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多选题)201303

更新时间:2023-10-21 07: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多选题部分)

第0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16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从世界的变迁中,从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中,从对人类一切不断更新的知识部门包括其他社会学说的合理成分的批判吸取中,丰富和发展自己。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B.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 C.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作出的一切论断 D.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

2.恩格斯在晚年告诫人们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原因在于

A.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B.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C.这是由党的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决定的

D.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4.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是指它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D.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5.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说就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理论 D.科学社会主义

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会导致

A.二元论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形而上学

2.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B.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C.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D.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准

3.刘禹锡指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刘禹锡这段话所阐明的是

1

A.天与人交相胜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天人相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C.世界万物都以一定的物质存在为其基础 D.天下万物都具有各种具体的规定性 4.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不同形态的重要依据。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形态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它的缺陷在于

A.它企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 B.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C.只从客体方面去直观世界,抹杀人及意识的能动性 D.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

6.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由此可见,形而上学的特征表现为

A.孤立的 B.静止的 C.片面的 D.客观的 7.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宇宙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发现,银河系里有一个圆球形的星系群,那里有四分之三的物质是我们看不到的,这便是暗物质。)和“反物质” (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和结构。一切反粒子及其集合的总称。按照量子场论,反粒子和正粒子都是同一场的激发,它们之间以确定的方式相联系)。“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

A.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 B.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C.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

D.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作出了自然科学的证明

8.“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这表明

A.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B.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C.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9.“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这一观点表明

A.现实的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B.意识和思维归根结底来源于物质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D.意识和思维即物质本身

10.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1.“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A.语言是意识的工具 B.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C.语言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D.语言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12.柳宗元在《非国语》中指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为我设?”下列选项对这段话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2

A.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和精神B.我是万物运动变化的绝对主宰

C.物质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D.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物质自然而然的运动 13.在管理学中,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是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的一种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但随着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这种模式也会遭到极大挑战。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就曾对这种变化发出感叹:“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运动是绝对的 B.静止是不存在的 C.运动是无条件的 D.静止是相对的

14.克拉底鲁强调:“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两种观点都

A.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C.是诡辩论的观点 D.是辩证法的观点

15.英国的马赫主义者毕尔生认为:“我们不能断定空间和时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不是存在于物中,而是存在于我们感知物的方式中。”这一观点

A.否定了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内在统一性 B.正确阐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关系 C.否定了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D.强调了时间、空间是意识的产物

16.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这段话所包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

A.矛盾的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 B.矛盾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C.宇宙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D.矛盾即绝对的同一性与相对的斗争性的统一

17.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物质性的 D.思想、文化、法律、道德等也是物质性的

18.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9.1963 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蝴蝶效应。他指出,“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下列选项对“蝴蝶效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A.蝴蝶扇动翅膀是引起龙卷风的根本原因 B.事物、现象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C.我们只能从昆虫的行为上来把握气候变化的趋势 D.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龙卷风

20.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外部世界是杂乱无章的,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给外部世界以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给外部世界以因果性等联系。这种观点

A.否认了事物间存在着联系 B.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C.强调了事物间的联系是主观联系 D.承认事物间存在着联系

21.“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

3

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了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B.强调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D.这是一种诡辩论的思想

22.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说明

A.人是环境的产物 B.环境是人活动的产物 C.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 D.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的改变

23.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下列选项对“物质变换”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一种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 B.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含着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过程 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含着人向自然界的融化

D.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和同化自然力

24.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下列选项对“两大和解”理解正确的是

A.“人同自然的和解”是指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关系 B.“人类本身的和解”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解 C.“人同自然的和解”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D.实现“两大和解”关键是改变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25.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离不开自然界 B.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 D.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26.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表明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27.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主要规律:量和质的转化——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他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下列选项对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8.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天之生物,其化不息”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C.“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不有两,则无一”

4

29.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段话包含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的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C.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 D.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反相成

30.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C.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31.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的关系表现在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同一是斗争的同一

C.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D.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3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3. 18 世纪法国最激进、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霍尔巴赫认为“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这是一种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宿命论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的观点

34.波普尔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社会运动不存在与“原型相同的重复”,所以“历史没有规律”。他的这一观点

A.混淆了历史事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B.看到了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C.看到了社会规律的独一无二性 D.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35.霍尔巴赫认为“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这一观点

A.否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C.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利用规律 D.将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人的活动领域

36.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包括

A.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C.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D.人类的意识

37.马克思指出,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表明意识具有

A.目的性 B.计划性 C.客观性 D.创造性

第2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

5

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这表明

A.社会历史发展是偶然性的结果 B.社会历史发展是由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C.每个人都会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印记 D.社会历史的发展无规律可循

21.18 世纪末,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政局十分不稳定。路易·波拿巴把自己打扮成秩序的象征和救星,伪装同情劳动人民,凭借他的许诺和拿破仑一世的威望,他在1842 年的选举中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总统。他朝思暮想恢复帝业,多次组织活动,都以失败告终。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对路易·波拿巴的评价是“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角色”,这种说法表明

A.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B.路易·波拿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

C.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的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 D.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

第4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下列选项关于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交换价值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马克思指出,“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并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形成价值。这就是说,要把人类抽象劳动,凝结在一定的物体里面,即一定的对象里,它才形成价值。”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说明它是

A.商品的本质属性 B.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C.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D.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3.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它是 A.一种商品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价值相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

B.一种商品使用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C.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D.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而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下列关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C.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D.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又相互对立

5.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当生产者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时

A.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B.生产者既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实现了商品的价值 C.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却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D.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支付了商品的价值 6.具体劳动是指人们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的人类劳动 B.不同的具体劳动的质不同,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

11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D.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7.“物以稀为贵,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观点 B.是错误的观点

C.正确揭示了决定商品价值量大小的根源

D.否定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决定作用 8.劳动生产率通常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另一种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B.劳动者技术的平均熟练程度 C.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D.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

9.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是“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这段话表明

A.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 B.价值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强制性 C.价值规律具有自发性 D.价值规律排斥人的主观能动性

10.马克思明确说过:“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来出售这个假定,当然只是意味着:它们的价值是它们的价格围绕着运动的重心,而且价格的不断涨落也是围绕这个重心来拉平的。”这表明,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11.人类进入了21 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主要包括

A.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B.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C.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D.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12.劳动力在任何社会中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还在于

A.劳动力是蕴藏在人们身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它是存在于活的人体内的劳动能力 B.劳动则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发挥 C.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

D.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

13.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包括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生产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D.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15.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而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12

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来反映。它是

A.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D.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16.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17.马克思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恩格斯高度评价说“这个区别提供了一把解决经济最复杂的问题的钥匙”。这一区分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18.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人口。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简言之就是,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其形式主要包括

A.潜伏的过剩人口 B.暂时的过剩人口 C.停滞的过剩人口 D.流动的过剩人口

19.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影响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有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D.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20.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

A.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运动所采取的形式 B.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C.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D.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21.马克思指出“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要保证资本主义生产的连续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A.产业资本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B.产业资本必须有三种循环方式

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22.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考察社会总资本运行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实现 B.社会生产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13

C.社会生产分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 三部分构成 2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地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是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 B.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 C.资本主义工资小于工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新价值

D.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

24.马克思指出:“我们在这里最初看到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不过它具有一个神秘的形式,而这个神秘化的形式必然会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出来。”恩格斯也指出:“马克思一有机会就提醒读者注意,决不要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对这两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 C.剩余价值是资本的赢利 D.利润常常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5.资本主义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决定了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利润率。对于资本家来说,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就要求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

A.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B.是通过资本的转移实现的 C.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和剩余价值在各部门分割的过程 D.是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化的过程

2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下列选项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理解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 B.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C.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D.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畴

第5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1.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越来越被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或者说少数大企业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的过程。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关于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结果

B.它们是剩余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结果 C.它们是生产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D.它们是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2.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常见的垄断组织有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3.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因为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 B.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C.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D.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14

4.马克思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竞争、垄断和它们的对抗,而且可以找到它们的合题。这个合题并不是公式,而是运动。垄断产生着竞争,竞争产生着垄断。”这表明

A.垄断是从竞争中形成的 B.竞争在垄断产生后趋于消亡 C.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D.垄断与竞争并存

5.列宁说“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磨擦和冲突。”垄断并不能消灭竞争,其原因在于

A.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仍然是生产社会化 B.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C.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私有制经济 D.不存在“绝对的集中”和“纯粹的垄断” 6.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银行资本由集中走向垄断,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的依赖性增强,大银行同大企业的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固定的关系。金融资本即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它的形成途径主要有

A.金融联系 B.资本参与 C.人事参与 D.个人联合 7.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因为

A.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 B.按垄断低价的买卖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 C.从整个社会看,商品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D.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

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9.垄断资本在国内建立了垄断统治后,必然要把其统治势力扩展到国外,建立国际垄断统治。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

A.劳动力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输出 D.商品资本输出

10.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主要载体,它的作用是

A.加深国际分工,促进和控制国际贸易的发展 B.加速国际资金流动,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C.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国际技术交流,推动国际经济技术发展 D.加剧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11.早在150 多年前,马克思与恩格斯就已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个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这段话说明

A.全球化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 B.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

C.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 D.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参与全球化

12.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了一个整体,这预示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

A.市场经济在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15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各国发展趋于同步

13.20 实际8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金融的全球化 D.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14.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对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具体表现在

A.可望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B.可望发挥各国相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在全球的传播 C.发展中国家可望实现“后发优势”的机遇

D.可望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15.列宁曾经说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然而,现实却是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为

A.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B.私人股份资本占主导地位

C.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D.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

16.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这是因为

A.资本主义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统治经验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有调整的余地,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生产力继续发展

C.落后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物质技术基础上超过资本主义需要相当长时期 D.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

第6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高潮和低潮的相互交替构成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是

A.19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B.19 世纪70 年代,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C.20 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D.20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2.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由此可见

A.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C.从理论上说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D.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不得不经过暴力革命 3.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呈现多样性特点的原因是

A.根本指导思想的多样化

B.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 C.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D.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

16

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A.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B.属于特殊发展状况

C.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5.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 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 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 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A.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B.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C.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D.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6.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B.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C.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D.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7.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B.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

D.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8.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集体领导的作用 B.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 C.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 D.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

第7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其科学立场和方法主要体现在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D.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具体情形而进行的精心设计

2.“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这说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A.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B.本质上不同

C.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 D.共产主义可以跨越社会主义

17

3.马克思强调:“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说明

A.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时期

B.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得很好,不可能转变为社会主义

C.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是长期的 D.当代社会主义已经被资本主义所击败 4.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B.“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C.“两个决不会”是指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D.“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

5.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这里的“三大差别”是指

A.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B.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D.民族与民族的差别

6.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科学区别,只在于第一个词是指从资本主义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第二个词是指它的下一个阶段,更高的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体上属于同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存在重大区别

C.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D.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8

参考答案: 第0章

1.ABD 2.ABCD 3.ABD 4.AD 5.AB 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ABCD 2.ABCD 3.ACD 4.ABD 5.ABCD 6.ABC 7.BCD 8.ABCD 9.ABC 10.ABCD 11.AB 12.CD 13.ACD

14.ABC 15.ACD 16.ABC 17.ABC 18.BCD 19.BD 20.BCD 21.ABC 22.CD 23.ABCD 24.ABCD 25.ACD

26.ABD 27.ABCD 28.ABCD 29.CD 30.ABCD 31.ABCD 32.CD 33.ABD 34.ABD 35.ABCD 36.ABCD 37.AB

第2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ABCD 2.BCD 3.ABCD 4.CD 5.ACD 6.AD 7.ABCD 8.ABD 9.BCD 10.BCD 11.ABCD 12.BC 13.AD

14.ABCD 15.ACD 16.ACD 17.ACD 18.ABD 19.ABCD 20.ACD 21.BCD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ABD 2.ABC 3.ABC 4.ACD 5.ABC 6.ABCD 7.ABD 8.AB 9.BD 10.AC 11.ABC 12.ACD 13.BCD

14.ABD 15.ABCD 16.ABCD 17.AB 18.ABCD 19.ABCD 20.BC 21.ACD 第4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ABD 2.ABCD 3.BC 4.ABC 5.CD 6.ABC 7.BD 8.ABCD 9.ABC 10.ACD 11.ABCD 12.ABCD 13.ACD 14.AD 15.CD 16.ACD 17.ABD 18.ACD 19.ABCD 20.BCD 21.CD 22.CD 23.ABCD 24.ABD 25.ABCD 26.ABCD

第5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1.ABCD 2.ABCD 3.ABCD 4.ACD 5.BCD 6.ABC 7.ACD 8.ABCD 9.BCD 10.ABCD 11.ABC 12.ABC

13.ABCD 14.ABCD 15.CD 16.ABCD 第6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AC 2.ABD 3.BCD 4.ACD 5.ABD 6.ABCD 7.ABCD 8.BCD 第7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ABC 2.AC 3.AC 4.ABCD 5.ABC 6.ABCD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jp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