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17 15:48: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单元目标

1.通过教师讲解,结合课文,了解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2.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要点,体会思想感情。

3.进一步学习通过心理活动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4.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爱的事业而献身发崇高精神。

5.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6.积累词汇,正确翻译、背诵、默写文言文。

7.参加辩论赛,搜集为自己观点服务的材料并大胆参与,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8.通过模拟招聘的形式,学会在与人交流过程中,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

9.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感受冒险者的孤独而顽强。

21、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2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主旨。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鉴赏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情节,理解内容难点: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

三、学情分析:学生可能不适应阅读这么长的篇幅,学生可能不适应这么欧化的语言,学生可能陌生这么含蓄而深刻的主题,学生可能有不太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在阅读这篇文章比较困难的地方。所以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太高太难,应尽量简化、浅化,使学生好懂、爱学,并重在培养他们的兴趣,不然,教师的教学就会很被动。

四、教学工具:PPT

五、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人说“天上最难的是太空旅行,地下最难的是叩访南极。”南极一直以它的神奇美丽,吸引着人们。二、介绍南极知识:

南极点位于南纬90度,南极洲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

南极的自然环境有五大世界之最: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零下89.2度;是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是世界上最干燥、海拔最高的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大陆。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水,土和空气。

但也无处不隐藏这致命的危险,如:奇寒,杀人风,冰缝,白色沙漠,移动的岛屿、乳白天空、雪盲。南极大陆生物稀少,然而,围绕南极大陆的海洋——南大洋,栖息着数千种海洋生物。开发利用南极的海洋生物资源,将是人们研究南极首先得到的经济效益之

一。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

这虽然美丽神奇却变化莫测乃至冷酷的南极,回绝着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却在1912年,人类两次踏上了南极。但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些叩访南极的英雄们。学习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

三、学习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

㈠、拽(zhuài)癫狂(diān)(kuáng)吞噬(shì)羸弱(lãi)凛冽(lǐn)(liâ)步履(lǚ)战栗lì毛骨悚sǒng 履lǚ行怏yàng快不乐告罄qìng 角逐(juã)雪橇(qiāo)毋(wú) 皑(ái) (xīn温馨(yíng)输赢(qìng)告罄(qìng)钟磬

㈡1、毛骨悚然(sǒng):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2、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3、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4、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5、怏怏不乐(yàng):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6、姗姗来迟:慢腾腾地来晚了。

7、忧心忡忡(chōng):忧愁得心情不能安静

8、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9、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㈢、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他们的影响。成为著名的和平者。

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四、速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㈠第一部分(1~3段):写斯科特一行人来到南极点,却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并为胜利者作证。

第二部分(4~11段):写五名队员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第三部分(12~13段):介绍斯科特的书信,表现了他对祖国、亲人、朋友的热爱之情。第四部分(14~16段):伟大的悲剧折射了英雄高尚的心灵。

㈡(学生快速自读默读。多媒体显示思考题,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文的感受或心情。(如感动、崇敬、钦佩、敬佩等)

2、梳理脉络情节(按时间顺序)(点拨、讨论、提问。)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3、复述课文内容。(提示六要素)

(提问。训练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课文主要写了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最后教师介绍斯科特探险队南极探险的整个经过。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

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

4、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时间、人物、地点、结局)(讨论、提问、归纳:1912年3月,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五人在从南极返回途中不幸全部遇难。)

5、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在文中的哪一部分体现的(找主旨句)?有何作用?(点明主题)(讨论明确后齐读最后一段,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悲剧”之“悲”是指“悲哀”还是“悲壮”?

2、既是“悲剧”又何来“伟大”呢?这是否矛盾?(不矛盾。勇士们的肉体悲壮的死去令人悲痛,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却是伟大的。)

3、本文“悲”包括哪些内容?“伟大”指什么精神?

六、巩固训练

请用“悲在____,而____伟大”的句式,表述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例:“悲在全军覆灭,而冒险精神伟大”、“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实守信的精神伟大”等。

七、拓展延伸:联系各科所学知识及课外阅读积累,展示所学成果。

1、谈谈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伟大的悲剧”式人物或事件及对你的启示。(抗洪抢险、抗非典等救灾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黄继光等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伽利略备受教会打击,沉冤三百年;美国“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先后毁于一瞬,宇航员全部罹难等等。)

2、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探险者的故事?(提示:张骞、玄奘、马可?波罗、麦哲伦、哥伦布、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等。)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挪威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伟大的悲剧》使我们深受震撼,勇士们敢于冒险,挑战自我,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现在起,希望你们树立科学意识,勇于探索,勇于同大自然进行挑战,让斯科特他们的精神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一直相随吧!让我们记住这五位英雄的名字: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课件显示)请大家一起念他们的名字,让这些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吧!(学生齐读)

九、作业:1、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做书后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文中哪些情节、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让你激动难忘?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十、板书设计十一、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研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

文中哪些情节、语句深深的打动了你,让你激动难忘?请概括说明。

★例如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探险家诚实守信的博大的胸襟让人叹服、敬佩。

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感动。

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科学家为事业自我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令人心灵震撼。

4、斯科特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科学家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5、“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6、“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作者使用拟人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一行人的心情。此刻,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们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舞扬威、洋洋自得。

7、“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执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英国人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深受这种文化传统熏陶的斯科特只能接受这一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

8、“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心中的海市蜃楼指他在离开世界前回忆的美好往事,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样,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们的心灵以强烈的冲击。

9、“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二、思考探究

1、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找出文中的相关的语句并大声诵读。

通过直截了当的议论,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颂扬之情。例:“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2、作家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的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这五位探险者,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作者给他们作传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三、创造阅读,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怎样看待成败?

2、假如你是一位作者,你会为谁作书立传?你如何评价失败的斯科特?提示:斯科特虽然在探索领域失败了,但他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爱国精神,不仅是英国人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他的不懈探索精神给后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中心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南极大陆,更了解了人类对南极大陆最初的探险过程是多么的艰辛。作者以饱满的激情颂扬了令人尊敬的斯科特一行,他们那种勇于探索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让全世界人民所仰慕,并给我们以精神的鼓舞。

五、课堂总结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他倾注了全部感情来写这个悲剧,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英雄们的足迹烙在了南极的土地上,英雄们的名字镌刻进了历史的记忆。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探索这个星球的奥秘是会永不停歇的。同学们,探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事业,既是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自我的挑战。愿将来你们中的某些人,也能成为像航天英雄杨利伟、聂海胜等英雄般的人物,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有价值。

六、名言寄语

成功能证实一个人的幸运,挫折能证实他的伟大。———小普林尼

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毫无意义。———何塞?黎萨尔

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埃德慕斯

七、作业: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

22、在沙漠中心

圣埃克絮佩里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3.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会生存。 2.练习快速阅读课文,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

难点:增加语言积累,练习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对多数低年级学生而言,是语文学习的瓶颈,

应加强训练。

三、学情分析:“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教育不是搞转型产品,不是搞短平快的小企业的适应市场生存,教育更多地把古老的上一代逐渐积累下来的那些优秀的文化积淀传承给下一代人,它应该是很有规律的。通过检查,看到我们很多学生,已经培养了很多好习惯。

四、教学工具:PPT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

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二、词语积累

㈠乙醚(mí)虫豸(zhì)硌(gâ)犁铧(lí)(huá)脐带(qí)真谛(dì)噎(y â)筛糠(shāi)(kāng)㈡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重整旗鼓 chïng zhěng qí gǔ)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芸芸众生)

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筛糠)

㈢作者简介

圣埃克絮佩里(1900-1944),法国飞行员、作家,却有幸成了空军的一员。1923年退役后,先后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 1926年,圣埃克絮佩里进入拉泰科埃尔航空公司。在此期间,出版小说《南方邮件》(1929)、《夜航》(1931),从此他在文学上声誉鹊起。1939年,又一部作品《人类的大地》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重入法国空军。后辗转去纽约开始流亡生活。在这期间,写出《空军飞行员》、《给一个人质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1944年返回同盟国地中海空军部队。在当年7月31日的一次飞行任务中,他驾驶飞机飞上湛蓝的天空,就此再也没有回来。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讲述故事内容

课文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不是身历此时此境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2。苦,我们不说了。但是,圣埃克絮佩里在荒凉的沙漠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找找他复杂的心理变化,细读相关的语句。

㈠在沙漠中心,“我”遭遇了哪些痛苦与煎熬?

?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感到呼吸困难。?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走了很远的路,却没有脱离困境。?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沙漠里白天炽热,夜晚寒风侵袭。……

㈡面对这些痛苦,作者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先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

学生1:表达作者心情痛苦的句子

第①个自然节: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斗得像筛糠似的。

第②个自然节: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屠刀就在我的头上。

第⑤个自然节:冻死的想法让我难受······我不喜欢像奴隶那样忍受鞭打。

第⑨个自然节:我的喉咙发紧,这不是个好兆头。

学生2:表达作者心情绝望的句子

第④个自然节: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

第11个自然节:永别了,你们这些我曾经爱过的人。

学生3:表达作者心情乐观的句子

第17个自然节: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

第18个自然节: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第21个自然节: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学生4:表达作者心情平静的句子

第⑩个自然节: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痛苦——绝望(我跑不动了大限到了冻死的想法不喜欢像奴隶那样忍受鞭打)——平静(一种超越任何希望的平静回忆所从事的工作、接触的人)——乐观(工作中,我是幸福的我没有一点遗憾我总算是呼啸过海风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看到了在作者痛苦与绝望中,变得平静、乐观,重新充满生的渴望。于是,他对同伴说:“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求生的渴望?(上路继续)所以朗读是我们要重重的读,来表达作者这份坚定,一刻也不会卸下的精神。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痛苦——绝望——平静——自豪、无悔、乐观——勇气重燃★★作者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原因: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②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③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④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⑤20、21节,文中“我”盼望着清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希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总之表明了“我”信心坚定,继续寻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四、小结心理描写:

1、①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鹰爪……(被陷沙漠的痛苦,无奈与茫然)②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极度寒冷与缺水中,我失望、痛苦)③于是,我忘了埋在沙子里的躯体。我不再动弹,永远都不会感到痛苦。(濒临死亡的平静)②我听见自己说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得挤不出一点眼泪的心……(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我的极度干渴、缺心)

2、富有哲理①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黎明相对于黑暗,比喻飞行中的发现,这与农民盼望春天来临一样,有春种才有秋收。飞行途中有“中途站”的补给,才能到达终点的希望,所以中途站对于飞行员来说是福地。)②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海风了。我从事的是危险的工作,经常面对的是失败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但我无怨无悔,只要我奋斗过,也死得其所,死而无憾。①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中寒风刮得又猛又急,来势汹汹,令人无法躲避,“冲”写出了风来的气势之大之狂。)

3、感触最深:①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我身不由己地踏上……还不是很不幸。(虽死面对死亡,作者却能坦然面对(没有恐惧),反而说还不是很不幸,可见其大无畏的精神,可见是我们遇到挫折与失败,要像作者一样,坚强地面对。)②不管怎么说,上天待我不薄,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重来。(永不放弃,孜孜以求事业的精神)②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我的生活是与生命、事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紧密相连的,而城市的人的生活是指庸碌了,没有追求了,没有追求的平常人生活。)五、作业: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一、导入:

二、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过渡:这不仅是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而且语言也十分优美,富有表现力,现在请大家跳读课文,并思考:

1、你认为心理描写最成功的句子是?①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鹰爪……(被陷沙漠的痛苦,无奈与茫然)②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极度寒冷与缺水中,我失望、痛苦)③于是,我忘了埋在沙子里的躯体。我不再动弹,永远都不会感到痛苦。(濒临死亡的平静)

2、你认为最富有哲理的句子是?①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黎明相对于黑暗,比喻飞行中的发现,这与农民盼望春天来临一样,有春种才有秋收。飞行途中有“中途站”的补给,才能到达终点的希望,所以中途站对于飞行员来说是福地。)②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海风了。我从事的是危险的工作,经常面对的是失败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但我无怨无悔,只要我奋斗过,也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3、你认为感触最深的句子是?①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我身不由己地踏上……还不是很不幸。(虽死面对死亡,作者却能坦然面对(没有恐惧),反而说还不是很不幸,可见其大无畏的精神,可见是我们遇到挫折与失败,要像作者一样,坚强地面对。)②不管怎么说,上天待我不薄,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重来。(永不放弃,孜孜以求事业的精神)③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我的生活是与生命、事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紧密相连的,而城市的人的生活是指庸碌了,没有追求了,没有追求的平常人生活。)

4、教师预备描写优美的句子并相应作赏析:①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中寒风刮得又猛又急,来势汹汹,令人无法躲避,“冲”写出了风来的气势之大之狂。)②我听见自己说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得挤不出一点眼泪的心……(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我的极度干渴、缺心)A、如果删去三个“干枯”可以吗?为什么?B、如果改为:我听见自己说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你认为表达上有何不同?(不行,不能构成反复,表现不出心灵干枯的程度,与我面临的绝境,不如原文那样强烈)

5.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6.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7.很幸运,最后他们俩遇上商队获救了。他曾写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飞行员用飞机这个工具,也跟障碍进行了较量。他们飞翔在万里长空,悬挂在满天乱云之间,要与高山、海洋、风暴钩心斗角。绚丽多彩的土地和天空,风吹粼粼的海面,金黄色的晨曦晚霞,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对他们是生命的庇护,还是死亡的诱惑?他们看到的太阳,是经历磨难重重的星夜后看到的光明的太阳;他们看到的大地,是穿越风雨雷电后看到的宁静的大地;他们看到的人,是迷失在冰天雪地、沙漠荒野后看到的亲切的人。在这种严酷的职业锻炼下,经历多次生与死的搏斗,圣埃克絮佩里向我们展示的人生意义,行动价值,心灵底蕴究竟是什么呢?老师在他身上看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8.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①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②身处逆境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

③困境中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④生命的价值在于发现。⑤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三、质疑探究,理解关键句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四、拓展延伸

?2002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中国古典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依照下列句子仿写。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示例: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五、中心:《在沙漠中心》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六、课堂总结

学习本文,我们学会了面对生活的劫难时,豁达而不悲观,应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七、作业: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

23、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生字词语;2、复述课文(概括能力);3、景物描写;4、详略的安排。

㈡过程与方法:快速阅读,自主、合作与探究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景物描写2、难点: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详略的安排

三、学情分析:珠峰一个令千万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向世人展示着她的神秘与伟岸。学生对珠峰心中充满着向往。本节课我们先从整理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四、教学工具:PPT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二、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 砭骨biān 崔巍cuīwēi 匍匐púfú阴霾mái 余暇xiá崎qí岖qū窒zhì息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斩钉截铁——锲而不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阴霾——阴晦

梦寐以求——孜孜不倦迫不及待——难以弥补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践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侵袭:侵入和袭击。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三、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四、写作背景: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历史回顾1960年登珠峰登山队214名成员来自祖国各地各行各业。3月19日,在海拔5120米处设大本营。为确保登顶成功,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分批进行了三次适应性行军。5月24日,登顶的总攻打响

五、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总——分——总。

第一部分(1~8段):四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15段):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并冒着生命危险,把氧气留给队

友。

第三部分(16~23段):三位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完成登峰壮举。

六、重点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E、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

3、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可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教师指导: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物流妈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思考。D、学生畅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中国也有高水平的探险家。E、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想像把自己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谈心得体会。

七、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世纪。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八、教学总结: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成功。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

九、作业布置: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十、板书设计:十一、教学反思:

24、真正的英雄

里根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真正的英雄》是鲁教版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表达,将使学生对本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味!《真正的英雄》是一篇演讲词(演讲稿),这篇演讲词声请并茂,它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是一篇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文章。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深刻体会文章中那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和演讲者以情动

人,以情感人的情感。

(2)初步学习并掌握有关演讲词(演讲稿)的文体知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认真朗读演讲词,理清文章思路。体会重点语句蕴涵的深刻哲理,并积累有价值语言。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本文所展现的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本文作者的深沉而悲痛但却发自内心的赞颂与敬佩之情。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掌握有关演讲词(演讲稿)的文体知识。

2、难点:体味重点语句蕴涵的深刻哲理,及本文作者所洋溢的赞颂与敬佩之情。从小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为事业勇与献身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进行启发式与引导式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采用朗读法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情感。

五、教学工具:PPT ,录音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人类前进的道路历来就不是平坦的。从某种意义说,科学的发展就是与艰难险阻作斗争的经历,人类的前进同样如此!美国“挑战者”号的伟大创举与悲壮消失,就是很好的证实与体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美国前任总统里根先生饱含真情的演讲稿《真正的英雄》。

2、释题:题目中的“英雄”用“真正”一词限制,这是里根对航天英雄的崇高精神品品质进行了高度赞美。

二、文体知识简介:

1、演讲词(演讲稿)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它一般不讲究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而总是以某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具有如下三个特点: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其分类主要是根据实践需要决定的,有求职、竞聘、就职、续职、先进事迹报告、典型经验报告、比赛、会议讲话、辩论词(稿)等。

2、作者简介:罗纳德.威尔逊.里根(1911年2月6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曾经做过演员。1980年被提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1981年1月20日,里根上台,仅69天后他就被刺伤。1984年再度连任。在他任职末期,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没有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的和平时期。本文是里根在“挑战者”号1986年1月28日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第3天,在休斯顿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上发表的声请并茂的演讲。本文即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重点生字:阴霾mái哀悼dào 疆域:jiāng yù余暇yúxiá迫不及待pî bù jí dài 锲而不舍qiâãr bù shě刚毅不屈孜孜不倦 zī zī bù juàn 梦寐以求mâng mâi yǐ qiú锲而不舍(qiâ)勋章(xūn )锤炼( chuí)孜孜不倦(zī)凝聚(níng )战栗(lì)拓荒(tuî)弥补( mí)

2、重点词语:哀悼:悲痛的悼念(死者)。余暇:工作或学习之外的空闲时间。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孜孜不倦:孜孜,努力不懈的样子。形容勤奋得不知疲倦。刚毅不屈:刚强坚毅不屈服。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能力够不上。梦寐以求:在睡觉做梦时都在寻求,形

容心情迫切,强烈追求.

四、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演讲词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教师明确:(1——4)自然段,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5——13)自然段,追忆七位英雄。(14——21)自然段,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向太空进军。

(2)文章追忆了哪几个英雄?

(3)本文的主题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归纳)明确: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4)全文是按照什么结构组织材料进行书写的?明确:总——分——总感情脉络:抒发悲痛心情——化悲痛为力量。

(5)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全文蕴涵着两种思想感情:悲痛,英雄已死,对人类,对亲人,对朋友都是巨大的损失;力量,我们不能停留于悲痛,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3、再次自读课文。要求:请学生从课文中划出自己感动的,有些想法的句子,然后四人为一组,再一起读一读,议一议,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抓住主要词语)

例如:①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②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4、拓展思维练习:交流查阅资料情况:关于我国“神州5号”与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资料,谈谈你对航天事业的认识,开展小型演讲会。

五、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一、导入:复习生字与词语。

二、继续学习课文,精读研讨,合作探究。

具体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七名宇航员的事迹。明确: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们为了人类的文明发展,为了人类的利益,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向浩瀚的宇宙进军,结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他们的开拓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鼓舞了美国及至全世界人民。

2、概括七名宇航员的性格特征。有什么共同特点?迪克·司各比:勇敢,执着。富有经验,不怕危险,积极探索的人。迈克·史密斯:勇敢、机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朱蒂丝·莱恩尼科:和善充满爱心而浪漫、渴望为国家与人民做贡献的人。埃里森·奥尼佐卡:活泼可爱,有着崇高理想的人。罗纳德·麦克耐尔:坚毅乐观有理想、勇敢、热爱生活的人。高利·杰维斯:充满爱心、感恩的人。科里斯塔·麦考利芙:勇敢、充满探索精神、忠于自己事业、有着爱心、敢于创新的人。共同点:敢于奉献、勇于献身、充满爱心、勇于探索、充满想象、开拓进取、积极乐观。

3、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

①“七位勇敢的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评价的。说明他们的逝世是全社会的巨大损失。

②“生机、爱和欢乐”是从个人情趣来评价的。说明他们是一位平凡的合格公民。

③“骄傲”是从他们所做的贡献来评价的。说明他们又是一位不平凡的人。

4、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想象力”?明确:

因为她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有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象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5、宇航员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是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明确: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是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返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6、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明确:开拓精神、想象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明确: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该当借鉴、学习、吸收。

三、写读训练:

1、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朗读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①“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明确:说得好极了。把快乐说给另一个朋友听,快乐就变成两份了;把痛苦说给另一个朋友听,痛苦就只有一半了。共同分担苦难,就可以使苦难减轻。

②“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它们根本无法寄托我们对你们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我们所敬佩的英雄献身的人们的哀思。”明确:很多时候,言语是无力而苍白的。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然而,作为总统,他又必须为此站出来发表这篇演讲,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这是多么令人难受的事情呀。

③“我们将珍爱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这是真正的美国英雄的故事。”明确:用排比的句子和抒情的语气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这比平实的论述要亲切得多了。

2、写作训练:要求:以你个人名义,给“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的宇航员们写一封短信表达你的心声。全班交流。

四、中心思想

这篇演讲词哀悼了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五、课堂小结:尽管在人类航天史上,载人航天的研究探索充满了艰难险阻,甚至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为了能够充分利用太空资源,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更为了能够克服自然的束缚和禁锢,以获得人类更大的自由,从而实现人类生命最大的解放,人们对载人航天的研究,对宇宙太空的探索,将永不停息。

五、作业布置:读罢此文,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英雄?请你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作。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

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二、重点难点重点: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难点: 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古文顾问的诵读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中,要注重诵读,并可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加以鼓励,以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思路。教学《夸父逐日》,要引导学生注意其神话特点。对《两小儿辩日》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不必讲得过多,略加说明即可,以免喧宾夺主。

四、教学工具:PPT ,录音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茫茫无际的原始森林,深不可测的汪洋大海,高山、峡谷、宇宙、星辰,说不尽的奥秘,道不尽的奇险,吸引着人类不断去想像,去探索,去领略那未知领域的风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短文,一起体会我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板书《夸父逐日》)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饮于河、渭(wâi)弃其杖(zhàng)

2、解释下列划线字: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

3、文学常识填空《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4、关于神话

①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②《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

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③《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本文属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这则神话的主题: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四、小结:《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这篇神话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五、作业:背诵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一、导入:

1.《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

2.两则神话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认识自然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发掘未知世界的秘密,即使是幼稚的,也是新的发现的开端。二.关于五帝及不周山等

1.“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2.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三、翻译,整体感悟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四.探究,加深理解(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1、思考:(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参考答案:(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经过:败后怒触不周★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5、中心: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五.拓展延伸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六.小结: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七.作业: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k8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