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重点

更新时间:2023-11-30 07: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单选题(20x1=20分)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征,即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4.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5.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6.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7.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8.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9. 联系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0.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11. 新旧事物的划分标准: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1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14.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15.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人类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6.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18.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19..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20.毛泽东指出:‘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1.社会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2.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

2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放映 2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6.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7.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28.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时势造英雄

29.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31.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4.金融寡头: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35.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36.金融寡头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3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38.无产阶级处于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革命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39.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

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二、多选题(15x2=30分)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思潮(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联系的特点:客观性 、普遍性、多样性、有条件性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8.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9.真理的特征:客观性、一元性、绝对性、相对性 10.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3.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14.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5.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1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7.自然经济先于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8.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19.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0.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21.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1、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则是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2、手段是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即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并用。3、在竞争范围上,主要是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进行的。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23.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1、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2、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3、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4、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24.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1、借贷资本输出。2、生产资本输出。3、商品资本的输出。

25.经济全球化动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2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任何

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27.空想主义代表人物: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28.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 30.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1旧式分工的消除的表现:1、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3、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32.人类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从广义上讲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另一类是完全脱离客观发展规律而陷入虚幻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三、判断题(10x1=10分)

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4.意识是人脑的特殊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5.发展不等于运动,运动包含发展

6.盾的同一性又是统一性,矛盾的斗对立性又是斗争性 7.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9.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判断题) 11.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应。 12.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

1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就是创新 14.创新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5.重视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

16.物质生产方式,简称为生产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因为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所以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方式是决定力量)

1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7.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18.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19.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一、简答题(6x4=24分) 1).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和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活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什么? 答: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价值的特征是什么?

答:一、客观性 二、主体性 三、社会历史性 四、多维性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一)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3、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4、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5)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6)群众观点:

答: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

观点。

7)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答:(一)商品价值量是由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二)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三)、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9)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一、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二、贸易全球化 三、金融全球化 四、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国际投资进一步加大 跨国公司为主体 国际贸易 国际金融)

1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只有在生产力增长起来,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1、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 2、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将消亡 3、在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将不复存在

4、三大差别,也将消亡。三大对立也归于消失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二、论述题(2x8=16分) 1).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答: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物质世界本质的根本特点。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一、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二、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一、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运动的第一个阶段6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有关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二、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从认识

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三、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处理信息的手段发生了巨变。2.科学技术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3.科学技术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是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的解决矛盾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他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指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

列宁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3、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5、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属于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的、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一、单选题(20x1=20分)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征,即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4.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5.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6.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7.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8.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9. 联系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0.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11. 新旧事物的划分标准: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1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14.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15.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人类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6.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18.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19..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20.毛泽东指出:‘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1.社会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2.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

2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放映 2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6.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7.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28.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时势造英雄

29.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31.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4.金融寡头: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35.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36.金融寡头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3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38.无产阶级处于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革命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39.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二、多选题(15x2=30分)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联系的特点:客观性 、普遍性、多样性、有条件性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8.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9.真理的特征:客观性、一元性、绝对性、相对性 10.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3.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14.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5.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1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7.自然经济先于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8.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19.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0.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21.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三、社会生产是

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1、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则是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2、手段是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即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并用。3、在竞争范围上,主要是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进行的。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23.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1、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2、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3、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4、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24.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1、借贷资本输出。2、生产资本输出。3、商品资本的输出。

25.经济全球化动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2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27.空想主义代表人物: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28.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 30.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1旧式分工的消除的表现:1、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3、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32.人类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从广义上讲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另一类是完全脱离客观发展规律而陷入虚幻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三、判断题(10x1=10分)

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4.意识是人脑的特殊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5.发展不等于运动,运动包含发展

6.盾的同一性又是统一性,矛盾的斗对立性又是斗争性 7.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9.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判断题) 11.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应。 12.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

1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就是创新 14.创新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5.重视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

16.物质生产方式,简称为生产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因为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所以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方式是决定力量)

1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7.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18.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19.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二、简答题(6x4=24分) 1).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和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活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什么? 答: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价值的特征是什么?

答:一、客观性 二、主体性 三、社会历史性 四、多维性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一)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3、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4、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5)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6)群众观点:

答: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7)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答:(一)商品价值量是由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二)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三)、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9)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一、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二、贸易全球化 三、金融全球化 四、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1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只有在生产力增长起来,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1、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 2、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将消亡 3、在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将不复存在

4、三大差别,也将消亡。三大对立也归于消失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二、论述题(2x8=16分) 1).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答: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物质世界本质的根本特点。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一、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二、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一、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运动的第一个阶段6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有关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二、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三、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处理信息的手段发生了巨变。2.科学技术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3.科学技术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mh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