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行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更新时间:2024-04-20 22: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山东省电镀行业环境准入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1
1.1编制目的...................................................................................................................... 1 1.2编制依据...................................................................................................................... 1 1.3适用范围...................................................................................................................... 2 1.4工作原则...................................................................................................................... 3 1.5事件分级...................................................................................................................... 3 1.6应急预案联动说明...................................................................................................... 5 1.7应急系统...................................................................................................................... 5 第二章 单位基本情况 ............................................................................................................. 6
2.1企业基本情况.............................................................................................................. 6 2.2产品方案...................................................................................................................... 6 2.3单位空间格局.............................................................................................................. 6 2.4主要原辅材料.............................................................................................................. 7 2.4生产工艺...................................................................................................................... 7 2.5主要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8 2.6化学品及危险品贮存情况........................................................................................ 10 第三章 周围环境情况调查 ................................................................................................... 12
2.1环境状况.................................................................................................................... 12 2.2周围环境、环境保护目标........................................................................................ 12 2.3交通运输.................................................................................................................... 12 2.4危险品及危险废物的运输路线................................................................................ 12 2.5区域基础设施情况.................................................................................................... 12 第四章 环境风险评价 ........................................................................................................... 13
4.1风险识别.................................................................................................................... 13 4.2风险评价等级划分及评价范围................................................................................ 17 4.3源项分析.................................................................................................................... 17 4.4风险评价及后果计算................................................................................................ 19
i 4.5预测结果.................................................................................................................... 19 4.6突发环境事件调查.................................................................................................... 19 4.7事故类型及主要原因分析........................................................................................ 19 4.8事故危害.................................................................................................................... 20 4.9应急措施调查............................................................................................................ 21 第五章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 22
5.1领导机构及职责........................................................................................................ 22 5.2应急指挥办公室及职责............................................................................................ 23 5.3应急救援指挥部分组安排及各组职责.................................................................... 23 5.4应急专家及技术保障................................................................................................ 24 5.5外部应急/救援力量.................................................................................................. 25 第六章 预防与预警机制 ....................................................................................................... 26
6.1环境安全制度建设.................................................................................................... 26 6.2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控制措施................................................................................ 26 6.3预警分级.................................................................................................................... 28 第七章 应急处置 ................................................................................................................... 31
7.1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31 7.2先期处置.................................................................................................................... 31 7.3现场污染控制与消除................................................................................................ 34 7.4现场处置措施............................................................................................................ 36 7.5应急监测.................................................................................................................... 38 7.6指挥与协调................................................................................................................ 39 7.7应急终止.................................................................................................................... 40 7.8安全防护.................................................................................................................... 41 第八章 信息发布 ................................................................................................................... 43
8.1 信息报告与通知....................................................................................................... 43 8.2信息上报.................................................................................................................... 44 8.3信息发布.................................................................................................................... 45 第九章 后期处置 ................................................................................................................... 46
9.1善后处置.................................................................................................................... 46
ii 9.2调查与评估................................................................................................................ 47 9.3恢复重建.................................................................................................................... 48 第十章 应急保障 ................................................................................................................... 49
10.1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49 10.2 人力资源保障......................................................................................................... 50 10.3 财力保障................................................................................................................. 51 10.4 应急安置和医疗卫生场所保障............................................................................. 51 10.5 交通运输保障......................................................................................................... 52 10.6 治安维护................................................................................................................. 52 10.7 通信保障................................................................................................................. 52 10.8 科技支撑................................................................................................................. 52 第十一章 预案管理 ............................................................................................................... 53
11.1 应急预案演练......................................................................................................... 53 11.2 宣教培训................................................................................................................. 53 11.3 责任与奖惩............................................................................................................. 53 附则 ......................................................................................................................................... 55
1、名词术语..................................................................................................................... 55 2、预案解释..................................................................................................................... 55 3、修订情况..................................................................................................................... 55 4、与省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联动说明......................................................... 55 5、实施日期..................................................................................................................... 55 附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一 应急救援有关人员及联系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二 应急系统及应急响应程序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三 应急救援材料库材料明细.................................................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四 事故上报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图五 厂区平面布置及污水管网布设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六 危险物资分布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七 项目位置及周边环境示意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八 风险评价范围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iii 附件九 危险品及危险废物运输路线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十 危废处理合同.....................................................................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十一 环保验收.........................................................................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十二 编制单位营业执照......................................................... 错误!未定义书签。
iv 第一章 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突发环境事件时能高效应对,从而降低环境事件风险,及时、有效、安全地处理厂区内发生的各类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健全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力争把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规范厂区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当发生重特大事故时,能及时、有序、有效地实施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XXX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1.2.1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4)《国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5)《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6)《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7)《重金属污染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8)《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9)《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10)《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1)《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2)《吉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3)《吉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4)《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
1
(15)《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年第2号); (16)《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第1号);
(17)《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第77号);
(18)《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第98号);
(19)《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应急手册》;
(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2号);
(21)XXX市环境保护局“长环管[2013]15号”关于加快推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备案工作的通知
(2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1.2.2相关标准
⑴《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⑵《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⑷《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GB5085.1-2007) ⑸《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急性毒性初筛》(GB5085.2-2007) ⑹《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易燃性鉴别》(GB5085.4-2007) ⑺《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GB5085.7-2007) 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⑼《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⑾《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2007) ⑿《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⒀《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⒁《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7); ⒂《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⒃《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1.3适用范围
2 本预案适用于本公司在XXX内厂区范围内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控制和处置行为,主要适用于因处理不当而引起重金属泄漏而发生事故,危及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等。厂区搬迁重建后需另行编制新厂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1.4工作原则
公司在建立环境风险事故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应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故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快速分级响应。接受环保部门的指导,使公司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企业和其它企业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4)属地管理、依法办事。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及时上报属地环保、安全等相关单位,及时排除风险、及时救援。事故应急终止后,依法对事故进行调查,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1.5事件分级
按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环境污染事故严重性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级,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1.5.1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的;
3 (2)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地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核设施发生需要进入场外应急的严重核事故,或事故辐射后果可能影响邻省和境外的,或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属于3级以上的核事件;台湾核设施中发生的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属于4级以上的核事故;周边国家核设施中发生的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属于4级以上的核事故;
(7)跨国界突发环境事件。 1.5.2 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的; (2)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重金属污染或危险化学品生产、贮运、使用过程中发生爆炸、泄漏等事件,或因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危险废物等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在国家重点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或居民聚集区、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的;
(7)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环境影响,或核设施和铀矿冶炼设施发生的达到进入场区应急状态标准的,或进口货物严重辐射超标的事件;
(8)跨省(区、市)界突发环境事件。 1.5.3 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的; (2)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造成环境影响的;
4 (7)跨地市界突发环境事件。 1.5.4 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除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重大突发环境事件、较大突发环境事件以外的突发环境事件。
1.6应急预案联动说明
根据实际需要和形势变化,当发生Ⅰ级、Ⅱ级环境污染事故时须向省环保部门、市以及地方政府报告,同时向集团、周边单位报告,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启动相应地方应急预案,集团及周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也相应启动集团或各单位应急预案。
1.7应急系统
公司应急预案体系框图如下。 特别重大环境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启动 事件(Ⅰ级) 报告 重大环境事件 (Ⅱ级) 较大环境事件 (Ⅲ级) 一般环境事件 (Ⅳ级) 报告 报告 国务院 国家环保部 报告 省政府 省环保厅 启动 市环保局 启动 启动 相应应急预案
相应应急预案 相应应急预案 图1-1 应急体系框图
5 第二章 单位基本情况
2.1企业基本情况
人员组成:现有员工150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20人,拥有一支由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化团队。
公司为多年老企业,公司于2010年进行了电镀废水设备改造和工艺改进工程,经XXX市环保局([2010]51号)对该工程进行了批复,同意改造工程建设。2010年12月15日,由XXX市环保局对改造工程进行了验收,同意该项目通过环保验收。
2.2产品方案
本项目年电镀锌镍合金工件m2、镀锌工件m2、镀铬工件m2。 本项目产品方案详见下表。
表2-1 主要产品及规模
产品名称 减震器杆镀硬铬类产品 镀锌类产品 镀锌镍类产品 数量 单位 万m2 万m2 万m2 2.3单位空间格局
公司内空间布置较为紧凑,可分为生产区、办公生活区、化学危险品贮存区、污水处理区,其中办公生活区、位于车间东北角出入口处,危险化学品贮存区紧邻生活区南侧,办公生活区隔应急通道为污水处理区。从平面图可以看出,办公生活区、化学危险品贮存区、污水处理区集中布置在车间东北侧,其余空间均为生产区,生产区共布设锌镍合金生产线、微裂纹镀铬线、镀锌线、预处理线等主要设备。
应急疏散通道布设在厂区中部,宽度约为4.5m,连接位于东北侧及南侧的两个大门,方便车间内各个方位发生风险事故时人员及时疏散。
厂区中部设置一个15t的地面应急泄漏贮池,车间中部靠南侧设置2个8t地下应
6
急泄漏贮池。3个应急泄漏贮池容量共31t,应急泄漏贮池可照应到车间各生产线,一旦发生泄漏,可及时应急收贮泄漏液。
化学危险品贮存区主要贮存盐酸、硫酸、电镀渣。该区域地面进行了防渗处理,盐酸贮存区与电镀渣隔离贮存,盐酸贮存区与硫酸存储区各自设立围堰。一旦发生盐酸泄漏,可有效防止盐酸溢流,将泄漏控制在贮存区范围内。铬酐单独置于污水处理站旁的小仓库内。
车间内共设5处消防点,分别为车间西北角1处,中部疏散通道2处、东北角生活区2处。消防点布设可辐射整个车间,为及时扑灭火灾提供了保障。
2.4主要原辅材料
本项目原辅材料及用量详见下表。
表2-2 材料消耗量表
序号 一 1 2 二 1 2 3 4 5 名 称 主要金属材料 锌板 铬酐 主要辅助材料 硫酸(分析纯) 硫酸(工业级) 盐酸(工业级) 碳酸钠(三级) 危险品 单位 年消耗量 贮存方式 贮存量 贮存 收发室旁仓库内 备 注 电镀用 电镀级 Kg 15000 Kg 18000 Kg 800 100 塑料桶 化学危险品存贮区 20 塑料桶 化学危险品存贮区 Kg 10000 500 塑料桶 化学危险品存贮区 Kg 30000 3000 塑料桶 化学危险品存贮区 Kg 3600 30 化学危险品存贮区 氢氧化钠(片碱) Kg 30000 塑料桶 化学危险品存贮区 2.4生产工艺
XXX主要生产各种汽车零部件。主要生产设备见下表。
表2-3 生产设备情况一览表
7 设备名称 锌镍合金生产线 微裂纹镀铬线 减震器杆线镀铬线 镀锌线 预处理线 2.5.2主要生产工艺
型号 非标 自制 DUH2 非标 非标 单位 套 套 套 套 套 数量 2 2 1 2 1 XXX现主要生产线工艺流程见图2-1至图2-4。
2.5主要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2.5.1主要污染物产生及排放
根据工艺分析,工程主要污染物产生分析如下: ⑴大气污染物
废气排放源主要为各工艺生产线,主要成分为铬酸雾、硫酸雾、盐酸雾等。 ⑵水污染物
生产废水主要包括:镀锌前清洗水,其主要污染物为pH、COD、石油类等;镀锌后清洗产生的含Zn碱性废水,主要污染物为PH、COD、Zn2+等;钝化后漂洗产生的含铬酸性废水,主要污染物为PH、COD、三价铬等;镀铬前清洗水,其主要污染物为pH、COD、石油类等;镀铬后清洗产生含Cr酸性废水,主要污染物为PH、COD、Cr6+、总铬等;镀锌镍合金前清洗水,其主要污染物为pH、COD、石油类等;镀锌镍合金后清洗水,其主要污染物为主要污染物为PH、COD、Zn2+、Ni2+。
⑶噪声污染
项目噪声主要来源于电镀生产线、整流设备、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等,其噪声级在75-85dB(A)左右。
⑷固体废物
本项目产生的一般固体废物为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包括: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
8 和废过滤介质、电镀过程中产生的镀槽滤渣、离子交换废树脂、废机油、废油棉纱等。
2.5.2主要污染物污染防治措施基本情况 ㈠生产废水处理设施
本企业生产废水处理设施主要包括镀铬废水处理及锌镍废水处理。废水经车间内各自污水治理措施治理达《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表1标准后进入XXX处理厂处理后排入xx河。
(1)镀铬废水处理工艺 A 工艺流程
含铬污水→还原反应罐→中和反应罐→絮凝反应罐→斜板沉降槽→中间水槽→砂滤罐(或碳滤罐)→排放车间专用排污口
斜板沉降槽的污泥→沉淀槽→板框压滤机→污泥槽→清水送回到斜板沉降槽继续按工艺处理 B 工艺流程图
工艺流程图详见图2-5。
(2)锌、镍废水处理工艺
A工艺说明
锌、镍废水用泵提升送至两个除镍螯合树脂塔内进行离子交换,在进入螯合树脂塔前调整原水pH至4~6,漂洗水中络合态的锌镍离子被螯合树脂吸附去除,处理完的漂洗废水直接回用到锌镍电镀线漂洗水槽或者直接按环保要求排放。
B 工艺流程图
工艺流程图详见图2-6。
9 ㈡生产废气净化设施
生产废气主要为铬酸雾、盐酸雾、硫酸雾。
公司目前仅设置了铬酸雾处理吸收装置。为防治酸雾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公司拟补设盐酸雾、硫酸雾收集处理系统。所采用工艺设备均配备废气处理装置。
盐酸雾基本处理工艺:酸洗槽槽边均设集气口,酸性废气通过集气口,收集后采用碱液吸收后通过风机和15m高的排气筒高空排放,盐酸雾去除率≥85%。
铬酸雾基本处理工艺:电镀浸蚀槽、镀槽等均设槽边的集气口,酸性废气通过集气口,由引风机引出,铬酸雾废气首先进入冷凝塔,冷凝下来的液体回流至镀液溢流槽,未冷凝的尾气进入洗涤塔洗涤、过滤网过滤,通过风机和15m高的排气筒高空排放,铬雾去除率≥99%。
硫酸雾基本处理工艺:浓硫酸桶顶设集气口,硫酸雾通过集气口,收集后采用碱液吸收后通过风机和15m高的排气筒高空排放,硫酸雾去除率≥80%。
㈢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项目涉及固体废物主要为电镀渣、废槽液、废过滤介质、电镀污泥、废树脂、废化学品桶、油棉纱、废机油等,全部送至XXXX有限公司统一处置。
2.6化学品及危险品贮存情况
2.6.1危险化学品与危险废物清单
根据工艺分析可知本公司主要涉及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为:铬酐;盐酸、硫酸;电镀废水中一类污染物:总铬、六价铬、总镍;电镀渣、废槽液、废过滤介质、电镀污泥、废树脂、废化学品桶、油棉纱、废机油等。
表2-4 危险化学品与危险废物清单
序号 1 2 3 4 5 6 名 称 铬酐 硫酸(分析纯) 硫酸(工业级) 盐酸(工业级) 电镀废水 电镀渣 单位 Kg Kg Kg Kg t Kg 年消耗量/产生量 18000 800 10000 30000 260 200 暂存量 100 20 500 3000 5 贮存方式 塑料桶 塑料桶 塑料桶 塑料桶 废水处理系统 专用贮槽 备 注 10 7 8 9 10 11 12 13 废槽液 废过滤介质 电镀污泥 废树脂 废化学品桶 油棉纱 废机油 kg kg t 个 个 kg kg 500 100 10 2 450 3 5 20 5 1 0 40 0.2 0.3 专用贮槽 专用贮槽 专用贮槽 直接回收 危险品贮存室堆放 专用塑料桶 专用塑料桶 2.6.2危险废物的产生与贮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主要为:镀铬废渣、镀锌废渣、锌镍合金线废渣、废过滤介质、废槽液、电镀污泥、废树脂、废化学品桶、油棉纱、废机油等。
根据危险废物特征,企业将各电镀渣分类采用各自的贮存槽单独贮存。为防止危险废物对地下水造成影响,危废贮存设置在专用贮存间。为防止电镀渣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企业拟将贮存间地面和1.0 m高的墙裙进行防渗处理,使地面有良好的排水性能,易于清洁和消毒,设置管道,使产生的废水采用管道直接排入废水处理系统,禁止将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外环境。
污水处理站污泥每月清理一次,不在厂区内贮存,直接清运。
所产生的的危险废物均由专人负责,采用专用运输车辆完好无损的送至XXXX有限公司统一处置。
2.6.3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与贮存区域
危险化学品均贮存在化学危险品贮存区,各危险化学品购置到场区后,均采用原罐/桶进行存放。不相容的化学品隔离放置。
11
第三章 周围环境情况调查
3.1环境状况
3.1.1自然环境 2.1.2社会环境状况
3.2周围环境、环境保护目标
周围情况:本公司位于X厂区内,厂区东侧为X公司、南侧为X公司、西侧为X公司、北侧为X公司。
公司废水经自建污水处理站对第一类污染物处理后,排放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至x河,因此,x河为本公司水环境风险保护目标。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本项目风险评价范围为以盐酸桶为圆心,半径3km的圆。在此范围内,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2-5:
3.3交通运输
项目位于XXX内,XXX内道路纵横交错,道路宽度均在8m以上,公司交通极为便利。
3.4危险品及危险废物的运输路线
公司危险品主要为铬酐、盐酸、硫酸等原料,在集团内运输主要路线均为集团内道路,公司紧邻2号路及12号路,集团内运输畅通无阻。集团外主要经x大街进入。东风大街为XXX市区内主干大路,汇通东西,交通便利。
危险废物由XXXX有限公司统一处置,主要经由号路、x大街运输。
3.5区域基础设施情况
12 第四章 环境风险评价
4.1风险识别
4.1.1物质危险性识别
物质危险性识别,包括主要原辅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等,根据工艺分析可知本公司主要涉及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为:铬酐;盐酸、硫酸;电镀废水中一类污染物:总铬、六价铬、总镍;电镀渣、废槽液、废过滤介质、电镀污泥、废树脂、废化学品桶、油棉纱、废机油等。
4.1.2各物质的理化性质 (1)铬酐
物理性质:铬酐是紫红色针状或片状晶体。比重2.70。熔点 196℃,在熔融状态时,稍有分解。铬酐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易溶于水。15℃时的溶解度为160 克/100克水,溶于水生成重铬酸,也溶于乙醇、乙醚和硫酸。
化学性质:铬酐有强酸性及腐蚀性,它的浓溶液在高温时能腐蚀大部分金属,稀溶液也能损害植物纤维,使皮革脆硬等。铬酐是强氧化剂,其水溶液重铬酸在常温下能分解放出氧,破坏动植物的组织。铬酐的硫酸溶液与双氧水作用时,生成硫酸铬,并放出氧气,与盐酸共热放出氯气,与氧化氨放出氮气,此外铬酐还能分解硫化氢。当硫化氢通过干热的铬酐时,即生成硫化铬和硫。铬酐可以氧化各种有机物,但不与醋酸作用。铬酐加热至250℃时,分解而放出氧气并生成三氧化铬和三氧化二铬的混合物,在更高的温度下,全部生成三氧化二铬。
毒理性质:铬酐的毒性较大,人体吸入铬酐后可引起急性呼吸道刺激症状、鼻出血、声音嘶哑、鼻粘膜萎缩,有时出现哮喘和紫绀。重者可发生化学性肺炎。口服可刺激和腐蚀消化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血便等;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休克、肝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此外,铬酐还对人体有致癌的作用。
(2)盐酸
物理性质:盐酸是无色液体(工业用盐酸会因有杂质三价铁盐而略显黄色),有腐蚀性,为氯化氢的水溶液。盐酸为无机强酸。有刺激性气味。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13 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作用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会看到酸雾。
pKa:-7
熔点(℃):-114.8(纯HCl) 沸点(℃):108.6(20%恒沸溶液) 相对密度(水=1):1.2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26 饱和蒸气压(kPa):30.66(21℃)
溶解性:与水混溶,浓盐酸溶于水有热量放出。溶于碱液并与碱液发生中和反应。能与乙醇任意混溶,氯化氢能溶于苯。
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试剂反应
2)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水 3)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生成氢气 4)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5)和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6)与大部分碳酸盐和碳酸氢盐(H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7)具有还原性 8)可能用来制取弱酸 毒理性质: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该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急性毒性:LD50900mg/kg(兔经口);LC503124ppm,1小时(大鼠吸入)
(3)硫酸 物理性质:
14 纯硫酸一般为无色油状液体,密度1.84 g/cm3,沸点337℃,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沸腾。加热到290℃时开始释放出三氧化硫,最终变成为98.54%的水溶液,在317℃时沸腾而成为共沸混合物。硫酸的沸点及粘度较高,是因为其分子内部的氢键较强的缘故。由于硫酸的介电常数较高,因此它是电解质的良好溶剂,而作为非电解质的溶剂则不太理想。硫酸的熔点是10.371℃,加水或加三氧化硫均会使凝固点下降。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是常用的干燥剂,通常用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用以干燥酸性和中性气体,如CO2,H2,N2,NO2,HCl,SO2等;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NH3;以及常温下具有还原性的气体,如H2S,HBr,HI等。
化学性质: 具有强酸性; 具有脱水性; 具有强氧化性: A可与与金属反应:
①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等金属钝化。②加热时,浓硫酸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本身一般被还原成二氧化硫。反应中,硫酸表现出了强氧化性和酸性。
B与非金属反应
热的浓硫酸可将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氧化到其高价态的氧化物或含氧酸,本身被还原为二氧化硫。在这类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出氧化性。
C与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 毒理性质:属中等毒性。
急性毒性:LD502140mg/kg(大鼠经口);LC50510mg/m3,2小时(大鼠吸入);320mg/m3,2小时(小鼠吸入)
(4)六价铬
项目电镀废水、电镀渣、废槽液、废过滤介质、电镀污泥等物质中均以六价铬为主要污染物。
六价铬为吞入性毒物/吸入性极毒物,皮肤接触可能导致敏感;更可能造成遗传性基因缺陷,吸入可能致癌,对环境有持久危险性。但这些是六价铬的特性,铬金属、三
15 价或四价铬并不具有这些毒性。六价铬是很容易被人体吸收的,它可通过消化、呼吸道、皮肤及粘膜侵入人体。有报道,通过呼吸空气中含有不同浓度的铬酸酐时有不同程度的沙哑、鼻粘膜萎缩,严重时还可使鼻中隔穿孔和支气管扩张等。经消化道侵入时可引起呕吐、腹疼。经皮肤侵入时会产生皮炎和湿疹。危害最大的是长期或短期接触或吸入时有致癌危险。
(5)镍
致敏性:镍是最常见的致敏性金属,约有20%左右的人对镍离子过敏,女性患者的人数要高于男性患者,在与人体接触时,镍离子可以通过毛孔和皮脂腺渗透到皮肤里面去,从而引起皮肤过敏发炎,其临床表现为皮炎和湿疹。一旦出现致敏,镍过敏能常无限期持续。患者所受的压力、汗液、大气与皮肤的湿度和磨擦会加重镍过敏的症状。镍过敏性皮炎临床表现为瘙痒、丘疹性或丘疹水疱性的皮炎,伴有苔藓化。
2、工艺单元及生产系统危险性识别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危险场所和设施)。功能单元是指至少包括一个(套)危险物质的主要生产装置、设施(贮存容器、管道等)及环保处理设施,或同属一个工厂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和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范围的规定,结合物质毒性,对本项目的原辅材料以及中间产品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见表4-2。
表4-2 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
工艺单元名称 名称 危险物质 相态 压力MPa 常压 本项目温度℃ 环境 温度 环境 温度 环境 温度 最大储量(t) 3 临界量(t) 500 辨识结果 非重大危险源 非重大危险源 非重大危险源 盐酸桶 原料储存系统 氯化氢 液态 浓硫酸桶 浓硫酸 液态 常压 0.02 100 铬酐 三氧化铬 固态 常压 0.1 200 16
由上表可看出,项目所涉及的危险品均为非重大危险源。
4.2风险评价等级划分及评价范围
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是依据物质的毒性、易燃性、爆炸危险性及其贮存量,与项目周围环境特点相结合而划分,划分依据见表4-3。
表4-3 评价工作等级判定一览表
项 目 重大危险源 非重大危险源 剧毒 危险性物质 一 二 一般毒性 危险物质 二 二 可燃、易燃 危险性物质 一 二 爆炸 危险性物质 一 二 经以上分析本项目没有重大危险源,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规定,本次环境风险评价定为二级,评价范围应为3km半径范围。
4.3源项分析
4.3.1最大可信事故 ①最大可信事故确定
公司设置3个事故污水储池,一旦发生污水泄漏,污水可收集至事故水池中。因此,事故排放概率较小,不作为最大可信事故考虑。
根据对公司原辅材料使用装置和储运过程易发事故点位分析,国内外发生泄露事故类型出现几率的调查结果,参照《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中化工、石化行业事故风险评价与管理中关于典型泄漏的简化确定方法及国内化工行业泄漏事故的调查,生产装置、化学品罐区是重大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场所,确定本项目生产过程最大可信危险事故为本项目所涉及的化学危险品盐酸桶泄漏。
②最大可信事故概率
危险源发生事故均属于不可预见性、引发事故的因素较多、污染物排放的差异,对风险事故概率及事故危害的量化难度较大;危险源事故概率估算参考同类企业装置实际运行事故概率,同时结合《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与方法》中统计数据(目前国内化工
17 装置的典型事故风险概率在1×10-5/年左右)进行类比。
③风险事故源项分析
根据本项目的物料特性和生产工艺特点进行分析,项目含有一类污染物的电镀废水一旦发生泄漏后,可收集至确定本项目最大可信危险事故为:盐酸桶区泄漏风险,盐酸桶泄漏引起的HCl气体的挥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3.2盐酸泄漏源项分析、源强分析 假定事故源项为盐酸泄漏。
假定盐酸桶由于不可抗力或者阀门腐蚀产生一个直径为D=20mm的泄漏孔,则用流体力学的Bernoulli方程计算,其泄漏速度为:
Q?CdAr?12?P1?P2??1?2gh
式中:Q—液体排放速率,kg/s;
Cd—排放系数;取决于孔的形状和流动状态,一般取0.6—0.64; Ar—释放面积,m2; ρ1—液体的密度,kg/m3; P1—操作压力或容器压力,N/m2; P2—大气压,N/m2; g—重力加速度,m/s2;
h—罐中液体高出排放点的高度,取值0.5m。
根据以上计算,盐酸桶的盐酸泄漏速率为0.97kg/s,1.5t盐酸全部泄漏完需要25.77min,事故发生10min后工作人员制止了泄漏,则30%盐酸泄漏量为0.45t, HCl气体的泄漏速率为0.75kg/s。则本项目事故源项情况见下表。
表4-4 本项目风险事故源项一览表
事故类别 盐酸桶泄漏 盐酸泄漏量t 泄露时间min 0.45 10 泄露速率kg/s 污染因子 0.75 HCl 扩散时间 min 10 由表可以看出,在假定事故源项下,盐酸桶泄漏引起的HCl向外环境中的扩散速率及物料量较大,源强远大于装置区出现事故时最不利情况下的HCl泄漏源强。因此,预测时重点考虑贮罐泄漏时对外环境的影响。
18 4.4风险评价及后果计算
(1)预测因子:盐酸
(2)预测模式:本次评价选择泄露事故模拟预测。 (3)预测方案:
4.5预测结果
经预测,本项目在平均风速3.6m/s,F稳定度下,污染事故影响较大。预测时刻5min内,最大落地浓度为1530.18mg/m3,出现距离为121.4m处,无半致死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在495.6m范围内。预测时刻10min内,最大落地浓度为1530.18mg/m3,出现距离为121.4m处,无半致死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在949.4m范围内。
4.6突发环境事件调查
企业近五年内没有发生过火灾、爆炸、泄漏等事故及环境污染事件。
4.7事故类型及主要原因分析
㈠厂区事故类型主要:
①铬酐贮存罐破裂,导致人体吸入,引起急性中毒。
②人体接触盐酸蒸气或烟雾,引起急性中毒,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③人体接触硫酸,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④污水处理站发生事故时,含有一类污染物的废水排放,引起人体接触而中毒、周围地表水、土壤污染等。
⑤危险废物运输车发生事故,电镀渣、污泥等危险废物倾倒,对周围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㈡事故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①铬酐贮存罐由于受到撞击、挤压或利器划损后破裂,或取原料时操作不当,引起铬酐溢出,易导致人体吸入而中毒。
19 ②盐酸桶受到撞击、挤压或利器划损后破裂,由于盐酸浓度较高,形成盐酸蒸汽或盐酸雾,导致人体吸入而中毒,盐酸洒落地面后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水体和周围土壤造成污染。
③浓硫酸桶受到撞击、挤压或利器划损后破裂,形成硫酸蒸汽或硫酸雾,人体吸入或接触后,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硫酸洒落地面后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水体和周围土壤造成污染。
④污水处理站设备发生故障、生产废水运送管道破裂、生产设备中电镀槽、清洗槽等破裂,以上情况发生时,事故水收集系统不能及时收集含有一类污染物的废水而排放时,而导致人体接触或进入周围地表水体、土壤,而造成污染。
⑤运输危险化学品及电镀渣、污泥等危险废物的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导致危险化学品或电镀渣、污泥等危险废物洒落地面或水体,导致土壤或水体受到污染。
4.8事故危害
1)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泄漏、中毒、污染。
2)危险状态转化为事故的危害形式:人员受到伤害,污染地表水、地下水。 3)可能造成的后果:
(1) 人体吸入铬酐后可引起急性呼吸道刺激症状、鼻出血、声音嘶哑、鼻粘膜萎缩,有时出现哮喘和紫绀。重者可发生化学性肺炎。此外,铬酐还对人体有致癌的作用。
(2)接触盐酸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盐酸会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3) 硫酸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气或雾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永久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愈后癍痕收缩影响功能。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炎以至失明。慢性影响: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硫酸会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酸性污染。
(4)污水及电镀渣、污泥等危险废物中含有六价铬、镍等一类污染物。皮肤接触六价铬、镍可能导致过敏;六价铬是很容易被人体吸收的,它可通过消化、呼吸道、皮肤
20 及粘膜侵入人体。经皮肤侵入时会产生皮炎和湿疹。危害最大的是长期或短期接触或吸入时有致癌危险。污水漫流至地面后,会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4.9应急措施调查
为应对各种环境风险的发生,公司于2009年制定了《XX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于2010年12月实施。
公司根据含铬废水泄露的特点在常用库房日常储备3-5吨化学沉淀药剂(A药),防污水四溢的擦布100公斤及2吨临时储液槽。本库所储备物资能够处理覆盖生产部内部污水处理全过程意外事故(含贮存危险废物)、含铬生产线泄露等情况。公司应急物资储备详见附件3。
公司生产以来没有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物资均未使用过。现有的应急物资可满足对一般风险事故的控制要求。但为防患于未然,公司物资显然不能满足突发环境事件要求。公司与集团应急机构已形成联动,一旦事态扩大,公司上报集团后,集团应急机构将会迅速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处置。在公司与集团的配合下,可使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21
第五章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5.1领导机构及职责
总 指 挥: 副总指挥: 成员: 职责:
1)总指挥职责
(1)接受政府应急救援部指挥,请示落实指令; (2)审定并签发厂区应急预案和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3)下达预警和预警解除指令; (4)下达应急预案启动和终止指令;
(5)确定现场指挥部人员名单和技术人员名单,并下达派出指令;
(6)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负责向政府有关部门求援或配合地方政府应急工作; (7)审定并签发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报告; (8)审查应急工作的考核结果; (9)审批落实事故应急救援费用。 2)副总指挥职责
负责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抢险救援工作及与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协调工作;指挥分管的应急求援队伍;负责有关事项的审核、遇总指挥因故不能到任时代理总指挥,负责全面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3)成员职责
(1)负责日常应急指挥工作,负责24小时电话值班接警和事故信息发布; (2)负责应急事件发生时组织、协助和协调进行应急处理;
(3)负责上报材料的起草工作、编写现场应急处置情况总结;负责应急资料的归档;
(4)制订应急工作资金计划,落实应急物资供应工作;
22 (5)建立应急救援小组;
(6)负责应急培训计划编制,并监督实施; (7)负责应急工作考核;
(8)负责与应急处置有关责任方赔偿费标准的制定; (9)负责厂应急救援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厂区应急救援工作成员联系方式(见附表一) 组织机构详见组织机构框图。
图5-1 应急组织机构框图
5.2应急指挥办公室及职责
应急指挥办公室联系电话: 主 任: 工作成员: 职责任务:
⑴按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指令,统一对外联系; ⑵负责事故信息发布、有关上报材料的起草工作;
⑶负责向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发出紧急救援请求,协调有关事宜; ⑷负责指挥中心各成员、单位的联系、通知;
⑸负责承办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交办的有关事项、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处理、资料管理等工作;
⑹负责做好应急救援书面和影像记录。
5.3应急救援指挥部分组安排及各组职责
1)现场指挥抢险救灾组 组 长: 成员:
职责:主要负责污染控制、污染消除工作,指挥现场抢险工作,实施应急救援指挥
23 部制定的抢险救灾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组织现场抢救,处理突发灾变。
2)应急保障组 组 长: 成员: 职责:
负责应急物资供应,如应急处置所需要的物资、设施、装备、器材等,保证抢险救灾中物资和设备的及时供应,并及时迅速运送到指定地点。
3)信息联络组 组 长: 成员:
职责:负责对内、外信息报送和指令传达等任务。并负责信息发布工作,具体实施向公众及媒体发布事故信息。负责接待有关人员,安排食、宿、行等工作。
4)应急监测组 组 长: 成员: 职责:
(1)负责污水处理事故预防监测和事故现场应急监测工作,及时向领导小组提供监测数据。
(2)承担事故危害损失鉴定的有关监测事项。
(3)协助上级监测部门开展承担的应急事故监测任务。 5)安全保卫组: 组 长: 成员: 职责:
主要负责现场警戒、人员疏散、安全救护等。负责在各部门门口、事故周边设置警戒,疏散、戒严和维持秩序、交通等工作。负责对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护。
5.4应急专家及技术保障
专家组为参谋机构,由应急管理、工程技术、危险废物、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方面
24 的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为现场应急处置行动提供技术支持。
组 长: 成员:
职责:根据风险类型,对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厂区抢救技术方案和措施,解决抢险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协助现场抢险救灾组抢险救灾。安环科、生技科负责提供与厂区事故相关的图纸、资料,组织恢复生产的准备工作;机电设备专业人员负责救灾过程中机电、通讯设备的供应、抢修和正常运转,掌握厂区停送电工作以及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运输工作。
5.5外部应急/救援力量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时可能请求支援的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及可保障的支持方式和支持能力,装备水平,联系人员,联系方式,抵达时限等,并定期更新相关信息。
外部应急/救援力量主要包括: ① 上级主管部门: 电话:
② 地方政府环保:12369 ;联系人员: 公安消防:联系人员: 安全生产 联系人员:
医疗卫生等主管部门;联系人员: ③ 专业环保主管 联系人员:
为确保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在需要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办公室同有关外部应急/救援力量进行必要的沟通和说明,了解他们的应急能力和人员装备情况,介绍本单位有关设施、危险物质的特性等,必要时签署互助协议。
25 第六章 预防与预警机制
6.1环境安全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和保持适用的、有效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标准化作业规范。 以下经营活动制定环境管理作业规范:
(1)新、改、扩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2)环境监测和日常检查制度; (3)废水、废气处理设施操作规程; (4)污染防治设施安全操作规范; (5)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6)危险废物堆放场所环境安全管理; (7)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制度; (8)环境应急预案。
6.2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控制措施
6.2.1环境风险辨识
采用事故树分析、头脑风暴法、环境风险事件类比分析法环境风险辨识的方法对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经分析,确定如下内容:
(1)最大可信事故及次生的环境污染事件:
最大可性事故为盐酸桶区泄漏风险,其产生的次生环境污染为盐酸桶泄漏引起的HCl气体的挥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大面积泄漏的概率和严重度:
假定事故源项为盐酸泄漏,由于不可抗力或者阀门腐蚀产生一个直径为D=20mm的泄漏孔,经计算,盐酸桶的盐酸泄漏速率为0.97kg/s,3t20%盐酸全部泄漏完需要51.5min,事故发生10min后工作人员制止了泄漏,则30%盐酸泄漏量为1.2t,HCl气体的泄漏速率为1.2kg/s。
在假定事故源项下,盐酸桶泄漏引起的HCl向外环境中的扩散速率及物料量较大,源强远大于装置区出现事故时最不利情况下的HCl泄漏源强。
26
经风险预测,本项目在平均风速3.61m/s,F稳定度下,预测时刻5min内,最大落地浓度为1486.3mg/m3,出现距离为202.6m处,无半致死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在844.6m范围内。预测时刻10min内,最大落地浓度为1486.3mg/m3,出现距离为202.6m处,无半致死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在1625.1m范围内。虽然预测结果中均无半致死浓度,但是,风险事故发生时,HCl浓度超出了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限值0.05 mg/m3,因此,即使事故风险值为0,也要杜绝风险事故的发生。
(3)环境事件的触发条件
操作错误,管理制度缺陷,设备老化,暴雨、雷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周边环境安全事件等;
(4)环境事件隐患
应定期对设备、设施等进行定期检查,以排查设备、设施等缺陷和管理制度、认识方面的缺陷而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
6.2.2环境风险隐患排查依据
(1)适用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废水、废气法律、法规、标准; (2)相关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3)国内外同类单位环境污染事件资料; (4)地理和气象资料;
(5)科学的环境风险辨识与评价结论。 4.2.3控制措施
⑴设计上采取的防范措施
①严格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中的规定进行工程安全防火设计。
②生产装置尽量采用先进合理、安全可靠的工艺流程,从根本上提高装置的安全性,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③对特殊的工作岗位和工段,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各岗位均设有专门用于个人防护的防毒面具等用品和用具。
④工艺管线的设计、安装均考虑热应力变化、管线的振动及蠕变、密封防泄漏等多种因素,并采取设置膨胀节及固定管架等安全措施。
⑤增高围堰,避免废水事故外溢或雨水流入。各个储罐应安装报警器,当发生事故
27 时,警报声响,报警灯也同时闪烁。
⑵消防防范措施
①根据国家消防法规要求,企业结合实际建立一支专业消防队,指定防火防灾规划,明确责任区,针对本企业重点生产装置、重点部位、重要设备等易燃易爆区,制定灭火作战方案,进行实地演练,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灭火防灾能力。
②配备消防技术装备。消防技术装备主要包括各种性能的灭火剂、防毒剂等,灭火剂的贮量满足消防规定要求。
⑶储存防范措施
①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内温度内,远离火种、热源。以防太阳直接暴晒,引起爆炸。 ②对各种物料在界区内的储存量、储存周期、储罐设计参数等都应经过科学的计算,以便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③在每个储存装置下方设一单独围堰,当出现小剂量泄漏时,以便及时对其进行处理。
④实施现场巡回检查制度,定期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更换零部件,排除事故隐患,防止跑、冒、滴、漏。检修时需切断原料源,并由专人监护。
⑤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6.3预警分级
6.3.1预警分级指标
针对警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态势和紧迫性等因素,由高到低划分为I级(完全紧急状态,可能需要动用外部力量才能处置的事件)、Ⅱ级(有限紧急状态,可能需要动用企业的整体力量才能处置的事件)、Ⅲ级(潜在紧急状态,只需要动用企业的局部力量就能处置的事件)。
(1)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发布I级预警 ① 有关部门发布大雨或地震时;
②发生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导致大量污染物流向敏感地表水域; ③生产废气失控导致大面积污染社区等情况;
④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情况,如:废气排气筒HCl浓度严重超标、废水排放口一类污染物浓度超标严重等。
28 (2)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发布Ⅱ级预警: ①危险废物存放区域受暴雨威胁;
②部分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情况,如:废气排气筒HCl浓度、废水排放口某种污染物短时间内浓度接近或略超标准值时;
③生产设备、环保设备发生故障。
(3)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发布Ⅲ级预警: ①可以很快扑灭的小型火灾;
②可以很快隔离、控制和清理的危险化学品少量泄漏时。
6.4预警发布、解除程序
6.4.1预警发布:
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环境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已发生的环境事件已经或可能影响其他区域时,进入预警状态。厂区的预警信息由应急办报总指挥批准后,由应急办以电话或发文形式发布和解除。
6.4.2解除程序
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条件消除或者不可能造成突发环境事件时,由指挥部研究决定可解除预警后,由总指挥宣布预警解除。
6.5预警相应措施
(1)I级预警响应:
监测数据异常及有关部门发布大雨或地震时,或进一步加强领导带班,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及时报告。各类有线、无线通信设备处于开通状态。厂区管理人员、安全员上岗到位,做好抢险的各项准备工作;
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情况,行动分指挥部指挥长组织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尽快解决问题,并将措施和结果向总指挥报告。必要时采取对外求助。
(2)Ⅱ级预警响应:
二级预警后,积极对发生故障设备进行修理,领导带班,昼夜中层干部(两人)值班,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随时保持通信联络畅通。厂区管理人员、安全员三班都有人值班,每班都对厂区进行巡查,同时做好抢险的物资、设备准备工作。
(3)Ⅲ级预警响应:
汛期或节假日领导带班,昼夜中层干部(两人)值班,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
29 随时保持通信联络畅通。厂区管理人员、安全员三班都有人值班,每班都对厂区进行巡查,同时做好抢险的物资、设备准备工作。
30 第七章 应急处置
7.1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以下事件时,应当启动应急预案:
(1)工业废水出水水质超标。如:重金属浓度超标、COD超标、氨氮超标、排水总量超标等;
(2)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大量泄漏; (3)火灾爆炸事故;
(4)废水处理池、废气净化塔等受限空间作业发生有毒气体中毒、窒息或死亡。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应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核实,并按本预案应急事件的划分等级初步确定事件等级。对能按标准划分的,确定为Ⅰ级、Ⅱ级应急响应的,在10分钟内报告公司应急处理指挥部;确定为Ⅲ级应急响应的,按应急预案负责处理,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公司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确定是否启动本预案。若确定启动预案,由公司调度室负责在5分钟内通知应急指挥部成员。
公司办公室要对环境污染事件全过程跟踪、调度,并做好应急处理指挥部、应急处理现场之间的联络工作。
事故处理过程中,各工段要及时向公司应急办公室汇报事故的处理、进展情况。 公司应急办公室接到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信息后,必须立即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并通知单位采取相应行动预防事故发生或采取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7.2先期处置
紧急状态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
(1)第一发现者确认事件发生后,首先立即警告直接暴露于危险环境的人群(如操作人员),同时报告所在部门负责人。必要时(如事件明显威胁人身安全),立即启动撤离信号报警装置等。其次,如果可行,应控制事件源以防止事件恶化。
(2)事件所在部门负责人接到报警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做出初始评估(如事件
31
性质,准确的事件源,危险物品的泄漏程度,事件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等),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向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建议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如果需要外界救援,则应当向应急指挥机构提出建议。
(3)应急工作机构接到报警后,应当按应急预案的要求启动相应的工作。 根据本工程特点,先期处置具体分析如下: 7.2.1泄漏处理 (1)盐酸泄漏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2)硫酸泄漏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7.2.2污水处理站事故、排水设施堵塞或损坏处理
公司设镀铬污水处理设施及锌镍污水处理设施,两套设备分别运行。当任一污水处理站事故时,应立即停止运行,并将污水排入事故污水池中,等待污水处理设施检修好后返回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为保证处理后能达标排放,应定时对处理效果进行监测,必要时由集团或委托监测站进行监测。
如发生污水泄漏时,首先在发生事故的装置、设备上封堵渗漏入口,截断渗漏途径,将渗漏液体截堵至围堰内,或引流至事故水池内,防止泄漏流出。收集泄漏后,及时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迅速安全地排出。
当出现排水设施入口堵塞时,应组织人员对入口处的杂物进行清除,并派人值守,保证排水畅通。
32 7.2.3酸雾处理系统事故应急措施
酸雾处理系统事故时,首先应停止添加产生酸雾的物料,必要时切断酸雾产生工段生产,加强车间内空气流通,使暂时溢出的酸雾尽快扩散。立即对酸雾处理系统维修。待处理系统修理好之后,恢复生产或加料。
7.2.4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①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救护人员必须穿戴防护用品,同时配备专职监护人员。 ②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出动机械和人员开展救援,救援人员必须穿戴防护用品,同时启动相应的监护措施。
③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现场监测人员发生可能造成现场人员伤害时,立即上报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立即组织撤离,撤离时采用车辆和步行结合方式进行。全部撤离至可能扩大的事故范围外开展抢险、救援。
④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调度。
⑤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停止生产,启动应急措施、人员撤离。 7.2.8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及医院救治 ①盐酸接触救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可涂抹弱碱性物质,如肥皂水等。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就医。 ②硫酸接触救治
皮肤接触:大量硫酸与皮肤接触需要先用干布吸去,不能用力按、擦,否则会擦掉皮肤;少量硫酸接触无需用干布。然后用大量冷水冲洗,再用3%~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用大量冷水冲洗剩余液体,最后再用NaHCO?溶液涂于患处,最后用0.01%的苏打水(或稀氨水)浸泡。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
33 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③铬中毒救治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食入: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7.2.9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①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在事故调查人员到达现场之前,现场指挥部负责事故现场区域警戒。 ②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电镀污水污染时,向污染水体、区域均匀洒A药。酸类物质污染时,向污染区域使用中和剂中和处理。
③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现场指挥部任命专人负责。
7.3现场污染控制与消除
7.3.1分级响应级别
厂区根据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可控性,将响应级别分成如下三级:I级:完全紧急状态;Ⅱ级:有限紧急状态;Ⅲ级:潜在紧急状态。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可控性取决于危险化学品泄漏规模、火灾爆炸强度、工业废水超标情况、事件对人体健康和安全的即时影响,事件对外界环境的潜在危害,以及事件单位自身应急响应的资源和能力等一系列因素。
I级:完全紧急状态
如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导致大量污染物流向地表水域;生产废气失控导致大面积污染社区等情况时,事件范围大,难以控制,如超出了本单位所辖场所,使临近的单位受到影响,或者产生连锁反应,次生出其他危害事件;或危害严重,对生命和财产构成极端威胁,可能需要大范围撤离;或需要外部力量,如政府派专家、资源进行支援的事件。这种情况下,响应级别为I级。
34 Ⅱ级:有限紧急状态
如发生危险废物存放区域受暴雨威胁、生产废水个别污染因子在短时间内超标等。有限紧急状态事件通常通过使用单位的整体力量能够得到控制时,范围限制在单位内的现场周边地区或只有有限的扩散范围,影响到相邻的生产单元;或较大威胁的事件,该事件对生命和财产构成潜在威胁,周边区域的人员需要有限撤离。这种情况下,响应级别为Ⅱ级。
Ⅲ级:潜在紧急状态
如发生可以很快扑灭的小型火灾;可以很快隔离、控制和清理的危险化学品少量泄漏时,环境事件可以被第一发现人或所在部门力量控制,一般不需要外部援助。除所涉及的设施及其邻近设施的人员外,不需要额外撤离其他人员。事件限制在单位内的小区域范围内,不会立即对生命财产构成威胁。这种情况下,响应级别为Ⅲ级。
7.3.2 分级响应行动 7.3.2.1三级响应行动
(1)应急办立即报告副总指挥,采取措施,进行现场抢险的准备或行动; (2)安环科厂区班组人员立即查看现场险情,做好应急准备;
(3) 安环科领导立即赶赴现场,指挥现场人员利用现有物资和设备进行险情处理; (4)安环科安排人员把守出入路口,做好接应外援车辆和人员的准备。 7.3.2.2二级响应行动
(1)应急办立即报告总指挥、副总指挥,通知指挥部各成员,组织各抢险分队进行抢险,并将险情上报公司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部门;
(2)指挥部各成员按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工作; (3)生产主管立即指挥进行必要的生产调整;
(4)抢险救灾组接到抢险指挥部命令后,立即通知各副组长及即组织所属队员,携带部分抢险工具火速赶赴现场,动用储备抢险工具和物资,实施抢险方案。
(5)物资供应组长接到抢险指挥部命令后,立即通知各副组长,各副组长立即组织所属队员,及时供应前方抢险工具、物料,以及抢险队员所要的一切物品、食品。
7.3.2.3一级响应行动
(1) 总指挥立即命令全厂停产,各抢险队按照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奋力抢险,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在应急办进行指挥。所有应急人员参与抢险。
(2) 副总指挥及时赶赴现场,具体组织、协调、指挥人员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故
35 进一步扩大,避免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抢险救援人员伤亡事故。必要时,总指挥赶赴现场指挥处置。
(3) 根据事态发展,超出应急指挥部的处置能力,需要更多的部门和单位参与处置时,及时报告公司;
(4) 抢险救灾组立即通知各副组长,各副组长立即组织所属队员,携带抢险工具火速赶赴现场,动用储备抢险工具和物资,实施本组组长领受的抢险方案。
(7) 医疗组接到抢险指挥部命令后,立即通知副组长,副组长立即组织所属队员到位,安排医护人员成立临时医疗点,负责临时安置老弱病幼人员;及时做好轻、重伤员的救治、护理工作。准备相应数量的清洁饮用水和食品。
(8) 物资供应组接到抢险指挥部命令后,立即通知各副组长,各组队长立即组织所属队员,及时供应前方抢险工具、物料,以及抢险队员所要的一切物品、食品。
(9)技术保障组可根据灾情的变化立即联系设计院,报请指挥部调整救援方案。 (10)信息发布组及时根据指挥部的指令,通过广播发布信息。 (11)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与外部救援队沟通协调。 7.3.3撤离方案
当一切抢险措施无效时,以人的安全为本,实施紧急撤离方案。
(1)紧急撤离命令的发布唯一人为现场抢险总指挥,任何其他人不得擅自指挥。 (2)现场抢险总指挥通知紧急报警和预备紧急撤离。
(3)预备紧急撤离前,指挥部所有成员必须分别进入岗位,按照总指挥的命令分赴需撤离人员的所在区域;紧急撤离通知发出后,指挥部成员要带领有关工作人员迅速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
(4)人员疏散通道:厂区内人员疏散通道位于厂区中间,一旦发生事故,立即打开双向大门,人员就近离开厂区内。
7.4现场处置措施
7.4.1突发水污染事件
首先令产生污染物的工位停止生产,然后关闭污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阀门,将污水采用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5.4.2突发危险化学品事件
36
主要有泄漏、火灾(爆炸)两大类。主要原因分为人为操作失误和设备缺陷。 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其中主要措施包括:灭火、点火、隔绝、堵漏、拦截、稀释、中和、覆盖、泄压、转移、收集等。
㈠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处置措施
①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必须注意安全防护。 进入现场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如果泄漏物易燃易爆,事件中心区应严禁火种、切断电源、禁止车辆进入、立即在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件情况和事态发展,确定事件波及区,及时组织人员的撤离。
如果泄漏物有毒,应使用专用防护服、隔绝式空气面具(为了在现场上能正确使用和适应,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训练),并立即在事件中心区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件情况和事态发展,确定事件波及区,及时组织人员的撤离。
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水炮掩护。 ②泄漏源控制
关闭阀门、停止作业或改变工艺流程、局部停车、减负荷运行等。 堵漏。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堵住泄漏处。 ③泄漏物处理
堵截:设储槽堵截泄漏液体或者引流到安全地点。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排水阀,防止污染物沿明沟外流。
稀释与覆盖:向有害物蒸气云喷射雾状水,加速气体向高空扩散。对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现场施放大量水蒸气或氮气,破坏燃烧条件。对于液体泄漏,为降低物料向大气中的蒸发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盖物品覆盖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盖层,抑制其蒸发。
收容(集):对于大型泄漏,可选择用隔膜泵将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内或罐车内;当泄漏量小时,可用沙子、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
废弃:将收集的泄漏物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用水冲洗剩下的少量物料,冲洗水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㈡危险化学品火灾事件处置措施
先控制,后消灭。针对危险化学品火灾的火势发展蔓延快和燃烧面积大的特点,积极采取统一指挥、以快制快;堵截火势、防止蔓延;重点突破、排除险情;分割包围、速战速决的灭火战术。
37 扑救人员应占领上风或侧风阵地。
进行火情侦察、火灾扑救,火场疏散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自我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面具,穿戴专用防护服等。
迅速查明燃烧范围、燃烧物品及其周围物品的品名和主要危险特性、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燃烧的危险化学品及燃烧物是否有毒等情况。
正确选择最合适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火势较大时,应先堵截火势蔓延,控制燃烧范围,然后逐步扑灭火势。
对有可能发生爆炸、爆裂、喷溅等特别危险需紧急撤退的情况,应按照统一的撤退信号和撤退方法及时撤退(撤退信号应格外醒目,能使现场所有人员都看到或听到,并应经常演练)。
火灾扑灭后,仍然要派人监护现场,消灭余火。起火单位应当保护现场,接受调查,协助查明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确认火灾责任,未经应急指挥部的同意,不得擅自清理火灾现场。
㈢消防废水处置措施
火灾可能产生消防废水,该废水中可能含有一类水污染物,因此需收集处理后排放。一旦有消防废水产生,需在厂区内采取引流或水泵将消防废水排入事故储池中,待事故消除后将其处理达标后排放。
7.5应急监测
明确紧急状态下各类污染物,包括监测消防水污染因子浓度、生产废水排放污染因子浓度、有毒气体浓度等,了解环境质量,在此基础上制定监测方案。有关监测数据必须提供给现场应急指挥人员,以确定选择合适的应急设施和个体防护装备。
环境监测方案主要针对事件现场和环境敏感区域。 具体监测方案如下: (1)电镀污水:
①监测项目:总铬、六价铬、总锌、总镍
②监测方法及标准:总铬:高锰酸钾氧化-二苯碳酸二肼分光光度法、GB7466-87 六价铬:二苯碳酸二肼分光光度法、GB7467-87
总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7475-87
38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GB7472-87 总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11912-89 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GB19910-89
③监测布点:厂区泄漏点、排水管网100m处、污水进入集团污水处理厂前50m处、集团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共布设4点。
④监测频率:每小时监测1次。
⑤监测仪器设备、药剂:本公司无第一类污染物监测设备、药剂,一旦发生事故,立即上报集团及XXX市环境保护局,依托上级部门监测手段进行监测。
(2)废气:
①监测项目:铬酸雾、硫酸雾、盐酸雾
②监测方法及标准:铬酸雾: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HJ/T29-1999 硫酸雾:离子色谱法、HJ544-2009
盐酸雾: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HJ/T 27-1999
③监测布点:废气排放口,厂界外10m处四个方位设4个点、厂界外100m处四个方位设4个点、厂界外400m处四个方位设4点。在事故持续时间较长,排放量较大情况下,在500m处四个方位增设4点,在下风向加密。
④监测频率:每小时监测1次。
⑤监测仪器设备、药剂:本公司无相关监测设备、药剂,一旦发生事故,立即上报集团及XXX市环境保护局,依托上级部门监测手段进行监测。
实际发生环境事件时,若已知污染物类型,则可立即实施应急预案中的应急监测方案;若污染物类型不明,则应当根据事件污染的特征及遭受危害的人群和生物的表象等信息,判断该污染物可能的类型,确定应急监测方案。对于情况不明的环境污染事件,则可临时制定应急监测技术方案,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判明污染物的类型,进而监测其污染的程度和范围等。监测的布点,可随着污染物扩散情况和监测结果的变化趋势适时调整布点数量和检测频次。在进行数据汇总和信息报告时,要结合专家的咨询意见综合分析污染的变化趋势,预测污染事件的发展情况,以信息快报、通报的方式将所有信息上报给现场应急指挥部门,作为应急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
7.6指挥与协调
39 应急处置行动必须坚持统一指挥的原则。现场总指挥担当处置调度和协调各方力量的责任。
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负责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具体事务工作。办公室设在生产部调度室,主任由刘畅担任。成员由有关部门人员共同组成。
(1)负责公司应急指挥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管理,根据事故灾难情况和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
(2)与现场抢险指挥部保持联系,传达公司应急指挥部命令; (3)负责事故救援情况的记录和资料、信息的收集以及发布救援命令。 (4)调动公司应急救援力量,调配公司应急救援资源;
(5)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公司应急救援技术组参加救援工作,协调医疗救护工作; (6)调用公司应急救援基础资料与信息;
(7)公司事故灾难扩大或专业救援力量、资源不足时,协调相关救援力量及设备增援;
(8)完成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7.7应急终止
7.7.1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污染或危险已经解除; (2)监测表明,污染因子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造成的危害已经基本消除且无继发的可能; (4)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的安全健康免受再次危害,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7.7.2应急结束的程序
(1)应急处理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经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 (2)应急处理指挥部向所属各应急小组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现场仍需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自然过程或
40 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7.7.3应急终止后行为
本公司应急终止后,参照下表的格式对事故进行终止与总结。
表7-1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表
1、通知本公司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2、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 3、应急过程评价: 4、事故原因调查: 5、环境应急总结报告的编制 6、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 7、事故损失调查与责任认定
7.8安全防护
7.8.1应急人员防护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急处置人员应注意安全防护措施,一旦处置人员受到伤害,应及时进行医疗救护。针对本工程,具体防护措施如下:
(1)盐酸防护: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2)硫酸防护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还原剂、碱类、碱金属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酸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3)铬防护:
41
预防铬中毒,工人必须穿上工作服,并戴防毒口罩。并戴橡胶长手套,手套至少要长至肘关节。
工人工作环境,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设备。如果劳动保护做好了,完全可以避免急性重度铬中毒事件发生。
(4)火灾爆炸防护:
应着阻燃防护服,准备防爆设备。 7.8.2周围群众防护
为防止影响区域群众受到伤害,在风险事故发生时,应立即疏散,对已受伤群众应及时进行医疗救护。
42 第八章 信息发布
公司按照《吉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国家有关规定,明确信息报告时限和发布的程序、内容和方式如下。
8.1 信息报告与通知
8.1.1厂区内信息报告
任何人发现环境污染事故,应立即向部门负责人及生产部报告,部门负责人接到报告后要及时向应急办公室及应急总指挥通报。
对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各应急组各成员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赶赴现场,组织人员的抢救和事态控制。
报告和通知内容包括:可能发生事故时间和地点、事故类别、事故原因、危害程度、救援要求和联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报告与通知的相关方式、程序详见表8-1。
表8-1 本公司应急、预警的相关方式、程序汇总表 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 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 现场突发环境事件知情人→部门负责人→应急办公室及应急总指挥 报警系统型式 报警系统位置 报警系统操作程序 定期监测、日常巡检 污水处理系统、酸雾处理系统、危险化学品存储库 人员巡检,查看设备是否泄漏,了解污水处理系统、酸雾处理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厂区出现险情用电话、对讲机报告和通知,也可用其它一切可能的方式,保证准确快捷 厂区出现险情用电话、对讲机报告和通知,也可用其它一切可能的方式,保证准确快捷 厂区出现险情用电话、对讲机报告和通知,也可用其它一切可能的方式,保证准确快捷 通告型式 报警型式 应急人员向外求救方式 8.1.2向外部应急/救援力量报告
厂区发生险情时,经应急总指挥授权后,立即由应急办公室负责以电话形式报告如政府环保、公安消防、安监、水务、卫生部门及环保公司等单位。
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43 ①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办公室: 应急联系人:
②发生事件的单位名称和地址;
③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险情现场情况; ④事件类型,险情的简要经过; ⑤主要污染物和数量;
⑥当前状况,如污染物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是否会影响相邻单位及可能的程度; ⑦险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⑧需要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8.1.3向邻近单位及人员发出警报
事件可能影响到邻近单位或人群的情况下,应当自行或协助地方政府向周边邻近单位、社区、受影响区域人群发出警报信息以及报警方式。
8.2信息上报
按照《xx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有关规定,凡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必须立即上报,建立报告制度。一般及一般以上事故必须报地方环保部门,同时报告至同级政府;重大事故报地方环保局以及省市环保局,同时报同级政府部门;特大环保事故还要同时报省环保厅、环境保护部及同级政府部门。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
初报在发现或者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后首次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事件发展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完毕后上报。
初报应当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主要污染物和数量、监测数据、人员受害情况、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受影响情况、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拟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初步情况,并提供可能受到突发环境事件影响的环境敏感点的分布示意图。
续报应当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处置进展情况。
44 处理结果报告应当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环境事件潜在或者间接危害以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应当采用传真、邮寄和面呈等方式书面报告;情况紧急时,初报可通过电话报告,但应当及时补充书面报告。
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工作中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给予通报批评;造成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3信息发布
根据事件发生时所采取的处置状况,及时向主管部门或所在地政府环保部门报告,并按程序向媒体发布信息。
7.8.1 信息发布人
应急救援指挥部指定专人负责对外信息发布。 7.8.2信息发布形式
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厂内广播通知。 7.8.3信息发布原则
(1)发布信息应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原则; (2)由应急指挥部指派专人负责信息发布,其他任何人员无权发布; (3)发布内容、发布时间必须通过应急救援指挥部审定。
45 第九章 后期处置
9.1善后处置
9.1.1撤点、撤离和交接程序
事故应急结束或应急等级降低时,由现场指挥部负责组织,撤点、撤离和交接。 9.1.2受影响区域的连续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组,要24小时不间断监测,直至应急结束后,现场处理完毕后48小时。 9.2.3清理事故现场
处理、分类或处置所收集的废物、被污染的土壤或地表水或其他材料,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
本公司在出现应急事故后,将参照以下表格进行善后处置工作。
表9-1 本公司应急事故善后处置情况表 人员姓名 联系方式 安置情况 赔偿情况 1、受灾人员安置与 赔偿 2、组织专家对环境污染事故中长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专家组长姓名 联系方式 来自公司 职务 对环境污染事故中长期环境影响的评估意见: 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专家姓名 来自公司 对环境污染事故中长期环境影响的评估意见: 联系方式 职务 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46
正在阅读:
电镀行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04-20
专题五:钠及其化合物111-19
日本国概况 教学及考核大纲资料03-08
教育电视新闻稿写作05-16
倒贷/过桥项目核实记录02-22
《圆的认识》电教说课稿06-07
范例新产品开发管理流程04-26
最新水利监理规范表格 - 图文01-2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预案
- 电镀
- 应急
- 突发
- 事件
- 环境
- 行业
- 高等数学2课程教学大纲
- 2014年4月全国自考《资产评估》答案
- 彭店小学2013年秋季关于在我校开展正课教研活动的实施方案 - 图
- 弹性碰撞数学计算的突破方法
- 档案编码规则
- 运用精益六西格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李旭东)
- 最新电解原理习题(带解析)
- 2015年行政工作报告(审核稿)
- 陕西旅游版小学英语课本汉语翻译五年级上
- 资源分配与映射 - 图文
- 造价员2013年考试基础知识精选单选试题
- 《出师表》原文及英文对照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 《统计学》练习(三)(简答部分)
- 中小民营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
- 美国宪法里的三权分立
- 2018年最新版续年递增式商铺租赁合同(精品)
- 2011理论热点面对面02:怎么解决分配不公
- 美学答案
- CFD 基 础(流体力学)
- SPSS实验报告1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