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知识总结
更新时间:2024-06-21 02: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西方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
稀缺性是指经济物品和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或需要而言所表现出来的有限性
二、选择与资源配置
(一) 选择的含义
选择是指如何和根据什么原则把你拥有和能够有效支配的具有稀缺性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商品和劳务的生产上。
(二)选择的内容
1、What is to be produced?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2、How is to be produced?
(如何生产,用什么方法生产?)(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效率最高?)效率
3、Who does get the output?
(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由谁享用,社会产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公平
(三)选择的原则
最小投入得到最大产出,即选择资源最优配臵的方案。
三、资源利用
1、一国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存在闲臵和浪费的现象,如何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就业)
2、一国的生产能力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一直在增长,如何使产量不断增长?(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
3、一国的货币购买力和储蓄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如何,对经济产生了 什么影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1、广义地说,西方经济学是行为科学,是研究人们在稀缺条件下的行为选择。
2、狭义地说,西方经济学研究如何选择最有效率的资源配臵方式,如何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分配社会产品。
3、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4、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制度条件下的资源合理配臵和有效利用问题。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的定义[Microeconomics]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运用价格机制将稀缺的资源在各种用途上进行有效配臵。
研究对象—— 单个经济单位 (树木)(居民户、厂商) 解决的问题—— 资源配臵 中心理论—— 价格理论
研究方法—— 个量分析(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 2、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均衡价格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 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微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Macroeconomics]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的问题。 研究对象—— 整个经济 (森林)
解决的问题—— 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研究方法—— 总量分析(经济变量的总量指标)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开放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政策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中心理论不同、研究方法不同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研究目的相同(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 在理论上互为前提,互相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都采用实证分析为主的方法,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一)实证经济学
描述经济中的事实和行为,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客观性)
(二)规范经济学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主观性)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 政府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失业率下降,但会促使价格上涨。
失业问题远比通货膨胀问题重要,因此,能使失业率下降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好的。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实证分析——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 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处理经济问题。 经济变量的两种类型 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由外部因素决定可以影响内生变量的变量 存量与流量
存量—— 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流量—— 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二、边际分析
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小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边际分析实际上是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即运用边际数量分析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边际分析方法是一种决策方法,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
三、均衡分析
均衡是指当一个物体受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外力作用时,如果这两个力量恰好相等,则该物体处于均衡状态。(物理学定义)
均衡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系统最终达到一种态势,如果没有外在因素的改变,这种态势将一直保持下去或者重复出现。(经济学定义)
局部均衡分析
研究范围只局限于某一市场或某一经济单位的某种商品或某种经济活动,假定与其他市场与经济活动互不影响。 一般均衡分析
将整个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从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价格、供求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前提出发,考虑它们同时达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
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不考虑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过程,是一种静止的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活动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
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即比较一个经济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变动过程本身。 动态分析
考虑时间变化,并将经济现象的变化看作一个连续过程。
第二章 均衡价格理论
第一节 需求与供给
一、需求的基本理论
(一)需求的含义
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作为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购买欲望 有购买能力
(二)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需求量与其呈反方向变动)
2、相关商品的价格
互补商品——两种商品相互补充共同满足同一种欲望(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另一种互补商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替代商品——两种商品相互替代分别满足同一种欲望(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另一种替代商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商品的需求量与其呈同方向变化) 4、消费者的偏好
(商品的需求量与其呈同方向变化) 5、消费者对未来商品价格和收入的预期
(商品的需求量与其呈同方向变化) 6、政府的消费政策
(鼓励政策:降息、提供消费信贷、提供补贴等会刺激需求) (限制政策:提息、征收消费税等会抑制需求) 7、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
商品的需求量与人口数量呈同方向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需求构成
(三)需求表、需求曲线、需求函数
1、需求表
根据商品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列成的表称为需求表。
2、需求曲线
根据需求表绘成的曲线称为需求曲线,即表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 3、需求函数
表示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函数称为需求函数。
用D表示需求,a,b,c,d,…,n表示影响需求的因素,则需求函数为: D?f(P)
(四)需求定理
1、含义
需求定理是反映商品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2、内容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3、理解需求定理应注意的问题
(1)需求定理存在的前提——其它条件不变 (2)需求定理的例外
吉芬商品(低档的生活必需品)炫耀性商品(奢侈品)投机性商品(黄金、证券等)
(五)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的变动
当影响需求的其它因素不变时,由于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因)所引起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果)。
从A移至B移至C移至D,表示需求量增加。从E移至D移至C移至B,表示需求量减少。 2、需求的变动
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其它因素的变动(因)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果)。
从D0移至D1,表示需求的增加。(向右移动) 从D0移至D2,表示需求的减少。(向左移动)
二、供给的基本理论
(一)供给的含义
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量。 作为供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出售欲望 有供应能力
(二)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1、生产者的目标(影响厂商的供给愿望)
2、商品本身的价格(供给量与其呈同方向变动)
3、相关商品的价格
互补商品——(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另一种互补商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替代商品——(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另一种替代商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4、生产要素的价格(供给量与其呈反方向变动) 5、生产技术的变动(供给量与其呈同方向变动) 6、生产者对未来商品价格的预期
7、政府的政策
(鼓励政策:降息、减税、提供补贴等会刺激供给) (限制政策:提息、增税等会抑制供给)
(三)供给表、供给曲线、供给函数
1、供给表
根据商品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列成的表称为供给表。
2、供给曲线
根据供给表绘成的曲线称为供给曲线,即表示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 3、供给函数
表示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函数称为供给函数。
用S表示供给,a,b,c,d,…,n表示影响供给的因素,则供给函数为: S?f(P)
(四)供给定理
1、含义
供给定理是反映商品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2、内容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3、理解供给定理应注意的问题
(1)供给定理存在的前提——其它条件不变
(2)供给定理的例外
土地、文物等商品(供给量固定,供给曲线为垂直线) 黄金、证券等投机性商品(不规则变化)
劳动商品(开始阶段随着工资的上涨劳动的供给会增加,但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五)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
当影响供给的其它因素不变时,由于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因)所引起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果)。
从A移至B移至C移至D,表示供给量增加。从E移至D移至C移至B,表示供给量减少。 2、供给的变动
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其他因素的变动(因)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果)。
当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由S0→S2,表示供给增加。当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由S0→S1,表示供给减少。
第二节 均衡价格与价格机制
一、均衡价格及其形成
(一)均衡价格的含义
当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市场价格使得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这一价格被称为该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P0为均衡价格Q0为均衡数量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
市场价格高于均衡
价格需求量为Q1,供给量为Q2。Q2>Q1,即供给>需求.Q2-Q1部分是剩余部份.这样,市场价格必须下降,直至达到P0,达到均衡。 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供给量为Q2,需求量为Q1 。Q2 1、均衡价格是指由于需求与供给两种力量的作用使价格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2、决定均衡价格的是需求与供给,它们像剪刀的两边一样起作用,不分主次。 3、市场上各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最后的结果,它的形成过程是在市场背后通过供求双方的竞争自发地形成的。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一)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供给不变) 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左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二)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需求不变) 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三)供求定理 1、供求定理的含义 供求定理是反映需求变动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影响的理论。 2、供求定理的内容 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需求定理 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 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 (因) (果) 供给定理 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 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化 (因) (果) 供求定理 需求供给的变化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 (因) (果) 三、价格机制及价格政策 (一)价格机制及其对经济的调节 1、价格机制的含义 价格机制是指价格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使之达到市场均衡的机理与功能,阐述了市场经济中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及其内在规律。 2、价格调节经济的条件 各经济单位(厂商和居民户)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存在市场,市场竞争的完全性 3、价格调节经济的作用 传递情况 提供一种刺激 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 4、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 通过刺激与抑制的双重作用 (二)价格机制的缺陷 由于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充分会使其作用受到限制 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因而其破坏性不可避免 价格机制调节的后果不一定合理(如农业、生活必需品) (三)价格政策(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 1、支持价格(价格地板) 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工资、农产品等)。 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供给大于需求,Q2-Q1部分为剩余部分,为了维持支持价格,政府就要收购过剩产品,用于储备、出口、援外等。 支持价格的利与弊 利: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弊:增加政府财政支出 2、限制价格(价格天花板) 政府为了防止物价上涨而规定的某种物品的最高价格。 限制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供给小于需求,Q1-Q2部分是供给不足部分,为了维持限制价格,政府会实行配给制,市场上会出现抢购现象和黑市交易。 限制价格的利与弊 利:有利于社会平等,维护社会稳定 弊: 价格水平低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导致产品长期短缺现象 价格水平低不利于抑制需求,从而会在资源缺乏的同时造成严重的浪费 配给制会引起社会风尚的败坏(寻租、走后门等) 3、税收对价格的影响 税收会导致供给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均衡价格发生变化 税收负担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生产者获得较少受益,消费者付出较高价格) 需求曲线的倾斜程度决定了税收负担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三节 弹性理论 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微小变动的反应程度。(经济学定义) 一、需求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表明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其本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 1°需求完全无弹性 Ed=0 即无论价格怎样变化,需求量不变。 (需求曲线为一条垂直线)(丧葬用品、急救药品) 2°需求完全有弹性 Ed→∞ 即价格即定,需求量无限。 (需求曲线为一条平行线) 3°单位需求弹性 Ed=1 即需求量变动幅度与价格 变动幅度相等。 (需求曲线为正双曲线) 4°需求缺乏弹性 0<Ed<1 即需求量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 (需求曲线为向右下方倾斜比较陡峭的曲线)(生活必需品) 5°需求富有弹性 1<Ed<∞ 即需求量变动幅度大于价格变动幅度 (需求曲线为向右下方倾斜比较平缓的曲线) (非生活必需品或奢侈品)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消费者的需求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与其呈反方向变化) 2°商品本身的可替代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与其呈同方向变化)3°商品本身用途的范围 (需求价格弹性与其呈同方向变化)4°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 (需求价格弹性与其呈同方向变化) 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需求价格弹性与其呈同方向变化) 注意: 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由上述因素综合决定的。 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因时、因地、因人不同而不同。 (二)需求收入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表明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2、需求收入弹性的分类 1°需求收入无弹性 Em=0 无论收入怎样变化, 需求量不变。(丧葬用品、急救药品、食盐) 2°需求收入缺乏弹性 Em<1需求量变动幅度小于收入变动幅度(生活必需品) 3°需求收入单位弹性 Em=1 需求量变动幅度与收入变动幅度相等。(衣服) 4°需求收入富有弹性 Em>1需求量变动幅度大于收入变动幅度(优等品、奢侈品) 5°需求收入负弹性 Em<0 需求量与收入反方向变动(低档、劣质生活用品) 3、恩格尔系数和恩格尔定理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物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即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反映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生活水平及富裕程度。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 恩格尔定理 【静态】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其食品支出在总的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同: –收入水平越低的家庭,其食品支出比重越高; –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其食品支出比重较低。 【动态】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三)需求交叉弹性 1、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 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交叉弹性= x商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 y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 2、需求交叉弹性的分类 Exy>0 替代品 Y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X商品的需求量同方向变动,说明X商品和Y商品为替代关系。 Exy<0 互补品 Y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X商品的需求量反方向变动,说明X商品和Y商品为互补关系。 Exy=0 独立无关的商品 相关产品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没有影响。 (茶叶与食盐) 二、供给弹性 1、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 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比率,表明某一商品的供给量对其本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 1°供给完全无弹性 Es=0 即无论价格怎样变化,供给量不变。 (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土地、文物) 2°供给完全有弹性 Es→∞ 即价格即定,供给量无限。 (供给曲线为一条平行线) 3°供给单位弹性 Es=1 即供给量变动幅度与价格变动幅度相等。 (供给曲线为向右上方倾斜的对角线) 4°供给缺乏弹性 0<Es<1 即供给量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 (供给曲线为向右上方倾斜比较陡峭的曲线) (重工业产品) 5°供给富有弹性 1<Es<∞ 即供给量变动幅度大于价格变动幅度 (供给曲线为向右上方倾斜比较平缓的曲线) (轻工业产品) 3、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时间的长短 (供给价格弹性与其呈同方向变化) 2°生产的难易程度 (供给价格弹性与其呈反方向变化) 3°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与其呈同方向变化) 4°生产成本的变化 (供给价格弹性与其呈反方向变化) 重工业产品弹性较小 轻工业产品弹性较大 农产品弹性较小 三、弹性理论的简单应用——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总收益TR = P * Q =价格×销售量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的价格变动与总收益的关系 结论: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由于价格下降或上升的幅度小于所引起的需求量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因此其价格与总收益呈反方向变动: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的价格变动与总收益的关系 结论: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由于价格下降或上升的幅度大于所引起的需求量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因此其价格与总收益呈同方向变动: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有关概念 消费者——具有独立的收入来源,能够独立作出消费决策的经济单位。 消费者行为——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需要而消费一定的物质产品或劳务的经济行为,其目的是实现效用最大化。 欲望——人们对物品稀缺性的感觉和由此引起的渴望获得满足的愿望。 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不可能得到无限的满足: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能够提供的产品是有限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他人提供的劳务是有限的 效用——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性质: 中性概念,本身并不包含伦理道德因素 由人的心理感受决定,带有主观性,会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 不同商品的效用可以互相代替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 一、基数效用论(Cardinal Utility)的基本观点 任何一种商品和劳务都有效用,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词(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可以加总求和。 二、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边际效用分析法 (一)总效用、边际效用及其变动趋势 1、总效用(TU) 消费者从一定量的某种物品消费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TUn=U1+U2+U3+‥‥‥Un 2、边际效用(MU) 消费者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量所增加的满足程度,即最后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效用。 MU=TUn-TUn-1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对于同一种商品来说,消费者所消费或拥有的数量越多,他对于该商品的欲望的迫切程度就越低。即每增加一单位同种商品的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 为什么边际效用会递减呢? A、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 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生理上得到满足或心理上对重复刺激的反应就递减了。 B、边际效用递减是因为商品或劳务增加的数量是按顺序用于其重要性相继减少的各个用途上。 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再假定消费者把用途按重要性分成几个等级,当他只有一个单位的物品时,作为有理性的人之理性的行为,他一定会将该物品用于满足最重要的需要,当他可以支配使用的物品共有两个单位时,其中之一会用在次要的用途上;如此等等。 所以某种消费品之一定数量中的最后一个单位给消费者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提供的效用。 三、基数效用论的结论——消费者均衡(Consumer Equilibrium) (一)消费者均衡理论的假设前提 消费者的偏好不变; 消费者的收入既定; 物品和劳务的价格既定; 理智的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二)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使消费者能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三)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 PxQx+ PyQy= M(约束条件)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 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是从某种物品最后一单位消费中得到边际效用除以该物品的价格。 当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用于支出,而且,当消费者花费每一元钱所得到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边际效用都相等,总效用达到最大。 X商品的边际效用大于Y商品的边际效用,消费者会增加X商品的购买量,减少Y商品的购买量 Y商品的边际效用大于X商品的边际效用,消费者会增加Y商品的购买量,减少X商品的购买量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序数效用论(Ordinal Utility)的基本观点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效用只能用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二、序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无差异曲线 1、无差异表、无差异曲线的含义 无差异表是指这样一个消费组合表,它表明消费者所购买的某两种商品和劳务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总的满足程度是相同的、无差异的。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用于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2、无差异曲线的性质及特征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且凸向原点的曲线。 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水平。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效用越大。 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永远不可能相交。 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为了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而需要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称为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实际上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负值。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随着X商品的增加,人们愿意放弃Y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 (二)消费可能线(预算线、价格线、支出线) 1、消费可能线的含义 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 PX ·QX+ Py ·QY =M 2、消费可能线的移动 A、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收入变化,消费可能线将整体平行移动 收入增加 消费可能线右移 收入减少 消费可能线左移 B、消费者收入不变,商品价格发生变化, 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变化,消费可能线平行移动。一种商品价格不变,另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消费可能线向左或向右旋转 三、序数效用论的结论——消费者均衡(Consumer Equilibrium) 无差异曲线表明消费者在喜好程度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满足程度,对消费者来讲,这一满足程度越大越好,即无差异曲线离远点越远越好。 消费可能线表明在消费者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一定条件下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约束,对消费者来讲,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点只能在消费可能线上或线内。 如果把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画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在此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四、消费者均衡的变动——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反映的是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其他商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2、收入效应( Income Effect ) 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反映的是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影响)(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 化) 五、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评价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缺陷 消费者行为理论完全是一种主观分析,甚至带有主观唯心论的色彩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几个假设前提不现实,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结论也不完全正确。 (由消费者自行决定消费就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不需要政府干预消费者的行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荒谬的,违反科学的。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可供借鉴之处 重视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边际效用分析法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收入的分配 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选择 资源的利用 时间的分配 第四章 厂商行为理论——生产要素投入产出分析 有关概念 厂商——一切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的独立的经济单位或经济组织 厂商行为——厂商的生产经营行为(投入产出行为) 厂商行为的目的——利润最大化 第一节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 (一)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就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 土地 ——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 劳动 ——生产中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务,即脑力和 体力的消耗 资本 ——生产中使用的资金和实物 企业家才能——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二)生产函数 表示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及其组合状况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函数称为生产函数(生产函数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前提)。 Q=f(L,K)(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三)技术系数 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及其相互关系 (一)总产量(TP) 总产量是指生产要素既定的情况下生产的全部产量。 TP?Q(二)平均产量(AP) 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量。 (三)边际产量(MP) 边际产量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即最后增加的一单位生产要素带来的产量。 在资本量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TP、AP、MP都是先增后减 MP曲线与AP曲线相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 相交前 AP递增 MP>AP 相交后 AP递减 MP 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指在其它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连续投入某一要素时,最后增加的一单位该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和其它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所得到的收益是递减的。 注意: 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这一规律研究的是在技术系数可变的条件下增加可变要素投入对产量的影响 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对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产量绝对减少 四、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一)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量区域 I区域 平均产量递增区域 TP、AP均增加,AP达到最大,MP>AP,说明劳动投入量不足,必须增加投入 II区域 边际产量递减区域 AP递减, MP递减但>0, TP递增且达到最大,说明增加劳动投入量仍能使TP增加进而达到最大值 III区域 产量绝对减少区域 MP<0,TP、AP均递减,说明继续增加劳动投入是不合理的 (二)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量 II区域为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量区域这个区域有两个界限 L2 AP最大,即劳动生产率最高 L3 TP最大 第二节 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规模经济 (技术系数不变,两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化) 一、规模报酬的含义 规模报酬:在技术水平与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变动时,产量运动的状态。 若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生产要素增加幅度,规模报酬递增。 若产量增加的幅度等于生产要素增加幅度,规模报酬不变。 若产量增加的幅度小于生产要素增加幅度,规模报酬递减。 二、决定规模收益的因素 (一)决定规模收益的内在因素 1、内在经济性因素(内在经济) 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其自身原因所引起的收益的增加。 规模扩大时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规模扩大时可以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 规模扩大时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规模扩大时可以对副产品综合利用 规模扩大时可以改善市场条件 2、内在不经济性因素(内在不经济) 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其自身原因所引起的收益的减少。 规模过大会导致管理效率降低 规模过大 管理机构庞大复杂 管理费用增加、效率降低 规模过大会造成资源供给困难 规模过大 原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 成本增加 规模过大会造成产品销售困难 规模过大 增加流通费用、资金周转困难、销售不畅 (二)决定规模收益的外在因素 1、外在经济性因素(外在经济) 指行业规模扩大后使个别企业产量和收益增加。 行业规模扩大后个别企业可在原料基地、交通运输、技术服务、人员培训、信息交流等方面得到便利。 2、外在不经济因素(外在不经济) 指行业规模扩大后导致个别企业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行业规模扩大后竞争更加激烈,个别企业会在扩大市场销售、获取廉价原料等方面付出代价,也会面临交通运输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企业规模的界限 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的适度规模就是指当生产要素增加导致生产规模扩大时,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 决定适度规模的因素: 本行业的技术特点:重工业——适度规模大(投资大、设备复杂、先进)、轻工业——适度规模小(投资小、设备简单) 市场条件:市场需求量大、产品标准化程度高——适度规模大、市场需求量小、产品标准化程度低——适度规模小 自然资源状况(油田、煤矿) 能源、交通运输条件、政府的政策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生产者均衡 (技术系数可变,两种生产要素不同比例变化) 一、等产量曲线和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 (一)等产量曲线 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 等产量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该曲线上任意一点所对应的两种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组合所能够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无差异的。(生产的无差异曲线) 2、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的曲线,这是因为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原因。 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越高。 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会相交。 (二)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是指维持相同产量水平时,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可以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之比。 二、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 等成本线——表示相等的成本可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最大组合的轨迹。 (等成本线是用等产量分析法研究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限制条件) 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最适组合 等产量线:无数个生产要素组合达到相同的产量,只有一组是最小成本的要素组合(生产一定产量的最小成本点) 等成本线:无数个生产要素组合成本相同,只有一组是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成本一定条件下产量最大点) 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和在一个图上,那么每一条等产量线都与一条等成本线相切,在这两条线的切点上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生产者均衡的条件: 购买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最后一元的成本支出所获得的边际产量相等。 第五章 厂商行为理论——成本收益分析 第一节 成本分析 一、有关成本的概念 成本——生产费用,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支出。(Cost) (一)机会成本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收入。(不是生产活动中的实际货币支出,而是企业选择投资方向的约束条件) 当机会成本>实际收益,表明投资方向不合理,应调整; 当机会成本<实际收益,表明投资方向合理,应坚持 (二)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经济成本 1、显性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购买和租用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会计成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工人工资等) 2、隐性成本——厂商自己所拥有且被用于企业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价格。(非支出性成本)(自有土地的租金、自有资本的利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3、经济成本——厂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各项生产要素的支出总和。 经济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三)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 1、固定成本(FC)——在一定范围内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动的成本,即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厂房和设备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等) 2、可变成本(VC)——在一定范围内随产量变化而变动的成本,即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原材料及燃料的支出、生产工人的工资等) 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TC=FC+VC) (四)短期成本、长期成本 1、短期与长期 短期是指厂商不能根据他所要达到的产量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规模不可以扩大或缩小)(只能调整原料、燃料及生产工人的数量等生产要素,不能调整厂房、设备和管理人员这类要素) 长期是指厂商可以根据他所要达到的产量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规模可以扩大或缩小) 2、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区别:是否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短期成本不可以,长期成本可以)、是否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短期有,长期没有) 二、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1、短期总成本(STC) 短期总成本——生产一定产量所发生的成本总额,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 STC=SFC+SVC 2、短期边际成本(SMC) 短期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3、短期平均成本(SAC) 短期平均成本——生产一定产量平均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SAFC)——平均每单位产品消耗的固定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SAVC)——平均每单位产品耗费的可变成本。 (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1、STC、FC、VC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FC——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VC——与产量呈同方向变动,不成正比 起初:VC的增加率≥产量增加率(要素作用未充分发挥,成本增幅大) 中间:VC的增加率<产量增加率(要素作用充分发挥,成本增幅递减) 最后:VC的增加率>产量增加率(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成本增幅大) 曲线从原点开始,向右上方倾斜,陡峭—平坦—陡峭 STC——变动规律与VC相同,曲线斜率与VC相同,但不是从原点出发,而是从FC出发 2、SAC、AFC、AVC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AFC——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开始减少的幅度大,以后越来越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先陡峭后平坦,逐渐接近横轴 AVC——开始时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生产要素效率逐渐发挥),然后会增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曲线先下降后上升呈U形 SAC——开始时随产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少,以后受AVC的影响会增加曲线先下降后上升,呈U形(初期比AVC陡一些,以后与AVC相似) 3、SAC、SMC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SMC——主要受AVC的影响,开始时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以后会增加曲线先下降后上升,呈U形 SMC与SAC的关系 当SMC<SAC时, SAC下降 当SMC=SAC时, SAC最小 当SMC>SAC时, SAC上升 三、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成本的概念 长期成本是指生产者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扩大企业规模条件下的成本。 注意: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区别 长期成本不是从时间长短来分析的 长期成本不能脱离短期成本而存在 (二)长期成本的分类 1、长期总成本(LTC): 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长期成本线上每一点都与短期成本相切,长期成本曲线是短期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2、长期平均成本(LAC) 长期中平均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 LAC曲线上任一点都与某一条SAC曲线相切,即LAC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族的包络线。 3、长期边际成本(LMC): 长期中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对于特定产量Q1,短期总成本STC1与长期总成本LTC相切于Q1点,这两条曲线的切线斜率相同,即在确定点处,短期边际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线相交。 第二节 收益分析 一、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及其变动 (一)收益的概念(Revenue) 收益是指生产者销售商品得到的收入,即单位商品的售价与销售量的乘积。 (二)收益的分类 1、总收益(TR)——厂商出售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的总的货币收入 2、平均收益(AR)——厂商出售一定量的产品时,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 3、边际收益(MR)——厂商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货币收入,即最后一个商品的价格。 (三)收益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 1、商品价格不变条件下收益的变动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定产量的商品价格既等于平均收益,又等于边际收益。 2、商品价格递减条件下收益的变动 在商品价格递减的条件下,随着商品销售量的增加,平均收益、边际收益都是递减的,一定产量的商品价格只等于平均收益,而不等于边际收益。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一)有关利润的概念 1、正常利润 企业家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得到的报酬,即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属于隐含成本。 2、超额利润(经济利润) 企业收益超过成本的部分,即企业在短期内获得的超过正常利润以上的利润。 π =TR-TC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 (利润最大化原则) 当MR?? MC 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表明厂商仍有潜在利润没有得到,增加生产有利 当MR〈 MC 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表明厂商增加生产会使总收益减少,产生亏损 当MR?MC 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厂商达到均衡状态,不再调整产量 第六章 厂商行为理论——不同市场环境下厂商均衡的实现 根据市场竞争程度不同,西方经济学把市场分为四类: 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竞争程度由大到小、垄断竞争程度由小到大)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市场及其形成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及形成条件 生产者和消费者数目众多(必须面对既定的价格,无法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市场价格) 产品同质(所有商品具有完全替代性,任何厂商都无法形成垄断) 要素自由(各种要素在各行业间可自由流动) 信息充分(厂商和消费者对自己生产和消费的商品有充分的了解) 二、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价格是由整个行业的供求状况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单个厂商自己决定的。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收益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价格不变,市场价格等于平均收益。由于增加销售量价格也不会发生变化,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 MR=AR=P (三)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不能通过控制价格的方法控制收益,只能根据成本变动情况合理调整产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1、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厂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改变生产规模。厂商的盈亏只能由行业的供求关系决定。 1°供给小于需求 由于整个行业供给不足,市场价格会上升,价格水平高于厂商的平均成本,所有厂商均可获得超额利润 厂商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其产量由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R=MC)确定。且边际收益大于平均成本,MR>AC。 2°供给大于需求 由于整个行业供给过剩,市场价格会下降,价格水平低于厂商的平均成本,所有厂商均会出现亏损。 3°供给等于需求 由于整个行业供需平衡,价格水平等于厂商的平均成本,所有厂商均可获得正常利润。 结论: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 MR=AR=MC=AC=P 2、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 短期中的三种情况 供<求,存在超额利润→新厂商加入或原有厂商扩大生产→价格下降,超额利润不复存在供>求,出现亏损→厂商压缩生产或退出该行业→价格上升,亏损不复存在供=求,厂商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MR=LMC=SMC=LAC=SAC 三、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价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优点 在实现长期均衡时,P=MC,说明社会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 在实现长期均衡时,AC处于最低点,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利 生产者: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正常利润 消费者:AC最低,意味着价格最低 节省广告开支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缺陷 产品完全无差别会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个别厂商平均成本的最低水平可能建立在社会成本高水平的基础上,社会环境方面代价较大 厂商数目众多会使其规模过小,不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垄断市场及其形成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 完全垄断又称独家垄断,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厂商所控制的状态。 厂商与行业合一(一个厂商占据一个行业,该厂商是该产品的唯一提供者) 产品不能替代(该厂商生产的产品独一无二,需求交叉弹性为零) 进入市场存在障碍 厂商决定价格 (三)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条件 要素控制(厂商控制关键性原料)、自然限制或规模限制、拥有专利权、政府特许 二、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1、完全垄断条件下的短期均衡 完全垄断条件下短期厂商是否一定能获得超额利润?(否,取决于需求情况) 结论: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 MR=MC 2、完全垄断条件下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厂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调整生产规模,避免亏损,甚至不满足于正常利润,获得超额利润。 结论: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 MR=MC AR > AC 三、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价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缺陷 在生产成本高于平均成本处保持均衡,说明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商品价格远远高于最低的平均成本水平,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 不利于技术进步(没有压力)和收入分配的公平 (二)完全垄断市场的优点 有能力促进技术进步(垄断利润) 公共事业部门的政府垄断,有利于增进整个社会的利益(有利于基础设施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市场及其形成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即垄断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市场结构。 (二)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及形成条件 厂商数目比较多(彼此存在激烈竞争,谁也不能操纵市场) 产品存在差别:产品有相同之处,能够替代,存在竞争、产品存在差别,不能完全替代,形成垄断(厂商既是竞争者,又是垄断者) 买卖双方均可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二、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1、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均衡 短期中,厂商可形成垄断,短期均衡条件与完全垄断市场相同。是否一定能获得超额利润?(否,取决于P与VC的关系) 2、垄断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 长期中,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同,既不会有超额利润,也不会有亏损。 三、对垄断竞争市场的评价 从技术创新来看,最有利于技术进步 完全垄断市场:没有竞争,没有技术创新的压力 完全竞争市场:没有垄断,难以从技术创新中获得收益,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 从产量和资源利用程度来看 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从平均成本和生产要素的效率来看 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成本) 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生产要素的效率) 从价格来看 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消费者付出了较高的价格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市场及其形成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含义 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垄断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是指少数几家大厂商控制某种产品的绝大部分产销的市场结构。 (二)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及形成条件 厂商数目极少(每一厂商都拥有较大份额,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厂商相互依存(厂商彼此相互影响,会使价格和产量引起连锁反应) 产品同质或异质:同质——纯粹寡头(依存度高)异质——差别寡头(依存度低) 进出不易 二、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1、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产量的决定 寡头之间存在勾结时,协商决定产量,瓜分市场 寡头之间不存在勾结时,根据其它寡头的产量决策来调整,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2、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价格的决定 寡头之间存在勾结时,协商决定(卡特尔组织) 寡头之间不存在勾结时:价格领先制 成本加成法 三、对寡头垄断市场的评价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优点 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获取规模经济的好处、有利于技术进步(既有动力、压力又有实力) (二)寡头垄断市场的缺陷 寡头之间的相互勾结和价格操纵往往会抬高价格, 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存在严重的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非价格竞争费用惊人 第七章 收入分配理论 一、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内容 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照其在生产中的贡献得到报酬,而报酬水平的高低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的。 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 马歇尔“四位一体”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企业家才能——利润 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决定 (一)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决定的共性规律 1、工资、利息、地租、利润都是由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 2、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高低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的特点(与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相比) 生产要素的需求:需求主体是厂商,是派生的引致的需求(由消费者的需求引发的) (间接需求),是联合的相互依存的需求 生产要素的供给主体是居民户 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要素使用的边际收益 = 要素使用的边际成本 MRP = MFC (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决定的特殊性 1、工资(劳动的供给的特殊性) 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工资即劳动的成本 劳动的成本:实际成本(劳动者维持生存及接受教育训练的费用)、心理成本(劳动者牺牲闲暇带来的负效用) 劳动的供给的变动呈现特殊性 工会影响(提高)工资的三种方式(工会可以控制工人,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 (1)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不但会使工资增加,且可增加就业 增加劳动需求的方法:增加出口,限制进口;反对用机器替代工人,反对失业;一个人的工作分给两个人做 (2)减少劳动的供给 减少劳动供给的方法:强制退休、禁止使用童工、限制移民、减少工作时间 (3)最低工资法(可能会出现失业) 2、地租(土地的供给的特殊性) 土地(泛指各种自然资源)的特点:数量有限、位置不变、不能再生 3、利息 关于利息的性质的理论 时间偏好理论——人们喜爱现期消费,对未来难以预期。放弃现期消费应该得到利息作为报酬。 利息的作用:鼓励少(多)消费,多(少)储蓄、刺激企业用好资本、抑制通货膨胀 迂回生产理论(roundabout production method)—— 先生产生产资料,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带来利息。 现代生产的特点就在于迂回生产,但迂回生产的实现就必须有资本。 这种由于资本而提高的生产效率就是资本的净生产力。资本具有净生产力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 关于利息的决定 资本的价格即利息率是由资本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共同决定的。 资本的需求主要来自厂商投资的需求,因此,可以用投资来代表资本需求。 资本的供给主要来自居民户的储蓄,因此,可以用储蓄来代表资本的供给。 利息率则是由投资和储蓄共同决定。 4、利润 正常利润:(即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取决于“企业家才能”的供求关系)很高(对企业家才能的需求大而供给有限) 超额利润:(即超过正常利润以上的利润)包括创新利润、风险利润、垄断利润 风险利润——承担风险的超额利润(对从事某项事业失败可能性的补偿,其存在是合理的。) 垄断利润——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超额利润(如卖方垄断出售权、买方垄断购买权等,垄断对经济的发展没有好处,是一种剥削,其存在是不合理的。) 创新利润——因为创新获得的的超额利润(创新的超额利润是合理的,应予以鼓励。) 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 包括五种情况: –引入一种新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市场; –获得一种原料的新来源; –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方式。 三、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衡量 (一)洛伦茨曲线 1、洛伦茨曲线的含义 洛伦茨曲线是反映社会财富分配平等程度的曲线。 2、绝对平等线、绝对不平等线、洛伦茨曲线 (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计算出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指标。 基尼系数 G=A/(A+B) 当A=0时,基尼系数=0,绝对平等;当B=0时,基尼系数=1,绝对不平等 1 〉基尼系数〉0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0.4为 警戒线、0.6为危险线 第八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一、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一)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臵资源(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甚至出现误配臵,而市场自身由于其局限性又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借助市场以外的力量加以解决。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 存在垄断 公共物品问题 外部效应问题 收入分配问题 1、存在垄断 垄断是指对市场的直接操纵及控制 垄断会导致产量偏低、价格偏高、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臵,使消费者福利、社会福利受到损害 垄断缺乏降低成本和技术进步的动力,从而会使社会成本增加 垄断会导致为寻求额外利润而进行的寻租行为,不仅会增加社会成本,而且会滋生政府腐败 2、公共物品问题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各种产品与服务的总称 私人物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一般产品和劳务 (2)公共物品的特征 无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 (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 无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减少了其他人的使用)(增加公共物品消费时的边际成本为零,且免费提供给想要的人,不存在生产者的利益交换) 供给具有垄断性 消费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普遍性 公共物品的提供和消费意味着政府参与了经济活动 四种物品 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 共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自然垄断: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的物品。 (3)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公共物品问题 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一定非要购买,没有价格,不能按市场原则生产。 公共产品的经典例子是国防和灯塔。不可能把某些国民排除在享用国防安全范围之外,因而国防具有非排他性;另一方面,给额外一个人提供相同水平的国防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灯塔也属于公共产品:灯塔具有非竞争性,由于很难对从灯塔中得到好处的船只收费,所以它也具有非排他性。 3、外部效应(外部影响)问题 (1)外部效应的含义 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活动对外部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即某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成本或收益由第三方承担,而直接的经济活动者、交易者并没有付出或得到。 (2)外部效应的表现 某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 私人成本——厂商在生产中投入要素的价格之和。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加对社会造成的但没有补偿的损失,包括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以及公众受到的环境污染、社会的不安定等各种利益损失。(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要求价格等于社会成本) 私人收益——厂商在生产中获得的收益。 社会收益——社会所获得的收益,包括经济上的直接收益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公众文化水平与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安定等。 外部经济(正效应)(对社会有利): 私人成本>社会成本, 私人收益<社会收益 外部不经济(负效应)(对社会有害): 私人成本<社会成本, 私人收益 >社会收益 (3)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问题 外部经济对社会有利,应该扩大,但自身无效益无法生存,外部不经济对社会有害,应该限制,但自身效益可观会盲目扩张 4、收入分配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效率分配必然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甚至出现两极分化。 二、微观经济政策 (一)价格政策(支持价格、限制价格)——解决价格机制缺陷 (二)消费政策——解决消费者行为理论局限性 保护消费者政策,消费外在干预化政策 (三)产业政策——解决垄断问题、公共物品问题、外部效应问题 1、垄断问题 制定鼓励竞争的政策(不同部门区别对待)、制定反垄断的法律 2、公共物品问题 实行国有化政策(有利有弊)、给予财政货币政策优惠(减税、补贴、信贷优惠等) 3、外部效应问题 外部经济(与解决公共物品问题相同)、外部不经济:税收调节、行政政策限制、法律禁止 (三)收入分配政策——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 1、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原则——处理好效率(初次分配)与公平(再分配)的关系 2、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政策 税收政策(所得税、遗产税、财产税、消费税)(调节高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保障低收入) 第九章 宏观经济学简介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的规律性)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研究其形成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寻找解决途径)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探寻国民收入长期增长的源泉) 开放经济理论(分析一国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如何影响别国或受别国影响,如何进行调节) 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措施) 一、国民收入的核算 (一)国民收入的统计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1、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2、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NNP) NNP=GNP-折旧(资本消耗) 3、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 NI=NNP-(间接税-政府补贴) 间接税:税收负担不由纳税者承担,即由企业缴纳但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政府补贴:政府给予企业补贴,具有负间接税的性质。 4、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 一国以当年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个人一年内所得的收入总和。(计算时应从国民收入中减去那些不会变为个人收入的部分,加上个人从非国民收入中得到的收入 ) PI=NI-社会保险金-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和利息支出+企业转移支付 社会保险金:企业从工人工资或股东股息中扣除的必须上缴政府的部分,不归个人所得 企业所得税:上缴政府 企业未分配利润:国民收入中包括了企业的全部利润,个人只能得到其中一部分 政府及企业转移支付和利息支出:政府或企业对某些居民的补贴 5、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交纳个人所得税后留下的可为个人支配的收入。 PDI=PI-个人所得税 =个人消费+个人储蓄。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重要指标 GNP-固定资产折旧=NNP-间接税+政府补贴=NI-社会保险金-企业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利息+企业转移支付=PI -个人所得税=PDI 二、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一)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1、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期间—一年 当年生产:当年生产以后使用(计入)、以前生产当年使用(不计入) 应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是: 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拖拉机 C.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拖拉机 在某一年转手的以前建成的房屋的交易中,房屋的价值不应计入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但在这一交易中所提供的劳务,即佣金,是该年的劳务,应计入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 2、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对象——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 最终产品:已退出当期生产过程,进入最终使用的产品。 应该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 C.粮店为居民加工面条的面粉 3、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范围——有形产品和无形劳务的价值 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有形产品 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劳务 4、国民生产总值的计价标准——市场价格 不经过市场交换的产品和劳务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受价格水平影响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1、支出法(产品流动法)(最终产品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C+I+G+(X-M) (1)个人消费支出(C) 个人或家庭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 (2)私人总投资(I) 一年内所建造的厂房、设备以及存货的增加。 (3)政府购买(G) 中央及各级政府在最终产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包括政府采购的军品、民品、教育、国防、公共工程、政府雇员薪金等,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如养老金、失业金、补贴、公债利息等,因为转移支付仅仅把收入转移,没有产生交换。 注意:C、I、G的区别不在于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而在于购买者的类别。 (4)净出口(出口-进口)(X-M) 产品和劳务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X-M为正 外国向本国净支出 构成GNP一部分 X-M为负 本国向外国净支出 从GNP减去 GNP=C+I+G+(X-M) 2、收入法(成本流动法)(要素支付法) 从收入角度出发将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GN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资本折旧 3、部门法(生产法) 从生产的角度出发将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各部门的产值相加。 GNP=各部门产品和劳务总值-中间产品价值 三、国民生产总值的分析指标 (一)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1、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引起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因素:最终产品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一年的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实际GNP=名义GNP/GNP价格指数`100% (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GNP=GNP/人口数量 (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国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GNP——以国民为统计范围,以生产要素的归属为统计标准 (国民原则) GDP——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国土原则)(包括本国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格总和,但是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外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 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GNP-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 如果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为正数 则GNP>GDP;如果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为负数 则GNP<GDP 三、国民经济的循环 1、两部门简单循环(生产和消费)?生产与消费均衡 生产多少=消费多少 C+I = C+S 所以I = S 2、三部门循环:居民、厂商、政府 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购买各种产品与劳务的支出 三部门经济均衡C+I+G = C+S+T 所以I+G = S+T 3、四部门经济均衡AD = AS 居民、厂商、政府、国外四部门均衡 C+I+G+X=C+S+T+M I+G+X=S+T+M
正在阅读:
西方经济学知识总结06-21
2014年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10)申论模拟题 过期药如何处理03-08
浅谈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的培养10-31
又到端午忆屈原作文600字07-12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范例 - 图文09-19
廉洁自律最新08-22
18秋《现代教育技术》在线作业二603-08
加快推进我市企业上市的对策和建议01-15
1帮扶责任人访谈提纲03-2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经济学
- 西方
- 总结
- 知识
-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利工程造价实习报告
- 凝聚共识,乘势而上,开创公司发展新局面
- 《甘肃省数字校园建设标准(11-30)》
-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学年国家二等助学金名单
- 化工原理试题库(总)
- 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方法分析
- 经济师考试中级工商管理专业七121百道题文库
- 倒车入库图解
- 中医诊所管理规章制度
- 东北师范发展心理学16秋在线作业1
- 长沙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 贵阳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写作规范(试行)校行发[201
- 5分钟完成电源24pin插头退针 - 图文
-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几处重要改动
- 浅议“换位思考”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优势及应用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 2016泌尿外科轮转生出科试卷A卷
- 甲级单位编制纸盒纸箱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可研+贷款+用地+2013
- 方方说课稿102
- 材料作文“小卜就业选择建议”写作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