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市文化漫谈

更新时间:2024-05-16 02: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天津城市文化漫谈

(2012-9-18)

谭汝为

城市风格第一印象就是地域环境和建筑,富有风格内涵的保留着历史文脉的建筑,是城市风格的外在表现和依托的载体。另外城市风格更内在地表现在市民的精神气质、文化作品乃至日常习俗的层面上。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作为共和国的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其城市风格就是一种“皇家气派”的大气,市民精神的张扬,以及精英文化。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其城市风格就是得风气之先得现代意识、商业化和与狭窄空间相关而产生的精明细腻的市民精神,以及商业文化。以京沪城市文化而言,前者更侧重厚重的历史感,后者更侧重现代感。

天津的城市风格是什么?可以说界乎京沪二者之间,京畿门户、河海相通、移民城市、九国租界等因素,造就了天津城市文化风格的包容性和多样化——南北文化的沟通、中外文化的包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融合。

一、天津简史

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个性特征鲜明而显豁。约在4000多年前,现在的天津市区所在地才全部露出海底成陆。到了战国时期,已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息。西汉时,现在天津的地域隶属渔阳郡。金朝在海河岸边设立“直沽寨”,成为军事重镇。元代在直沽设“海津镇”。

明永乐二年在直沽设卫,兴工筑城,赐名“天津”,意为“天子渡河之处”;接着设立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天津三卫共驻军16800人。清顺雍正年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不久升州为府,辖六县一州。可见,天津滥觞于临河滨海渔村,起家于军事卫所,初以京畿门户、辅卫京师为城市职能。

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的大运河,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随着大运河漕运之繁盛,直沽寨逐步发展成闻名天下的“天津卫”。九河

- 1 -

下梢、东临渤海、漕运码头——三者集结而形成的河海文化,造就了天津文化流动开放、多元结构、兼收并蓄的城市性格。

天津从千年之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聚落,历经由“直沽寨”→“海津镇”→“天津卫”→“天津州”→“天津市”的逐步升格,终于发展成为千万人口的直辖市,成为中国三北地区的经贸中心都市,这取决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天津北枕燕山,东临渤海,北运河、子牙河、南运河等在三叉河口汇聚为海河,横贯市区东流注入渤海。河海相衔并毗邻北京,使天津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和京畿门户。

朱棣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把国土分封给子孙,这叫“分藩”。朱棣被封在北(今北京),称为燕王。朱元璋临死时,并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这一辈,而把帝位传给孙子朱充炆(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就设法削减藩王的兵力和权势,名为“削藩”。燕王朱棣带头反对建文帝,用武力造反,所打旗号为“靖难”。

朱棣从北京出兵,在直沽渡河攻下沧州(直沽是天津的老名字,传说渡河点在今北大关),统领大军攻下首都南京,当了皇帝,就是明成祖、永乐皇帝。定都北京时,朱棣想到:天津(当时还叫直沽)是东通渤海、西连内河的军事要地,为了保卫京畿安全,必须派军队戍守,于是就设立了“天津卫”。“卫”是警备小区的意思,每卫5600人。“津”是渡口的意思——天子的津梁,即皇帝的渡口。

天津筑城设卫之后,商贩船家云集,戍守军旅常驻,流动人口激增。通过来往于三叉河口的无数船舶,天津城接纳了漕运船民、移居商贾、垦戍军士、破产农户和外省务工人员,形成“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1845年编写的《津门保甲图说》显示,城内和北部、东部沿河一带属于城区范围的居民中,“土著”居民为740户,仅占全城区总户数的2·28%。这表明在天津城市人口中移民占了绝大比重。

元、明、清王朝定都北京,天津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京师的门户,河海漕运的枢纽和盐业产销中心,推动了天津商业和金融的发展,形成了天津城市经济的特有格局,使天津从一个单纯的军事要塞演变成繁华的商业中心和贸易港口。至1840年时,天津已成为拥有44万人口的大商埠。1860年,天津

- 2 -

被迫开埠,成为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九国列强在此设立了租界。

租界是资本主义列强国家侵占殖民地和经济掠夺的产物。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11月29日,英领事划定上海英租界地,这是帝国主义在我国强划租界的开端。天津是在咸丰十年(1860)9月11日签订《中英续增条约》时,规定“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准许英国人“在此居住贸易”,比上海晚了十多年。

第二天,法国与清廷也签订了“续增条约”:“直隶之天津府,克日通商,与别口(按指其它口岸)无异。”当年,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今承德道天津图书馆旧址附近)以南一带强占了英租界;紫竹林村以北一带,划为法租界。不久,美国又逼迫清廷在英租界之南划为美租界。在晚清时,英法租界都进行了大面积的扩张,美国则放弃了租界的管辖。中日甲午战争(1895)之后,德国、日本在津又强划了租界。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奥地利、意大利、俄国、比利时等四国,在海河东岸分别设立租界。天津九国租界占地23000余亩,其面积是旧天津城的八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收回徳租界和奥租界。1924年收回俄租界。1929年收回比租界。抗战胜利后,收回英、法、日、意租界。

二、天津的城市风格

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个性特征鲜明而显豁。作为华北大都市,北方文化的粗犷质朴,燕赵文化的刚烈热情,都沉浸在津沽文化与天津人的气质之中,这是天津城市性格的主调。天津又是擅长吸纳的都市,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加之民俗浓郁、民风淳朴,共同造就了天津人性格中的优秀品质:热情幽默、富有正义感、胸怀宽广。这些优秀品质灌注在天津人的血脉中,让天津人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也让这座都市拥有源源不断的温情和包容的胸怀。

和北京、上海相比,天津人性格确有可爱的一面。北京属于皇城文化,精骛八极,能说会侃,但略呈夸夸其谈;旧上海属于十里洋场的商埠文化,左右逢源,精明筹划,但不免斤斤计较。多元包容的天津文化,造就其城市性格四大特点:一热情开朗;二幽默能说;三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四胸怀宽广,善于包容。

热情开朗是天津人的最大特点,尤其体现在有人问路时,天津人热情细致

- 3 -

的指路方式,甚至顺路把你送到目的地,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天津人在社会交往时的风趣幽默,与热情好客性情互为表里,可迅速驱除冷漠,拉近心理距离。另外,天津人不势利,不排外,讲直理,也很值得称道。自古以来,天津就是五湖四海移民聚成的都市。在工作和生活中,对身边的外地同学或同事关爱有加,尽力照顾。尽管如此,天津城市性格也存有明显的缺陷,即小富即安,故土难迁和不思进取。例如相当多的天津考生不愿去外地上大学,过于恋土。再如一些人志大才疏,大事干不成,小事不愿意干,缺少冒险精神和开创打拼新事业的勇气。

天津人性格的优劣短长,皆与历史文化积淀息息相关。从建卫之初到商业都市的崛起,天津城市性格最初得益于军旅文化与移民文化的相融,漕运文化与商埠文化之相生。五方杂厝,促成南北文化交融;众水凑集,造就雅俗文化共赏;九国租界,彼此相异的中西文化,却在天津奇迹般地交融相生。作为移民城市,四海聚集的天津人能友好相处,互相谅解;作为繁荣的经贸都市,南方的商业文化对天津文化和风俗等的形成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货真价值,童叟无欺”,“和气生财”的商风,对于造就天津人热情好客、乐善好施、乐观幽默的城市性格,产生了极大影响。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变迁,天津城市性格和市民素质也与时俱进,不断进步。从建卫初期的军旅文化和移民文化,到清代中叶后,商业都市功能逐渐显现。天津卫在全国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已显示出称雄华北,辐射东北和西北地区之气势,几与京华比肩齐名。在这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天津人由最初的军人、农民、盐工、漕运等职业群体,逐渐扩展到商贸、金融、工业、文教、服务和演艺等行业,民众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俗语云:百年历史看天津。1860年之后,在不断遭受外强入侵的背景下,九国租界内的教堂、洋行、商家、现代的城市管理、西方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近代天津的文化走向。由于中西文化在天津的撞击与融合,使得具有开放思维和现代意识的广大市民阶层得以涌现,为天津现代都市文化奠定了根基。天津市民那种竞争意识、生活理念和价值追求、较为规范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组织,都直接推进了都市文化水平的提升。

19世纪80年代前后,天津成为全国洋务运动中心,通过移植西方军事工业

- 4 -

和民用工业,现代军工厂、船坞、铁路、轮船、电报、电话、邮政、洋学堂、报纸、公交、自来水等相继首创,使天津得领现代风气之先。近百年来,天津张开双臂,敞亮胸怀,迎纳了大量的现代人才,天津人的优秀性格不断传承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升。此外,天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量的知识分子、爱国人士、社会名流寓居津门,从事社会活动,故依河枕海的津门为近代海内外风云人物荟萃之地。

进入新世纪,随着滨海新区的崛起,天津又以高度文明、全面开放、富有文化品位的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新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而天津人的热情幽默、富有正义感、胸怀宽广等优秀品质,必然在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得以进一步传承和不断发展。

三、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

作为华北大都市,北方文化的粗犷质朴,燕赵文化的刚烈热情,都沉浸在津

沽文化与天津人的气质之中,这是天津城市性格的主调。从建卫之初到商业都市崛起的历史,天津城市性格又得益于军旅文化与移民文化的相融,漕运文化与商埠文化之相生。五方杂厝,促成南北文化交融;众水凑集,造就雅俗文化共赏。天津是擅长吸纳的都市,她汇九河精华,汲天地灵气,有容乃大,博采众长,兼赅南北,沟通中外,形成多元包容,遗存丰富,民俗浓郁,民风朴实的城市文化。

明清以来,苏皖、粤闽、沪杭等南方省市商贾纷纷辐辏天津,经商定居,“数世之后,子孙孳息,而户口始繁如。”居住津门的外省商人为维护自身利益,以乡谊为纽带设立多家会馆。广帮、潮州帮、山西帮、宁波帮、河北冀州帮等在天津工商界都很有实力和影响。外省文化,特别是南方商业文化对天津都市文化和风气习俗等的形成发展,都有直接影响。“货真价值,童叟无欺”“和气生财”的商风,对于造就天津人热情好客、乐善好施、乐观幽默的城市性格,亦不无影响。自清代中叶后,天津商业贸易、手工业、制造业、餐饮业、文化艺术业等渐成规模,商业都市功能逐渐显现。天津卫在全国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已显示出称雄华北地区辐射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之气势,几与京华比肩齐名。

俗语云:“五千年历史看西安,千年历史看北京,百年历史看天津。”1860

- 5 -

年之后,在不断遭受外强侵入的背景上,九国租界,华洋杂处,中西碰撞,彼此相异的中西文化,却在天津这座都市奇迹般地交融相生。租界内的教堂、洋行、商家、现代的城市管理、西方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近代天津的文化走向。西方文化一方面和固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发生撞击;另一方面在华洋杂处、中西交流之中,二者又有交融。在近代中国北方,天津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得领世界风气之先。由于中西文化在天津的撞击与融合,使得具有开放思维和现代意识的广大市民阶层得以涌现,为天津现代都市文化奠定了根基。天津市民那种竞争意识生活理念和价值追求、较为规范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组织,都直接推进了都市文化水平的提升。

19世纪80年代前后,天津成为全国洋务运动中心,通过移植西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现代军工厂、船坞、铁路、轮船、电报、电话、邮政、洋学堂、报纸、公交、自来水等相继首创,使天津得领现代风气之先。近百年来,天津张开双臂,敞亮胸怀,迎纳了大量的现代人才。人口素质的提升,必然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特别是外贸的迅速扩展,为天津跃升为现代化大都市奠定了基础。

天津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作为九国租界地和京畿门户,天津曾是清廷遗老遗少、下野政客隐居的首选都市,另有爱国人士、社会名流寓居津门,从事社会活动,故依河枕海的津门为近代海内外风云人物荟萃之地。据统计,天津尚存小洋楼1000多幢,其中名人故居100多幢。

从辛亥革命后到“七七事变”前这一阶段,仅在天津租界做寓公的政客军阀及清朝遗老遗少等就不下数百人。如清末代皇帝溥仪,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段祺瑞、唐绍仪、顾维钧等,以及梁启超、吉鸿昌、张学良、张自忠、宋哲元、李叔同、曹禺、周学熙、严修、张伯苓等都在天津留有故居。在天津五大道寓居的外国名人有:美国31届总统胡佛,美国国务卿马歇尔,美国将军史迪威、麦克鲁、鲍德温、包瑞克,德国名人德璀琳、汉纳根,开滦煤矿经理、英人纳森等。名人旧居是天津建筑与文化的象征,具有历史文化和旅游观光双重资源而呈现出巨大价值。

四、天津地名文化

地名是历史产物,是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活化石,也是民族文化

- 6 -

遗产的重要方面。天津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蕴藏着大量的资源信息,有待于开发探研。天津市共有各类地名约4万个,其中城市街巷名约占40%。在形容城市建筑风貌时,人们喜欢用“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来加以概括;在研究天津古今地名发展嬗变的沿革时,笔者概括一句话:“街名是城市凝固的自传。”

天津有一种“方位词”加“开”字的地名,如“南开”“北开”“老西开”“西广开”“东开”等,这在国内城镇地名中是极为少见的。

“南开”这个地名,最初是指旧城西门外以南的开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的西南一带地区。明朝时,这一带是一片水泊,草木丰茂,芦苇丛生。明代天津八景之一的“南原樵影”,就指此地。明永乐初年在此驻军,屯田垦种。清康熙年间,开辟洼地为稻田。清代“津门八景”的“定南禾风”,就是对当时南门外稻田风光的艺术化描写。1901年,城垣拆除后,城内居民逐渐向南门外地区迁徙,此地逐渐被开拓为城区。“南开”就泛指旧城以南的开洼地。1903年,比利时商人在西门外广仁堂(天津最早的教养院)的南部,营建了电车公司。1907年天津第一私立中学堂迁到电车公司之南,遂改名为“南开学堂”。电车公司和南开学堂是南开地区走向繁华的标志。尤其是南开学堂,学校以地为名,但这个寻常的地名却因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声誉而名扬五洲。

“北开”最初是指天津城北门外的开阔地带,今指红桥区东部河北大街与北营门东马路交会处东南一带,东临北运河。清光绪年间,周盛传因镇压捻军有功,受赐在此建造祠堂,即周公祠。此后逐渐形成卖艺场地和旧货市场,黑白铁作坊也集中于此。

“老西开”原指位于天主教堂(今滨江道国际商场附近)以西一带的开阔地区,后泛指南京路与营口道交会口以西一带。

“西广开”地区,在清朝时是城南的旷野墓地,仅有清康熙、乾隆年间所建的育黎堂、掩骨会、白骨塔等几处建筑,当时人们习称此地为“白骨塔”。1901年随着城里居民南迁,“南开”地区形成。此地成为“南开”再向西扩展的开拓地。随着民居建筑不断向西部开发拓展,西广开已成为南开区的区片名之一,泛指南大道以南,长江道以北,南开区片以西,墙子河以东的地域。由“西广开”又派生了“广开大街”“广开新街”“广开后街”等地名。

- 7 -

天津有南开、西开和北开,惟独没有东开。前些年曾有人询问笔者:“天津为什么没有东开?”当时笔者回答:“东门外面对海河,没有开洼旷野,何来东开?”其实,“东开”也是天津的老地名,位于河北区东南部,指现王串场一带广大地区。清同治九年(1870年)《续天津县志·郡城壕墙图》就明确标有“东开”之名。因清末乃至解放之前,“东开”地处僻野,人迹罕至,其发展远不及“南开”“西开”等地,故“东开”之名渐渐隐没无闻了。

从文化生态学角度观察分析,自然环境、人的素质、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是制约地域文化的四个要素。天津的自然环境,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水是这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贯穿天津的海河,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沟通起来,直接影响着天津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因而人们把海河视为天津的母亲河。

水文化在天津地名上也有所体现——天津早期名称是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沽”“海”“津”三字都是“水”偏旁。全市18个区县,有10个区县名中有带“水”偏旁的字——河西、河东、河北、塘沽、汉沽、大港、津南、武清、静海、宁河。这些水气迷漫的地名反映了天津地势低洼、潮湿多水的特点。

天津有包括月牙河、西减河、东减河、洪泥河、卫津河等人工河渠在内的大小河流300余条,坑、塘、洼、淀星罗棋布。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在天津地名中有典型反映。天津带“沽”字的地名很多,有七十二沽之说。凡是带“沽”字的村镇地名,几乎都坐落在海河水系地区,如塘沽、大沽、汉沽、葛沽、西沽、后沽、大直沽、小直沽、咸水沽、丁字沽、东泥沽、三叉沽等。另外,天津别称——津沽、沽上;海河又称沽水,是天津市的风景轴线。 以港、泊、洼、淀、沟、塘、湾、滩等为通名的地名亦为多见,如:大港、双港、官港;杨家泊、团泊洼、青泊洼;贾口洼、唐家洼、卫南洼;南淀、北淮淀、三角淀;陈家沟、九道沟、南清沟;北塘、西双塘、白塘口;赵家湾、唐家湾、西大湾子;柳滩、大滩等。如此之多的带“水”偏旁字的地名,不正是天津低洼多水的地理特点的生动写照吗?

天津以“台”(高地)、“坨”(土堆)、“头”(河岸的末梢)等为地名的更为多见,例如芦台、侯台、八里台,王庆坨、西塘坨,西堤头、上河头等。“台”“坨”“头”等字的形虽不直接从水,但作为地名用字的词义却与“水”密切关

- 8 -

联。如此众多的与水结缘的“台”“坨”“头”等地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天津地势低洼,人们只能择高台而居的历史状况。

天津和平、河西两区有不少以各省市命名的街道。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外国租借地被中国政府收回后,按照南北向为“路”,以省名命名;东西向为“道”,以市县名命名的规则而重新命名的。

南北向街道,如辽宁路、吉林路、黑龙江路、河北路、河南路、山西路、广东路等皆为省名。但有些路名却令人迷惑不解,例如兴安路、辽北路、嫩江路、合江路、松江路等,它们也是省名吗?回答是肯定的。今天的东北三省,倒退六十多年,却有九个省级行政区——嫩江省(省会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省会北安)、兴安省(省会海拉尔)、松江省(省会牡丹江)、合江省(省会佳木斯)、吉林省(省会吉林)、辽宁省(省会沈阳)、安东省(省会通化)、辽北省(省会辽源)——时称“東北九省”。

西康路、察哈尔路、热河路也是省名。在民国时期,四川和西藏两省之间还有一个西康省(省会康定)。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及附近部分地区,在民国时设立四省,即宁夏省(省会银川)、绥远省(省会归绥,即今呼和浩特)、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和热河省(省会承德)。

民国时期设12个院辖市(行政院直辖),除天津和广州之外,其他9座都市在1946年都成为天津街名,并沿用至今——南京路、上海道、重庆道、青岛道、西安道、北平道(1950年改为唐山道)、沈阳道、汉口道、哈尔滨道、大连道。

非省名但却以“路”为通名的街道,有南京路、丹东路、武昌路、康定路、芷江路、林西路、苍梧路和林西路等。这似乎有悖于南北向为“路”,以省名命名的规则。究其原因,天津道路方向不正,斜街歪巷为数众多,因此纵路横道的规则在实际命名中很难恪守;此外,还涉及下列特殊情况:第一,由省名降为市名。1946年,以安东省名命名的安东路(当时安东省下辖安东市),1965年随安东市改名丹东市而更为丹东路。第二,由多条街道合并而成。1970年利用废墙子河修建地下铁道,将原上海道、南京路和墙子河道改建为跨河西、和平、南开三区的通衢大道——南京路。第三,因30多个省名业已用罄,而一些与“道”垂直交叉的短街,只能以“路”为通名,确实是不得已的事。例如西

- 9 -

起鞍山道东南至沈阳道的林西路,以辽宁省林西县命名;南起西安道北至潼关道的苍梧路,以广西省苍梧县命名;北起岳阳道南至成都道的芷江路,以湖南省芷江县命名;西起南宁路东至岳阳道的武昌路,以湖北武昌命名。

武昌道、汉口道和汉阳道,“武汉三镇”在天津街名里全部呈现。睦南道在1946年命名为镇南道,1952年随中越边境镇南关改名睦南关而改称今名。

六十五年前,政府部门对天津原租界地区街名的大规模系列更名,经历史检验证明:开系列地名先河,不愧为成功范例。

天津街名:再现八年抗战历史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全部收回在天津的各国租借地,废除原租界街名,一律更以中国名称。对原日、法、英、德四国租借地(位于和平、河西两区)的200多条街道,采用中国省、市名作专名,并按省、市的实际地理位置顺序排列,通名采用南北向以“路”,东西向以“道”命名。这种大规模的系列更名,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

今人看来,其中一些街道选用了地处偏远且名气不大的地名,例如百货大楼附近的多伦道,西开教堂前的独山路,黄家花园附近的襄阳道和芷江路,体育馆附近的宜昌道和常德道,以及横跨和平、河西两区的台儿庄路等等。多伦、独山、芷江、常德、台儿庄,这些地名究竟在哪个省?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难以知晓,更遑论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了。但在六十年前,这些响当当的地名,尽人皆知;因为那里曾是中华儿女与敌寇殊死搏斗的抗日战场。当时的天津父老,路过这些街道,看到这些新街名,就不禁忆起抗战的悲壮,激起对英烈的缅怀,发出胜利来之不易的喟叹。

路过多伦道,不由得想到察哈尔东部重镇“多伦”。这个长城口外的商业中心和军事要地,曾一度被日军占领。1933年7月,在抗日名将吉鸿昌的指挥下,抗日同盟军经五天激战,一举夺回多伦,将日本侵略军赶出察哈尔,保证了长城一线战事的基本稳定。

漫步在台儿庄路上,自然联想到位于山东枣庄的著名抗日战场“台儿庄”。地处苏鲁两省交界,被称为“山东南大门、江苏北屏障”的台儿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春,日军华北方面军企图南下和华中派遣军会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与日军激战,毙伤日军一万多人,使日军精锐师团遭毁灭性打

- 10 -

击。台儿庄因此赢得“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的美称。

襄阳道这条寻常小街,却使人想到湖北襄阳,那是天津老市长张自忠将军率部与日寇决战的战场。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部队发起攻占枣阳、襄阳、宜昌等地的枣宜会战。张自忠部截敌后路并阻敌西进,彻底粉碎了日军进攻襄樊、威胁老河口的企图,使整个战局转危为安。但张自忠将军身中数弹,战死沙场。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都有“张自忠路”,以示对这位抗日英烈的永远纪念。

宜昌道和常德道的街名,不禁使人想到1943年的鄂西会战和常德战役。我军将士同仇敌忾,血战到底,誓死杀敌,气壮山河。使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遭到惨败。

短短的独山路,是通往西开教堂的必经之路。远在贵州南端的独山,是大西南进入两广地区的重要通道。1944年,日军企图由广西北上独山,以进攻贵阳,逼近陪都重庆。我军民独山黑石关和深河桥先后击溃日军,使其败退贵州,入侵西南腹地的梦想就此破灭。

芷江道的街名却昭示八年抗战的胜利。位于湖南省西部的芷江,现为怀化市下辖芷江侗族自治县。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接受《菠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日军今井武夫副总参谋长一行,奉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茨之命,由南京飞抵芷江,交出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中国军方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命令的备忘录。“芷江受降”宣告侵华日军彻底失败。

1946年2月建于芷江的受降纪念坊,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丰碑。“芷江受降纪念坊”是全球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六座凯旋门之一,其他五座分别坐落于罗马、柏林、米兰、巴黎和平壤。

寻常巷陌再现风云沧桑,不可小觑;天津街名昭显抗战历史,岂能淡忘! 回顾民俗史,重温老地名,是步入新世纪的天津人乡土情结和历史情怀的体现。对已在地图上消失的老地名,我们进行抢救式的整理研究,初衷有三:一、抒发尊重历史、敬畏祖先和珍惜文化的情怀;三、地名、方言、建筑,是文保大业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三、立此存照,使年轻朋友对天津老街老胡同老地名有概略了解,让后人对历史文化遗存不丢弃不遗忘。

- 11 -

旧时,以地名为内容的俗语,在天津话里别具一格。例如俗语“北门富,南门穷,东门贵,西门贱”,就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概括了天津老城厢的布局特点。

老城厢是天津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从建城以来,直至20世纪20年代,老城厢始终是天津市的中心区。天津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设卫筑城,修建门楼,挖护城河,蔚为壮观。初为土城,弘治初年改建为砖城。城中十字街向外延伸可通四向大道,十字街交叉处建鼓楼。清道光年间《津门保甲图说》载:“镇、道、府、县及长芦运使皆驻城内,余文武大小公所十有四,庙三十有一,大街四,小街四,街巷一百有六。”当时北城多为官府衙门,武职区居西,文职区居东;城东北部有文庙,而武庙座落在城西北部。老城分四个居住区,即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建筑风格和道路形成各有不同,富贵人家择地建宅集中在东门和北门一带,因而东北角和东南角多为商贾富户,建筑宏伟,院深宅大。而西南城区,地势低洼,是贫苦百姓的居住地。因此产生了“北门富,南门穷,东门贵,西门贱”的说法。

天津人喜欢编造新俗语,例如著名的俗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到了天津,就说成“你走你的中山路,我钻我的耳朵眼儿”。中山路建于1903年,宽30多米,在当时是全市最宽的马路。耳朵眼儿胡同最窄处不到2米,是全市窄的小胡同。

俏皮话“南门外的警察——还代管八里台的事儿”。当年,出了南门外,海光寺一带就是连绵的稻田了,直到六里台、八里台,都是郊外开洼荒原。所以南门外的警察公署辖区一直延伸的八里台一带。天津人埋怨某机构或某人管事过宽过滥,就说“你是南门外的警察——还代管八里台的事儿!”

天津人逛大街迷了路,找不着北了,就说:“我是出南门奔西沽——转了向了!”西沽在老城厢的北部,出了北门还得向北边走四五里路。你出了南门奔西沽,可不是南辕北辙,转了向吗?

梁家嘴又名梁嘴子,历史悠久,是天津市区较早形成的聚落之一,当年也曾是繁华的小商业区。老天津卫俗语“梁嘴子过河——赵场(照常)办事”,就道出了当年赵家场(也称赵场)和梁家嘴隔着南运河遥遥相望的地理方位。老天津人到赵家场去办事,必须从梁家嘴过河。这个俗语的真意是“照常办事”的意思。潜台词是甭听他瞎咋呼,咱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 12 -

五、天津“小洋楼”文化

俗话说“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一座历史名城诱人的魅力,首先来自其独有的建筑美。风貌建筑是一座城市凝固的自传,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外现。天津千百幢小洋楼,几乎囊括了西方近代建筑的所有样式——英国中古式、德国哥特式、法国罗曼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俄罗斯古典式、希腊雅典式、近代摩登式等等,风格迥异,千姿万态,争奇斗妍。因此,天津被誉为“世界建筑博览馆”。外地朋友首次来天津观光,从天津站下车,过了解放桥,鳞次栉比的外来建筑映入眼帘,令人应接不暇,恍如置身欧陆。天津这种独特的城市景观,被称为“小洋楼文化”,成为天津城市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洋楼,诞生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战大沽口的硝烟中。是年,天津被开为商埠,英、法、美租界相继在天津海河西岸划定。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德租界分设于英法美三国租界的左右侧。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俄、意、奥三国即以海河东岸所占领地区辟为租界。不久,比利时将俄租界以西大片土地辟为租界。位于海河两岸的九国租界,分别按各自国家的建筑风格,建起一片一片的国中之国。租界洋楼,既是旧中国饱受凌辱的实证,但也给我们留下大批建筑艺术的精华。

天津小洋楼大体可分三类:办公类洋楼——集中在被称为“东方华尔街”的解放路两侧,多为各国开设的行政、金融、贸易、通讯机构。商业类洋楼——集中在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原法租界劝业场和小白楼地区,商厦林立,巍峨壮观。住宅类洋楼——集中在原英租界五大道和原意租界一带。每当夜幕降临,充满异国情调的幢幢别墅,在昏灯朗月映照下,隐约闪现着岁月风霜和时代沧桑,引发徜徉游客的无穷遐想。

五大道小洋楼建筑群,从它诞生那天起,租界地所享有的某些特权和静谧幽深的街区环境,对失意军阀、下野政客、豪商显贵、名流雅士及清廷遗老遗少等,具有绝大的吸引力。他们纷纷来此筑宅建邸,安家落户。其楼舍建筑格局和风格发生明显变化,就是将许多中国元素包容进去。为数众多的中西合璧式样的建筑,令人耳目一新。

随着各国租界洋楼的拔地而起,天津的市政建筑和公用设施开始走向近代化——邮政、电报、电话、医院、公园、报纸、煤气、电力、自来水、电车体

- 13 -

育场、游泳池、电影院等现代设施及文体场所纷纷涌现。1860年开埠后的天津,在遭侵略受凌辱的同时,也揭开了向城市近代化艰难转型过渡的序幕。

小洋楼文化所展示的近代城市风貌与物质文明程度,租界在市政管理、经济结构、建筑风貌、公用设施、人文意识、生活方式等显现出层出不穷的新气象新事物,为封闭滞后的老城区如何向近代城市转化攀升,打开眼界,激活思想,提供样板,注入活力。

另外,小洋楼文化把西方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也一股脑地带进天津,对天津青年一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来的西方文化在与本土传统文化激烈碰撞和反复摩荡之中,逐渐适应,历经磨合,渐趋交融。因此,小洋楼文化成为中国年轻一代向西方文化观摩学习的窗口。近现代天津籍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文艺家,他们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天津小洋楼里度过的。

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伴随着小洋楼文化的形成,晚清的洋务运动和北洋新政先后以天津为北方的中心次第展开,其势亦如大潮涌起。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中,天津近代工业体系、商贸格局、金融市场、市政管理和文化结构等五大体系相继形成,为天津城市近代化和跃升为中国北方商贸中心奠定了基础。

知古方鉴今,开掘为传承。在中国逐步融入世界潮流的今天,我们对天津小洋楼文化进行宏观审视,对其中蕴藏着近代史的丰富资料进一步挖掘整理;对其中的人物故事和事件进一步搜集考证;对其历史作用、社会意义进行科学分析,给予客观评价。

小洋楼文化是租界文化的外现,其特点就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六、雅俗共赏的津沽文化

如果说北京是精英文化,属京派;上海是商业文化,属于海派;而天津则是市民文化、通俗文化,属“津派”。这种市民文化,并不是比主流低一些或者是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东西,而是主流文化的“泛化”,也就是说:精英文化不能离开通俗文化的基础。精英文化要想在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必须经过亚文化的过滤、筛选和整合。相声之所以在北京生,却在天津长,除了天津观众的热情好客之外,就是他们的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胸怀。天津多元化的文化特

- 14 -

征,决定了天津观众能接受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不论山西梆子还是河北梆子,不论是豫剧还是越剧,一句话,不管你是什么,只要好就行,在这里就认可。

曲艺是植根于下层社会、具有鲜明市民色彩的民间艺术,天津之所以成为北方曲艺的大码头,这与天津码头文化和商埠文化的影响密切关联。再如天津的特色食品: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大饼卷酱牛肉、煎饼果子等,在就餐时不用碗筷,也不必正襟危坐,用荷叶一包或用纸一托,卷起来就咬,可边走边吃,既方便省时,又价廉实惠,吃起来瓷实,还不耽误干活——这就是码头文化和商埠文化在天津民间饮食上的典型体现。

俗文化中有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就是幽默。天津方言中有“哏”这个典型的天津词儿,是什么意思?“哏”就是“好笑”,幽默诙谐。其实它体现了天津人待人接物的一种化解意识,不和自己过不去,敢于拿自己找乐,善于把人生的严肃课题游戏化、谐趣化!天津地处九河下梢,码头遗风,生存竞争激烈。想在天津养家活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化解生活的压力,只能自己找乐儿。走路跌倒了,又是跌倒在泥泞里,天津人不往别扭上想,“老头儿钻被窝”,哈哈一笑,哪儿跌倒的,哪儿爬起来,赶路是正事。世代相传,天津人磨合了一种活法,高高兴兴,乐乐呵呵,不说不笑不热闹,说说笑笑度时光。

俗语“卫嘴子”之说,是钦佩天津人能说,爱说,表达能力强。天津人说话的确活泼幽默,善于挖掘语言潜能,说出话来,内容丰富,词语新颖,洋溢着达观聪睿和燕赵豪情。天津人能说、幽默的三个成因:商埠沟通和移民创业的需求,多元文化提供鲜活题材,戏曲相声的熏陶造就。

首先,天津人爱说话,是地理位置之使然。九河下梢,交通枢纽;漕运码头,河海相通;移民城市,五方杂处。天南地北的人聚到一块,无论经商贸易,还是装船卸货,第一要务,就是用语言沟通。——这是天津人能说会道的动因。

另外,天津是商埠码头,九国租界,多元文化。当年,租界里住着末代皇帝、总统总理、部长督军、豪族贵戚、盐商巨贾、外国政要和高官寓公。南北文化交汇,东西文化相生,上层雅文化与下层俗文化在这里融合。于是,天津人经多识广,眼界开阔。——这为天津人提供了能说会道的广阔的素材。

再次,受北方曲艺影响,天津人言辞犀利,一语中的;语言得体,擅长交

- 15 -

游;幽默诙谐,富于创意。在调侃中表情达意,议论抒情。常能化干戈为玉帛,妙在以四两拨半斤!——这为天津人锻炼了非凡的口才和表达方式。

当然,说“卫嘴子”,也并不都是赞扬,其中也包含某些批评。例如:口若悬河,纸上谈兵,天桥把式,光说不练——如马三立、王凤山相声《明天十点钟开始》塑造的不断立志,不断泄气的“你看我行吗?”的那个人物形象。天津人对自身,并不盲目矜持自夸,也敢于无情地解剖自身的缺陷和弊病,并给予辛辣嘲讽。——这种清醒的不护短的求实精神,难能可贵!

幽默是睿智的标志,是热爱生活的体现。幽默的作用——幽默是智者的通行证,凭借它可以出奇制胜,一笑泯恩仇,四两拨千斤;幽默又是弱者的快活林,依赖它可使自身抚慰心灵的创伤,保持惬意乐观的心境。幽默也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消除陌生与冷漠,使人们在会意的笑声中,达到心灵的沟通与拥抱。

天津人喜爱相声,天津是培养相声名家的摇篮。天津相声的幽默和感染力还体现在它的语言特色上。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天津相声界能人辈出与天津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天津方言的滋润分不开。天津人爱说“嘛”,“这是什么”在天津人嘴里成了“介寺嘛”,和“倍儿哏儿”一样,是天津话里最典型的代表。 马三立的相声扎根于津门,除贴近生活之外,还有天津地域文化的深厚背景。天津人热爱生活,谈吐幽默,善于用笑声来调剂生活,有声、有色、有情。马三立便是天津地域文化的一个优秀代表和象征。愈有地域性,也就愈有全国性。因此,马三立不仅是天津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盐业、海运、漕运的发展,四海商贾、八方艺人云集津门,普天下的奇闻怪论、道听途说俯拾皆是,这就为鼓曲、诵说等民间文艺形式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其中演绎的传奇故事,全是有鼻子有眼的“真人真事”。表演或诵唱起来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因而使天津成为海内外公认的中国曲艺之乡。代表人物就是马三立、骆玉笙。

有学者称天津是码头文化,但深层的根基是水,有水才谈得上航运和码头的繁荣;也有学者讲天津是妈祖文化,这种信仰情怀,为依水生存的族群所独具,是水文化的一种宗教折射;还有的学者讲,天津是租界文化,近代中国的租界,基本集中于沿海、沿江的城市,天津若不具备水优势,所谓的租界文化

- 16 -

也无从谈起。从总体上讲,码头文化、妈祖文化、租界文化等,仅是表象,水才是天津文化的不竭之源。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水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智慧和高尚。经过水文化长期潜移默化的天津人,养成了流变畅达、长于调适、善于转圜的中庸低调性格。体现在行为层面则是天津人生活意识强,乐和本性足。人们戏称天津人为“卫嘴子”,别的先不论,就说天津话,柔软中有几分俏皮,快捷中有一点儿狡黠,有歌的韵味、相声的乐趣,让人忍俊不禁,轻松愉悦,极富生活底蕴与亲和力。究其深层原因,是天津人有一种豁达快乐的性情,突出表现在爱乐和、会享受,善于找乐子,娱乐文化极其发达。歌唱家、相声、戏剧、快板书等名家层出不穷,戏剧名角儿过不了天津观众这道关,就难成大名。晚清、民国以来,天津特定的地缘特点和优越的生活,加之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安全系数高,又与北京近在咫尺,进退自如,清朝的遗老遗少、失意的政客、败北的军阀、学界名流等纷纷云集天津,过着豪华奢侈、逍遥自得的寓公生活。这进一步强化了天津人的娱乐情调和乐和意识。经过百余年的积久淤积,会生活逐步升华为天津一个亮丽的文化符号。

与生活化为表里的第二个文化符号,就是中西合璧、土洋相间。这和天津现代都市的形成有直接联系。天津现代城市样态的奠基是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时期,李鸿章坐镇天津,移植欧美的新式武器、机械、铁路、轮船、通讯等所谓“坚船利炮”,天津俨然是洋务运动的中心,率先把西方的物质文明嫁接在清朝封建的躯体上,随后慢慢出现了老城厢的旧式格调和租界为中心的畸形的西方文明。这时的“中”和“西”虽然还是两张皮,但已经显现中西相间的趋势。20世纪初的新政和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时期,是天津工商业大都市的形成期,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商业、金融、贸易、文化产业的繁荣,使天津辐射三北(华北、东北、西北),连接世界,中西融会加深。

小洋楼和旧式庭院杂陈,大银行和官银号并立,洋装和马褂、旗袍同穿,西餐和中餐皆盛,中俗杂以西俗,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同在,“土”中有“洋”,“洋”中有“土”,土洋结合已经渗入天津人的日常生活。天津的一些名建筑,欧美风格、中国元素,中西文化巧妙组合。梁启超的饮冰室、庆亲王的庆王府,给人一种中西合璧的美的享受。

但是,天津的整体城市布局,一直处于老城和新城的二元格局。直至改革

- 17 -

开放后,天津才迎来了城市现代发展中关键的第三期,尤其是近几年的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才真正打破老城厢和新城区的“分割”局面,旧城和新城已经融为一体、难以分辨。一批新型建筑的异军突起,一些历史风貌建筑的得到保护,我们的城市建设把中西合璧的理念运用得出神入化。

结束语

《天津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发展现代都市文化,充分展示近代历史文化,努力活跃特色群众文化。”天津人热爱天津,天津丰厚而多彩的地域文化,是我们引为自豪的。建城6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天津人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辛勤劳作,不断创业。尤其是今天的天津人又以昂扬的精神,开拓,创新,跨越,取得了无愧于先辈的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随着滨海新区的崛起,天津将以高度文明、全面开放、富有文化品位的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新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 18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mk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