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议论文观点和材料(梅丽红)

更新时间:2024-01-31 01: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议论文之观点和材料

黄冈中学 梅丽红

一、考试说明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课程标准》《中考说明》都对议论文的阅读提出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同时查看近五年中考议论文所考查的能力统计看来,“能够读懂材料,恰当运用,研究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中考的热点,也许这也是学生答题时的难点。

特别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是从“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 这两句中我们明确了《考试说明》中对议论文的基本考查能力。那么无论是“区分”还是“发现”,“观点”与“材料”都是是议论文的核心考查点。“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实际上主要指得是思考观点和材料,判断的也是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二、考试题型

全国题型一:材料的作用 (1)第⑤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安徽省) (2)文中引用名言名句颇多。请自选一例并简析其作用。(3分)(广东省佛山市) (3)选文的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选文②③段有什么作用?(4分)(贵州省安顺市) (4)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河南省)

(5)选文1-5段举开锁厂老板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黑龙江省绥化市) 题型二:材料证明观点

(1)14.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 (2) 7.下列做法符合本文所讲述的道理的一项是( )(3分) (3)下面材料,能够证明文中哪一个分论点,简要说明理由。 (4)下面哪则材料能证明第③段观点,为什么?

(5) 从下面四个论据中选择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6)24.下列哪个材料可以用作第④段的理论论据?为什么?(2分) (7) 36.请为选文第②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分)

(8)21.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敬业”的正面事例,请举出一例,充当本文的事实论据。 近年北京中考题型

2011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20.文章开头举出薛仁贵与王茂生交往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材料的作用 21.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材料与观点对应

①不计安危 ②不论地位 ③不分彼此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2.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君子之交淡如水。(3分)材料的作用

2012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22.请你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2分) 补写材料与观点联系的语句 2013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22.请在第④段画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克雷洛夫的例子与“话还要有情趣”之间的联系。

(2分)补写材料与观点联系的语句 2014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18.根据内容,分别将第③④两段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每句话补写8个字)(4分)

第③段

第④段 来源:Zxxk.Com]

根据材料补写分论点

总结:考试题型考查“观点与材料”的角度不断变化。

考试内容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补写、续写、仿写。

考点形式的变化:理解——运用,单一——多元,找答案——悟、写答案,考知识——考能力。

我们发现考题的综合性灵活性增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越来越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准确判断,清楚表达的能力。

如何突破观点和材料难点呢?首先咱们从读懂材料入手。

三、读懂材料

(一)自我设问,读懂这个材料。

读懂: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做

(内容) (作用) (形成联系)

(二)、通读材料,明确所写内容,加以准确概括 1、事实论据存在的形式

(1)事实论据以两种不同的性质存在 一是现象。(1)从时间上看,存在在一定的历史阶段;(2)从空间上看,流行与较大的社会范围;(3)从行为主体上看,做事人物不确定,往往是一个群体,或者整个社会公众群体;(4)从行为上看,是一种普遍行为、常态行为(5)从结果上看,没有一个显性的结果,结果常常是较长时间后产生的社会影响。例如:当前,我国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21世纪,我国80%以上的90后,都是“月光族”或“啃老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一是事件。(1)从时间上看,发生在具体的一个时间点上;(2)从空间上看,事件发生在具体的地点或明确的地域;(3)从行为主体上看,是特定的一个或几个人物;(4)从行为上看,是一种特定行为,具有独立性特点。(5)从结果上看,具有具体的显性结果。例如:2012年5月29日,吴斌——一个普通大巴司机,驾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窗外突然飞来异物,击中了他,当场肝脾破裂、肋骨骨折,肠子流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秒他缓缓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告诉大家安全下车,然后他倒下了。他用自己生命挽救了34位旅客的生命。

(2)事实论据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述另种形式存在

①凝练式概括:就是行为主体、行为原因或方式、行为过程或状态、行为结果四个元

素一个不落的概括。其中行为原因或方式部分,概括时不停留在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提炼本质;行为结果的概括要用具体的结果来表达。

例如:21世纪以来,新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每个月的工资收入,一般只有2500元到3000元,仅仅能满足食物和服装开销,无法应对结婚、买房等巨大支出,同时,这一代大学生,出生后娇生惯养,完全没有自立意识,同时受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消费又大手大脚,毫无节制,只能张嘴向父母要钱,依靠老人“补助”,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给老人增加了巨大的负担。

这个社会现象中,当代大学毕业生是行为主体;收入低、物价高、缺乏自立意识、爱好享乐、节约意识淡薄是行为原因和行为方式的本质;张嘴向父母要钱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是具体行为;给老人增加负担是行为结果。因而这个事实论据概括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因为收入低、物价高、缺乏自立意识、爱好享乐、节约意识淡薄,张嘴向父母要钱,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给老人带来的巨大的负担。

②省略式概括:就是在使用事实论据的时候,因为事实论据中的人物行为大家熟知,便不再陈述具体内容,只提人物或者只提及人物称谓,然后高度概括人物的行为。 例如论证观点:人人都应该有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有的作者就是这样论证的——焦裕禄、雷锋、孔繁森想告诉我们什么?钱伟长、郭明义、王万青想证明什么?最美爸爸、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用他们的壮举在启迪我们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奉献!那就是责任!!

这里面运用的事实论据,采用的就是省略式概括形式,前面的六个人,只点到了姓名,最后一组点到了称谓,并把他们的行为用“壮举”进行了高度概括——未提及任何一点具体内容。

③成语典故:有很多成语故事,已经广泛流传,大家耳熟能详,一提及某个成语典故,具体故事不用作者做具体的讲述,大家见到成语,早已心知肚明。

例如论证观点:智慧主导阶段成败。作者这样写的——成功需要实力,但并不是说构成生命所有时段所有的成败都取决于实力,诸葛草船借箭、虚摆空城;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孙膑围魏救赵、王允几刀杀人,在危及存亡的关头,这些古圣先贤,哪个凭借兵多将广,以蛮力取胜?哪个不是高擎智慧之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明确概括事实论据的目的 简化论据,提纯论据主干,明晰论据蕴含之理,明确作者要论证什么,要阐述什么道理。事实论据中蕴含什么道理,作者必然用它来论证什么道理,阐述什么道理。构成事实论据的四个元素中,行为主体(做事的人或物)和具体行为联合在一起,只有宏观叙事能力,只是告诉人们,发生了怎样一件事。而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与行为结果的联系,才能蕴含道理。将复杂的事实论据概括成人物、行为、行为原因或方式、行为结果四个部分,我们就能很容易发现这个事实论据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从而最终明确作者要阐述的道理,同时也能明确作者运用这个事实论据,论证的是哪个观点。

3、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

(1) 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四元素齐全概括法。 就是从比较详细的事实论据中,提出行为主体(谁)、提出整体行为(做什么),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句话,交代作为论据的事件或现象是什么;然后透过现象,概括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的本质(为什么做或者怎么做的),继而从复杂的现象中找出行为对应的核心结果(不要本质结果,要结果对应的核心现象),然后将行为方式或原因的本质与结果联系起来,构成蕴含哲理的部分。这样事与理就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的无灵魂的叙事。

(2)成语概括法,就是用成语典故概括文章的事实论据。

概括下面论文片段中的事实论据——

拒绝良言,不纳良谏,刚愎自用,是扼杀事业的利刃。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张良从项羽的族叔——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告知刘邦,刘邦吃惊不已,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项羽道歉。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了。无奈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后项羽战败,拱手将天下让与刘邦。项羽凭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匹夫之勇,凭借手中四十万铁甲,置范增忠言如耳旁风,最终酿成了血染乌江败局。 答案:鸿门宴

(3)二元社会现象概括法

二元,就是概括社会现象时,只关注行为主体和行为两个元素,采用“行为主体(做事的人或物)+ 行为”的方法,来概括社会想象。例如:中学生早恋日益普遍;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人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道德沦丧.......

值得注意的是:①在概括人物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的本质时一定要描述具体现象,不能解释本质,要紧扣论点,不能游离在论点的关键词之外,否则,我们概括之后的论据,客观上已经不能证明论点了。②人物的行为结果不能概括成抽象的结果,因为离开了具体的结果,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就彻底丧失了。这一点,是事实论据概括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③要根据论点选择事件;④要根据要求完成论据的替换或补充添加任务——有的命题要求从学过的文中选取事件,有的要求从正面或反面选取事件等等。

(三)、思考材料在文中的作用,形成表达。 后面的例题导引有详细说明

(四)判断材料与观点的联系 一个事实论据能够证明某个论点,关键看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否与论点一致。例如:观点是——细节决定成败,观点要阐述的是“细节”与“成败”之间的关系,明确的关系时细节对成败就有决定作用。分析下面这个例子,看这个事实论据能否证明上面的观点。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在升空70余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究其原因,仅仅是推进器末端的一个螺母没有拧紧所致。事件的起因是——一个螺母没有拧紧——体现的是“细节”,而结果——升空70余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体现的是失败,行为起因和结果的关系正是“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这个事实论据正证明论点。又如:战国时期的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怀揣六国相印的纵横家。行为方式——头悬梁,锥刺股,博览群书——行为本质表现的是“勤奋刻苦”,结果是成就了事业,结果虽和“成败”一致,但影响成败的不是“细节”,而是“勤奋刻苦”,因而这个事实论据不能证明“细

节决定成败”这个论点,它应该用来证明“是否勤奋刻苦决定事业成败”这一论点。

提醒:判断材料与观点的联系1、从观点入手,分析观点包含几个要素。2、分析观点中的各方面分别体现在材料中的哪些内容3、语言表述时把观点中的各要素与材料分别形成对应,尽量要答出深刻含义 四、例题引导 (一)、材料的作用 解答材料作用的方法

(1)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

(2)多个观点同时存在,要理清结构,找准观点。

(3)有时材料处于段落中间,它的作用应 该是“承上引下”,需要具体分析。 (4)联系自己阅读感受,明确材料具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等作用。 1. 材料在观点前 (1)内容上

讲了什么故事(谁干了什么) 列举了什么现象 引用了谁的话

强调了??的原因(重要性等) 揭示观点的内涵 充当论据。 (2)结构上

引出论题或观点(为观点的提出奠定基础) 引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阐释性文字 引出观点后面的内容 (3)表达效果上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表达形式:

1、开头通过写(引用)??的事例(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2、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吸引读者,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提示:是否扣题

例1:事实材料引出论题 《奔跑的路上没有风景》第2题:说说本文第1段举了苏格拉底到遥远的地方游览大山这一例子的作用?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这里小故事: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神奇诱人。很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是走一辈子都到达不了的地方!拉克苏沮丧地说:我用尽全力奔跑过来,目标还是遥不可及,真叫人伤心!而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笑逐颜开:这路上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没有享受一番?

答案:通过苏格拉底奔跑路上享受风景的故事(名人趣事),紧扣文题,起到引出论题(该如何对待人生)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2:事实材料引出论题,证明观点 【辽宁省阜新市】《在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 19.选文开头列举三个人物的敬业事迹有什么好处?(3分)

①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动容:四川省凉山山区邮递员王顺友,24年跋涉26万公里,

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以对航空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88岁高龄才离开科研一线;中信重工能源公司经理、党委书记杨奎烈,在医生已经下了“死亡判决书”后,还将在病床上口述的《关于能源供应的变化及应对措施》一文作为“遗产”留给企业……

②上述几个事例,内容不尽相同,但都生动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内涵——敬业。他们用敬业乐业的精神,书写了一个个大写的自我。他们都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

答案:开头列举三个人物的敬业事迹,引出下文的论述内容(论题),(1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分)充当本文的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1分)(3分) 例3:事实材料解释观点中的词语,引出观点 【湖北省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市】《豪气干云》

举荆轲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①有个词语叫“豪气干云” ,形容豪气高到触碰到云的地步。倘举例说明,那就是荆轲吧,他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都知道,其实后边两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更有气势,简言之就是“气贯长虹”。

②做人贵有豪气。

答案:对豪气的解释同时进一步引出论点

例4:道理材料引出论题证明观点 【河南省】《阅历与读书》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答案:引出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 材料在观点后 (1)证明观点

注意:一些材料的后面既出现了论点,又出现了分论点,它到底为了证明哪个,还需要仔细辨析。

还有一些材料证明的观点不是现成的原话,需要结合文本加以总结。 (2)引出下文的内容

例1:事实材料证明中心论点 ,引出下文 【贵州省安顺市】《失败只是一时的,放弃才是永远的》 选文②③段有什么作用?(4分)

①俗话说“坚持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这话虽然有些过于肯定,但不是全无道理。生活中没有永远的失败者,人的一生本就是由成功和失败相互交织而成的。如果你放弃了,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宣判了失败。世界上只有一种失败,那就是放弃。在遭遇失败时,我们不妨对自己说:“失败只是暂时的。”只要你比别人多坚持一点,多努力一点,多自信一点,你就能获得成功。

②在2007年发布的《中国网上购物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网上购物发展迅速,中心城市网上购物消费者在网民中占到42.5%。其中,亚洲网购老大淘宝出力最多,不但自己发展迅猛,而且极大地拉动了同行的发展。而5年前无限风光的昔日霸主eBay(易趣)则让人叹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由最初的90%萎缩到后来的不到5%,市场份额不但远远没

法和淘宝比,甚至不如拍拍和当当。

③2008年,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北京出席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时分析了eBay的失败,但同时表示eBay在中国的失败只是短暂的,只要不放弃就还有机会。

④失败是一种财富,也许它会带给你一时的伤痛,但要知道没有永远的失败,这些 必经的曲折只会让你更加坚强。从失败里,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可以了解自己被什么绊倒,这样在以后就会少犯或不犯相似的错误。马云说得对,最大的失败就是放弃,只要不放弃就还有机会。笑对失败,用一种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失败,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 对失败,这样才不会被它吓倒。

答案:运用事实论据(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失败只是短暂的,只要不放弃就还会有机会。笑对失败,用一种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失败,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失败。 例2:事实材料证明分论点 【湖南娄底】 《说真诚》

阅读第④段引用杜甫和范仲淹诗文中的名句,其作用是什么?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关注:还有一些材料证明的观点不是现成的原话,需要结合文本加以总结。 ⑥安静之美其实何止于闽读。仔细想想: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又何尝不是丰富的安静?只是这又谈何容易。莎士比亚曾经对那种张扬的生命状态发出过这样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摆脱了尘世间虚名浮利的诱惑才有可能静得下来,而拥有了心灵与情感的宝藏才可谓之丰富。步入这样的境界需要人生的历练和阅读的滋养,而这种滋养最大程度的汲取惟有安静的阅读。

答案:作为论据,论证“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多一些热情奉献”的道理。(2分,答论证“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或“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也可) 3.材料在结尾

强调(观点、论题要素间关系等) 【湖北省荆州市】“善的友爱”更持久

23.(3分)第⑤段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⑤有一首歌这样唱到: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反映了人们的期望,道出了爱的力量,抑或说“善的友爱”的力量。对这种“善的友爱”,我们应当珍视,更应当践行。

答案:反映了“善的友爱”是人们广泛的期望,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作为道理论据,进一步强化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4. 材料在中间

《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吗》

第2题:说说本文第3段为何列举《三国演义》中许攸例子?(3分)

从历史上看,曹操是主张任人唯才的,他甚至认为“不 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可录用。这倒不是说, 曹操持别惜才,而是因为战马使伤之际,人才对他的事业 至关重要。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深知这一点,他写曹操 打败袁绍,统领众将进人冀州城时,许他纵马近前,用马鞭 指着城门说:“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许他的这句 话和这个动作可谓轻狂之极,“众将闻言,俱怀不平”。但 曹操却“大笑”着接受了这一轻辱。

为什么?因为许收曾 在曹操军粮紧缺的紧急关头帮助他打赢了乌巢之战。可 见曹操并非没有肚量的人。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和孔融呢?杨修世代簪 缨,却只在曹操的相府中担任主簿之职,杨修对此是不甘 心的,所以他常要卖弄聪明,期望自己的才智能够为曹操 所赏识。曹操对他卖弄早已心怀不满,因为他的才华好像 专用于破译曹操的思想,而从不提供有积极意义的建议和 计策,而且杨修似乎在故意眩耀他那种解读曹操的本领, 并开始影响到曹操的政务。甚至在立庶立长这样敏感的 问题上,杨修也屡屡出手。曹操故意一面命令两个儿子出 邺城门,一面又秘密吩咐守门人.教不要让他们出去,目的 是看他们如何反应,考察他们的才能。 解题思路

具体分析事例(名言),回答:

(1)直接作用:论证/引出??观点/论题

(2) 根本作用:更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答案:运用事实论据论证曹操妒才的观点是错误的,(直接作用1分)同时具体有力(效果1分)地论证了下文正确的观点(并不能简单地说曹操妒才,杨修死于卖弄)。(根本作用1 分)

二、材料证明观点 考查形式

(1)材料能证明哪一个观点 (2)材料为什么能证明观点

(3)材料的选择、替换、调换、顺序、补充 解答方法

关注材料与观点之间的重合点

材料可以证明观点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重合点(材料里照应论点中关键词语的部分)。 例1:材料证明观点 【河南省】《阅历与读书》

1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材料证明观点的解答方法

(1)写出材料内涵,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 (2)筛选判断,找到与材料对应的观点

(3)说理由(重点叙述材料和观点的对应)材料的角度:正反、侧重点、代表性等。 (1)写出材料内涵

歌德的名言是论阐述了阅历丰富的人读书的情状,阅历对读书的影响。 (2)筛选判断。

第②段论述的是“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的观点。 (3)说理由。

第②段论述的是“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的观点,与歌德阅历丰富的人读书的情状,阅历对读书的影响相对应。

说理由时依然要注意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对应 例2:材料的选择 【山东省潍坊市】《为人生准备“压舱石”》

24.下列哪个材料可以用作第④段的理论论据?为什么?(2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②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材料的选择解答方法 (1)明确观点 (2)筛选判断 (3)说理由

注意材料间的比较,能证明观点的材料细致说(要材料和观点对应),不能证明观点的材料大致概括论述重点。

④读书绝无止境。以智慧闻名于世的苏格拉底,在70岁时还自认什么都不知道。这固然是他的谦逊,却更是他的智慧。不论是谁,若想懂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哪怕一点点,就请您保持永不枯竭的读书兴趣,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压舱石”。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 (1)写出观点。第四段观点为“读书绝无止境。” (2)筛选判断。 材料二能证明第四段观点。

(3)说理由。因为于谦诗句的意思是书卷像多情老友,无论何种情况都与之亲近。与第四段观点相符。而材料一侧重于领会书的主旨,有兴趣读书。 例3:材料的补充 解答方法

(1)题目看仔细,看要求补充的是什么(观点、事实论据、道理 论据) (2)要突出材料与观点的对应点

(3)看段落间的联系,补充可仿写其它段落中的语句。 例3:材料的补充——补观点句,总结句 【湖南省长沙市】《著述出书的最高境界》

②其一,为满足追名逐利的私欲而著述出书。随着出版政策的宽松和印刷技术的发达,一些人写书出书的热情汹涌澎湃,他们仿佛文曲星下凡,洋洋万言倚马可待。皇皇巨著隔夜而成,但是泥沙俱下难免鱼龙混杂,沽名钓誉必然经典难觅,这样的书, ① 。

③其二, ② 。如司马迁所言:“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遇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其实司马迁自己都是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于巨大屈辱之中,因“郁有所结而不得通其道”。乃“述往事,思来着”,这才有了《史记》的问世,又如【甲】这样的书,情感充沛,令人唏嘘,但常常困于个人小圈子。

提示:分析此题,我们要关注段落间的联系,同时可以借助平行段落进行仿写。 例3:材料的补充——补事例 事例补充答题要点

(1)论据要有说服力,能很好的证明观点 (2)论据要有代表性,尽可能使人所共知的

(3)表述力求简洁流畅,要把论点中的关键性词语(有关证明论点的要素)写进概括的事实论据内

(4)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相符

(5)基本格式为:何人+何事+结果+评价(论点要素)。 《奋斗的另一面》

“生活中有人正是因为读懂了‘奋斗的另一面’的含义,才成就了一番事业,请你列举两个事例。”

答案:①司马迁忍受“宫刑”的耻辱,在狱中潜心创作了“史家之绝唱”《史记》。②越王勾践屈做“阶下囚”,卧薪尝胆,最终消灭了吴国。

补充材料(事实论据)的几种错误类型: 1.材料错误,胡编乱造 2.与论点关系不紧密

3.论据不典型,没有说服力

要答好材料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材料的时候要能够适当加以概括,不是说字数越多越好,往往是要求简练,紧扣论点,在论据中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句子和部分应该重点提到。 例4:材料为什么能证明观点

材料为什么能证明观点的解答方法

1、首先从观点入手,分析观点包含几个要素,下面的材料也会从这几个方面去证明。 2、分析观点中的各方面分别体现在材料中的哪些内容

3、语言表述时把观点中的各要素与材料分别形成对应,但是尽量要答出深刻含义

《人生“三度”》

20.文章第①段是邓小平的例子为什么能证明作者观点的?

①人生的美好在于不懈追求,追求的奥秘在于立好目标。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目标不同,追求各异。但是,不管追求什么,人生的长度、宽度、高度应该追求。世纪伟人邓小平以他93岁的高龄,渊博的学识,极高的修养,为党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第一, 首先从观点入手,分析观点包含几个要素

本文观点:人应该追求人生的长度、宽度、高度。(通过分析第一段和整合后面分

论点得出)

第二,分析观点中的各方面分别体现在材料中的哪些内容

93岁的高龄——人生的长度 渊博的学识——人生的宽度

极高的修养,为党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人生的高度

第三,语言表述时把观点中的各要素与材料分别形成对应,但是尽量要答出深刻含义

答案:作者认为,人应该追求人生的长度、宽度、高度。长度是指长寿,宽度是指突破人生空间的局限,高度是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邓小平的人生有93岁高龄,渊博学识和极高修养,为党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举邓小平的例子可以证明有长度、宽度、高度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人生,所以人应该追求人生的长度、宽度、高度。 。

总结:解答材料为什么可以证明观点这一类的题时,既要解释出观点中包含的关键要素的内涵,又要概括出材料中与这些内涵重合的内容。 例5:材料的替换 材料的替换解答方法

(1)判断原文中材料的作用。 (2)分析材料间的区别或联系

(3)说理由、依题干答题、注意所选 材料和观点的对应。 既要看材料与论点的联系,又要看材料间的区别。 【山西省】《熬煮就是一切》

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请简要说说理由。

② “熬”住其实非常重要。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得住。所谓“熬”就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能笑在最后。

分析材料间的区别或联系。“龟兔赛跑”和“守株待兔”都有“熬”的表现,但结果却不同,文段中“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通过“熬”,笑到最后,可“守株待兔”的宋人却落下笑柄。显然是有区别的。找到区别后,我们再看材料同论点的联系,可以发现“守株待兔”并不能体现出论点“熬住就是一切”。

本题答案:不好。因为“龟兔赛跑”中的“龟”虽然跑得慢,但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农夫)”虽然也在坚持,但异想天开,坐享其成,一味死守,与中心论点不符。(言之有理即可) 例6:材料回填

材料回填的解答方法 第一,明确观点。

第二,理解论据内容,把握作用。 第二, 确定一一对应关系。 【湖南省长沙市】《著述出书的最高境界》

17.从下面四个论据中选择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①鲁迅为了改造国民劣根性,毅然弃医从文,愤世著书。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巨大,品味极高的精神文化遗产。

②傅雷以自己深厚的父爱吗,为儿子留下了充满拳拳爱子之心的《傅雷家书》。

③诗人屈原,因屡屡遭受来自贵族的排挤和打击,于是“发愤抒情”,写下了流芳千古的《离骚》《天问》。

④陶渊明远离浑浊官场,回归田园,给我们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③其二,为抒发命运多舛的才情而著述出书。 如司马迁所言:“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遇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其实司马迁自己都是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于巨大屈辱之中,因“郁有所结而不得通其道”。乃“述往事,思来着”,这才有了《史记》的问世,又如【甲】这样的书,情感充沛,令人唏嘘,但常常困于个人小圈子。

④其三,为完成立言传世的使命而著述出书,如孔门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论语》,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知论等等;弘扬了孔子思想,传播了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至深。又如【乙】。这样的书,寓意深远,警醒世人,其思想至今影响中国和世界。

诗人屈原,因屡屡遭受来自贵族的排挤和打击,于是“发愤抒情”,写下了流芳千古的《离骚》《天问》。

鲁迅为了改造国民劣根性,毅然弃医从文,愤世著书。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巨大,品味极高的精神文化遗产。 例7:材料的对调 材料可否调换解答方法 (1)表态

(2)各则材料写了什么,与哪个观点对应 (3)重申题干

提示:具体概括出事例内容,完整写出观点。

注意:审题要细,很多同学粗心,会看成段落能否调换。题目在变相考查材料的作用。

④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符号,汉字具有神奇的魅力。它间架方正,音韵优美,象形生动,表意鲜明。“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宋人吴文英将“愁”字拆分释义,便生发出萧索意绪。“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人周邦彦妙写荷花神理,尽显一派绝佳风致。

⑤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说:“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汉字的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地区推行奴化教育,其方式即是废除汉字,逼迫中国人学日语,一些人为守护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甚至献出宝贵生命。

24.第④⑤两段所列举的事例能否调换顺序?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要点:不可调换。第④段列举古代诗人妙用汉字营造意境的事例,不能证明第⑤段中“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的观点;第⑤段列举日本在东北废除汉字,逼迫中国人学日语的事例不能证明第④段所说的“汉字具有神奇魅力”的观点,所以不能调换。(共4分。若写为“列举古人事例不能证明第⑤段的观点,日本人的事例不能证明第④段的观点”扣2分)

熟悉题型知方法,熟能生巧心不慌。 判断仔细无遗漏,概括准确且精炼。 紧扣观点巧分析,围绕观点把例举。 句式修辞考虑周,答完检查莫疏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lj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