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09-01 10: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思想道德观与行为习惯具有一致性。抓良好习惯养成,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四有”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2、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学生中现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待提升,学生中不规范的行为习惯急待疏导矫治,如学习习惯不端正、活动习惯不主动、人际交往习惯缺礼貌、言行举止欠文明,来人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缺少说普通话的习惯等。

3、习惯是后天的产物,习惯有好坏之别,优良的习惯能使人的意识得到更大的解放,对生活实践发生积极的作用,不良习惯则起消极作用,有意识地创造特定条件,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习惯,防止和破除不良习惯,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特别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南岗区进修学校的《中小学养成教育模式及实施策略》项目研究中,确立的研究子课题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二、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各种良好习惯列为重要的目标。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等。《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2、习惯养成属于教育心理学范畴,要坚持运用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和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和分析教育过程,认识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要坚持心理与实践统一的观点,良好习惯的养成有赖于良好心理活动及状态。

3、习惯与道德观具有一致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必须贯彻党的人才培养的战略方针,坚持党的人才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认识良好习惯养成的客观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 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本课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必须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品德和整体文明行为习惯。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在于形成纵向的行为

习惯系列和处理好横向的联系,通过纵横向有机联系的研究,从而形成块状操作要领,最后达成一个综合的行为习惯规范网络,使之成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指南,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内容 : 人的习惯具有相当的广阔性,但作为研究对象而言,应有其相对的集中性,据此,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培养 “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 的行为习惯;热爱学习、善于学习、认真学习的行为习惯;热爱生活、文明生活的行为习惯;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行为习惯;正当的社交娱乐习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时代发展同步的习惯等。

四、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2 年1月—4月)主要任务:聘请研究顾问或指导专家;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第二阶段:初步研究阶段( 2012年月 5月 —2012年 12月) 主要任务:全方位实验,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本阶段主要以探索“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与学生全面发展研究”的组织方法和教学常规为出发点,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使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化、规范化。

3、第三阶段:中期研究阶段( 2013年 1月 —2013年 12月) 主要任务:收集、整理第二阶段的各种研究数据和资料,形成初步成果,并反思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对研究工作进行中期总结,以深化课题研究。

4、第四阶段:深化研究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0月) 主要任务:按照调整后的研究重点,实施课题研究。

5、第五阶段:全面总结,课题鉴定(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主要任务:形成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并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和鉴定。

五、完成时间

三年

六、研究原则、方法

研究原则:

1、行为规范原则:习惯是一种固定型的外在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从日常具体行为规范入手。

2、习惯养成与全面发展一致性原则: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相应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

3、矫治性原则:在培养好习惯的同时,要注意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

4、技能型习惯和智慧型习惯的培养相结合原则:在习惯的养成中,要把技能型习惯和智慧型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5、家校结合教育原则:在习惯的养成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相互配合,父母和教师要发挥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少年儿童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中和学校中度过的,父母和教师的行为对他们的

影响极大。养成少年儿童良好习惯,需要父母和教师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修养。

6、针对性原则: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在习惯培养中应该有所侧重。同一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尤其要重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7、时代性原则: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要突出时代性习惯的培养。所谓习惯的时代性,就是指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 21 世纪,应该强调的时代性是“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和全面发展”。

研究方法:

1、确定重点班与全员参与相结合,在实验班里进行协作性研究,并对学生进行特征性分析,根据分析情况把学生分组研究、评价。

2、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根据具体情况,边实践边修改。

3、理论研究: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数据统计法和理论研究法检测实验结果。

七、保障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在学校党组织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科研理论,开展周密细致的调研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做到课题有针对性,突出德育的实效性。

2、加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培训工作。培训时间有保证,培训内容充实、系列化,培训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工作水平。

3、发挥学年、学科组研究共同体的作用。以学年组为一个研究单位,在研究中立足学生实际制定本学年的学生习惯养成目标,在学年共同体学习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在实效上下功夫,切忌空而不实,为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预期成果

1、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实验总结报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lw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