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风格

更新时间:2024-07-09 02: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黑色幽默??人生探索·悲剧内涵

绪论

姜文作为导演,迄今为止一共拍摄了四部作品,但是他的独特气质和精神直接作用在影视作品中,让他的电影形成了强烈的个性特征。姜文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他的诗电影,他的男性魅力造就了他的性别电影,他的幽默造就了他的黑色幽默电影。其作品的鲜明艺术特色是中国电影界一次成功的探索,并为中国电影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我们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姜文跨越这个界限把他和他的电影一并带入经典的行列,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更高的维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难看出,他的电影有着特有的创作风格,随处展现出独有的姜氏黑色幽默。姜文电影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示了对人性的主题探讨、多元化的叙事内容及死亡与生存的哲学意蕴。然而,姜文电影是一种喜剧包裹下的悲剧电影,他所真正展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即是悲剧。

正文

姜文是中国电影史上独具特色的个性导演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对事物和事件进行阐释。从影片《阳光灿烂的日

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到《让子弹飞》,姜文拒绝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以独具特色的手法创造出个性化的电影叙事空间。

看似有着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姜文电影,在颠覆与建构的同时为影片注入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悲观的情绪,而这种隐藏在轻松嬉笑的画面背后的悲剧色彩。无论是在主题阐释、叙事结构以及哲学意蕴层面上都一直存在。因此,姜文电影在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一种悲剧电影。

一、姜文电影的历史观

历史的个人化。姜文生得早,没有赶上“告别革命”的好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不断革命时代的产儿,却生长在一个告别革命的年代。这个问题是他人格的一部分,他需要一种表达,但他似乎也并没有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只是讲了一个寓言,结尾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姜文拍摄的四部电影像是描写了一个自己的成长史,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对青春的回忆,到《鬼子来了》里对人性的思索,以及《太阳照常升起》中梦境中的塑造,直至《让子弹飞》中他想要表达的晚年的落寞,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在这四部影片中都依附于姜文颠覆的历史并不断深入对人性的探讨,通过探讨表达了姜文对于世间事物和人物的一种

无奈和怜惜。

对乱世的偏爱。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从自《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文革年代,到《鬼子来了》抗战时期,再到《太阳照常升起》的“那个极度压抑个人欲望的时代”,最后《让子弹飞》的北洋时期,不难看出,他偏爱乱世。乱世,有美学意义上讲有着复杂与戏剧性。有趣的是,在对乱世的描摹中,姜文所呈现的历史观与许多导演大相径庭,迥异于常人的定式思维。他强调个体的命运、偶然事件对人物的强烈冲击,这种影响可以挣脱时代束缚,他在建造的是一种精神情感上的乌托邦。最显而易见的例证便是他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反思说、伤痕说、迫害说中,姜文展现文革的视角另辟蹊径,以个人式的幻梦和奔放覆盖了那一切。他选择了青春的“成长”切口,以一双16岁的眼睛看那个时代。而一切表征都源于态度,姜文也正是通过他的视角表明,他无意讨好任何人,或者安慰任何人。

对历史的颠覆表达。照上文所说,姜文实际上把历史设置为“是一种充满虚构和想象的叙事,是一种叠加着人类现实渴望和梦想的记忆机制”。身份不明的人物诡异地存在,在姜文设置的历史背景中主人公各自演绎着不同的悲喜人生。如在影片《鬼子来了》中,姜文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抗战叙事模式,或是表现传

统意义上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屠杀,而是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示了一个道德的迷惑。他重新审视历史,把以往的涉日题材统统踩在脚下。从每个个体的“人性”角度出发,展现了花屋小三郎的各种变化:从信誓旦旦地为天皇效忠到面对死亡时对于马大山的求饶直到最后恢复杀戮的本性,无疑不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特质。这种表现手法虽然荒诞,但其中所具有的内涵则更有深意。正如对马大山的人性展示一样,从善良、懦弱到坚定、愤怒,马大山的人性更值得我们思考,即使是瞬间绚丽的复仇和情感的爆发,但我们却感到了丝丝的悲凉。这种令人叹息的感情用幽默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观众在苦涩的笑容中饱含泪水,这种手法使观众更加深刻地铭记因这段历史所受迫害的人们。讽刺入骨的黑色幽默,独具匠心的色彩运用,形形色色的隐喻,扭曲的战争和人性的残暴,它们都被一一放大,让人感受到时代的阴冷和荒诞,像极了高度戏剧化后的口述史。又如《太阳照常升起》 中,虽然影射了文化大革命,却没有直接地展现真实历史的痕迹,反而充满各种交错的时空,亦真亦幻,让人无法捉摸。对人性的多层面探讨。电影中虽然没有清晰的历史背景,却有着个性鲜明的人物设置。每个人物的存在都有其特有的含义,在每个人物身上所展现的特质正是姜文对人性的一种解读与认知。进入到充满转型意味的《让子弹飞》,北洋时期被处理成一个无政府权威存在的乱世。每个人都在寻求生存之道,各施其能,招摇撞骗、拿枪使刀。这部作品更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感,这是对当今社会中的人性

的一种变向映射。不论是张麻子还是师爷,还是黄四郎,都是极具个性的代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特点映射了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本性特质,并不是空洞虚无的存在。

不难看出,姜文的部分电影虽然脱离真实历史而存在,但其中所包含的对人性的探讨却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思考与拷问,让观众看到了姜文内心的某种担忧与悲观主义色彩。每部影片的主题都暗含着他在英雄主义之后的纠结与落寞,表现了姜文电影的悲剧主义色彩。

二、多元化的影像叙事风格

声音的个性化。画面、声音、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基本语言。在姜文的电影中,每一部在声音的处理上都带给人留下一些特别的印象。人物的语言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了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及气质,音乐营造了特定的氛围,表达着特定的感情,还可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是以运用大量的独白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特色。片中的独白用口述的方式来表明马晓军自己内心的恐慌,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加以幻想,直至自己也无法分辨现实与梦境,给影片增加了神秘感。“北到任何记忆力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

行了解构和重组,让观众有了一种全新的对空间的认知。

生者的遗憾。正如《太阳照常升起》的由来一样:“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圣经》)这正是影片的中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必然相连的,不会消失。天地不会为之动容,太阳照常升起,人终究还是要无奈地离去。姜氏电影中,对于死亡的设置随处可见。如在《鬼子来了》中,马大山在最后被处死时,却是如此从容与冷静。之前面对突如其来的两个人时的惊慌和恐惧完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果敢和冷静,那最后的一抹微笑,更为其增添了几分优美。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梁老师没有缘由的自杀,影片并没有过渡的悲伤,反而是潇洒得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悲痛,或许这些死亡与恐惧、痛苦毫无关系,反而是一种安逸的选择。然而对于存在的人们,痛苦和恐惧是不可避免的。如在《让子弹飞》中的师爷更是典型代表,平日如此胆小之人,在死之前心胸豁然开朗,我们不会再记起他的胆小如鼠,只会为此刻他的死亡而感到悲凉。正如电影的结尾和开头完全对立,开场激情澎湃,土匪们斗志昂扬,然而结尾却物是人非,虽然已经报仇,但逝去的人终究是走了,留下的人只徒有伤悲,兄弟和心爱的女人离开自己,所谓的英雄在此刻却是如此落寞和悲伤,只得与夕阳相伴,完全是一种悲剧情怀。

四、姜氏电影的精神分析。

姜文的电影总能给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欢乐,有时候毫不退缩地带着一点悲剧性的生命力。或许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最原始的自恋,一种被当做生命存在的功能来体验的自爱,对自己以及天生养育自己的母亲的爱。这里表现了姜文自恋症候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以外化自己的内心世界,将其投影在银幕上,或者融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他的电影总是带着一种勃发的生命力;而在另一方面,姜文的电影总是关于养育他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将其看成自身的一个部分,所以那个时代的物和事就成了姜文个体的延伸。就好像吸食树液的蜜蚁将喂养它的树木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姜文的自恋并不是讨人嫌的那种自恋,不是假清高,不是守洁癖。他从未关闭过公共交流的通道,他始终愿意与人分享他的记忆和情感。所以在《让子弹飞》里,姜文也没有选择那种人性伦理的高压姿态,依然是延续在他心中的那个有英雄的乌托邦。

姜氏影片曾被人用四个词概括:梦、枪、爱、疯狂。细细分析四部影片不难看出都涉及了这四个元素。枪有着战争和冲突的含义,爱是影片不可缺少的元素,而剩余的梦和疯狂却完全符合精神分析。

在姜文的影片中,几乎每部影片都有一个疯癫的人物设计。《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傻子、《鬼子来了》中的七爷、《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以及《让子弹飞》中的黄四爷替身。这些角色设置并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具有特定含义:《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傻子代表的是一种不受道德束缚的人,一个傻子仅有的几句语言由神圣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集体语词转变为一句市井人物的公众“骂语”,这种意味展现的也许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和社会中个人的历史文化变迁。而由《阳光灿烂的日子》优美情调所表现的略带滑稽的话语变向无疑就是一种由神圣到世俗,由集体到个人的摧毁与瓦解的过程。《太阳照常升起》中疯妈更是疯癫的最典型代表。或许她根本不疯癫,只是不想回到现实生活中,承受现实之苦,而选择疯癫而快乐地生活。疯癫不是无用的存在,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在人类的潜意识深处总有那些致使疯癫的因素存在,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存在,是一种解脱,免受现实之苦。

“梦”符合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梦和疯癫是对人物内心寄托的一种变相表达,在正常的真实环境中无法表达或无法完成之时,通过梦境实现自己的愿望。然而梦终究是梦, 醒来后的悲剧更让我们心痛。姜氏电影中混乱的时空和无逻辑性的话语,与其说是叙事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梦境的呈现。影片《太阳照常升起》是精神分析的最佳代表作品。疯妈经常会梦到鞋子,梦是人内在心理的真实表达,而梦的内容正反映了一个人生命的残缺,表达了一种悲剧性的人生故事。

结语

在姜文的电影中,每个精心营造的喜剧背后都掩藏一个悲剧的内核。姜文运用某些特定的历史气氛来渲染生命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对这个时代和社会对人们心灵带来的压抑与扭曲。单纯意义的黑色幽默已经不能完全诠释姜文的电影本质,或许,我们可以把姜文的影片理解成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永远的困惑和无奈,任何人都与这个世界相互关联而存在,不可能独立于这个时间和空间之外。面对历史和现实,人的悲剧性处境一目了然,别无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寻觅也显得诡异和荒诞。

参考文献

1、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张慧君,王洪海《影片分析透视手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姚国强,孙欣《电影声音理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4、冯果,电影中的无声艺术,当代电影,2004

5、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6、美托马斯.莎茨:好莱坞电影类型,冯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尚可《另类的电影神话——专访姜文》,豆瓣网

8、高伟《三部电影三个“疯子”——浅谈姜文电影的“疯子”形象》,《电影文学》2008 年第三期第四十页

9、[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 10、苏牧:阳光少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11、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年版。 12、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3、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年版。 14、李慧:《人性、多元、死亡》1987 年,女,汉族,重庆大学电影学,硕士研究生。

姜文电影特点分析

——黑色幽默??人生探索·悲剧内涵

新闻1101:林雨 周爱梅 朱梦玲 邹栒 新闻1102:蔡燕 车丽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j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