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考数学试卷文科答案与解析

更新时间:2024-03-13 04: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年福建省高考数学试卷(文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1.(5分)(2010?福建)若集合A={x|1≤x≤3},B={x|x>2},则A∩B等于( ) A.{x|2<x≤3} B.{x|x≥1} C.{x|2≤x<3} D.{x|x>2} 【考点】交集及其运算. 【分析】结合数轴直接求解. 【解答】解:如图,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集合的交运算,属容易题,注意结合数轴,注意等号.

2.(5分)(2010?福建)计算1﹣2sin22.5°的结果等于( ) A.

B.

C.

D.

2

【考点】二倍角的余弦. 【专题】三角函数的求值.

【分析】利用二倍角公式把要求的式子化为cos45°,从而可得结果. 【解答】解:由二倍角公式可得1﹣2sin22.5°=cos(2×22.5°)=cos45°=

2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倍角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3.(5分)(2010?福建)若一个底面是正三角形的三棱柱的正视图如图所示,其侧面积等于( )

A. B.2 C.2 D.6 【考点】由三视图求面积、体积.

【分析】本题考查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考查同学们识图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能力.由图可知,棱柱的底面边为2,高为1,代入柱体体积公式易得答案. 【解答】解:由正视图知: 三棱柱是以底面边长为2, 高为1的正三棱柱,

∴底面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故底面积S=侧面积为3×2×1=6, 故选D.

=,

【点评】根据三视图判断空间几何体的形状,进而求几何的表(侧/底)面积或体积,是高考必考内容,处理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空间几何体的形状,一般规律是这样的: 如果三视图均为三角形,则该几何体必为三棱锥;

如果三视图中有两个三角形和一个多边形,则该几何体为N棱锥(N值由另外一个视图的边数确定);

如果三视图中有两个为矩形和一个多边形,则该几何体为N棱柱(N值由另外一个视图的边数确定);

如果三视图中有两个为梯形和一个多边形,则该几何体为N棱柱(N值由另外一个视图的边数确定);

如果三视图中有两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则几何体为圆锥. 如果三视图中有两个矩形和一个圆,则几何体为圆柱. 如果三视图中有两个梯形和一个圆,则几何体为圆台.

4.(5分)(2010?福建)i是虚数单位,等于( )

A.i B.﹣i C.1 D.﹣1 【考点】复数代数形式的混合运算.

【分析】复数的分子、分母化简,可得结果.

【解答】解:=,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复数的基本运算,考查计算能力.

5.(5分)(2010?福建)设x,y∈R且,则z=x+2y的最小值等于(

A.2 B.3 C.5 D.9 【考点】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 【专题】压轴题.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线性规划,处理的思路为:根据已知的约束条件

,画出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域,再用角点法,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小值.

【解答】解:约束条件,对应的平面区域如下图示:

当直线Z=x+2y过点(1,1)时,z=x+2y取最小值3, 故选B.

【点评】用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时,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是关键,可先将题目中的量分类、列出表格,理清头绪,然后列出不等式组(方程组)寻求约束条件,并就题目所述找出目标函数.然后将可行域各角点的值一一代入,最后比较,即可得到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6.(5分)(2010?福建)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输出的i值等于( )

A.2 B.3 C.4 D.5 【考点】程序框图. 【专题】图表型.

【分析】分析程序中各变量、各语句的作用,再根据流程图所示的顺序,可知:该程序的作用是利用循环计算S的值,并输出满足条件S>11时,变量i的值.模拟程序的运行,用表格对程序运行过程中各变量的值进行分析,不难得到输出结果.

【解答】解: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各变量的值如下表示:a S i 是否继续循环 循环前/0 1/

第一圈 2 2 2 是 第二圈 8 10 3 是 第三圈 24 34 4 否 此时i值为4 故选C

【点评】根据流程图(或伪代码)写程序的运行结果,是算法这一模块最重要的题型,其处理方法是::①分析流程图(或伪代码),从流程图(或伪代码)中即要分析出计算的类型,又要分析出参与计算的数据(如果参与运算的数据比较多,也可使用表格对数据进行分析管理)?②建立数学模型,根据第一步分析的结果,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③解模.

7.(5分)(2010?福建)函数的零点个数为( )

A.3 B.2 C.1 D.0

【考点】分段函数的解析式求法及其图象的作法.

【分析】分段解方程,直接求出该函数的所有零点.由所得的个数选出正确选项.

【解答】解:当x≤0时,令x+2x﹣3=0解得x=﹣3;

当x>0时,令﹣2+lnx=0解得x=100,所以已知函数有两个零点,

2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函数零点的概念,以及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画出该函数的图象不难解答此题.

8.(5分)(2010?福建)若向量=(x,3)(x∈R),则“x=4”是“||=5”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考点】向量的模.

【分析】当x=4时能够推出|a|=5成立,反之不成立,所以是充分不必要条件.

【解答】解:由x=4得=(4,3),所以||=5成立 反之,由||=5可得x=±4 所以x=4不一定成立.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向量和常用逻辑用语等基础知识. 9.(5分)(2010?福建)若某校高一年级8个班参加合唱比赛的得分如茎叶图所示,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

A.91.5和91.5 B.91.5和92 C.91和91.5 D.92和92 【考点】茎叶图;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专题】图表型.

【分析】根据茎叶图写出这组数据,把数据按照从大到小排列,最中间的一个或最中间两个数字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平均数只要代入平均数的公式得到结果.

【解答】解:由茎叶图可知:这组数据为87,89,90,91,92,93,94,96,

所以其中位数为=91.5,

平均数为(87+89+90+91+92+93+94+96)=91.5,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茎叶图的基础知识,考查同学们的识图能力,考查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求法.在求中位数时,首先要把这列数字按照从小到大或从的大到小排列,找出中间一个数字或中间两个数字的平均数即为所求.

10.(5分)(2010?福建)将函数f(x)=sin(ωx+φ)的图象向左平移象与原图象重合,则ω的值不可能等于( ) A.4 B.6 C.8 D.12

【考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 【专题】计算题.

个单位.若所得图

【分析】由题意将函数f(x)=sin(ωx+φ)的图象向左平移象重合,说明

个单位.若所得图象与原图

是函数周期的整数倍,求出ω与k,的关系,然后判断选项.

个单位.

=

(k∈Z),

【解答】解:因为将函数f(x)=sin(ωx+φ)的图象向左平移若所得图象与原图象重合,所以

是已知函数周期的整数倍,即k?

解得ω=4k(k∈Z),A,C,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周期、图象变换等基础知识,是本题解题关键.

11.(5分)(2010?福建)若点O和点F分别为椭圆

的中心和左焦点,点P为椭是已知函数周期的整数倍,

圆上的任意一点,则的最大值为( )

A.2 B.3 C.6 D.8

【考点】椭圆的标准方程;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与物理意义. 【专题】综合题;压轴题.

【分析】先求出左焦点坐标F,设P(x0,y0),根据P(x0,y0)在椭圆上可得到x0、y0的

关系式,表示出向量可确定答案.

,根据数量积的运算将x0、y0的关系式代入组成二次函数进而

【解答】解:由题意,F(﹣1,0),设点P(x0,y0),则有

,解得

因为

所以=,

此二次函数对应的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0=﹣2, 因为﹣2≤x0≤2,所以当x0=2时,

取得最大值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椭圆的方程、几何性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二次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等,考查了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序以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运算能力.

12.(5分)(2010?福建)设非空集合S={x|m≤x≤n}满足:当x∈S时,有x∈S.给出如下三个命题:①若m=1,则S={1};②若m=﹣,则≤n≤1;③若n=,则﹣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0 B.1 C.2 D.3

【考点】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判断;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专题】集合.

2

≤m≤0.其中

【分析】根据题中条件:“当x∈S时,有x∈S”对三个命题一一进行验证即可:对于①m=1,

2

得,②,则对于③若,则,最后解出不等式,根据

解出的结果与四个命题的结论对照,即可得出正确结果有几个.

2

【解答】解:由定义设非空集合S={x|m≤x≤n}满足:当x∈S时,有x∈S知,符合定义的参

22

数m的值一定大于等于1或小于等于0,惟如此才能保证m∈S时,有m∈S即m≥m,符合

22

条件的n的值一定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惟如此才能保证n∈S时,有n∈S即n≤n,正对各个命题进行判断: 对于①m=1,m=1∈S故必有

2

可得n=1,S={1},

②m=﹣,m=∈S则

2

解之可得≤n≤1;

对于③若n=,则解之可得﹣≤m≤0,

所以正确命题有3个. 故选D

【点评】本小题考查集合的运算及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解法.属于创新题,解答的关键是对新定义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列出不等关系转化为不等式问题解决.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6分) 13.(4分)(2010?福建)若双曲线

=1(b>0)的渐近线方程式为y=

,则b

等于 1 .

【考点】双曲线的简单性质;函数解析式的求解及常用方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双曲线的性质求得渐近线方程的表达式求得b.

【解答】解:由双曲线方程可得渐近线方程为y=±,又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式为y=∴

,解得b=1.

故答案为1

【点评】本小题考查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待定系数法,属基础题. 14.(4分)(2010?福建)将容量为n的样本中的数据分成6组,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若第一组至第六组数据的频率之比为2:3:4:6:4:1,且前三组数据的频数之和等于27,则n等于 60 .

【考点】频率分布直方图.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比例关系设出各组的频率,在频率分布表中,频数的和等于样本容量,频率的和等于1,求出前三组的频率,再频数和建立等量关系即可.

【解答】解:设第一组至第六组数据的频率分别为2x,3x,4x,6x,4x,x, 则2x+3x+4x+6x+4x+x=1,

解得,

, =27,

所以前三组数据的频率分别是故前三组数据的频数之和等于

解得n=60. 故答案为60.

【点评】本小题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基础知识,熟练基本公式是解答好本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15.(4分)(2010?福建)对于平面上的点集Ω,如果连接Ω中任意两点的线段必定包含于Ω,则称Ω为平面上的凸集,给出平面上4个点集的图形如下(阴影区域及其边界):其中为凸集的是 ②③ (写出所有凸集相应图形的序号).

【考点】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判断. 【专题】新定义;集合.

【分析】由凸集的定义,可取一些线段试一下,若有不在图形内部的点即可排除.

【解答】解:①中取最左边的点和最右边的点的连线,不在集合中,故不为凸集; ④中取两圆的公切线,不在集合中,故不为凸集;②③显然符合. 故答案为:②③.

【点评】本题为新定义题,正确理解定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6.(4分)(2010?福建)观察下列等式: ①cos2α=2cosα﹣1;

42

②cos4α=8cosα﹣8cosα+1;

642

③cos6α=32cosα﹣48cosα+18cosα﹣1;

8642

④cos8α=128cosα﹣256cosα+160cosα﹣32cosα+1;

108642

⑤cos10α=mcosα﹣1280cosα+1120cosα+ncosα+pcosα﹣1; 可以推测,m﹣n+p= 962 . 【考点】类比推理.

【专题】压轴题;规律型.

【分析】本小题考查三角变换、类比推理等基础知识,考查同学们的推理能力等.观察等式左边的α的系数,等式右边m,n,p的变化趋势,我们不难归纳出三个数的变化规律,进而得到结论.

1357

【解答】解:因为2=2,8=2,32=2,…,128=2

9

所以m=2=512;

每一行倒数第二项正负交替出现,1×2,﹣2×4,3×6,﹣4×8,5×10,可推算出p=50,然后根据每行的系数和都为1,可得n=﹣400. 所以m﹣n+p=962. 故答案为:962.

【点评】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性质;(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74分)

2

17.(12分)(2010?福建)数列{an}中,a1=,前n项和Sn满足Sn+1﹣Sn=()(n∈N). (Ⅰ)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以及前n项和Sn; (Ⅱ)若S1,t(S1+S2),3(S2+S3)成等差数列,求实数t的值.

【考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等差关系的确定. 【专题】计算题. 【分析】(Ⅰ)根据an+1=Sn+1﹣Sn求得an+1进而根据a1求得数列{an}的通项公式,根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得前n项的和.

n+1*

(Ⅱ)根据求得(1)的前n项和的公式,求得S1,S2,S3,进而根据等差中项的性质求得t.

【解答】解:(Ⅰ)由Sn+1﹣Sn=()n+1得又

,故

(n∈N*)

(n∈N*);

从而(n∈N*).

(Ⅱ)由(Ⅰ)可得,,.

从而由S1,t(S1+S2),3(S2+S3)成等差数列可得:

解得t=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属基础题.

18.(12分)(2010?福建)设平面向量=(m,1),=(2,n),其中m,n∈{1,2,3,4}. (Ⅰ)请列出有序数组(m,n)的所有可能结果;

(Ⅱ)记“使得m⊥(m﹣n)成立的(m,n)”为事件A,求事件A发生的概率. 【考点】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计数原理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 【分析】(I)按照第一个数字从小变大的顺序,列举出所有的事件,共有16种结果.(II)根据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列出关于m,n的关系式.把关系式整理成最简单的形式,根据所给的集合中的元素,列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事件,根据古典概型概率公式得到结果. 【解答】解:(I)有序数对(m,n)的所有可能结果是: (1,1)(1,2)(1,3)(1,4)(2,1)(2,2)(2,3)(2,4) (3,1)(3,2)(3,3)(3,4)(4,1)(4,2)(4,3)(4,4)共有16个,

(II)∵m⊥(m﹣n),

∴m﹣2m+1﹣n=0,

2

∴n=(m﹣1)

∵m,n都是集合{1,2,3,4}的元素.

∴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为(2,1)和(3,4),共有2个, 又基本事件数是16, ∴所求的概率是P=

=

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概率古典概型,考查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应用意识,是一个比较好的题目,这种题目值得同学们仔细研究.不要没有规律的胡乱写出来,防止漏掉.

19.(12分)(2010?福建)已知抛物线C:y=2px(p>0)过点A(1,﹣2). (Ⅰ)求抛物线C的方程,并求其准线方程;

(Ⅱ)是否存在平行于OA(O为坐标原点)的直线L,使得直线L与抛物线C有公共点,且直线OA与L的距离等于

?若存在,求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

【考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抛物线的简单性质. 【专题】计算题.

【分析】(I)将(1,﹣2)代入抛物线方程求得p,则抛物线方程可得,进而根据抛物线的性质求得其准线方程.

(II)先假设存在符合题意的直线,设出其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根据直线与抛物线方程有公共点,求得t的范围,利用直线AO与L的距离,求得t,则直线l的方程可得.

2

【解答】解:(I)将(1,﹣2)代入抛物线方程y=2px, 得4=2p,p=2

∴抛物线C的方程为:y=4x,其准线方程为x=﹣1 (II)假设存在符合题意的直线l,其方程为y=﹣2x+t, 由

得y+2y﹣2t=0,

2

2

∵直线l与抛物线有公共点, ∴△=4+8t≥0,解得t≥﹣ 又∵直线OA与L的距离d=∵t≥﹣

∴t=1

∴符合题意的直线l存在,方程为2x+y﹣1=0 【点评】本题小题主要考查了直线,抛物线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分类讨论与整合思想.

20.(12分)(2010?福建)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E、H分别是棱A1B1,D1C1上的点(点E与B1不重合),且EH∥A1D1,过EH的平面与棱BB1,CC1相交,交点分别为F,G

(Ⅰ)证明:AD∥平面EFGH

(Ⅱ)设AB=2AA1=2a,在长方体ABCD﹣A1B1C1D1内随机选取一点,记该点取自于几何体A1ABFE﹣D1DCGH内的概率为p,当点E、F分别在棱A1B1,B1B上运动且满足EF=a时,求p的最小值.

=

,求得t=±1

【考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几何概型.

【专题】综合题;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概率与统计. 【分析】(Ⅰ)证明AD∥平面EFGH,只需证明AD∥EH;

(Ⅱ)根据几何槪型的概率公式,结合基本不等式求出取自于几何体A1ABFE﹣D1DCGH内的概率为p的最小值,即可求出概率. 【解答】(Ⅰ)证明:∵AD∥A1D1,EH∥A1D1,

∴AD∥EH,

∵AD?平面EFGH,EH?平面EFGH ∴AD∥平面EFGH;

(Ⅱ)解:根据几何槪型的概率公式可知,点取自于几何体A1ABFE﹣D1DCGH内的概率为P=

∴若p最小,则只需几何体A1ABFE﹣D1DCGH的体积最小,即五边形A1ABFE的面积最小,等价为三角形EFB1的面积最大, ∵EF=a, ∴则S△B1EF=

=a,

≤(B1E+B1F)=

22

2

2

,当且仅当B1F=B1E时取等号, =

此时五边形A1ABFE的面积最小为2a﹣

则取自于几何体A1ABFE﹣D1DCGH内的概率为P=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面平行,考查几何槪型的概率计算,根据体积槪型结合基本不等式求出最值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1.(12分)(2010?福建)某港口O要将一件重要物品用小艇送到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在小艇出发时,轮船位于港口O北偏西30°且与该港口相距20海里的A处,并正以30海里/小时的航行速度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假设该小艇沿直线方向以v海里/小时的航行速度匀速行驶,经过t小时与轮船相遇.

(Ⅰ)若希望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则小艇航行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 (Ⅱ)为保证小艇在30分钟内(含30分钟)能与轮船相遇,试确定小艇航行速度的最小值; (Ⅲ)是否存在v,使得小艇以v海里/小时的航行速度行驶,总能有两种不同的航行方向与轮船相遇?若存在,试确定v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专题】综合题;压轴题. 【分析】(1)先假设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为S,根据余弦定理可得到关系式

S=整理后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确定答

案.

222

(2)先假设小艇与轮船在某处相遇,根据余弦定理可得到(vt)=20+(30t)﹣2?20?30t?cos(90°﹣30°),再由t的范围可求得v的最小值. (3)根据(2)中v与t的关系式,设

然后代入关系式整理成400u﹣600u+900﹣v=0,

2

2

将问题等价于方程有两个不等正根的问题,进而得解. 【解答】解:(1)设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为S海里,则 S=

==

故当t=时,,v=

即小艇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航行,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 (2)设小艇与轮船在某处相遇

222

由题意可得:(vt)=20+(30t)﹣2?20?30t?cos(90°﹣30°) 化简得:

=400

由于0<t所以当

,即

海里/小时

,设

2

时,v取得最小值10

即小艇航行速度的最小值为10(3)由(2)知:

2

(u>0)

于是400u﹣600u+900﹣v=0①

小艇总能有两种不同的航行方向与轮船相遇,等价于方程①应有两个不等正根,即

,解得15

<v<30

所以,v 的取值范围是(15,3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三角形、二次函数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应用意识,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 22.(14分)(2010?福建)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某市有关部门对全市3万名高中生的视力状况进行一次抽样调查统计,所得到的有关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从左至右五个小组的频率之比依次是2:4:9:7:3,第五小组的频数是36. (1)本次调查共抽测了 300 名学生;

(2)本次调查抽测的数据的中位数应在第 三 小组;

(3)如果视力在4.9﹣5.1(含4.9、5.1)均属正常,那么全市高中生视力正常的约有 8400 人.

【考点】频率分布直方图. 【专题】图表型.

【分析】(1)先求出每一份有多少人,36÷3=12(人),然后求出总人数12×(2+4+9+7+3)=300(人);

(2)根据中位数的定义,第150和第151个同学视力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通过计算落在第三小组;

(3)先算出300人中视力正常的有多少人,再计算全市高中生视力正常的约有多少人. 【解答】解:(1)36÷

=300(名)

答:本次调查共抽测了300名学生.

(2)中位数在第三小组;

∵这300个数据的中位数是从小到大排列后的第150和第151个数的平均数,而第150和第151个数位于第三小组 ∴中位数在第三小组.

(3)∵视力在4.9﹣5.1范围内的人有84人,

×30000=8400(人)

答:全市高中生视力正常的约有8400人. 故答案为:300;三;8400. 【点评】本题考查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能力和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mn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