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技术节课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11 22: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 绩

xxxxx大学11-12学年第二学期

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

《建筑节能技术》

姓 名 学 号 专业年级

二 〇 一 二 年 四 月

绿色建筑

摘要:建筑节能技术往往是与绿色建筑挂钩的,本文从绿色建筑的定义出发,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溯源,同时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做了一些分析,并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战略做了相关的阐述。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建设部提出大力发展节能型地型住宅,而建设节能型住宅的主要方向便是绿色建筑。

关键词:定义;发展理念;发展现状;发展战略

人类建造房屋,是为了提供一个适宜的空间,以满足人类的生活、生产及各种社会活动的需要。实现满足这些活动的功能,是对建筑的基本要求。建筑房屋必然要占用土地,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在维护建筑的正常使用、使其发挥其功能的过程中,也必然需要消耗能源。而绿色建筑就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占用与消耗的情况下提出的。 一 绿色建筑的概述 1 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 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 1 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成

全球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各国在国家层面对于基本的行动框架也达成共识。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逐步形成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建设部,作为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近年来一直全力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并积极推进建设实践。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下,绿色

建筑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章节中专门提到了建筑节能。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规划研究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阶段的内容。战略阶段包括战略的形成、战略的推进和战略的展望。 2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为契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通过实现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具体目标应该与绿色建筑的定义相一致,包含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五个方面的目标。绿色建筑的节能目标是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标准,“十一五”期末建筑节能1.1亿吨标准煤。这一目标将分别落实到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三大领域之中:一是新建建筑节能。通过加强监督,改善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推动四个直辖市及有条件低区执行更高目标的节能标准,建设更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预计“十一五”期间,新建建筑实现节能7000万吨标准煤目标。二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重点是在北方采暖地区,结合供热体质改革,积极进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进行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于改造试点。预计在“十一五”期间,这两部分可实现节能300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三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通过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光热、光电利用,浅层地热能向建筑物供暖制冷,预计“十一五”期间,太阳能应用面积1.6亿m2,浅层地热能应用面积2.4亿m2,可实现替代常规能源960万吨标准煤。大城市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面积要占既有建筑总面积的2 5%,中等城市要完成1 5%,小城市要完成1 0%。 3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重点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在政策法规、科技创新和建筑实践3个层面的。 政策法规战略:

积极推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必须首先解决建筑节能问题。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政府强制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须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编制了适合中国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及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立了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持各种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的开发应用。

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设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通过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对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或技术产品予以确认;逐步推行绿色建筑性能评定认证制度,推动绿色建筑认证机构发展。

完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支撑体系: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制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建立结构体系绿色评价、绿色建材分析评价、水的综合利用、

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和绿化等关键技术集成平台,为绿色建筑的测试、实验、展示及技术改进创造条件。研究开发推广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高绿色建筑的科技含量。

在基本政策的指导下,近年来中国中央政府一直积极出台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法规体系应逐步健全,形成一套完善的三维体系框架,第一维度是横向体系,横向体系由主干法和相关法组成。第二维度是纵向体系,纵向体系由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四个层次构成。第三维度是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类型,除了强制性办法,还应该包括激励性办法和政绩考核办法。 三.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

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见图1)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现阶段的绿色建筑发展是以建筑节能为主要突破口,提出了较为详实的建筑节能战略目标。下一步还需加强绿色建筑在“四节一环保”各个方面的全面突破,进一步制定全面的战略目标体系。“十一五”规划提出2010年国家单位GDP能耗下降20%,但是如何将这个总目标合理地分解到建筑业、分解到各个年份,形成一系列分目标,也是下一步目标细化的主要工作。 四.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实例 1.法国绿屋顶中学

马塞尔·塞姆巴特中学位于法国索特维尔·莱·鲁昂地区,紧挨着一家公园。这所中学巧妙地与周围的绿草和树林融为一体,让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存在。它的扩建项目由一家餐馆、学生宿舍、员工宿舍以及工作坊构成,绿色屋顶波浪起伏,能够起到天然的隔热作用。 2. 苏丹摩天水塔

在面积广阔的苏丹沙漠,淡水成为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获取淡水的难度超乎人们想象。有意思的是,沙漠地下深处也隐藏着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湖,如果能够有效加以利用,当地居民的生活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波兰建筑事务所H3AR提出了一种解决之道,即建造外形好似当地猴面包树的水塔群并利用地下泵抽水。水塔内建有一个水处理厂、一所医院、一所学校以及一个食物储藏中心。

3. 集雨摩天楼

借助于覆盖整个外部的水槽网,雨水将直接流入一个处理厂。处理后获得的生活用水可用于冲马桶、洗衣服、其他清洗工作以及浇灌植物。根据H3AR的设计,摩天楼的皮肤与屋顶上一个巨大的碗状雨水收集设施结合在一起,在最大程度上获取雨水。

推动绿色建筑实践从绿色建筑向生态城市的进一步升级。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是由绿色建筑组成的,运用了绿色建筑的各种技术,同时又将绿色建筑更向前推进一步,还将实现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高效的综合。

参考文献:

[1] 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 2008(9).

[2] 周浩明, 张晓东.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

[3] 宋德萱. 建筑环境控制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 [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为GB/T503782006,《绿色

建筑评价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5] 黄宁.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及比较.建筑学报,2005(1). [6]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 中国城市研究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绿色建筑200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Randall.McMullan.建筑环境学(张振南、李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9] 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

院报.2009(5).

[10] 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编委会.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A].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9.

[12] 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

院报.2009(5).

[10] 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编委会.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A].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9.

[12] 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ino.html

Top