创新者与模仿者的地位被固化。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适用性受到局限,这是与产品生命周期的波长和波动形式有关的。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的普遍和必然现象。
5.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这两个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不过二者也有很大区别。第一,为两个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6.试比较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产品周期理论注重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是一个动态理论;而要素禀赋理论假定两国间的技术是相同的,认为引起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两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两国在生产密集使用各自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这两个理论都强调生产方面的优势,即从供给角度讨论问题。
7.试举例说明产品周期理论。
答:以东亚地区的电子产业的发展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地都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这些国家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出口电子产品,该时期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较少;进入60年代以后,这些发达国家开始向亚洲四小龙进行直接投资和技术输出,韩国和中国台湾开始成为电子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生产半导体的大型厂商为寻求更加低廉的生产成本,纷纷将其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工序移向海个,东亚成为重要的生产基地;从70年代到80年代,东亚地区电子产品开始从内销为主转为出口;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加快了对东亚其他地区的投资,中国内地和东盟四国(印尼、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开始成为重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目前,东亚电子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主的跨国公司支配着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装配以及产品的销售;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本地出现了大量品牌制造商,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他国家如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在电子产业链中从事一些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大致说来,很多电子产品从研发到成熟,基本上遵循着从欧美日到亚洲四小
25
的社会,在二战前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并从战后废墟中恢复过来。所以,认为日本的成功,保护主义是唯一成功的原因的观点有待商榷。
31
第六章 国际贸易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战略是指(B)
A.用进口的先进生产设备来替代本国原有的生产设备 B.大力发展本国制成品工业来替代原先需要进口的产品 C.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 D.用进口的先进技术来改造国内传统产业
2.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带头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是(C)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3.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兴起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在上述背景下出现了(A)
A.管理贸易政策 B.自由贸易政策 C.保护贸易政策 D.超保护贸易政策
4.70年代中期以后,非贸易自由化倾向日趋加强,出现了(C) A.保护贸易政策 B.超保护贸易政策 C.新贸易保护主义 D.贸易自由化
5.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A)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其经济跃居世界首位。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6.美国针对外国对美国知识产权存在的保护问题而制定了“(A)条款” A.特殊301 B.一般301 C.特殊310 D.一般310
二、多项选择题
1.选择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一般(ACD) A.国内市场比较小,需要依靠国外市场
B.国内资源比较丰富,但工资水平相对比较低 C.这类国家一般主张开放市场,大进大出 D.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比较低,本币低估
2.以下关于进口替代政策的论述,正确的是(ABD)
A.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普雷维什提出的“中心-地缘论”,即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B.选择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的特点往往国内市场偏小 C.东欧地区现在实行的是典型的进口替代政策
D.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国家的外贸发展往往没有实行出口促进的国家好 3.作为发展中国家要保证进口替代战略的成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外贸易政策措施,主要包括(ABC)
A.对进口的关税壁垒、非关税障碍 B.施行外汇管制 C.高估本国货币对外价值 D.提高国内的利率 4.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ABCDE)
A.保护本国的市场 B.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D.积累资本或资金
32
E.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
5.对外贸易政策包括下列内容(BCD)
A.产业政策 B.对外贸易总政策 C.对外贸易国别政策 D.进出口商品政策 E.货币政策
6.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过程中,需考虑以下因素(ABCDE)
A.本国与别国经济、投资和合作情况 B.本国国内物价、就业状况 C.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D.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关系 E.各国政府领导人的经济思想与贸易理论
7.二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主要表现是(ABCD) A.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
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超过他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C.机器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了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 D.工业制成品上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上的贸易自由化 E.农产品上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工业制成品上的贸易自由化
8.从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以来,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有(AB)贸易政策
A.自由 B.保护 C.竞争 D.垄断 E.合作
三、判断题
1.20世纪70年代以后重新抬头的新贸易保护主义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非关税壁垒转向关税壁垒。(×)
2.出口补贴和生产补贴的共同点在于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3.“以邻为壑”是管理贸易政策的典型特征。(×) 4.“亚洲四小龙”在二战之后主要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 5.改革开放后,中国选择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6.20世纪70年代以后重新抬头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商品实施保护的范围从高级工业消费品和劳务部门扩大到传统产品和农产品。(√)
7.20世纪70年代以后重新抬头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从区域性贸易壁垒转向国家贸易壁垒。(×)
8.印度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经验表明,进口替代工业化强化了二元化经济。(√)
9.在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任何一项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利益集团对政策的需求和政府的政策供给的均衡。(√)
四、名词解释
1.自由贸易政策
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等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等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
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和控制经营领域与范围的措施,保护本国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商品和服务等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给予
33
优待和补贴。
3.贸易自由化
是指世界各国通过多边或双边的贸易条约和协定,削减关税,减少或撤销非关税壁垒,使世界贸易较自由地进行。
4.管理贸易
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实现一国对外贸易的有秩序、健康的发展;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5.进口替代战略 通过发展本国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渐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要,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
6.出口导向战略
发展中国家用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以此加强本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
五、问答题
1.新贸易保护主义有何特点? 答:(1)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2)对商品实施保护的范围从传统产品和农产品扩大到高级工业消费品和劳务部门。
(3)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4)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
2.发展中家的进口替代战略有何缺陷? 答:(1)当保护程度过头时,贸易依存度降低,经济变得越来越“内向化”。 (2)容易导致国际收支的恶化。 (3)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4)对幼年工业的保护变成了对落后工业的保护。
六、综合题
1.假设有A、B两国,A国对小麦的需求曲线为D=100-20P,供给曲线为S=20+20P。B国对小麦的需求曲线为D??80?20P,供给曲线为S??40?20P。 (1)推导并绘出A国的进口需求曲线,同时计算没有贸易时A国的小麦价格。
(2)推导并绘出B国的出口供给曲线,同时计算没有贸易时B国的小麦价格。
(3)如果A国与B国进行贸易,且运输成本为零,计算自由贸易时的均衡点及世界价格是多少?贸易量又是多少?
答:(1)A国的进口需求MD是从A国需求等式减去A国供给等式得到的: MD=S-D=(100-20P)-(20+20P)=80-40P
34
PA国进口需求曲线2MD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进口需求MD=0,解0=80-40P得P=2。
(2)B国的出口供给XS是从B国供给等式减去B国需求等式得到的:
O80QXS?S??D??(40?20P)?(80?20P)??40?40P
PB国出口供给曲线XS21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出口供给XS=0,解0=-40+40P得P=1。
(3)当A国与B国进行贸易时,出口供给等于进口需求,即XS=MD,则有 80-40P=-40+40P 得P=1.5,贸易量为20。
2.“对于像越南这样的小国而言,实行自由贸易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实行自由贸易可以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以产品的实际成本而非政府决定的价格作为决策的基础;可以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得以从狭窄的国内市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可以为企业家开辟一块全新的天地;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净化国内政坛。”请分别讨论以上陈述中赞成自由贸易的每个论据。
答:在这些陈述中支持自由贸易的论据有以下几点:
(1)在价格没有被政府政策扭曲而是由实际成本决定的情况下,自由贸易可以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以产品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作为决策的基础。
(2)越南是一个小国,所以他几乎不可能影响世界市场价格,也不能从贸易条件的改善中获得福利的增加。
(3)“脱离狭隘的国内市场的限制”使得企业有可能因为生产地域性的扩大和规模经济而获利。
(4)自由贸易为企业家开辟了发展空间,让他们尽情施展才华。
(5)特殊利益集团可能会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制定贸易政策,而非大众的利益。当特殊利益者对公共政策施加不适当影响时就产生了腐败,而自由贸易政策有助于减少腐败。
3.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在战后长期采用进口替代战略,同时这些国家也经历了长期的高通货膨胀。试解释进口替代政策和高通货膨胀之间可能的关系?
答:进口替代政策往往会抑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利用农业来补贴工业
35
O40Q
正在阅读:
国贸练习题及答案07-10
110kV新建变电站线路监理工作日志02-29
公务员考试:易错成语500例08-30
市政1级-安全管理12-27
疫情防控履职不到位警示教育案例个人学习心得体会总结04-04
南京中医药大学标准化教研室建设通知12-08
全套技术交底-技术交底04-12
殷亚敏简介 - 图文09-17
2018年度计划生育工作总结03-1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国贸
- 练习题
- 答案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新课标人教版)
- 2012天津会计从业资格证电算化考试多选题
-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
- 用友T3不能连接SQL2005数据库的解决方案
- 汽车维护与保养期末考试试卷(B)13级1、2、3班
- 八(2)班校园安全教育讲稿
- 盐都区2013年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名单doc
- 2018年北师大版(一起)英语六上Unit1练习卷(带解析)3
- 2010年管理制度执行力考核管理办法20100610
- 2015年全国中考数学试卷解析分类汇编 专题12 反比例函数(第一期)
- java学生管理系统源码
- 咖啡与红酒的结合创业计划书
- 湖北省鄂州市2015年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Word版)
- 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落实篇专题六生物群体的稳
- 光伏电站组件清洗方案
-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
- 《流行软件》实验指导书 - new
- 大学英语三级阅读
- 北理工中特大作业
- 景观园林绿化设计招标文件范本(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